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范文
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篇1
关键词:创新;视觉传达设计;理念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概述
进入21世纪,人类不得不承认技术正在重新构造我们的生活,它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很多程度上控制和决定了社会、经济、文化及未来的发展。同时,视觉传达设计正在经历一场数字化革命。人们对视觉的要求不仅局限于基础形状,开始对奇特图形的变化和色彩的变化而触动,对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有了更高的要求。故此,更多先进的探索设备、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正在为设计师观察事物角度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不断的延伸和扩展的机会。那么什么样的设计才是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呢什么样的设计师才能尽可能全面的表达产品呢在这个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时代,设计师怎么做才能在设计作品上体现它的唯一性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点
设计师进行创新思考,他们独特的艺术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是设计的本质,是设计的生命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不仅包括视觉要素、艺术形式及思想内容的创新,还包括突破陈旧的设计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对设计理念和思维的创新
设计理念,是视觉传达艺术创新发展的基础,在信息时代,人类生存方式上新的观念的介入,在思维引导和情感表达上,以往贯穿于视觉传达设计中理念的认识被打破,个性化、多元化、民族化、国际化、绿色理念、人性化设计理念…就像新革命的浪潮一样,不断的冲击着设计师们的思维,拒绝平庸化、程式化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不仅代表着对前人的超越,更是对自我的否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离不开设计理念和思维的创新,它是设计师在艺术创作中大脑特有的处理信息的过程。
人类的思维方式分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两大类,设计思维正是设计师由感性思维转变为理性思维的一个有目的的过程。设计的感性思维表现在设计师的心理动力、自我表达、文化理想和灵感等方面;理性思维表现在数字时代的特征、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设计流程、和项目管理及数字发展等方面的理念思考。设计理念和思维的创新不能光是感性的,也不能完全是理性的,它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产物,就像康定斯基指出的”艺术家必须对思想感情有所传达,掌握外形并非目的,而要代之以符合内涵精神的形象”一样,只有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才是艺术设计的最好体现.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对视觉语言要素的创新
视觉语言要素的创新,在于对图形、文字、色彩这三大视觉元素的创新,以及这三大元素相互之间美学性构成的创新。对于设计师来说,每一种视觉元素都是其表现自己设计作品的功能与风格的基本要素。在选择这些视觉元素时,应该突破一般的设计要素,力求不断发掘最恰当、最有效的视觉语言。从而达到超前的、科学合理的个性化创新艺术设计。这一方面,对设计师本身的洞察力设计水平、把控能力,思维的活跃性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的过程。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设计师们为寻找并获得体现时代特征的形式和视觉语言而不断进行的探索。不断推陈出新,力求以简约化、符号化的形式表现最为丰富的内容。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对艺术形式的创新
在当代艺术设计背景下,视觉传达涵盖了一切与视觉有关的东西,他囊括一切的艺术形式:影像、插画、拼贴、摄影、产品设计、装置、服装、环艺、建筑、VR、品牌、UX、绘画、游戏……都是视觉传达。设计师在设计艺术作品时,利用艺术风格的多元化来展现出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的个性化。在传统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和新颖之下,设计师应改变传统的设计形式,把传统模式进行创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通过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使设计作品具有意味性、时代性、民族性、变异性等特点。现今,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使我们直接面临“数字化生存”,它们正在冲击着传统的传达方式,我们的设计,只有主动地迎接信息时代的洗礼,依靠各种视觉媒介、物质材料和设计工具进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创新设计,以此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要点的辩证关系
就視觉传达设计创新的这三个层次而言,它们具有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联系。
第一,设计理念创新是视觉语言创新和艺术形式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每一个设计作品的灵魂,也是视觉传达设计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第二,视觉语言创新是设计理念创新和艺术表现形式的传播方式。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是通过视觉语言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展现在受众面前的。
第三,艺术表现形式创新则为前两者提供强大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实现途径。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创新。
综上所述,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是设计本质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为传达而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市场形势下,面临严峻的发展和挑战,我们必须依托时代,以创新理念为出发点,将创新元素和方式应用到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从而使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作品更加新颖,更加吸引眼球。
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篇2
高职院校的视觉传达专业是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科领域教学质量的重要专业,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当下高职院校的视觉传达专业的现状,并对视觉传达专业的具体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高职院校;视觉传达;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在培养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也更需要使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如何能有效的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对职业高校视觉传达专业进行发展趋势的分析,能够很大程度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将视觉传达专业纳入了教学活动的范畴,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视觉传达教育的过程中,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很多高职院校的视觉传达教育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使得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却不能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获得高水平的应用能力,也无法理解视觉传达设计理论知识中的深层次内涵。还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授课的过程中,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视觉传达课程的设计,并没有将实践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主体,使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与机器设备的使用能力,得课程的进行的过程中缺乏实践性因素的支持。另外,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方案商合计的过程中,依然根据传统理论性课程的考核依据进行学生考核机制的构建,使得学生依然沿用专业课程的学习思维进行视觉传达课程的学习,造成视觉传达课程的理论知识虽然能够充分的掌握,但是概念知识陈旧,无法将视觉传达工作更好的作为提升基本素质的学习内容。
二、高职院校视觉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虽然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纳入的教学工作当中,但在具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效果考核方面,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一些高职院校的视觉传达教学课程不能在科学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2]。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在课程设计方面缺乏足够的自,只能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去对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实施了设计,造成了课程的实际实施效果不能得到准确科学的判断,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作的改良机制也很难在后续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必要的提高。一些教师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特点,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相比于传统专业学科,在高职院校的所有学科当中并没有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相关教学体制也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使得一些教师在设计课程细节的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
