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社会就业的影响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4-01-01 15:15:15浏览:327

人工智能对社会就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社会就业的影响篇1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进步速度如此迅猛,我们的社会将迎来一些重要的伦理和经济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恐怕会费心费力。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将同时改变互联网和全球经济。在未来5年内,我们可以预期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会被整合到各种各样的技术中,这些技术包括数据交换和分析。这将带来巨大的机遇,如全新的服务和科学突破,人类智力的提升,以及它与数字世界的融合。

在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如决策转由机器执行,缺乏透明度,技术变革将超过治理和政策规范的发展。自动化可能会深刻地改变行业,影响就业和公共服务的交付。政府和社会需要为其影响做好准备:

经济和社会必须为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带来的颠覆做好准备。

在人工智能的设计和部署中,必须优先考虑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带来全新的社会经济机会,但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取舍还不清楚。

人工智能正改变着我们的决策方式,我们必须确保人类仍然处于“驾驶座”的主导位置。

在社会内部和社会之间,人工智能的益处分配将不均衡,进而加剧当前和未来的数字鸿沟。这种现象发生的风险极高。

人工智能世界的治理与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引发了对伦理问题的广泛担忧。技术人员表示,这项技术需遵从人类的价值观,在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和部署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优先考虑伦理层面的问题。

目前,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正在开发和部署,短期内将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努力,以避免对社会和人类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在未来,我们需要把焦点放在研究上以及有效的管理架构上,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是契机,而不是损害。目前,开发算法的工作仍然由人类完成。对我们所做的事,我们仍拥有些许控制。

然而,如果我们把这类工作拱手相让给中介机构,而中介机构又让算法来设计算法。那么在五年内,开发算法的工作可能就不是人类在做了,而是人工智能在掌控。是否将出现这样的前景:我们打交道的中介机构将被人工智能替代。

此外,人工智能引发的重要考虑事项涵盖了隐私、透明度、安全性、工作性质,以及整体经济。例如,基于面部识别技术可以提升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体验。但同样的技术也可以用来提升监视效果,牺牲个人隐私。亦或是,如果人工智能成为社交媒体网络和在线平台的永久功能,在这些平台上,算法被用来管理在线体验、有关自由选择和偏见的问题将会加剧。人们将对数据收集和决策的透明度和责任性感到担忧。这种担忧将会加速伦理原则的制定。而这些原则的作用是什么?用以指导人工智能的设计和部署。

一个社会如果完全以数据收集为基础,那么从商业角度来看,在没有适当的民主监督和平衡的情况下,将助长社会过度依赖监督。机器提供了太多自动选择,人类无需过多思考,从而失去了某些自我决策的机会。

数据分析技术产生的自动化将对人类行为和决策产生更大的影响。

政府将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政府是否具备这样做的能力和资源?在政府内部,由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越来越多地受到数据的驱动,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一种根本性的决策调整。此外,人工智能可能成为未来政策选择的一种决策工具,而且使用起来可能会草率而不透明。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帮助它们快速应对民众的需求。

许多人预见,未来几年将展开一场激烈的竞争,以争夺商业人工智能领域的霸主地位。尽管这可能会推动创新,并有可能颠覆当前的市场结构,但也存在竞争方面的担忧。预测者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如今的领先科技公司将会控制人工智能市场。

人工智能对互联网经济的影响

一些人认为,预测人工智能是一种营销炒作,但很多业内人士和政府都在为人工智能的普及做准备。CB Insights估计,2016年超过50亿美元的风投资金流向了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比前一年增长了62%。人工智能为创造新工作、新产业和新沟通方式提供了巨大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在各个行业推动重大结构变革,工作的本质将发生改变。随着人工智能获取用户数据,改变产品和服务的交付方式,许多现有的工作岗位可能会被取代。如何适应变化的步伐将是未来一项重大的全球性挑战。

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相关的项目引领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提升了我们现有的技术,让普通人生活更加方便。

人工智能系统和技术可以改变工作的性质,让员工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减少人类之间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人工智能让我们承担和解决更大的挑战。正如一份调查报告所显示,“人们的大脑和互联网之间的距离会变得越来越近,而两者之间的交叉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增加了成本压力,人们正在被取代。这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这对经济有好处,但会对就业提出挑战。

人工智能为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和服务提供带来了巨大潜在收益。如果可访问性和开源开发胜出,人工智能有可能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红利。例如,依赖农业生产的国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作物产量,优化粮食产量。在医疗保健领域使用人工智能可能会改变低收入地区的疾病检测方法。

人工智能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它将淘汰许多工作岗位,但也将创造新的角色和工作岗位。

但是,社会本身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受这种变化,我们是否为新型经济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新技术总是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尽管部署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的基础设施非常重要。人工智能的好处也可能不均衡:对于依赖低技能劳动力的经济体,自动化可能会挑战它们在全球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并加剧当地的失业形势,影响经济发展。

用于管理制造业或服务业的智能和服务,可能仍集中在发达国家。人工智能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数字鸿沟,这将会带来政治上的影响。

确保互联网技术创造市场就业机会,且不会对就业市场造成损害,这是未来5年必须解决的一个挑战,也是国际上一个紧迫而严重的问题。

人工智能对互联网安全和网络智能的影响

算法开始做出决策,它们比人类决策更快,并且可以代表我们的意志。此外,系统越来越不透明。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做什么决定。

虽然安全与信任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至关重要,但这项技术也可以帮助解决安全挑战。随着网络和信息流变得越来越复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网络管理人员理解交通模式,创建识别安全威胁的方法。在基本的企业层面上,人工智能可以执行由IT帮助台执行的任务,比如解决员工的电脑问题。

