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理论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4-01-02 17:22:49浏览:781

城市形象理论

城市形象理论篇1

关键词:创新扩散理论;合肥城市形象;定位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8-34(3)

龙永图曾经指出:“对一个商品、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一个品牌形象至关重要”。品牌虽是无形资产,但却价值无限。然而,品牌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是企业通过各种传播渠道逐步建构起来的。在产品投放市场时,由最初人们不知道到认同,再从认同到忠诚,这个过程就如同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艾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传播过程。本文试图运用这个理论,阐释合肥城市形象的定位分析,期待对合肥城市文化传播具有启示意义。

1 创新扩散理论与城市形象概述

创新扩散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艾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宣传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罗杰斯指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点、实践或事物,而扩散是有关创新的信息散布的一种特殊传播。信息的传播渠道就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创新扩散传播呈S形的变化轨迹,开始人数很少,扩散的进程很慢,当接受信息的人数增加到居民的10%-25%时会突然加快,呈迅速上升趋势,之后慢慢减缓,构成了创新扩散的生命周期。

城市形象(Urban image)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1]。国外对城市形象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2],而我国对城市形象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关于城市形象概念国内外学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规划大师凯文・林奇(kevin lyche)指出:城市形象是一个公众印象,是多个印象的迭加。国内学者对城市形象的定位可分为三个派别:(1)印象派:城市形式是城市在社会大众中的总体印象与评价[3];(2)形象派:城市形象是城市景观特色,是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表现形式[4];(3)精神派: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文化精神,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形象进行了阐释,可以理解为城市形象是一个复合名词,是内涵多元化、综合化、差异化、特色化的集中体现,并不是单一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城市风格等等,应该是该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市民共同参与建设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各方面的表现。

2 合肥城市形象定位分析

城市形象是一个地区民族发展的记忆载体,每个城市都保留着不同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城市形象定位则主要是从文化视角,根据一个城市现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城市发展机遇,赋予城市一个崭新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合肥市在1954年成为省会城市。作为省会,确立城市形象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合肥融入长三角经济区,扩大向中西部发展乃至向全国发展的需要。

2.1 区域定位

合肥市坐落在于中国中部,江淮之间,是沿江近海的内陆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地位。在国家层面上,合肥是全国性五纵五横的交通枢纽之一,为此合肥要确立交通枢纽地位,力求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衔接。在长三角区域层面上,长三角经济圈在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和优势,目前共有22个城市。合肥于2010年3月正式加入这个圈,这就要扮演好长江三角洲和中西部扩散交流中心地位的作用,推动区域合作与自身提升。在安徽省层面上,合肥要发挥省会中心城市及合肥经济圈的作用。2008年成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合肥提出《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包括合肥、六安、巢湖、淮南和桐城五个区域,逐渐培育出整体合作的经济圈,使区域内单程交通时间基本在1-2小时内,发挥了合肥经济圈的影响力,通过区内城市的相互协作发挥组合优势,带动合肥乃至安徽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产业定位

合肥市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推动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把创新的精神、理念、文化、资源全面融入到建设和发展中,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与转型发展良性互动的新路,创新驱动实现转型跨越发展。近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5]。在产业规划上,发挥国家产业转型实验基地的作用,积极推进工业、产业结构方式转变,形成“创业―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小巨人”产业链[6]。目前有部级高新技术产业企业700多家,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国白色家电产业、信息产业、医药产业、节能环保、LED、动漫产业、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增强了合肥城市综合实力。

2.3 文化定位

相对于其他省会城市,合肥城市文化基础比较差,城市文化积淀也不深,立意单薄、主题单一的词语难以凸显合肥城市文化形象,并且难以发挥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介作用。因此合肥市委市政府推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张城市名片。其意有三:一合肥是全国唯一具有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市,因此要借巢湖之名着力打造生态安徽,核心理念是湖城共生共存、宜居宜乐,注重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条腿走路的发展路线。二是产业转型的创新之路。以合肥高校、科研单位为依托,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三是信息产业发展之路。合肥作为国家产业示范基地,要推动太阳能、新能源、电子信息、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建设等新型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在这个品牌的创意下,要确立开放、兼容、生态、创新的理念,通过一些活动和载体,打破城邑之间的隔阂,使各地优秀城市文化注入合肥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注入现代城市精神,丰富城市的个性特质。

3 合肥形象扩散传播分析

合肥市在推广“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文化品牌时,要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风格,在维护好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特色的 同时,要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开发,让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现文明之光。总之,创新扩散的过程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合肥名片的推广分为三步。

3.1 政府引导、百姓参与

政府引导,就是通过各种活动如文博会、花博会、药博会、徽商大会等等民俗节庆活动,宣传合肥城市文化品牌、文化内涵、核心理念,尤其是要大力开发建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近十年各类文化空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目前合肥市正在巢湖岸边修建安徽美术馆、科技馆、百戏城等文化场馆。已经建成的有名人馆、渡江纪念馆、深林公园、休闲文化广场等设施。预计到2016年底,巢湖岸边将建成10座为合肥市民文化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合肥现有的8个公共图书馆、10文化馆、1个美术馆、11个博物馆、200多所校园文体馆,免费对社会开放,让更多市民享受文化带来的美好感受。这有助于市民参与、体验、了解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众所周知,市民是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主体,是城市文化品牌长盛不衰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形象是以市民参与和素质提升为根基的。城市文化品牌的确立和传播,必须强调市民和城市的互动,让市民认同自己的文化品牌,为自己城市文化品牌感到荣耀,并身体力行成为城市文化品牌的推销员。同时通过省会城市的辐射作用,不断向区域传播合肥城市发展的创新成果。同时要以2011年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为起点,建立“政府引领、企业为主、市民参与”的文化驱动力