(二)国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国外之间的对比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方面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使得一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理念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贯彻。而同时期的外国高职院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体系方面已经相对完善,很多外国的高职院校根据视觉传达课程的特点,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完善,使得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完善的教学模式推行视觉传达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这样,使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视觉传达课程的学习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也能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对理论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提升对视觉传达课程的喜爱程度。
(三)本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国情与特色我国高职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关联,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实施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都参考了市场经济社会的实际特点,对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很多知名设计专业院校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完全按照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方案的设置,使得一些学生能够认识到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对日后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加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认同感和后续学习活动的主动性[3]。还有些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同一些当地社会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重要社会意义,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加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习。另外,一些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开始开设专业实训工作室,使一些学生能够加强与老师在设计上的沟通,老师与学生都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学生发现自己设计中的优缺点,对实践活动更加重视,使老师也不仅仅“纸上谈兵”,老师和学生共同提升,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此外,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传统工艺,有些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抓住这一点,将其融入到设计中去,使院校专业建设更具有特点与优势,并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
三、结论
在深入分析我国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的同时,对在当下如何建设与发展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给予我们更加深刻的思考,对于如何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M].高等农业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毅伟.学生学习状态及其调整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4(11).
[3]杨超.高级技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项目教学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9.
[4]孙燕侠.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
[5]陈放.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6(02).
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篇3
关键词:视觉传达;新媒体;实践教学;数字化
一、数字化市场催生新媒体技术模式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已经开始数字化,教学模式从单一的黑板、粉笔教学发展到多媒体电教化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有许多,如PPT教学、投影教学、视频教学、录音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电教化教学模式的使用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生动形象,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分为数字媒体、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影视等,包括网络媒体、网络电视、网络课程、资源共享课程等。“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节省30%的时间和30%的成本,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可以在课堂互动性和学习效率方面建立直接的意义联系。”①新媒体教学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的数字化和设计对象的数字化使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影响不亚于印刷的发明,对视觉传达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的数字化带来了设计工具、设计思维和设计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设计对象的变化。电脑软件、网络、数字游戏、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成为了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宠和前沿,这所有的一切也把视觉传达设计推向了空前繁荣的地步、历史发展的浪尖。”
二、数字化展示平台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冲击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数字化悄无声息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且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企业需要数字化展示平台,以确保信息快速转化、、接受和处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展示平台数字化、扩大化,视觉传达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展示平台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冲击较大,使视觉传达设计跟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数字化展示平台的发展使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拥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1.社会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
视觉传达设计与科技和艺术相关,是兼具艺术性与专业性,并以视觉为沟通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设计行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商品竞争和推广而存在的。”③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它为流行而设计,用设计引导潮流。商业设计艺术需要简单、明确、直白,要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并接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字化传播媒体快速发展,各种信息爆炸式地传播,以往单一的设计方式受到了信息多元化的冲击。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大量的商业信息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激发出人们强烈的购买欲望。现在人们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要求不再只是功能属性的简单介绍,而更多地希望获得视觉享受、文化享受等。这就要求视觉传达设计更加个性化,更加关注人们心理层面的需求。
2.对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形式的冲击
(1)改变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和过程随着数字化展示平台的广泛应用,视觉传达设计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展示平台的数字化使以往复杂、烦琐的工作得到了简化,尤其是手工操作部分,设计者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造、想象、思维上面。许多设计的最终成果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和展示,不再需要各类纸张、颜料、画笔等绘图工具。
(2)拓展了设计者的工作手段和领域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比较迅猛,特别是图形、图像表现日益增强,促进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数字化展示平台也不断地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主题和创意更加丰富多彩。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不再受纸、笔、颜料等传统工具或空间、时间的限制,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情境化地感受设计成果。
(3)提供创意思路和空间计算机技术使设计者不必受技术和介质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设计。电脑软件可以让设计者进行低成本创作,无须考虑材料纸张、加工制作等费用,还可以给设计者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不再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设计者的创作思维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度,能获得更大的创意空间和更多的设计思路。
3.对视觉传达设计传播方式的冲击
(1)高效的传播方式以往的展示平台主要包括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电视等。这些展示平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达的内容有限,并且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数字化展示平台将广播、印刷、网络、电视、电子出版、通信、计算机等融为一体,使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具备多种媒介形式的优势,信息传播更加高效、快速、便捷。
