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范文
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篇1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创新;整合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是两个相区别又相关联的概念,心理健康应当归属于一种心理状态,而素质则应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或特性,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研究,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通过整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环境等要素,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整合之下,更好地发挥其整体,从而达到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健全发展的目标和功效。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分析
(一)心理素质是青少年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
从心理素质的功能角度来看,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对于其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言,属于内源性因素,它可以直接调节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心理素质的这种内源性效应直接体现为:心理素质健全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并且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而心理素|缺失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具有自身的劣势。
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个体可以更好地抵御压力,可以正面地、积极地应对各种负性的生活性事件,也更容易汲取社会环境中所给予的支持力量,从而建构自身应对压力的积极的外在保护系统,并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心理素质的外显标志
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功能角度来看,心理健康状态是个体心理素质健全的外显标志。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全程度,然而,这也并非完全一致的,例如:一些处于保护状态良好的“温室”个体,他们尽管外显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他们的心理素质未必健全。
(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并非是必然的对应关系
正如前面所说,处于“温室”保护效应下的个体,尽管外显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其心理素质未必健全,也未必心理素质的水平就高。同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受到外在环境或交互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导致个体心理素质健全却未必能够达到较高的心理健康程度。当然,心理素质健全的个体更有可能主动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障碍,也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具有“实现趋向”的主观选择和适应性。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在我国社会处于较大的变革时期,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剖析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并加以有效的素质教育和整合创新,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个体社会化的理念困惑
在青少年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由自然实体向社会实体转变的过程,这也是人类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过程,在这个关键性的社会化发展阶段,要注重对青少年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培育,引导青少年掌握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而现实中在这些方面的培育却存在缺憾,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中的“价值观”、“社会自我行为规范”、“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二)心理压力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主要压力源于学习适应、升学、就业、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交往压力”、“环境应激压力”等。具体表现为: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期望过高、青少年个体的学习动力不足、应试传统教育下的升学压力、人际交往中的过度防卫或退缩性人格、同伴交往困惑等。
(三)不良情绪的困扰
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个体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侵扰,难以自我摆脱,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受挫感强烈、极其敏感、自我强迫等。
(四)婚恋与性的心理困扰
青少年逐渐进入了性成熟的阶段,这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在现代西方性观念和性文化的入侵之下,发达的网络媒介成为了性传播的一条途径,青少年通过网络受到性好奇和性冲动的诱惑,而产生了性心理问题,这对于辨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而言,成为了极大的心理困扰。
(五)网络心理问题
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轻度的网络成瘾者导致智力受损、精神抑郁、双重人格、躯体适应不良等;重度的网络成瘾者导致暴力倾向、自毁等行为。
(六)职业心理问题
在青少年的职业心理成长时期,还表现出个体不够成熟的特性,他们缺乏对自身的职业合理规划,对职业的价值观念不强、职业能力较为薄弱等现象,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态势,青少年的职业心理问题日益突显,表现为职业选择面较为狭窄、职业价值取向单一化等问题。
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素质培育的整合创新路径探讨
我们要针对当前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素质培育相整合,采用不同的素质培育策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并从成功素质教育、情商素质教育、抗挫折素质教育等方面入手,生成青少年个体的良好心理健康状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一)开展成功素质教育
对青少年开展成功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强化,为青少年的心灵成长指引健康的方向,对于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及优良身心素质的全面塑造大有裨益。
1、注重青少年个体的自我评估训练
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篇2
关键词: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健壮;健美;三层次说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2-0007-02
1引言
我国从1985年开始,至今的20多年中,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看,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这如警钟在我们头顶鸣响。最明显的是肥胖率迅速增加,眼睛近视又高居不下。虽说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有所改善,呈增长状态,但速度、耐力、力量等体能指标则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警觉,寻求针对青少年体质状态的“健康促进策略”。
2“健康促进”是怎样的概念
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世界第一届“健康促进大会”,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健康促进”的概念。在这次会议上通过的《渥太华》中,明确指出:“健康促进是解决全球健康问题的一个新策略,其目的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状况。”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健康促进”就是一种有总目标的全局性的规划。
3“健康促进”策略是社会文明的表征