这将为企业IT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时间来实现安全最佳实践,并更好地保护公司系统和网络。除了人工智能决策,人工智能还可以在网络上对日益增长的安全威胁进行分类。

人工智能依赖于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数据。这可能会推动计算和存储资源的再分配,并对互联网架构产生影响。

人工智能对社会就业的影响篇2

2016年是世界围棋界极不寻常的一年,3月份在“阿尔法围棋”(AlphaGo,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之间展开的一场人机大战中,“阿尔法”的胜出震惊全球。7月份世界职业围棋排名网站公布了最新世界排名:“阿法围棋”以3612分,超越3608分的柯洁成为新的世界第一。

2016年12月29日到2017年1月4日,一个名叫 “Master”的神秘网络围棋手横扫中、韩、日围棋界。它凭借惊人的稳定性一路高唱凯歌,获胜60场,没有败绩。最终神秘的“Master”揭开了庐山真面目,宣布自己就是“阿尔法围棋”。

2017年1月,谷歌Deep Mind公司宣布推出真正2.0版本的“阿尔法围棋”,成为第一个不借助让子,在全尺寸19×19的棋盘上击败职业围棋棋手的电脑围棋程序,其特点是摈弃了人类棋谱,只靠“深度学习”的方式成长起来挑战围棋的极限。

围棋是人类最具智慧的竞技之一,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研发是人类最具挑战性的科技探索。人机大战的经典对决将被同时载入围棋史册和科技史册。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围棋本身,人们热衷谈论“阿尔法围棋”更多是出于对AI技术的关切。从诞生到日益成熟,AI理论和技术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不知不觉间渗透到人类当代生活的各个方面。AI时代,互联网、金融、医疗、教育、物流、娱乐、传媒等行业都在加速自己智能化的进程。可以想见,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而与此同时,人类命运和机器智慧的冲突与共存,已经由人机大战开始不断升温。

“人工智能百年研究”项目

2014年秋季,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启了“人工智能百年研究”(AI100)项目。这是一个超大型长期项目,该项目发起人――美国人工智能发展协会会长、前微软研究员埃里克・霍维茨博士表示,“我们的职责是研究人工智能在2030年前对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北美地区”,而“研究的核心是,人类不能丧失对人工智能的控制能力”。 “人机大战”

2016年9月1日,“人工智能百年研究”项目的第一项成果《人工智能与2030年的生活》。这是一份试图定义北美城市在未来10多年间将要面临的可以模拟人类行为的计算机和机器人系统 (即人工智能)问题的报告,涉及交通、家庭/服务、健康医疗、教育、低资源社区、公共安全与防护、就业、娱乐等关注领域,目的是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业内人士认为,工业界和学术界目前正在联手倒逼政府出台人工智能的相关政策,希望可以获得更大力度的资金和法律扶持。

《人工智能与2030年的生活》所列举的关注领域,均面临着人工智能的影响和挑战。例如开发安全可信赖的硬件的困难(交通工具和服务机器人),获得工作信赖的困难(低资源社区和公共安防),对劳动力可能被边缘化的担忧(就业和职业),以及人际交往减少带来的社会副作用(娱乐)等等。

1.交通:自动驾驶的汽车、卡车、无人机投递将改变城市里的工作、购物和休闲娱乐模式,但需要增加可靠性、安全性和用户接受度,并根据新的交通模式改进当前的相关法规和基础设施。

2.家庭/服务机器人:现在进入家庭的扫地机器人或特种机器人能够为家庭和工作场所提供清洁和安保服务,当务之急是技术方面的挑战和机器人成本过高的问题。

3.健康医疗:个人健康监测装备与手术机器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人工智能软件将最终对某些疾病自动进行诊断和治疗。目前的关键是获取医疗从业者的信任。

4.教育:互动辅导系统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数学以及其他技能的学习方面已经发挥出作用,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将为这一领域的应用带来全新的方式。当务之急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以及教、学双方直接互动的减少会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5.低资源社区:投资最新技术领域有助于更充分地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比如避免铅污染和改进食品分配等,重要的是让公众参与进来以增强相互信任。

6.公共安全与防护:利用相机、无人机和软件进行犯罪模式分析,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来降低人类判断的主观偏见,与此同时在不侵犯个人自由和尊严的情况下增强安全性。目前需注意的是如何保护隐私和避免固有偏见。

7.就业和职业: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岗位开始被新岗位取而代之,有关人类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的相关工作需要立即展开,比如如何妥善处理劳动力下岗以及人工智能对新工作岗位不适应的问题。

8.娱乐:内容创建工具、社交网络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将开创全新的媒体内容收集、组织和分发模式。但问题是新的娱乐方式如何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取得平衡。

《人工智能与2030年的生活》在回顾发展历程和展望发展趋势时指出,人类正加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试图建立一个能与人高效协作的智能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机器学习的成熟,它受到了数字经济崛起的部分影响――数字经济为机器学习提供了大量数据。此外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云计算资源的崛起,以及消费者对语音识别和导航支持等技术服务的需求。研究人员认为,不管是从基本方法上还是应用领域,包括大规模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增强学习、机器人、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协作系统、众包和人类计算、算法游戏理论和计算的社会选择、物联网、神经形态芯片在内的研究趋势,共同促进了人工智能研究的热潮。

这份报告试图严肃地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引导人工智能来丰富和服务于人类生活,同时推动和激励这一领域的创新。因为人类目前并不能清晰而完美地预测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影响,所以一定要对相关政策进行评估。未来几年公众在交通和医疗等领域内应用人工智能的机会日渐增多,因此必须以一种能构建信任和理解的方式将其引入,确保在尊重人权和公民权利,保护隐私和安全,维护广泛而公正的利益分配等方面措施周备。 世界经济论坛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到2020年可以取代510万个工作岗位。

