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29 17:17:59浏览:728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篇1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重要性;新理念;要求

1 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

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环境问题已不陌生。资源枯竭、物种灭绝、全球气候变暖等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生态的平衡,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导致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环保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城市园林建设的实施,是黑色工业化城市向绿色环保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园林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

1.2 有助于民族文化特色的发展

受网络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民族文化国际化已成为了一种文化发展的潮流,但这种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得城市发展特色也逐渐消失。园林建筑是以自然的力量使得城市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因此,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对于促进城市建设民族化、地方化,展现民族文化特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有助于丰富城市居民生活

对于处在奔波环境中的城市居民来说,城市园林景区是日常休闲、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绝佳场所。园林景区中的绿色环境和特色文化风景丰富了日常的休闲生活,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2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现状

2.1 不遵循实际情况,造成成本浪费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人文、地形地貌、资源等因素都起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而在某些地区的园林设计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追求高档次,而不从实际情况入手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投入,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却往往不尽人意的。巨大的反差使得投资未能发挥到最大的效用,导致了成本浪费。

2.2 过于形式主义,缺乏实用性

在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任务后,首先考虑的是对园林风格、手法和形式的设计,而在功能方面的重视程度则有所减弱。园林景区内的设施建设过于注重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作为基本便民设施的功能,只中看不中用,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切实需要,失去了其效用价值。

2.3 风格雷同,设计简单

受多种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欧式浪漫情怀充满了憧憬。这引发了一阵大量效仿西方简约、浪漫情调的热潮。然而由于对其文化本身的内涵缺乏了解,设计仍只停留在不断简单复制的层次上。使得许多园林的建筑风格趋于雷同,设计简单粗糙、缺乏实质内容,从根本上就未能体现出文化意义。

3 城市特色园林设计新理念

3.1 园林景区植被设计的错落有致

园林设计要结合多种因素,从大众上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错落有致的布置是对于植被使用的最大特点。错落有致的植被带来的层次变化能够有效提升园林景观的趣味性,有利于突出整个园林景观的主题。同时,通过对城市园林景观错落有致的设计,能够带给观赏者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增加吸引力。此外,这种理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园林地形问题,更好地凸显园林特色。

3.2 选定园林植被的特定效果

城市园林景观的雅致、错落是通过各种植物、景观的有效搭配营造出来的。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将各种植物进行单一的复制,这样在一定的空间内会给人感觉十分单调,影响园林景观特色的表现。很多种质感相似的植物也会造成这样的效果。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既要突出园林景观的特色性,也要重视园林景观效果在一定范围内的有效表现。

3.3 强调园林景观效果的凸显

园林景观效果是各种不同的植物和人造景观的外在表现,设计者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既要突出整个园林的效果,又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进行设计。特色效果的追求,是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园林景观所在地的文化品位和植物景观的适宜类型,为依据进行的设计和实施。

3.4 把握园林景观植物设计尺度

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效果是明显的,为更好地提升园林景观的特色性,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需要设计者以一个科学的比例,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大致安排和构思。通过合适的比例设计出符合审美观和当地特点的园林。比例尺的使用是设计者的一种能力,如果,使用了错误的比例尺就会给人一种错觉,大尺寸的景观会给人恐惧的感觉,过小的景观会影响人们的自身感觉,所以选择合适的比例尺才能更为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以此赢得人们游览园林时的好心情。

3.5 强调园林景观连续性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给予游览者以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需要设计者营造出良好的园林景观连续性,这就要求在设计的时候,以园林的地形为基础,通过植物和景观的使用,创设出更为符合人们视觉效果的基本景观,以雅致、连续的景观植物设计,借助于植物的转换,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到园林不同的区域中去。

参考文献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 景观设计; 综述; 景观设计教育

Abstract:This paper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e Profession and Education. This book is so far the most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writings about the profession and 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collected papers are some classical writings by some of the world renowned LA educators, including Hideo Sasaki, Carl Steinitz, as well as by some of the Chinese professors from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The editors called for a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in the profess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 in terms of practice and education.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Design; Summ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编者桉:

2003年4月,在北京大学成立“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之际,俞孔坚和李迪华先生编辑了《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一书,并于9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学科与教育的论述和资料。国际风景园林师协会(IFLA)主席法加多(Martha Cecilia Fajado)为该书作序,予以推荐。此书适应了当前繁荣发展的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实际需要,势必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拟议发表此书编者所撰写的“导读”的审稿过程中,我刊的几位资深编委为此发表了一些审稿意见,适恰反映了学科迅速发展中业内专家深入思考和学术思想的活跃。我刊征得作者和编委本人的同章,现一并发表,供读者参阅,并欢迎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发表意见,将讨论引向深入。

