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目前经济形势范文
国内目前经济形势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稳步进行,经济增长速度也正朝着预期方向行进。但由于国际经济形势起伏不定,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受其影响也出现相应变化。
一、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目前,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着复苏态势,总体上看,2013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2013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5%左右,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为2.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6.5%。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相关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进行改革,经济格局的变化将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加我国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包括20国集团在内的多种对话机制的形成将为我国广泛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舞台;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从区域宏观经济来看,欧洲债务危机导致欧洲金融体系崩溃和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很小。欧债危机使整个欧洲将陷入停滞,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将明显下降,并严重危害世界经济的复苏。虽然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虽然立场存在明显差异,但最终均达成有效的短期救助方案;而从中长期看,随着欧元区在财政、金融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制度调整,债务危机将会逐步得以解决。美国经济不景气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现。另外,今年以来由于经受自然灾害的日本经济处于恢复期,需要大量进口,使我国对日本的出口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形势好转,进口将有所下降。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要素组合仍比较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我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的,且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农业投资机会多,供给仍然不足,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笔者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形势。
首先是经济增长形势,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但是,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动荡已致外需明显下降,国内高通胀下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土地可开发数量减少,土地财政拉动经济的空间缩小,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
其次,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虽然国家已经启动刺激内需计划,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
再次,曾经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其供求关系已发生较大变化,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使得过去那种依赖出口快速增长的外需拉动模式不可持续,凭借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凭借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度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另外,通胀方面,首先,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回落降低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逆转以及国内食品价格进入回落周期促使我国通胀回落。PPI也快速回落。但是,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舆论炒作等都可能成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因素。
三、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以下重点对几个方面进行预测。
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业化率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65%左右,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5.7%上升到60%左右。工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其次,预计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与2013年一样,随后的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资及其相关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预计今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在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的投资组合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
再次,预计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物价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方向,促进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可能会更加关注正确处理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关系, 有效防止经济风险。此外,继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使其有所成效。
综上所述,当前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在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之下,世界经济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当前依然比较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只要我们采取正确宏观调控手段,运用合适的金融调控政策,就能使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大丰市供电公司党群工作部)
参考文献
[1]高艳秋.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调控分析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5
[2]李雪松.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趋势.中国市场.2013.31
国内目前经济形势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前言:
近几年,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越来越让人摸不透。不确定与不平衡增长,就是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特点。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让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美车、欧洲与新兴市场之间的竞争与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让世界经济出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2008年的一场经济危机,让更多的经济人士开始关注国际经济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在国际经济形势角度下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明晰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需要先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解与分析,掌握国际信息,反思国内经济。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经济的发展形态仍然不太乐观,经济增长的速度较低。但是,与世界经济危机后的经济发展情况相比,经济复苏状态相对稳定。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发展情况下,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有小幅度的提高。无论是美国的房地产还是人力资源市场,其紧张情况都得到了一定好转,这给国际经济的复苏带来了机会。然而,欧洲经济的发展情况还较为危险,低迷的经济发展速度,让欧元市场的缓和情况不佳,欧洲的失业率还在不断上升,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下降已经成为必然的经济发展趋势。日本的经济发展形势与国际经济发展情况很像,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日本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进入氛围状态,是因为日本在货币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调整,这就使得日元的贬值不会对日本经济的发展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与前几年相比,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已经趋于稳定,但仍然不能确定国际经济形式不会出现大的。国际经济形势显示,国际经济仍然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据相关部门的预测,世界经济今年的增长率为3.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提出了0.3个百分点。这样国际经济发展现状,仍然让许多经济学人士担心。
二、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从我国去年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一直在国际经济变动中稳定前进。国家所实施的稳步发展经济战略,让我国的市场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并且有效抵制了许多城市房产价格上升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中没有问题。在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经济宏观调控方面问题。宏观调控工作质量,对于经济问题的解决以及经济的顺畅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近两年,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出现过高问题,且CPI的增长速度过快,这对于我国宏观调控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与出台了有效的信贷政策,从而让国民经济指数得到有效调整。但国民经济指数的下降速度过快,给企业内部运营资金产生了问题,运营资金的让企业之间进行业务相互担保,这对于经济发展来讲是不利的。
2.出口经济问题。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以来,进口与出口成为了国际经济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以来,美国、日本与欧洲等各方的出口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中国与日本在事件的纠纷,让中国国民抵制日货的情绪高涨,这给日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国际市场扩展也受到限制。中国的出口受到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影响,国际需求量的减少,使得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越来越多,我国出口经济一度出现困难,这对于我国进出额目标的实现较为不利。
