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我读后感(专业19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4-04-18 08:38:03浏览:371

活出自我读后感(专业19篇)

读后感是一种思考与感悟的结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阅读材料,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趣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自我读后感

我曾经以为,我在了解自己和控制自己这点上,可以做得比别人好很多。

我以为我可以清楚地觉知自己。

意思就是说,我自己怎样思考,会有怎样的情绪,我自己都能了解到,不会有一时头脑发热的时候。

后来我接触到《正念的奇迹》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我可以完全不用练习,就可以轻松地做到觉知自己。

只要我想,我就做得到。

可是我最近想到了一个问题。

当我吃饭,嚼东西的时候,我的舌头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动作呢?

我想到这个问题时,我就发现,我并不能完全地觉知自己。

我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不能维持正念,也就是说,不能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也不能专注于当下身体每个部位的感受。

在我读过《英雄之旅:自我发现的旅程》之后,我对于自我观照,自我催眠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再结合正念的概念来看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训练方法,就会得到一点新的理解。

在《英雄之旅》这本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中正。

这个状态是说,把自己的情绪与身体状态,都调整到一个没有偏移的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的身心都是开放的,平静的,不带任何情绪。

这应该是可以借助正念的方法来实现的。

我们可以调节呼吸,觉知身体所有部位的感觉。

就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身体每个部位的感觉。

我认为,这个中正的状态,可以理解为,专注于当下的感觉而没有任何情绪和思考的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更好地对外部环境的气氛进行感知,也能对来自自身的想像更有代入感。

是容易接受自我催眠与自我暗示的状态。

这可能也是《英雄之旅》这本书中,把中正作为基本概念来讲,来使用的一个原因。

书中提到了很多方法,是用来发现自己生活的意义的。

有自己完成的,有需要找他人合作完成的。

如果我们不是专业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可能不会熟练地应用这些方法。

但是中正的状态本身,就能起到与正念差不多的效果,可以让人感受到平静,减少我们的焦虑。

而且,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的技能。

练习这个技能本身就能给我们的身心都带来好处。

所以还是值得学习,尝试的。

自我读后感

聆听了冉乃彦教授的报告《教育与自我教育》后,让我对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老师面对的是一批批天真活泼、个性奔放的孩子们,他们有各自的思维和想法,走入他们的心灵深入,激活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人,总是忘记去好好看清自己,对于中学生,也许更多的是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有什么价值,所以过的不明不白,学的稀里糊涂。自报自弃,甚至于不求上进。

理论指导实践,在初三紧张的学习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开了一节班会——《认识自我》,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优点,缺点,你被你的父母、老师、朋友了解吗,你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你的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你的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你在走你自己的人生路吗……同学们大胆地说出自己,表达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听着同学们不绝于耳的励志名言,我知道自我教育才是育人的传家宝!

让我们再一次温习冉教授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点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我们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自我读后感

在读完了《超越自我——个人与组织共赢的策略》这本优秀的读物后,我感触颇丰。书中强烈的超越自我精神令我感到振奋与鼓舞,并让我树立了与组织共赢这一职业奋斗目标。

作者在前言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工作是人的一生最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工作你不仅可以赚取生活所需,而且还可以从中实现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此外,你的自信心、价值观和潜能也只有通过工作才能得以充分的肯定和发挥。”这一点,让我对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重新认识。超越自我,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工作高绩效和生活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日复一日的工作很容易令人的热情逐渐冷却,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会对工作表现出浮躁的心态、对工作失去激情、敷衍应付,这样一种工作状态是很可怕的。在读完《超越自我》这本书后,我深深的意识到了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压力的情况下,都不能对工作失去热情与激情,要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才能保持工作的热情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不能总是以本位主义去思考问题,“我为单位付出多少,就应有多少的回报”,若回报不如所愿时,便灰心失望,失去工作热情,想跳槽。要知道,换一个工作未必就不会对工作产生厌倦,在这家单位做不好,到了其它单位一样可能做不好。所以,对工作我们要摆正心态,端正工作态度。

第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理清个人与公司未来发展目标的认识。只有对公司的发展目标深入了解,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充实自我,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只有找到个人和公司愿景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理归属感。

第三、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新的目标,长、短目标相结合,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样工作起来就有动力和冲劲。有了方向和动力,自然就能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

自我读后感

说:“世上究竟有没有一个我。”其实,世上有很多个我,但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日常生活的我,在不同人眼中的我,出门在外的我,身居家中的我,独处的我……我有很多个我,可是每一个我都是真实的,他们其实是潜在我内心深处的真实的灵魂,只不过通过社会不同环境、不同气氛的影响而转化为不同的面目,并且以最合适的一面展露出来。所以每个人的性格其实都是矛盾的。可是我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虚伪做作的人,他们也是想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只可惜弄虚作假、四面逢迎!其实只要是真实的,有时丑陋一些也显得可爱。

