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表现方法范文
景观设计表现方法篇1
【关键词】艺术思潮;景观设计;立体主义;影响;设计方法
前言
纵观历史,每次艺术思潮的崛起必定震动各个设计领域,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解构主义”主导下的景观空间割裂与再组合的设计风格,现代主义主导下的景观设计摆脱自然的设计风格,等等在各种艺术思潮的指导下,景观设计有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然而,现代社会中,生态主义、立体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诸多艺术思潮遍布中国景观行业,以此为噱头的景观设计层出不穷,致使城市风貌混乱,且与本土文化相冲突等出现诸多的社会问题。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的艺术思潮如此充斥着中国的景观事业,并影响着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暂且不予评价其是否对错,且论完全的拿来主义是否适应中国现阶段的景观设计,这就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主要问题。
1 景观设计的发展
1.1 景观的定义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来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在圣经上下文中,它是用来描述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的冷壮丽景色。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义实际上是一种景象。【1】通俗一些,景观就是观看景色,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对美追求的方式。
1.2 景观设计的发展
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设计原则是“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享受;另一方面讲,景观设计是运用多项设计原则构想设计蓝图,再以一定的方式实施;当然,景观设计也是人们对于社会生活需求的反应,是一种感性的社会实践。
景观设计起源于欧洲,随着景观设计从模仿自然到理性的形态和自然结合,再到“现代主义”摆脱自然的设计原则。当前,多种意识形态存在的今日,多元化的景观设计原则形成了一种多元且冲突的景观设计观。景观设计随着社会形态、文化信仰的变迁,表现出了不同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从时间的角度出发,景观设计的变迁史与艺术思潮的变迁史同步进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思潮,同样也有着不同的景观设计。
2 艺术思潮的起源
纵观世界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更替,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艺术不断地涌现出新的形式、新的形象与新的活力。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1】
艺术起源于生活,是对于过去生活的提炼与再创造,是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感性认识,也是对未来生活的蓝图描绘;而艺术思潮则是一定社会时期、政治生活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对当代社会价值、生活方式等的反映和升华。
2.1 艺术思潮的定义
艺术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的发展)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在艺术领域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潮流。它是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之一。也是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艺术思潮影响景观设计的主要表现
对某一特定时期,艺术思潮是对当时社会体制、文化生活与社会问题的最直接反应,以意识形态成形影响着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艺术思潮与景观设计存在着必然的联系,20世纪,环境的逐渐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一个公共的社会论点,一系列的有关生态的思想逐渐成形,“生态主义”成为主流社会议题,随之,麦克哈格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运用生态学原理阐释生态景观设计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方法。
总之,艺术思潮影响景观设计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及主流价值观的转变而改变,而艺术思潮也起到指引景观设计方法的作用,渗透于景观设计方法的整个体系之中,形成独特的景观设计风格。
3 艺术思潮对于景观设计方法的影响――以立体主义影响景观设计方法为例
3.1 立体主义的概况
自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西方文化出现了一场深刻、剧烈、广泛的突变,一场以反权威、反传统为特征的文化变迁运动浪潮席卷了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完全改变了视觉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它从思想方法、创作手段、表现形式、表达媒介上对人类自古典文明以来发展完善的传统艺术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而立体主义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2】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和思维方法,开阔了艺术家观察事物的视野。当时艺术家们争相用平面去表现二度、三度、四度等多度空间。
“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立体主义的两位创始人: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和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对于立体主义的探索起源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图1)则为立体主义绘画诞生的标志。
立体主义艺术抛弃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透视法,不为时空所限的将描绘对象的自然形体概括为几何形体、加以分解,再从不同角度、层次上将他们结合起来,用以表述描绘的对象,从而在平面上创造出了三度、四度空间的效果。【2】
立体主义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艺术手法,其对后世的设计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3.2 立体主义影响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
立体主义的设计逻辑与设计手法对当代的景观设计产生了众多的影响。第一,立体主义反对单视点,主张多视点的将物体的诸多面同时展现出来,这就抛弃了传统的景观设计以轴线为视线焦点的设计方式,而采用多视点、多角度的空间设计引导方法。第二,立体主义反对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与再现,主张将景观空间进行拆分与重构,采用几何图形为空间的设计元素,结合多视点的设计逻辑进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丰富多变的空间形象。第三,后期的综合立体主义还结合表现主义,采用最简单的形状和鲜艳的色彩,从而使景观脱离了具象,并拥有活泼且生动的景观氛围。【3】
3.3 立体主义影响景观设计的设计手法
3.3.1 多视点的景观路径
传统景观设计采用单一的视线设计手法,不能在空间中创造丰富的视线景观通道,而立体主义主张多视点的将物体表现出来。立体主义倡导下的景观设计采用多视点与多视线为引导的方法进行设计,开辟多种观看视点和观看视线。将景观空间分割开来,内部穿梭着各种视线景观通道(图2)。此图为一个岸线景观设计,采用多视点和多视线划分空间,人们穿梭在各空间中,从不同的视角观看,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通廊景观空间。
3.3.2 重构的平面设计
立体主义改变对象的维度与空间,在绘画上表现为由许多几何图形组成的平面,看似随机的平面组合,其实有着明确的构图逻辑形式,这正是立体主义解读现实物体的表现。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图3)。