3.房价问题。房价问题,是中国经济中的持续性问题。房价过高,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房价的快速得不到合理控制。特别是在最近十年,房价的快速上升让社会中房地产行业需求大大增多。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力资源与资金流向房地产行业,我国的其它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工业、制造业以及生产业发展过程中,人力、物力与财力不足问题产生。除此之外,金融体系的发展也逐渐受到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危险指数。
4.企业资本问题。在国际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跨境企业的数量直线上升。跨境企业在中国的出现,让中国同行企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上升。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海外市场的扩展战备制定方向。目前,国际经济的复苏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企业跨境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流向无法得到有效明确。一旦国际经济出现反复动荡,这些资金就很难收回。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给我国许多跨境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挑战,也给国有资本管理工作提出了难题。
5.货币问题。针对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进行调节。对于中国来讲,货币政策的轻松化,使我国的进口经济、技术与资金的引入增多,在全球汇率不断变化的今天,我国面临着较大的通过膨胀压力。国际经济流动性增大,让中国经济出现了稳步回升的趋势,这就促使许多国际市场中的短期资本融入到我国市场内部,而这再一次提高了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与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笔者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推测与分析。对于世界人民来讲,经济发展的方向把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对于国际环境下的多个国家来讲,经济的发展方向的掌握者很难确定。面对国际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不断密切的现状,经济学家需要对世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把握,从而让国际经济形势服务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利用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堂.关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J].统计研究,2013(01).
[2]胡振虎.世界经济形势、政策走势与中国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3(05).
[3]余斌.中国经济前景与2013年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13(01).
[4]章玉贵.今日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J].国土资源导刊,2013(03).
国内目前经济形势篇3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总体形势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其中消费品工业运行态势平稳,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呈现出明显调整特征,电子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影响波动较大,部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加大。从目前国内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来看,由于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波动较小,因此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也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受到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行压力增大。
2.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业绩稳中有升。国内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环节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工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良好,其业绩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工业产品价格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4.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三、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工业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品质。
国内目前经济形势篇4
关键词:经济形势;财政政策;改善民生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01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欧美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持续动荡,对于处在复苏中的全球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受此影响,我国经济不会独善其身,未来的经济运行充满变数。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需市场惨淡、内需依旧不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短期内未可奏效,必将拖累已经极大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换而言之,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未来运行充满变数。
其次,由于通货膨胀的拉动和成本上升因素的推动,我国物价上涨势头明显,不仅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从长期来看,他们可能会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从而与以收入矛盾为代表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交织,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换而言之,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物价上涨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最后,在经历了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大公共投资的拉动经济操作后,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负作用已经逐渐凸显。鉴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轰炸,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时中国被拖入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解决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绝非短期内所能奏效的事情。因此,在我国面临低迷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国内传统经济结构难以为继的压力下,在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大目标之间,我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全面评估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内部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中央做出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议。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即便仍旧维持着名义上的“积极加稳健”的经济格局,如今,其实质性内容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当前预调和微调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其对经济扩张性的操作可相对从缓。我们尚不需要如2008年和2009年那样大规模扩张性的操作,如今经济形势不宜于反应过度。
其次,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复杂性的变化,但是不足以改变2011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换而言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稳定物价水平应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最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轰炸下,即便我国经济下滑势头有所显现,宏观经济政策着重在刺激的力度,其扩张性操作也必须着眼于精细化,即在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寻求平衡。也就是说,不能以牺牲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为代价稳定经济的发展势头。
三、结构性减税与改善民生
迄今为止,结构性减税是来自官方的正式提法。自2008年的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结构性减税由积极财政政策的配角转为主角,在反危机的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显而易见,在变身主角的今天,结构性减税有别于全面性减税。其特点在于:一方面要通过减税,减轻居民和企业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减税与增税并行,优化整个税收收入结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认识,在实施的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四十七章第三节中,写入“按照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的原则,健全税制体系,加强税收法制建设”这样一段话。
在中国现行的税制结构下,流转税或间接税的税制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其中增值税所占比重最大,是全部税收收入的37.75%。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需要,增值税无疑应当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对象。作为中国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不仅是增值税,其他税种都会迎来一场降低税负水平并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的改革。
鉴于当前积极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定物价水平仍是我们的的重中之重。并鉴于稳定经济的增长和调节经济结构两大目标,增加财政支出的重心地带,也应当锁定改善民生,切实办好有关民生的大事。
具体而言,有关增加财政支出的安排,除了继续着眼于优化投资结构外,要把通过一系列改善民生为主要线索的支出项目及其规模的增加,来拉动消费需求,作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其中,比较重要的项目有:支持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劳动报酬;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积极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提高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等等。
可以预期,以增值税为重心的结构性减税及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增加支出的操作,将有可能在2012年走出一条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相契合、同整个宏观经济布局相协调的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扬.关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
[2]金人庆.当代中国税收要论[M].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3.