(2)视觉效果更佳与不断发展的数字化展示平台相比,以往的设计表现手法和思想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市场和人们的需求。数字化展示平台为视觉传达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赋予其新的内涵,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设计的空间更广阔,使设计者的美学理念和设计才华得到更好的发挥,视觉效果更佳。
三、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调研解析
近年来,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逐渐偏向实践技能的教授,注重将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法运用于实践,各美术院校和设计专业院校均在实践教学领域进行探索。“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检验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而是体现实践是理论的实现。”④职业院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工厂实践和设计实践两个方面。实践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与市场接轨;二是使艺术设计教育更好地发展。视觉传达设计重在实践,教师可以采取“实践—理论—实践”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应与行业的发展需求衔接,并且在教学中进一步突出实践环节,促进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厂实践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把握工艺、材料、构造、性能、加工方法、制作成本等,这样学生将来就能更好地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知道如何提高效率、了解工艺和材料、节约成本和增加收益。
四、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创新
“数字化信息导致了新媒体大量的涌现,这给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许多全新局面,对视觉传达设计课题和对象都有较大的影响。”⑤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工具发生了变革,设计的触角得到了延伸,视觉传达设计变得空前活跃起来,无论是设计作品、设计产业化程度,还是设计的广度与深度,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教授基本技法与知识的同时转变师生角色,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表达创意,探索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新模式,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在市场竞争中,设计者必须具有新颖的设计理念、超前的设计思维和高超的技术,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设计是一种追求个性的工作,如果学生只懂得模仿,就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和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设计风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主要进行以下两种实践教学创新。
首先,在实践学习后,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以往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平等探讨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⑥教师可以引导者的姿态和学生交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加以肯定。
其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可盲目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要仔细分析,找出其中的合理成分,给予肯定。“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这样学生就有了不断创新的动力,有了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任何高深的理论,只要还原到社会实践本身,就会变得易于理解。”⑦设计实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一般较为晦涩难懂,难以运用到实践中。结合数字媒体的设计实践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使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通过设计实践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对平面艺术设计知识的融会贯通。
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篇4
关键词:图形符号;视觉传达
1 图形符号的概念
图形,本身是一种符号的表达方式,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符号是利用一定的媒介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符号是信息的工具,图形构建符号,符号构建信息。这里的图形符号特指在平面方面。图形符号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在视觉传达中展示着独特的视觉魅力。图形符号是提高视觉注意力的重要媒介。图形符号能够下意识地左右视觉传达的传播效果。
1.1 图形符号的特性
1.1.1 图形符号的认知性
“设计中,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1]。例如,路边的指示的路牌,人们一看见图形,就明白表示的意思。如果一项设计作品不能为人认知,让人不知所云,那它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如;我国的银行标志的图形,大多数和金融有关系的图形,人们很直观的可以认知。
1.1.2 图形符号的普遍性
现代设计是为大工业生产服务的,设计作品会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设计的符号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设如公共卫生间的男女标识,相信不论男女老幼,文化深浅,都能够清楚分辨。
1.1.3 图形符号的约束性
任何语言都只在一定范围内被理解,只有具备有关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接受到该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只有符合特定背景的符号才能在这一范围内被接受。比如,德国招贴艺术大师冈特・兰堡(GunterRanbow)的作品中常出现土豆形象,对于不了解德国的人来说,可能看不懂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有知道土豆对于德国人的特殊意义,才能够明白设计者对土豆如此钟情的原因。
1.1.4 图形符号的独特性
符号一般强调“求同”,这样才容易被理解。但是,在设计中“求异”常常是关键。因为比较形式和内容,前者绝对是更值得深究的。同样是针对一个主题,我们必须找出与之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表现形式,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1.2 设计中的图形符号
“从符号与它指涉对象(即其指向与涉及的事物或领域)的关联上,目前在符号理论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可以将符号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是符号的三个层次”[2]:图像符号(ICON) 图像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的相似而构成的。指示符号(INDEX) 指示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因果或是时空上的关联。象征符号(SYMBOL) 象征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必然或是内在的联系,它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即社会习俗。
2 图形符号与视觉传达
在当今的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建立在图形符号的基础之上的。不论是讨论视觉传达设计还是讨论图形符号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讨论问题的关键。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虽然是孤立单独存在的但一谈到视觉传达设计就必须有图形符号,而图形符号都是通过设计的原理产生的。
2.1 图形符号的意义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图形符号被创造出来,设计者站在传播的立场上,科学而系统地传播信息并服务受众,使图形符号更好的为需要者、使用者、观赏者提供选择与理解的便利,进而更好的实现图形符号的意义和提高意义的价值。
2.2 视觉传达的意义
视觉传达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象交流。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 接受者。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都必须具备部分相同的信息知识背景,只有这样,传达才能实现,否则,在发送者和解受者之间就必须有一个终结来沟通。发送者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将创意视觉化、图形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根据设计意象对视觉元素进行挑选、变换、组合,将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关联、编码,使之形成特定的图形符号系统。从而实现视觉传达的意义。
2.3 图形符号与视觉传达的关系
在视觉传达意义上在二维的空间中传达视觉信息,图形符号系统在视觉上进行创意的整体筹划,将创意过程将延续到受众视觉过程,因此,从本质上讲,“视觉传达是以图形符号作为手段传达信息”。在视觉传达的本质上图形符号是一种视觉信息、是一种可视的意指方式、直观的表达方式、观看的传播方式。图形符号是传达视觉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设计者都希望表达的主题信息能通过视觉符号的方式快速、准确、有效的传达,图形符号能帮助我们优化视觉解读。图形符号与视觉传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 结论
“视觉传达是借助视觉语言的信息传达,设计者是为了更好的传达意图,在设计的作品中传达意图的同时需要一个有特殊并与设计有关的内容的形象出现,这就是图形符号。图形符号存在的意义在于表达它的视觉意义,这时它又需要一个载体”。图形符号是人们广泛认知的并且作为一个学习和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它在视觉传达中的效能尤其重要。我们只有对它有深入认识了解与了解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好的运用这些元素。介于这个出发点本文从图形符号本身的意义与特性出发,从此引入图形符号与视觉传达的联系。图形符号所表达的信息内容与受众者所选择的接受相吻合,这种吻合在本质上则是信息的定向传达;同时,图形符号在视觉传达中包含了文字,色彩,形态所构成的韵律感,符合了图形符号的内容传达和受众者的心理和文化背景。二者的结合可以使用图形符号在视觉传达中的传达者和受众者的沟通保持顺畅,两者的关系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图形意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2126.