3.2 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功能

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品牌传播手段,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2006年央视推出2006年中国魅力城市展示以及近年的倾国倾城活动中,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在各类媒体中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做过城市文化品牌广告。例如2001年哈尔滨冰雪节在在央视播出广告,据统计,春节7天旅游收入创历史高点3.51亿元,更可喜的是,目前哈尔滨冰雪节的影响力已经跃居世界三大冰雪节首位,可以说同时实现了短期和长期效果。合肥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已经制作了一系列的广告宣传片,在国内各大地区播放,效果喜人。同时在宣传过程中挖掘广告资源,利用城市名人,明星代言,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所以,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形象,一定要积极挖掘本城市拥有的名人明星,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广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合肥的文化名人很多,古代的比较出名的有包拯、李鸿章、刘铭传等,现在有杨振宁、吴邦国等,所以要发挥这种名人优势,为合肥城市文化品牌做好宣传。

3.2.1 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平台

大众传播平台,包括公共活动、电视、广播等。公共平台在城市文化品牌传播中,因其运用公共事件和活动为载体,具有层次高、影响大、系列性等特点,所以对受众易产生长远,深度的传播效果。城市举办大型的公关活动,必须重视。一是活动本身一定要具有本城市的特色,体现该城市的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色。二是活动要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的规模性,才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三是活动要有惟一性,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区别与他人,进而发挥城市文化创新功能。四是发挥活动影响力,邀请国内外各大传媒集团的新闻记者参加活动,成立活动宣传报道组,积极在国内外新闻媒体上予以广泛宣传报道。同时还要在活动现场与来宾下榻宾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城市形象宣传活动与公关活动。合肥已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安徽合肥文博会,取得了重大的收获,不仅在经济上促进了合肥乃至安徽经济 的发展,更重要的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合肥,认同合肥,是传播合肥城市文化的重要途径。

3.2.2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主要通过社会网络,实现个人或组织(企业)之间的多向传播行为。人是城市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每个市民都必须承担起宣传合肥城市文化品牌的重任。要宣传推广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全方位营销的观念,依靠合肥市各方面力量的密切协作和长期努力,通过微信、微博、手机终端等方式有效的促进合肥城市文化品牌的传播,提升城市形象。

总之,一个城市形象只有依托这个城市经济和文化的支撑,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建构自己独特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 彭婧里,马敏象,安华轩.中国城市形象建设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区域经济,1999,(1):97-98.

[2] 李明友,江锡华.城市形象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1997,(1):32-45.

[3] 刘卫东.城市形象工程之我见 [J].城市规划,2003,27(4):25.

[4] 江曼琦.对城市经营若干问题的认识[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2,(5):67-69.

[5] 黄景清. 城市营销[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

城市形象理论篇2

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http://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是一个城市在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文化通常是人类群体在城市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提出城市语言的意义就在于使城市的文化能够得到效益最大化,使每个“城市语言文化符号”都能成为城市形象的表现体,成为城市形象的“合理构成部分”,使城市通过这些语言文化符号,从一般的生活体系中升华出来,从文化与艺术层面展现城市的形象魅力。

当今的世界,我们既能够看到高楼林立、现代技术应用广阔的世界型的城市;也能够看到仍然处于原始生活方式状态的偏远落后的乡村生活。可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范围内的城市与乡村差异正在缩小,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的面积在缩小,全球正在出现世界性的城市化潮流。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4%,中国的城市化正在接近30%,沿海一些省份已经达到46%,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经在中国展开。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城市建设中的文化败笔和文化误区。在一些城市的形象塑造过程中出现了“建设性破坏”和“城市造美运动”产生的负面效应。而秦皇岛在城市形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以研究城市形象与城市“语言文化”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为理论基础,创新性地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目前秦皇岛城市形象建设中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如何进行城市“语言文化”运作,更合理、更科学地塑造秦皇岛城市形象,以减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遗憾。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在国外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是,早期的城市形象与现代城市形象理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个区别主要在于,早期国外的城市形象是寓于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设计理论和城市美学理论之中。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强调城市美学、城市艺术的应用,是在城市美学和城市艺术层上的规划与设计,我们可以把这种认识观和行为视为城市形象发展的一个初期阶段,虽然没有使用城市形象这一专有名词,但其实质也是一种城市形象塑造。在城市存在的意义上,建筑美学与城市美学具有同质性意义。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的城市研究学界和城市规划学界,先后出现了“环境的艺术意识”的潮流。这些新环境艺术意识,漫及欧美大陆,对城市形象和城市建筑空间产生较大影响。

一、城市形象的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形象的定义

一般说来,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从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来研究“城市”定义,城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在固定的位置而产生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基础的再现。“形象”一词在汉语中最早出现于汉代,意指人、物的相貌形状。20世纪初,我国文艺理论家用“形象”一词释译法文、英文等西方文论中的image,从而使其又有了新的涵义。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是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是一个城市在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整体风貌及其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看法。