[4]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N].税收月度快报,2011,12.
国内目前经济形势篇5
一些同志认为,目前经济自主增长动力逐步显现:第一,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基础设施等直接提升消费和产业结构,以及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的领域,开始呈现或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如房地产开发投资2001年增长29.7%,2002年1~5月份增长36.7%,是拉动投资的主要力量,而其国债投资非常少;第二,外国公司对华转移生产能力速度加快,带动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第三,近几年国企改革有一定进展,东部企业改制有所突破,经济活力增强。2002年1~5月份,东部地区投资总额占全国投资总额61.89%。说明利用国债资金较少的东部地区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近期经济增长7~8%左右,主要得益于经济的自主性增长。
另外,也有一些与会人士认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仍未形成,指出:2002年下半年经济增长仍将主要依靠政策的推动。从目前经济增长态势和增长机制来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达到由政策推动到自主增长的转折点:第一,从价格上看,仍处于较低水平,并延续向下的走势,价格走势将处于低水平稳定状态;第二,从就业上看,2001年城镇正式登记失业人员加下岗职工总计1400万人,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第三,从国内需求增长机制上看,内在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虽然目前投资增长较快,出口形势也不错,可是外在政策推动力一旦减弱将使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一些同志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国有投资仍将充当“主角”。值得注意的是,发行国债对经济影响力已经在降低。一是资金配套能力尤其是地方资金配套能力下降。二是近期投资较快增长与国债使用分布不匀有关。2002年国债的2/3已经投放下去,这与往年分布情况不一样。国债投资估计2002年将高于2001年,但其中技改投资增长缓慢,房地产投资增长很快,这种结构下的投资高增长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投资增长前景目前存在不明朗甚至令人担忧的因素,民间投资虽然已经启动,但积极性仍不高,因此国有投资必须继续发挥效力,保证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
(二)消费形势:对稳定内需的贡献作用有所变化
一些同志分析,消费增长总体来看并不低,1~5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8.6%,虽比2001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但同期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与1998~2001年间10.5%的年均实际增长水平基本一致,并且未来也将保持平稳增长。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调整升级中,预计整个过程时间较长,随着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出现,如教育、旅游等,城镇消费仍然将保持较平稳趋势。目前对消费增长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直接影响消费结构升级,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使得结构升级脱节。预计未来一段时间里消费增长速度不会太快,平稳增长时期会较长。
有的同志则提醒各方面关注消费市场发展呈现出的减速趋势。1~5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各月分别增长了7.9%,9.1%,8.3%,8.2%,9.3%,除二月份外其它各月均比2001年同期增幅有所回落。前5个月的其它多项经济指标实际增长均超出预计,在这种条件下,消费下滑虽然仍处在正常范围内,但以往一直充当经济“稳定器”的消费需求的这种变化趋势值得警惕。他强调,这两年在消费政策上没有太好举措,一方面鼓励居民消费,另一方面许多规则实际是在制约消费,存在体制障碍,未来消费结构调整并不乐观,矛盾有可能将会扩大。
他们指出,国内市场存在一些严重而紧迫的问题:一是市场供求情况没有改观。600种商品供大于求实际情况很严重,出口的补充贡献作用很重要。二是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已出现。如汽车价格已下降,只是由于通关和指标问题延缓了价格下降速度和进口产品利润率,缓解了一部分冲击。三是城乡市场销售增幅差距扩大。5月份城乡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0.8%和6.8%,差距已达4个百分点。四是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下滑。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零售价格指数-1.8%,生产资料价格指数-3.8%,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能源价格均有不同幅度下降。
(三)外经贸形势: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与会同志介绍了有关形势并分析认为,前5个月,我国实施鼓励出口政策的时机正处于美国大力刺激其国内经济增长之时,因此外贸条件相对较好:一是美国经济复苏带动零售商大幅补充库存,引起进口增加;二是我国加入WTO使产业转移与进出口通关效率提高(2001年8月出台有关加快通关的政策);三是与美元贬值有关,人民币随美元下跌,促进了我国对美国以外其它国家的出口。
与此相比,下半年外贸形势喜忧参半。与会同志分析影响出口的积极因素是,世界经济整体面临小幅复苏对我国出口是一个有利条件,一方面我国出口与世界经济正相关,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时间在缩短。下半年外贸增长会有所加快,预计总顺差略低于2001年规模,有100多亿,出口增长可达10%。
他们概括了三个消极因素:一是预计出口退税下半年要比上半年差,第二批出口退税额度是500亿,远不能满足企业出口退税额度。据估算,1美元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约为1元人民币,如果此项政策不到位,将增加出口企业资金占用,打击其出口积极性。二是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狼烟四起。美国布什政府原本鼓吹贸易自由,但近期却出台了几个贸易保护措施。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条件不乐观,国际上针对中国蔬菜、果品等产品出口以及DVD知识产权等要价条件很高。三是国别贸易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对一些地区顺差、逆差的进一步增长,阻碍了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前5个月我国全部顺差104亿美元,而对美顺差就有140亿美元,说明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走势对我国出口形势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除此之外,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外贸影响也形成了未知因素。一是美国经济复苏态势,二是美元走势。
关于美国经济复苏态势,主要看复苏过程中投资情况,第一季度,美国企业补充库存对经济增长拉动3.1个百分点,高于个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2.53个百分点。如果阶段性补充库存后投资形势良好则经济发展前景将比较乐观。目前看,补充库存情况虽然不错,但投资形势仍不太乐观,新经济投资无明显上升。股市方面,1~6月份,道指、NASDAQ分别下跌4.8%和21.5%,势头不好。美国经常项目、财政赤字继续增加,制造业压力大,继而对政府造成很大压力。因此,美国经济复苏过程可能不会太顺畅。
