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听老师讲课的心得与感悟(优秀17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4-04-11 22:51:03浏览:505

学生听老师讲课的心得与感悟(优秀17篇)

优秀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是一些优秀学生写的学习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听老师讲课的心得体会

11月来,我去聆听了“绿城之秋”的多节数学教学课,回想每一位老师的课,真的是受益匪浅。人们常说:听名师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他们在课堂上并非单纯作为教师在讲课,同时也是作为艺术家在表演,他们总是以自己独有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艺术风格的教学,感染着学生,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下面具体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和心得体会:

(一)听课时该听什么。听一节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听课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注教师的教,它包括:第一,重点难点的突破,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否突破,标志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第二,板书及教学媒体运用;第三,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是关注学生的“学”。

(二)听课时的角色定位:既是审美者,也是参与者。我们要多学习名师们的长处、闪光点,为我所用,所以在听课时,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

听课听什么呢?我们师范生听课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吸收经验。所以我们去听课的首要的目的是要看名师们怎样教。还要听课堂设计,听教师怎样讲,看学生怎么学;要以审美的心态去听课,以参与者、研究的心态去听课;听课后的还要及时地反思、总结。

(一)名师们都善于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出奇制胜的效果。

这些观摩课,导入新课有的是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景,使孩子徘徊在思维的矛盾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如王宏伟老师的《比赛场次》、黄世忠老师的《中位数》;有的是创设悬念,紧扣学生心弦,造成求知若渴的状态,如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的是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产生非要学习的愿望,老师的《数学广角》、郭广成老师的《打电话》、郭莉老师的《秒的认识》。不论是以“情”、以“境”、以“疑”、以“趣”来开讲,都是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它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全过程的匠心思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它表现出教师创造性教学艺术的设计。

(二)教师很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重视过程、注重体验。

(三)善于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能适时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展示课上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个个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注入了活力。有矛盾的困扰,有无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有机智的幽默,有解决问题的欢呼和掌声……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以人为镜,能够体察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听课,丰富了我的教学技能技巧,听课、听名师讲座是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是我们师范生成长的一个捷径,听课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的学习还在继续,我的努力不能停止,我将不断反思,更上一层楼!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心得感悟

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教师,是很多教师的愿望,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于永正通过《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一书,告诉了我们让学生喜欢的诀窍。

诀窍之一:自己先变成孩子。

成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视角与孩子有很大的区别,这是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的。成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成人之后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忘记了孩子的天性,忘记了孩子的生活方式,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帮他规划好的道路前行。这是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愉快、甚至出现极端情况的主要原因。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只对本人有效,强迫他人接受是很难的。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会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反映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这方面,于永正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

于永正认为,作为一个孩子,不单要学习,还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于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欢玩,所以在带着孩子玩的过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让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课堂教学在人们的印象中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但于永正让课堂变得既像课堂又不像课堂,一个个幽默的故事,一场场富有情趣的游戏,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之中获得了新知,体悟到了成长。课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带领孩子们去钓鱼、钓虾、野炊,和他们一起去参观苹果园、考察皇藏峪、攀登峄山,军营一日、急行军,到农村去拔草、捉虫,到农民家中做客……于永正坚信: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

于永正认为,一个童心未泯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老师,是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的教师。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一个真正了解学生的老师,怎能不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定格在学生的人格磁带上,并且自动终生播放。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会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只有教师做好了,学生认同教师了、信服教师了,才会仿效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诀窍之二:遵循教育的规律。

什么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孩子的成长有阶段性的特征,每一个阶段身心发育的重点都不相同,我们需要依据这些特点,有的放矢的施加影响,帮助孩子健康发展。教育也有内在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去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孩子在默写时候将“诉”字写错了,把最后一个点给丢了,老师布置他抄写八遍。在抄写的过程中,该生前面4个字是有点的,可后面的四个,点又没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孩子身心发育的角度看,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让他反复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导致注意力的分散,结果劳而无功,还容易留下错误的记忆;从教育的规律看,短时记忆的信息通道容量是5个左右,一个字在书写不超过5遍的情况下,记忆的效果较好,超过了反而起副作用。