有的时候我们会突然觉得恍恍惚惚,生活、工作和读书突然失去了意义,整个人就像没了魂魄似的,就像周说的:“日常生活的外壳仿佛突然破裂了,熟悉的环境变得陌生,我的存在失去了参照系,恍兮惚兮,不知身在何处。”突然间找不着自己了,这个时候才意识到,你每天在做的事,你在努力成为的人都如幻像般破灭了,你在追求的事,你想努力的目标都显得没有了意义。赚更多的钱,上更高的位又能怎样,没有信仰最终也只是在太虚幻境里浮游一圈,你也许一生都只是在梦里走一遭,赚足了钱,买到了房,登高了势,都只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要“入土为安”就好,别奋斗了,如果是这样,那生活就真的没有意义了。还是要追求,还是要努力,因为只有强大了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那个时候你不用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伤神,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要停下来重新认识自己,太过忙碌也许会迷失了自己,当然,笛卡儿就能认识真的的自己,因为他说“我思故我在”,他的存在来于思考,在思考中找到自己,那我的存在呢?我是因为什么而存在的呢?怎么证明呢?这也许得花费我一生去寻求答案吧,希望到我结束的时候能找到。其实、海子和顾城都找到了自己,他们以生命祭精神,这份祭礼足够大了,在他们眼中生命很轻,精神很重。我很佩服他们,有勇气自杀的都是勇敢者,包括那些因为一点小事就自杀的轻生者,他们也很勇敢;可是我又看不起他们,有勇气自己结束生命为什么没有勇气活下去?所以一方面他们又是懦弱者。这说明了他们很卑微,而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没能力与社会相处,他们又是失败者。

生命其实就是一场游戏,不管我是否存在都()要参与的游戏,既然要打,就要打得漂亮,“漂亮”并不取决于你有多么,有多么高的地位,很多少金钱,而是取决于你用什么心态和他打,如果你把赢了多少,升了多少级作为成功的筹码,那恭喜你,你已经输了,请退局吧。不管别人怎样,至少我不愿意和你这样的人交往,如果你看不惯我的观点,鄙视我的想法,那就请主动和我绝交,因为我也不愿意和你有任何瓜葛。

自我读后感

习惯于畅游在书的海洋里,我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从《十万个为什么》到四大名著,从《一千零一夜》到《平凡的世界》,余秋雨的散文杰作,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在那里精神得以慰籍,心灵得以净化。

一直很喜欢刘墉先生的文章,读着他的文章,心中总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超越自己》是作者的独子考入美国著名的高中史岱文森学校第一年,作者写给那个怯生生年轻人的一系列信件。教导他怎样面对艰险横逆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教他怎样发挥潜能,超越自己!

在书中,作者强调:人生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在肯定自己之前一定要先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能肯定自己。

每个人应该从小就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得先肯定自己。常常觉得自己很没用处而看轻自己,在家中也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是感到连一点事都做不好,因而伤心、难过,往往使自己摔的很惨,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吧,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呢?越挫越勇,勇于挑战才会拥有许许多多的经验和回忆。

在人生这条路上,自始至终都和你竞争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想要更好地战胜自己,超越自己,那么你就应该从小就会看重自己。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冲破人生冰河的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刘墉先生形象地比方:“马腿断了,当然还能活!但是身为一匹马,不能跑了,就算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成功,让学生能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和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在这点上,绝对不能失败,因为失败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而是我和我的学生们!

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而可能是我们自己!我们难以把握机会,因为犹豫,拖延的毛病,我们容易满足现状,因此不思进取。这些,都是导致我们失败的原因。古人也说过:“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具有忧患意识,掌握正确的方法,人生就会走向成功!

自我读后感

李笑来老师的新书,一口气读完。下面罗列几条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点,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韭菜”的常见特征:他们严重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他们是那种买一辈子东西都不读产品说明书的人,他们是那种无论拿到什么,都要问别人怎么用的人。

感受:市场总是遵循2-8定律,获得收益的总是那一小撮人。要想成为那一小撮人,就要通过自己的认知去判断,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流。引用书里的一句话:成功的投资者永远是极少数,他们具有的共同特征:不为表象所动,喜欢探讨表象之下的实质。

2、每一次行情结束的根本原因是“入场资金枯竭”。连不相干的人都开始进场的时候,牛市就要结束了;你就应该干看着,啥都不买......等到了熊市,等到大家都骂娘的时候,再开始买入!

感受:想起了巴菲特的一句名言:“众人贪婪时我恐惧,众人恐惧时我贪婪”。各种投资者all-in的时候,上升趋势就到头了。大多数“韭菜”经过失望谩骂而后竟然平静的时候,下跌趋势也就渐渐见底了。

3、“做最坏的打算”永远比“盲目乐观”更靠谱。

感受:当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先想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感觉能接受,那就去做。反之,如果接受不了这个最坏的结果,那就就此打住,不再去想。

4、做一次傻事没关系,但一旦发现自己很傻,就要马上纠正,绝对不能对自己的傻x行为进行合理化。痛苦+反思=进步。

感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怕的是在犯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5、投资原则:

这个世界真的需要这东西吗?