研究人员指出,传统的人工智能范式已被数据驱动型范式成功取代,对于定理证明、基于逻辑的知识表征与推理这些程序的关注度在降低。作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工智能研究的一根支柱,规划( Planning )强烈依赖于建模假设,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满足;视觉方面基于物理的方法和机器人技术中的传统控制与制图,正让位于通过检测手边任务的动作结果来实现闭环的数据驱动型方法;还有曾颇受欢迎的贝叶斯推理和图形模式,在数据和深度学习的显著成果前也显得相形见绌。在未来15年中,针对人类意识系统开发,按照能够互动的人类特点进行建模和设计人工智能系统成为人们的兴趣点。在考虑社会和经济维度的人工智能时,物联网型的系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数据驱动型产品的数量及其市场规模将会扩大。

“为机器人安装‘死亡开关’”

2017年1月,欧洲议会法律事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呼吁制定“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互动的全面规则”。议公布的报告对机器人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道德问题、对人类造成的伤害等情况进行了讨论,探讨是否需要为机器人安装“死亡开关”、研究机器人抢走人类工作的应对措施等等,要求欧盟为民用机器人制订法律框架。专家认为,这或将是首个涉及管制机器人的立法草案,将有利于人类应对机器人革命带来的社会震荡。

会议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发动的新工业革命可能影响到所有的社会阶层。机器人可能创造无限的繁荣,与此同时将影响人类未来的就业情况。机器人取代人类在许多行业是大势所趋。在德国,每1万个雇员中就有301个是工业机器人。报告要求欧盟委员会对各国民众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重点关注极易被机器人取而代之的职位。如果机器人成为职位“杀手”,欧盟各成员国应考虑为国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埃里克・希尔根多夫是一名德国法律教授,他非常认同欧洲议会讨论的这项议题。“这不仅在政治上是可取的,从法律角度也是必要的,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应对机器人革命带来的社会震荡。”他指出,“即使是银行顾问、教师和记者等要求严格的职业,未来也无法在这场科技洪流中幸免。”

会议强调,因为人工智能在几十年内可能超越人类的智力,将对人类控制机器人构成挑战。随着机器人自我意识的崛起,甚至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存。近年来,机器人“杀人”的事件时有发生:2015年6月,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一名工人安装机器人时反被它抓起推向金属板压死;2016年6月,美国一家汽车零件生产商的一名女员工正在修理出现故障的机器人时,它突然启动,将修理女工活活压死。

报告参照美国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将其作为立法框架,对机器人自我意识觉醒后的行为规范做出规定。“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包括: 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2.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法则。3.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法则。由于规则无法转化为代码,欧洲议会正在着手建立一个针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发的机构,为设计、生产和操作机器人的人员提供技术、伦理和监管方面的专门知识等。

报告还提出:1.在设计新型机器人时,设计师应该尊重人类的基本人权,事先获得道德研究委员会的批准。2.必须为机器人注册,以便在调查事故时查找涉事的机器人。3.确保机器人安装有“死亡开关”,可以随时被关闭。4.机器人不能对使用者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如果酿成事故,机器人不能逃脱责任。机器人所负担的责任应该与其接收的实际指令及其自主程度相对应:它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越高,那么人的责任就较低;倘若它“受教育”的时间越长,教它的“老师”负的责任就越大。报告还指出,机器人的生产商或拥有者将来需要购买保险,来承担机器人可能造成的损失。

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将会引起一场涉及私隐、尊严和安全的大讨论,在欧洲议会投票赞成立法之前,各成员国政府将对此做进一步的辩论和修正。

“机器人应当纳税”

英国牛津大学近期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今后数十年间,自动化改变生产线的速度将超过20世纪。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57%的工作岗位有被自动化取代的风险。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预测,在自动化浪潮中,危在旦夕的英国工作岗位多达1500万个。美国白宫2016年预测,机器人取代时薪低于20美元以下岗位、介于20~40美元岗位和时薪40美元以上岗位的概率分别为83%、31%和4%。

在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看来,为暂时性减缓自动化蔓延速度,很有必要向企业为雇用机器人员工而征税,税单将是阻止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作岗位的杀伤性武器。如果机器人将大范围取代人类工作岗位,那它们至少应为此买单。“目前一个人类员工在工厂中创造了5万美元的价值,这个价值会被征税。人类员工需要缴纳各种税,如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其他税款。如果一个机器人在工厂做与某个工人同样的事情,我们也应按同等水平向它征税。”

盖茨同时认为,尽管一些工作岗位可能被机器人取代,但人们可以在那些所需技能是机器人无法复制的领域里继续工作。世界需要抓住机遇解放劳动力,让人们从事更好的工作,例如关爱老人和帮扶特需群体。在这些领域,人类具有独特的同情心和理解力。

法国社会党总统候选人伯努瓦・阿蒙也呼吁法国对机器人征税,部分税收用于补贴全民基本收入保障。越来越多的政界人士和硅谷富翁支持推出全民基本收入保障,以化解自动化引发的大范围失业。而反对机器人税的人士则持这样的观点:自动化即使在短期也可以借助提高生产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人类需要成为‘半机器人’”

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在2017年2月13日迪拜举行的 “世界政府峰会”上表示,未来20年,驾驶人员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所颠覆,之后全球12%~15%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从技术角度讲,最迫切的影响会来自自动驾驶汽车。它到来的速度将远快于人们的预期,当然它会为人类提供极大的方便。”