于老师对学生写字要求很高,但他的要求不是在一个字写多少遍上,而是书写的正确与否。孩子在学习每一个汉字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果初学时笔顺和字的结构出了问题,后面在要改正就非常困难。于老师认为,楷体是学生写字时最需要借鉴的字体,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每一个的结构特点,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写正确。比如“左右”二字,起笔的一横和一撇,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从楷体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帽”字,我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一直将右上角的“冃”写成了“曰”。我很惭愧,写了几十年的字,现在才发现其实很多字写的并不正确。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汉语的音乐性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这就决定了朗读的作用和价值。人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朗读是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作为一门艺术,更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樊云芳就是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感动不已,而立志当新闻工作者的。于永正老师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训练自己,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孩子们就是在于老师的朗读之中,学会了语言,培养了语感,产生了情感,掌握了表达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于永正老师提醒大家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越位。不能把小学生当成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来教,人为拔高要求,特别是在人文性方面挖掘过深。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字认好、写好,把词语掌握好,把课文读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深挖,甚至离开文本大量拓展,就越位了。二是要到位。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教孩子学语文,深的东西要“浅出”,浅出才能变成孩子自己的东西。歌德有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这种力透纸背的能力就是品味能力。

诀窍之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汉代的班固也曾说:“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都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所以有教育家说,只有人格可以影响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铸造性格。

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的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不敢有丝毫的潦草;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再“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他犯了错误一定会当着学生的面承认,不掩饰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动,相关的工作一视同仁,大家一起来做,行动上不敢落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指挥者;他备课认真仔细,一个字的书写,一段话的朗读,都反复推敲;他每天认真阅读报刊杂志,以便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学生喜欢多才多艺的老师,老师的爱好越多,赢得学生的尊重也多。于永正老师对此有深刻的认识。除了自己的语文本行之外,他还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如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等,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时不时就会有一段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京剧,让孩子们大饱耳福。于老师的书法、朗读等,更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通过一天天的积累,不知不觉的就厚实了孩子们的精神底色。

我很喜欢于永正老师的这句话:“教室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里流传。”当你的学生将你的感人故事在校园里、在互联网上传诵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啦!

和老师讲课感悟心得体会

在高中的三年里,我们和许多老师打交道,收获了不少知识,也体验了许多在学渣和学霸之间的挣扎。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一直在耐心地辅导着我们,讲解课程,指引方向,治愈焦虑和彷徨,陪伴我们度过了一段段充实而难忘的岁月。

在学校里,我们与众不同的同学还会额外感受到老师的不同。因为我们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和一些特殊的活动,我们所接触的老师也就相应地更领悟我们的兴趣和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指导着我们,不断提高着我们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上,优秀的老师更是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他们讲授着专业的知识,严谨的思考方式,用耐心和用心碾磨着我们。让我们在反复地听、看、做中获得逐渐升级的理解。他们用一份耐性,一份耐心撑住了我们的大多数沉闷的课堂时间,让我们能够有动力继续愉快地享受和发现知识的魅力。

不仅如此,老师的存在还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意识形态。借此我们了解到了社会中一些不同的生活与受教育环境,了解到了中国在这个时代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治愈我们的焦虑和彷徨,我们的老师总是如此的让人感动。感谢每一位教师,感谢他们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和我们分享着他们自己的声音、回忆和经验。

老师们,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你们心中所期望的我们!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心得感悟

