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29 17:27:57浏览:264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篇1

随着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本文将结合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教学的认识和实践作初步的探讨,以期得到同行的指教。

【关键词】数学概念;基本要求;实施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219-01

1 概念的认识与把握

1.1 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思维的基本单位。事物有很多属性,其中有的是本质的,有的是非本质的。本质属性就是决定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与其他事物区分的标志。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中最基本的内容,是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数学学科系统的精髓和灵魂。

从产生的背景来说,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直接从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得来的。例如三角函数这个概念就是在“角”“比”“对应”等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是主观的抽象形式与客观的具体内容的辩证统一,是对客观事物更深刻,更完全的反映。

1.2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子的。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即概念的适用范围,它说明概念反映的是哪些事物。如复数这一概念,“形如a+bi(a,b为实数)的数”,是其内涵,而“实数”“虚数”则是其外延。如果学生对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不清楚,无形之中就会缩小或扩大概念的使用范围,造成错误。

1.3 数学概念的特点

1.3.1 数学概念具有普遍性和严谨性:

数学概念是数学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反映的是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例如“正方体”的概念。我们并不是指某一个大小,形状,颜色确定的正方体,而是这些具体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正方体的抽象,也就是排除了这类对象的具体物质内容(如大小,颜色,种类)以后抽象出的量的关系和形式构造,反映的是这类对象数与形方面的内在的,固有的属性。所以在这一类对象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数学概念对本质属性的刻画是非常严谨的,具有严密性明确的规定性。

1.3.2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数学概念反映的是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那么它是抽象的。第二,数学概念都由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符号来表示,使用了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使数学概念更加抽象。第三,数学的有些概念是“思维的自由想象”的产物,离现实世界很遥远,如“虚数”。可见,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正因为抽象程度愈高,与现实的原始对象联系愈弱,才使得数学概念应用愈广泛,但不管怎么抽象,一个数学概念的背后有许多具体内容作支撑,高层次的概念总是以低层次的概念为其具体内容,而且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因此就整个数学体系而言,数学概念又是非常具体的。

1.3.3 数学概念具有生成性与系列性:

数学概念大多是在原始概念(原名)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采用逻辑定义的方法,以语言或符号的形式使之固定,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从而形成了数学概念的系统结构,因此在学习时,要求学生循序渐进,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

2 概念课教学的要求和目前的现状

2.1 概念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

2.2 目前概念课教学的现状:

从平常数学概念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其一是有的学生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不重视,不求甚解,导致概念认识模糊,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其二是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只是死记硬背,而不去真正透彻理解,没有认识到很多概念,如函数,向量等,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长期下去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我们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有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推理和论证.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数学概念掌握的程度。

3 概念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3.1 引入概念时创设情境: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概念的的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这种过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丰富的感性材料,所以数学概念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的。

高中数学概念,有一部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一部分来源于数学本身内在需要,所以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

3.2 形成概念时探索交流: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应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和进行自我反思.如果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3.3 表述概念时必须准确:

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促进内化,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师可从学生的表述中得到反馈信息,了解,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果.由于数学概念是用科学的,精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表达出来的,它所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必须确定,无矛盾,有根有据并合情合理.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表述概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篇2

x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2015年4月通过抽样的方法,选取高一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1人,女生49人. 80名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多次考试成绩基本稳定在班级前十名的作为学优生一层;多次考试成绩基本稳定在班级后十名作为学困生一层;其余作为中间一层. 

2. 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课堂笔记的记录习惯和对课堂笔记重要性的认知;第二部分是不同课型学生课堂笔记的记录策略和课后笔记使用情况.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其中男生35份,女生36份.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其中的13名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访谈调查. 

3. 资料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系统软件分析,对不同数学程度的学生进行各项的差异性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 

1. 女学生更需要数学学习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 

由表1可见,学优生中,男生比例占86.7%远高于女生的13.3%;反之,学困生中女生占73.3%,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有更多比例女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和策略存在不足,需要教师对其在数学学习上的指导. 

2. 数学概念课上,学优生和学困生在课堂笔记策略和课后笔记使用上没有显著区别 

由表2可见,概念课上,学生的笔记策略基本都是采用在书中标注的方法,50%左右的学生会在课后再理解消化数学概念,这一比例学优生略高于学困生. 

3. 数学命题课上,学优生更注重课后对所学的公式、定理进行再次推导 

由表3可见,学优生与学困生在数学命题课上的笔记策略没有显著区别,但学优生更重视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在课后的笔记使用上,有更多比例的学优生课后会对所学的公式或定理进行再次推导. 

4. 数学例题课上,学优生与学困生的笔记策略存在显著差异 

学困生在数学例题课上,有较大比例的学生习惯于把上课老师写的全部都记下来,基本没有自己的选择和取舍;而学优生基本都是有选择地进行记录,特别是重点记录了老师总结的方法和知识. 

从结果可以看出,学优生在课内更重视听讲与练习,有选择性地记录数学课堂上的内容. 而学困生在数学课堂笔记的记录过程中,缺少自主的选择,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笔记的记录过程,影响了听课的效率. 

5. 解题过程中,学困生更依赖数学课堂笔记 

有73.3%学困生,在做数学作业过程中会经常翻看课堂笔记,这一比例要远高于学优生的20%,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学困生在做作业时非常依赖课堂笔记,课堂的有效掌握率低,若碰到笔记中没有的题目类型,学困生就很难自主解决. 

