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测量技术课程总结(专业20篇)
范文范本是在学习、写作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文本类型。范本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可供借鉴的样板作品。通过学习范本,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范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体和写作风格。怎样写一篇完美的范文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写一篇完美的范文需要注重观察和思考,能够抓住重点和亮点。完美的范文应该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范文,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求职奠定基础。与传统教学相比,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具有传统课堂不具备的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旨在为该门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基础,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那些具备较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需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学习,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实现顶岗工作或企业挂职,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各院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相关的协议,邀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来院校进行讲授,通过他们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方向。最后进一步加强外聘教师的聘任数量以及管理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实现教学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二、瞄准市场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应当建立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近些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施工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对于施工的`精度要求也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提高测量技术水平,改变以往落后的传统的测量理论和测量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的施工要求。想要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水平,还应当改进测量技术和水平,例如在测量过程中可以应用全站仪或者是电子、水准仪等新仪器取代传统的水准仪和钢尺,使测量变得更加精准。在此基础上,各院校教师还应当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的岗位特点展示出来。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建设。
《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组成需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所有课程划分为理论型教学和职业践行教学两个环节。测量技术的实践性教学,包括课间实习和课程实习以及毕业顶岗实习三大模块,将课间实习与课堂理论讲授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课程结束后,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消化课程内容。通常情况下,课程实习在四周左右,在这短短四周时间内,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实习结束后,学生也可以完成毕业顶岗实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岗位技术和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建设《工程测量技术》精品资源课程必须做好实习与课程实习之间的比例划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建设精品课程,还应当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建设精品课程应当改变以往传统的落后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并从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广大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采取现场演示教学或者是分层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理论课教学活动中,还应当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法等等,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寓教于乐,为广大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介绍性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采用精美的界面和丰富多彩的图形图片,给学生以新颖的视觉感受,便于学生接受。在讲授操作性较强的内容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演示录像,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课程内容,测量操作的要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五、创造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
营造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实现课内和课外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注重信息源的转播,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信息。因此教师应当不断使教学延伸至课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实现课内和课外一体化教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这样做有利于实现教学的针对性,为广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其次,想要实现学生有效地学习仅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环境是不够的,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观察阅读以及收集资料的技能。最后,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测量技能大赛等比赛,满足学生专业学习中个性发展的需求。
六、结语。
总而言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从教师培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等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立起来,才能够为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目的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2]张思淼.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论文
一般来说,项目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工作任务能力分析表,围绕工作任务进行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联度和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项目课程体系及其内容设计是构建在对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及工作过程的分析基础之上的,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解决学生就业任职的基础和在工作岗位群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职业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中,要想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工作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三维一体化,关键是进行相关课程设计,其实质就是寻找合适的载体即反映实际工作情境的项目,让学生不但学习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在整个工作过程的流程中逐步增强职业意识,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形成最终的职业能力。因此,由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进行项目课程内容设计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前提,项目质量直接决定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设计成为实施教学的关键,同时如何有效地展开和实施项目,以及最终评价体系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主要特征为: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要目标,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过程性评价以及评价目标的全面化、多层化。