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教师,是很多教师的愿望,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于永正通过《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一书,告诉了我们让学生喜欢的诀窍。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里的“我”就是受万人敬仰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这本书就是他的教育文集,这本书从构思到定稿历时四年,正如于老师在这本书的“引子”部分讲到,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对自己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有个交代,为自己的教育人生画上一个较圆满的句号。为了这句号更圆一些,于老师真的用心思。书里除了“引子”还有“后记”,主体部分共有十章,看看每章的题目就让我脑洞大开,每一个点清晰而有力,这十章分别是“做甘草”、“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是师非师,是课非课”、“童心不泯”、“行无言之教”、“激励”、“把课上得有意思(上)”、“把课上得有意思(下)”、“明天的风景”、“还有话说”。我先翻开第四章“童心未泯”,因为我亲眼见证了于老师创设的课堂奇迹:一位男老师,一位男的老老师,在上小学古诗文《草》的时候,演了一棵破土而出的茁壮成长的小草,是那么童趣,那么投入,那么有感染力。正如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反映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这方面,于永正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会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

于永正认为,作为一个孩子,不单要学习,还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于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欢玩,所以在带着孩子玩的过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让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课堂教学在人们的印象中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但于永正让课堂变得既像课堂又不像课堂,一个个幽默的故事,一场场富有情趣的游戏,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之中获得了新知,体悟到了成长。课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带领孩子们去钓鱼、钓虾、野炊,和他们一起去参观苹果园、考察皇藏峪、攀登峄山,军营一日、急行军,到农村去拔草、捉虫,到农民家中做客……于永正坚信: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

想到前几天,毕业了五年的学生回到学校看我,聊起来的时候,他们印象最深刻的竟是我和他们一起品尝杭州带来的特长“酥饼”,以及我在乒乓桌上和他们的pk球技。

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应该是确切的,不妨我老师下课的时候一起喝孩子跳跳绳,打打球,课中一起演一演,这样老师会更快乐,学生会更喜欢。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这一行业也在逐渐的改变。教师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了,他还承担着塑造人的理想和品德,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的神圣使命。那么,现在的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这就是当前的学生出给老师的考卷!当前社会给与老师的要求。

尽管每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的原因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她的幽默,喜欢她写得很漂亮得板书,甚至只因为你对他说了一句:恩,做得很好,加油!但我认为他们喜欢的是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感情的老师。他们喜欢是对学生真诚、坦荡,能得到学生真心与信赖的老师,他们喜欢是有丰富阅历的、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缺幽默的教师。他们还喜欢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并能积极参与他们的老师。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这天我正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头靠在课桌上,一只手按着肚子,面露出痛苦状,一问才知道,早上起床晚了,为了能赶上上课连早饭也没有吃,下课后,在我的强制要求下(他开始有些不好意思,执意不肯去)这个学生来到我的家给他煮了一碗面条。后来他就成了我家的常客,因为他妈总是让他给我带一些东西,像几把面条,一点炒面之类的东西给我,我执意不要,可是他总是放下就跑。他还和我的小侄子能了好朋友。语文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另外一个学生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被我叫起来回答问题,他有点结巴,因为紧张就更说不清楚了。问题终于回答完之后班上的同学早就笑翻了天。看着旁边的同学这样他哭了。我费了很大的劲才使教室安静下来,我拿出一张面纸帮他擦干眼泪后让他坐下,我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然后我对全班同学说他已经做得很好了不是吗?并带头鼓掌,其他学生或许是被我的行为感染到也开始鼓掌。从那以后我总是有意识的常常叫那个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从笑他慢慢开始替他紧张,当他回答完之后总是在我之前给他掌声。那个学生慢慢的结巴没有那么厉害了。每次坐下的时候总是望着我笑了。

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做好一个老师,至少让你的学生偏科不是因为讨厌你。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借鉴,使我更自信,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做题,看到他们全队,并且很有积极性,我看到后会很高兴。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教师,是很多教师的愿望,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于永正通过《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一书,告诉了我们让学生喜欢的诀窍。

诀窍之一:自己先变成孩子。

成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视角与孩子有很大的区别,这是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的。成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成人之后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忘记了孩子的天性,忘记了孩子的生活方式,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帮他规划好的道路前行。这是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愉快、甚至出现极端情况的主要原因。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只对本人有效,强迫他人接受是很难的。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会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反映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这方面,于永正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