[2] 罗兰.符号学美学[M].巴特者,董学文,等,译.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9:4245.
[3] 崔生国.图形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6:5157.
[4] 阿历克斯・伍・怀特(美).平面设计原理 [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9:5256.
[5] 向海涛.视觉表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33.
[6]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145148.
[7] 东美红.视觉传达基础设计[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8,7:18.
[8] 王序.平面设计系列丛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1:1620.
[9] 李美蓉.视觉艺术概论[M].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6,7:56.
[10] 维特科夫尔(英).视觉符号的译释[M].姚晶静,译.浙江: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1:52.
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固有的视觉传达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视觉传达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由于视觉传达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一些高校的视觉传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这阻碍了视觉传达人才的培养。文章简要阐述了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定位,并且分析了当前视觉传达教学存在的问题,着重研究视觉传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视觉传达;教学改革;有效途径
视觉传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设计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视觉传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完成相应的任务。目前,一些高校的视觉传达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依然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当下,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加,如何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已成为视觉传达教学的重要问题,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一、视觉传达教学定位
实践性是视觉传达教学的本质要求,而社会也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教师应把规划教学方法和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然而,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视觉传达教学应融入新的元素,按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二、视觉传达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实践教学
以往的视觉传达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但与课堂教学相比,大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更为感兴趣。一些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缺乏创新,忽视了实践教学对于视觉传达专业的重要性,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2.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视觉传达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技术,更需要拥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我国视觉传达专业起步较晚,固有的视觉传达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此外,一些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视觉传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建立现代化、创新型教学体系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视觉传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视觉传达教学应引入创新型教学体系。当然,基础性的教学应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构建现代化、创新型的教学体系,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应用视觉传达专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现念和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创新型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处理各种难题。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从本质上讲,实践就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虽然很多高校仍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但也不能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视觉传达教学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向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视觉传达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又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3.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繁杂的课程、枯燥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整节课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教师可在课堂中插入互动环节,如进行分组讨论找出课题的最佳方案,采用辩论的模式,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等等,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
4.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的能力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时代在不断进步,教学资源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教师长期按照同一种教学模式教学,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早期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此外,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科学地构建师资队伍,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体系。
四、结语
教学体系是否完善,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教学质量是否提升,决定了学生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对于当前视觉传达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是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较强学生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焱.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大学教育,2014(3).