(二)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自我形象是城市固有的特色和美感,是城市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人类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外在表现,是城市文化个性的反映,它能给人以与众不同的感觉。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整体感受不仅仅是对城市实体环境的“总意象”,而且还包括对城市人的行为在内的整体“总意象”,人们在看到城市中的“物”获得“意象”的同时,还对城市人的行为产生感受、反应、印象和意象,对城市环境和个体的存在价值感受到“意象”。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城市意象”,既包括了城市或城市一定区域中的事物,如街区、建筑物、雕塑、植物、道路、交通、店面、旅游景点、色彩、店招店牌、生活设施等,也包括了城市的政府行为、市民行为、政府与市民的精神理念、公务员的工作作风、社会时尚、文化氛围、风土、人情等。同时还包括了城市整体构思所表现的主体意义、重大纪念物和特殊建设应该传达的视觉意义:也就是说,城市形象既包括了群体关系,也包括了个体关系;既包括静止的客观存在的物的关系,又包括活动的人的关系,同时还包括了艺术和创造性的文化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只有在不同层面和不同意义上形成城市自己的差异和特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出大众对城市形象共同的认知与认同。因此,城市形象是一门全新的科学,在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包括了建筑学、景观学、环境科学、雕塑理论、建筑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哲学、城市园林学、城市管理学、城市历史、城市心理学和cis理论等多方面的学科。

(三)城市形象的特征

城市形象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对内产生激励力,对外产生吸引力,它具有繁杂性、广众性、整合性、稳定性等特征。繁杂性。城市形象有着繁复庞杂、难以计数的影响因素,而少数因素的负面作用即可损坏一座城市的既有形象。广众性。城市形象是具有广泛性的各类公众(内部公众、外部公众)对一座城市的总体评价,仅仅博取少数公众或某类公众的好感,无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形象。整合性。城市形象的塑造,既有赖于整个城市各个局部形象的优化,更有赖于城市形象结构的整体优化。因为城市形象不是城市的各个局部形象的机械加和,完善城市形象必须从大处着眼,做好城市形象整体设计和建设。稳定性。城市形象一旦在一定范围的公众中形成,便会产生相当长时期的持久影响力。而重塑和提升城市形象是一个比较缓慢而又艰难的过程。

转贴于 http://

(四)城市形象系统结构

从“城市文化资本”的理论观认识城市形象体系,城市形象主要包括三大系统: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http://

(1)城市形象理念系统

从总体上说,城市的理念即为城市整体存在的社会意义。城市理念集中表现为城市的整体价值观及城市市民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城市的最高哲学。在这些内涵中包括城市人的精神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规划理念、服务理念、事业发展理念、存在价值、发展战略目标及城市对内对外的宣传口号、流行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市民共同遵守准则等。这就是城市现代化和现代人格化的基础,是城市用于对内管理与对外经营活动的价值标准和核心原则,也是城市文化塑造的灵魂。对于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良好的城市形象,一个核心指标就是城市形象理念系统中城市精神构造与感知。城市的精神理念内涵有三大使命:即城市的文化发展使命、城市的社会发展使命和城市的经济发展使命。通过城市精神理念的传播,向全社会展示一个城市能为社会贡献什么?通过精神理念展示城市人民的整体价值观、展示城市社会全员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时尚。同时,在精神理念的感召下,使城市每个市民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坐标,最终使城市全员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城市理念定位对于城市形象构建的质量、水平有直接关系,对于能够创造一个内涵独特、感觉良好的城市形象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如果理念定位不当、不准确,则很容易导致城市形象构建的偏差和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好的城市形象理念定位,依赖于对城市各项资源条件的准确把握和利用,经过详细、完备的调查,从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城市人文状况、城市性质和功能各方面出发,挖掘城市特色和个性,来进行城市形象理念系统的塑造。将城市人格化,它是城市总体价值取向的一种表述。“相对于城市布局,景观(视觉形象)和城市功能(行为形象),城市理念所展示的是城市的精神、观念。因此,城市理念形象建设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魂。”城市理念的独特塑造,往往对城市特色、个性发掘起到较大作用,使城市形象具有了内核、生命力,避免浮于形式而无根基的弊病,使城市具有更强、更持久的识别性。

(2)城市行为系统

城市行为系统主要是指城市中的群体与个体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行为模式、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行为系统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一方面,物质文化是人的各种行为的产物,如城市的物态环境、建筑物、公共设施、交通工具、生产资料、生活日用品等皆来源于人的物质性加工行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标示行为识别子系统的优化程度。另一方面,精神文化或者直接渗透于行为识别子系统之中,如市民行为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他们精神境界的净化程度;或者通过制度识别子系统对行为识别子系统产生规制、约束或提倡、鼓励等作用。

(3)城市感官系统

城市本身即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体觉、味觉、触觉、感觉等所能感受、接触和观察到的城市形象要素的表现体系。人的感觉器官能够直接感知的城市信息的各种载体,都是城市感官系统的构成要素。在城市形象系统中,感官子系统是首先对公众起作用的部分。感官识别子系统的美化,将为市民创造惬意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同时,为外来者提供赏心悦目的旅游、购物和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增强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

城市形象理论篇3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随着城市化的提高及其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这个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城市之间经济实力、政治文化方面,城市也必须参与世界文化品牌形象的竞争。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之一。

关键词:

城市化;品牌;形象设计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加速期,现代化城市建设更是在全国各个大中小城市轰轰烈烈的进行着。随着城市化的提高及其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这个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城市之间经济实力、政治文化方面,城市也必须参与世界文化品牌形象的竞争。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将直接表现为城市品牌的竞争力。所以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品牌形象观念深入人心。