于永正认为,作为一个孩子,不单要学习,还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于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欢玩,所以在带着孩子玩的过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让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课堂教学在人们的印象中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但于永正让课堂变得既像课堂又不像课堂,一个个幽默的故事,一场场富有情趣的游戏,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之中获得了新知,体悟到了成长。课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带领孩子们去钓鱼、钓虾、野炊,和他们一起去参观苹果园、考察皇藏峪、攀登峄山,军营一日、急行军,到农村去拔草、捉虫,到农民家中做客……于永正坚信: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

于永正认为,一个童心未泯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老师,是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的教师。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一个真正了解学生的老师,怎能不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定格在学生的人格磁带上,并且自动终生播放。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会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只有教师做好了,学生认同教师了、信服教师了,才会仿效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诀窍之二:遵循教育的规律。

什么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孩子的成长有阶段性的特征,每一个阶段身心发育的重点都不相同,我们需要依据这些特点,有的放矢的施加影响,帮助孩子健康发展。教育也有内在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去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孩子在默写时候将“诉”字写错了,把最后一个点给丢了,老师布置他抄写八遍。在抄写的过程中,该生前面4个字是有点的,可后面的四个,点又没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孩子身心发育的角度看,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让他反复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导致注意力的分散,结果劳而无功,还容易留下错误的记忆;从教育的规律看,短时记忆的信息通道容量是5个左右,一个字在书写不超过5遍的情况下,记忆的效果较好,超过了反而起副作用。

于老师对学生写字要求很高,但他的要求不是在一个字写多少遍上,而是书写的正确与否。孩子在学习每一个汉字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果初学时笔顺和字的结构出了问题,后面在要改正就非常困难。于老师认为,楷体是学生写字时最需要借鉴的字体,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每一个的结构特点,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写正确。比如“左右”二字,起笔的一横和一撇,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从楷体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帽”字,我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一直将右上角的“冃”写成了“曰”。我很惭愧,写了几十年的字,现在才发现其实很多字写的并不正确。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汉语的音乐性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这就决定了朗读的作用和价值。人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朗读是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作为一门艺术,更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樊云芳就是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感动不已,而立志当新闻工作者的。于永正老师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训练自己,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孩子们就是在于老师的朗读之中,学会了语言,培养了语感,产生了情感,掌握了表达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于永正老师提醒大家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越位。不能把小学生当成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来教,人为拔高要求,特别是在人文性方面挖掘过深。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字认好、写好,把词语掌握好,把课文读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深挖,甚至离开文本大量拓展,就越位了。二是要到位。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教孩子学语文,深的东西要“浅出”,浅出才能变成孩子自己的东西。歌德有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这种力透纸背的能力就是品味能力。

诀窍之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汉代的班固也曾说:“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都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所以有教育家说,只有人格可以影响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铸造性格。

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的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不敢有丝毫的潦草;他要求学生写。

作文。

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再“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他犯了错误一定会当着学生的面承认不掩饰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动相关的工作一视同仁大家一起来做行动上不敢落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指挥者;他备课认真仔细一个字的书写一段话的朗读都反复推敲;他每天认真阅读报刊杂志以便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学生喜欢多才多艺的老师,老师的爱好越多,赢得学生的尊重也多。于永正老师对此有深刻的认识。除了自己的语文本行之外,他还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如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等,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时不时就会有一段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京剧,让孩子们大饱耳福。于老师的书法、朗读等,更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通过一天天的积累,不知不觉的就厚实了孩子们的精神底色。

我很喜欢于永正老师的这句话:“教室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里流传。”当你的学生将你的感人故事在校园里、在互联网上传诵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啦!