1 关于景观的含义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1];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2、3];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1976)[4]: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晶,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本书所强调的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

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坏境;

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5、6]。

2 关于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入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景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产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只有同时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3 关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是以景观的规划设计为职业的专业人员,他的终身目标是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景观设计师的称谓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Olmsted)干1858年非正式使用,1863年被正式作为职业称号[8],奥姆斯特德坚持用景观设计师,而不用在当时盛行的风景花园师(或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gardener),这不仅仅是职业称谓上的创新,而且是对该职业内涵和外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扩充和革新。

景观设计师有别于传统造园师和园丁(Gardener,对应于Gardening)、风景花园师(或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Gardener,对应于Landscape gardening)的根本之处在于:景观设计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而不仅仅是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景观设计师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土地综合体的复杂的综合问题,绝不是某个层面(如视觉审美章义上的风景问题) 景观设计师的所面临的问题是土地、人类、城市及上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的问题。他是以土地的名义、以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名义,以及以人类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名义,来监护、合理地利用、设计脚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

4 关于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

与建筑学一样,景观设计职业先于景观设计学的形成,在大量景观设计师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便是景观设计学。

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等,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的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但景观设计学决不能等同于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的造园艺术,或园林艺术,也不能等同于风景园林艺术(Landscape gardening)。转贴于

正如算术之干数学,中国的针灸之于现代医学,不能同日而语一样,任何一门源于农业时代的经验科学或技艺,都必须经历一个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进行脱胎换骨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工业时代的问题,特别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地关系问题。早在1858年,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坚持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称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而非当时普遍采用的Landscape gardening(风景造园,或译为风 景园林),从而为景观设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开辟的一个广阔的空间,绵延100多年。

同样的理由,奥姆斯特德给这个专业和学科定义的空间决不应是景观设计学科当今发展的界限。早在20世纪60年代,另一位美国景观设计学科的领袖人物麦克哈格(McHarg)就是针对当时景观设计学科无能应对城市问题和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而扛起生态规划的大旗,使景观设计学科再次走到了拯救城市、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前沿。

又有半个世纪过去了,城镇化的深入和蔓延,信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都将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都将要求重新定义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可持续理论、生态科学、信息技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思潮又都将为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既没有必要用新瓶子去卖老酒,更不应该用老瓶子去装新醋。

但无论学科如何发展,景观设计学科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热爱土地与自然的伦理(天地)、人文的关怀(人)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对待脚下土地的敬畏、归属与认同(神)。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2] Naveh, et al,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M].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1984.

[3] Forman, et al. Landscape Ecology [M]. New York: John Wiley,1986.

[4] Meinig, D.W. "The beholding eye: 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1976(1):47-53.

[5] 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6] 俞孔坚.土地的设计:景观的科学与艺术[J]. 规划师,2004(2):13-19.

[7] 西蒙兹 著,俞孔坚 等译.景观设计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 发展前景 存在问题 教育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也都曾创造了灿烂的园林文化。中国的古典园林与风景区规划、法国园林、英国的自然式风景园林都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优秀例证。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并以奥姆斯特德于1900年成立哈佛大学LA学院为标志。景观设计这一名称就由Landscape的翻译而来,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不仅继承了传统园林设计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还融合了自然生态、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的复合型设计体系。而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中国则发展较晚。面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大发展,我们迫切的需要大量的、专业化的、高层次的景观设计师来设计和重新规划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急需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国情的景观教育之路,吸取国外景观设计学科教育发展经验,推动国内景观建设的大发展。

认识景观设计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中,“景观”最早的含义更多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Von. 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引入到地理学中,并将其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Naveh and Lieberman,1984),后来美国人苏尔在建立自己的文化地理学体系时首次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景观具有文化属性。而旅游学家将景观定义为一种不可复制的特色资源。生态学家则将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不同的学科门类,从不同专业的角度定义景观都有所不同,但却存在共通之处,从景观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景观是人对地表进行塑造的产物,它是人们对某一特定区域文化的各种印象和感觉的集合。因此,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是生存的艺术!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管理、改造、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的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景观是多种功能的载体,是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以及内在和外在联系的生态系统;是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符号。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强调设计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与其他生命持续与发展。因而景观设计师是美学家、协调者,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是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再现者。西蒙兹在其经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书中有一段话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