关于美元走势,美元贬值趋向可能还会继续,继而影响到世界经济。由于经常项目和财政的双赤字,美元缓慢贬值对日、欧影响很大。欧洲区德国、法国经济现状也并不很好,德国第一季度经济仅增长0.9%,预计全年仅能增长0.75%,法国经济预计上半年仅能增长0.8%。
与会同志认为,我国外贸下半年有利因素不足,而且2001年下半年基数较大,据测算,全年出口假若增长8%,需要今后每个月出口达到250亿美元。如果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没有恶化,则全年出口增长将达到10%的目标,否则会有一定困难,出口增长将为8%左右。
(四)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应该淡出
一些同志认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应该与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相符。第一,目前财政运行机制应当进一步改善,从前几年主要依靠总量推动转向优化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率。第二,积极财政政策发挥的效果是适度的。我国目前财政能力与财政赤字相比还有余地,没有超过风险临界点。第三,积极财政政策进入转型期。目前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讨论较多。实际上,“淡出”并不意味着不发国债或减少发债绝对额,赤字和国债规模必须得到有效控制,
2000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达2.8%,2001年是2.6%,2002年接近3%,呈平稳态势。近几年发行的6100亿元国债,对GDP增长的影响力度是下降的,即使今后每年发行1500亿元国债,即增发国债力度不再扩大,其占GDP比重也是下降的,这本身就是淡出的一个表现。
他们提出,近年来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没有增加:首先,财政赤字和增发国债规模没有扩大。1999~2001年,中央财政包括国债利息的总赤字(2000年以后的口径)都约为2500亿元左右(3年分别为2540.6亿元、2596.9亿元和2598亿元),不包括国债利息的基本赤字(2000年以前的口径)都约为1800亿元左右(3年分别为1791.6亿元、1866亿元和1804.4亿元);其次,财政部对中央银行净债权从1998年第三季度开始转为正值,2000年末为1517亿,2001年第三季度依然保持1472亿规模。在此条件下,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速、内需平稳增长,应该说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取得了启动内需的成效。
表1
1997~2001年财政政策指标(单位:亿元)
src="bj/11.gif" width="590" height="160">
注:总赤字包括国债利息支出;财政部对央行净债权2001年是第三季度末数据。
同时,应理顺提高财政收入与增加出口退税支持出口的关系。2002年前5个月,影响财政收入下滑的主要因素有:企业所得税增长慢,而且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仍不理想;关税下降;证券印花税下降56.4%,高于预计;消费税下降。财政支出下半年面临较大压力。一是出口退税,各地要求增加指标,上半年已完成576亿,退税下半年可能突破预算;二是7月1日调整行政事业单位工资;三是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一定的财政支持;四是其他新增项目,如:500亿元用于专项粮食储备。原本并不矛盾的增加财政收入与执行出口退税政策二者在短期产生了一定冲突,能否妥善处理这个问题,将会对下半年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五)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适度配合财政政策,更应加强自身独立性
一些同志提出,人民银行认为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是基本适应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基本实现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支持经济增长的目的。
国内目前经济形势篇6
关键词:财政经济形势 财政体制 改革
财政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由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所确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但是近几年这种发展趋势有所放缓。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与全球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与此同时世界的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更深刻。面对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我国不得不进行财政体制的改革来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我国当前的财政经济发展形势
(一)中小企业发展的困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近些年中小企业的数量增长速度十分迅速。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却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资金筹集的难度和运营方面的不成熟,而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影响。而这些困境也使得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首先是激励了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改革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次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最后国家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管理,调整企业在发展困境中产生的一些矛盾,将企业引向健康的发展道路。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迫切性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涉及到民生问题,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而在近几年我国民生问题的矛盾日益严重,民生问题实际管理上的缺陷使得社会矛盾逐渐加深。而民生问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居民的住房问题,虽然有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星级出现,但是实际上人们的住房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人们的医疗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人们对我国医疗事业的感受,医疗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迫切需要政府在医疗问题方面的改革。而就业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的重要部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但是通过每年的就业信息和失业率就可了解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加重了问题解决的难度,而其迫切性也促使政府改革的进行,当前财政经济的发展形势和民生问题也是离不开的。
(三)资源的比价关系和价格机制形成之间的矛盾