和老师讲课感悟心得体会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作为传递知识的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的讲课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想从我的学习经历中,总结一下和老师讲课的几点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有一种渊博的知识。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所以老师应该对所教授学科了解很深,并不断更新掌握这门学科的最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准确信息来理解知识。

其次,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有一种独特的讲课方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老师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真正引导学生愉悦学习。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并提高兴趣。在讲课的同时,老师应该尽可能地生动有趣地呈现知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此外,一位好的老师应该关心学生,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一些思考,而不是单纯地就知识点生硬的讲解。教与学必须要是双向性的,也就是说,老师应该和学生建立一种互相交流和研究知识的关系。

总的来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无论我们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跟老师们紧密沟通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对老师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向老师寻求建议和帮助。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会增强学习的效果,为将来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师是我国教育的灵魂,他们的教学方式、教育理念关系着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孩子,他们的辛勤付出,助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既然有机会拥有优秀的老师,就应该珍惜这一机会,努力学习、认真聆听和学会反思。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人,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语文老师作文评讲课的教学心得

编者按:

作文。

是学生们最头疼的事情,而作文课更是老师的一大挑战,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上作文课的吧!

文学作品的美向来是一分读二分悟三分鉴赏才能得其精妙的,写作也必得经历这样的几个环节,才能真正出现好的作品来。学生有兴趣写坚持写,只是写作水平提高的其中一个方面,作为老师,一个清醒而又略通一点写作技巧的旁观者,能看出他们作品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点评,才是真正的大面积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唯一捷径。

第三次月考上周已经结束了,但由于我先讲了《寓言四则》,所以作文的讲评到现在我才抽出时间来。在又通改了学生的考试作文后,我上了一次这样的作文讲评课。

“同学们,我们这次月考的作文题目难不难大家心中一定有数,听其中一个学生跟家长狂喜的表白,‘我们老班未卜先知啊,开家长会的时候就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四个批改作文的老师在统一分数之前也这样密谋过,‘这次作文大部分学生应该都有话可说,应该允许出现满分作文。’可是,同学们,现实是什么呢?作文最高分是45分。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我一脸沉静,同学们也满脸失落。

“同学们,那是因为我们的作文审题意识薄弱的原因。”我说。

于是,我读了一下作文写作的要求: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沟通不够而产生误解。比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出了这次作文突出的问题:选材问题。大多数同学只是将自己与老师和家庭之间的沟通现象罗列出来,并没有具体的事件,削弱了文章的可读性;但是有事件的就一定生动吗?接着我读了薄若天同学的一篇作文,开头段有这样的表述:如果说我是一块有棱角的石头,那么您就是那万物中最亲和的东西——水,您用水来包容我那锋利的棱角,这是一种爱的包容。下边对应的事件是我小时候经常靠着妈妈的肚子问自己是从哪儿来的。结尾用了考试中前边阅读短文中的一句话“毕淑敏说过,‘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出来的精品。’您就如那老艺人,我就如那精品,注入了您无数的心血,成为了精品。您又如那水,而我如那块石头,您包容了我的缺点,并加以打磨,使我变得光滑如玉!妈,我爱您……”可以说作文开头段点明了文章题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指向: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沟通不够而产生误解(作文要求语)。

读完这篇作文后,我请大家评判,同学们一下子听出了这篇文章在选材方面出现了问题,事件的选择指向性明显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接着,我又读了另外一篇也用了生动叙事,并且巧妙地加入了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文章。学生听完连连点头,似乎是大有所悟一般!看来,选材紧扣作文要求中的主题要求这一点,他们是明白了!

接着我又读了作文要求中的另一句话:进入初中已经两个多月了,你一定很想与老师或家长沟通,并提示大家关注作文题目中的人称:——,我想对您说。

板书:写作指向的对象。

接着我分析了写作指向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把长辈当作倾诉对象,倾诉内容则可以涉及到自己与同学之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沟通的事件,表达出你对家长或老师的某种求助、信任或感激之情;一是这矛盾直接就出现在你与老师、家长之间,你就是因为这些事情才把原来的事情还原并做一个真情告白的,这样你表达出来的就是对师、长的误会解除之后的愧疚、感激、感动等情感。

至于这样的题目,最好的外展结构形式,大家都倾向于书信体,接着就又点了一下书信体的标准书写格式。

最后,我请同学们听了我刚刚录制的关于向《雅舍小品》学选材的一期节目,加深了学生对作文要求中审题的意识,并再次明确了什么是精准的选材,什么是根据文章的中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安排选材。接着安排了一节作文达标写作课,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约44分左右的作文。