“健康促进”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社会的文明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出现快速增长之势,但是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观念并没有出现正相关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健康技能并没有提高,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健康状况恶化的负面现象,这有科技发展引带出的社会文明病的原因,也有科技发展对生态、对环境等等的破坏带来的负效应。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下降,中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很多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的健康问题出现了。在我国,最典型的就是青少年体质下降。青少年体质下降虽说有教育制度上的原因,升学率的压力,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尽管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学校是重头,如果看不到社会的大背景,将会引向片面。为此我们要在社会发展的大面上来认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避免学校教育和体育锻炼这种势单力薄的管理,需要有高屋建瓴的大局观,必须有政策、法律、环境、教育、社区等多方面的支持,这样才能改变目前的整体局面,这是全社会“健康促进策略”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青少年“健康促进”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或说是学校体育教育。要把“健康促进”纳入社会的普遍性教育,要成为一种社会生存方式的内容,成为每个人生活方式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建立健康意识。只有这样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才能把健康观念内化为一种价值追求。
4强健体魄三层次说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主要途径,但有调查表明,目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是“三多三少”:病人多,健康人少;女性多,男性少;老年多,青年少。可见,人们只是面临着疾病的威胁时,面临着变丑、变老的威胁时,才重视健康,而根本没有把保持身体健康和体魄强健作为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中,缺少这种价值理念的建立。
那么针对青少年“健康促进”的社会教育,具体的内容如何界定呢,笔者提出强健体魄“健康――健壮――健美三层次说”。
“健康促进”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应该是一种具有系统结构的生存模式。也就是说,这种生活方式是人为设计的,因而,在我们设计这种模式时,必须使其要素更完善,结构更合理。
我们知道,体质这个概念表征着人的生命存在状况,具有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自然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优化自身程度的文化表现。健康和优美,就是社会对人的体质状况所设定的文化目的和文化评价标准。古希腊时代,人们就推崇一种理念:“健全的思想寓于健康的身体”。古希腊人认为,取悦感官是正当的、健康的,因此是人人需要的。追求健全的感官享受,所以整个精神所包含的是乐观主义,所爱好的是健康、自然、活泼、安闲、恬静、典雅、条理、秩序,类似于孔夫子所言“乐而不淫,哀而不怨”的一切属性。也可以说,体质状况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就是文化的现实表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了体育,体质就是人对自己身体的自我培育,显然,这是有意识地优化自我的身体的活动。
可见,在健康促进这种生活方式中,体育(锻炼)是一种目的性追求,是优美的一种“活法”。如果说基本的体质保证是人活下去的条件,那么以身体运动和锻炼作为自我追求的生活方式,则是更好地活的保证。健康促进策略正是要达到这种目的。
可以这样说,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可以离开体育的,但优美的身体形态是不能离开体育的。体育不一定是健康的必备条件,但体育是强健体魄的充分条件。
身体健康是优雅生存的前提,如果身体素质差,体质弱,经常患病,根本就谈不上优雅生存。一个人成天吃药打针,痛苦不堪,怎么可能优雅得起来?而要保持身体的持续健康,少患或不患疾病,还必须有强健的体魄。体魄强健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学习的保证,而且本身也是青少年追求健康活泼和优美仪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健的体魄使人充满活力,富有力感。体魄强健的人更轻松,更自信,更潇洒,更有魅力,生命感受力更强,自我感觉更好。
5强健体魄三层次说的具体内容
依据人优化自身的文化表现,我们意识到,文化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现实状况和未来意向,以及对过去的反思,它首先在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身,即其身体性的体制文化上表现出来,研究体质文化就是体育运动成为社会教育内容的根本,这种大体育观在青少年健康促进上具体化,就是“健康―健壮―健美三层次说”。
5.1健康是基础与前提
身体健康是强健体魄的基础。健康要求身体各器官(包括大脑结构和神经系统)及其机能正常,无疾病,至少是无大病。要做到身体健康,必须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人体生理知识以及锻炼身体和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身体健康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体育锻炼是使身体健康的唯一途径。为此,学校体育中,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素养,把身体锻炼养成习惯,这是最重要的。要做到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关键的是要有心,只要有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找到各种不同方式锻炼的机会。
5.2健壮是身心素质的完善
如果身体健康是从纯生理学意义上讲的,那么强健体魄的中间层次――强壮,强调的就不仅仅是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了。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心理素质是基础性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作为条件对人的生活全面发生作用。这方面的素质是人的所有其他素质乃至整个人生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这方面的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其他素质的形成、改善和提高,越低越不利于其他素质的形成、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最容易发生病变,并因而使之弱化、缺失,甚至发生变态。如果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其他素质的形成、改善和提高,严重时会影响其一生的幸福。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包括气质、性格、习惯、情感、感知力、观察力、理解力、注意力、想像力、创造力、意志力等等方面的素质。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情感健康和人格健康。这些方面,一旦发生问题或病变,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幸福,相反会使人感到痛苦。特别是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生活,对人这方面的素质尤其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青少年学生强健体魄一定要达到健壮,必须有强烈的追求,坚强的毅力;还必须有出世入世的人生态度,既进取又超脱,既重视物质追求又重视精神超越,既关注眼前境遇又关注终极状况。
心理健康素质与人的禀赋关系最紧密,改善和提高的余地相对较小,但绝不是不可改善和提高的。这种素质的所有方面都有可塑性,关键是要有改善和提高它们的意识,有涵养锻炼的功夫。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状况,与家庭、学校关系密切,但是最主要的取决于本人的保养、培养、修养和磨炼。
5.3健美是一种追求的境界
强健体魄三层次中健美是最上位的,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身与心的统一协调,以使身体富有力感和美感。
身体实在是人的物质性支柱,它能否强健地生存,能否充满活力地运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幸福和成就。对于处于其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在校青少年来说,能于这个阶段引导他们的身体,既在内质上,又在外形上朝着健美的方向发展,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甚至关系到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整个民族的健康形象。
学校体育应在指导思想上参照美学研究的成果,即它的尺度标准和它的理想境界,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指标和措施,来保证青少年学生的身体获得健与美的发展,从而显示出活泼、大方、矫健的青春朝气。确定这样的观念,并使之早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应是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ZK(#]王秉彝. 对影响我国中学体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原因与对策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2001,(2).[2]龚正伟. 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篇3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体质;体育锻炼;营养干预;青少年