它解决了什么原本没有被解决的问题?

去中心化在这件事上真的必要吗?

财务公开的存在真的会提高它的效率吗?

它在多大程度上更接近一个dac(去中心化自治公司)?

感受:以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痛点,换句话说就是是否能够落地为评判标准。而不是以有大佬站台、大基金参投等因素为风向标。

如果想快速了解一个人,那就读一下他写的书。我是属于后知后觉的人,之前没有订阅得到专栏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也没有读过笑来老师的书。亡羊补牢,也获益匪浅,以上是读第一遍的一点儿感受与心得,后续会再仔细的读一遍。

自我读后感

《超越自我》这本书是我国著名九段棋手陈祖德先生的自传。他是“中国流”布局的创始人,曾三次获得全国围棋冠军,也是我国战胜日本九段的第一人。此书副标题《我的黑白世界》。读这本我能感觉到他在每一字一句之间都付出了真情,很真实地,就像一个老先生站在我面前讲述他的那些有意思的故事。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很渺小,有些自私,还有些小孩子气。过去的两年里我很自私地为一些小事生气,并且常常浮躁,闹脾气的时候自己还没知觉。我心思里常常跟别人比,却忘了自己应当是要跟自己比,战胜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做一切事情的根本。他说:“很少有人知道我的生平中曾有个志愿——当油漆工。”他后来的一切改变也都肯定不是浮躁来的,我可以读到,他很实在地去认识了自己才选择了棋坛。这是他说的话:“我也只是通过我这一生的实践,才真正认识我自己,才知道我是走上了真正适合我的岗位——棋坛。”

他记得老师们对他的每一次肯定,并且深深地爱着他的老师们,“我的每一点成绩都包含着多少人的心血!每当我想起教导过我的那些前辈棋手,包括周己任老师,尤其是当我想起顾先生的时候,我常想,一个人如果自己成长了,便忘却了培育过他的人,那他的良心何在呢?”

他懂得什么更重要,“天灾不可怕,人祸更有甚之。一个人在精神上受到的痛苦,往往不亚于在身体上、生活上受到的痛苦。”“作为一个围棋手,失去一次比赛自然十分不幸,但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国家正面临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陈先生还有一个说法我觉得很受用:“永不失败是永不成功的同义词”。

今天该还书了,看完了一遍,觉得意犹未尽,还应该多看几遍。下次有机会再借来看。

自我读后感

《自我关怀的力量》是一本启发我们走出对现状不满的困境的书,通过在生活中实践书中的相关理念,找到反转生活的力量。

我们都更容易关怀他人、包容他人、理解他人,却忽略了自己!自我关怀是当今社会高压下人们共同缺少的一种心理能力。因为自尊、自我批评的主流地位,人们在善待别人的同时,却不能同样善待自己。

作者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心灵之窗,让我们承认自己的苦难与不完美,并且关怀自己,爱自己。人非万能,总有人比我们做得更好,在坦然接受这一切后,我们才能重新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并能更加爱护他人。内夫博士通过许多经典的研究结果、个人经验、实用练习和幽默故事,让每个人都学会如何转变不良的情绪模式,让自己变得更健康、快乐、幸福和高效。

本书通过自我关怀、静观、共通人性的讲解与练习,帮大家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办法。学会自我关怀,也就掌握了反转生活的力量。

正如作者内夫在本书的末尾处所言: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完美以使自己显得高贵,也不必让自己的生活按照特定的程序展开才觉得满意。我们可以同时感悟作为人类的欢乐与悲痛,并以此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学会自我关怀,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自我批判的习惯顽固不化。正如书中所介绍的,通常一些自我苛责,源于过往的经历。我们可以通过回忆过往及角色扮演,表达出当时被这么评判时的感受,以及自己对这些评价的不认同,指出评价会造成的不利影响,转而用自己渴望听到的话语、希望得到的对待回应自己。

这么做是为了在遇事时,可以恢复到跟现实适切的状态。在负面情绪产生时,仍能以多视角、多维度地看待自己遭遇的一切,看到其中的复杂性、无常性,体恤自己的不易,关怀到人总有失去控制、不堪重负、纷乱如麻的时刻。