讲完这节课,我仔细想想,如果在要求完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个微话题:44分的作文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肯定就会想得更周到,他们还会关注到书面的整洁,写作结构的完整,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恰当而合宜的经典语段的引用等。这样的话,这节作文课不仅做到了点上的强化训练,还做到了面上的指导,这节作文讲评课就更高效了。

这节作文评讲课用了一课时,但是在重新翻阅批改这次考试的作文寻找问题的时候,我却用去了两课时甚至更多的时间。看来,一切对症下药的药方非得有望闻问切的工作做铺垫才行,而且,目前看来的药方开是开出来了,学生的考试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得没得到解决呢,我只有收到他们二次的创作之后,才能得到科学的论断。不过相信有这样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肯定会有一个不错的提高。

作者|滑县产业集聚区英民中学李娜。

听老师讲课的心得体会

“女孩子应该美丽如花、浪漫如诗、清纯如泉、幸福如歌”。3月3日晚全国著名德育专家李迪老师受邀为我院百余名女生精彩解读幸福成长要义。我部门部分老师听取了讲座。

李迪老师的讲座精彩生动,引人入胜。她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指出人的一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女生,要敢于面对成长的困惑并充满智慧地去解决;要学会在寂寞中积淀内涵,在挫折中积蓄能量,在失败中豁然前行。李迪老师用“深”、“浅”形容生命阅历和思维,用“清”、“浊”形容人的品格和心性。她要求女孩子们要保持个性清澈,追求生命的深度,不要做“浅而浑浊”的张扬女生,更不要做如同花花般的“深而浑浊”的女生。

在谈到青春期情感问题时,她用大量案例引导同学们去理解,爱是一门艺术,爱的要素包括自爱、尊重、责任心、给予、欣赏、关心、了解等诸多方面。她提醒女孩子们,要学会保护自己,提升素质修养,做一个幸福成长的女生。

通过此次培训,我深知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成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职学校,班主任在学生德育、良好习惯养成、培养目标实现等方面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进行班主任培训是每学期的“必修课”。李迪老师用多年做中职学校班主任的丰富经历,优美亲切的语言,富含哲理的理念,给在座的班主任老师进行了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涤,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其讲述了多年来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所遇到的困惑,更多的是做班主任的充实和学生感恩老师时的幸福。

因此我在随后的工作中应向其学习,学习她对工作的态度及对学生无私的爱;虽然培训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对李迪老师的事迹却是让我深深的思考,在此简约归纳几点:

首先是李迪老师的思想深处,流淌着对教育的真情与真爱。这可以说是其成功的源泉。因爱而生专注、因专注而生坚毅、因坚毅而生对教育成功的渴望。在学生面前的本真与自我,让她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也成就了她自己。把教育工作当作是职业,混碗饭吃、得过且过的老师是永远不会达到她的高度的。

其次是李迪老师对教育怀有一种诗意的追求。女人特有的细腻和她诗意的思维,使她的班级管理充满了浓浓的浪漫情怀。她始终有用激情投入工作,她说,她是一个善感的人,读书与记录班级日记是她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班主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细枝末节她总是能随时记下,这是心灵的历练、文笔的完善、资料的积累。教育智慧正是在她这样诗意的思维里一天天绽放。其实我们做得也不少、经历的也不少、心生感慨的也不少,只是因为懒于动笔、疏于打理,让很多一手素材被我们淡忘、遗失。我们将亲手制作的珍珠遗落在了墙角,而她将珍珠串成一挂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再次是李迪老师的平和心态让人心生敬意。因为良好的心态,她能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守在自己的世界里读书、写作、反思、提高。因为良好的心态,荣誉没有迷失她行走的方向,浮躁没有纷扰她的意志。在李迪老师身上,我们找到了班主任专业成长最可行的办法——那就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灵魂的充实和成长。

最后是善于利用网络等平台。发表观点、评述他说、追慕名师、产生争鸣,有所创见。这些都是依靠网络平台而完成的。既能博采众家之长,补一己之短;又能彰显个人风采,得他人青睐。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心得感悟