国民体质与健康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国民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是国家和未来的希望,其体质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兴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充满竞争力的基础,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名句,“少年强”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2002年的青少年测试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已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2010年3月3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报道《国民体质检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若长此以往按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各国政府通过对本国多年体育活动的跟踪调查发现,投资大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国民体质,是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不少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健身计划。我国也在1995年、2000年、2010年进行大规模全民体质测试。所有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体的体质。学者们普遍认为,营养状况、后天因素和环境、社会条件、体育运动等对人们体质的差异有重要的影响,而影响体质差异的最大因素是营养摄取的合理性。合理的营养能增进健康和延长寿命,一旦营养失调,就会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发某些疾病。运动营养学专家杨则宜:“生命在于运动和营养”,这一口号的提出,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规律运动合理营养创建健康生活方式是改善和提高国民体质的根本的、有效的途径。为了科学、有效地改善、提高国民体质,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相关研究人员在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不少专家、学者和官员从不同的侧面做了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重,学习时间延长,正常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教学的模式僵硬,实施环节相对薄弱,体育经费严重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体育教师素质不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由“动”到“静”的变化,体力劳动较少;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家长的示范作用;独生子女问题;营养知识的缺乏导致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失调。综合以上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的原因,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体育的,还有学生自身的。在围绕青少年体质下降这一现象中,主体是青少年学生,凡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客体都可成为原因,但是各种客体又因其与学生关系的远近、强弱不同,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这一现象中所处的地位和关键性也迥异。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教育负有相当大的责任,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应把健康体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本文在现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之上,综述了一些运动干预及营养干预的实施对青少年身体体质的具体影响,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生活方式及锻炼方式提供参考性意见,同时使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饮食习惯提供操作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青少年体质水平提出一些确实、可行的建议。
一、体质的概念界定
(一)体质的概念
目前体质的概念还没有得到统一,说法很多。比较公认的几种有:
1.1982年泰安会议中有关学者们共同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遗传性与获得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体质研究会于1982年8月研究规定: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遗传是人的体质发展变化的先天条件,对一个人体质强弱有重要关系,如体型、相貌、性格、机能、疾病及寿命等许多方面与遗传有关。但遗传对体质的影响只提供了可能性,而最终人们体质的强弱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环境,通过后天体育的锻炼和医疗保健工作,有可能得到改善和提高。特别是体育锻炼,它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途径。
3.体质研究会于1988年7月研究规定:体质是指人体良好的质量。它是在遗传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努力塑造所达到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和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的全面良好状态。
从上述的几种体质概念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体质界定的共同点及体质的几个主要的组成因素:(1)先天的遗传性为前提。遗传是人的体质发展变化的先天条件,它对体质的影响只提供了可能性;(2)后天获得性为决定因素。人可以通过后天体育锻炼和医疗保健工作,来改善自身的体质;(3)人的综合的、稳定的特征。它包括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和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它是表现出人的综合性的、相对较稳定的特征,所以不能以其中的某一方面的表现来衡量一个人体质的强弱。所以我们理解体质时要从这3个主要组成因素全面把握,从而正确的理解体质的概念,把握其发展规律。
(二)体质的指标
评价体质强弱的综合指标有以下五个方面:
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状况及身体组成成分等。
2.生理和生化功能水平,即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及各系统、器官的工作效能。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即身体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 柔韧性等素质及走、跑、跳、投、攀等身体运动能力。
4.心理发展状态,包括个体感知能力、个体意志力、判断能力。
5.适应能力,即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抗寒、抗热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变迁
从新中国的成立至今,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经历了以下几种变迁:
(一)1949-1965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学习前苏联的体育教学理论,由于受苏联凯洛夫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确立了“三基”学校体育教育思想。
(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这一时期是劳动代替体育,军事代替体育的年代,没有形成学校体育教育思想。
(三)1977年-80年代中期,人们根据1979—1985年2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材料对比得出,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增长不明显,一些健康指标有所下降”。人们开始反思,学校体育如何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体育教学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由此才提出增强体质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
(四)步入新世纪,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人们需求健康成为时代的主题,“健康第一”的思想被确立为学校体育教育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健康的身体是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载体,是人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从事创造性劳动的载体。
根据教育工作者职责层次的不同将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一般是指由教育决策者的失误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因素,包括他们为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教育体育政策、教育体育发展战略。例如,国家对学校体育的投资太少;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够妥善;没有及早地把普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体质健康状况放在治国安邦之本的基础位置上;没有及早的开设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宏观因素上的影响范围可波及全国,其危害可能殃及数代人,严重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微观因素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某方面的失误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因素。例如,学校体育目标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体育教学内容陈旧;体育课随意被挤占;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新颖;体育评价不合理、不客观等等。微观因素直接影响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数以万计的家长的切身利益,并由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可见宏观因素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影响很大,且涉及面广,但微观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三、影响青少年体质的主要因素