自我读后感

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的内容会是讲一个人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时候是如何地做到意志坚强,去排除万难达到自己的目标,去自我实现。真正接触这本书之后才知道,我的想法未免有点“望文生义了”。实际上,《自我实现的人》这本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科学地分角度地详细地论述了有关“自我实现”的心理知识。我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主要增长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主要围绕“人的自我实现问题”这个中心来论述,马斯洛——本书的著者,对“自我实现”有特定的含义。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自我实现,它是继人的生理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等基本需要的优势出现后,其优势才一般会出现的最高层次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大致可以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也就是说,“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基本需要,要在其它相对低级的基本需要得以实现后,才有实现的可能。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从自我实现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劳动者创造性的发挥,也可以说是劳动者自我需要被激励时所表现的特征。自我实现状态,是劳动者能力发挥的最佳状态。那么,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必须适应劳动者的基本需要,促进劳动者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我们的工作单位可以借鉴这一点,要想让员工更好地工作岗位上服务就必需先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尽可能地提高一个档次,效果更佳。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幸福,而人的幸福莫过于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因此,重视人的需要,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是有意义的。

在实际的行为中,自我实现是怎样体现的呢?也就是引导自我实现的种种行为:

1、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这种时刻就是自我实现的时刻。

2、让我们把生命看作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每一个选择前进与倒退的冲突关头实现自我。

3、在拿不准的时候,要诚实。

4、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终极状态,而且是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

5、了解自己,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综上所述,自我实现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它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是一点一滴微小进展的积累。阅读之于我们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给予我们知识的力量。我们应该感激上苍赋予我们这种能力,让我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以上就是我读了《自我实现的人》这本书所学到的知识,领会甚浅,自知要加强练习。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很早以前听说二战时期集中营中生不如死的经历的简单叙述时,我就已惊讶于为何有如此之多的人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其实这对于总数来说已是少之又少),而不是拒绝承受而选择自我结束生命。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从入营的惊恐到对暴力,死亡的麻木与冷漠以及最后为陪伴病人朋友而最终选择留下,身边的人不断减少,不少同胞也彼此欺凌而谋生,而支撑作者活下去的是什么?他激励我们不论对于苦难还是生活,我们应尽力去寻找其存在的意义。永远不要寻问生命的意义,而其意义所在正是我们用点滴行动赋予,我们终一生回答生命留下的疑问。

歌舞升平的现代,许多人陷入种“存在之虚无”的状态,很多年轻人没有目标,酗酒滥交,放纵地生活。美国出现过跨掉的一代“而佛系青年的“随遇而安”也日益走红。他们工作稳定衣食无忧,甚至跻身上流,而他们却内心空虚而无意义,不再迈步探索,只是随着时代的车轮被动地向前滚。

在国难当头、危及存亡之际,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领中华民族抗战振兴;和平年代乔布斯也表明“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带来空前科技革新。在立志之时他们也明白自己为何而活。在面对挫折,失败时也会轻易放弃,因为有了心中的梦想,即使苦难在其眼里也会有其独特意义。就像尼采所说:”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这也是为什么乔布斯在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家门后,不是撒手不干,而是坚持向前,成就了更广阔的天。因为心中的信念,西南联大的建立让教育的星火不断,中华文化不亡,世代相传;教授们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在漏雨的教室里带来一堂堂特别的课,即使炮弹的轰炸,师生们都明白这苦难的意义“中华不亡,有我!”多少富家子弟扛起武器上战场,保家卫国,多少妇女也主动担任医务人员,挣起国家的生命线。

如今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苦难,有的只是一些困难、不如意,而许多人却容易轻易被击跨,否认生命的意义。他们抱怨命运的不公,环境的不利和身边人,却不知其实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一些不可控制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的许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

记住,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所决定的生活,不论春风得意还是寒冷凛冽,都有其意义。为了目标、梦想向前走,用一生的时间承载生命所留下问题的份量,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一位叫做弗兰克尔的精神病学家,在二战期间,为了照顾年迈了父母放弃了可以去美国的机会,最后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时间长达3年,以1/20的生存机会活下来,并写下的这本著作。

关进集中营的生活,是无止境的饥饿和体力活,永远不充足的睡眠,对生命的未知以及对于战友不断放弃生命的无奈。

脏乱差带来的反差让集中营的囚徒陷入深深的恐惧和绝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因无法接受现实落差而放弃生命,书中提及一个作曲作词家,梦见了3月30日战争会结束,大家会被解放。然而随着日子的接近,希望逐渐渺茫,最后这个人在2.29日发高尚在最后于3.30日逝世,死因伤寒。而战后大量的研究指向集中营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缺乏勇气导致的抵抗力下降导致生病从而走向生命的终点。

作者认为他的活下来于运气有非常大的关系,同时,他对生命的使命感——完成他因被关而丢失的精神病研究手稿,支撑着他要一直地活下去。大部分活下来的人也是有着强烈的生存使命感的。

这样的经历,造就他对生命的意义有不一样的看法。书中写道“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在大部分人渐渐失去信仰的年代,人们不问牧师,但是希望向心理医生/精神学家探寻生命的'意义。而作者的观点事,别问外界能给予你什么,应该是在外界条件不可控的情况下,思考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如果你活在痛苦当中,对待痛苦的态度也是意义的一种体现。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譬如爱情)。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现在就是过去,过去能被改变和修补。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负责任。