[2]席春滨.返璞归真——视觉传达设计.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篇6
关键词:设计方法论;创造性思维;信息传达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61-01
一、艺术设计与方法
艺术设计与方法,是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设计方法论是设计方法的深层次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方法是单独的、经验的、初级的方法。而设计方法论是群体的、理论的、高级的方法,是在方法基础上的提升。
手工业时代,以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授,沿袭着言传身教的古老方法,使设计方法的形成具有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和偶发性实验的特征,对于设计方法的研究往往由于传承的突发性中断和行业、门类的认为阻隔而显得支离破碎且封闭局限。
进入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设计方法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手段,为现代设计的研究和推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对于设计方法,我们应该认识这样一个原则:科学的设计方法与创造性思维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创造思维最主要、基本和典型的方式。各种各样的创造思维方法是建设性思维规律在创造思维形成过程中的不同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每个创造性思维都是自成体系的,但他们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其区别主要是不同创造思维方法各自的可行性不同。实践创造思维方法的应用,实际上是加强创造思维结果的可行性。
二、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思维
视觉传达设计包括“符号”与“传达”两个基础概念。就“符号”而言,他是实现信息保存和纪录的工具,同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手段。今天的传达设计不仅注重视觉方面,还加入了声音、感觉等要素,但总的来说,设计师就是信息的发送者,而传达对象则是信息的接受者。
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信息传送,有别于直接使用功能为主的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它是依靠视觉符号进行传达,不同于凭借语言进行的抽象概念的传达。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是设计者将观念和思维转变为视觉符号的进程,而对接收者来说,则是一个反向的过程。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传达媒体有印刷、影视向多媒体领域发展;视觉符号形式由平面为主扩大到三维和四维形式;传达方式从单向信息传达向交互式信息传达发展”。在未来的高级的信息社会,视觉传达设计将有巨大的进步,发挥无限的作用。
视觉传达设计是用形态和色彩将具有某种意义的内容表达出来的造型活动,它要依靠图形、文字、符号等媒介来表现。由上可知,视觉传达这种凭借视觉性符号进行的传达,是相对靠语言进行抽象概念传达而言的,其本质是感性的形象表达。无论科技如何进步,视觉传达设计师的首要任务仍将是创造崭新的“视觉形象”,这种突破平庸的与众不同的“新形象”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形式上的。创造一切没有独创性和新意的设计作品是很难引人注目的,而设计作品如果没有人关注,则很难在纷繁复杂的视觉信息冲击中被突显出来,达到传达的目标。所以设计只要没有远离对信息的诉求,创新性会极具价值。
设计的创意源于我们对于事物的全新发现,只有找到了全新的角度,对事物有了新颖的理解,发现人们习惯的事物的真正意义,我们才会有全新的切入角度,才能创造独有的表现形式。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判断和理解才会引发与众不同、突破常规的形式,才使我们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力。但是,要有所发现,首先需要我们把思维从“点”引向“面”,不断的发散,展开思想的之视角,对事物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进行审视。要想有所创新,我们必须在不同的视角中,发现崭新的视点,在多向思路中独辟蹊径;在由表及里的审视和解析过程中,发现事物的崭新含义并赋之崭新的表现方式,在对比中,发现事物之间难以发现的联系,对他们进行重新的组合。这就需要以想象为先导打开思路,再通过解析,选择最具新意的表现角度、方式。
三、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篇7
论文摘要:在设计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性化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的设计潮流为人们熟知。本文主要就人性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体现,即色彩的人性化设计,编排设计的人性化设计,以及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进行探讨,从而提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要从为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把人的感觉,心理,情感放在首位,用爱心去关注人和人性,从而使视觉传达设计更加完善的结论。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 “人性化设计”一词就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并逐渐成为设计界引人注目的亮点, 从而形成一股设计的新潮流。这一潮流到现在已经成为了设计的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设计相对发达的今天,受众对某个产品的设计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其功能的层面上了,而是更多的要求其满足感官上的享受,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人性化设计不仅满足了产品的功能性,也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人性化的产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人文本,为人而设计,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性化产品是人与物完美结合的设计。也就是说人性化设计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设计,不仅仅是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还反映了人文关怀,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等层面。人性化设计表现为: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娱乐性, 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追求更适合人体结构的造型形式, 同时强化对残疾人用品的关怀。