资源比价关系矛盾最为严重的当属我国的电力行业和能源行业,特别是最近几年电荒问题的出现,更加加剧了两行业之间的矛盾。而长久以来我国都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来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促进两行业的协调发展,这也是两行业的价格机制和比价关系无法达成共识的重要原因。除了电力行业和能源行业的比价关系影响市场经济正常发展外,其他行业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而这种情况也严重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平衡,长此以往无法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对我国财政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矛盾的加剧也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性。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家必须将此问题重视起来,针对价格机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性调查,势必解决比价关系和价格机制中的矛盾。这不仅是缓解资源紧张,稳定资源市场的重要举措,更重要的是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健康环境,形成有利的财政经济发展形势。
(四)商品价格上涨速度过快,形势严峻
引起商品价格上涨的因素有很多,从自身原因来说是商品本身价值的上涨,这是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从外部影响因素来说则是比较复杂的,例如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影响等,都有可能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加强与国外经济往来的同时也加深了我国对外贸的来往程度,这对国内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对很多商品的价格造成了影响。从我国商品价格的上涨情况来看,从积极方面说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是商品价格上涨过快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价格上涨趋势和生活水平提高程度上的不一致也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在看到我国有利的财政经济发展前景时,也需要发现其中潜在的问题。
二、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改革
(一)控制经济发展的规模
政府在财政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作用是进行宏观调控,对财政经济的发展模式实行有效的调整和控制,而调整财政经济的规模是首要任务。政府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财政经济规模的调整,首先需要考虑的税收,税收是我们国家财政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财政经济规模的调整不能影响税收的基本情况,同样的通过税收国家也能了解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情况,以此作为财政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其次就是我国当前的财政赤字水平,目前我国的财政赤字水平非常低,当国家需要对经济作出调整时就可以运用财政赤字的作用,保证一定的财政赤字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可以缓解国家财政的部分压力;政府对财政经济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形成有利的经济发展形势的重要方式,财政经济体制改革在规模上调节的措施也是综合研究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结果。
(二)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构
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也是根据财政经济形势所确立的,而其目的也在于保证财体制的平衡。财政支出结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确定最后方案前不仅需要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同时要对过去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相应的研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分析对未来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有效的预计。而就我国目前的财政经济发展形势而言,需要加大对失业保险上的财政支出,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矛盾较为集中的问题,国家加大对事业保险方面的投入,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经济稳定的发展是十分有效的,同样也对解决民生问题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目前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国家在对农村建设上应该加大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逐渐缩小城乡差距。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三)调整收入分配的结构
收入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通过收入可以了解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我国收入分配的矛盾主要在城乡收入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与西北部地区收入的差距等,而收入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可以肯定的是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乡镇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北部地区。而国家在收入分配上也需要针对这些情况进行调控,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是调节的方式之一,近些年政府在税收上的调整也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收入差距,但是这不足以解决由于收入分配问题而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国家需要继续根据目前的收入情况在具体的地区、具体的行业来调整税收比重,例如正在处于实行阶段的“西部大开发”,还有提高某些奢侈品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税率等,这些都可以对国家现有的收入问题进行合理的调节,也是稳定经济发展环境,形成良好的财政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式。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财政经济的发展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仍旧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其中的某些问题也长期得不到解决,面临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调整来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在我国与国外经济往来愈加密切的情况下,更应该及时的解决当前财政经济形势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财政机制的改革,来应对日益变化的经济发展新形势。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财政体制改革的作用不容忽视。财政经济发展形势和财政体制改革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我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财政经济发展形势促进财政体制的改革,而财政体制的改革也影响着财政经济发展形势,在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财政体制的改革仍需进行。