立体主义引导下的景观设计通过几何图形的拆分与重构,创造出多种形态各异的小空间,在平面上表现出了生动的韵律感与丰富的节奏变化,空间场所之间不断地更替变化。(图4)结合平面的重构表现在立面上增加高度的变化,使原本无变化的景观立面增加高度上的波动起伏。景观道在和水面或路面的相衔接处,采用三角驳岸从道路向水面过渡,制造道路和水面的过渡空间。三角形是运用最多的几何图形,运用三角形图案形成挡土墙、陆地、铺装、小品、广场等多方向性空间和多种空间效果(图5)。
3.3.3 丰富的色彩设计
在景观的色彩上,采用立体主义鲜艳色彩的手法,在景观的硬质地面采用侧才鲜艳的铺装等设计,鲜艳明快的颜色使空间生动有趣。(图6)
4 艺术思潮影响景观设计方法的现实意义
4.1 艺术思潮影响景观设计方法的内涵
立体主义引导下的景观设计方法新颖且独特,赋予景观设计设计独特的理念内涵,更新了景观设计的具体手法与现实变现。因此,可以说,艺术思潮丰富了景观设计的每个层面,并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且多样化的理念源泉。
诸多的艺术思潮创作手法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与设计方法,艺术设计独特的表现形式更为景观设计的独创性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景观设计虽然被认为是感性的设计,但是,以艺术思潮指导景观设计的构思可以使景观设计有明确的理论体系,可以使景观设计在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原则上有明确的依据,有益于构建完整的景观设计体系。
4.2 艺术思潮对于景观设计方法的指导意义
对于不同意识形态下、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景观设计,有着特定的主流艺术思潮作为指引,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今天,众多艺术思潮同时充斥左右着设计师的价值取向问题,如何选择适宜的方法以指导景观设计,形成出色的景观设计作品成为关注的重点。
首先,应足够了解景观设计的背景及所处的时空大环境,充分理解景观设计需要服务的群体与应展示的空间形象;其次,应充分理解所要选择的艺术思潮理念,分析其设计逻辑、设计方法及具体的形象展示效果;最后,应选择适当的方式使用艺术思潮的理念,是将设计逻辑贯穿景观设计全过程,还是应将其分解后部分适用于景观设计中,或是使用众多的艺术思潮理念共同完成景观设计。
在多元与包容的现代景观设计观中,将景观理念充分的表现,以服务于群体为重要的设计意图,因此,选择正确的艺术思潮对于景观设计至关重要。
4.3 当代中国景观设计的未来道路
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是多元化多方向发展的,“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等等辞藻普遍出现于景观设计方案中,无可否认这些艺术思潮对于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引意义,但景观设计也有地域之分,完全的照搬欧洲的设计风格无外乎会不适合中国当代的景观。
中国有悠久的造园历史,从古代造园艺术已经开始,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园林设计风格,其造园的精髓完全体现了中国悠久且深邃的传统文化。中国当代的景观设计应与古典园林相衔接,将中国的古典园林精髓发扬光大。
在各种景观设计艺术理论充斥的当代,如何进行适宜中国地域风格的景观设计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符合时代背景的景观设计理念的选择是首要的前提,这就需要当代主流的艺术思潮对景观设计指引;然后,景观设计应与中国的景观设计历史承接,传承文化;最后景观设计应将历史和当代的艺术思潮进行衔接,设计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景观设计。
备注:
图1、3引自《毕加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图2、5 引自《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P33-36)
图4引自《上海十六铺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图6《New world landscape》
参考文献:
[1]游娟.景观与艺术.硕士学位论文,湖北美术学院,2007(6)
[2]李晓琼.立体・构成・解构――立体主义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影响的探讨[J].中外建筑,2005(1):50-51.邓位,于一平.毕加索的记忆――巴塞罗那当代立体主义景观设计[J].世界建筑,2009(6):98-101.
[3]邓位,于一平.毕加索的记忆――巴塞罗那当代立体主义景观设计[J].世界建筑,2009(6):98-101.
[4]董立惠.浅谈现代艺术思潮对欧洲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9(17):220
[5]杨存锁.浅析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下的中国艺术之路,安徽文学,2009(8)
[6]高妍彦.艺术哲学对于景观设计发展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东北示范大学,2007 (5)
作者简介:
贾廷宇/1972年生/男/河南栾川县人/栾川县规划局副局长,规划局总工程师
景观设计表现方法篇2
1.1道家思想与人本设计观
清朝末年以前,中国的主要思想潮流一直围绕着“儒”、“道”两种主要思想发展着。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统治和社会关系方面,而道家思想的发展则表现在艺术创作的发展方面。道家思想强调“无为”、“顺应”、“天人合一”,即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尊重人的基本需求,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推崇的“人本设计观”不谋而合。从园林的使用者的角度,采用合适设计的方法、钻研设计的细节;从园林各种元素的素材实际状态,去分析景观的构图和最终实现的可能性;以整个园林修建可能投入的资金为基础,决定最后的设计方案,都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古代艺术的道家思想的表现。
1.2意境美学与现代设计风格
古典艺术在美学方面,常以追求意境美为主要目的。意境是对环境能够给人带来的心理共鸣的美学描述方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给人以唯美细腻的感受;青花瓷和描金彩绘让人感受到精致;宏伟的宫墙和琉璃兽头让人觉得富丽堂皇;泼墨山水使江山之美跃然纸上,这些都是意境美学的体现。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更重视景观与建筑的简约、明朗的风格相符合,力求景观设计能够使人置身于现代艺术的气氛当中,实际上就是对古典艺术的意境美学加以理解和利用的表现。
2古典艺术表现手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现
2.1留白与景观空间感设计
留白是我国古典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主要在应用在绘画艺术方面,画作中的空白处,往往起到表现作品景深、提供更多想象空间的作用。留白的手法也被应用在古代园林和居室、彩绘等艺术设计当中,以大片的空白烘托写实部分的鲜明感,并带给人纯净、安宁的感受。这种表现手法经常被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广场布置和草坪、绿地等规划上面。例如,公园喷泉广场周围常种植低矮的灌木而不是高大的乔木,景观小品也被摆放在广场的中心而不是四周,集中的摆设和低矮的绿植不仅突出了喷泉的美丽,也使人们在欣赏喷泉时候不受到其他干扰,使整个广场显得更加整洁;大片的草坪常只有一侧种植高大乔木,或者小灌木,而不在四周进行边框性修饰,在视野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草坪显得更加宽阔,延展性也更强。
2.2白描与景观线条感设计
白描是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不加修饰的描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在诗歌创作中使用白描手法的代表,在绘画艺术中,不对颜色和细节进行要求而对动物形象或人的面部神态进行简单的线条勾勒,使画面更加生动,也是对白描手法的应用。白描手法的精髓在于直接和连贯,以线条的精准和流畅为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视景观整体的色彩过渡和线条感、追求大园林中小景观的连续性和承接性,实际上都是在应用古典艺术中的白描手法。例如,在住宅小区的绿植设计上,重视植物植株高矮的层次性,和植株颜色的搭配,使绿化呈现由植物高到矮、颜色由浅到深的排列,使用植株本身的特点体现景观的线条和颜色的过度;在进行大型庭院布景时,确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各小景观的循序渐进的布置,使小景观设计不至于突兀,并且突出了庭院的景观的整体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古典艺术,尤其是中国古典艺术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艺术美感,不仅作用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而且也能够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找到与之契合之处。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功能和设计目的能够反映出古典艺术的价值;人本设计观和现代设计风格是对古典艺术思想的传承,而在景观设计中的很多设计方法中也有很多与古典艺术表现手法想通之处。可见,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发现古典艺术的表现形式,研究古典艺术,可以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全面的指导。