2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在高职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传统高职的电工技术与实践教学通常以学科体系为主线,注意学科及知识的逻辑性,一般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课程目标,立足于知识量的灌输,而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刚性的教学计划也难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单一的注入式教学,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工作情景缺失的情况下,学生可能得到的是知识学科本位而非职业能力本位,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了。总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高职教育项目课程设计按专业自身定位创建特色,在一定的专业理论指导下的专业技术应用性项目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要素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职业竞争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竞争力在职业能力构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职业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通过体验式教学、主动型学习、适应性培养等方法,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它强调的教学一体化,通过模仿练习、独立操作;进一步反复训练、充分巩固;最后学会技能、形成技巧。突出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评价体系上,项目课程重视过程和反馈。在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能力基础上,增加了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
3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3.1项目设计。
“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竞争能力”是项目课程总体设计方向和要求。“电工技术与实践”课程设计以形成学生对电路的制作、安装和测试能力形成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与基础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项目实践活动中具备本专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应用人才所必需的电路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3.1.1项目设计的阶梯度。
学生是知识和职业能力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学习目标都要由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高职学生喜欢“实践”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抽象的学习方式;善于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比较容易接受“直接经验”而不是“间接经验”,而且每个学生的个体特质、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因此,在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阶梯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阶段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项目”要有阶梯度层次感。使得每个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相应的熏陶和锻炼。
3.1.2项目设计的关联度。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项目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工作任务的解决活动来学习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甚至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产的各项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例如,在《电气控制与安装调试》这一项目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电气原理图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外观、内部结构、接线原则、接线注意事项和思考问题,并向学生展示本次教学任务结束时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有理解的方向和模仿的榜样。
3.1.3项目设计的学生参与度。
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项目中的任务。例如《,电气控制与安装调试》项目,先让同学们推选一位能力强的同学示范连接电路,一般来说,继电器、漏电保护器很难组装成功,就算能组装,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且需要的时间长,有故障时不会设法排除。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自已的不足。再全班分组进行操作训练,并记录每一组组装所用的时间及出现故障的次数,最后对全班操作进行小结,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加分。从而不仅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避免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1.4项目设计的延伸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趋迅速。项目设计在工作情境的框架下,要考虑学生能构建知识要素和职业技能训练,但不必面面俱到,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尝试的余地,开放性任务,有学生自我拓展延伸空间。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参加专业社团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在教学做一体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启发他们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2组织形式与实施。
项目设计完成后,就要考虑采用如何的组织形式和如何有效地展开。组织形式上主要是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在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边讲课演示,边示范指导;学生边模仿学习,边动手操作;从而实现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的融合。项目重构课程知识与技能体系,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入到项目中,同时还将重难点知识和操作技能加以细化和分解,以利于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保持项目讲授与训练及课程知识、技能学习同步性。实施分三阶段进行。
3.2.1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要做好三个准备:技术准备即完成某一功能要采用哪些技术,知识准备即实现这些技术需要哪些知识,应用准备即这些知识如何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具体操作规程。如根据原理图,怎样画出装配图;根据项目需要,怎样选择适当的材料,准备安装电路;根据装配图,怎样在实验板上安装电路,怎样用万用表对已完成电路进行检测。
3.2.2展开阶段。
根据学生个性、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差异进行小组划分,分组时即要考虑防止个别学生依赖性,又要考虑组与组之间的平衡,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作好组员的配备。另外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问题和困难以给予适当的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和侧重面要有所不同。总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启发式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当学生连接的电路发生故障时,不要立刻指出错误点,应该提示学生如何用万用表测电压、电阻的方法进行自查,寻找其错误之处。
3.2.3总结阶段。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项目完成后的评价工作、自评、互评和老师点评。同时可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项目内容,针对学生以后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能够想到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讲解目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产现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某企业的具体电路故障怎么去解决以及怎么样去排查常见的电路故障等等。项目课程注重教学做一体化,强调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边讲边练的`形式,步步为营,基础扎实,气氛活跃,教师与学生容易形成交流和共鸣。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整体过程。
4对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分析总结。