大部分人都同意“人是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但是现在普遍社会现象是“无意义感”。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心理医生面对病人,更多时候是回归到病人的过去,归结为童年的不幸或者过去某个行为某件事情所带来的心理阴影,而意义疗法不是归咎于某个原因,而是让我们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价值,不对过去下判断。

很多患上神经性官能症的人(中国称心理病),通过意义疗法发明的特别技术:矛盾意念法,得到了治愈。譬如一个失眠的人,会恐惧失眠,失眠本身是个痛苦的事,而对失眠的恐惧会加深这种恐惧,作者建议,可以干脆不强迫自己入睡,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晚点上床入睡,反而会更快入睡。

与我上周看完的《未来简史》,有一个很不同的观点,简史认为人是生化的算法,我们的行为看上去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但是很有可能是生化的一个算法结果,我们的决定不是自主的产物。而本书认为,越是在恶劣的环境,越能体现人的差异,就是我们在困境的看法和我们对生命的坚持,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在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听从内心活着谨慎选择,在不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看似没有选择,但是作者相信我们依然有选择的机会,就是选择让内化自己,让自己在困境中找到自己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

所以心情忧郁的时候是选择找到生命的意义?还是在过去阴影中寻找和解和解决的方式?

我个人觉得两者都很重要。活得快乐就是最好的方式。谢谢本书带给我的观点;越痛苦,越美丽。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生命惟因其短,故应把它化入人类最壮丽的文明史中以获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线段内尽可能发出最大的光和热。"生命需要去体会,体会其真实意义。如何体会生命的意义,这让我想起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这本书主要讲述纳粹时期,弗兰克尔开创了意义治疗法的励志故事。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最富光彩的见证。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意义疗法。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有一天号长告诉弗兰克尔“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个声音告诉我1945年3月30号我们会得到解放。"号长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他满怀希望地告诉弗兰克尔,他坚信3月30号自己会获得解放。距离那天越来越近的时候,号长开始生病,高烧,3月30号那天他陷入昏迷,第二天他死于伤寒。而集中营里死亡率最高的时刻都在圣诞节前后。不是因为流行病,而是因为多数犯人都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希望越来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这严重削弱了犯人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了最终的死亡。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从这一段我们可以感受出,让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义。希望可能会有破灭的一天,若把希望当做活下去的唯一支撑,当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时,你的意志也在消退,生命力也会逐渐消失,最后直至死亡。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便涉及到了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与心理分析相比,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患者在将来应该完成的意义。意义疗法让患者直面并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让他意识到这一意义会大大增强他克服神经官能症的能力。意义疗法既非说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劝诫也不是逻辑推理。治疗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是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者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是一片落花,也要化作春泥;是一颗萎草,也要装点大地;是一株老树,也要撑起蓝天;是一口枯井,也要流出清泉;亿万人中我并没有多重要,也要体现自身的价值。用正确的途径,体会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绽放生命的光彩。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近日,单位开展了“我喜爱的好书”专题读书活动,前段时间正好捧读了弗兰克尔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心弦为之一颤。作者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1905-1997)是奥地利临床心理学家,犹太人。书中记述了二战时作者在恐怖与窒息的集中营中的惨烈经历,在面对频临的肉体与精神的毁灭,作者的"意义探索"一次次挽救了他的生命,并且使生命力顽强延伸。他被纳粹先后关押到奥斯维辛等4个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在集中营里不幸死亡,而他自己也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及垂死挣扎。重获自由后,他只用了9天时间完成了这本书,更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

在书中,弗兰克尔首先描述了自己在集中营内的可怕非人待遇,在生死的挣扎与极端体验中,他仍然发现即便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现实中,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在集中营集体退化到禽兽一样的行为时,也依旧有戳破至暗黑夜的一丝亮光,这就是人性的闪耀。比如有人走过一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别人,然后凄然赴死。在集中营里,他正是靠着一丝人性的心灵之光,发掘了痛苦的意义,点燃了他强烈的求生欲望,更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学著作,然后他从这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他领悟到,“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选择,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事业的责任,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

我们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努力与奋斗。弗兰克尔认为,发现意义的途径有三条:创造、工作;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受苦。当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我们便不再逃避痛苦,可以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处理困境,促使自我深思,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达到自我超越。

作为普通人,不断地重复平凡,懈怠与挫折感也时而出现。弗兰克尔启发我们:现实可以被分为身体、心理和灵性,而后者可以远离甚至对抗身体和心理的层面。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大小困难,平凡之外的改变与创造,体验朋友的意义,都会使工作困境与痛苦体验变淡褪色,我们需要的是发现自己的灵性。