马斯克认为,由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系统使社会越来越自动化,因此人类需要成为一种与机器相结合的“半C器人”。他解释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智能与数字智能将紧密结合,这将涉及人脑与数字版的自己之间的通信带宽和连接速度,尤其是输出方面。计算机能达到以每秒1兆位的速度通信,而人类(用手指点击移动设备)却只能做到每条10位的速度。如果这样,在人工智能威胁无处不在的时代,人类将变得无用。为了避免被淘汰,人类未来前景之一将是和机器“融为一体”。因为对“个人技术”的日常依赖性不断增加,已成为神经生物学的一部分,所以人类智能和机器思维将会高效地合二为一。它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但又能够脱离我们的肉体之躯而继续存在。实际上,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半机器人”:拥有手机、电脑和各种app,碰到问题时可立刻通过人工智能渠道获取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对社会就业的影响篇3

(一)能力及其与大学生就业关系能力是人能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人素质,人的能力包括人的智力水平、知识技能、体质体貌等。较高的能力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发展。作为追求生产效率,力图获得更多利润的企业等组织,必然要选择具有较高能力水平的大学生等劳动者进入组织。如下的能力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水平。1.智力水平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得智力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实践能力等。人的智力水平可通过智力测验结果的智商指标来衡量。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较多的智力测试方法,许多国家挑选员工须先进行智力测验,只有具有某些智力结构,达到一定智力水平的人方能进入组织。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LeeThorndike)1926年把人类智力分为三类:一是抽象智力,即了解和应用文字或数学符号的能力;二是具体智力,亦称“机械智力”,即了解事物、应用机械技术和科学能力;三社会智力,即了解他人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他认为科学家、教师等应有较高的抽象能力;技术人员等应有较高的机械智力;政治人员、销售人员等应有较高的社会智力。许多学者认为人的“情商”为情感智力,也属于社会智力范畴。戈尔曼(Gorman)1995年认为,人对自己情绪的体察、把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自己进行要求与激励是人的一种情感智力,认为人的情商在个人事业成功中的作用大于智商。可见,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尤其是情感智力对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找到符合自己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2.知识与技能知识是人们头脑中所记忆的经验与理论,或者说是人头脑中储备的信息。知识常常分为一般知识,反应个体一般文化的水平;专业理论知识是个体接受不同等级教育获得的理论知识;工作知识是个体职业技能操作水平、工作经验知识、职业阅历等。而技能是指人的技术与技巧,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关键能力。技术技巧可提高工作速度、降低错误、提高生产效率。知识与技能是大学生就业中进行与专业相符岗位工作的主体保障。目前,很多企业等组织选拨员工都要进行知识与技能测验。为此,专业成绩好,技能优秀的大学生容易被企业等组织选中。3.体质体貌体质体貌主要表现为人的体质健康和外貌形象状况。人的体质体貌是人们将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出来的重要基础保障。费雪认为体质健康是一种财富,因为疾病会带来较多经济损失。如因早亡带来未来收益损失;因疾病而失去劳动时间,而治疗需要花费金钱。医疗保健等可增加人的健康时间,延长寿命,形成更多有效率的劳动时间,形成较多产出量,减少劳动者与企业等组织的医疗成本,促进组织绩效提高;为此,许多企业在招收员工中要进行体质测试,对人健康程度进行体检,进行人的力量、耐力、协调性和敏捷度等测试。此外,体貌端庄,举止得体的员工,容易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流合作,提高生产效率。目前企业等组织选拨员工常对人的体貌进行评估,偏向录用体貌端庄,举止得体的大学生。