景观设计表现方法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初步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96-01
随着生态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在师范类高校也得以广泛普及,作为城市规划专业中的核心课程,景观设计课程实验教学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手法,正在被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所取代。近年来兴起的街头小游园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道路街景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以及新型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森林养生度假区景观设计等,与传统的园林设计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师范类院校的景观设计课程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专门人才[1]。
《景观设计初步》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理论教学较为空泛,同时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尽管一些设计原则和规律可以用相关实例加以理解,但有些抽象的感性认知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感到较难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只能让学生不断在实践中摸索,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让理论知识得到更一步升华[2]。因此,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作到融会贯通,学生设计的创新能力是体现《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然而,在实际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如教学设备匮乏、教学方式落后、实验项目实践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欠缺灵活性等一系列问题和不足[3]。本文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与方法,具体如下。
1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1读图、识图--典型案例
在该环节,要求学生对整套景观设计图纸的内容加以认识,掌握景观设计图种类型(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图、景观分析图、道路系统分析图、植物种植设计图、效果图、鸟瞰图等);还应了解每张图纸应包含的主要内容,如总平面图上应包括主要设计图、主要技术指标、指北针、比例尺、设计说明等。
1.2临摹为主——广场设计
根据教学要求,首先临摹广场平面图,在绘制中理解广场类型、铺装形式、景观构成元素、设计内容表达方法、空间界定方法等,再根据平面图设计立面图、效果图,通过对广场景观设计的解读,为下一步广场设计作铺垫。
1.3自主设计——分类设计
根据理论教学,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基本理论应用环节,也是个人操作实践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的一个环节,由临摹阶段上升到自主设计,初步尝试运用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对景观各要素的一种构思和整合,结合各理论的小场地设计进行实际操作。
1.4讨论分析——场地设计
针对任务书给定的场地类型,分析场地的周边环境、区位条件、交通条件、高程等,从而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初步构思,再到多方案比较,最终到方案设计。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1.5分组合作——居住区景观设计
打破原来以个人为主的实验模式,同学分成项目小组,模拟设计公司运作方式,达到自主创新。在综合知识的同时,为学生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供很好的途径。同时,顺应景观设计表现的特点,在景观表现环节,要求学生多采用手绘草图的形式进行表现,后期结合电脑软件进行修改并排版制作。
2 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景观设计初步》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应多样化。改变分析案例、构思案例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应结合方案手绘草图表达、电脑和手绘相结合、模型展示、调研实习等形式,还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组合作形式,设计成果要以套图形式表达,并进行排版,制作打印方案文本。还应充分密切结合相关具体案例,结合景观设计专业发展要求和市场,让学生了解景观设计的市场动态,并将景观设计的新型设计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当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实验考核内容和方式改革
考核内容和方式以全面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为目的,而不以一次考试定出最终成绩。在考核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注重对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方案构思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的考核。对方案构思能力的考核,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考核学生对方案形式美的表达,还应从经济技术指标和实用性综合考虑。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应做到“实用、经济、美观”。在考核方式上,实行“三个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即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方案构思和设计表达相结合,期末考试和技能培养相结合的考核方式[4-5]。以《景观设计初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自觉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4 结语
通过对《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笔者把它们付诸于理论教学实践,通过实验教学的技能训练检验得出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教学环节掌握的更加牢固,实验教学环节又能促进和指导理论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改革,笔者发现,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所提高。由于课程内容更接近实际,教学方法学生更易于接受;实验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案例分析,紧跟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些措施也需要不断改进,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冀豫.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7).
[2]黄丽霞.《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刘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4]姚准,顾燕.《景观与文化》教学大纲的思考[J].北京大学第五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论文集 2007.
