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民俗民风(汇总20篇)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上闹钟,希望新的一年里一切都会顺利如意。根据所给的分类名称“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随机选择一条:如何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春节呢?以下是一些建议供您参考。
春节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上网搜索。
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为什么要守岁?
“灶王”一职。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皇对此非常生气,就规定灶王爷夫妻一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
为了能从天上多给人们带些东西回来,灶王奶奶是想尽办法收罗,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馒头,大后天打酒,一直到除夕晚上,才将东西收罗的差不多。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灶王奶奶连夜赶回人间。家家户户的人们则是一夜不睡觉,点起旺火、香烛、燃响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返回人间。
希望通过此篇调查报告,增加人们对于春节的了解。
春节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20xx年春节期间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1、除尘
爷爷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爷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哈哈……”“哈哈……”“爷爷,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你呀应该多读书了,等会儿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瓜果点心应有尽有。一看到好吃的.,我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奶奶说,你这孩子,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还要守岁呢!
“守岁什么意思?快给我说说。”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我们有说有笑的吃着年夜饭。“妈妈,苹果我们总吃,今晚你怎么还摆一大盘呢?”“这你不懂了吧,这叫作‘平平安安’这桌上的瓜果可都有说法”。
“年夜饭这么有讲究?”我缠着奶奶给我说道说道。
原来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现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看晚会,谈笑畅叙。
4、放爆竹
12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初一那天,我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妈妈、奶奶也打扮得整整齐齐,我们出去拜年了。我之所以这么积极早起,是因为这一天我会收到好多的压岁钱。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拜年的许多知识。新年的初一,人们穿戴整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我们中国春节的这些习俗,其实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春节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xx。
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习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故事,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馃、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平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政府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臵“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平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节民俗民风调研报告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调查时间:
__年x月x日。
调查目的:
现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进行春节习俗的来由进行调查,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对春节习俗的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调查人员:
__。
调查方法:
上网搜索。
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为什么要守岁?