一、城市化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背景

城市品牌就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城市品牌最直接的视觉体现就是它的形象标志和一系列的视觉规范。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应用在少数城市取得一定的成功和发展。例如,香港推出的城市品牌形象火红色“飞龙”标志。“亚洲国际都会”的大标题在设计上和核心标志融为一体突出了香港城市品牌的定位;并成功的推广于在香港的机场、地铁、大巴、主要街道、公共场所。香港的品牌视觉形象成功建立和推广,增强了城市的核心价值,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国外也有很多优秀的城市品牌视觉设计案例,就城市品牌视觉设计而言,国外建立和推广得比较早,甚至迄今为止出现了二代或三代的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系统。如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德国柏林、澳大利亚墨尔本等都出现二代以上的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系统。对于中国大部分快速发展的的城市来说,品牌形象设计识别性的欠缺和品牌形象建设上还有待建立和改进。

二、关于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相关学科分析

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建设是基于一定的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如企业形象设计理论、品牌学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城市管理学理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等。在学科边缘化、交叉性越来越强的趋势下,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方法对城市建设进行了研究。

1、“品牌”这个词的英文“Brand”

源出古斯堪的纳维亚语“Brandr”,意思是“燃烧”,指的是生产者燃烧印章,然后烙印到产品作为标记。著名营销学家PhilipKotler博士把品牌解释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者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2、CI,也称CIS,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System的缩写

目前一般译为“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CI设计,即有关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的设计,包括企业名称、标志、标准字体、色彩、象征图案、标语、吉祥物等方面的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MindIdentity),行为识别系统BI(BehaviorIdentity),视觉识别系统VI(VisualIdentity)。

3、城市CI,即“CityIdentity”被称为城市CI或城市CIS系统

城市品牌形象是在企业品牌与企业形象战略的启蒙和影响下,对现在城市发展进行的重新审视和认知,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城市经营模式。城市形象CIS作为一种系统科学的理论,在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管理等方面给人以启迪,并将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城市发展中引入品牌形象战略CIS,是城市现代文明化的标志。“在当今城市发展中引入品牌形象战略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充分的体现了社会价值观从物质向精神的转变,城市CIS是新时期城市经营与营销的重要策略。”

三、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主要形式分析

城市标志既是城市品牌形象识别的主要形式,也是城市的核心价值所在。依据不同类型的城市,形成了理念型、人文型、地域型、和战略型等不同类型的城市标志。

1、理念型城市标志

理念型的城市标志主要侧重于表现城市独特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哲学思想、文化价值等。城市理念是城市的精神,城市精神又是城市文化动力的内核。

2、人文型城市标志

人文型城市标志主要侧重于表现城市人文风貌、历史等各种文化现象。对于城市而言,其文化无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同时也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区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结合,以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

3、地域性城市标志

地域型城市标志是指以突出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地理地貌特征、气候特征等要素为主体的城市视觉符号。

4、战略型城市标志

战略型城市标志是指依据城市的发展规模、战略定位、长远规划作为标志依据。城市的标志不仅可以象征着城市的过去和现有,而且能象征城市的未来。

四、总结

就我国城市发展现状而言,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将会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从而用视觉传达的表现手法提升城市的品牌。这既有利于城市的经济、环境、人文等方面的发展,也能够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一座城市品牌形象的定位将成为整个城市区域发展的必要元素,也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将会是当今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新兴课题,也会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作者:刘杨 单位:辽宁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城市形象理论篇4

关键词 中小型城市 旅游形象 整合营销传播 曲靖市

一、城市旅游形象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属于旅游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简称DI)研究的范畴,是现代城市旅游快速发展的产物。城市旅游形象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同时还制约着城市品牌的建立和推广。随着我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塑造、推广与传播已经成为各城市旅游规划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1、中小型城市旅游形象传播成为其打响城市品牌的关键

中小型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截止2009年底,全国共有2160个中小城市,其中地级212个,县级1948个。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城市汇集了我国成千上万优质的旅游资源,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生力军。但是,由于中小城市旅游发展中的一些特有难题而导致城市定位、城市宣传等方面的力度缺乏,许多拥有良好资源禀赋的中小型城市尚未形成品牌化、规模化的旅游产业。因此,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有中小型城市特色的旅游形象推广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2、营销传播成为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途径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趋势下,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传播工作成为目的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取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目的地营销传播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使得不同地区在探索旅游地营销传播策略时必须以市场的变化和自身的条件为出发点,从而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旅游地营销传播之路。

二、 IMC理论与实践

1、以“IMC理论”为桥梁,从新的理论角度实现旅游形象与旅游营销传播的互动性结合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的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在全球化竞争态势下,旅游业的竞争首先表现为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什么样的旅游形象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和变化多端的消费需求,什么样的宣传推广方式能够将当地优越的旅游资源推销给旅游者,是目的各地专家与学者密切关注的热点。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过程其实就是城市旅游形象营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就是推销者,而旅游者便是购买“旅游”这件商品的消费者。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下,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推广就可以与“IMC理论”相互融合,将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的各要素建立在“IMC理论”的基本架构中,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论结合,从而在“整合营销”这一理论领域为城市旅游形象再谱新章。

2、以中小型城市为切入点,为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在对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的研究中,更多地是基于大城市、大区域进行基础性或应用性研究,研究的问题较多地涉及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规划等内容。近年来,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专家和学者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一些旅游区位良好、旅游资源丰富的典型中小城市,这些城市很快成为同类型城市中旅游业发展的先驱。沿海城市具有优越的旅游区位,这也促成了沿海中小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犹如百花齐放般令人赞叹。然而,在我国内陆省市中也存在不少旅游资源绝佳但是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的中小型城市,它们的发展由于缺少符合当地实际的科学理论指导而受到了致命性的阻碍。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曲靖市旅游形象的研究,将以中小型城市为主要受益对象进行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的探讨,使中小型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系统化。