(二)人格及其与大学生就业关系人格或个性是指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的个人特征,如性格、兴趣、态度、气质、价值观等。库尔特•勒温(KurtLewin)提出了一著名公式B=f(P×E),指出一个人的行为(Behavior)是其人格或个性(Personality)与其当时所处情景或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当E=C(常态)时,行为函数B=f(P)。可见,人格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人格特征不同,影响人们实施不同的工作行为,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绩效,为此,企业等组织一般要通过人格测验进行人才的选拔和相应工作岗位的配置。如下人格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水平。1.气质与性格气质常指人的性情或脾气,也可以指个人心情随情境变化而随之改变的倾向。气质一般可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现实中很多人常是以某种气质为主,而又兼有其他某些气质。不同气质的人适合不同岗位的工作,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反映。荣格(CarlGustavJung)的内向、外向的划分是一种较受重视的划分方法。对人热情、与人为善,乐于沟通等良好的性格利于大学生与人交流与协作,利于形成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团队精神,大学生良好性格是企业等组织选择的重要标准。2.兴趣与价值观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不同兴趣形成了大学生不同职业选择。为此,根据职业兴趣差异,约翰•亨利•霍兰德(JohnHenryHolland)提出了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认为人们劳动效率和对职业的满意度与人的兴趣特点有很高的匹配程度。认为现实型的人偏好技能、力量协调的体力活动,偏向选择机械式、装配等职业;研究型的人偏好思考、组织和理解活动,偏向选择科学研究之类职业。社会型的人偏好帮助别人的活动,倾向从事社会工作、教师等职业;传统型的人偏好规范、有序、清楚明确的活动,偏向从事会计、银行出纳员等职业;企业型的人偏好能影响他人和获得权力的活动,偏向从事法官、企业主等职业;艺术型的人偏向创造性的表达模糊的且无规则可循的活动,偏向舞蹈、写作等艺术性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看法和评价的素质,包括了个体的信仰、伦理道德观、生活目标和处世哲学、理想等。良好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观念意识。在市场化就业中需要人们创新、诚信、竞争、合作等市场意识来适应市场就业需要。创新形成企业等组织的生产力;良好的诚信环境有利于正式制度的有效运行,减少机会主义、降低交易成本,获得较好的经济绩效;竞争与合作利于促进制度与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具有市场意识的大学生是企业等组织喜欢选择的人才。意识形态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具有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员工具有良好的意识形态,良好的意识形态可促进员工遵纪守法,促进合作,降低组织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工作的行为与态度。企业等组织招收员工一般要进行价值观的测试,从而选择那些乐于工作、遵纪守法、团结互助、有理想、有创新意识的员工。可见,价值观影响大学生择业观念,影响其工作态度。3.态度态度是人们在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的素质表现,比如赞同或不赞同,喜欢或不喜欢。态度表现为基于某种价值观对外界事物形成的内在感受,产生喜欢、厌恶、爱、恨等情感,从而引发的谋虑、企图等意向。员工的基本态度素质影响工作态度形成。工作态度是员工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认真度、责任度、努力度,从而形成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对组织的承诺感,即形成员工对组织目标、价值观的认同,愿意为组织发挥个人能力的一种心态。为了提高组织的绩效,企业等组织常对招收大学生进行工作态度的测试,偏向招收那些具有责任感,敢担当,积极进取态度的大学生。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为此,企业等组织招聘中常进行人格测验。目前人格测验比较有影响的是卡特尔(J.M.JamesMckeenCattell)16种人格测验、艾森克(HansJ.Eysenk)人格问卷等。有研究表明,能力测验能更好预测员工任务绩效,而人格测验能更好预测周边绩效。周边绩效是人们相互合作,以及遵循组织的规则和程序而为企业做出的贡献。周边绩效可促进任务绩效提高,促进企业等组织的发展。人格测验对选拔招收到需要的某类人员很重要。如销售人员需要果断和外向、极强沟通和社交等素质,通过人格测验就可对具有这些特征的人员进行辨别挑选。为此,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影响其就业。加里•贝克尔(GaryS.Becker)1964年在《人力资本》一书中提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并指出“对于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对于教育促进人力资本提高来说,可通过学校的正规教育与各种培训、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接受宣传、自学与迁徙流动学习等获得。弗洛姆(ErichFromm)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会成为生产性的人,一个人发现自己人格素质存在不足,找到原因和改变方法,做到知行统一完全有可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可见,大学生发现自己人格素质不足是可以通过训练健全自己人格的。对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形成投资体系,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

二、人力资本增进驱动大学生就业

(一)提高能力资本水平,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1.加强智力教育,提高智力水平要提高大学生的一般智力水平,即提高大学生一般的具体智力与抽象智力。人的后天的教育锻炼是提高学生一般智力水平的关键。目前,许多大学生对其所具有抽象或具体的智力状况不完全了解,为此,高校应设置大学生智力测评服务项目,让大学生通过一些智力测试认识自己的智力水平,发现自己所长,认识自己智力不足地方,并根据自己学业专长和兴趣进行相关智力的训练,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如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中需要展示的素质,是企业等组织所需要的能力。应通过课堂教育与课后实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应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即培养起大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能力。为此,大学生应该多参与校内外实训教育,并在假期到企业等组织进行就业活动的实践,进行迁徙流动学习,体验就业技巧,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其次,学生的社会智力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关键智力要素。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如通过具体社团活动、演讲比赛、模拟应聘活动等培养起这些能力。同时,培养起良好的情商,让大学生自己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统筹应用的能力,在就业测试中能沉着展示自己的这些素质,获得招聘单位的青睐。2.加强知识技能教育,提高知识技能水平目前许多大学生存在知识与技能掌握不足,学业不佳的问题。首先在于学校开设的专业滞后或超前经济社会需求,导致学生专业不对口;一些学生学习不认真或注重应付英语四、六级等考试学习,忽略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导致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为此,大学应该基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专业设置。针对当前存在“有企业招不到人,有人找不到工作”的结构型失业现状,大学应积极投入到社会发展需求量大但设置少或没有的专业,让大学生获得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本。大学应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积极建设应用型大学,大力培养学生实用的知识与技能。为此,要完备师资,创新教育方法,尤其是要大力实施实训教育,对学生进行应用知识技能培养。大学生除进行普通话、计算机和英语等基本知识技能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应有针对有选择地进行专业相关或自己职业发展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取职业证书,积极参与一些企业等组织的工作实践,并获取实践证明材料,从而让大学生掌握好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相关应聘的知识与技能测试,并通过自己的专业成绩与技能资格证书的证明获得就业的机会。3.强健体魄、提升外表形象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外表形象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大学应完善体育教育的课程设计,加强学生体魄锻炼,进行大学生体能测试,让大学生的体能达标。同时,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获得体育锻炼提升其体力、耐力、协调力和敏捷性等。同时举办各种文娱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自己的形象。目前,一些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礼仪课,甚至一些美学、音乐舞蹈、服饰、化妆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外表形象。为此,更多高校应积极探索设置这类课程,完善相应教育体系。而作为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发展规划,进行相关外表气质的训练,提升自己的形象,为就业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提高人格资本水平,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1.健全气质与性格对于气质来说,现实中没有那个人完全是某类气质的人,常兼有其它的气质。为此,大学生应该通过一定测试,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了解这种气质的优劣,从而有针对进行一些训练获得其它一些气质,综合自己的气质后,更适合多种工作岗位选择,获得更多就业机会。通过研究表明,人的性格无论内向与外向都会在某类事业取得成功。现实中,不同的性格的人与相应职业有一定的匹配性。性格外向者善于沟通交流,利于企业等组织形成活跃和谐的组织文化,企业等组织倾向招收性格偏向外向的大学生。而性格外向的大学生能更好通过语言与行为表现自己,以较好的就业技巧获得更多就业的机会。为此,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可通过一些大学生活和活动适度改变自己的性格,从而健全自己的性格,获得更优的性格资本,提高自己就业能力。2.健全兴趣与价值观兴趣对就业意向具有导向作用,为此,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通过一些测试发现自己的兴趣,认识自己的兴趣,甚至基于对某种职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起相关的职业兴趣,从而在兴趣的指引下,构建起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构建起自己创业、就业职业规划,从而促进重视并掌握好感兴趣的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大学生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弱化了就业能力,降低了获得就业的机会。应通过良好的班级管理,通过价值观等引导,开设相关市场经济课程或讲座,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中诚信、竞争与合作的现代市场意识。应加强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较好的意识状态,形成较好的政治素质,形成较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当前有些大学生没有吃苦的精神,凡事拈轻怕重、浅尝辄止,不愿到艰苦地区或需要吃苦的行业去就业,也不愿意自主创业,需要创造效益的企业等组织需能吃苦、敬业的员工。为此,大学生应转变观念,通过合理方式培养吃苦精神。应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培养起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选择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就业心态,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的渐进就业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促进大学生就业。总之,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良好品格,利于大学生用正确的方法与态度选择职业,实现就业。3.健全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是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不可或缺的因素。目前大学生在处理事务中存在消极的态度。如在学习态度上,认为在高校应该好好玩、学习不重要,从而疏于认真学习,学习时间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导致获得就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不足。在生活态度上追求庸俗的享乐生活,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正确的生活目标,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在工作态度上消极,不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也不愿参与社会实践。即使投入这些工作,但工作的价值没有清楚的认识,导致无法以较好的热情、正确的方式投入工作,影响工作效率。这些态度品格的形成必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录用。为此,大学生应形成认真的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合理的方法与时间安排掌握好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充实有意义的生活激发自己的生活热情,获得人们的友谊;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投入度,提高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就业做好准备。大学生通过教育在能力与人格方面获得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培养起了能就业、干得好的胜任能力,可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就业自信心;在高校就业技巧讲解、模拟招聘训练中和社会实践中培养起较好的就业技巧;同时,大学生发挥自己人力资本作用,通过父母、教师、同学、同乡等构建起自己的人际网络,熟悉学校、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就业的网络信息等资源,充分发挥好这些能获得就业帮助的社会资本,必将实现较快、顺利、满意的就业,从而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人工智能对社会就业的影响篇4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非营利性 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 D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1.009