“灶王”一职。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皇对此非常生气,就规定灶王爷夫妻一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
为了能从天上多给人们带些东西回来,灶王奶奶是想尽办法收罗,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馒头,大后天打酒,一直到除夕晚上,才将东西收罗的差不多。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灶王奶奶连夜赶回人间。家家户户的人们则是一夜不睡觉,点起旺火、香烛、燃响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返回人间。
希望通过此篇调查报告,增加人们对于春节的了解。
春节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农村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年青一代受到世界综合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与兴趣等方面出现“西化”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所淡化。春节期间,我对家乡农村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适当的调查,分享给同学们,借此激发同学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并思考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
下面向大家汇报关于春节习俗的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
走访和观察了几十户人家,认真查看和欣赏了各种对联,现将我的分析汇报给大家。
1、春联的格式。
正门对联:贴在门堂中,纸张较宽大,字数一般4-5个大字,少数铁门有7个大字的。
门旁对联:贴于门两旁,一般木门旁较窄,多数是7个小字对联,也有9个小字对联。有些人家是大铁门,则是7-9个大字对联。
“四个字”:贴于门头正上方,特大字,反应主人的吉祥心意。常见为“紫气东来”、“飞熊镇第”、“耕读传家”等。
“福”字:正门的最上方通常贴一个“福”字。有的正贴,也有倒贴的。倒贴寓意“福到”。
柱联:贴于各种柱子上,大字对联,通常7-9个字。
迎喜条:通常贴在家门口的树上,如“迎喜接福”、“四季平安”、“四方来财”等。
2、春联的内容。
正门对联的内容多半都是积极、乐观、祥和、祝福等等美好的。
祈愿类的,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
言志类的,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祝寿类的,如“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
歌颂类的,如“国梦圆时家梦好,政风畅处世风清”
写景类的,如“几行绿柳门户晓,一树红梅万户春”
行业类的,如“联通千里全家福,信达万户百姓欢“。
励志类的,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3、春联的材质与种类。
(1)地方工艺的红纸人工书写:比如,我爷爷就喜欢买当地叫“凤凰特红”红纸,在白纸上涂上红色涂料,越晒越红。用碳素墨水书写对联,即使一年过去了,还是黑字黑的发亮,红纸则鲜红如新。
(2)印刷版:就是在一般的红纸上印刷黑色字迹的对联,这种对联开始好看,时间长了就会裉色发白。
(3)烫金版:也属于印刷的一种,在红纸上印刷烫金字对联,金光闪闪,很好看,但阳光晒的时间长了,字就会掉下脱落。
很多年青人不太讲究,喜欢买印刷版对联,方便省事。但是年龄大一些的人喜欢买好红纸,请人到家写对联或订购手写的对联。其实,后者赋有传统文化气息,值得推崇。
4、贴春联。
(1)时间。
贴春联通常时间是除夕当天的上午,贴好春联就等着吃午饭了。但也有提前一天、二天贴春联的。大人们说,民间有习俗,穷人家过年就是“年关”,但只要贴上春联,债主见到了就不会上门要债了。
(2)程序。
“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之前,通常要上一年的旧春联撕掉,把门清理干净。
农村一般会先“打”好“浆糊”,然后裁好对联,做好准备。先在门上相应部位涂上浆糊,然后把对联拉直,轻轻贴上去,稍微调整后,用抹布压平即可。有时候要借助椅子、凳子和梯子才行。
贴对联也讲究文化,传统文化要求左边为上联,右边为下联,而上下联的判断依据是平仄声,需要了解对联知识并拼音基础好。如果家里人没有文化,你从他家的春联贴法就可以看出来。
5、特殊的孝联。
对于家中有人去世的家庭,很多人家会贴1-3年的孝联,以示对亲人的沉痛悼念。
在传统的习俗中,春节放烟花爆竹是不可缺少的,硫磺硝烟味总是和春节的气息紧密整合在一起。人们总是以为烟花爆竹放的越响亮,来年的运气就会越好。网络查询可知:放爆竹是为驱逐一个叫“年”的吃人怪物,以确保民众平安,进而演化为一种祈福平安的民间习俗。
1、燃放时间。
(1)过小年,腊月二十三的晚上,目的是为了送灶神回娘家(天堂)。民以食为天,期盼灶神能“上天说好话,下地保平安”。
(2)除夕年夜饭时。过去,年夜饭是在晚上,如今“抢过年”,不少人家上午没到十点就吃饭了。
(3)除夕半夜12:00时。“爆竹一声除旧岁”,守夜结束时,爆竹声震天,接“灶神”回家,迎接新年的到来。
(4)正月初一的早晨,俗称“开门炮”。民众很讲究“开门炮”,希望一次呵成,预示新的`一年中一切顺利!
(5)正月初三早上“送年”。过去,表示节日完成,需要开始下地干活了。
2、烟花爆竹的种类。
(1)礼炮型烟花:观赏性强,冲击力大,安全性要求高,燃放需要在空旷地带,当然价格也是较贵的。据说是近十多年才有的,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往往燃放的既多又“豪”!