另外,弗兰克尔67岁取得了飞行员驾驶执照,80岁还攀登了阿尔卑斯山,享年92岁。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最近读了弗兰克尔著作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描述的二战期间集中营内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强烈震撼了我的内心。弗兰克尔是犹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学家,1942年,他被纳粹关押到曾被称作“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狱,就是被送进了毒气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长的囚狱生涯中,遭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获自由后,仅用了9天就完成了这本书。

集中营内的非人生活将囚犯从活生生的人变为一个个号码,除了自身赤裸的躯壳以外,丧失了所有一切。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现实中,集中营内有退行到禽兽一样的行为,但依旧有人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别人,闪耀人性的光辉。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作者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发现人拥有选择人生态度的自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他自己本来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国,但为了照顾父母他选择留了下来。在集中营里,他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学著作,他从这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撑他活了下来。

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取得了飞行员驾驶执照,一直到80岁还攀登了阿尔卑斯山。

弗兰克尔以其切身经历告诉我们: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事业的责任,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快乐地努力与奋斗。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找寻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过有意义的人生。作为国家电网的一名员工,我们应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就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许在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失败,我们并不是一定要避开它,要相信,我们一样可以从中找到它的意义,而那时候,也一定会有个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强大的自己,来面对和克服那些使我们焦虑和恐惧的事情。而经过这样的选择和努力,我们,会收获更大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记不得亦舒哪本小说里,有人问女主人公,母亲去世是什么感觉。回答是,再没有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跟爱一样,幸福是如此的神秘而难以定义。与健康类似,当我们特别关注它的时候,应该是它出了问题。如成功一般,当我们刻意去追求它的时候,它往往与我们擦肩而过。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想他一定是特别的不幸福。

有时候我们会误会忧郁症患者。生活这么美好,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用心去感受让自己快乐起来。如书中所言,过度渴望也可能是致病因素,这一类的病症,往往对应着某种恐惧,而恐惧激发的症状,又反过来强化了恐惧。患有忧郁症的人很可能不是不想幸福,相反是因为太想幸福,或者太害怕自己不幸福,所以反而没法幸福起来。书中建议的“矛盾意念法”,就是要停止跟症状做斗争,试着去做相反的事,不再过度关注自己所害怕的事情,症状反而会减轻甚至消失。比如失眠患者,当他们尝试用尽量晚点上床睡觉来替代试图入睡的时候,反而可能会快就入睡了。

回到本文开头,当遭遇至亲离世这样的苦难之后,我们是否还有机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问题也许在于如何定义真正的快乐。如果真正的快乐是指那种不依附于任何东西,由内心散发出来的幸福感的话,我觉得可能真的是很难再有了。父亲走了之后,不自觉地我会抗拒很多以前让我觉得幸福的事物。比如我会本能地害怕节日和周末的到来,不愿意走进熟悉的餐馆,在机场商店买特产时总会躲开父亲喜欢的食物。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地丧失幸福感。书中说,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所以找到幸福的最好办法,也许就是不再把追求幸福作为目标,而把生活变成一件一件的小确幸。

回想起父亲生病到离世的十个月间,尽管有见不到希望的忧伤,也有不断被现实打击的悲苦,但也不乏这样的小确幸。父亲生病后胃口一直不好,而营养又至关重要,所以我把给爸爸做饭当成首要任务。用小姨安慰妈妈的话说,系上围裙是最好的治愈方式。那段时间,我推掉了几乎所有的出差任务,每天根据爸爸口味琢磨做什么饭,如果做的饭爸爸多吃了几口,就很开心。爸爸喜欢吃牛肉,我学会了卤牛腩,得需要三天时间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把卤好的黑红发亮的牛腩切好片端上桌。在慢火煮炖散发的香味中,似乎连时间都慢了下来,真愿意时光就此停驻。我总觉得,中国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就在那端上桌的一盘盘菜肴中,也在那围坐桌边的热闹中。父亲最后一次入院,营养科医生检查说营养情况良好,这件事成了我的小确幸。

在苦难中,我们的心会变得更加敏感,特别是对生活里那些美好的东西,比如诗词,大自然,温暖与爱。去年父亲临走前的那一周,有一天从地铁站出来,突然看见去往医院的道路旁的树上盛开着大朵大朵黄色的花,如此绚烂夺目,让人印象深刻。今年父亲离世周年的清晨,我特地坐地铁去看那些树,却连一朵花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不知今年的春天是否离开得更早一些。

清明前的一个夜晚,在梦中见到了父亲,戴着他最喜欢的儿子在迪卡侬帮他挑的灰色网球帽。我俩碰面之后,竟然不约而同说,去哪了啦?醒来时的黑暗里,我知道自己流泪了,我想,跟父亲,我们终归还是走散了。