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虽然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但同美国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专业相比,我们的风景园林专业还仅局限于风景区的规划、园林设计、城市绿化等设计领域,还没有能够全面进入城市环境设计领域,为解决城市环境的根本改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我们在建立自己的现代意义的景观设计专业方面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完全打破专业学科发展的局限。近十几年来,在维护生态、可持续、人性化设计等发展思想的推动下,景观设计专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它已不是可以用简单的词汇描述的学科,而是具有极大包容性和发展潜力的专业。景观设计师解决的问题相当的繁杂,范围十分广阔,它几乎包括了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生态学家以及管理者所涉及的一切领域,并负责各种元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加以整合,已达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最佳平衡。景观设计的范围小到私家花园大到城市规划、生态规划等一切领域,因此客户范围也由私人业主到政府机构的决策层。正因为景观设计师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宽泛,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景观设计师的需求不断增加。现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满足生活的需求,而是更加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建设。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景观设计将增加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的能力而承担更大的、更重要的责任。

景观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市场需求与学科的发展,国内多所院校(包括农林类、艺术类、建筑类院校等)都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对该专业的培养对象也就是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点上,我们最初的培养目标只是培养职业的景观设计师,我认为这是不够的,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问题,来研究市场的需求。同时由于该专业的学科组建方式不同,直接导致了该学科的专业方向有很大的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性不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下设在农林专业下的景观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是倾向于景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营造,课程的设置多以园林植物造景、生态设计类为主;下设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的景观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是倾向于景观中的空间环境及景观环境设计,课程设置多以环境设施、环境美化为主;而下设在建筑学专业下的景观设计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中的建筑设计及空间营造,课程多以建筑外观设计和规划为主。以上列举不难发现,景观设计学科发展无明确的方向,景观设计专业的设置存在很多交叉和割裂的问题,使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正确的景观设计观,容易形成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将景观、园林、建筑、环艺等专业的某些内容等同起来。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篇4

关键词: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S731文献标识码: A

1 美好乡村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

1.1关于美好乡村景观、美好乡村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

美好乡村景观区别于乡村景观,景观组成上应是侧重于乡村聚落形态空间以及与乡村聚落形态空间毗邻的生态山水格局、历史人文形态、农业生产景观在物质形态空间的整合;景观内涵上表现为集历史见证性、村庄特色、标志性风貌与品质于一身,展现生态之美和人文魅力的乡村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

故,美好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形态和风貌特色的重要内容,也是使乡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与形象要素。关于美好乡村景观的设计,强调不仅注重乡村的自然生态、地理特征,还应体现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遵循审美性、地域特质性及历史文化传承性的基础上重点梳理美好乡村景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存在方式以及与乡村的空间、肌理关系。

1.2美好乡村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

在笔者看来,美好乡村景观设计在思想方法、整体目标的设定及价值取向上,与城市设计存在内在的空间关联。蕴含文化传统、历史肌理空间特征的美好乡村景观作为城市设计中关注的特质性所在,它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通过城市设计这一手段更好地得以维护和落实。

(1) 思想方法上

美好乡村景观设计,实质上是一个注重乡村自然地理特征,体现乡村景观历史文化的设计,强调在遵循审美性、地域特质性及历史文化继承性的基础上重点梳理场地内的美好乡村景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存在方式以及与乡村的空间、肌理关系。

城市设计是基于乡村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和现状相关问题把握基础上的乡村景观文化、艺术、审美的表达,它注重从村落意象关系的分析入手,把握乡村整体空间的历史文化性、美好乡村景观的特质性,从战略上来确立城市设计的基本命题,并以此指导空间形态设计。

(2) 价值取向与整体目标上

美好乡村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美好乡村景观历史文化内涵的表达和文化艺术审美品质的提升,价值取向是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城市设计的整体目标与核心价值在于美好乡村形象特色的体现与美好乡村景观特质空间的生成与发展,强调乡村历史文脉的延续与传承。由此看来,美好乡村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在整体目标与价值取向上存在内在的空间契合。

2 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

(1)美好乡村景观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基于美好乡村形象特色体现与美好乡村景观特质空间生成与发展下的城市设计问题。应在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把握乡村整体空间的历史文化性、美好乡村景观的特质性的同时,突出美好乡村景观形态空间的文化、艺术、审美。

(2)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其空间生成的特质是基于美好乡村景观历史信息的可读性。设计应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把握“美好乡村景观特质性”与“特质性生成下的文化传承发展”间的相互关系。美好乡村景观特质性的审视需要以敏锐的认知力,对场地内的景观空间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寻找它们的形态结构、该结构形成原因以及与地域特征的关系;而特质性生成下的文化传承发展,不只是复古与怀旧,也不是对历史肌理空间地简单复制,而是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时展品质的关系。