3、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曲靖市的旅游形象推广提供支持,为其城市品牌的塑造贡献力量

作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曲靖市不仅是云南省地级市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我国西部中小型城市中的典型代表。2012年1月11日,曲靖市市长办公会议将文化建设和城市形象提升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突出出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形象研究,打造真正具有影响力的软实力,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统筹、和谐发展的主题再次被提上地区发展的重要日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曲靖一直以来都以“珠江源头第一城”作为其官方旅游形象定位。曲靖坐拥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文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幽美,民风古朴独特,是发展旅游业的绝佳地区。但是,由于地处内陆、开发理念以及推广营销途径等方面的制约,曲靖旅游业还未能发展至最佳状态。本文以曲靖市旅游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引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从影响曲靖旅游形象的各因子出发进行系统性、整合性研究分析,旨在找到属于这座城市的特色营销推广之道。

综上所述,以实证研究为例,为中小型城市管理者提供可操作性强的行为参照,促进我国中小型城市旅游形象的有效传播,进而实现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 MC理论在中小型城市旅游形象传播中的引入

对于整合营销传播(IMC)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广告公司协会于1989年提出的整合营销计划的概念,指出整合营销计划包括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丹·舒尔茨及其同事于1991年指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管理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所接触产品或服务所有信息源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高顾客忠诚度;汤姆·邓肯于1993年提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提高品牌价值、管理顾客关系的过程。更加具体点,就是通过战略性的控制或影响相关团体所接受到的信息,鼓励数据发展导向,有目的地和它们进行对话,从而创造并培养与顾客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获利关系的一个跨职能的过程;特伦斯·辛普于2003年提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营销传播过程,它包含了计划、创造、整合以及营销传播各种形式的运用。这种营销传播随着时间传递给品牌的目标消费群和潜在顾客,其目的在于最终影响或直接影响目标消费的行为。

1、曲靖市旅游业目标市场分析

通过对于调查问卷样本的描述性指标统计,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曲靖市旅游业目标市场进行分析。

2、以地域为主要指标的目标市场分析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共有来自于13个省份(地区)的人接受了调查,其中来自云南省内的共有46人,占总人数的25%;来自其他省份的人数多少排名依次为:四川、贵州、广东、江浙地区、东三省、北京、广西、上海、山东、海外、福建、陕西。这表明曲靖市旅游业目前的主要市场还局限于云南省内,与云南省相邻的四川省、贵州省排名并列第二,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游客量排名第三位。

3、以性别为主要指标的目标市场分析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此次调查中男女游客的比例分别为45.7%和54.3%,所占比例比较接近,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曲靖旅游业目标市场在性别指标上没有较大差异,旅游业对男女游客来说均有开拓余地。

4、以年龄为主要指标的目标市场分析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此次调查中年龄范围位于21—30岁区间内的游客共计89人,占比高达89%,其余年龄范围的游客排序依次为:31—40岁、20岁及以下、41—50岁、50岁以上。这表明曲靖旅游业面向的市场主要集中于青年人,中年游客位于其后,老年游客较少。

5、以受教育为主要指标的目标市场分析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此次调查中共有106位游客为本科学历,所占比例为57.6%。其余游客学历水平占比高低依次为:大专、中专、高中、初中、硕士及以上。这表明曲靖旅游业市场主要集中于本科学历人群,本科以下学历人群也占据不小比例。

6、以月收入为主要指标的目标市场分析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月收入位于3500-5500元及5500-7500元两个范围的人数相对较高,所占比例分别为35.9%和28.8%。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游客人群位于第二位,月收入高于7500元游客人群排名最后。这表明曲靖旅游业的目标市场主要集中于月收入在3500-7500元这一大范围内的人群。

7、以旅游形式为主要指标的目标市场分析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四种主要的旅游形式中,以旅游社团队形式到曲靖旅游的游客占据大多数,共计75人,占比40.8%。以自助游或自驾游形式到曲靖旅游的游客人数相对接近,分别为39人(21.2%)和46人(25.0%)。以散客形式进行旅游的人数最少,共计24人(13.0%)。这表明曲靖旅游市场目前接待的游客以旅行社团队为主,自助游与自驾游也占据较大市场,散客数目也不容忽视。

8、将接触点管理纳入到曲靖旅游形象传播的系统网络中

接触点的管理在曲靖旅游形象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宣传部门计划之内的接触点(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还是计划外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市民热情、家人朋友介绍、旅行社线路安排等),都要考虑进整个传播网络之内。针对计划内的因素,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要起到牵头和引导作用,在不同媒体运用自己的职能对曲靖旅游形象进行推广时,要遵循曲靖市委宣传部与旅游局对于曲靖旅游的主题定位——“珠江源头第一城”。在“珠江源头第一城”的主题引导下,进行具体宣传计划的策划与实施,将主流媒体对曲靖旅游形象宣传上的误差和偏颇控制在可以调整的范围之内,杜绝主流媒体在宣传中的错乱。