参考文献:
[1]胡月英.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2
[2]宋立根,张智琦.构建财政监督精细化管理模式[J].经济研究参考,2010
国内目前经济形势篇7
“一带一路”战略是适应我国经贸发展新格局转换需要的顶层设计。从地理空间联系到经济空间网络形成的地缘
>>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陕西、甘肃、新疆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比较优势与建议 广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比较优势及发展途径 “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的经济优势产业内容 河南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势和问题研究 云南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优势与定位 吉林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势与瓶颈分析 浅谈“一带一路”与TPP的战略比较 云南开辟“一带一路”南段新境界的战略路径 “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对俄贸易的新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新媒体传播影响力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深圳发展信息化产业的新契机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长吉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的SWOT分析 “一路一带”的战略考量 “一带一路”战略的哲学思考 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在此大背景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实现6.2万亿元,多个省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在整体进出口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呈现出“逆势”增长态势。
图2 1990―2013年世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与投资年均增速比较
(二)新国际投资格局:形成对外资本输出新格局
2014年,中国已经由FDI净输入国转变为净输出国。2005―2015年,中国全球对外投资额存量达到1万亿美元,增速位居世界前列,正在重塑全球资本投资流向格局。中国对外投资已经基本上形成对发达国家优势行业为主的投资及“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为典型代表的、以我国优势行业输出为主的各具特色的框架体系,日渐形成全球性资本输出比较优势。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1180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14.7%,全年实际使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526亿元(折85亿美元),增长25.3%;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148亿美元,增长18.2%许宪春:《2015年统计公报》评读,资料来源:。。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双向投资增幅都超过了平均水平。在我国对外投资的初期,投资项目集中于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自然资源领域。中国在过去十年向国外能源、电力、重金属和原材料领域投入的资金约为5800亿美元,占全部对外投资总额的半数以上《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对外投资大国》,资料来源:。。2015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48亿美元,占全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2.6%,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到692.4亿美元,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等。如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建设方面,已在巴投入约520亿美元进行重大项目建设。2016年1月,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启动了卡罗特水电站项目,耗资16.5亿美元,是“一带一路”首个大型水电投资建设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将为巴“强力充电”》, 资料来源:。;中国制药、半导体等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五)开放政策优势:“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转化
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先期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了要素成本及技术引进形成的“后发优势”,再加上先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经过多年对中国特色开放模式的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对外开放经验,随着制度、市场、产业等各领域开放成果累积,形成当前中国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基于自身全球影响力网络的顶层设计,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经济外交的战略布局,是推动世界经济治理秩序变革的主动作为
欧晓理:《“一带一路”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资料来源:http://.cn/20151118/4013225.shtml。。
从经济角度来说,中国构成了发达经济体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间的“过渡”层级。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8318亿元,比2008年增长2.7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08年的0.61%增加到2013年的0.80%;规模以上企业共申请专利53万件,是2008年的3.4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
此外,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参与区域竞争与合作的过程强调“和而不同”的基本原则,注重世界多元化、协作化发展趋势,这源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特征。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致力于“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共赢发展,是一种“合作观”主导下的新型伙伴关系,而非控制理念主导下的等级体系,探寻平等的伙伴关系、平等的互动模式,不干预别国内政的政治原则与主张拓展了合作空间。中国提出“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的新型伙伴关系,在尊重民族、文化、历史差别的基础上,强调区域协同、融合发展。另外,“以柔克刚”的韧性也促使中国企业日渐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使得全球化、国际化过程中,中国应对国际形势变化更富有弹性。
