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体制范文
农业经济体制篇1
论文摘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链务的断裂是由于制度建设的缺失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根拳因此,只有进行制度建设.才能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把经济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改造经济社会运行的方式。它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和减少废弃物的经济活动为行为准则,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人—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中,自然资源投人品都能在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农业产业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因此,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建设融为一体,是一种可持续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二、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也不可避免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在此种经济行为中,人们以农副产品在数量上的高速增长为驱动力,无计划、无节制、高强度地将农业资源过度掠夺开发。同时,采用粗放型、低利用工艺生产,不仅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而且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产生的危害和问题日益严重。
1.资源耗竭。我国耕地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3.8%,人均耕地为1.5亩,不足世界人均面积的1/3,每年耕地面积还在以700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减。1953--2008年,我国耕地减少了2000亿万亩,耕地数量已逼近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同时,耕地的质量也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2.5%--4%;耕地持有水量低于世界年均水平30%左右,人均占有水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分别仅占世界的4%,1/3--1/2和1/7;草地资源退化,绿色屏障功能削弱,人均占有草地量仅为4.8亩,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0%,有13亿亩草地退化,30亿亩草地处于风沙的威胁之中,每年还在以1500万亩的退化速度增长。
2.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面积共达55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8%,流失的土壤超过50亿吨,流失肥料约5000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大国之一;土地荒漠化面积达到23亿亩,而且每年仍在以2400万亩的速度递增,即一年荒漠化一个中等县,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荒漠化大国;遭受“三废”污染的农田急剧增多,由此而导致每年粮食减产1000亿公斤以上;环境污染加重,由于CO和SO2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全国每年受酸雨危害的农田达399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土壤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
3.农产品质量低劣由于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质量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品质低劣的农产品不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不合理使用农药而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类中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允许标准的1—3倍。由于氮肥施用过量.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部分农产品巾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超过国家允许标准,农产品污染严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也随之降低。
三、制度建设是重塑农业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
1制度建设的缺失是导致农业循环经济链条断裂的症结所在我国传统农业基本上是一种符合循环经济理论的生产模式,.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大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消化.如秸秆被用做肥料、饲料及燃料.产生的畜禽粪便被用做肥料,少有固体废弃物排放尽管我国循环经济在理念和实践上是先进的,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过程中.在体制和技术上却落后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正在萎缩。由此使我国农村发展偏离了循环农业的轨道.形成了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污染的农业发展路径,大量原本是宝贵资源的农业废弃物反过来成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导致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农业、农村无法可持续发展。
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资料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机肥占肥料养分投入总量的90%以上.1980年为47.1%,2000年为30.6%,2006年已降到25%。农业废弃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有机肥施用比例不断下降.化肥用量迅速上升。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用掉了占世界近30%的化肥这给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表,对我国农村变革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我们缺乏应对措施。当农村经营规模缩小、专业化生产加强、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劳动力价值提高以后.有关农业废弃物的有机肥加工利用技术、政策和相关的法律规范却没有与之相适应地发生变化.致使其利用受到影响,农业循环经济的链条也就随之断裂了。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对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行政领域的强制性规范问题。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主要是规制工业污染.针对农业循环经济规制.第23条规定禁止损毁耕地烧砖第24条规定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第34条规定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发展生物能源第35条规定发展生态林业这些规定除第23条属强制性规范外.其他都是指导性的,笼统而不具体,实践中缺少可操作性。因此.在立法、司法系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仍没有系统的法律规范.而且最大的问题是立法的理念并未达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程度。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不在立法和司法领域强化农业环境保护的制度设计.仅在行政系统提升国家意志.其力度是有限的。
2制度建设对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首先要明确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有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二是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生产的过程只有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来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借鉴、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才能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
基本前提是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所要规范的行为和内容.但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它是决定经济社会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也决定着人的行为。优越的制度可以不断激发经济主体的创造性,挖掘其创新的潜能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就不会产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制度高于技术.制度建设高于技术设计。