[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周庆峰(1977-),男,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博士,副教授。
景观设计表现方法篇4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民族文化;体现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5)08-0196-01
民族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是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升华的结果。园林景观设计者如果对民族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就会在其设计中加入文化元素,大幅度提升园林景观的外在形象气质。民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并不是通过几个简单的意象符号来体现的,更不是对民族文化的全面继承,而是对民族文化糅合、创新之后的一种承载方式。
一、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的体现特征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总结历史之后,不断升华和艺术化的特有民族符号,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衍生出许多新的意象和产品。民族文化本身的内涵性极强,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者来讲,恰好可以借助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来提升园林景观的内在气质,使设计更加具有内涵和审美性[1]。民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并不是通过几个简单的意象符号和建筑构造来实现,也并不能单纯的借鉴本土民族文化体现,实际上,民族文化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一些本土文化虽然具有强烈的本土特征,但是其源头又来自于国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是含蓄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此外,在采用外来文化元素时,很容易使本土民族文化被掩盖,如景观设计中,过分强调欧化设计,大量选用具有西方格调的植物和建筑,必然会使我国本土文化消失殆尽,不但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体现,更会使园林景观蒙上一层过浓的商业气息,降低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敛性。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的体现方式
合理运用民族元素能够恰到好处的体现民族文化,简单的符号罗列不仅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还会在表达方式上词不达意,无法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特征。在运用民族元素来体现民族文化时,需要讲求整体性和统一性,使人们置身其中能够产生历史感。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有特殊关联的民族元素,往往需要通过一一呈现的方式来体现,如十二生肖是一个整体,如果直接引用这一元素,不必做隐匿处理,只需要全部罗列出来,但是如果只选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就会使特有符号缺失,无法体现“十二生肖”的真正含义。总之,园林景观借助民族元素来体现民族文化,需要从整体上把握,确定主题设计思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情感态度来安排建筑、植物和摆设,避免使人产生“元素展览”之感。虽然堆砌元素的呈现方式并不值得推崇,但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并不缺乏成功案例,尤其是对典型民族元素的堆砌可以凸显景观特征,如我国最初在庄园建设中,虽然一味的照搬欧式建筑,但是经过一段历史时期后,这些庄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并形成自己的建筑优势,成为中国园林建筑史上的奇迹。
三、体现民族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一)浑然天成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力求将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天衣无缝的整合在一起,形成浑然天成的表现手法。虽然建筑格局、植物布局和物件摆设都由人为因素来控制,但是人为安排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融洽的自然世界。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想要体现民族文化,就要掌握必要的人工技巧,避免破坏自然美感,出现过多人工开凿的痕迹,通过民族元素与自然元素的巧妙搭配,逐步升华景观设计,达到传递民族文化、沟通情感的目的。
(二)实用性
园林景观的主要功能是用于休憩和欣赏,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还要注重人们的基本需要。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是园林景观功能的一部分,因此,在民族文化的设计构思中,不能忽略其景观功能的实用性。对于休憩工具的设置、路灯建设、公共卫生间建设,需要合理布置规划,注重满足观赏者的基本需求,便于人们使用,可以将这些工具、建筑与民族元素相融合,既能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又能体现民族文化,如有些景观设计中,采用传统木质建筑来搭建公共卫生间,可以与周围环境相融合,避免过于突兀。在亭子、长廊、长椅设计中,既要考虑这些建筑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要考量其实用性,并根据实用性来安排具体的尺寸和距离,如果只注重建筑形体的外在美而忽略其实用价值,再美好的景观设计也不能算是成功的。
(三)意境美
民族文化中的意境美既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一种设计手法。如“借景”手法是我国自创的一种构造方法,可以无限扩张景观的表现张力,使建筑层次更加分明。意境美的创造过程就是利用有限的视觉环境创造出一种令人无限遐想的美好环境,为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意境美,我国古代园林景观中有许多设计都是与文学元素相融合的。中华民族与西方文化在思考模式方面有很大差异,中国人在认知事物时,常常依靠想象和感觉,强调对有形事物的无形升华,而西方人则注重用理性的思维和逻辑意识来认知事物。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就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暗示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构造手法。为达到设计理念,一些设计者会将一些矛盾性、对抗性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尽管这并不符合景观设计原则,但只要方法运用得当,就能够为观赏者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
(四)科学布局