体质的强弱是由很多方面决定着的,它主要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然而遗传只是对人体体质的状况和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能性或前提条件,最终体质的强弱还是受后天环境、营养、卫生以及身体锻炼等因素的影响。从整个社会来看,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例如,有遗传、物质条件、体育锻炼、环境、生活方式和习惯等等。根据前人的研究,运动、营养和睡眠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三要素。青春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后天的因素对机体的影响比任何时期都大。在影响青少年体质的后天因素中,运动和营养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要“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对城乡青少年及其家庭加强营养指导”。
(一)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
1.对人体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的刺激首先可直接作用于骨、关节和肌肉等运动器官,并因而使之产生适应性的变化。体育锻炼可以通过对骨骼的刺激,增加骨矿物质的吸收,促使人体长高;可以通过对骨骼肌的刺激,增加肌肉蛋白质的合成,改善肌肉细胞代谢,促使肌肉发达,增强人体的各个宽度和围度,因而是一种有效的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手段。
2.对人体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及医学作用。体育锻炼可促进心血管功能的改善,如:安静时的心率下降,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大和心脏体积增大等;体育锻炼可增强骨骼肌功能,延缓骨骼的衰老。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肌肉反复用力做功,可以刺激肌肉细胞中有关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等酶活性的增加,因而提高肌肉细胞中能量代谢的能力,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达到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目的。在运动过程中直接参与活动部位的骨受益最大,在肌肉收缩期间,所连接的骨会受力,其对钙等矿物质的吸收就会相应增加,对预防骨质 疏松就会有一定的作用;可阻碍、减少、避免疾病的发生。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某些免疫能力,防御生物病原的侵害。国外的实验证明,在进行运动时体温升高,机体内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增强免疫功能,从而减少了传染病的发病率。同时,体育运动时,体内由血球的数量增多,也增加了抗御疾病的能力;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以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们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使人们具有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与心理准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减少、推迟或避免各种代谢疾病的发生。经过广泛的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甘油三酯降低,这些指标的变化对防止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都是有显著效果的。体育锻炼对于防止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和运动器官老化等方面的作用也同样是十分明显的;体育锻炼可以加速病愈后的恢复。各类患者可通过医疗体育的多种手段恢复肢体功能,增强抵抗能力,以补充医药手段的不足。
3.对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能力的作用。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实质上是人受了外界环境影响,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不断调节机体,使之处于正常稳定的功能活动状态。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要达到人体与外界的平衡,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调节来增加适应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快而准确,有利于增强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大量研究都证实了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如西兰大学的李石庄研究表明:运动处方制定的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和锻炼频度对实验组成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都有着影响,特别是体重改变比较明显,说明短期的体育培训对增加瘦体重和减少体脂成分都有效果。
(二)营养干预对增强体质的作用
营养干预是改善个体或人群营养状况的行动。足够的营养是保证人们身体正常成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人的体质、体格发育水平,除了遗传因素外,与其营养状况有很大关系。合理的营养能增进健康和延长寿命,一旦营养失调,就会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发某些疾病。大量的实验表明:营养干预能降低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防治一些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生,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癌症发生的危险性,改善人群的营养及健康状况。
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李广英论述了合理营养对少年儿童成长发育、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疾病预防、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山东理工大学的张保国等也阐述了运动营养补剂的研究状况。湖南师范大学的吴新正、陈嘉勤等探讨运动营养补剂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强度运动训练前后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影响,得出结论营养补剂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对过度训练所造成机体组织损伤的修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玉林师范学院的徐标采用实验、调查、检测统计等方法,对早餐营养干预前后体育系学生的营养素摄入量,术科课中的血糖水平和运动能力指标进行对此研究结果显示:早餐营养干预可以使体能学生上午术科课时血糖维持在较理想的水平,运动耐力也明显的提高。刘冬森通过建立运动性贫血模型,对运动性贫血大鼠进行两种不同方式的营养补充,观察运动性贫血状态下和营养补充时大鼠的脾脏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研究运动性贫血和脾脏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对运动性贫血大鼠进行铁制剂和中药阿胶制剂补充能扭转运动性贫血的状态,补充中药阿胶制剂的效果要好于补充铁制剂的效果。西南交通大学的李鸿等人通过运动营养干预对反映健美操运动员力量、速度、柔韧、耐力、协调性、节奏感等素质的主要机能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肯定了营养补充对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性。王忠礼研究显示补充无机盐、维生素特别是谷氨酰胺等营养补剂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改善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但是,实验前后各组间运动员的各项峰力矩指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不能高估补充营养物质的作用。麻春雁等人对长期递增负荷运动大鼠组织自由基代谢状况及营养干预后自由基代谢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递增负荷运动导致骨骼肌、肝脏SOD、GSH-PX 酶活性显著降低, 组织自由基代谢紊乱;营养干预显著提高运动大鼠组织SOD、GSH-PX 酶活性, 营养补剂对改善运动训练造成的自由基紊乱具有积极意义。
(三)运动和营养干预同时施加人体,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江西师范大学吴丽萍通过实验证明:运动与营养干预不仅能令超重和肥胖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发生良好的改变,还能提高人体的身体机能,改善人体的血脂水平和血清瘦素水平以及免疫能力和素质。江西师范大学的艾小平[23]验证了运动和营养干预对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从脂代谢改变,揭示运动与营养干预对肥胖大鼠减肥作用的机理。
综合以上研究分析:运动和营养干预对青少年的身体成分、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四、小结与建议
(一)运动和营养干预对青少年的身体成分、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二)加强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青少年是国家的人才基础,其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实力,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也与民族的健康素质完全挂钩。因此,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加强青少年体质工作的重视程度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青少年体质的增强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体质教育的实施、改革和完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职业院校必须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部门的主体作用,其他职能部门也应积极配合支持。增加体育资金的投入,改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配备,全面提高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的建设。