(3)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应从战略与空间设计两个层面来展开:

1、战略层面上,基于乡村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整体意象感知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美好乡村景观空间特质的比较、筛选和提炼,进而确立具有功能、文化、艺术、审美的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命题。

2、空间设计层面上,应在传承与发展乡村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整体乡村景观品质的命题指引下,首先把握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而对美好乡村景观空间进行空间构筑,梳理历史见证性场所空间与文化传承意义的文脉延续空间的内在有机关联,确立设计的具体内容;最后是具体形态空间设计,在具体形态空间设计中,应重点把握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于一体的美好乡村景观功能与形态空间的塑造。

3 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技术路线

4 案例分析――安徽东至元甲山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

4.1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把握

4.1.1 元甲山基本概况

元甲山村地处安徽省东至县泥溪镇,与江西彭泽浩山乡毗邻,坐落在皖赣交界新岭梅山脚下,村庄已有千年历史,三面环山,流水绕村,一万多亩生态天然林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源于该村千年古村落的历史渊源,又考虑到美好乡村建设的现代品质性需求,项目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把握元甲山乡村整体空间的历史文化性、美好乡村景观特质性的同时,突出美好乡村景观形态空间的文化、艺术、审美。

4.1.2 村落意境感知

(1)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元甲山庄地处东至县泥溪镇元潘村,三面环山,四面环水,自古有“峰峦叠翠、曲水环流”的美誉。一万多亩原始生态天然林,终年潺潺流水,四季鸟语花香,山庄有:“玉兰迎春、曲水环流;明山烟雨、双峰晚秀;新岭松涛、龟鲤争流;古杏似桅、虎啸群山”等自然景观。由此构成了山水聚落的优美生态景色。

(2)地域历史、文化意境感知

地域历史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它以有形的或无形的方式融入到乡村的各个部分,是乡村特色打造的源泉。元甲山地域历史文化包含独具特色的“船型”村落形态、饱经沧桑的历史遗存、风格古朴的传统民居,加之深厚的耕读文化、徽州文化,它们作为元甲山村庄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反映出乡村的地域文化内涵。

4.2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命题的确立

基于对元甲山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历史文化意境的感知,结合对乡村历史肌理的分析与美好乡村景观要素的审视与提取,将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命题确立为:营建集山水田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旅游文化与时代精神风貌的,独具文化特质与文化传媒形象品牌的当代中国美好乡村景观的城市设计。设计从解决村庄建设的现状主要问题与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入手,通过对美好乡村景观特质要素的挖掘与提取、历史见证性景观场所空间的营造和文化传承意义乡村建筑景观的建构,将城市设计与美好乡村景观设计、历史文化保护互为整合,以突出美好乡村景观形态空间的文化、艺术、审美。

4.3 美好乡村景观形态空间设计

4.3.1 整体景观空间构筑――山水田园意象的强化

源于对村落水系历史与时代品质、村落原真性体现等目标的把握,以及生产、生活水域在村落营建的历史发展中融入元甲山村民的情致――船与帆的村落历史形态空间的思考,整体景观空间建构应重点突出环村水系生态、田园、自然的品质,对部分节点空间,加强水口、水圳场所空间的构筑,努力建构“山水村落”的生态田园环境意象。

4.3.2 特质形态空间设计

(1)历史见证性景观场所空间的营建

1、自然景观场所空间的营造――百年玉兰场所空间

百年玉兰位于村东公园,也是东侧进入元甲山的第一界面,从现状来看,作为第一界面,相对来说缺乏标识性;村东公园内树木种植散乱,村口的百年玉兰处于其他树木的包围之中,位置并不凸显。

基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保留村口生态公园,在空间上凸显百年玉兰,并结合百年玉兰营造元甲山村口门景标志性场所空间。村口门景的打造是以元甲山历史文化内涵与历史建筑形象特质的特色形象建构为目标,运用元甲山传统民居建筑房屋内部结构与外部山墙形态的形式组合凸显“村”的意象;青条石肌理的踏步高台和百年玉兰隐喻“船态”、“桅杆”,从而突显元甲山村落“村在船上”的地域历史特质性。

2、人文景观场所空间的营造――王家花厅场所空间

源于王家花厅作为元甲山历史遗存建筑文化艺术的见证性空间,设计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周边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凸显花厅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整体空间环境的文化、艺术和审美。