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要加快智库发展。强调指出,要完善我国领导决策机制和程序,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高水平的新型智库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现代智库的两大基本类型

智库,英文为“Think Tank”,即智囊机构,也称“思想库”。顾名思义,智库就是提供思想、智慧和决策咨询意见的组织。“智库”工作通常不是指个体性的智囊活动,而是指其作为一个群体组织来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活动。有的时候,人们也把它比作是决策者的“外脑”。

现代智库一般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作为专家群体生产思想的“工厂”,可提供思想产品(理论、理念、公共知识等);第二,作为专家群体出谋划策的智囊团,可提供政策咨询、政策建议,解决问题的系统应对方案,充当决策者的“外脑”;第三,作为专家群体的独立性社会组织,可搭建各界交流平台(举办论坛、报告会等),影响社会媒体和社会舆论;第四,作为专家群体的集聚地,可发挥人才“孵化器”的作用,培训、储备社会人才;第五,作为专家群体的高端组织,可在国际舞台上起到争取“话语权”的作用。①

起源于欧美现代意义上的智库,主要是以影响政府(施政者)公共决策为目的、非营利的独立研究机构。我们认为,这应属于一种典型化意义上的智库。但还应有更为广义的智库,即所有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智力咨询服务的组织机构,都应属于智库的范畴。虽然影响“公共政策”和具有“非营利性”“独立性”是现代智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所有智库都是如此。也就是说,最广义的智库还应包括那些不以直接影响“公共政策”、不完全“非有偿”(没有任何营利、营收的)、不完全“独立性”的智囊组织。比如,那些为企业等社会组织提供经营性战略决策咨询服务的智库,多数是有偿服务,有的则从属于有关组织而非完全“独立性”的。事实上,美国就有不少智库机构是从属于官方、军方和特殊利益集团的。

因此,现代智库通常存在着独立性与从属性、无偿性与有偿性两大基本类型。从这种更广泛的含义上来理解和界定现代智库,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无论从理论逻辑起点还是实践视野来讲,都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理解智库的“非营利性”

我们不赞成只从影响“公共政策”“非营利”“独立性”角度去界定所有智库。当然,我们这样讲,首先涉及对智库范围、性质、功能的把握,尤其需要正确地理解智库的基本特性。

一般认为,构成智库的基本要素有:一是由两个以上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群体性组织机构;二是为决策者服务,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建议;三是以重要的战策略问题(包括思想、理念、思路、预测、策论等)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四是非营利性;五是独立性。这五个方面几乎是世界各国智库普遍都应具有的共同特性。但问题是如何理解、体现这些特点以及各国智库的个性化、具体化表现。对此,人们似乎还有较大的争议。

总的来讲,对一、二、三个要素人们不会有较大异见,主要是如何把握四、五两大要素,即智库的“非营利性”和“独立性”问题。

“非营利性”作为智库的一般特性,它区别于其他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经营的企业组织。但智库也可以开展有偿的决策咨询服务,可以有服务报酬,可以有咨询收益,因而它又区别于完全无偿的慈善机构。智库就是介于“营利性”与“公益性”(无偿性)之间的一种“非营利”“非无偿”的社会组织机构。