在设视觉传达设计中,人性化设计也可谓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下主要谈色彩的人性化设计,编排的人性化设计,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的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说:“在眼睛和头脑里开始的光学、电磁学和化学作用,常常是同心理学领域的作用平行并进的。色彩经验的这种反响可传达到最深处的神经中枢,因而影响到精神和感情体验的主要领域。”由此可见,色彩的设计直接与受众的审美心理相联系,色彩作为事物的表象在人脑中由于人的心理作用和文化因素产生出某种深层次上的审美意义。基于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色彩联想和象征的色彩设计,即为色彩的人性化设计。色彩设计的人性化是基于设计心理学理论,以品牌认知为目标,通过对消费者色彩心理及情感体验的研究来制定相关产品的色彩策略。要使色彩设计人性化,就要增加视觉传达作品在感官上的刺激。简单地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就是用来赏心悦目的,色彩的设计与搭配就是为了制造强大的视觉的冲击力,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销售产品,实现产品的经济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在购买商品时,视觉因素是最主要的,消费者往往会因为一个产品的色彩而产生购买欲望。
编排的人性化设计主要就是指着进行视觉传达过程中,各个视觉要素的安排要符合人的视觉流程,从而引导受众更有效地去接受产品,以建立品牌认知。著名心理学家阿因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曾指出:人在看一款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有一定视觉流程,这个流程一般是从左至右的从上至下的,最后视觉中心会停留在画面中上的三分之一处。所以要想做到人性化的编排设计就要在设计中遵从这一视觉流程的规律,将各个视觉符号编排到符合人的视觉心理的位置上,这样既能够更有效地传达视觉信息,又符合设计心理学的规律。
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内涵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文化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例如有些国家或民族有他们忌讳的颜色或动植物,所以在做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吉祥物的设计及包装设计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运用这些视觉要素,从而能使信息的传达更加畅通。此外,为了更好的对某个国家或某民族的人传达信息,可以针对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设计具有相应文化元素的设计,以提高视觉传达作品的亲和力,使宣传的主题更为受众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
设计人性化即在保持设计的科学结构和合理功能的同时,在设计中注入包括情感的、心理的、伦理道德的、历史文化等方面因素的人性化。它给人以想像的余地和韵味,引发人的心灵感动、震撼和回味,从而使设计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时,能给人带来或轻松愉快或亲切温馨或幽默有趣或其他意想不到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使冷冰冰设计富于生命感和人情味。设计的人性化内涵,即是在现实的物质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最优化设计的物质功能,使设计符合和充分适应人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习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界面;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的外在需求;同时关注人们的自然情怀和人文需求,在设计中表现人们的人文趋向,使人们的内在需求得到最大、最有效的尊重。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更要从为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把人的感觉,心理,情感放在首位,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和平衡情感,既满足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快更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使设计在功能完备的前提下实现其艺术价值,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在这样的要求下,设计师必须用爱心去关注人和人性, 只有这样才能以蕴涵人道主义精神的设计去打动人真正做到周到、细腻,使更多的使用者感动。
参考文献
[1]《现代十大设计理念》.何晓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8
[2]《视觉传达设计实践》.靳埭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2
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篇8
20世纪以后,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音乐艺术与以往传统音乐相比较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音乐的视觉化,音乐艺术从纯听觉艺术逐步演变成为视听结合的艺术,在过去“听音乐”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看音乐”的现象。音乐艺术家们不仅要考虑如何让听众听好音乐,还要考虑如何让观众“看”好音乐。于是,音乐艺术和设计艺术这两种看似毫不搭界的艺术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趋势,音乐艺术的可设计化成为一个新的历史命题。艺术跨界,产业融合,成为我们观察和思考当代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维度。
一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一直在寻找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以突破听觉的局限,比如现代音乐中的先锋派音乐。通俗音乐在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元素的创新。如前所述,如果说欣赏音乐的传统方式是被动地以“听音乐”为主的话,那么通俗音乐突出强调视觉效果,通过演唱者的造型、服裝、表演以及舞台灯光、布景、特效,来增强艺术效果,人们欣赏通俗音乐的方式是参与式地与演员应和,即以“看音乐”为主。当代,通俗音乐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形式、商业包裝手段和产业化运行模式,使其兼具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特征。并且这种潮流已经影响到传统音乐的表演,有的钢琴家不再局限于弹钢琴而是手肘脚并用甚至用臀部“坐弹”键盘;一些演奏家们不再局限于演奏更注重表演。在演奏环境上灯光、舞美以及视频技术等要素一应俱全,把听众变成了观众。正如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指出的:“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视觉化在整个现代时期已经是司空见惯,而在今天它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视觉化体现出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向,音乐视觉化(或称“可视化”)是整个文化视觉化的一部分。当代文化各种形态、各个层面的普遍视觉化已成为一种潮流,这种视觉文化呈现出由传统转向现代、由不可视转向普遍可视、由偏重内容转向偏重形式、由模仿现实到超现实、由理性主义静观转向感性主义“动观”等新的特点。