制度建没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至关重要我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整体性问题.与一直强调经济增长速度有关现在.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过度刺激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会产生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不利后果.所以.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弱化了速度要求而增加了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关注.这说明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解决环境经济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有很大的作为.但主要取决于制度建设和政府决策国家是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因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制度建设做起“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首先是在国家层面制度建设上提出的命题
制度建设对农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管是可靠保证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具体过程发生在基层.但监管的权力来自于国家的法律授权。目前,农产品质量管理上“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是同时存在的.执法不严也与法律制度规定有漏洞相关因为在许多环保法律法规中.法律责任的规定都比较轻.处罚程序漫长.这不仅对严格执法是先天不足。而且与相关制度设计有密切关系。
制度建设对农村经济实施生态管理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可以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例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调节或影响农民的行为,以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农民制订和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无偿为农民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使激励和惩罚制度并重,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超级秘书网
市场制度建设对重塑农村循环经济是重要的目标取向要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现代农业经营新观念,按照农业经营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实现农业市场化经营.科技创新是动力.而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能够促进竞争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竞争又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因此,要加快农村科技创新的市场体系建设.其中包括科技创新成果转让市场、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科技信息交流市场等,使那些农村循环经济技术尽快进入市场,用制度规范市场.使之成为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力量。
农业经济体制篇2
关键词:农垦企业;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农业产业化;创新
我国农垦企业是最早进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企业,其从起步阶段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然后在不断深化过程中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在发展中对双层经营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通过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在农垦企业中的实施工,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调动了职工生产的积极性,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垦企业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其受制于农垦企业管理体制、生产力水平及改革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积极的进行面对,从而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创新,确保农垦企业的健康发展。
1.缺乏完善的土地承包关系。目前在很大一部分农场土地承包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于承包期的规定时间较短,这样承包人无法在短期内收到较好的利益,所以对承包土地的积极性受到较大的影响;
2.对合作社的发展缺乏认识。目前农场多以家庭农村种植为主,通过大机械的辅助作为进行独立生产,对于种植结构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觉得这种模式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认识不到统一经营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由于认识的差距,导致各农场内全作社的发展较为缓慢。
3.农垦企业在二、三产业结构和农业升级存在矛盾。农垦企业规定只有农业户口的农业职工和家属才能享有土地,这样就导致土地处于分散状态,不适宜规模化经营。但由于各农场在人员分流和劳务输出等方面的工作受到较多的限制,这样就导致部分人员常年在家找不到工作的出路,对于这部分人是否应该享受到土地承包权,则地当前农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4.争地问题严重。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不仅各项补贴增加,而且农工的负担也得以减轻,由于看到了种地具有较好的利益,所以越来越多社会人员开始向土地转移,主要体现上成年在外上学的学生和退体后没有养老保障的人员,存在着要地、争地的问题,各农场争要土地资源的情况较为严重,这是制约当前农垦企业发展和稳定的直接因素。
二、加快农垦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具体措施
1.加快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首先需要进一步健全家庭承包关系,加快制度的完善,严格执行土地承包合同制度,在土地承包过程中,农场职工具有优先承包权和经营权,延长土地合同承包期限,加快土地流转规范化的实现。
其次强化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加快农场统一经营功能的实现,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对家庭农场生产及市场信息等方面行使好服务功能,发展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家庭农场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努力提高农场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最后要加强和规范各项管理工作。对于家庭农场的经营行为要进行规范,加强农场内合同、财务、产品、农机等各项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现有农民的技术水平,加强技能培训,从而加快农垦企业的快速发展。
2.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得以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和方向。在当前新形势下,农垦企业更加进一步深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加快发展的步伐,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垦企业内部各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从而加快农垦经营体制改革的创新,提高产业的竞争者能力,加快农垦企业的丰产增收,更好的发挥其农业示范作用。
3.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首先是利用职工的身份田和招标田试点工作,将原农场职工的身体打破,加快其向社会人的过渡,使农场职工真正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同时利用招标田将承包经营改为租赁经营,有效的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打破了平均分配的格局,使一部分不愿意从事土地活动的人脱离出来,加快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其次抓好模拟股份制试点工作,利用农场控股、合资种田、统一管理、按股受益、风险共担的原则来进行农场土地经营。而且生产和产品销售上采取统一的模式,实现农垦企业的产业化规模生产,集约化管理。
最后要将企业内部的社会职能进行有效的分离,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各项措施和制度加快落实,取得实效,能各试点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效果好的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快推广实施,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虽然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在部分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由于其起步较晚,所以最终的成果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到。但有一点是这容怀疑的,就是要坚持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效率的提升,这不仅是当前我国农垦企业农业经营必经之种,而且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需要国家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加强各金融机构对农业改革发展的扶持,在农业生产中增加科学投入,减少生产经营中风险的发生,实现农垦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发挥其示范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旭金.对加快推进武定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云南农业,20 10(02).