三、基于“新比较优势”下的“一带一路”战略升级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具有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是经济、政治战略复合体。适应我国对外经贸发展新格局需要的比较优势升级,以“一带一路”战略引导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升级,从而开拓中国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我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格局中的新定位,这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系统化、长期化工程。
(一)东西双向开放战略融合升级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必须实现由承接产业转移主导的东向战略向承接与向外转移并重的东西双向战略融合升级,这是由相对被动到相对主动的战略升级。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过程,可以是产业间,也可能同时发生于同一产业内、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之间,是“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同步实施过程。但追求目标是一致的,即促进我国企业和产业向国际产业链两端移动。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中国,可以为发展程度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及时的发展经验,并转移一部分优质产能。中国有经济能力、组织能力和雄厚的人力资本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如下两个特点是一般的工业化大国所不具备的:首先,中国与沿线国家在人均收入上存在一定的落差。中国的人均收入已经处于中高等收入国家水平,而“一带一路”沿大多数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中国,引致劳动力成本落差,对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言,将会形成产业转移的内在推动力。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仍位于全球前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差距还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其次,中国已形成相对齐全的产业部门及相对清晰的产业划分。林毅夫、蔡P等学者基于中国的发展经验,提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的“飞龙模式”《飞雁模式在中国可以转化成飞龙模式》,资料来源:http:///zgjx/2015-05/20/c_134253857.htm。,强调中国产业转移的巨大规模和就业创造效应,而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引导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增长方式转变,需要多种因素、多种力量共同配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另外,“走出去”与“引进来”都存在“西向开放”与“东向开放”的双向战略融合问题。如新加坡目前是大中华地区之外最大的人民币境外离岸中心,两国金融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正在探索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希望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点[美]希拉里等口述,胡舒立等编:《新常态改变中国2.0:全球走势与中国机遇》,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244页。。
(二)内外联动模式升级
依托优势产业对外投资、生产全球化构建国际化生产网络,重新定位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节点位置。逐步改变过去生产本地化而创新外部化的状况,实现创新本地化与生产全球化进程协同,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并将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深化。中国以往经济增长较多受益于发达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及已有技术的扩散,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一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日益面临严峻挑战。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知识、创新本地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中国来说,要适应国内需求与国际市场的变化,加快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实现创新本地化与生产全球化的协同,舒缓新常态下产业升级与比较优势转变的双重压力,形成开放创新国际合作的新优势。
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推动着对外开放模式升级。从国内来看,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收入水平提高,而购买力提升激发了多样化需求,为市场优势提供了新注解:一是快速发展带来的收入提升形成的容量优势,为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更多市场可能;二是大国经济形成的市场规模优势,多样化需求形成的市场细分动力,加上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叠加成不容忽视的市场力量,形成小国经济所无法比拟的、巨大的吸引力,也是不同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由于区域发展差异的客观存在,目前中国国内形成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无论是对于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提供了巨大市场商机,也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于快速发展的大国经济来说,外部市场容量相对变化不可能同步于经济增速,按照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经济规模与贸易依存度呈逆向关系”的理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大国经济体来说,不可能长期持续。而与此同时,伴随本国经济规模的扩张,国内市场空间快速膨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现存的“内需不足”问题,不是国内需求量不足,而是对本国产品需求的增长没有实现与收入增长同步。由于需求收入弹性差异的存在,国内对于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迅速,而国内产业供给特征存在非对称现象,从而形成国际关注的国人在国外疯狂购物的现象。而且,根据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研究,在今后十年,随着社会消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将有7000家公司挤进营业收入超过10亿美元集团,其中70%将来自新兴市场。在这一趋势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产业升级背景下,企业既面临巨大压力,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两大方面内容:一是部分低技能要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沿线国家“产业转移”过程,这是成本上升条件下形成的“过剩”问题;二是以国内需求特征变动驱动、内向型导向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前一阶段对外开放战略的外向型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显著差异。