(2)鞭炮:有普通鞭炮与闪光炮(如“遍地红”)两种,前者是传统简装鞭炮,价格较便宜,后者是精包装、安全性好的鞭炮,价格较贵。鞭炮燃放起来持续响亮,预示顺当,是春节必不可少的。
(3)手持烟花:通常是儿童们手持燃放的观赏、娱乐型烟花。我小时候就喜欢缠着父母买这种烟花玩。
3、反思。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即使在乡下不限放烟花爆竹,相对于往年,燃放的数量已经有所减少。以往,除夕及正月初一,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村庄和街道,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硝烟味道,让人咳嗽不已,简直令人窒息,呼吸困难!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还在小学,爷爷奶奶要求爸爸过年也要放烟花。后来,经过爸爸、妈妈和我的建议和反复劝说,爷爷奶奶就再也不要求燃放烟花。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在老家爷爷奶奶准备好过年的鞭炮,爸爸在单位和小区里再也没有燃放过任何烟花或炮竹。作为老师,爸爸每到春节都教育学生爱护环境,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他确实以身作则做到了。
烟花易冷。不管烟花爆竹多美,过多地燃放的确对环境空气产生了污染,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听在曾经在上海过春节的大舅说,上海过春节非常安静,根本没有一点儿鞭炮声,但大街上的年味也很浓厚。或许,我们也要改变思想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改良与发展,对烟花爆竹进行必要的控制。
1、走亲访友是春节最热闹的事情。
现代人工作繁忙,不少亲人打工在外,春节成为亲戚之间互动的主要时期。一般地,走亲访友都会带点礼品。礼品多数为酒类、乳制品,也有其他的,如香烟、保健品、糖果或玩具等。到家后,主人会招呼大家先围在火盆周围,端出各种糖果零食,泡上家中最好的茶水,一起拉起家常。
一般地,血缘关系近、平时关系好的亲朋好友会留下来一起吃饭,仿佛不吃饭是对主人的不尊敬。老年人特别希望亲戚朋友在家里多热闹一段时间,所以有不少亲友会选择聊天、喝酒、打牌,把热闹的气氛搞的浓厚,主人会很开心,事后也会津津乐道。
2、喜酒扎堆礼金重。
因为平时在外工作的人多,乡村多半是妇孺儿童和老人,所以很多人把喜酒安排在春节期间,比如结婚、乔迁,甚至还有把孩子周岁喜酒提前或推后到春节期间,图的是亲戚朋友都能到场,热闹一些。这些扎堆的喜酒无形中使得春节变得更加匆忙,甚至会遇到一天要喝2-5家喜酒的情况。
3、反思与新气象。
走亲访友带礼品导致浪费较大,虽然有的家庭可以把a带来的礼品转送给b,而b又流转给c,但最终家家都会留下一类酒品和乳制品等,而今礼品动辄几百元,导致每个家庭花销很大。但实际中,很多家庭一年也喝不了几瓶酒,礼品往往过期了也用不掉,浪费惊人。
喜酒扎堆使得很多人春节礼金花销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礼金越来越重,由于崇尚礼尚往来,礼金的攀比导致的经济压力也不小。
然而,春节也出现了新气象。
(1)有不少家族统一意见,春节往来不再带礼品,彼此之间见面聊天、喝酒、打牌,图个热闹,就非常不错。
(2)也有一些家族搞aa制新团拜,把家族的亲人约到酒店,一起见面吃饭、聊天、娱乐,不要天天张家李家到处跑,效果也是很好的。
(3)也有家族轮流到访。今年一起到a家、b家,明年一起到c家、d家,等等。这样很多家庭可以解放出来,主办家庭也能一次待百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重大经济因素参与,我的调查报告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我的调查报告能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思考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使得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内涵得到更好的丰富与发展。
春节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调查方法: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春节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
春节是我国的一个特色节日,虽然现在的社会在高速发展中,贴春联、贴"福"字、给压岁钱、除夕守夜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那么,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他们又是怎么来的呢?通过在互联网上的查找,我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是用来驱鬼辟邪的。五代时,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贴福字在春节里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福有两种贴法。一种是正贴,一种是倒贴。正贴是正确的铁法,倒贴是因为旧年中家中有不幸,希望转运。但是时间一长,人们渐渐忘记了原因,把福倒着贴是为了表示“福倒(到)了!”
关于压岁钱和守岁,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年”,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就吓得哭起来,发高烧,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年”。有一家夫妻他们怕“祟”来害孩子,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半夜里,“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逃跑了。到了近代就渐渐演变成了压“岁”钱,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由于时代的变迁,更多人忘记了春节的习俗,使年味越来越淡。希望本次调查可以给大家一点了解,让大家喜气洋洋的过好每一个春节!