[2]陈兵,王文川.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对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基于成都和郑州两村的实证分析[J].学术交流,2010(01).
农业经济体制篇3
关键词: 农村经济;财税;改革;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5-0063-02
一、农村财税体制改革带来的新问题
(一)减免农业税导致旗乡财政加大对中央和自治区转移支付的依赖
由于农业税是两级财政的一项重要来源,减免农业税直接导致可用财力进一步缩小,财政支出缺口将加大。目前,转移支付占财政支出的20%左右,主要投向农林、水利、医疗卫生及义务教育。但是,费改税后转移支付没有完全弥补财政收支缺口。如乡镇基础设施、教育达标、道路维修改造、保护生态环境、封山育林禁牧和移民等项支出,都需要各级政府提供配套资金。如果中央和自治区转移支付的覆盖面不能够进一步扩大,农业性旗县的财政状况将面临新的困难。
(二)因土地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农村费改税前,由于农民负担重,土地效益低,一些农民弃耕离乡进城务工。费改税后,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因土地引发的矛盾成为农村的主要矛盾。一是免征农业税和粮食直补资金到户后,大批外出务工农民和封山禁牧后的移民纷纷返乡争要土地,出现了争地上访事件。二是政府征地后地价上涨,农民不愿退耕还林还草、甚至出现侵蚀林地、毁林种地等问题。
(三)经济总量小,公共需求多,政府债务负担沉重
首先,财政收入来源有限。四个税种(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通常占农业性旗乡税收收入比重的85%,且均为共享税种。近几年,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减免屠宰税、特产税、牧业税政策,使得本身有限的税源更加短缺。其次,财政性支出却不断增加。农村税费改革前很多政策的出台没有配套的资金,需财政出资金,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落后于支出的不断扩张。除了要保证政府机构运转外,还需要承担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卫生、兴修水利、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经济事务性支出的不断增长需求。第三,财政债务问题严重。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财政向地方金融机构借款或拖欠欠款,形成沉重的政府债务。由于负债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加之乡村财力薄弱,乡镇收缴“三提五统”费的口子已堵死,乡村级组织无力偿还各种债务,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贷款也形成潜在的风险。
(四)农村公益事业受到影响
长期以来,包括计划生育、农村卫生医疗、济贫助困、农田水利、乡村公路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投入主要靠地方政府和“一事一议”来解决。减免农业税后,村级经费将纳入财政支出范围,而财政无力满足大量的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需求,如果不明确划分农村公益事业的公共管理责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势必影响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
(五)转制企业问题应引起关注
农林、水利、文化、卫生等基层公益性事业单位过去工作经费由财政专项补贴供给,因转制将事业身份转变为定额、自收自支或完全转为企业,职工供给体制和身份转换后,职工仅有一些微薄收入或低保收入,生活非常困难,入社保难的问题日益显现。
二、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农村后续财源建设,构建多元化财源新格局
要把财源建设作为今后的长期工作任务,把农民增收与财政增收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开辟符合当地实际的新财源。在确定财源建设思路时,应立足乡情,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创税型企业。要改变以农为主的财源结构,大力发展物流配送、饮食服务、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构建起以工业经济多元化的财源建设新格局。
(二)完善与税费改革配套的财政体制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不应该由农民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不断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按照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适当调整旗乡的事权,赋予其必要的财权,提高旗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财政运行模式在保留乡级财政的前提下,坚持预算管理权、资金审批权和资金使用权“三权”不变,可加快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乡财县管乡用和“以奖代补”等体制和办法。
(三)规范一般和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在一般转移支付上,要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分清旗级政府的责任与义务,规范旗对乡镇财政收入体制,调动乡镇政府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增加旗对乡镇的一般转移支付,建立和完善一套测算及分配较为科学合理,规范透明的一般转移支付制度。在专项转移上,要逐步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的类别和规模,并将其补助范围相对集中到义务教育、社会保障、扶贫救灾、环保、公交、卫生等主要项目上,发挥好财政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解决旗对乡专项转移支付分散、支付规模小,随意性的问题。
(四)妥善解决债务问题
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要切实转变依赖等待输血的思想,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财政运行危机意识,注意加强政府利用外债的计划性,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和总量,建立与财、税、库相连接的财政运行信息监测反馈系统以及预警分析体系。按照“防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消化”的要求,建立与税费改革相配套的控制和偿还债务机制。采取先“刹车”后“消肿”的办法,尽快回收债权、债权债务对转、债转股、拍卖闲置资产、节余偿债、破产核销和建立偿债准备金、压缩支出等处置办法来积极稳妥地进行化解财政风险。
(五)完善公益事业建设制度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事一议”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内容、程序和方法,把“一事一议”界定在村民受益、村民自愿、村民民主决策范围之内,不准固定筹资筹劳,不准强行或变相强行以资代劳,确保议事资金安全运行,逐步建立起政府资助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制度。其次,财政资金要重点投向农村义务教育、卫生保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小城镇建设等公共领域。并引导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办好与自身相关的公益事业并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一步改变农村公益事业资金短缺的现状。
(六)加强农民负担不反弹的监督制约机制建设