① 空间形态物化

24天井的花屋建筑群,如今只剩一方残垣断壁,保留那方残垣断壁,既体现出花厅的历史性、可读性,又展现其真实性。利用构架对墙体做加固性处理,同时以残垣断壁为背景,在其周边新建亭廊。通过亭与廊的结合、亭廊与水景的结合营造场所空间,并力求“残垣、断壁、亭、廊”的历史空间品质与整体空间外部环境的整合性与协调性。

② 场所空间景观环境营造

亭廊与水景的结合,形成庭院空间,同时两处圆雕的点缀,一人经商回家,一处女人带孩在家,使整个空间灵活有度,体现出徽商荣归与徽州民居的古韵风采。

(2)文化传承意义的文脉延续景观空间设计

元甲山的民居建筑设计整体风格在采用现代化功能布局、新形式、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传承了地域文化特色:建筑形态上沿用了当地双坡屋顶与人字形山墙以及折线式马头墙的组合;雨棚形式以元甲山民居建筑山墙元素为母题;整体建筑色彩上传承了元甲山传统民居建筑的白色涂面搭配青砖墙面的立面色彩肌理;住宅主房与附属房的组合以及附属房之间的组合形式,亦是沿用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方式。

乡村民居建筑设计,是对地域性建筑肌理的传承与发展。设计从当地的传统建筑文化中提取元素,并加以总结、概括和提炼,从中引申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村民住宅。建筑形式方面,广大村民喜欢“现代化加乡土味”的建筑,即用现代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造具有明显地方特质的建筑,因为现代化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乡土化”则可激起村民们对大自然,对他们所熟悉的当地环境、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亲切感。

5 结语

探讨美好乡村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保护美好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文化特色,改善目前杂乱无章的美好乡村景观现状,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致力于美好乡村整体环境的文化、艺术、审美,这也是笔者行文的意义所在。可谓任重而道远,本文研究仅仅是漫长路途的一站,寄希望抛砖引玉,以期美好乡村景观设计问题的更多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俞莉莉,郝日明;乡村景观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启示;金陵科技学院院报;2008(24)

【2】吴益芳;乡村景观文化表现手法初探;青海农林科技;2010(3)

【3】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农村生态环境;2001(17)

【4】吴强;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以安徽东至尧渡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为例;城市规划;2007(5)

【5】吴强;试论区位空间选择下的城市设计;城市规划;2005(4)

【6】陈晶晶;河北省山区乡村景观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篇5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植设计是一门艺术及实践性极强的技艺。 相对于其他行业设计,植物景观配植,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比较滞后:从艺术角度来说,它缺乏完整系统的设计理论指导;从技术角度来说,它缺乏明确的设计标准和结果评判标准。再加上植物景观配植特有的生态问题和时空变化等特性。它们无疑都将增加植物景观配植设计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会增加植物景观配植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为尽量解决植物配植设计的随意性及不确定性,我们在上山间景观设计时采用了一些基本的设计流程及设计程序,增加设计结果的可判定性。从一定程度地增加设计工作的系统性,有序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系统质量保障能力。

二、上山间的植物景观配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如何在实际中把控设计解决问题(一)、需要什么样的植物景观?

(二)、要达到景观效果需要什么样的植物(重点考虑植物的适应性)?

(三)、需要多少的植物

(四)、需要什么规格的植物? (五)、如何搭配并落实到地面上?

(六)、是否考虑初栽效果和几年后效果的合理过渡?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植物景观配植在设计阶段的基本流程大致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根据上山间项目整体景观的风格类型来确定整体的植物配植设计风格类型,再具化分解出各分区、各组团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 (二)、确定了上山间项目整体的植物景观类型后再进一步确定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三)、系统地检查审评,站在实地角度审查植物的配植效果,防止设计、施工两层皮。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三个步骤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的, 在设计过程中,三个环节会互有穿插,有时还互为前提。 三、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 简单说,植物景观类型就是植物群体配植在一起显现出来的外在表象类型。首先来讲是一种风格,例如中式风格、法式风格、意大利(托斯卡纳)风格等,不同的建筑风格决定不同的景观,当然亦包含植物配植。如中式的飘逸、意大利的乡村风情等,都需要在植物品种及配植形式上进行区别设计,上山间的一期、二期就充份印证了这一点。