9、利用云南省旅游的良好口碑,将曲靖旅游植入云南省旅游线路中

云南旅游大省的背景下,曲靖并不算是一个受到热捧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长期起来曲靖旅游业的发展并没有将自身融入到整个云南旅游线路的打造中。曲靖作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但在省外的知名度却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曲靖若是想单打独斗进行对外宣传是非常困难的,只能够与省内知名的旅游热地进行联合。在云南旅游大省的框架内,将曲靖的旅游资源纳入其中,通过努力使曲靖成为云南省旅游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个过程中,接触点的管理再次被划为重中之重。首先,曲靖市旅游局成为建立这种接触点的实施者。旅游局作为曲靖旅游形象推广的领军部门,应该与省旅游局进行合作,将曲靖旅游的精品线路与云南省旅游精品线路进行有效融合,使曲靖印象成为云南印象中值得推荐的一站。其次,旅游工作者成为建立这种接触点的主要推广者。例如,导游对于云南省的介绍中如果对曲靖风土人情和旅游资源进行推广,那么游客慕名而来的几率就会提高。

四、小结

通过对IMC理论与中小型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现状的理论结合,以及以典型中型城市云南省曲靖市为例的城市旅游形象整合传播研究,得出了IMC理论是适应于与曲靖市情况相似的中小型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的一种有针对性的营销传播方式。对于旅游业正处于发展时期的中小型城市来说,通过加强游客接触点的管理、与游客进行良好的长期互动性沟通、优化现有的传播组合配置以及保持城市旅游形象的鲜明一致性,远远比通过盲目加大传播推广投入却找不到城市旅游形象的鲜明主线更有实际效用。

在用IMC理论进行中小型城市旅游形象传播指导的过程中,接触点管理成为关键所在。由于中小型城市本身传播环境及传播现状的特殊性,接触点管理的实施相比大型城市或典型旅游城市更具有可操作性和高回报性。接触点管理要求中小型城市旅游形象传播过程中,不仅要针对计划内的可控制性传播渠道进行管理,同时又要跟进那些计划外的非可控制渠道,不断完善城市旅游传播接触点管理,从而推进我国中小型城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洁,曹芳华.营销传播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特伦斯·A·辛普.整合营销传播广告促销与拓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城市形象理论篇5

论坛开幕式的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丁俊杰教授开宗明义地阐述了本届亚洲传媒论坛选取“国家形象传播”为主议题的宏观背景及学术出发点。他指出,今年中国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等,把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亚洲传媒论坛此次选取这个主题,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重大事件与突发事件中国家形象的塑造

1 奥运会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

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叶舒理,埃萨雷对奥运会在外国媒体报道内容与角度方面产生的影响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他介绍说,奥运会之前,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很多是负面的,特别是有关人权问题、政治体系问题的报道。而奥运会期间,没有再看到类似的报道。他还认为,奥运会之后,人们的观点实际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北京奥运会新闻中心高级顾问杰夫・纳弗罗将奥林匹克的信息沟通所起的作用称为“一种爱的综合”。他认为,奥运会之后,即使是最苛刻的新闻媒体,也已经爱上了中国。因为,47亿观众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次奥运会,这是从未有过的正面媒体报道规模,这改变了所有人对于中国的看法。当李宁在“鸟巢”点燃圣火,全球所有的观众马上改变了看法,这一刻改变了世界。

对于北京奥运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柯惠新教授用扎实的数据给了听众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柯教授说,在奥运前、奥运中和奥运后做的多次比较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家形象确实得到了提升,城市形象提升得尤其明显。同等的情况下北京奥运会确实提升了国际公众对于大陆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信任度。国际公众对于中国的认知度有一些提升,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中国的认知度还是比较低的。

叶舒理・埃萨雷引用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说明,美国人对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态度有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那些已经观看了NBC对北京奥运会报道的人,他们对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方式,以及中国人、中国政府的努力都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大多觉得奥运会的举办非常成功。另外,他还说,更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感兴趣,中国的形象也开始得到一定的提升。他相信会有更多的外国人理解北京,理解中国,从而更加喜欢中国。

韩国釜庆国立大学大众传播系副教授南寅勇以亚洲的视角,从扎实的调查出发,研究北京奥运后釜山市市民对北京城市形象的认知与态度。分析结果表明,为了能够增加来北京游客的数量,我们应该增加人们对于北京的正面印象。他建议,北京应该更多地进行公关活动让人们对于北京这座城市更为熟悉。而另外一种推动北京城市形象的方法,就是举办一些国际的活动,比如奥运会、艺术节等。

2 在危机中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2008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包括年初雪灾、5月份汶川大地震、现在的全球金融海啸等,处理危机与国家形象的建构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理论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汤光鸿和他的学生有英一起进行了一个思考性的探索。

他们指出,危机虽然不是好事,但是危机原本就蕴含着危险和机会的双重含义。国家面临危机时,应对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决定了事态发展的方向。能力强,处理得好,自然会使危险转化成机会,反之就会错失机遇,使事态向着更加糟糕的方向发展。

他们认为,国家的危机管理活动作为国家在非常规状态下的一种社会综合管理行为,能够通过物质、制度与精神三个层面对国家形象产生更为直接与集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们分析了什么样的国家在危机管理这个问题上会更加有效,能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他们认为,在处理危机和树立国家形象方面,集中体制的国家和自由体制的国家各有所长。像中国这样的集中体制国家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号召力、危机救助的推进机制和以国家为单位的协调行动,这些因素在塑造国家形象的问题上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主流媒体公开化、透明化的报道让全世界震惊、感动,借这个机会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人和中国媒体,因此,汶川大地震也被有些媒体称为中国媒体的“成人礼”。对此,中国外文局前副总编辑、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林良旗非常欣喜地说,事实证明,我国主流媒体在国外的社会公信力是可以获得提升的,这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他还从抗震救灾对外宣传中提炼出了主流媒体提高公信力的成功公式,即:政府自信―信息透明―报道公开―受众信赖。他认为,其中决定性因素是政府工作前所未有的、极高的透明度,关键环节是新闻宣传单位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实现了信息的公开传播,这两者珠联壁合,造就了我国主流媒体在国外社会公信力的突破和提升。