在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体系支持支撑平台上,通过项目课程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职业竞争力的培养,只有发挥了职业竞争力在职业能力构成要素的重要作用,才能适应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宗旨,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即统一的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封闭式的教育,提倡弹性的、宽松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的开放教育。项目课程的实施要求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结构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结构。项目课程弱化了理论的推导、概念的记忆和原理的分析及习题的运算,而是侧重于学生阅读和分析电路原理图,正确规范地使用设备等,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先知道怎么做,再去掌握为什么这么做。为有效地实施项目课程,也必然促使教师深入行业及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进行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学体系的创新,大力倡导项目化教学,同时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度,提倡“学生自治”,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管理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学校的主人,从而体现学校教育的以人为本的宗旨。考核评价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评价的目标不仅要涉及知识的掌握,更要突出人的多种能力、态度、兴趣等,特别是职业能力。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学生自信心的树立。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
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注重学生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由定量评价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不仅关注分数,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尤其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培养。教学考试要尽量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考点相吻合。具体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完成一次项目,教师都要给定相应的成绩,课后再对学生每次的项目报告给定一个成绩。阶段学习完成后,向学生列出几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训项目,学生抽出其中的一个项目作为考试题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在对考试题目打分时应详细标识出来,按步骤给分。但目前问题是由于现有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调动产业、企业的积极性,由于行业、企业积极性不足,在参加课程改革活动中,往往也处于配合和勉为其难的被动地位。由于专业基础课较难设计与工作实际环境相近的学习情境,特别是教学初期,学生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对项目教学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学生动手能力是增强了,但学生理论知识的构建不是非常有效,知识体系相对零散,会影响到学生今后职业竞争力的提升。这也是课题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论文
随着油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工程在油气田建设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程度也越来越突显出来,数字化技术在油气田设备上的普及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就是将油、气田管控系统“装进电脑,用电脑进行控制”,建造一套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调控中心达到对生产组织、安全管理及油气井管理的目标[2]。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数字化设备作用,实现井场无人值守,远程数字化控制、电子化巡井、生产监控、生产数据查询及报表、管网、生产预警及预案管理、生产数据和井场视频图像的采集、传输和远程监控数字化布站。将电力系统或建筑物电气装置、设施过电压保护装置用接地线与接地体连接,称为接地[3]。“接地”工程,是保证数字化工程安全平稳运行的重要环节。数字化传输缆线屏蔽层接地质量,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同时也会影响图像质量的清晰。保护接地及防雷接地工程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现场工作人员安全。因此,“接地”工程是数字化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等离子接地极是通过独特的离子缓释技术与抗腐蚀性能,使接地降阻效果不断提升并在最佳值趋于稳定,实现接地效果的明显提升。等离子接地系统是由先进的缓释接地极(内含可逆性缓释填充剂)、引发剂和增效电解离子填充剂组成。电极外表是紫铜合金,以确保最高导电性能及较长使用寿命,并配以内外两大种类填充剂(无毒化合物),对环境无污染。
1数字化工程中接地的作用和重要性。
接地电阻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直接对数字化工程能否安全运行,数据能否正确传输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化管理平台中传输信号多为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电流较强,都是一些高电平、低电平的跳变。这种跳变在线缆中传输时,若屏蔽不好将会相互影响,使数字管理平台上产生很大的杂散电流,出现噪声和电流尖峰、图像变形抖动、模糊不清等现象,通过良好的金属层屏蔽方可有效防止其相互干扰,而金属屏蔽层又必须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由接地端头、引下线接地干线与接地体组成的装置)将其杂散电流导入大地[4]。经检查发现,经常出现由于接地装置安装不规范、屏蔽接地和接地保护的处理不当,接地电阻过大,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发生:轻者造成数字化平台中部分仪器受到接地电流的干扰,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数字化工程中数据的传输;重者危及操作人员安全或造成设备损坏。因此,接地网(由垂直和水平接地极组成的供发电厂、变电站使用的兼有泄流和均压作用的较大型的水平网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能否达到设计要求[5],对设备运行成效有着重要影响。数字化工程中,由于边远站点、油井、气井的数字化监控信号传输距离长,线路耐电压性低,容易被感应雷及传导雷电流入侵而损坏设备。接地方式主要为防雷接地,为了将雷电流从信号传输线导入大地,在设计传输线缆时必须考虑接地,以避免雷电入侵。油气田数字化管理平台多处于油气生产场所,均涉及易燃、易爆等安全风险,其接地方式除工作接地、线缆屏蔽层接地外还有防静电接地和安全防护接地等。设计中一般室内接地电阻值较室外接地电阻的要求小得多,对接地方式及接地材料要求较高;而对室外油气场所,空气及土壤中的水分及环境中的油气成分还存在对金属材料腐蚀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接地装置使用效率和寿命,应重点考虑外在环境对接地装置腐蚀性,因此应对接地装置防腐提出较高的要求。
2等离子接地装置的特性。
2.1等离子接地极具有“三大应用优势”
1)实际效果明显:该技术采用几组等离子接地极单元并联的接地电阻就可以达到传统大型接地网络的效果。
2)使用时间更长:在结构设计和材料配比等方面均考虑到接地效果的长效性,使用时间可以达到传统接地网络的几倍到几十倍。
3)适应性范围广:在膨润土与降阻剂组合配合下,等离子接地系统可直接改善接地极周围的土壤电阻率,即使在沙地或岩石土壤条件下,也能保持较低接地电阻。
2.2等离子接地极具有“六大安装特性”
1)膨胀性好。等离子接地极作为连接接地电极与大地之间的载体,通过接地体中的电解质渗透到周围土壤,改变土壤条件和增强导电性,增大了接地极的等效截面积和土壤的接触面积,有效降低了接地电阻。
2)良好的吸附性能。消除了接地极与土壤之间接触电阻,改善了大地中的电场分布,具有低阻抗,能有效消散雷电流和电力故障电流;其负阻特性,降低了接地体在瞬间泄流时,地表面装置之间的电位分布梯度,提高了对人身、设备和设施的安全保护性和可靠性。
3)施工比较方便。利用接地棒上的电缆(向上或向下均有),可方便地连接到其他接地导体。
4)耐用性和抗腐蚀能力强,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通过查阅相关技术文件,一般一套装置使用寿命长达20~30年,并对电极有独特的防腐功能,因此,该装置可保证油、气田数字化工程长时间平稳运行。
5)较强的亲和性,接地媒介较好。接地体内包括自然电解盐,共渗透到周围土壤能有效地改善接地棒与土壤之间的接触。
6)接地电流消散方向可控。等离子接地极可通过设置放射条,控制电流消散的方向,有效降低高频率雷电流通过的阻抗,可用于对接地电阻要求较高的工程。
3传统接地方式与等离子接地方式的比较。
3.1传统接地方式。
1)传统接地极埋设未按相关要求,导致接地电阻值不能满足设计。目前,多数油气田数字化工程中仍采用镀锌钢管或镀锌角钢及镀锌扁钢制作的传统式人工接地网,部分场区地理条件差,施工难度较大,施工中存在埋深不够或敷设方式不正确等原因,使整个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值超标,接地电阻值无法保证在设计范围内。
2)传统接地方式需有后期维护跟进才能保证其效果。通过实际测试发现,人工接地网使用一段时间后,接地电阻值逐渐增大,当增大至一定数值后,阻值超过了设计阻值,这时,必须重新进行降阻处理,方可保持阻值在合格范围内。实际上,使用单位在装置投运后,很少进行定期检测和降阻处理,除非是不能正常工作时才进行检查处理。这样,在雷雨季节,雷电的危害给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就带来较大的威胁,在对接地电阻处理之前极有可能影响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数据传输,不仅增大了返工工作量,也给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安全运行带来一定的威胁。