比如上山间一期建筑为中式风格,景观在植物运用上,采用有意境且寓意优美的品种如合欢、碧桃、竹子、石榴、玉兰、海棠等,实践证明美好寓意的植物不仅深受业主的喜爱,也契合了一期的中式韵味,起到了很好的观赏效果。再如二期为意大利托斯卡纳风格,因其所处位置临近西山,整体规划依山就势,植物布局上则结合场地高差层层叠级,形成与自然山体环境相融合的山地景观。为营造原汁原味的托斯卡纳风情,运用大面积鼠尾草形成蓝色花海、攀附于自然毛石墙的五叶地锦以及葡萄花架等元素,置身其中仿佛叫你嗅到了托斯卡纳充足阳光下泥土的芬芳。具体的一些配植手法有自然式组团式种植,孤赏树,灌木丛林,疏林草坪、模纹组合、色带、花坛、花境等等。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首先是源于整体景观结构的布局,即通常上所说的结构性景观布局。结构性景观布局主要确定设计区域的总体景观框架。它主要基于顾客的总体景观意向需要和整体美学原则的需要来构筑景观框架。结构性景观布局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景观框架区划。 其次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源于功能的需要,即通常上所说的功能性景观布局。功能的需要,比如说某个地方需要遮荫,某个地方需要用密植阻挡外部视线或隔离噪音,林荫道路,广场遮荫等等,是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的基本考究。 再次源于景观美化设计上的需要,比如说整体上布局安排景观线,景观点,某个视角需要软化,某些地方需要增加色彩或层次的变化等等。有时也会源于其他特殊的或景观布局过渡需要。 作为设计元素,植物景观类型同样具有诸如颜色、大小、质地、形状、空间尺度等要素特征,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工作即是基于植物景观类型的这些要素特征而不是构成植物景观类型的植物个体的要素特征,并遵循植物配植理论所述的设计原则与创作手法来设计创作的。植物景观类型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他们的要素特征虽与个体的要素特征高度相关,但绝不等同于某个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或多个个体植物要素特征的简单叠加。有时会表现出与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完全不同的要素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景观类型的要素特征不仅与植物景观类型内部的植物构成有关,而且与内部植物个体的结构排列方式有很大关系。另外,同一植物景观类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植物结构组合。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是总体景观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带有美学创作的因素,相对来说,是一项习惯性,发挥性多于程序性的工作。该流程工作完成后一般会产生如下图表资料: 植物景观类型规划布局图(包括一些节点立面图) 植物景观类型统计表 植物景观类型构成分析表 植物配植好比作画,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问题类似绘画中的艺术构思和草图演化阶段。开始画图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画什么样的内容,什么风格,画布如何布局,意境如何展开表达等等问题,而不是首先考虑用什么笔、料或纸,画多粗多细、多长多短等问题。同样在植物景观配植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而不是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四、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整体植物景观类型布局选择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各个植物景观类型的构成设计,即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植物品种的选择, 植物规格的确定, 植物数量的确定, 植物个体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等。 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除了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过程中需要较多关注美学设计知识外,其它更多的是趋向解决生态技术问题。因而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往往是一种程序化地工作。 (一)、植物品种选择 植物品种选择的一般程序如下: 1、根据植物组团的类型及要求,制定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 2、分析确定配植场地的气候耐寒区,和主要环境限制因子。 3、根据场地的气候耐寒区、主要环境限制因子、和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来与植物库数据配对搜寻,确定粗选的植物品种。 4、据景观功能和美学的要求,进一步筛选植物品种。 5、确定各植物类型的主要品种 主要品种是用于保持统一性的品种,是一种植物景观类型的主体构架品种。一般来说,主要品种品种数量要少(比如说20%),相似程度高,但植株数量多(比如说80%)。主要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一定要比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高一个级别,同时能够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有足够的耐性。 主要品种分各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和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是指设计区域内占主导地位(面积或空间)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 6、确定各植物类型的次要品种 次要品种是用于增加变化性的品种,品种数量要多(80%),但植株数量要少(20%)。如特别需要,次要的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可以不高于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有条件或成本不高的情况小,可以选择一些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耐性不足的植物。 主次要品种的比率按各景观类型分别计算分配。 7、确定植物品种的数量 原则上提倡多植物群落原则,但并非植物品种越多越好,杜绝拼凑。 一般的小区来说,15-20个乔木品种,15-20灌木品种,15-20宿根或禾草花卉品种已足够满足生态方面的要求。当然,国家有特别规定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二)、植物初植大小的确定 在国内,对种植植物的初植大小规格没有具体的标准规定。更多地是根据客户喜好和设计者的习惯来确定。 有经验的设计者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美学的生态的手法来综合确定。 以乔木为例,国外比较通行的乔木层尺寸一般也就在径阶6-8公分的完整植株。考虑到国内的习惯,建议乔木层尺寸径阶以10-12公分左右的完整植株较为适宜,一般不要超过14-15公分。为了满足及时效果的需要,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如增加大灌木的数量(高度100厘米-250厘米),增加覆盖对比等等。在树体比例尺度的处理方面,尽量缩短最大规格和最小规格植物的大小差距。 (三)、植物数量的确定 准确地说植物数量确定问题是一个跟栽植间距高度相关的问题。一般说来,植物种植间距由植株成熟大小确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植物生长速度的快慢适当调整,但决不能随意加大栽植密度。任何时候,采用加大栽植密度来获取及时效果的方法都是愚蠢的方法。除非样板区展示需要。 关于植物的初植大小规格和栽植间距,国外有一些习惯性的数据可供参考。 (四)、在植物景观类型结构中的位置定位 根据各景观类型的构成和各构成植物本身的特性将他们布置到适宜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会较多涉及到基于植物个体的美学设计问题。 从个体到构建植物景观类型的群体组合,其实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需要不断的现场调配,此时不能拘泥于图纸设计,现场实际的调配效果最为重要,这就需要现场工程师和设计师的通力合作,在上山间的项目植物种植过程中,设计部、工程部的景观工作者们,实地现场蹲点,现场亲自调配种植,才确保的后期工程完工后的良好效果。