父亲离世前一个多月,我曾经写下一段话:“有时候觉得,如果人是一种无法回忆过去,也不会想象未来的动物,是不是会少很多痛苦。然而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那些温暖的记忆,也不再对未来抱有希望。所以过去和未来,让我们感受温暖与希望,即使痛苦伴随,依然无怨无悔。”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里说,人是这样一种被疾病和痛苦包围,却仍然能够感受幸福和快乐的生物。我想,正是因为那些温暖和希望,让我们即使面对苦难,依然能够感受幸福。

最后,还想再一次分享弗兰克尔在书的“自序”中所强调的: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活出全新的自己读后感

人的大脑总是健忘的,开始进行20xx年的第一篇读书笔记。其实也就是把对我触动很深的话摘录在这里,不停地省视自己。

1.“地球上一位有识之士说过,如果现在把你们人类所有的财富重新公平地分配,不出几年,所有人的财富状态又会恢复到现在这样。所以,决定你此刻状态的,不是外在的遭遇,而是你内在意识层次的水平。”

所感:财富分为暂时的和永久的,那些可以衡量的可视的金钱其实是暂时的财富,是可以断舍离的。只有不断地追求内在意识水平的提高,不断追求生活的真正水平,才能够和地球和睦共处,自己身心愉悦,地球也呼吸顺畅。

今天在碧桂园学校附近的油菜花地停留了一会儿,闻着春天的气息,油菜花的清香,尝了尝花蕊深处的甜蜜的味道,可是脑子里却也挥之不去从学校路边通过一个小门进到菜地的路上,首先要越过一片垃圾场,那些垃圾,出了一部分是清扫的秋冬天的落叶腐烂在那里,还有很多食品包装垃圾,有了钱就能吃更多高级食品,可是却带来了大量的包装污染,明明知道那些都是有害于人类的,却过得心安理得。

2.地球现在面临着很多危机,但大部分人都选择不去看它,因为这些消息是不受欢迎的。

3.有时候你的灵魂发出求救信号,自己都不知道。不过在下意识里,你应该感觉到自己的内心有种渴望吧?那就是求救信号啦。

所感:这样就可以理解时不时就会有的忧郁情绪了,人们理解为忧郁症、更年期,其实人都是有灵魂的,只不过这个灵魂又都是自私的,只有灵魂的主人才能满足灵魂的需求。

那么这个灵魂求救信号到底怎么回事呢?我想下面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

4.人类常常说自己是身心灵的产物,这并不完全正确。人类是拥有身和心的灵体,而不是身心灵并重之下的产物。身和心是车轮,灵体是车厢。读后感·这样的组合就会跑起来很快。如果以现在地球人的心态来说,大部分人都不重视灵性,反而重视下面的两个车轮,本末倒置,甚至身体的轮子还要大过心的轮子,这样不但跑不快,而且造成了失衡。

心:代表的不仅是人们的思想、情绪,还有感官所能觉受到的各种刺激的反应,以及心里的意象、冲动、直觉等等。

灵:是什么呢?

5.太阳就是人们本来的面目,乌云是特有的各种心理活动。所以,唯有在定静、沉寂中,当心里的各种噪音平静下来,也就是乌云散开的时候,你才会看到自己的真实本性。

6.你的感觉是来来去去的,可是,总有一个观察者在旁观这一切,是不是?快乐的时候,你还是你;悲伤的时候,你的内心也是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在经历着它。这个观察者,就是我们的灵体。

活出全新的自己读后感

在接触了台湾作家张德芳的小说《活出全新的自己》,我受益匪浅。跟随着文中主人公幸雄的遭遇和历程,渐渐地被他所感染。文中的他,遭受着生活的困境,工厂倒闭,股票套牢,在接到老婆想离婚并要求监护权的通知书后,觉得万念俱灰,终日靠打电玩度日。在遇到聪慧美丽、衣食无忧的女强人向东后,又展开了新的旅程。

因缘际会下,幸雄和向东经由一个奇妙的三阶段旅程,学会里关照自己的思想,治疗旧时伤痛以及找回自己真正的力量,学会了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两人寻回里生命的源头,进而活出里全新的自己。主人公们在经历了体验生命的三大层次——唤醒,辽愈与创造后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人生的辉煌。随着书本的翻页,我也有所思考。

在成长的旅途中,难免有些不顺心的“坎”,但是只要你有想要闯过去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这样就一定会过去的,生命的成长便是这些“坎”,成长的磨难会让你一步步攀爬到生命的巅峰,生命会因成长而美丽,而成长便会给予我们许多感悟,就如《活出全新的自己》这本书一样带给我许多的感悟。

古希腊特尔神庙的大殿柱子上刻着这样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透露着一个最深的玄机:如果你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要认识自己就要在生活中不停地观察自己。比如:当有负面情绪时,要及时观察到,然后告诉自己“我现有负面情绪了。”这是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内在,而不是那个引起你负面情绪的人事物上。