3)传统接地方式对气候和土壤湿度有要求。镀锌钢材接地装置,有施工过程简便,材料价格较低的优点,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接地引下线将雷电流或影响数字化数据传输的杂散电流引入接地极,接地极和土壤紧密接触后,引入大地,然而,受敷设场地及埋设深度的影响,在干旱季节时经常无法使接地电阻值满足设计要求。
4)接地体材质导电性能受影响较多。现场监督检查时发现多数镀锌材料的镀锌层因质量不达标,或在施工过程中对镀锌层保护不好发生碰损,镀锌材料极易返锈,有的镀锌材料未施工完就已出现返锈现象。接地装置埋入地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返锈后的材料,金属表面在各种腐蚀作用下不断加快锈蚀速度,铁锈在金属和土壤层之间形成了阻碍电流通过的间隔层,造成金属(接地极)和大地间接触不良,电阻值也随之增大,金属锈蚀程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也缩短了接地极的寿命。
5)传统接地体使用寿命较短。经过相关机构调查统计,金属镀锌材料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保持在基本能满足要求的状况下正常工作,最多能够使用3~5年,这种情况不能长时间满足油气田数字化工程对接地工程的要求。
3.2等离子接地方式。
1)等离子接地极具有较强自我调节湿度的能力。等离子接地极,通过潮解,能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将活性电离子有效释放到土壤中,可自行调解离子生成含量及导体周围的湿度,使导体与大地紧密结合,通过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不断促进导体外部缓释降阻,从而降低了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改善了周边土壤的电阻率,有效地增强了电流的导通释放能力。
2)等离子接地极具有高效降解性能。土壤电阻率过高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缺乏自由离子的辅助导电作用。等离子接地极因它的高效降阻性能,可使整个接地网电阻降到规定范围内。等离子接地极,通过潮解,能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将活性电离子有效释放到土壤中,可自行调解导体周围的湿度、离子生成含量,使导体与大地紧密结合。通过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不断促进导体外部缓释降阻,从而降低了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改善了周边土壤的电阻率,有效地增强了雷电导通释放能力。
3)等离子接地极内部角质化合物能形成理想、稳定的接地系统。等离子接地装置导体内部的化合物,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化合成胶质透明状态。利用胶质化合物的导电性能,使整个接地系统能长期处于离子交换的状态中,从而构成了理想的电解离子接地系统。等离子接地系统安装后,接地电阻会逐渐下降,半年至一年内达到稳定值,接地极导体内部的电离子化合物,能保持接地电阻值长期稳定,缓释过程最长可达30年,能长期满足数字化工程的需要。
4结束语。
在油、气田数字化管理平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采用新型等离子接地装置,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接地系统的有效使用寿命,保持接地电阻值长时间的在设计范围内,确保数字化工程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同时降低了施工难度,减少了接地网络的维护工作量。等离子接地极通过缓释作用,形成了一个壳层内环境,通过内外环境融合逐渐向四周扩散,完成了壳层土壤化学处理作用,从而有效解决了接地技术中的诸多难题,成为一种良好的接地系统,能够满足油、气田数字化接地网络的各项指标要求。
信息技术课程培训总结范文
不断的充实自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信息技术课程培训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20xx年6月至9月,我参加了教育部中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学习,在线倾听专家的经验传授的同时与小组学员一起学习、交流,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我深深地体会到利用教育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培训,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培训由八个必修课程和一个选修课程组成,另外还有走进研修和培训总结过程。在学习中,让我感受到:
1、压力大,高密度的培训任务及大量的培训作业,全新的培训平台感受至深,以前从没有过的这种培训模式,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原则,要求每个学员都必须参与,而且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并上报中央电教馆审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考试资格。迫使我们拿出十分的精力来学习这门适应未来教育的必须掌握的技术能力,并且从中受益非浅。
2、在学习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我在教学思想上的转变。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已经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但学习让我们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只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他们才能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应激烈的竞争。
3、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像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在现今的现代化教学中经常使用,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4、本次的学习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觉得本次学习重要的不是学技能,学模式,而是学一种思想,一种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主的思想,一种教师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注重用未来教育的先进思想武装每一位学员的头脑,从而达到使思想和技术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5、培训过程中,有许多非常精彩而且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案例,通过和小组老师们一起“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与分析,更加深化了对这些案例中渗透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认识。
6、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现代新型教育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及“教学设计方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单元教学设计”和“主题式教学设计”,安全打破了我们以前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实施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是对教材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等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是围绕某个主题制定相关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不局限于课堂集体教学,而是更加灵活多样,大部分的教学周期较长,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为单位。
对我来说通过学习探讨、交流,收获颇大。平时也爱好上网的我对计算机的应用也是慢慢积累了很多,实践是关键。到现在我对教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知道的可以说是少之甚少。我希望接下来的实践中要把所学到的知识,牢牢掌握并运用到教学中和生活中,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启迪,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的视野,充实自己的教学。
最后我要感谢培训老师,他们的讲解令人信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所学到的知识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并肩负起主讲教师的责任,引领我的同事走向教育技术培训提高自己能力的大潮中。
关市镇盘石完小綦恒柏这次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对我今后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
课件。
的简单制作上。使我们认识到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深深的体会到:
1、通过本次的培训分清楚了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并不同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而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情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奠定基础。