农业经济体制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措施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1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中,加快建设新农村,必然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快建设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中,主要是依靠农民劳动力实现生产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现代化发展,运用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有效提高生产力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农业生产深加工,借助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性。同时,农业生产深加工,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内容的多样化,拓宽农业经济发展渠道。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适应经济多样化发展趋势,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1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是农业经济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对农业生产、经营等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市场变化数据,明确农业市场变化趋势,对农民农业生产安排做出合理指导,促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符合时展趋势,是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1.3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市场化是必然的,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必须市场化。实现市场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是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入市场中,利用市场法则实现优胜劣汰,进市场与农产品双向满足,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整体的优质、快速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快速融入市场,既可以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材料来源,实现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一体化。
2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22.1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就农村居民而言,其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多是依靠外出务工、个体经营等方式,依靠农业生产的相对较少。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应当重视起来,共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劣势,最为主要的就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2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陈旧
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仍然是采用人工管理为主,例如,通过人工记录生产数据等,造成管理模式陈旧。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其覆盖范围也十分狭窄,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实现创新,管理效率不高,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村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设施,然而由于受到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或其他等一些原因,导致设备利用率低,实际管理方式仍旧是以人工为主,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
22.3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其管理认识不足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到有效管理措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能及时转变管理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用的发挥,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措施
33.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措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农村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结构,从而以此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其次,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重视提升农产品价值,通过完善制度管理,加快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促进农产品销量,打开市场,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3.2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
农村农业生产较为集中,当前在新农村农业经济建设中,很多农村已经实现了集体化生产。集体化生产便于整体的机械化操作,以及集中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加快集体化生产向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管理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同时,规模化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民提供了更稳定的农产品销路,极大的促进其农业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提高规模化农业管理有效性,必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从技术角度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最大的支持。例如,引进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从而为管理人员预测农产品市场趋势,对农业生产进行市场评估和科学指导,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3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对农业经济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对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首先需要加强现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加快其转变管理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管理理念,以及适应其发展的管理技能。其次,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管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借鉴相关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
4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整体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新时期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新农村建设下,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爱红.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J].南方农业,2018,12(18):97-98.