当自己认知了真正的自己,那么自己的心灵空间就提升了。我们的身心如果用一栋房子来比喻的话,我们的身子就是房子的框架,也就是结构本身硬件的部分;而心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情绪感官,就等于是房子的装潢家具的部分,就房子本身来说,更重要的是,房子的空间感决定了是否让你舒适的感觉,而房子的空间就比喻我们的心灵。如若我们的身体不健康,就像房子的结构有问题;心理如果不健康就像房子装修的品味差;而且塞满了垃圾——各种负面情绪,那么这个房子就无法使用,所以住在这里面的人也就不开心,不舒适了。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打开一扇窗”由此可见在困难时,换个角度看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有人家境富裕,有人家境贫寒,这些都是不可改变的是先天决定的。但是长大后的一切都要靠自己。父母不可能一辈子养着你。因此我们不该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不失败的原因推给他人,这都是一种借口,一种对困难的逃避。这个世界你所看见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一种反射。只要你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外在也会随之改变,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就会豁然开朗,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总之用乐观的心态看待问题总比怨天尤人要好多了。

这本《活出全新的自己》真是一本好书,它不仅可锻炼自己的心灵,还可以让人们懂得生命成长的意义,指导你正确地成长,感受生命成长的美丽。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封面的那句话很好的描述着弗兰克尔的人生经历——“他并不是当年在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犯,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弗兰克尔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他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书中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环境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在意义疗法的第一章中,他列举了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列举了阿德勒的“追求权力”,以此他提出了不同于这二者的“追去意义”。

在存在之挫折中,他指出了存在的三个定义:存在本身、追求意义、意义。这三个在我看来通俗意思就是活着、自我、人类。

在心里——动力中,他借用尼采的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指出紧张是必要的,这是由已完成和有待完成间的矛盾产生的。他举例到,让工程师加固桥梁,反而需要施加压力,以使构成桥梁的材料更加致密。

在存在之虚无中,他借用叔本华的话“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他指出三个东西可以赋予人意义——苦难、成功、他人。

在生命之短暂中,他指出我们应该嫉妒老人,因为他们不仅拥有的是可能性而且已经是现实性,他们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的承受过痛苦,可以在自豪而快乐的日子里回忆过往的日子。

他说——人不要只想短暂性本身,要去想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曾经历过的快乐和痛苦,曾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应该说“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在对泛决定论的批评中,他提到,人无法选择外在的环境,但可以选择内在的态度去面对。他说,自由是人的生命中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

在为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辩护中,他指出“三重悲剧”在意义疗法中包括了——痛苦、内疚、死亡。他说人在面对灾难时总有能力——获取负责任的行动动机,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将苦难转化为成就。不要“过度意念”,要了解“矛盾意向法”。他在年轻人的三大症状——抑郁、侵犯、成瘾依赖中指出,要抓住意义的导向,要找到不得不集体实现的意义,要把握每一个情境的意义来获得总体的意义。他反对集体罪过的观念,因为杀人犯用菜刀杀人,不代表菜刀就是来杀人的。

他劝戒我们——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活在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他说因为在磨难中依然能找到意义,那生命的意义就是无条件的,至少在潜在意义上讲是这样的。因此无条件的意义也意味着人无条件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给了人尊严的持久性。因此不能仅从有用性意义上的价值来评判人,还要注意到人尊严上的价值。

最后他说道——虽然世界的状况不妙,但是,如果我们都不努力做得最好,那它只会越变越遭。

因为有了奥斯维辛,我们知道了人能够做什么。

因为有了广岛,我们知道人正处于什么样的危险之中。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这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纳粹时期被关在集中营的故事,集中营的残酷剥削吞噬着里面的人们,通过一个个故事去探讨活下去的意义,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个做梦梦见31日会得到自由的男人,在31日越来越临近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泡影,意志消沉,最后在31日当天死去的故事。

集中营里每天都在上演着死亡的戏码,但是死亡率最高的时刻却是圣诞节期间,他们不是累死、饿死、病死,而是因为心里的预期被大大降低,失去勇气变得沮丧,最终减弱了他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的死亡。致辞作者用尼采的话引出全书宗旨“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第二部分是作者通过哲学、心理学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出的“意义疗法”的深入探讨。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痛苦逆境之中,只要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甚至有人会准备去受苦,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痛苦有了意义。作者列出的找到生命的意义有三个主要途径,第一个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第二是经历某件事或是面对某个人。第三个是即使是处于绝境中,也要勇敢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只要敢于面对就仍能超越自我从而改变自己。

觉得这本书中不仅仅教会了我们在挫折中如何自救,也能让我们在作出人生重大选择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复杂的百态人生。

活出自我读后感(专业19篇)

读后感是一种思考与感悟的结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阅读材料,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趣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自我读后感我曾经以为,我在了解自己和控制自己这点上,可以做得比别人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