那么,一些收取决策咨询服务经费(课题经费)的纯民间、民营的社会智库,是否就可以说是“营利性”智库呢?回答也是否定的。因为,作为民间社会智库,其建立和运行智库筹集的资金不算是一种市场投资行为,收取的有偿决策服务经费不应属于完全市场交易性的买卖行为(可视为“智库成果购买制”行为),况且智库提供的决策咨询报告还必须以一定的“独立性”(但也可能有利益倾向)为前提。

当然,智库的“非营利”属性也与其“行业”的本质特点直接相关。因为智库提供的是属于头脑智慧、知识产品,虽有价值,但不同于一般商业产品;智库或者说从事决策服务的人和他们服务的对象,都属于社会上很小的一部分人群(社会少数精英群体),同时,智库产品(决策报告)的个体化色彩很浓,因而难以形成规模化商品;尤其重要的是,智库提供的产品(决策报告),通常具有内部性、预测性甚至严格的保密性。智库的这些“行业”特点,也决定了它的“难营利性”,即只能是“非营利性”的。

因此,对那些民营的、开展有偿服务收益的社会智库,其性质和导向也应是“非营利性”的,它们可以有“收益”,但不能以“营利”为基本目的,否则,就不是“智库”而是企业了。比如,那些提供工程咨询服务、法律财会事务的机构,就属于营利性的企业组织,由政府工商部门负责登记管理,要依法纳税,而社会智库组织则由政府的民政部门负责登记管理,通常是可以依法免税的。

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②(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规定:要“按照公益服务导向和非营利机构属性的要求,积极推进不同类型、不同性质智库分类改革,科学界定各类智库的功能定位。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突出优势和特色,调整优化智库布局,促进各类智库有序发展”。

因此,智库是“非营利性”组织,但并不是“无偿性”的公益组织,而通常是可以提供“有偿”服务的,可以有“收益”、有“报酬”的。尽管智库的产品不完全是商品,但智力产品有“知识产权”、有社会“价值”。如果把智库的“非营利性”理解为“无偿性”或者完全的“公益性”,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也是不利于智库健康发展的。

如何理解智库的“独立性”

相对智库的“非营利性”,对智库的“独立性”理解,分歧意见也许会更多更大。

一般认为,“独立性”作为智库的一个基本特性,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作为组织机构是独立的,它不从属于其他组织。

二是资金的“独立性”,它没有政府资助,也不接受可能影响其研究独立性的利益团体的捐助,主要由独立的公益性团体或个人设立和资助,就公共政策发表独立的研究报告。

三是它开展调研活动是客观独立进行的。

四是它提供的研究报告,坚持客观立场,避免因受制于某种利益而造成“偏见”或“成见”,即使经费由服务对象提供,也应坚持客观独立的观点和看法,应更多地注重、关心研究的公益性(公共利益)和公正性。

我们认为,只要具备上述四个方面“独立性”之一,尤其是能开展客观独立研究、提供客观独立决策咨询报告(观点、结论)的智库,就可以说具备了智库的基本特性和功能,而不应只片面地强调组织机构的“独立性”和经费的“独立性”。

如果认为必须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方面的含义才称得上智库,那么,不但我国绝大多数党政群、社会科学院、党校、大专院校、国防军事和国际外交等系统的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不能算智库,就是世界各国的多数决策咨询机构,恐怕也没有几个能称得上是智库了。比方说,美国智库一般都标榜其“非营利性、独立性和无党派”色彩,但在国际上,美国智库总离不开为美国利益服务,在国内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制于某些利益集团的影响,而且不少本身就从属于相应的军政或党派机构。

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政策分析研究机构(智库)约有两千多家,大致可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是官方设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如白宫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联邦各部门设立的政策分析机构、较大的州(市)政府设立的政策分析机构。第二类是政府合同型政策研究机构。如兰德公司以及很多大学设立的政策研究中心,大都由政府提供研究经费和委托合同,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研究报告。第三类为完全独立型政策研究机构。如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研究会等,它们没有政府资助,也不接受可能影响其研究独立性的利益团体的捐助,主要由独立的公益性团体或个人设立和资助,并就公共政策发表独立的研究报告。第四类是游说推销型的政策研究机构。他们由特定的利益团体设立或接受特定利益团体的资助委托,发表的政策分析报告也更多地代表着特定利益团体的观点。③

由此可见,尽管美国智库一般都强调自己的非营利性、独立性和无党派性,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那些完全依靠美国政府和军方合同的智库,即使表面上是“民间独立身份”,其实也难免是为“主人”效力的。事实上,美国多数智库背后大都是有利益集团支持的。

总之,智库的“非营利性”“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实际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特点

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智库的建设,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战略目标。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等重大决定。同志在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进一步重视并加快专业化智库建设。2015年11月,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并再次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上升为事关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现代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并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予以推进落实。由此,中国智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智库建设的战略方向。对中国智库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要求,同志明确指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当然要具备一般智库的共同特性,即为施政者、决策者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具体表现为前述五个方面的特点。这也就是说,中国智库与世界各国智库具有共同的特性,中国应该加快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可以与世界智库交流、有国际影响力、能为我胩峁┕际话语权的智库,尤其是国家层面的高端智库更应该突出其专业化水平。

但是,我国要建设的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的现代智库。所以,《意见》明确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

那么,智库的“中国特色”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必须维护我们爰液腿嗣竦母本利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必须服务于党和政府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智库发展的方针政策;必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等方面。

作为“中国特色”的智库,自然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中国道路,聚焦中国发展,解答“中国问题”,凝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倡议”,树立“中国形象”,提供“中国方案”。我们无须回避中国智库为中国发展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的性质及其职责。