农业经济体制篇5
摘要: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肩负着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加速新农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农业现代化等重大任务,同时又面临着融资困难、资产管理不规范等现实困境。本文试图探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帮助其走出困境,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问题;对策
新时期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缩影之一。我们要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与改革,因为它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及新型农民培育的重要载体,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已经遭遇了现实困境。探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使其走出困境,从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 重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性
1、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的政策取向
农村集体经济亦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是以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无论在改革开放前,还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长期坚持、坚定不移的政策取向。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原则,……。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总之,党和政府充分肯定了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是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则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五大至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报告均强调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这对于农村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的政策一以贯之,新时期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现象、新要求,对相关政策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
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于巩固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加速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具有多方面的影响,肩负着公有制经济的壮大、共同富裕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农业现代化的推动等诸多重大任务,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必然趋势, 它以共同富裕为其价值诉求, 能够有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与家庭承包经营的融合, 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业基础;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与实现形式,积极建立与城市居民同步的农民增收机制,是城乡统筹的基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建设现代农业的目的是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与农村文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和关键步骤;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和有效方式。
二、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贡献率低
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然而,当前农业科技在成都市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中的贡献率并不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受地理环境、财政状况等方面的限制,对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不足,缺少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二是农村集体经济集约化程度不高,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三是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相关科研机构对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2、组织形式不明晰,资产管理不规范
从组织关系上看,当前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政府、企业与村民之间扮演的是一个“协调员”的角色。他们的作用和功能仅仅是在土地流转或其他项目洽谈过程中,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地方村民委员会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职能交错。在实际情况中,村委会不仅是管理者、集体财产所有者,同时还是集体财产的经营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难以进行独立的经济活动。
从资产管理上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以前的一些法规早已不能解决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管理中所出现的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第二,集体资产的管理体系存在分割管理、多头管理、管理机构不健全的问题,缺少监管手段和考核、审计制度。第三,部分集体经济资产负责人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缺少专业的管理知识,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步伐。
3、融资困难,资金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
资金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来看,目前国内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存在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缺乏资金的普遍困境。村集体机动地越来越少, 加之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 集体资产的经营性收入极其有限。由于村集体收入普遍大幅减少, 大部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正常运转受到影响。3从历史上看,长期以来对工业、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倾斜,导致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资金支持力度不足、融资困难。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逐渐重视,但应用于扶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资金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
三、我国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对策和建议
1、注重科技创新,为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一,建立科技人才引进制度,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尤其是基层农业技术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优化集体经济人才结构。第二,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扶持、鼓励专家学者承担农业推广项目,将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基层生产中,实行对口帮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的有效快速转化。第三,发展集约化生产,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通过土地整理、引进龙头企业等多种新式,促进其产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的规模效应。
2、创新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探索集体资产管理体制
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的重要体现,也是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实行多元化入股方案,明晰产权,合理量化和分配股份,落实股权,完善按股份红制度,坚持“股权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通过建立和完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发挥“宜统则统”优势,使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成果由组织成员共享,进而实现组织成员共同富裕的目标。创新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探索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方式。在集体资产的管理方面,可以仿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制订公司章程、财务管理制度、预决算制度和公司管理机构的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切实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监管。
3、加大资金投入,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强大的资金支持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实后盾。首先,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财政责任,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多予少取搞活”的方针,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农村土地收益分配方面,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取一定的土地收益。而且, 国家应对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制定特殊的税收政策。4其次要充分发挥好各级农司的作用,为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问题的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信贷担保,适时引入民间资金,真正发挥专项资金的粘贴作用和经济社会效益。再次,要加大信贷资金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只要项目好,收效快,银行部门要大力支持。同时,还可以探索发展农村金融业,在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方,大力推进民间金融组织建设,开展信贷业务,发挥资本效能。
注释:
[1]王国敏,罗静.农村集体经济:辨证审视、现实困境与必然出路[J].探索,,2011,(3).