2、通过培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一改过去的“多媒体可有可无”的落后思想,我们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并初显成效,可以说终于尝到了信息化教学的甜头。听了六堂课后,充分相信这些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4、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5、学会了先进的ppt制作方法,懂得了链接和超链接,懂得了如何插入控件,懂得了教语文,学会了欣赏语文,使我在今后以更饱满的热情去带领学生探索汉语言文化的奥秘,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们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更高级的信息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这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为我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和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一般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应有的素质,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认知领域、操作领域、情感领域中达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应有新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教学应是一个在做中学、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贯穿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并引导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体验一直激励他们去不断进取。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学知识、在实践中练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学生的观念上,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遵循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规律,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课程,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然。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处理好信息技术学科与中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生活的工具、生产的工具,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生活、生产的本领和技能。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分不开的。虽然黑板和粉笔在教学中仍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信息技术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像映入学生眼帘,传入学生耳中,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都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用目标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和有益的探索,在完成“任务”中学会方法、训练技能、培养能力,是一种适合中小学生的好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信息技术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涉及的知识主要有基础知识、相关软件的应用、程序设计等部分。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需要注意培养能力:一是熟练操作能力;二是观察判断能力;三是知识迁移能力;四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应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既要保证全体学生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要把握好不同领域的不同教学要求。如在操作领域应有初步学会、学会和比较熟练的不同层次;在认知领域有了解、理解、掌握的不同层次;在情感领域有愿意和感兴趣两个层次。对某些特别感兴趣的中小学生,不仅要鼓励冒尖,还要激励冒尖,更要培养冒尖。鼓励他们多学一些、多想一些、多做一些,使他们的个性得充分体现,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人才。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的需要,通过自修、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班等,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电工技术课程总结【】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高职院校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文章在分析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案例教学;考核方式。
数字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仪器仪表、电子测量、航空、通信、医疗等各个领域。它也是高职院校电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以下通过分析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要求及目前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逻辑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及设计方法,使学生具备常用数字集成电路的应用能力及资料查阅能力。学生还要熟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具备简单电子产品的设计、安装及调试能力。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文化基础差,缺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很少将知识点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学生无法理解自己所学知识及实际用途。再次,实验内容和方式固化,因实验设备、场地、时间的限制很多实验都无法完成。最后,考核方式比较陈旧,学生的平时成绩加上期末理论卷面成绩作总成绩,考核不够全面。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该课程失去了兴趣,因此,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
(一)适当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以“理论够用、重在运用”为指导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例如,在学习集成逻辑门电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对器件的内部结构不做讲解,重点让学生掌握器件的识读、测试、应用及资料的查阅方法。学生在查找集成电路的相关资料时将所学知识与现在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关注信息技术动态的习惯。优化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利用大量的实际案例教学。
利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在简单的案例中渗透复杂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讲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时,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解,费时费力,学生还不易理解。此时,教师可选取一个贴近生活又典型的案例,如为达人秀的评委设计一个表决器。教师将任务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发组成小组去收集材料、设计电路并在实验台上连接、测试,检查电路设计是否正确,试验无误后学生可在万能板上安装、焊接及测试。完成后让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他的设计方案,哪种设计方案最好。通过案例教学将枯燥、难懂的内容在无形中渗透到学生心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multsim仿真软件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往往是采用纯硬件实物电路搭接及测试,容易受设备、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更多地停留在了理论教学层面,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教师可将软件仿真设计与硬件电路搭接相结合,将虚拟电子仿真软件multsim应用于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中。例如,教师在讲授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时,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三人表决器的设计,设计完成后学生可用软件仿真的方式验证电路设计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这样可以减轻电路设计验证阶段的工作量,实现了理论分析与验证同步进行。仿真软件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方便的实验环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但这并不能体现学生真正的学习成果,所以,教师应该加入过程考核,将案例教学及实际操作等内容加入考核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教师指导,然后展示研究成果并接受其他学生和教师的提问,从而得出比较公正的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成绩。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教学效果不佳,只有将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实验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出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
