黄鹤楼教学设计及板书(专业17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4-05-02 02:31:06浏览:250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板书(专业17篇)

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时间和学科特点等因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学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黄鹤楼》教学设计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习惯。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1、描述诗中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一)情景导入。

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

1、限时背诵。

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

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

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

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

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

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崔颢。

叙事昔人乘鹤而去(诚信、感恩)。

抒情思乡之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问的依依惜别之情。

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由词入手、初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长江边哪些美景?

1、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鸱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2、用心地读读每个词,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齐读

(设计意图:由词入手,渐人文本;美美读词,初人情感。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另外,引导学生读词,说出理解,无疑引导学生读中恩,读中想,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二)由点带面、感悟情感

1、就在这伤感而又美丽的烟花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2、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读2-4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甚至是标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边默读边勾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文字投影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

a、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c、谁能读出这样的情感?

(2)文字投影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从这里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c、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

d、引导学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人手的理念。另外引导学生抓句子,谈理解,谈感受,使得学生由内而外的表达,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促进了学生的表达,再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引发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读中说,说中品,渐渐地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

(三)角色表演、融入情感

2、学生表演并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的“演”不是装饰,是为了再现话别情境。拉近古近距离。以“演”促读,以评促读,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感受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这种“演、评、读”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由图想象融化情感

1、(出示插图)“相见对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你们看,江边这醉人的桃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2、(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怎么样了?

(设计意图:文本中的插图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引导学生细观画面,引导学生围绕美景想象,给景以人的灵性,人的情感,起到了强烈的渲染,学生深受感染,融化在离别的忧伤里,欲罢不能。)

(五)配乐读诗升华情感

1、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出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课文学到这儿,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诗句的意思。

3、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自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出示诗让学生配乐朗诵)

4、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盂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

(设计意图:由乐曲导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同时凄婉惆怅的乐曲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佳境,学生感伤的情怀随之升腾,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伤感的音乐中学生动情地诵,感伤地读,那伤感的情怀彼此传递,那思念的话语静静地流淌,那感动的真情打动人心直至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激情导课。

2、明确目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如何,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并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惜别深情。

3、效果预期: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诗文,明诗意。

策略:速读课文,结合文中语句,理解诗意,同桌交流。

生读任务,策略,然后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1、指名交流:诗文对照。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幻灯出示对应句)。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幻灯出示对应句)。

2、男女生分别朗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从大家的朗读声里,从文字里,从诗里,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感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依依惜别)生齐读。

任务二再读课文,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策略:1.默读课文2——5自然段,划出体现他们深情的词句。

2.小组交流你对这些句子、词语的理解、感受、体会。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及词语的理解、感受、体会。

展示交流:

预设一:第二自然段抓“藏”“一会儿……一会儿…….”来体会依依不舍的心情.

引导读出这份情谊,但不忍别,终须别。

预设二:第三自然段:

1、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6个“您“;夫子,请,兄长和老师)。

2、读出对李白的“敬仰”。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诗篇。(补充资料,了解俩人之间的情谊)师:就是这样一位风流潇洒,不羡权贵,有着高洁人品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敬仰呢?现在你就是李白,面对即将离你而去的兄长、老师、知己,真诚地表白你的敬仰之情吧。(读李白的话)。

3、读出了不忍孟浩然离去:何日才能再见面?满饮此杯:这杯中盛的仅仅是酒吗?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引用这句诗的用意是:安慰李白。你还能用哪些送别诗句来安慰李白呢?除了宽慰你还读出了什么?地久天长,能读出这份深情厚谊吗?还从哪个词看出来?“永世不绝”

5、小组活动分角色朗读对话,展示朗读。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感受到了这份情(板书:语言含情)。

预设三:伫立:长时间站立,从中体会到什么?站得时间久,在江边干什么?目送友人。一直到什么时候?船消失在天边。

师:真不愧是诗仙李白,美景让人赏心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情,古诗以景见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过渡:千言万语,尽在之中,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都放在诗中,请大家齐读(配乐读)。

三、检测导结:

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好友间深厚的友谊,让我们体会到了友人间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也送孟浩然一程,再次为他吟出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背。

《黄鹤楼》教学设计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学生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8: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生谈: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

四、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黄鹤楼》教学设计

1、由点到面,感悟情感。

2、引导想象,触发情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问的依依惜别之情。

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由词入手、初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长江边哪些美景?