(三)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落实。各职业院校应坚决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鼓励青少年走向操场,积极的参与到健身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主权,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锻炼,掌握一门终身受益的运动技术,提高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保障学生每天锻炼至少一小时,保证好上课质量的同时,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活动,以增加学分或是纳入体育课考核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锻炼。
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篇4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2
摘 要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青少年体质状况的现状的研究,教育体制、学校、家长及学生和经费等原因导致青少年体质的现状主要表现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视力等三方面不佳。主要对策:加强保障青少年体质的法制建设;加大体育成绩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要推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落实好各级政府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质状况 现状及对策
“少年强则国强。”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既是百年大计,又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回望历史,“东亚病夫”的记忆刻骨铭心。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一、青少年体质的现状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代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发表了《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中提到,关于青少年(7至18岁)体质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的表现:肥胖率日趋增长,超过“安全临界点”;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位居世界前列。
2010年山东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覆盖了全省16个地市,共检测大中小学生45310人。其中,44.2%的1到3年级小学生视力不良,超重、肥胖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7―18岁中小学生超重率城市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7.13%、11.07%;肥胖率城市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4.46%、6.70%。
表1 广州市天河区五一小学体质测试情况表
由广州市天河区五一小学体质测试可知(见表1),体质指数(简称BMI)是评估体重与身高比例的参考指数,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体质指数(BMI≥22)呈递增趋势(从1.5%到15.8%),说明小学生体重随着年龄的增大,体重呈超重,甚至肥胖的趋势明显。50米跑随着年龄的增大,速度有所提高,提高的趋势不明显;坐位体前屈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五年级提高的幅度明显,1分钟跳绳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提高幅度明显,五年级和六年级提高的幅度不明显;视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不明显。
与发达国家比,中国青少年体质有不小的差距。人民日报2014年4月4号海外版评论:过去25年,韩国青少年的肺活量、运动能力等体质指标一直在提升中;日本青少年的体质自二战后也一直处于上升势头,其中身高25年间增长10多厘米。与日本相比,我国青少年超重率、近视率大幅上升,运动能力却大幅下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如何遏制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趋势是教育部门及体育教师目前重要任务。
二、青少年体质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一)教育体制的原因
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校偏重于升学率,体质健康往往被忽视。学生及家长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多以应试教育为主,“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事实没有改变,但是人口众多这一国情的背景下,目前没有更好办法促进教育公平,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时间延长,体育活动时间减少[1]。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存在体育教师配备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不容乐观[2]。有些学校对体育课不重视,表现为课程和时间安排不能保证,教学内容和训练手段落后,锻炼效果不理想;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包括长跑活动、班级球类比赛等)减少,许多学校害怕学生发生意外伤害,减少家长因伤害而找麻烦。
(三)学生及家长方面的原因
学生方面,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怕苦、怕累较为普遍,在参加体育锻炼、选择锻炼项目时往往避“重”就“轻”。
家长方面,太多家长给予孩子学习方面的关注较多,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而学生一旦在学校因运动受伤,家长不管什么原因都认为是学校的责任。学校开展的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外出比赛活动,往往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孩子逐渐对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另外,家长们为孩子补充过剩的营养,使得“豆芽菜”和“小胖墩”型孩子增多。
(四)经费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学校师资紧缺、场地不足和器械落后等原因,归根结底是经费不足[3]。表现在城区学校运动场地人均严重不足,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缺乏或落后等。中小学体育经费与语数外在师资、培训以及经费配比方面相差较大。
三、遏制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对策
(一)加强保障青少年体质的法制建设
制定“青少年健康促进十年计划”,作为国家层面的中长期计划持之以恒地推进落实。同时,修订已沿用二十余年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制定《校园体育安全条例》等,指导和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依法、有效开展。由国家财政给学生购买体育课意外险,减轻学校及教师在体育课上的责任。
(二)加大体育成绩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
改进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要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估体系,增加体育在评估体系中的权重。改革是一个从上到下、循序渐进的过程,上层的行政措施不够强劲,下层的局面必然也无法根本扭转。在现行升学考试制度下,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的比重,确保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并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同等重要。
(三)推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教育改革把体育融入素质教育体系中。首要责任在教育主管部门,从课程选择和设定上来说,权力下放,应当以教师、家长、学生为核心,贯彻“以人为本”主题思想,共同来选择和设计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逐渐形成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教育格局。
新加坡一周三堂体育课,在中小学,除正常的体育课外,学校还组织了各种体育兴趣小组,下午下课后,兴趣小组开始活动,学生们运动两个小时后再回家。学校需认真履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四)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措施
设立学校专项体育经费,依据学生规模招聘新教师、建设体育场地设施,以及购买体育器材,与此同时,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向学生开放。并将此作为各级教育主管门考核和各类学校评估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地区实行行政问责。
参考文献:
[1] 杨飞云.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透析学校体育现状[J].中国校园导刊.2011.6:147.