3 国家形象塑造长期而艰巨

在肯定今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上的正面作用的同时,专家学者们也指出,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柯惠新教授说,在媒介接触的频度等方面,奥运会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外国人基本上还是保持原有对传播渠道的接触习惯。研究发现,外国人对中国大陆媒体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专门机构的接触是比较少的,奥运会前后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当然,其中在北京的外国人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们接触大陆媒体频度比较高。另外,柯教授还指出了研究中的一个意外发现,那就是到中国来的次数越多的外国人,对于中国人形象的评价越低。他们通过邀请外国朋友解读和对数据进行逐项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中国人自身应该在文明细节上多加注意。

在“中国的国家形象”主题讨论中,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于运全对奥运会及国家形象的传播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他认为,虽然奥运会给我们的国家形象带来了很大的进步、启发、收获,但是我们要牢记,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而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发达国家没有那样重视国家形象,这是与历史阶段相关的。要在短期内提高我们国家的形象,并不现实。不论从实践还是研究的角度,国家形象都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脱离这个规律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构建国家形象的多种手段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国家形象的构建问题也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热议的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明安

香提出了软传播、硬传播两个概念,并认为,这两大要素是国家形象传播的两条腿。对当前的形势,明教授认为,我们国家的传播从硬传播上来说有一些,但是很弱,而软传播,除了这次奥运会以外,基本上是非常缺乏的。他希望,我国要形成硬传播和软传播两条腿,快步地走向世界,让中国的国家形象、民族形象更好、更客观、更真实地展示在世界面前,而这将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尽快复兴。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中文系首席教授、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巴屏介绍说,泰国旅游局在国内外运用大众媒体、媒体事件、公关活动和广告等方式在旅游推广活动中成功地建立起了泰国的国家形象。许多年来,泰国旅游局实施了许多重要的广告活动,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是“令人惊异的泰国1998-1999”,它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在提升泰国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异的泰国”这一品牌在2007年继续使用,并且在2008年修改为“惊人的泰国七大奇迹”。今年的活动设计了一个新的国家形象――世界友好的文化、泰国中心的土地和泰国式微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朱向峰老师和公共管理学院王依然老师以历届奥运会主题歌为研究对象来解读国家形象的传播。他们认为,作为全球盛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当今世界最具号召力的体育事件,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抛下纷争,超越意识形态、国界的隔阂走到一起来。在资源全球配置的今天,作为东道主的奥运主办国,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聚集全球目光的舞台,而如何利用奥运会营销国家形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通过对20年来历届奥运会主题歌的分析。他们得出下面的结论:国家形象的传播就是一种主动的营销(marketing)――首先针对国家既有的观感,做出正面的回应或校正,此后再策略性地以受众认同为支点,融合他者,营销自己。

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与会者认为,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提高城市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塑造城市的品牌,改善城市的形象。

1 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主任倪鹏飞认为,城市品牌是使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强化并得以发扬的战略管理工具。城市品牌有助于展示城市的特色,增强城市的魅力,并为城市的未来发展起到一个激励和指导的作用。城市品牌有助于城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一个好的城市品牌能够帮助城市争取到更丰富的资源,并且能够挖掘和吸引经济增长的要素,大幅度提高城市竞争力。而且,一个好的城市品牌还能凝聚城市市民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也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城市品牌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和谐地发展。

韩国首尔市对外形象推广担当官尹永硕从三个方面解释首尔进行城市形象对外推广的必要性:第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来有可能转变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第二,旅游产业与城市形象认知度和价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要发展旅游产业,就必须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第三,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吸引外资。尹永硕还认为,城市形象推广的真正含义是和其他城市结成真正的朋友,彼此了解对方的文化,以此来推进双方城市的发展。

2 解决中国城市宣传中的同质化问题

城市形象,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面貌,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性格与魅力。然而在今天,城市形象定位模糊、同质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与会的诸位专家纷纷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赵云伟认为,总体来说应该使用多种思路,变换宣传手段。

央视CTR市场研究中心副总裁田涛则从好广告的角度切入。他说,最具说服力的广告就是最好的广告。现在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叫做广告前测。就是将你想要说服的消费者请来,看能否被你打动,如果能够打动那就是好的广告。他认为中国旅游广告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真正考虑到受众。

《城市中国》副主编曹恺宇认为,2005年以后,整个中国的竞争已经从个人、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城市之间的竞争,这就需要将城市当作一个产品来销售和经营。这种营销在国外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理念和理论,他们称之为空间营销。他建议,各个城市都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张面孔,并且持续宣传下去,不要轻易改变宣传策略。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城市形象理论篇6

关键词:地域文化 城市文化 城市形象 地域性策略

改革开放给中国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短短的二十年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城市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可谓成就空前。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然而城市的特色却在不断弱化。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像孪生兄弟,相似的布局、相似的街道、相似的建筑、相似的小区,城市的个性正在消失,城市形象趋同性日趋严重。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有利于我国城市参与世界城市文化形象的竞争,增强城市竞争力。