曾经热销全球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倡导:“要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学会享受变化。”今天的社会是个变化的世界。在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及教师体制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只有转变思想,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时时刻刻以发展的角度思考和面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做个思想现代的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喜欢你、信任你,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平等对话并保持“零距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要学生喜欢你、信任你,就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就会在你的课堂上学得主动并神采飞扬,必然会成绩优异,家长也会尊敬你、信任你。若能得到家长们的拥戴,无论教师体制怎样改革,你永远都会是受欢迎的教师。

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信任你,喜欢你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五个学会”,即学会鼓励、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赏识、学会呵护。

(一)学会鼓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权威性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常常可以决定学生的命运。”的确,教师的态度与学生的人格需要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越多,学生的成就需要就越强烈,越自信;反之,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越少,学生就越自卑。

有一位高考状元在其高中生活回忆录中写道:“到高二上学期我还是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可下学期林老师的到来改变了我的命运。记得有一次他在我的数学65分的试卷纸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你最近的进步令我骄傲!’这句话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可见老师的鼓励可以点燃学生自信的火把,照亮他的成长之路。然而一句不恰当的话也许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打击他的上进心,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二)学会尊重。

学生们虽然是孩子,但我认为他们的人格尊严与成人是平等的。甚至我们应该比尊敬成人更尊敬学生。有这样一个细节常常在我脑海里回放,并化为感动:老师向学生借红笔,学生踊跃而积极地真诚呈献上来。细节的背后是尊重乃至敬重。尊重应当是相互的,如果尊重换来的不是尊重,而是对尊重的侵犯,那谁还会相信我们的教育呢?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学生渴望尊重,渴望平等,渴望在和谐的氛围中享受教师爱的阳光雨露。

(三)学会宽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犯错误。宽容是爱的甘露。如果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的地引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爱因斯坦小时侯,把一个指南针拆坏了,却未受到父亲任何指责。拿破仑?希尔小时侯被父亲称为是“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而他的继母恰恰认为他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对他倍加关爱,在他犯错时宽容,这样拿破仑后来才有了巨大的成就。

(四)学会赏识。

赏识,是一种教育艺术,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用自己十多年的教育经历总结出来的教育心得。这位父亲名叫周弘,他的女儿周婷婷幼时又聋又哑。但是,在周弘的“赏识”教育下,周婷婷发展到能听会说,享受了很多人生幸福和成就感,最终成了一名残疾少年大学生。

(五)学会呵护。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不论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极其脆弱的,他们渴望教师的真爱,需要教师的呵护。任何形式的粗暴、冷漠、体罚,都是对孩子美好而脆弱生命的任意践踏,是不道德的教育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学生们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影。教师要学会用心去呵护每个孩子的心灵。

教师必须在自身的修养上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善学。

积极参与学习,爱学、好学。学习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方针;学习新时期教师道德规范和要求;学习优秀教学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学习教科研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时转变错误观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学相长。

(二)要严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的教育是长期的、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严于解剖自己,通过不断的反思来促进自身的成长;在工作中要强化精品意识,以“精”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责任感,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尽最大的努力,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我非常喜欢臧克家的一首诗,现摘录如下,与教师朋友们共勉:

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

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

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永远在孩子们的记忆中鲜活。

一个用心去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必然感到温暖。

和老师讲课感悟心得体会

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老师是我们最重要的学习伙伴,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在课堂上,我们经历了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用他们那独有的方式让我们受益匪浅。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曾经的一位语文老师,她在课堂上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她总是把知识传达给我们,同时还启发我们思考问题。有一次,老师在讲解课文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要用这样的词句来表达他的思想?这触动了我对课本的认识,因为我开始学会理解作者的用意,而不只是学习文字的意义。

其次,我还有一位数学老师,他总是耐心细致的解答我们的问题。在他的课堂上,我学会了如何用步骤去解决问题,他总是叮嘱我们:“先打框架,再填空”,这个方法让我从过去的盲目试错中走出来,开始有条不紊的解题。

