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实用16篇)
教学计划应该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实施。遵循教学计划的指导,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重点,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步感悟这一写作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向文本深处,在内容的纵向对比中,让“伽利略”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从而了解作者的匠心所在,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基于文本拓展的小练笔,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1、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等疑难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中不可动摇地位。
2、在练习感情朗读中,咀嚼文字和标点,从而体会伽利略当时所面临的嘲讽。
3、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对比中,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4、学习作者利用环境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品读语言文字,在内容的纵向对比中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导入
师:透过这些典型事例,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了解?(板书:善于质疑追求真理)
二、品读感悟,体会写法
1、抓关键词“信奉”,品读第二自然段。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段主要写了什么?(板书:信奉)认真默读这一段,看从哪些词句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标划下来。再把想法和同位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时学生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1)抓住“不容更改、真理”等重点词语感受亚里士多德在科学界不可动摇的地位。
(2)抓住“要是……就、责备”和“人们责备的语言”感受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维护和敬奉。)
2、咀嚼文字和标点,研读第五自然段
师: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指名读)
师:看,这段里有个特殊的标点符号。(问号)这是谁心中的疑问?他们果真是带着疑问来的吗?认真品读围观人的语言,也许你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发现。(人们心中并没有疑问,他们在来之前就认定了伽利略会失败,是来看伽利略的笑话的。)
3、把“人们的表现”和“伽利略的做法”对比,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体会利用环境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师:对,在大家都把亚里士多德奉若神明的情况下,伽利略却通过自己的思考产生了疑问,一个善于质疑已经不足以表现他的品质。(把板书中的“善于质疑”改为“勇于质疑”)面对那么多的嘲笑,伽利略毅然去追求心中的真理,的确称得上是“执着”。(在“追求真理”前,添加板书“执着”)
师:是的,大家说的正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叫做“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这是有了这些侧面描写,才把伽利略的形象烘托得更加生动而鲜明。写文章时,这样利用环境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课堂延伸,拓展练笔
师:伽利略这样敢于质疑、执着追求,不仅向世界宣告了一个科学道理,更给了人们许多许多的启示。随着两个铁球的同时落地,那些嘲笑伽利略胆大妄为的人,那些责备他固执的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你展开想象,试着写一写。
师:同学们,比萨斜塔依然屹立在那里,它见证着400年前那伟大的一瞬间。也许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同学们会有幸来到那里,我相信,当你抬头仰望塔顶时,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伽利略)你也一定会想他做的那个试验,还会想起我们今天这堂课,它们共同提示着人生不可缺少的两种品质。那就是——(敢于质疑、执着追求)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xx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自己容易写错的字。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4、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思考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思考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别人有哪些反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4、这说明什么?
小结: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结。
(四)板书设计。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五)课堂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简介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3.出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提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学生字词。
三、初读感知。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获。
3.引导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了解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研读课文。
1.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2.读第三自然段。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
3.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
“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4.把两个不同的结论展示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
5.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
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
4.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2.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会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一)自读目标:(出示多媒体课件)。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是什么时期的哪国人?
3.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请你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叙述)。
(二)重点词语:
(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3.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4.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直奔课题。
2、检查字词:信奉哲学违背宣布。
怀疑固执解释英镑伽利略胆大妄为。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导读感悟。
(一)走进亚里士多德。
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
(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
(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
(二)品读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
(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
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
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三、鼓励质疑。
1、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
(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我们来浏览一下本组内容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根据课前预习,请你简单地做个介绍。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音字指导。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
3、检查生字词。
4、范读课文。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社会风气。
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五)细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思考过程。
1、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
2、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
3、边演示边理解。
4、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六)品读四五六段,体会求实精神。
1、一边读一边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2、把“反复”改为“重复”,行不行?
“重复”就是说这个实验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反复”是说他还是在做这个试验,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会不一样。
请你说一说会有哪些不一样?
3、齐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
4、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5、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七)对比欣赏,学习写法。
伽利略的一生都在为探索科学真理而不懈努力着,期间经历着许许多多的磨难与艰辛,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伽利略的故事读读,你一定会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所感动。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试验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公开试验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献身科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
(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我们来浏览一下本组内容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根据课前预习,请你简单地做个介绍。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音字指导。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
3、检查生字词。
4、范读课文。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社会风气。
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五)细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思考过程。
1、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
2、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
3、边演示边理解。
4、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六)品读四五六段,体会求实精神。
1、一边读一边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3、齐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
4、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5、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七)对比欣赏,学习写法。
伽利略的一生都在为探索科学真理而不懈努力着,期间经历着许许多多的磨难与艰辛,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伽利略的故事读读,你一定会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所感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简介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3.出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提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学生字词。
三、初读感知。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获。
3.引导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了解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研读课文。
1.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2.读第三自然段。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
3.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
“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4.把两个不同的结论展示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
5.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
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
4.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2.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地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物体从高处落下来有什么规律吗?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课文着重讲的是什么人?