园林景观的占地面积和所处地理环境一般是固定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想要更好的体现民族文化,就需要综合考虑气候特点、采光需要等来构建空间布局,处理好宏观布局与细节设置,避免在民族文化表现中,采用不合理的民族元素。如有些传统建筑样式并不适合本地区气候环境,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就会有很大难度,或者根本没有可行性,无疑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四、结语民族文化承载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民族智慧,园林景观设计想要与之结合,就需要从中提炼出精华元素来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并以此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作用,降低商业气息。园林景观设计体现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是借助民族元素,借景助景、以小见大,还原自然。但是运用这种设计手法时,不能毫无章法的简单罗列民族元素,需要以民族性的设计方法入手,避免出现过于形式化的东西,从而丧失民族文化固有的深沉感。在运用民族性的设计方法时,要配合当地的环境特点,注重因地制宜的体现民族文化,达到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矫克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与儒家文化思想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S1:388-391
景观设计表现方法篇5
一、景观设计符号的表意方式
在语义学研究中,索绪尔的符号的问题可归结为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问题,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皮尔斯按能指和所指关系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类。笔者认为研究景观设计的符号问题亦可如此划分。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符号语言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现实生活中的景观没有完全相同的,但不管哪一种形态,都不外乎两种可能,或重于表“象”,或重于表“意”。因此,通常来说,可以按照符号应用的程度及对符号原型的再处理和抽象程度对符号语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意方式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表象惯用型符号、重构创造型符号及意境象征型符号。
(一)表象惯用型符号
表象惯用型符号指能指与所指之间依靠历史及文化等原因形成的恣意性联系,是一种直觉性的符号。构成元素往往通过形象化的处理模拟某种造型或诸多文化要素中的一个方面,通常呈现出本体形态、标志形态或原有历史形态,多用于一些改造项目或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景观设计中。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性和地域性很多通过“嫁接”或“拼贴”等手法,把一些显而易见的视觉符号应用到设计中以表达文化韵味或设计师的情感。例如,在西首尔湖公园设计中,设计者就对原有工业废址做出重新的诠释,保留了部分原有厂房的“残垣断壁”,将其作为一种符号,赋予这些原有元素新的意义,时刻提醒人们工业时代对于当今生态社会的影响,反衬出了当下生态建设大背景下对于过度工业化的反思和批判。
(二)重构创造型符号
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在初期阶段从点、线、面等基本构成要素出发,经过对元素的不断处理,逐渐形成特有的符号语言,而这种经过再处理的符号就被称为重构创造型符号。重构创造型符号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标志性语汇,它通过引借、解构、夸张、共融、重复、置换等手法,在原有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以产生新的形象与新的语义符号,进而实现景观设计的抽象性和艺术性。在众多重构创造型符号构建手法中,最常用的就是材料和功能的替换。例如,在日本京都高科技中心火山园设计中,由美国园林设计师彼得•沃克在园中设计了一系列秩序排列的圆锥形草皮土丘,在每个土丘上种植一个柏树,且在树顶上放置了一个红色的灯泡。山丘指示着火山,柏树模拟肃穆的氛围,而红灯泡则是火山喷发时色彩的象征,通过这些置换体或媒介,设计者“再创造”了火山的形态,准确地表达了主题,而所有的这些处理手法使得这个“火山”符号具有了重构特征和创造性。
(三)意境象征型符号
意境象征型符号是高度抽象化的符号表现方式,它的表达侧重于空间布局、景观结构、视线理法,甚至是四维空间特征等隐性景观要素或结构性要素的提取和应用,正所谓借其“势”,传其“神”,蕴其“情”。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气质在于神韵,而具体的表现在于其对意境的追求。塑造传统园林意境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视线的构造,这种特殊的视线结构已然成为了一种意境象征型符号。如“心灵的花园”是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向荣在第四届新加坡花园节中展示的一个100㎡景观花园,其设计理念为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中国花园的空间变化和诗意,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和感悟。整体花园在翠竹林中,用帷幔将空间进行分隔,重重叠叠,变化丰富。帷幔的抬高、穿插看似不经意,却使得人的游览路径自然形成,视线方向发生不断转变,再加之帷幔所特有的透光性,使得整体氛围唯美诗意,具有强烈的符号化特征。
二、表意方式的应用
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者运用设计符号就如同人们运用语言文字一样,是展现设计思想及理念的方式。由于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其中的符号体系也是繁复的,而不是单一的表意方式。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象山校区从设计上与中国古典园林高度契合,原因之一就是运用了大量的符号语言,三种符号类型都有涉及,层次丰富而饱满,不同符号表意方式应用准确到位。有整体布局及规划上采用的意境象征型符号,有对古典园林中要素尤其是园林建筑要素进行抽象和重构的重构创造型符号,也有大量的表象惯用型符号,如随处可见的竹、爬山虎、瓦片、砖石、藤条、草席、诸多旧物等植物、材料符号语言,在表象层面上丰富了整体设计方案。正如象山校区设计所呈现的,优秀的景观设计应该是全方位的、具有层次的。要想全方位地表达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化核心的内容,就需要整体考量,深度剖析各个层次的符号语言,并将其转化成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符号表意方式。
景观设计表现方法篇6
关键词:景观表现图;种类;类型;元素;画法;步骤
园林艺术不仅是创造一种环境,而且用完全新的方式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的环境来加以处理。景观设计手绘效果图借助不同的作画工具表现出丰富的环境空间结构和色彩气氛。通过手绘的技法表现真实的环境外观形象,表现流畅舒展的建筑造型,创造明快简洁的美感和洗练的形象语言。 要想对各种空间、物体、材质色调准确的手绘表现景观综合效果,需要在平时就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物质的形态、肌理、质感、色彩等细心观察和分析,发现它本身的光影色的关系,这样手绘作图时,才能通过工具在画面上将他们准确的绘制和表现出来。
1 景观表现图的种类
1.1 马克笔景观表现图
马克笔景观表现图图面效果简洁明快干净洗练,使其成为现代景观绘画的最常用的工具,大大提高了景观效果图绘画的工作效率。
1.2 彩色铅笔景观表现图
彩色铅笔也是景观表现的主要绘图工具,一般选用水溶性彩色铅笔。彩色铅笔可用来表现粗糙的质感,如岩石、草地、树干等。运用画素描的笔触形式表现物体的层次调子,用水融化后又具有水彩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做大面积的平涂或渐变以及肌理表现的缺陷,对马克笔画中色调变化材质表现很好的补充作用。
1.3 水彩景观表现图
水彩景观表现图的特点是色彩透明层次丰富,依据工具的透明性高、色彩可叠加的特性,可表现出生动清新的色彩效果以及空间层次丰富的场景,易于表现水体天空等透明色彩的质感,也可结合马克笔彩色铅笔综合使用,适宜表现大面积的色彩渲染。
2 景观表现图的类型
2.1 快速景观表现图
快速景观表现图是最适合马克笔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快速捕捉设计者最初的灵感达到手脑互动体现设计者的创意。在与甲方前期方案交流中迅速出示图纸或在投标文件中快速景观表现图用来表现设计者的最初立意,以增强投标文件的设计艺术感和弥补电脑图单调的缺憾。快速表现图更利于与甲方轻松沟通交换意见,甚至可以直接在图上修改,通常在设计方案论证阶段广泛使用。
2.2 长期景观表现
长期景观表现图以表现设计最终的效果为目的,强调对画面的构图层次光影质感尺度和细部刻画等充分表达。通常应用多种技法工具综合表现,所耗时间较长图幅也较大。这类图纸主要用于项目的最终汇报或作为房地产商售楼宣传的展示作品。