[2] 陈玮君.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透析学校体育现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6):10-22.
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篇5
关键词 射击训练 运动员 心理素质 体育
一、前言
在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教练常常关心的是运动员自身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以及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有无缺陷或提高,而对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却极少关心。公安大学警训部副教授章小辉等对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训练中致伤因素很多,但从运动主体而言,心理因素是致伤的最关键因素。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张少波在分析其培养过的陈旭、王鑫宇、孙杨、王孝磊等运动员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时,指出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和思想素质训练是获胜的关键。广西射击射箭运动发展中心的韦飞智教练对射击运动员的竞赛情绪与调控方法进行研究后,指出心理情绪对运动能力的发挥和成绩的取得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在训练中往往体现出急于求成、缺乏耐性、焦躁不安、害怕困难等现象,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训练,不但不能保证姿势和动作的准确性、操作程序的严密性,还容易在训练中由于思想意识不集中而造成运动损伤。因此,在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应将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列为关键训练项目。
二、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心理状态不稳定原因分析
(一)运动员自身因素
由运动员自身造成的心理状态不稳定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是身体素质,研究表明身体素质好的运动员往往表现更加积极、主动以及自信,因此对所受动作和技能掌握迅速。相反,身体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容易造成挫败感,对训练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运动员性格也是造成心理状态不稳定原因之一,性格内向的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偏于意志坚定型,对动作要领理解掌握能力强。而性格外向型的运动员表现活泼、敏感,易于表达心中不满,导致对抗情绪产生。
(二)教练教学因素
研究表明,教练所具备的素养、气质、情绪等,对所训运动员的影响不可忽视。训练中,运动员往往会根据教练的言行举止、精神状态、面部表情等判断自身训练的水平和状态,一个思想积极、举止得体、精神饱满的教练会给运动员极大地鼓励,提高整个团队士气,从而带动运动员进入训练状态。
(三)训练方面因素
在训练方面,训练内容、训练方法等同样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稳定。首先,在训练内容上,受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的影响,运动员对不同科目有不同的接受度。训练中,运动员遇到熟悉或擅长的科目往往表现积极主动,乐于接受。对于不擅长或不喜欢的科目往往体现畏难情绪。其次,教练的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影响,教练讲解和动作示范是否清晰、准确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学习兴趣和心态。
三、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心理素质的提升方法研究
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升就是让其大脑通过特殊训练后,提高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对思维过程和内脏器官的调节支配作用,促进运动员的生理机能调控,使运动员的情绪和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能在训练和比赛中发挥出理想水平。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实验,发现以下四种心理素质提升方法在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比较有效。
(一)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稳定情绪,增强信心的方法。通过多次重复口诀、词句等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稳定自己的情绪。通过心理暗示,运动员会很快放松下来,身体姿势更加协调,呼吸气息更加平和,能更好发挥出应有水平。
(二)凝神敛气法
凝神敛气法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让其免受各种内外界条件的干扰。专心一致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训练或比赛中,集中精力去思考动作的规范性、操作的准确性、时机的把握等让其达到忘我的地步,这也是运动员比赛的最佳境界。
(三)心理承受法
心里承受法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许多高强度的训练,让运动员具备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唯一可以通过外界力量改善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心理承受法在实践中常用的为提高训练难度和技术要求,让运动员在训练中受到比比赛更严酷的挑战,使其在赛场上能收放自如,意志坚定,排除干扰,稳定发挥。
(四)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是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技能和经验,还能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通过无数次的模拟训练,让运动员达到身经百战,见怪不怪,熟能生巧的境界。
四、结论
本文在分析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运动员心理素质重要性以及心态不稳定原因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四种提高青少年业余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方法。其中影响运动员的心态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运动员自身因素;(二)教练教学因素;(三)训练方面因素。
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心理素质的提升四种主要方法为:(一)自我暗示法;(二)凝神敛气法;(三)心理承受法;(四)模拟训练法。
参考文献:
[1] 章小辉,许金锋.警体运动损伤致伤心理因素[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1.