春节民俗民风随笔字
春节的民风民俗,你知道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春节民风民俗随笔1000字吧。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春节民俗民风随笔1000字,希望你喜欢。
春节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一到,就表示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又来了。每次过春节,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同,而。
我的家乡。
临泽也有不同的过年方法。
在腊八节之后的几天,我们要买过年穿的新衣服,小孩子要买炮。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黑,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就是把灶王爷接来大吃一顿,代表着年年有余。我们灶干粮和水果摆在灶台上,点上蜡烛,还要杀一只鸡献上,厨房的墙上贴一张灶王爷的画像。祭完灶就开始放鞭炮。送走灶王爷。
过了二十三,必须要扫房,把屋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还得把被套,床单,衣服都洗干净。除此之外要办年货和买新衣服。
到了除夕,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饺子,这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圆。门上贴着。
对联。
和门神,房间的门上贴了各式各样的“福”字。店铺也全关了门。到了晚上八点,全家守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一直等到十二点,钟声响起家家户户放弃了鞭炮,迎接新的一年。这一夜,出了很小的孩子,没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我们要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给长辈拜年。过春节孩子最开心,因为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到中午时,一家人团圆吃一顿团圆饭。到了晚上,家家户户有放起了鞭炮。然后我们一一到亲戚朋友家给他们拜年。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要看花灯,街上人山人海,各式各样的花灯由各个单位制作的:有“福”字灯,春灯,老虎灯……有红色,黄色,还有蓝色……在路旁还有漂亮的火树银花,看的人眼花缭乱。过了一会儿,开始放花炮,天空中的花炮犹如天女散花一样,有圆形的,有五角星形的,还有椭圆形的……美丽极了。元宵节我们还要吃汤圆,这真是快乐的一天啊!
正月十五就是春节的闭幕式,元宵节一过一切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孩子上学,大人上班,农民干活,各做个的事。春节,真是我心中的最爱啊!
裕民。
杨立慧。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联。
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窗花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
春节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风俗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它透视着每个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生活习惯和生活变化。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风俗,才能更好地了解、认识这个地区,才能更容易地在这个地区生活。“入乡随俗”这句成语就在某些程度上道出了了解一个地区风俗的重要性。为了更多更全面了解我们诸城的风俗习惯,我深入村落,对我们的民风民俗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春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整年最紧张的一个节日,怎样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汗青生长中,形成了一些较为牢固的民风风俗,有很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期间有许多传统习俗,如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穿新衣、放炮竹、拜年、祭祖等,这些传统习俗都属于春节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在诸城大地,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老百姓在这一夜将灶君像贴在厨房的墙壁上,用水饺,柿饼软枣等作为祭品,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户主对着灶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过了二十三,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瓜子,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有些百姓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市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蒸松糕,有些地区盛行蒸的是粘糕,还有的人蒸蒲鞋底糕。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屋子”,据《吕氏春秋》记录,我国在尧舜期间就有春节扫尘的民风。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旧年的穷运与不利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到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洗濯种种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高兴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高兴氛围。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剪纸——窗花。窗花不但衬托了喜庆的节日氛围,也集装饰性、抚玩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遍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好,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归纳综合和浮夸本领将吉事祥物、精美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衬托得红火富丽。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百姓间由来已久的民风。“福”字指福分、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为了更充实地表现这种向往,有的人索性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现“幸福已到”“福分已到”。民间尚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种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收、龙凤呈祥等。
春节随笔春节民俗民风随笔
我们一起来看看春节民风民俗随笔吧,增长见识也好,省得人家说我们头发长见识短。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春节随笔-春节民俗民风随笔,希望你喜欢。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们惊恐不已。后来,人们慢慢了解了“年”的活动规律,怕光,怕声音的“年”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到了那一天的夜晚,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熬“年关”,并且想出了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还用红灯、烟花爆竹来吓“年”,让年不敢靠近他们。就这样,人们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人们将“春节”——这种风俗流传至今。
按照春节的习俗,小孩子给长辈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一年。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还可以像国外的圣诞节一样,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记得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说:“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令我们欢欢喜喜。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人们说,有海水新春壁纸(20张)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
我国的风俗文化丰富而又源远流长,是全国人民的骄傲。虽然我国有着共同的节日,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民俗传统。
在
我的家乡。
有着很多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民俗传统。不管是从吃的还是其他的都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在元宵节或者春节的时候,我们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果说了便需要用纸巾擦嘴。也不能吵架打骂或者摔碎东西,万一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便需要将碎的东西收藏起来,口中同时要念岁岁平安。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
在“开正”的时候,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禁忌。
怎么样?我们这的春节既讲究又别有一番风趣吧!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书籍上多多了解一些异地的习俗,多丰富自己的见识!