那么,“新型”智库又“新”在何处呢?我们认为:首先,中国智库应是立足当今国情世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其次,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专业性的;第三,是与我国现行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的;第四,是赋予并要发挥现代治国理政功能和作用的;第五,是体现改革创新要求,按照新的体制机制、组织管理模式来运作的;第六,是与现代科技、现代科学方法相适应,尊重知识、智力,营造探讨氛围,聚引高端人才,能提供客观可靠又有创新见识的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的;第七,是要着力建设一批能与国际智库交流、具有国际影响力、提供国际话语权的现代高端智库的;等等。因此,我们要建设的中国智库是现代、新型的。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中国智库建设的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

中国智库建设的战略地位。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我国一个重大发展战略,其战略地位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中国民主政治和决策咨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协商民主和决策咨询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民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和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积极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供重要支撑,使我们的决策机制越来越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从而更好地以科学决策去引领科学发展。

第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必须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和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纵观当今世界各国,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但日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本身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不充分发挥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是国家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正如《意见》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等硬实力提升的进程,也是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升的进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意见》)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离不开智力的支撑。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政治协商民主广泛而多层次的制度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的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建立健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制度体系,就必须切实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充分发挥智库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智库建设的战略格局。过去,由于对智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我国的新型智库建设不尽如人意,尤其专业化的高端智库不多。不过,如果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组织基础角度讲,我国也还是具有面广量多的良好条件的。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一个基本“国情”。

总体上讲,目前我国智库组织形态的基本分布格局是: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各派、群团组织的政策研究部门;国家和省的参事室、文史馆、咨询委员会(专家顾问组);国家、省、市的社会科学院系统;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系统;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系统;军事敕老低车牟文鼻楸ê脱芯坎棵牛蛔匀豢蒲Ъ际跸低车难芯吭核;国有企业或国有控制企业的研究部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舆论和舆情部门的“内参”机构;社会民间(包括民营企业)的调研咨询机构等。

上述十多类决策咨询服务组织,构成了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现实基础。客观地讲,我国目前智库或者类似智库的组织机构、人员,已经足够多了,而不是少了。由此我们认为,我国今后建设新型智库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推进各类智库的协调发展上,如何加快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体系上,如何加强发展专业性强的民间智库上,以及如何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高端智库方面。

中国智库也应有足够的客观独立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智库都隶属于党政军群体制内部系统,行政化色彩较浓,从组织和运行的体制机制上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和灵活性。这也是事实。但有人据此否定党政军群体制内政策咨询部门的智库性质和功能,也是有失偏颇的。

首先,我们承认我国目前多数政策研究机构从属于党政军群部门,但这种“从属性”不是衡量智库“独立性”唯一标准。因为,世界上从属于相应组织机构(包括党政军)的智库很多。要知道,现代智库、思想库大都起源于军队的情报作战谋划部门(室)或相应的组织机构。如前所述,即使十分强调智库独立性的美国,也有不少智库是从属于党派或别的机构的。事实上,美国还有专司游说推销型的政策研究机构,就属于由特定的利益集团所设立或接受特定利益团体的资助委托的智库,发表的政策分析报告也总是代表这些特定利益团体的观点。他们通过向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游说推销自己的主张,以达到影响公共政策决策的目的。因此,说美国的所有智库都是独立的、无党派利益的,显然不符合客观事实。

其次,客观性、独立性与党性、人民性是可以统一的。这是我国智库的本质特性之一。从根本上讲,智库为了我们国家的更好发展而提出决策意见,是与我们党、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同轨同向的。我们党、政府作出的决策,应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尊重客观事实,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包括从属于党政军群部门的政策研究机构的我国所有智库及其提供的决策咨询建议,只有更客观、更真实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言之有理”“说之有据”,从而更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我国智库研究及成果要追求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内在统一性之所在。事实上,直接从属于党政军群部门的政策研究机构,他们具有熟悉决策过程、了解客观情况、及时掌握时局动态、研究成果更易于转化为决策等优势,而这往往又是一般社会民间智库所难以企及的。当然,他们除了发挥智库功能和作用外,还要承担大量日常文稿起草等行政事务性工作,而这些工作一般就不属于决策咨询的范畴了。从这种角度讲,从属于党政军群行政部门的政策研究机构,应是一种属于“半智库”“准智库”的研究机构:一方面是行政机制,另一方面是智库性研究机构。它们作为我国一类十分重要的智库,事实上直接承担和发挥着决策咨询的智囊作用,而且在履行这种职能的过程中,无疑应保持足够的客观独立性,这样才能提供客观真实的见解,为决策者当好参谋助手,发挥应有作用。

第三,我国智库能做到开展客观独立研究和提供客观独立的决策咨询报告。毫无疑问,只要是智库或者作为智库的决策建议报告,就应该有客观性、独立性(不能被当事者的个人利益喜好所左右),否则,就不是智库或智库的研究成果了。我们认为,“独立性”作为智库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应体现在智库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报告(成果)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公正性上。这是所有智库或者被赋予智库职能、发挥智库作用的组织机构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或者说基本的职业操守。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也完全应该并能够做到这种“客观性”“独立性”,这也是我们党、政府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要求的。

由此可见,我国的智库建设不应该回避、否定客观独立性,而应该承认、肯定、强调智库的客观独立性。事实上,任何为决策主体提供决

人工智能对社会就业的影响范文

人工智能对社会就业的影响篇1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进步速度如此迅猛,我们的社会将迎来一些重要的伦理和经济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恐怕会费心费力。总体而言,人工智能(AI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