周宪提出:视觉文化的当展趋势首要的一条就是“视觉性成为文化主因”,可视性和视觉理解及其解释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当代文化中的高度和普遍视觉化,集中体现在不断强化可视性和视觉快感,这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文化的法则,当然也摧毁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法则。卡拉ok、mtv中音乐与视频图像的结合是一种颠覆,演唱(奏)会选择宏大奇特的现场更是一种颠覆,人们用以理解、解释、欣赏的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感性直观图像化和视觉化趋势,视觉传达技术的进步使得视觉需求不断得到新的满足。文化视觉化趋向不仅以视觉满足为主要价值追求,冷落传统的“静听”,还把视觉效果转为更为逼真的触觉效果,如随数字技术、遥感技术发展起来的3d技术等。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不难理解视觉文化为什么会成为更受大众青睐的文化。相关研究表明:在信息吸收率方面,视觉为83%,听觉为11%;注意力集中程度方面,视觉为81.7%,听觉为54.6%;记忆保持力(三天以上),视觉为20%,听觉为10%,视听结合为68%。当代生活节奏空前加快,相比耗时费力去理解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深刻意义,人们更愿意借助视觉来理解把握作品,或者只是娱乐放松。
音乐的“视觉化”问题,主要指如下几个层面:
1.作为音乐本源的音乐视觉化。音乐的最初形态往往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可见,音乐的最初形态是视听艺术而非纯粹的听觉艺术。音乐独立为听觉艺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逐步细化的结果。无论劳动起源说,还是巫术说、娱情说、模仿说,均无作曲家、词作者、演唱演奏者之分,也元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传播、音乐营销之分。值得注意的是,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天在音乐视觉化方面的探索发展是对音乐本源存在状态的一种高级回归——尽管,原始时期的音乐视觉化与今天我们所说的音乐视觉化具有很大的不同。
2.作为音乐创作的音乐视觉化。作曲家的乐谱创作中出现意大利的钉型乐谱、哥德式乐谱等静态的视觉传达;现代西方音乐中的视觉化探索(如约翰·凯奇《4分33秒》)等都类似于音乐视觉化现象。但是这些只是对审美通感联觉的利用,或是以反音乐、非
音乐为取向,不具有本文所说的音乐视觉化的本质特征,即共时可视化。作为音乐本体的音乐创作,可以纳入审美可视化范畴的,应该是指作曲家在作曲过程中同时对应构想它的视觉呈现元素,并把这种视觉元素与作曲有机融为一体的视听一体化创作方法。这样有点像原始时期的“乐舞”式音乐。它的根本特征在于创作初始方式和最终呈现方式的视听共时性。比如谭盾的许多音乐创作是与视觉大师一起完成;又如与其他视觉艺术相结合的电影音乐、电视音乐、动漫音乐、游戏音乐、广告音乐、舞蹈音乐、音乐剧、电子音乐等,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内在高度融合,互为诠释,整体表达,缺一不可。无论从音乐作品还是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来看,都包含视觉化要素,都可以看作音乐创作本体的音乐视觉化。
3.作为音乐表演的本文由收集整理音乐视觉化。音乐表演在音乐产生的原始时期本来就是一体化的,后来当音乐独立为听觉艺术以后,音乐的表演性退居次要位置。音乐审美的静默性、抽象性、多义性和复杂性上升为权威标准。直到现代,随着接受美学等理论的发展,音乐表演作为音乐二度创作、音乐欣赏作为三度创作、评论和美学研究作为四度创作的重要性才再次被人们所认可。特别是通俗音乐中的歌手、乐手、舞美、灯光、音响、服裝、化妆、道具、裝置、环境乃至演唱会海报、广告等都作为音乐的重要视觉传达符号逐一纳入进来,并日益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里,音乐的存在方式是形式和内容、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创作、表演、欣赏的高度统一。如西方通俗音乐中的广场音乐包括摇滚乐、甲壳虫乐队、雅尼乐队、克莱德曼通俗钢琴演奏等等,打破了传统音乐欣赏的被动反馈模式,形成互动参与、自由狂欢的新模式。如果对音乐存在方式的研究不止步于四度创作空间,还可以提出音乐创作的第五度空间,即指音乐表演中的视频制作、形象包裝、舞台设计、灯光音响等音乐多元视觉化传达,这一空间在音乐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中的作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作为音乐传播的音乐视觉化。音乐的传播活动自古有之,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信息的共享活动,也是音乐存在方式的一个方面,只是不同时期传播的具体方式不同而已。乐舞是一种初始传播方式,后来的宫廷乐舞、民间说唱、乐谱印刷、音乐会等都是视觉化的传播方式。再后来发展为音乐广播、音乐电视、音乐电影、卡拉ok、大型演唱会等视觉形式传播。当音乐进人信息时代、数字时代,音乐的创作本体、传播载体都纷纷打上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印记,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被记录存储在高容量的磁介质上,主要通过互联网、手机、随身听设备进行传播,“读屏”大行其道,数字技术将音乐的视觉推到了一个新的极致。
二
音乐与设计初始的本源关系,最为直观的是各种器乐的设计。比如西洋乐器中的钢琴、小提琴、圆号、长号以及中国的琵琶、二胡等,都有一个设计演进的过程。现代通俗音乐中出现的电子琴、电子合成器、电吉他、数码钢琴、架子鼓等,包括音响设备、录音设备、音乐播放器等,都是音乐艺术与设计艺术(还加上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不断联姻的结果。设计使这些乐器变得越来越美观、越来越实用。不仅如此,音乐会广告设计、音乐书籍的设计、唱片封面设计、音乐厅的设计等也早已经出现,而后的舞台美术设计(包括灯光、舞美、道具、裝置等)以及服裝、化妆等,实际上也大量运用到了设计的理念和技法。
本文所论的音乐的可设计化,是基于当代通俗音乐高度可视化基础之上的音乐视觉传达特质。
当代通俗音乐有别于传统音乐,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除了在作曲技法上有差异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由音乐艺术产业化所导致的音乐个性化、音乐表演化和音乐视觉化。比如,与美声歌唱家不同,一个流行歌手如果缺乏嗓音声线的独特个性,缺乏与众不同的外在形象,就不具备商业价值,自然也就不具备音乐市场认可的艺术价值。在传统音乐里视觉的作用微乎其微,而在通俗音乐中它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观看大多数通俗演唱会,人们并不一定在乎歌手唱的如何,甚至根本就没打算听他如何“唱”,而是看歌手如何“演”,视觉的享受大于听觉的享受,音乐在这里变成了一种背景、一种环境。于是,视觉设计便成为通俗音乐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要素,视觉传达设计也就成为了音乐设计的必要内容。正如现代人不再满足于工业产品只是给人生活实用,人们也不再满足音乐只是单一或主要诉诸于听觉。物质生活的审美化(设计美的出现)和精神生活的物质化(通俗音乐商品及其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和两大基本现象。现代人对音乐的欣赏方式和审美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现代音乐的创作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改变。通俗音乐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流行化,不仅表现为音乐生产、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还表现为音乐的视觉形式成为音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工业品的一种特殊形式,音乐的可视性、表演性被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