[2] 张少波.浅谈业余射击训练中思想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J].运动训练学.2012.2.1.
[3] 韦飞智.射击运动员的竞赛情绪与调控方法[J].体育科.2012.33.1.
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篇6
体质健康 现状 因素 措施
一、现阶段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各种因生活习惯和方式引发的“文明病”出乎意料地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及孩子们的体质出现了一系列让人担心的问题。一直从事青少年体质研究工作的毛振明教授,曾用“硬、软、笨”三个字来概括当前中国青少年体质,即关节硬,肌肉软,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从2010年新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的调研结果来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终于遏制了持续下降的趋势,这表现在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等。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说,这与国家推行“阳光体育”工作和“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有关。但近视比例上升,有向低年龄层次扩散的危险。大学生身体素质仍旧延续下滑趋势等。
二、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
从网络报刊媒体等多方面的信息反馈,造成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环境因素。①社会进步,物质极大丰富,工作及生活的方式改变所带来的身体肥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日常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智能的家用电器,这些都大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但也降低了人体的能量消耗;油炸食品、快餐、碳酸饮料成了餐桌常客,热量、脂肪等摄入量过多,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很多家庭营养过剩,一系列的肥胖问题在青少年身上日渐显露。②学校体育中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偏差。毛振明教授认为,中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归根结底还是由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引发出来的。近年来,学校体育课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学校在安排体育课时,取消了一些较苦、较累、较危险的运动项目,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刻意扣减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虽然教育部大力推崇素质教育,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仍然是以高考作为标准,所以青少年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主要是进行文化课程学习和了解,周末休息节假日放假也要进行补课或是艺术课程的培训,所以真正能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非常有限甚至没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近视率居高不下,学生的身体形态失调,学生的体育精神意志下降。③社区活动场所欠缺,适合锻炼项目少。随着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全民社区体育上了一个台阶,各地区的社区体育活动很多,但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没有专门的固定的场所活动,基本上所有的活动场所多是成年人或者老年人在使用,加上城市建筑的密集,房地产商人减少公共运动场所面积去增加商业场所面积,少年宫等培训机构场所进行商业营业。对于青少年学生,适合他们运动的免费场所很少。健身器材、健身路径在城乡居民区大部分已经普及,但是,由于责任不明确,导致无人管理,再加上不会使用,保养不得力,安全系数不高。随着风吹日晒,外型极度难看,学生不愿意到这样陈旧的器械上运动。
2.观念因素。①家庭因素。现在我国的家庭中,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溺爱,小心翼翼地培养孩子,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一心希望子女能成龙成凤。很多家长自己没时间,不爱好运动,理所当然地认为不运动也没多大影响,只要子女文化成绩好,能考个好大学就行。②青少年学生自身因素。青少年学生有时在运动过程中享受不到成功感,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往往兴趣的产生到放弃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另外,有很多学生只喜欢观看体育赛事,自己真正运动的很少。此外,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将室外的“游戏”转入了室内,部分青少年整日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网络中不能自拔,提高了“手眼能力”,退化了“腿脚能力”。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体质。
三、补偿措施
1.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国家现有的管理力度上,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是极需要帮助的阶段,初中阶段是帮助他腾飞的阶段。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说,他们缺乏安全感,有安全的需要。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缺乏耐心恒心。所以他们在这个阶段是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最好的时间段。这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针对不同个体,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从多方面耐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2.鼓励家长培养孩子的体育意识。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习惯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国体育人口的主力军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作为人口主要部分的中年人却少见其运动身影。总是以没时间作为理由,习惯了花钱治病,不习惯花钱买健康。因此我们主张扩大宣传,让作为家长的大部分中年人提高体育意识,加入到体育人口中来,并带动其子女,以利于青少年学生养成体育习惯。
四、结论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品德好,学问好,也难以为社会作出贡献,更谈不上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努力,齐抓共管,最终形成多管齐下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中发[2007]7号.
[2]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2012-12-23.