(三)开放战略空间升级
前一阶段的对外开放以沿海地区主导,形成东、中、西梯度式开放格局;本轮对外开放的“全方位性”特征,使中、西部战略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对外开放的战略空间不再是一市一县各自作战,更加强调系统性,注重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协同能力竞争。因此,城市群成为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实施中的主导战略空间,成为国家间竞争与合作的主体。各级、各类型城市集群化发展,日益呈现出协同组合优势,成为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城市群的人口、经济集聚度日益提高,集聚经济效应与溢出效应同时发挥作用,使城市群成为经济与创新中心的空间载体。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为代表的一批东部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强化合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吸引外资、技术等的空间平台与载体,成为驾驭协同优势的主要空间力量。
在前一阶段“东向”开放过程中,主导空间是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具有区位优势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集群区域,这也是新形势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空间。“西向”开放过程中,中西部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战略前沿空间,而海岸线沿线、新亚欧大陆桥沿线、长江流域沿线集聚了我国主要城市及城市群,沿线城市群的良性互动发展,可以有效协同我国东西部区域发展,同时也能促成“东向”开放与“西向”开放战略的空间对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的发展动力轴。因此,应强调空间战略布局,以城市群作为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空间载体,而非行政区经济主导。这要求对外开放深化要以对内融合为前提,即破除行政区划刚性束缚,完善各类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
(四)多维协同升级
“一带一路”战略应强调经济、环境、社会等多维协同。前一阶段对外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以环境为代价,以社会失衡、区域失衡为代价。在新一轮对外开放过程中,面临来自国内、国外的多重约束。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国内要注重群际、区际平衡及经济与生态、社会协调的多维协同;对外,输出资本、技术、管理的同时,重视当地环境、社会等多系统协同,才能促进战略的有效实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多部委联合的《推进“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是纲领性文件,是实现顶层设计的具体化,核心理念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因此,实现该战略与沿线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可以有效减少相关国家的参与顾虑,促成国际共识的达成。从地方政府层面来说,各地区围绕中央“一带一路”战略设计积极展开行动,有效协同各类区域战略与国家开放战略,从基础设施、对外投资等各领域着手推动,实现区域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一带一路”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实现战略协同,将有效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耀,汪彬,陈梓.“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机制[J]. 中国国情国力,2015(3):11-13
[2] 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J]. 武汉大学学报,2004(3):351-357.
[3] 李稻葵.大国发展战略:探寻中国经济崛起之路[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M]. 中信出版社,2015:169.
[5] 林毅夫,蔡P,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 中国社会科学,1999(5):4-20.
[6] 金立群,林毅夫等著.“一带一路”引领中国:国家顶层战略设计与行动布局[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7] 欧阳i.“大国综合优势”的提出及研究思路[J]. 经济学动态,2009(6):20-22.
[8] 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 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
[9][美]希拉里等口述,胡舒立等编. 新常态改变中国2.0:全球走势与中国机遇[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244.
[10] 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大变革――南环经济带将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M].张岩等译,吉林出版社,2015:128.
国内目前经济形势篇8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 经济分析 未来发展趋势
1 概述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及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影响着政府、企业或个人对市场的决策和调控的决策。在实际分析和判断中,如果忽视了正确的原则可能造成宏观经济判断上的分歧,使得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难以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准确的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政府部门经济调控的有效性。
2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情况
2.1 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一是我国经济顺利驶入了稳定发展的正常航道;二是内生性增长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中国出口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趋势。
另外,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向逐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内需潜力巨大;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在面临市场经济改革或者调控时,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国民
国内目前经济形势范文
本文2023-12-29 17:27:54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7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