五、植物景观配植结果审评 由于交织着生态、美学乃至经济和其他等多种因素,植物景观配植工作是十分复杂和繁琐的,在设计过程中出现遗漏和纰漏是难免的。因此一件设计作品完全完成或阶段性完成后,进行系统的审评复检是很有必要的,它是设计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审评主要进行两大方面的审评:美学原则审评和生态原则审评。审评程序主要由审评内容,审评方法和结果评定标准三个方面组成。比如说平衡原则的审评程序大致如下: (一)、审评内容 设计是否符合平衡原则 (二)、审评方法 1、找出设计区域或分区的中心点 2、以中心点为交点绘出两条正交轴线 3、比较两条轴线两侧的配植的植物景观类型,植物个体类型,规格大小,分布和数量等 (三)、评定标准 两条轴线两侧的植物景观类型,植物个体类型,规格大小,分布,数量基本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植物景观配植结果审评即可作为是设计者自检之用也可作为甲方和第三方对设计结果评审之用。并且不仅需要在整个设计完全结束后进行植物景观配植结果审评而且需要在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工作完成后就要进行 阶段性审评。

参考文献:

[1] 苏雪痕. 植物造景.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7

[2]过元炯.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5(2000.5 重印 )

[3] 赵世伟, 张佐双.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4] 王祥荣.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中国园林,1998,(2):14-16.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篇6

【关键词】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 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景观(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急需,于是各地各艺术类高校纷纷设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或相关专业。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树立及其内涵建设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是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整体设计,涉及到城市室外空间规划、室外环境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绿化与种植设计、色彩计划、照明计划、水体设计等诸多设计内容,应该说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拓展。他有别于建筑和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学范畴,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乃至城市设计等涉及到城市空间及城市景观的部分设计内容统一在一起,是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创作和“新”的城市景观环境的创造活动。因此,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针对这种状况,对于如何搞好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教学工作提出一些设想,以供探讨。

1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以及课程教学现状

1.1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人们开始逐步重视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而其本身也在当今城市发展中起着维系经济与文化、科技与生活等的重要纽带作用。但是,目前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基本上存在着设计周期短促,前期深入调查不彻底等问题。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盲目的跟风与抄袭现象严重,不顾地域特征及原有浓郁的乡土风貌或特定的自然景观,以致破坏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一些具有民风民俗的老街区、重点文物、人文遗迹、标志性建筑以及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只能在图片中找寻回忆。同时,大量的城市景观设施功能定位不准确,公共空间尺度巨大、非人性化,使得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呈同质化、理性化和工具化的趋向发展,最终无法成为城市生活中“真正”和“真实”的有机组成部分,背离了其服务的对象——“人”,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

1.2国外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学起源于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雷德在1857年监督纽约中央公园时所创造的专有名词。目前,绝大多数的美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是从农学院的园艺专业中发展出来的。20世纪,农学院继续发展,景观设计从园艺专业中逐步发展成长并分离开来,但在有些院校里,景观设计还只是建筑或规划专业下的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1900年奥姆斯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首开景观设计课程,1929年哈佛大学成立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主要课程以园林景观史、景观技术、植物配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为主。在景观设计教学上,一方面,哈佛大学有近30%的国际留学生,各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交流必然给学习景观设计学生带来灵感和启发;另一方面,学习景观设计学生与学习建筑学、规划学生接触,知识面更为广阔,可以对其设计有所裨益。