[2]朱有志,陈文胜.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J].求索,2010,(1).
[3]崔艺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J].特区经济,2008,(9).
农业经济体制篇6
关键词:农村地区;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而做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影响着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和解决,以保证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1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体制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步伐
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得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却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革新与完善,总体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低,不仅制约着农村农业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优化,也难以保证利益协调与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1.2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农业经济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而现阶段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对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但还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的监督体系,导致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执行中,规章制度内容与相应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1.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足
许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都存在着综合素质能力不足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相关知识以及管理知识都有所掌握,然而多数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知识体系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单一性,综合素质与能力相对缺乏,加之多数管理人员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意识不强,导致管理工作难以与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经济形势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速度。
2加强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与时俱进,加快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必要手段,只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才能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立足现状,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指导农业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2加强监管,保证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到位
为了保证农业经管理工作的切实规范落实,还需要尽快建立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管理需求相适应的配套监管体系,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的监督与管理,在确保各项管理制度措施落实到位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利益分配不均,管理不规范,以及违规操作的行为,予以查处并及时纠正,要严格监督农业经管理工作中相关资金的使用情况,避免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类不规范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2.3以学促管,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加快完善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和渠道,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高校方面主要是开设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专业,通过系统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社会方面,可以借助社会教育机构提供成人教育资源与课程,既可以作为人才自学的途径,也可以作为现有队伍成员再教育的有效措施,兼顾农业经济与管理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支由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组成的优秀工作队伍,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以科学完善的教育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3总结
本文对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了分析,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着手,就当前形势下加强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进而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吕慧娟 仇映霞 单位:石家庄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体制篇7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目前所存在问题
1.1农业经济发展之下管理未到位
我国为特色社会主义,现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主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念,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农业、工业、信息产业经济。在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相应制度的配备并不能完全一步到位,对于我国经济主体农业经济也是一样。因此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情况下,管理制度的未改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全面发展,这种体制上的落后会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由于农业经济的地位因素,将会导致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受到较大影响。
1.2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自古以来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一直未发生更改,农业经济为当前国民经济的主体,因此,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但是随着我国工业的逐渐崛起,愿意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不断减少,农业缺乏主要力量。又因为农业管理工作人员管理意识十分淡薄,缺乏对农业管理的重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管理人员的组成中,所参与成员在知识方面存在不足,工作态度欠缺,因此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无法满足现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改善方向和建议
2.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管理意识需要与时代变化相接轨,改变陈旧的管理理念,在注重生产质量的同时再追求生产速度,不能过于为了数量的效果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利用相关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经过我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计算机推动了我国各项产业信息模式发展。对于农业而言,信息技术可提高生产效率,对自然灾害和农业生产危害做到有效的信息收集,进而对农业生产管理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信息技术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模式将会发生改变,农业经济将改变为产业化;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将会发生改变,实行体制创新。
2.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改善建议