3 景观设计的元素
3.1 植物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的要素之一。植物大致可分为乔木、灌木及草本3类。各种植物都有各自的形态和特点,在绘画中又可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植物。植物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画面的效果优劣,要画好植物,首先要对植物的自然生长体态有细致的观察记忆,了解各种植物不同的体貌特征;其次应从整体出发,突出植物的大体特征、明暗关系、色彩关系。不可从局部一片片的描绘,这样会导致整个画面凌乱琐碎有杂乱无章之感,在绘画植物时应注意疏密变化,又要去繁就简。
3.1.1 树木。画近景树,要表达清楚出树的生长姿态、枝干的转折关系,一般用较深的颜色勾画出树冠的基本色调,但不能完全平涂,叶丛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隙,用浅色勾画出亮面树叶的色彩。树冠在树干上的落影也要恰当表达近景才真实可信。中景树一般采用光影的画法,把树木看作是一个整体,在光照下把树冠大致分出明暗关系,运用两种明度的绿色来着重突出树木的体积感。远景树一般要成组或成片的画,或只勾勒起伏的树群外轮廓,不用单株地表达,对比关系上,尽量减弱光影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对比关系,弱化描绘对象,以起到在图面上视觉退远的效果,不必过细地描绘树木枝干的细节,尽量使背景虚化形成一种很远的效果。
3.1.2 花草。花草是构成自然环境中最常见,也是最不可缺少的元素。对花草,要依照花草的生长规律和视觉效果正确地予以表现。花卉植物以近景出现在画面中,首先应勾画出花卉的体态特征,枝叶表现要清晰,局部可表现一片片的叶片。花卉可勾画出主要的轮廓,运用色彩点画出花卉的颜色及明暗关系,注意在勾画花卉植物时不可过于繁琐,清晰表达出花卉的特征形态即可,不必每片花卉精确地描绘。花卉植物作为中景出现时,可运用中景树木的画法做概括处理,在画面中起到色彩点缀的作用。
3.1.3 绿地。中景和远景的绿地可做大面积的色彩平涂,运用2种深浅不同的绿色,以大的笔触表现绿地的起伏或明暗的光影关系。近景的绿地可在局部适当地表现绿草的生长形态,并注意叶片的疏密安排。
3.1.4 绿篱。绿篱一般多为灌木,经过了人工修剪的绿篱整齐美观,表现绿篱时,应注意突出这种特点,着重体现绿篱的立体感。先用钢笔或针管笔以不规则的细曲线勾画出绿篱的形态,在绿篱暗部勾画出阴影效果再辅以颜色。
3.2 水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景观中的水景有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湖泊、池塘、水渠、瀑布、喷泉、水幕等,在手绘创作中,要充分表达出水的特质:水的轻柔、水的倒影、水的流动性等,贯通空间虚实相间,兼曲折有情,使之成为设计艺术的媒体。
水是无形的,表现水重要的方法在于表现它的载体和周边的环境。画喷洒的水如水幕喷泉等必须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因为水在重力或高压的作用下形成了无数的水珠和水花。在以涂色的画面上为表现水色的高光通常用留白或用厚重的白粉表现。
3.3 石材
在景观设计中,硬质广场、休闲步道、宅间入户路、汽车道等,都必须用特定的地面材料进行铺设,才能满足各种功能上的要求。常用的地面铺饰材料有花岗岩、岩板、鹅卵石、水洗石、广场砖、透水砖等。在绘制时,首先必须了解这些材料的形态、规格、尺寸、色泽、形状、纹路、肌理和质感,并掌握基本的铺饰方法和可能达到的效果。例如有的场合以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石片的排列组合,来表达不同规格和质感的对比;有的是以规则有序的平板铺设,其间做了色彩上的变化或图案上的处理,来活泼环境气氛。
3.4 木材
木材分原木和板材2种。原木就是未经处理和未加工过的树木,手绘表现时应注意木质本身的原色,并注意描绘它的厚度裂纹和木纹等,用马克笔与彩色铅笔相结合的手法来予以表达。室内外还有一些板材用于地面或家具饰面需经过油漆涂装,绘画时应注意漆膜光泽感的表现。
3.5 自然山石
山石以其特有的形态、色泽、纹理和质感成为造景的要素之一。常用的石材有太湖石、黄石、石笋、钟乳石等。画石要注意石块的面和轮廓。通常先勾勒出石块的轮廓再将石块的左、右、上方的面表现出来石块就有了立体感。因此要注意山石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同时还要表现出石块菱角的顿挫和曲折,表现石的结构是通过对它的光影关系的描绘来实现,不同的石料会有不同的形态纹理和光影的层次。
3.6 玻璃
玻璃材料在当代景观和建筑设计中也被广泛运用。常用的平板玻璃有白玻璃、钢化玻璃、裂纹玻璃、彩色玻璃等。玻璃的特性是透明和反射,在光影的映射下,玻璃的表面产生了投影阴影和色泽的层次变化,同时又与墙面之间形成了质感的对比。由于玻璃具有透明的特征,所以在描绘玻璃的质感时,要将它所透视的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和周边环境表现出来,从而达到表现玻璃质感的目的。
4 景观表现图的画法步骤
景观是构成环境艺术氛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景观表现图的绘制,要遵循如下的程序完成,力求达到严谨生动和丰富的效果。
4.1 绘制草稿图
利用铅笔按照透视原理快速地画出景观的远近关系,并且绘制出人物的姿态、景观小品形态、植物形态、景观家具样式和铺装样式等。确定主体与配景间的比例关系,使画面更贴近生活,更加生动丰富多彩。
4.2 绘制线稿图
将绘制好的草稿图用针管笔细致地拷贝到硫酸纸或拷贝纸上,通常从景观主体入手,线条尽量流畅一气呵成。避免线条的反复描摹和不同物体的轮廓线交叉。绘制过程中,边勾线边绘制出明暗调子,逐渐形成整体从近到远绘制,加强前景细部的刻画弱化背景。人物刻画要动态协调,使整个画面生气勃勃。
4.3 上色
首先从大面积的颜色入手,由浅到深、由远到近、由粗到细大胆的上色并确定好基调。要注意物体之间色彩对比关系、明暗关系、冷暖关系、虚实关系。必要时可适当地夸张主体色彩突出主体,但要调整好整体画面的色彩搭配关系,时刻注意画面的整体性。
4.4 细部刻画
把握整个画面的明暗关系,刻画出物体的光影明暗材质的变化。需要对颜色反复叠加,达到丰富画面的效果。重点刻画景观主体和前景物体,局部可以使用艳丽的颜色增添画面效果,用重色刻画暗部和阴影几次重叠预想的效果就达到了。
4.5 调整完成
对于手绘中失误之处作补救修改,统一色调,对物体的质感进一步刻画,达到最终效果。
如何利用手绘技法,表现园林中的植物花开草长、流红滴翠的意境很不容易,需要经过大量的临摹和写生练习,这样的作品才会使人们感受到芬芳的花草气息和悠然的天籁,领略到清新隽永的诗情画意,使客户产生共同的审美心理,即借所绘制的植物的形、色、香、声、韵之美,表现景观手绘设计作品,创造出寄情于景和触景生情的艺术意境,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当代的中国景观规划与设计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景观设计效果图应该体现不同颜色材料和方法的表现优势,反映了设计师对景观表现图设计的不懈追求。当代景观设计师要回归自然找到一种和计算机绘图不同的语言,用马克、彩铅和水彩等材料表现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城市景观效果图,将城市生活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弥补电脑绘图的不足,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收稿:2013-04-24)
参考文献:
[1] 谢尘.室内设计完全绘本[M]. 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
[2] 翟绿绮,陈俊.环境艺术设计手绘表现技法[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景观设计表现方法篇7
关键词:技术美学;景观设计;审美
Abstract:The source of technical aesthetics was introduced and its meaning was explained.The relations between technical aesthetics and modern landscpae design were discussed.The embodiment of technical aesthetics in landscpae design was discussed in the aspects of new material,new technology,new structureand new apparatus.It was put forward that th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echnical aesthetics were tending to sensibility, native land and zoology.