风俗节日风俗节日在我的家乡:四川。有很多节日,如:除夕节.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我的家乡是一个有许多风俗节日的地方,我的家乡很美,而节日也很好玩。风俗节日真美啊我小时候特别爱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可以穿新衣,可以贴。
对联。
可以贴年画。还可以放鞭炮等等。白天贴对联晚上放鞭炮等等。这象征着新一年的新开始在我的家乡过年那天家家鞭炮声不断在我的老家这代表:鞭上放鞭炮拜神贴年画。春节这一天是要吃汤圆的白天我找长辈要一点压岁钱晚上和朋友一起玩我的老家春节那天在家什么都不干也就是一年里最闲的一天晚上家家灯火通宵这不是守岁而是大人们在一起打麻将聊天和玩等等。而我们小孩子在一起玩烟花和放爆竹等等。尤其是我们男孩子。特别爱放爆竹和放烟花。因为我们特别喜欢热闹和喜庆。这并不是为了好玩的而是一些喜庆的东西。春节可真是美啊!这只是一些风俗习惯。春节过了就到了元宵节。元宵节在我们老家也是一个大闲节这一夜家家也打牌放鞭炮等等这一天不一样的就是吃元宵。元宵可真美啊!我爱元宵节!这就是我家乡的节日习俗。这个民风民俗很好吧!我爱我家乡的节日。
民俗民风春节作文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川那别具一格的`春节。
对于四川人来说新年是很重要的。从初一开始,人们都要“走人户”,互相到亲戚朋友家串门。一家老小都要一起“游喜神方”。在古时候人们都要一起出南门到武侯祠,烧香拜神,吃茶会友……对于四川的春节来说,还有一项不可缺少的习俗——逛庙会。
在庙会开始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欣赏着庙会这个盛大的“嘉年华”。在这里艺人们表演着各形各色的绝活,变脸、吐火等高难度技巧层出不穷。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滚铁环、做公鸡车、抽陀螺……各种好玩的游戏、精彩的表演、好吃的小吃,整条街上洋溢着喜气。
初七是人日,据说杜甫曾与他的友人高适等人在这一天到草堂作诗,互表思念之情。所以,在成都的人们都要到草堂和杜甫一起过。初八初九,大街小巷都会点起“天灯”,每到那时,整条街都被照得像白昼一样。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四川的春节与别处不同,正月十七春节才算结束,因为正月十六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游百病”。据说西北一带妇女多操持家务,因此体质较弱,容易生病,所以,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以驱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天长日久,形成了“游百病”这个风俗。身体弱的人们登上城墙,据说一年都可以不生病。
每当回想起这一切时,就好像自己还留在那时候一样。热闹的大街、特别的习俗、独特的绝活儿……那里的一切,都让我无法忘怀!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春节,我相信,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来,咱们废话少说,接下来就让我讲一讲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吧!
你知道咱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都要有那些东西呢?嘿嘿,没错,春节咱们要准备:鱼、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买鞭炮、对联和福字。下面,就让我讲讲我这一次过年的经历吧!
早上(当然,不是过年的那天早上),妈妈带我出去买鞭炮、对联和福字去,大街上早就摆满买年货的摊子。我对妈妈说:“妈妈,咱们先期买鞭炮吧!”妈妈爽快地答应。
我们走进一家买鞭炮的店铺,我相中几盒小鞭,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这些。”“没问题。”妈妈爽快的说妈妈也买些挂鞭。
买完鞭炮,妈妈又带我走进卖福字合买对联的地方买一些福字、对联等回到家贴在窗上、门上和墙上。
买完东西,我们回到家,把福子和对联堆在门上和墙上。
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妈妈每年货的经历(以前都在爷爷家玩,没空去),怎么样?