由于河南某农业养殖场管理不佳,本作者以此为例提出相关建议,建议如下。农业管理人员的意识需得到正确的培养,使管理人员在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农业管理理念,不断的学习最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以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自身管理水平;以人为本。为了使农业工作者和社会共同得到发展和利益,需调整经济结构,增进农业工作人员的收入,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生活水平;创新管理。随着农业科研的不断研发出新成果,从中可以发现科研的力量离不开基金的支持和科研设施的提供。我国对农业科研投下大量资金,但由于管理不到位,资金利用效率不尽如人意,因此,科研管理制度需要改革和创新。经过以上建议的实施,河南某农业养殖场由历年的混乱管理转为有序管理,提高了两倍生产率。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而要从根本上保障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农业经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主体占有重要地位,存在着农业经济发展管理未到位和农业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强等问题。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改善建议为:正确培养农业管理人员的意识;进农业工作人员的收入,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生活水平;科研管理制度需要改革和创新,提高农业科研资金利用效率。
农业经济体制篇8
关键词: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这些年,我国一直加大对于三农的投入,同时也提出了农村振兴战略,旨在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发展。而农业经济管理作为我国开展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充分整合农村地区优质资源,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地区发展的新动力。因此为了更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质量水平。而且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对于提高我国农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还能够有效改变传统农业发展落后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做了一些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指导作用,经济管理能够根据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的目标,通过利用有效管理手段引导农村经济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机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相关经济信息和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认识程度不够,在制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制定成熟的发展战略,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因此为了更好实现农村经济振兴战略,需要从宏观角度上不断规划好农村经济发展宏伟蓝图,只有大方向正确,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各种方针政策才能更好落实和发展。在微观层次上,要将制定宏观目标落实到具体工作部署当中,认真执行制定的各种经济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更好地实现农业振兴发展。
二、农村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更好地指导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更好指导农村农业经济整体的发展,通过管理这个手段来有效引导农业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没有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仅仅按照之前自身成功的经验去开展农业经济管理,这种经济管理发展影响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问题,且制定的经济管理方案易出现一些偏差,对经济发展不利。但通过利用现代化经济管理理论能更好地为农村地区发展和制度上提供保障,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结合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制定不同的农业经济管理方案,从而更好地帮助农村地区改善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二)为农村经济提供优质发展环境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充分调动农民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现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还能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整合农村地区优势农业资源过程中,还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中能通过加大对人才和技术引进力度来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将更加先进的管理方案和管理技术应用到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不断改变农村经济管理理念,从而更好提升改善农村落后的农业经济环境。同时针对不同农村地区,充分挖掘农村优势资源,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方案,促进农村地区又好又快向前发展。另外开展农业管理,还能有效维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周转和利用效率,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三、更好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信息平台应用到经济管理中,极大提高了我国相关部门工作质量和效益。通过将先进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通过信息技术改变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案和手段,进一步促进农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首先,要投入相关技术和人才资源来建立可靠的网络信息平台,即农业经济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有效宣传当地的优势资源,比如农业绿色产品、生态旅游资源等,这样能最大限度推广当地农业产品,从而更好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使得群众提高自身收入。其次,相关管理者可利用信息管理平台来有效评估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管理方案,从而更好帮助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管理方案,更好促进农业地区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为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质量,需不断完善相关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发展和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应制度,更好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中需不断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更好地使他们掌握相应管理技术以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只有管理者管理意识提升,才能更好开展相关管理措施,更好指导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除利用信息平台进行农业产品销售以外,还需管理人员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加强对社会中有关农业经济合作与沟通,获得农业经济与社会组织机构支持,在资金方面获得更多帮助从而拓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途径,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使农业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三)注重风险评估问题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需面临不确定市场影响。这就需相关部门做好风险评估和审计风向评估问题。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对风险模式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分析,且这种对风险的分析大多数是从会计角度进行解释和评估,但这种风险判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分析结果仅仅体现了财务报表中含有的两种风险。那么基于财务报表分析控制和固有分析就局限在财务报表本身。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案更具有先进性,在“固有风险”认识和评价中,除了包括传统风险审计中的会计报表中固有的风险之外,同时还需要考虑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存在的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问题,那么对这样的评估就更加具体和具有控制力。现代风险控制注重了对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及农业经济实际经营环境的研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将农业经济发展放在实际发展体系当中,从而更好评估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问题,从而制定各种风险控制问题,可更好体现农业经济发展过程的风险控制和防范问题。
四、结语
农业经济体制范文
本文2023-12-29 17:17:57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