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篇7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运动 基本功训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42
1.前言
篮球运动是较为古老的运动项目,属于综合技术型的运动项目。在七十年代后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篮球运动已经越来越近的走入人们的生活,从目前研究的现状来看,篮球项目虽然在全国开展的比较普遍,对篮球比赛的观赏性、技战术激烈程度、比赛强度及流畅性要求都很高。青少年打的篮球也开始比较花哨了。但是目前,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训练还不是很完善,应从训练方法入手对篮球基本功的教学训练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分类、探讨。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3-18周岁之间从事篮球运动的群体。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查阅法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青少年篮球基本功训练的文献资料,了解了基本功训练对于青少年篮球训练的重要性,从中找出对青少年篮球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技术上的不足,从而针对基本功训练对青少年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查阅期刊8篇,专著3部。
2.2.2逻辑分析法
通过收集资料的分析,了解了现阶段青少年篮球基本功训练的现状,并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资料的整合。
3.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3.1青少年篮球运动发展现状
当今我国运动随着时代和生活的进步国家和大众的篮球水平发生着突飞猛进的进步。而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便是其中间力量。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受“奥运战略”、全运会战略的影响,部分省市体委,砍掉了篮球队,致使原有的三级训练网严重萎缩,篮球后备人才出现断层,梯队建设和布局不合理。致使青少年队数量低于成年队数量现象,梯队建设形成了不合理的“倒金字塔”形。从基层面培养看,教练员业务水平执教能力普偏低,工作热情和事业心不高,造成大部分身体条件好的青少年队员的基本功不扎实,技术粗糙、动作不规范。而且教练员的素质和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3.2篮球基本功对青少年篮球技术的影响
篮球技术是篮球比赛中运动员为了进攻与防守所采用的专门动作方法的总称。?它包括移动动作、控制支配球动作和争夺球动作,以及由这些动作各种各样的组合所组成的动作体系。运动技术是理想化的动作模式,有其动作的规范,既要符合篮球竞赛规则的要求,又要适应攻守对抗的需要,也要符合人体运动科学的原理,并有运动员的个人特点,能解决比赛中攻守的具体任务,从而表现出动作方法上的专门性和合理性。大家看姚明为何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就能立足于NBA,他的成功不仅仅来之于他2.26米的身高,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那扎实的篮球基本功技术,正是因为他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比赛和训练中利用各种手段得分。
3.2.1篮球基本功对篮球进攻技术的影响
篮球进攻技术是比赛中具有进攻效果的,实用的动作以及动作多元组合。篮球比赛中队员经常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技术动作组成的动作系列去完成具体的进攻任务。而基本功在篮球进攻技术中的作用更是不可磨灭的。如果没有良好的基本功做支撑在比赛和训练中就很难将传球和控球做好更别说得分了。
3.2.2篮球基本功对篮球防守技术的影响
篮球的防守技术是在篮球比赛中,防守队员合理地运用防守动作,阻挠和破坏对手的进攻,达到争夺球反攻的目的所采取的各种专门动作的总称。防守技术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充分的限制和控制对手的得分,干扰对手进攻的流畅性。没有良好的基本功训练,就会很难达到防守的目的。
3.3影响青少年篮球基本功训练的因素
3.3.1主观因素
3.3.1.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表明,反映人体运动方面各种形状的优势,在一定范围内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同样,在优秀运动员后代中,50%以上的人在运动能力方面会有突出的表现。在篮球运动中更是如此,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的父母均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通过对家系的调查,并运用遗传学观念、方法来分析、评价被选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发展潜力,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只有对其家系状况做出细致、全面的调查,才能对运动员做出科学的预测。
3.3.1.2生活年龄因素
人的生活年龄并不能真正反映其成熟程度。所以,用生活年龄进行选材与制定选材分组标准,将会把发育“早熟”和运动能力提早呈现的儿童、少年误认为是这个生活年龄中的优秀人才;而将那些更有才能,但暂时还未发育或由于发育高潮持续时间较长而推迟成熟的“大器晚成”者排斥在外,这就是用生活年龄选材往往出现的弊病所在。
3.3.1.3心理因素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证高水平竞技能力稳定发挥的重要条件。由于激烈对抗、长时间作战、比赛情况瞬息万变、集体配合的相互依存与制约等独特的比赛环境,要求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坚定、沉着、勇敢、机智、善于应付复杂局面的心理素质。篮球运动员一定要从青少年时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相信自己才能战胜自己。篮球比赛中往往到最后需要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3.3.1.4身体素质因素
身体素质是提高篮球运动成绩的物质基础,身体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运动技术的完善程度,运动水平越高不同的专项所需要身体素质也越高,篮球项目主要依赖于运动员的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弹跳素质以及协调性素质等。
3.4加强青少年篮球基本功训练的对策
3.4.1良好的训练手段与科学的训练方法相结合
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篇8
关键词:体育教育 体育锻炼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83
1 引言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需要的体育教育课程和体育锻炼的内容是不同的。同一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是不一样的,差异甚大。也暴露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全面了解体育教育和锻炼对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的影响。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身体的问题。身体健康状况是已经是我们现在全民关注的问题。
2 体育教育和锻炼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正处在成长发育旺盛阶段的儿童青少年,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民族素质,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现阶段,这些祖国的花朵身体素质正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也影响到他们心理素质下降的原因。肥胖、视力下降、体力下降等相关的数据直接显示着他们身体方面的问题。自我认知度差,自卑、自私等心理素质的表现是我们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2.1 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教育
儿童青少年思想还没有成熟,自我判断和认知不足,不能够做到对事物有非
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范文
本文2024-01-02 17:26:31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