1.3国内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范围主要在艺术、农林、建筑等高等院校中。并且其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从最初的几个到目前的近千个,但是与其发展速度不对称的是专业理念及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无体系性;师资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如何使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反映时代特点,满足城市建设对艺术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已成了急须解决的问题。

2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思考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则。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年轻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设计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他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应该重基础、善应用;其次,作为一个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方向,他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专业和学科的成熟理念和方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应由三大层面的知识体系组成。

2.1专业基础

基础层面的学习是指学习和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主要涉及绘画、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是学习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

2.2专业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业设计和设计方法与理论层面的学习是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论、设计理论以及设计修养等课程涉及例如各科设计原理、设计哲学、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建筑史等内容;专业设计包含空间设计、园林与景观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内容。这个层面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未来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是专业方向的重要支撑,因此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2.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了景观艺术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总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组成应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突出专业方向的基本特征,明晰培养目标,做到重应用、善实践。

3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思考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启用局限于两种情形:

(1)由学建筑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全盘套用建筑学的理论,而忽视了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由一些学纯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只注重纯艺术的表现,而轻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括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含了室外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即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宜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构建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队伍。同时,景观艺术设计本身又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许多从事景观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受限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知识储备不足,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因此,应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另外,景观艺术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从而真正使知识传授与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师资的遴选方面,应大胆地跳出现有的教育模式,聘用著名公司、企业单位或其他教育机构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甚至可以聘请资深匠师作为教学辅佐,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3.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之内,影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发展创造性的品格。例如在讲到“居住区景观艺术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对其没什么设计概念,但是有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们就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每人找一个口碑较好的楼盘进行现场调研,然后从学生拍回的照片中,从整体的规划布局、空间布局、造景手法、景观小品等方面加以分析,评判优劣。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得到激发,大部分学生也都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又例如,通过讲述居住区中的公共设施设置,有的同学就提出不仅应该“以人为本”,还应该为居住区中宠物们建立更多的活动场地与方便设施等。尽管许多想法并不成熟,但这些都是经过学生思考得来的。因此,我都给以鼓励,并留出专门的课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所以,只有提供给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思维、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才能使他们能够自由创造,开发创造性思维。

3.2.2开展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与思维的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注入式”教学完全抹杀了思维的独立性,学生在课堂上充当听客和看客,处于服从、接纳、受支配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这一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提高思维的表达能力。据在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任终生教授的王受之先生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艺术院校发展的特点就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轻视传统表现技法;假如你在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你问该校的研究生花了这么多钱来这里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会回答,我们学到了思维。在该校中没完没了的讨论会成为一大特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针对某一讲授内容让学生先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如讲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设计”这一章时,专门让学生课后去采访一下当地的市民什么样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他们认同或下次还会再来拜访,或市民心目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设计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纷纷发表他们的调研结果和自己的见解。这样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师生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修正,使创造性思维产生共鸣,并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启发诱导出更多的新见解、新观点。并在教给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文脉延续思想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与改造,使得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风貌产生。从城市文化的形成来看,特定城市文化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仅从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而城市的景观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宗教、民族个性、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此城市具有这样的人文环境特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也从原先的物质形态、视觉艺术扩展到行为、社会、心理、生态等多学科理论。因此,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城市设计的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也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出发,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体现城市的人文环境的个性和特点,创造城市的地域性特色。

3.4注重实践环节

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践的过程。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如在课题设计之前,除了介绍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适当增加设计案例的介绍。另外可以通过参观一些相关的优秀实践作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设计作品的建成效应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对设计课题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4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对自然环境及已有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学科与艺术。因此,作为一门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适应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设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应形成自己的景观设计教学特色,以更好地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而服务,同时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设计能力全面,实施组织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J].建筑学报,1999(8):6-10.

[3]李娜,解健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4]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篇7

关键词:城市主题;景观设计;创新;发展

景观设计,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感觉熟悉的名词。说它陌生是因为它是现代设计理念的代名词,我们国家正式运用到这种理念只有短短的20年光景。感觉熟悉是因为在我们的背后,在历史记载和目前仍旧健在的古迹中,还是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目前,具有现在设计理念的景观设计,其概念的界定,至今没有能够被学术界、教育界得到统一的认识。景观设计是一个内涵庞大的学科体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我们熟知的很多领域都可以涉及到。并且,景观设计知识层次深广,是一个需要拥有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的团队才能够胜任的工作。

一、景观设计的概念及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范文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篇1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重要性;新理念;要求1 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1.1 有利于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