1、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鸱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2、用心地读读每个词,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齐读。

(设计意图:由词入手,渐人文本;美美读词,初人情感。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另外,引导学生读词,说出理解,无疑引导学生读中恩,读中想,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二)由点带面、感悟情感。

1、就在这伤感而又美丽的烟花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2、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读2-4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甚至是标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边默读边勾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文字投影。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

a、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c、谁能读出这样的情感?

(2)文字投影。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从这里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c、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

d、引导学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人手的理念。另外引导学生抓句子,谈理解,谈感受,使得学生由内而外的表达,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促进了学生的表达,再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引发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读中说,说中品,渐渐地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

(三)角色表演、融入情感。

2、学生表演并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的“演”不是装饰,是为了再现话别情境。拉近古近距离。以“演”促读,以评促读,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感受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这种“演、评、读”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由图想象融化情感。

1、(出示插图)“相见对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你们看,江边这醉人的桃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2、(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怎么样了?

(设计意图:文本中的插图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引导学生细观画面,引导学生围绕美景想象,给景以人的灵性,人的情感,起到了强烈的渲染,学生深受感染,融化在离别的忧伤里,欲罢不能。)。

(五)配乐读诗升华情感。

1、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出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课文学到这儿,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诗句的意思。

3、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自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出示诗让学生配乐朗诵)。

4、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盂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

(设计意图:由乐曲导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同时凄婉惆怅的乐曲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佳境,学生感伤的情怀随之升腾,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伤感的音乐中学生动情地诵,感伤地读,那伤感的情怀彼此传递,那思念的话语静静地流淌,那感动的真情打动人心直至心灵深处。)。

《黄鹤楼》教学设计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师: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师: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读读这两句诗,看到“日暮”,你想起了谁的什么诗句吗?

课件出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师: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多媒体课件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2、板书:黄鹤楼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踞山临江,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学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引读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板书:话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学生交流

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

(2)喜欢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饯行

黄鹤楼送别 话别 依依惜别

目送

吟诵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4、学生提问。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读书。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因为仕途不得志,便稳居田园。他俩在襄阳碰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李白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导朗读。读好“您”、“!”和“满饮此杯”。

3、孟浩然的话中抓住“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和长江联系起来。体会“永世不绝”。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同桌配合读。

5、请学生上台表演此节。(准备一个酒杯)

过渡:如果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扬州该多好啊!可是老友就要远行了。

1、(放音乐)师读第四节“岸边杨柳……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个别学生读此节,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抓住“伫立”、“凝视”板书,(从外表看很平静,而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他心里会说什么?想什么?——祝福、担忧、回忆、期盼等)

3、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强调和诗句有关的两句话,回到诗句“孤帆远影……”

4、师质疑:暮春时节,正是大忙季节,水陆运输一定很繁忙,这么宽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船呢?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对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视而不见,“孤”更能表现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学生齐读此节,一生表演“伫立”、“凝视”,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创造性地加上招手等动作。

1、指名读。

2、读诗。

6、配乐背诵。

读背送别的诗。

结束语:送别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以后也会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这份情感,珍惜亲情、友情。

板书:

黄鹤楼送别依依惜别您!

永世不绝

伫立凝视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引导、探究,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古诗的意思和意境,感受话别的的情景。

难点: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1、古筝曲《高山流水》

2、插图投影片

3、第三自然段文字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板书李白孟浩然)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4、合作探究:浏览课文,画出课文与诗句对应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一边默读一边作批注,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在小组内交流)。

(1)交流前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交流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以下,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交流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交流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以下,谁来说后两句的意思:

5.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谁来说说。(板书依依惜别)

出示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体现在哪些地方,找出有关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

6、交流汇报:

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谁来用朗读表达这份难舍的情意?

离别是他们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对遥遥无期的再次会面,他们谁都不忍心去触动。我们一起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你来敬仰地读一读,还有谁听出了什么?谁来

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谁来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谁来,谁再来!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你能用表演来传达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配上动作,自己在下面练习表演,开始。

下面我们要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江边,再现当时的情景。谁想演李白?孟浩然谁来?老师给配上音乐。

说话时眼睛能看着对方,做着动作就更好了。谁再来!

哪两组坐得最好,听得最认真,哪两组就来!一边捧起酒杯,一边读。

8、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9、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1、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学生交流

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那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多么深厚的情谊呀!(板书:情谊深厚)

出示:作业自助餐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对手挑战。

2、演一演,与朋友合作,改编课本剧演一演。

3、找一找,找更多的送别诗,摘抄在采蜜本上。

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踞山临江,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板书(专业17篇)

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时间和学科特点等因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学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黄鹤楼》教学设计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