1、城市形象与城市形象设计

城市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对某一城市的空间印象和人文形象之印象的评价总和,是城市空间内各显性和隐性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在与社会沟通作用下产生的互动的机能表现形式,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居住活动与自然因素、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真正把城市形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与学科来引起重视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的速度加快,受西方企业形象设计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先后有学者提出城市形象设计的概念,并出现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成果。如王建国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1990年),罗治英的《花都市形象设计课题报告》(1993年)与《地区形象论》(1990),陈俊鸿的《城市形象设计、城市规划的新课题》(1994年),朱铁臻的《建立现代城市形象》(1994年)等,为后来城市形象设计的本土化进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城市形象设计是对城市组织结构中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划与设计,城市形象设计是城市形象定位的具体化,它包括宏观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 城市结点空间、街景、以及建筑单体的微观设计等。在明确城市形象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形象定位,对反映城市形象的各个方面进行设计, 努力创造和谐优美的城市形象。

2、地域文化与城市形象设计

人类社会已经有了三百多万年的历史,而城市文明只有六千多年,人类在没有城市的茫茫荒野中度过了95%以上的时间,不过一旦走进了城市,整个社会就进入了加速发展的状态。随着后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增强,物质环境得到改善,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烙印。经济全球化导致城市特色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自身文化传统的积极价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新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形象。

2.1地域文化孕育城市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历史条件下 ,由地域社会的组织结构 、经济形态 、 、传统民俗等决定的,在历史上形成的、定型化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并在此地区的历史发展中遗存与积淀下来。

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形成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地域文化作为一个抽象的、综合的概念,是通过历史传承和空间限位这两方面来体现的,即从时间和空间来限定的。时间代表着历史性,沿时间轴的是地域文化发展历史;空间标志着区域性,沿空间轴的是地域文化纷呈异彩的写照。地域文化即是一段时间内、一定空间范围内文化的有机整体。

地域文化起源于乡土聚落文化。城市文化正是由于城市和乡土聚落之间不断影响而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征。同一地域内,城市是文化的中心,或者至少在某一方面成为一个区域的核心,城市和乡土在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在该地域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别和文化传统差别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顺应其自然和人文传统的、相对稳定的风格面貌和习惯。

2.2城市形象承载地域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记忆。从自然环境到文化景观,从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的技能到社会的习俗,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形态组成了一座城市的记忆。可以说,城市记忆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脉络和城市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形态和行为方式的综合。

城市文化是一种超地域、融汇多种地域文化的复合性文化。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居民来源多源化和城市社会阶层多层化以及商业广泛流通、辐射功能所造成的。近代的城市,由于交通工具和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使传统的地域之间遥隔逐渐消失,更加强了文化一体化进程。同时,城市文化获得了超越地域文化局限而成为区域文化、全国性文化乃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城市是历史形成的,不能脱离区域环境而孤立地存在, 因此城市和城市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便深深地烙上区域文化的烙印,城市文化在超越地域文化的同时,又深受地域文化的潜在影响,形成了城市文化最基本的个性特色。城市形象就是在城市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个性,这种因区域文化而烙上的个性印记不仅表现为文化具体形式,如语言、艺术样式、风格习俗,而且更深刻地体现于城市人的性格特征之中。

2.3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建筑、雕塑、公共设施,甚至是城市的建设模式都可以进行复制和模仿,但城市的精神是不能被复制、被模仿的。因为城市的精神凝集的是该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情与形态,它集中反映的是该城市市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结晶。因此,城市形象是一种以城市为载体的地域文化形态。如南京的金陵文化,潍坊的风筝文化,郑州的殷商文化,重庆的巴文化,由青岛啤酒、青岛海尔和青岛海港等凝聚而成的青岛文化,美国底特律的汽车文化,法国戛纳的国际电影文化等。同时正是这些独特的地域城市文化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优化了城市的投资环境,有效地促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城市形象设计中凸显出地域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3、城市形象设计的地域性策略

3.1提炼城市自身独有的精神与品格

城市文化精神是对于城市文化的总体的涵盖、抽象与升华, 是人们在一定地域文化氛围与背景下的浓缩, 是城市赖以生存和不断传承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当这种精神为人们共同认可、向往和遵循之时, 便会化作巨大的精神力量, 在一定的条件下, 甚至会产生具有一定信仰的力量和权威的作用。城市文化精神是城市文化的精髓, 它通常须经过漫长岁月的陶冶, 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同步, 凝结着市民的观念与意趣, 表现着人们的价值与理想, 同时也清理着一些污浊的和消极的文化构成。经由人们不断创新、聚合与凝结的文化内涵, 逐渐获得定格, 便成为代表该城市最具核心价值的文化精神, 成为该城市的精神坐标。城市文化精神, 通常是由一些重要的文化遗存、社会习俗, 以及对城市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的精神形态中显现出来的。它渗融于城市的政治风尚、民风民俗、伦理道德、艺术创制、建筑器物、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存等不同领域, 集中体现于市民的价值观念及其文化品位。城市文化精神不是凝滞的和一成不变的。城市的文化精神往往形成于该城市历史发展的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精神的共识并深入人们的血液, 便化作巨大的精神力量, 成为人们不约而同地自觉恪守的思维及其行为规则。人们在恪守这种精神的同时, 又要对于城市文化精神予以新的充实和完善, 甚或有着些许的改变。作为一种习惯的社会化的精神与信念, 其力量的巨大是难以估量的

城市形象理论范文

城市形象理论篇1关键词:创新扩散理论;合肥城市形象;定位分析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8-34(3)龙永图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