Keywords:technical aesthetics;landscape design;aesthetic taste
中图分类号:TU-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152-03
技术是人类文明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在物质化的同时,也在被精神化和审美化。在当代景观设计不断进化的历程中,新技术不仅能使我们更加自如地再现自然美景,甚至能创造出超自然的人工奇景。它不仅极大地改善我们用于造景的方法与素材,同时也带来全新的美学观念――技术美学。
1技术美学的产生及拓展
技术美学(aesthetics of technology)是研究美的技术表现,以及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恰当结合的科学,是应用美学的分支,亦是技术科学与美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技术美学伴随着现代化生产而产生发展,可以追溯到首先在英国展开的工业化进程,以及随后在欧洲各地掀起的“新艺术运动”。20世纪30年代,在“德意志制造联盟”和“包豪斯”全面发展的以几何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为核心的“工业美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门以研究技术美为核心的新兴科学――技术美学。
技术美学最初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问题。它把美学运用于设计、商品交换领域,一方面要求充分运用先进科技作为设计的物质手段;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将积淀在头脑中的审美意识、艺术规律和艺术形式调动出来去创造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技术美学已逐渐从工业界漫入各行各业,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工业产品设计,还包括对建筑、室内、景观、服饰、广告、招贴、包装等设计行业的渗透,突破了传统空间向度和时间向度,开辟了技术表现的新领域。
2技术美学与当代景观的审美转型
技术美学应用在景观设计领域,是以技术为起点,以工业材料如砖、瓦和钢筋混凝土等为要素,研究景观、观赏者和景观审美意境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技术构成是审美构成的基础。技术构成的变化总是要引起审美构成的变化,正如审美构成的变化往往可以追溯到技术构成的变化。任何一种景观的构成都具有技术的和审美的双重性。
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在其著作《全面建筑观》中认为:“以往的历史表明,审美观念是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的。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会陷入与摹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技术能力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能力。人类的实用技术重于审美能力的发展。但是审美能力的发展又不是截然落后于技术能力,而是随着各种能力的发展而流动变化。
当代景观设计受到新材料技术、加工技术、环境科学技术,以及当代美学、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许多新的观念技术介入进来,传统景观的服务对象及目的已经完全改变,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等的改变对景观环境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新的功能来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这些都使得当代景观在各个方面都区别于传统的景观环境设计,使当代景观设计和营造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转型和变化,越来越显示出明显的技术发展趋势。新技术成为景观设计师的灵感源泉和完成设计的手段,当代景观呈现出与传统景观迥然不同的面貌。
3技术美学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渗透和体现
技术美学与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并在当代景观设计中通过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来体现技术美。
3.1新材料体现技术美
使用新材料是技术美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材料通过它本身的表面、形状、色彩和质地,在人们的感觉中唤起某种特定的感觉和情绪,带来不可取代的表现力。达到只有现代园林才能具备的质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等特征,或达到传统材料无法达到的规模,这在一些具有创新或前卫精神的设计师身上反映突出。
近来玻璃、透明塑料等材料越来越多地进入园林景观,使景观设计出现一种走向透明的趋势,如丹・皮尔逊设计的屋顶花园,透明半球形屋顶灯散落在植物中,反射出天空与周围环境的影像产生一种科幻的效果(图1);合成纤维、橡胶等软质材料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景观设计中,其构成的软质景观形态流畅柔和,富于有机物的生命感和动态感,给人们带来新鲜的感受;具有现代工业色彩的金属的运用使种满自然植物的庭院很有现代感,如景观设计师大卫・史蒂文斯设计的金字塔形雕塑,将不锈钢、水和郁金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水流过金字塔的表面,与纤细的花朵形成鲜明的对比,并给不锈钢的硬边记高强度的反光表面赋予生机与动感;光纤也开始应用于景观照明之中,成为一种新型的景观照明材料。
3.2新技术体现技术美
当代的技术观念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现代主义的技术化观念,是一种多样化的技术观。相继出现的新媒介、新技术在环境设计之中的应用,为当代景观增加了区别于传统的环境景观的全新内容,并通过多种表现手段(嗅觉、听觉、触觉等)去丰富人们的审美内容,如音乐喷泉、人造雾、视频技术等现代手段。它完全区别于传统得以单纯的对自然欣赏,创造了具有时代感的技术美学。
由于现代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建筑设计理论的影响,很多景观设计作品也表现出高技派、银色派的特点,精细的节点构造和细部,先进的施工技术,使景观建筑、小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工业设计的表现手法;先进的植物栽培技术同样给景观设计师带来新的灵感和创造能力。如无土栽培技术,让植物的栽植与培育不受场地的限制,有的设计师利用这一技术制作了“移动庭院”(图2);在景观照明技术方面,已从过去最求高照度逐步向注重景观照明质量、艺术性、视觉的舒适性方面转化。目前光纤照明系统经常被用于水池、喷泉里,如舒沃兹(Matha Schwatz)在瑞欧购物中心庭院的黑色水池池底分格条采用了光纤代替灯光效果;水景技术在手法上也异常丰富,形成了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等水的特性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整体水环境设计。
3.3新结构体现技术美
当代技术美学把自身作为表现的“目的”和主题,摒弃了从内到外的手法和以功能作为单一表现内容的艺术教条,发展了以结构形式为表现内容的美学手法。如两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学习艺术的法国学生设计的帐篷庭院,采用现代张拉膜结构的设计手法,用木桩和合成纤维帆布构成了一个雕塑形的超现实主义景观:一株新西兰亚麻和仙人掌类植物从起伏的红色帐篷中冒出来,一条黄色木板通道环绕庭院一周(图3)。这一设计对空间作了强有力的三维阐释,它更多地是一种体验,而非通常与庭院相关的供人们栽种花草或休闲娱乐的场所。设计摒弃了传统庭院的大部分元素。
3.4新设备体现技术美