3、他对谁的话提出了疑问?
4、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哪些工作?
5、实验的结果怎样?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提问:你怎么分段:讲讲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四、人物介绍: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思考:该段怎样向我们介绍伽利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常常使老师都很难解答,这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
“信奉”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人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物,他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对这样的人提出疑问,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公开实验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对伽利略敢于怀疑,勇于实验的行动更加赞赏。)。
七、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趣: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是谁得到的这个结论?
今天,我们通过这课书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得出这个结论的。
二、默读课文引路: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自然段?
三、回忆复习:
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四、读第三段: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
读出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出示,学生理解这句话:如果10磅重的铁球是1秒落地的话,1磅重的铁球就会10秒钟落地。
3、解伽利略的疑问:
从亚里士多德的话中,可以得出哪两个不同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2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板书:如果……那么……。
演示,解释:
因为1磅重的铁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等于10磅重的铁球减轻了1磅重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减轻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慢。可以用图来表示:
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
第二个结论是什么意思?板书:如果……就……。
用图可以表示:
用数学式子表示:
谁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生: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同一件事的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师:伽利略也觉得说不通,那么他是怎样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呢?
五、学习第四段:
1、学生读第四节:
其他同学思考: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无关。
2、对照前面亚里士多德的话,伽利略的结论与之完全相反,这个结论是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结论,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了不起。
3、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伽利略的结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科学实验反复求证之后得到的。
4、伽利略在向亚里士多德挑战时,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伽利略当时很年轻,却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底。”
5、他为什么要做公开的试验?
既为了宣布试验结果,也为了启发大家破除迷信,不顾自己这样宣布,会面临人们怎样的责备。
(二)人们对于伽利略的公开实验持什么态度?
“是……还是……”
解词:胆大妄为、固执。
人们为什么对伽利略有这样的评价?人们这时认为谁的话是对的?
(三)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对照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惊讶得呼喊起来。
这句话与别的不同,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理解文中得“才”
这句话是比喻句吗?“像”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权威们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要多,应该尊重权威们得意见。但是,权威说的“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伽利略公开试验使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多么重要啊!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查找的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伽利略这样做需要多大的勇气。
六.总结中心思想:
课文讲述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铁球的轻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这句话产生了怀疑,通过分析和试验,公开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得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现了伽利略的敢于破除迷信,坚持科学试验的精神。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后面的作业。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整体感知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三、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三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简介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强调伟大、著名)。
3、出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提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学生字词。
三、初读感知。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获。
3、引导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意大利伟大科学家()在青年时代敢于质疑权威,大胆进行(),以()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
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了解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研读课文。
1、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2、读第三自然段。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
3、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
“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4、把两个不同的结论展示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
5、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
三、课堂小结。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
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
4、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2、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勇敢质疑博学。
认真求证权威。
公开试验信奉。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考虑,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和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示人物品质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同学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同学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自身容易写错的字。
3、同学快速默读课文。
4、考虑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考虑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同学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考虑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发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考虑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假如……那么”“……但是”“假如……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安排作业:
1、誊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考虑:伽利略为了证明自身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他人有哪些反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考虑: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考虑: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考虑: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4、这说明什么?
小结: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比萨斜塔。它之所以闻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在建筑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不倒;另一个原因是在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读后交流:
(1)出示第一组词:着地当作、胆大妄为不容更改的确、违背。
发现了什么?(多音字)。
你觉得应该填哪个?怎么区别这三个字?(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根丝线扎成辫)。
用这三个词,说说读书时期的伽利略。
(3)出示第三组词语:伽利略、疑问、试验、比萨斜塔。
用上这四个词来介绍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聚焦“胆大妄为”
1、当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时,人们有什么反应?
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2、自由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出了人们对伽利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看出?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吗?
4、过渡:当时的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是“胆大妄为”、“固执”,请你再细细地品读全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伽利略真是“胆大妄为”,极其固执,用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
1.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研读。通过图解、数学算式理解伽利略通过假设推出的两个不同结论。
3.深思。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大胆地怀疑,会遇到什么麻
如何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实用16篇)
本文2024-04-27 15:33:07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89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