凡具有视觉特征的物质形态产品(也包括绝大多数文化产品)都要求具备设计的要素。所以现代设计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也就成为必然。随着时代变迁,现代设计也已经开始发生较大变化。符号学理论、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混沌理论、绿色设计等新思潮的出现,已经打破传统设计学的范畴。从现代设计的实践发展来看,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设计活动已经出现把视觉传达与听觉传达、形式传达与内容传达融为一体的趋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学中所谓的“功能与形式”,其内涵与外延必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至少在“功能”上不会局限于人们的物质需求,它一定会指向人类的精神追求、文化追求,设计的对象也一定会从一般物质形态扩大到精神形态、文化形态。对于这一点,一些设计学理论研究者已经开始给予关注。比
如德国的马克斯·本泽和伊丽莎白·瓦尔特在《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一书中,就把舞台设计、音乐(记谱系统)以及电视广告、影视片、动画片等复合系统纳入视觉传达设计系统的范畴。设计学家尹定邦先生认为,随着今后数字技术、传播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还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传达媒体由印刷、影视向多媒体领域发展,视觉符号形式已经或正在由平面为主扩大到三维、四维形式,传达方式由单向传达向交互式传达发展。由此,音乐从创作生产、表演到传播推广,与设计艺术整体融合是大势所趋。
从音乐视觉化的几个基本层面看,可设计化也蕴含其中。作为音乐创作本体的可设计化,是指:音乐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命性变革,视觉设计成为音乐创作的新要素;对那些已经实现音乐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形式,如电影音乐、动漫音乐、游戏音乐等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提升。作为音乐表演的可设计化,是指:无论音乐厅表演还是广场音乐表演,对表演者形象、舞台环境等多元视觉要素进行更为精巧的预先策划设计,以取得与欣赏者完美互动的效果。作为音乐传播的可设计化,则是指运用设计的方法不断推出更新更好功能更强大的音乐播放设备、播放软件和平台,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音乐电视、音乐电影等产品。
三
在探讨了音乐的视觉化、可设计化之后,我们对其现实意义便有了如下认识:
(一)催生音乐设计。所谓音乐设计,主要指在现代通俗音乐高度可视化的背景下,音乐生产者从特定的设计理念出发,在准确把握人们音乐消费趣味和需求的基础上,对物质形态或精神形态的音乐产品进行预先设定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是设计艺术在文化工业(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工业)的具体运用。它遵循设计艺术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同时体现文化工业特别是音乐工业的规律和特点。它主要应该包括如下范畴:音乐创作设计、音乐表演设计、音乐媒介和音乐传播设计、音乐器乐设计、音乐产品包裝和广告设计、音响工程设计、环境音乐设计、影视剧和广告音乐设计、音乐剧设计、mv设计等。它们分别归属于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和空间设计三大类型,或是划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两大类型。现代通俗音乐设计是一种综合设计艺术,它围绕音乐艺术整合了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三大设计领域,涵盖了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视听一体化艺术和复合多媒体艺术的相关要素。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还包括了音响工程设计、背景音乐等一类的听觉设计,比如人声设计、模拟现实的立体环绕音响等听觉信息设计。它突破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框架,更加接近音乐艺术本身。
(二)助推音乐工业化。当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音乐不断被产业化、工业化。虽然一些学者对这种工业化浪潮后现代文化极为反感,但是作为艺术回归大众、回归生活的一个有效路径,音乐的工业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流行文化在其创作中,通过不断向传统道德和传统价值观挑战,实际上实现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双向美学理论革命”,也就是实现了艺术向生活的回归。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双向“革命”,实现艺术的第二个回归:向大众的回归。
中国音乐的产业化浪潮中,通俗音乐是排头兵,是整个文化产业的主力军。音乐文化产业化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文化产品可以被复制和批量生产,通过商业化的营销使原来那些长期停留于少数文化贵族圈的艺术成为大众共享的产品;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参与音乐的创造和传播。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兴起的“卡拉ok”热、“mtv”热、“歌星走穴”热、“超女快男”热、“网络音乐”热、“手机彩铃”热等,音乐在产业化的同时,也在实现音乐的大众化。音乐作品商品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损耗原有艺术审美内涵和艺术创造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当音乐成为商品,音乐商业活动成为产业,音乐艺术与设计艺术的跨界融合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现代音乐产业化,是以现代通俗音乐为主体、涵盖传统音乐商业活动在内的一整套体系和运作过程。音乐的产业化为音乐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在整个音乐产业化的过程中,音乐设计历史性地成为了主角。在整个音乐产业链中,音乐设计无疑具有了关键性的意义。音乐策划人、音乐策划公司,在对音乐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对歌手进行声线定位与形象包裝、对音乐作品进行宣传推广时,都会自觉不自觉运用到音乐设计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一流的设计和策划实现音乐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的完美统一,赢得市场,在更好地传达音乐文化内涵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到了数字音乐时代,音乐作品的视频设计更为重要,优秀的视频设计能更好地传达音乐作品的审美内容,表达音乐内涵。
通俗音乐与时尚艺术有着密切关系。著名歌星常常引领时尚潮流。“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为设计和视觉化的世界里。因此,从设计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可以更加深入地触及视觉文化中时尚的深层问题。”比如,从设计的本质来说,它是将某种设想或
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范文
本文2024-01-02 17:26:33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