当代水景设计师利用发动机等设备将运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行探索,有的设计甚至把灌溉系统设计成为一个动态的雕塑(图4)。这类高科技打造的现代水景空间让人们耳目一新,并不是单纯的流水空间概念,而是要与整体环境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环境,一改过去游人只是作为单纯的观赏者的身份,第一次让游人参与到水景设施当中去,进行全新的体验,同时它又是凝集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附加价值的水景。
4技术美学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发展趋向
技术美学促进了当代景观设计的审美转型,同样地,当代景观设计也引导了技术美学的发展,两者互为前提、相互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现代艺术理论、建筑理论等其他学科领域的影响,当代景观设计越来越呈现出技术主义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许多的方面看到这种倾向的发生。
4.1新技术运用的情感化审美趋向
技术的情感化趋向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征。早期技术主义是以技术为基础,将人的感受放到了次要的地位。但是科学技术越发展,人们就越需要情感来平衡技术所带来非人性的负面影响。于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技术主义设计师便开始有意识地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使用者的情感需要。他们一方面保持自身原有的对技术运用上的乐观和自信,继续将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思维注入到他们的新作之中;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重视城市、自然和人类的需求等情感课题,并大胆地将他们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发展到感情领域。在机器工业时代向信息产业时代转化的过程中,当代景观技术美学需要适应技术与情感同步配合的时代要求。
4.2新技术运用的乡土化审美趋向
伴随着现代主义的反省以及对地域文化的重新认识,时代的演进推动着景观技术逐渐向地域性景观的方向发展。景观设计是立足于特定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和人文环境所产生的多样性的景观表现,在设计中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现有高新技术并结合当地的材料技术,与地域的人力、物力资源耦合,可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从景观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向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的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将高新技术合理的运用到地区和传统的景观的构筑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技术与文化的共生。
4.3新技术运用的生态化审美趋向
随着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景观设计的生态观念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在利用技术文明极大丰富物质世界的同时,必须要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抛弃消耗型的发展模式,使自然得到合理、适度的开发,以健康方式融入人类环境。因此今后的技术运用更加强调自然本身的健康状态和存在质量,发展一种在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使之立足于地域特性的自然环境,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考虑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实现现代技术与地域环境、资源的结合。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的特征,使用地域性自然材料。反对以消耗大量能源和后期投入大量维护为前提条件的景观。
5结语
当代景观设计在不断扩大的审美领域的过程中,继续追求技术的艺术表现力,结合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运用,不断探索和拓展自身的表达语汇和形式而追求新的发展,使设计创作更具有审美的意义。当代景观的新思维不仅仅是对前卫、流行设计理念的复制,对当代景观的一种合理化、科学化和理性化的新的追求和探索,还是一种技术方面的新的哲学思想。当代景观的探索之路正逐渐向这样一个方向前进着。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中国台北:明文书局,1995.
[2]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魏广龙.当代景观的审美转型.天津大学学报,2003.
[4] 邢佳林.现代景观高技术发展趋势初探.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 林菁.欧美现代园林发展概述.建筑师,1998.
[6] (英)保罗・库帕著,刘林海译.新技术庭园.百通集团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景观设计表现方法篇8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 教学改革 课程
专业教育具有其独特性、实用性、研究性及时代性。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应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方法与手段也要随之不断的调整与更新及改革,以便促进不同时期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时代接轨,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园林专业的教学特色,除了具备上述专业教育的统一特点外,更多的则体现在其与多个学科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中。由于园林与建筑、规划、生态游憩、环境保护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有相互嵌入和补充的版块,随着整个园林学科的发展,知识结构体系也在不断的扩展。要实现教学内容如此规模的扩展,就必须按照园林专业的现代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框架设置课程。
一、园林植物造景的课程内容和要求
《园林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此课程是以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等后续课程的重要依据。[1]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布局、技法,绘制空间合理、景观合宜的各类植物种植类型。学生可通过植物造景设计的各种表现技法,灵活运用不同种类植物进行造景设计的培养。
园林植物造景的课程由包含理论及设计两方面。包括园林植物造景的类型特点、表现技法、美学特性、生态学原理、植物造景的原则方式,以及植物造景程序;设计部分则是通过案例解析及实作联系,逐渐掌握在已完成的地形、道路、山水、建筑等园林要素的绿地种植设计。
由于园林植物造景是一门设计学和植物学交叉结合的学科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表现能力和艺术审美情操,同时具有扎实的植物学科基础,即:能熟识各类树木、花卉的品种及其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等。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大部分的学生,在
景观设计表现方法范文
本文2023-12-29 17:17:56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7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