春节的民俗民风
调查方法: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春节的民俗民风
浙江杭州是我的老家,说起杭州的`春节习俗,那真长短常多,下面我就告诉大家我们浙江杭州的习俗吧。
首先“尾月二十四,掸尘扫屋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布掸子垢蛛网,疏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还有就是:开门炮。在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到处是一片爆竹声,象征送往迎来和接福,就是所谓"接年"。放“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思是可解除一年的晦气和倒霉,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利。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大丰收。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说一些吉庆的话。一般鞭炮都是红色的,燃放后满地通红。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老杭州人过年的娱乐流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基本上是商家有的,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流动进步气氛的功能。
在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祥的菜蔬,好比猪大肠叫做经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聚圆;落花生叫永生果……。
这些就是我们浙江杭州过年的习俗。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春节,我相信,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来,我们废话少说,接下来就让我讲一讲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吧!
你知道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都要有那些东西呢?嘿嘿,没错,春节我们要准备:鱼、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买鞭炮、对联和福字。下面,就让我讲讲我这一次过年的经历吧!
早上(当然,不是过年的那天早上),妈妈带我出去买鞭炮、对联和福字去,大街上早就摆满买年货的摊子。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先期买鞭炮吧!”妈妈爽快地答应。
我们走进一家买鞭炮的店铺,我相中几盒小鞭,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这些。”“没问题。”妈妈爽快的'说妈妈也买些挂鞭。
买完鞭炮,妈妈又带我走进卖福字合买对联的地方买一些福字、对联等回到家贴在窗上、门上和墙上。
买完东西,我们回到家,把福子和对联堆在门上和墙上。
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妈妈每年货的经历(以前都在爷爷家玩,没空去),怎么样?
春节民俗民风的作文
过年了,我和妈妈来到外婆家过年,好热闹,有贴春联、有放鞭炮……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怕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
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现在过年要贴春联,它用红纸书写,贴在门上很有一番喜庆、热闹的过年气氛。尽管人们已经知道没什么妖怪作崇了,但仍保留了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春联内容越来越表现新时代的生活观念了。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噼里啪啦!”炮竹声想起,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呢?让我来告诉你吧。今天是一年的春节。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穿起新衣裳,贴起春联儿,响起欢庆的歌声把家里从外面打扫的红红火火。喜气洋洋。这是属于中国的吉祥和谐红!
到了晚上,随着一声声轰隆声,安静的夜晚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朵朵五彩缤纷的烟花尽情的绽放在璀璨的夜空中,像是夜空妈妈的脸上时绽放的笑脸,美极了!听着四面八方响切云霄的鞭炮声,抬头仰望,让人眼花缭乱的烟火朵朵。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新的一年即将的来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哥哥开开心心地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5、4、3、2、1、0。和电视机前的大朋友,小朋友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家里除了欢呼声还是欢呼声。很热闹,让人很兴奋。春节的到来一样。
接下来的日子,我跟着爸爸妈妈一起走亲访友。收获了满满红包和满满的幸福。我非常开心,就像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一个人。
渐渐地,春节向我们招手说再见了。我很后悔,这个新年时间过得太快了。如果。可以重新开始一遍一个新年就好了。但是还有下一个新年对我招手说你好呢!
这个春节我过的很快乐,幸福。因为我又长大了一岁。我爱这个快乐的春节。今年是小鼠年,在这里我祝大家鼠年大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团团圆圆!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20xx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他,他设计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祖乙知道后,惩处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浙江杭州是我的老家,说起杭州的春节习俗,那真是非常多,下面我就告诉大家我们浙江杭州的习俗吧。
首先“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还有就是:开门炮。在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到处是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就是所谓"接年"。放“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思是可解除一年的晦气和倒霉,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大丰收。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说一些吉庆的话。一般鞭炮都是红色的,燃放后满地通红。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老杭州人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基本上是商家有的,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提高气氛的功能。
这些就是我们浙江杭州过年的习俗。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本地的风俗,都具有强烈的民
春节的民俗民风(汇总20篇)
本文2024-04-16 10:05:0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8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