最后,我还想提及一位英语老师。她的课堂氛围是轻松的,并且她总是鼓励我们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她的引导下,我学会了如何轻松自如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益处。

总的来说,老师的讲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引导。他们的教诲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甚至可能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最后,我要感谢这些优秀的老师,他们在我的成长路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祝愿所有的老师们,愿你们教学有方,茁壮成长。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心得感悟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这一行业也在逐渐的改变。教师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了,他还承担着塑造人的理想和品德,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的神圣使命。那么,现在的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这就是当前的学生出给老师的考卷!当前社会给与老师的要求。

尽管每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的原因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她的幽默,喜欢她写得很漂亮得板书,甚至只因为你对他说了一句:恩,做得很好,加油!但我认为他们喜欢的是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感情的老师。他们喜欢是对学生真诚、坦荡,能得到学生真心与信赖的老师,他们喜欢是有丰富阅历的、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缺幽默的教师。他们还喜欢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并能积极参与他们的老师。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这天我正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头靠在课桌上,一只手按着肚子,面露出痛苦状,一问才知道,早上起床晚了,为了能赶上上课连早饭也没有吃,下课后,在我的强制要求下(他开始有些不好意思,执意不肯去)这个学生来到我的家给他煮了一碗面条。后来他就成了我家的常客,因为他妈总是让他给我带一些东西,像几把面条,一点炒面之类的东西给我,我执意不要,可是他总是放下就跑。他还和我的小侄子能了好朋友。语文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另外一个学生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被我叫起来回答问题,他有点结巴,因为紧张就更说不清楚了。问题终于回答完之后班上的同学早就笑翻了天。看着旁边的同学这样他哭了。我费了很大的劲才使教室安静下来,我拿出一张面纸帮他擦干眼泪后让他坐下,我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然后我对全班同学说他已经做得很好了不是吗?并带头鼓掌,其他学生或许是被我的行为感染到也开始鼓掌。从那以后我总是有意识的常常叫那个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从笑他慢慢开始替他紧张,当他回答完之后总是在我之前给他掌声。那个学生慢慢的结巴没有那么厉害了。每次坐下的时候总是望着我笑了。

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做好一个老师,至少让你的学生偏科不是因为讨厌你。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借鉴,使我更自信,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做题,看到他们全队,并且很有积极性,我看到后会很高兴。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老师讲课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00字)。

作为一名教师,讲课是我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多年以来,我深感讲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获得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讲课心得,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第二段: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200字)。

首先,作为老师,我始终意识到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的重要性。只有在一个积极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专注于学习。为此,我经常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还注重课堂氛围的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尊重和支持。

第三段:准备充分的教学内容(200字)。

其次,准备充分的教学内容也是我讲课的重要心得之一。在讲课之前,我会对所教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思考,确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熟练且准确。同时,我还给学生提供扩展资料和案例,以便他们对知识有更全面的理解。在备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

第四段: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300字)。

此外,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我日常讲课的重要策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因此,我经常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会结合讲解、讨论、小组活动、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知识。此外,我也善于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以及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和有趣。

第五段: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300字)。

最后,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对于有效讲课也至关重要。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生命的引路人。因此,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提问,并且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我还定期举办小组讨论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通过这样的互动,我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结尾(100字)。

总结来说,讲课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细心和努力的追求。通过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准备充分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我逐渐发现讲课已经从一种学科知识的传递,转变为一种教育意义和人格塑造的过程。我将继续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的讲课技巧,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学生讲课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讲课是一项非常宝贵的经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讲台背后的准备、压力和收获。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1.准备的重要性:准备是讲好课的关键。无论是从教学材料的收集,到课程进度的安排,还是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的预

学生听老师讲课的心得与感悟(优秀17篇)

优秀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是一些优秀学生写的学习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听老师讲课的心得体会11月来,我去聆听了“绿城之秋”的多节数学教学课,回想每一位老师的课,真的是受益匪浅。人们常说:听名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