化学实验技术课程总结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
教学。
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潜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用心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决定、思考和分析潜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此刻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资料,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理解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明白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构成用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务必要新,决不能守旧。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十分好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潜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善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取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能够增加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能够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透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代替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构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透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个性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资料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资料,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代替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善,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善,实验可见度大,比较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善,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超多的泡沫,能够透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决定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能够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就应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取适宜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持续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取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推荐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透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构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透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能够透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个性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内含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透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善,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潜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教师就应透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能够用来灭火,怎样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这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明白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透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透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剩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透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必须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信息技术课程培训总结
8月2日至8月8日,我参加了高中教师暑期新课程培训高中(信息技术)培训班的课程。短短的几天学习虽已结束,但其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收获良多。在信息技术教育教材新课程的培训过程中,我对新课程的各个模块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且对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在学习中有几点心得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作为一个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首先要明确新课改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应对未来信息社会的挑战奠定基础。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利用各种条件创设多样化的信息环境。在构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资源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体验基本的技术思想与方法的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初步具备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关注全体学生,新课程着眼于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允许存在个别“差异”,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将已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从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合作,拓展“课堂”主体,延伸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广泛的、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强调信息文化,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通过信息技术本体与信息文化相结合的学习,形成信息社会所应该具有的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构建和谐的信息文化。
实践三维目标,《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体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在学习的一周里,同行们也在不断的交流,结果发现在我省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都面临这这样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起点高低不一,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几乎是零起点,对这批学生来说,去学习新教材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新教材要求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2)学生思想上都不重视这门课程。现在毕竟是应该教育,一切都围绕高考指挥棒转,信息技术不参与高考,学生、学校感觉学不学信息技术无所谓,反正不影响高考成绩,而信息技术老师也并不是精力能全部的投入到教学中去,大部分的精力都在被教学以外的其它杂事所占,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认为自己是打杂的。
(3)课时少、机器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信息技术课至少每周两课时,并且是连堂课,机器平均每人一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时间,达到教学的目的。但实际在教学工
园林测量技术课程总结(专业20篇)
本文2024-04-25 05:36:0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88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