6. 在复习使用课堂笔记时,学优生和学困生使用笔记的方式是不同的 

大部分学困生习惯于把笔记内容进行阅读式的复习使用;而学优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笔记中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复习. 

访谈调查结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学优生与学困生在数学课堂笔记的记录策略和使用情况的具体差异,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访谈调查的结果如下. 

1. 学优生与学困生对数学概念的重视程度不一样 

学优生不仅在课堂内对概念的听讲较为重视,课后都会对新接触的概念进行再理解;学困生课后基本不再关注数学概念,认为数学概念对解题没有帮助. 

2. 学优生与学困生选择数学命题的记忆方式不同 

学优生为了达到有效理解和记忆数学公式和定理的目的,经常性地在课后把公式和定理进行重新推导,关注数学命题的前因后果;而程度差的学生,只关注公式和定理本身,课后解题过程中习惯于频繁地翻阅书本中的定理和公式,记忆效果较差,遗忘率较高. 

3. 学优生在数学例题课上的笔记策略是有选择性的记录 

学优生在数学例题课上,选择的笔记策略是先自己做题,对自己能够顺利解决的问题不做笔记;对解题方法比较新颖的或没有理解透彻的,自己解决比较困难的,会选择做笔记,在课后会对课堂上选择性记录的笔记进行再理解,并重新对笔记中的例题重新做一遍. 

在数学例题课上,绝大部分学困生选择把课堂内所有例题的题目和解答过程都记录下来;也存在少部分学生选择自己能理解的进行记录;也存在极少部分男生基本没有课堂笔记. 

4. 学优生与学困生课后对作业、试题讲评课笔记的使用上存在不同 

学优生与学困生在作业、试题讲评课上的笔记策略没有显著差异. 学优生当天在课后对错题会选择重新做一遍,并整理错题,有选择的记录到错题本中.复习时特别关注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题方法,对具体解题过程关注较少. 学困生,课后极少关注错题,基本没有重新做一做错题的习惯,对课堂笔记的利用不足. 

讨论 

1. 重视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概念理解”、“技能习得”、“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三大基本任务,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任务,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起点. 学生只有正真理解了数学概念,才能提高数学能力,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 

2. 有选择性的记录笔记是数学课堂笔记的有效策略之一 

数学课堂笔记是一把双刃剑,好的课堂笔记策略能有效提高数学能力,不好的课堂笔记策略反而会影响数学的学习. 缺少自主选择的笔记策略往往是抄录教师的板书,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笔记的抄录过程中,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影响对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课堂效率. 

数学课堂笔记不应成为数学课堂的简单重复,要利用课堂笔记促进自身数学能力的提高,笔记内容就必须要有更高的起点,包括方法知识的提炼、内容的概括和困难问题的解决等. 

3. 合理利用笔记,是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篇3

关键词:新理念;教学理念;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教学方式

引言

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新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形成对数学的全面认识,培养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面向新课程理念的数学教学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订学习计划

为了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了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的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依照自身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订数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数学课程,在学生选择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目标,结合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不同发展方向等实际情况给予具体指导,并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拓展、延伸空间和时间,以便对有关课题作进一步研究。

例如,反函数的一般概念、万能代换、数量积的几何意义以及概率中几何概型的计算都可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拓展延伸的内容虽然具有较大的弹性,但都依赖于核心内容。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确立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

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从而实现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做到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此,教师要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活动提供空间,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具体实例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发现等活动感悟并获得数学概念、原理与思想方法,充分揭示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与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授集合这一概念时,通过“介绍自己”使学生感受到集合概念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授指数函数时,通过考古中利用14C的衰减来测定古物的年代这个例子,激发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并使他们体会到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有广泛的用途;在教授统计时,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的确定”这一背景,引出研究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与8月中下旬的高温分布情况这一课题,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学习初期就感受到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步骤、方法以及思想。

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和数学的发展,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统计、概率、导数、向量、算法等内容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对原有一些基础知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例如。立体几何的教学可从不同视角展开――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而且注意用向量方法(代数方法)处理有关问题:不等式的教学要关注它的几何背景和应用;三角恒等变形的教学应加强与向量的联系,简化相应的运算和证明。

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把握标准再进行教学,例如。算法的内容应着重强调使学生体会算法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应将算法简单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同时应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思想及其作用。

新课程对传统内容的编排和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例如,新课程增加了2001版人教社已删除的幂函数部分,要求了解幂函数的概念,了解几个常见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用它们的单调性比较大小;而对于反函数。只要求以具体函数为例进行解释和直观理解,不要求一般的讨论形式下的反函数的定义,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三角恒等式的教学内容部分,新课程体现了“重过程,轻结论”的原则,把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半角公式作为三角恒等变换基本训练的素材,而不要求作复杂的恒等变形。

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高中数学新教材在每章开头的序言、问题引入、例题、习题以及“实习作业”和“探究案例”中都编排了大量的应用问题,这充分说明了新教材对数学应用问题的高度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在有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直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如运用函数、数列、不等式、统计等知识直接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社会中的广泛用途,鼓励学生注意数学应用的实例,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以及人文价值,开阔学生视野,探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养成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和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精神。

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在几何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建立公理体系的思想方法对人类理性思维、数学发展、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在解析几何、微积分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笛卡儿创立的解析几何,介绍牛顿、莱布尼茨创立的微积分,以及他们在文艺复兴后对科学、社会、人类思想进步的推动作用:在有关数系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数系的发展和扩充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以及人类理性思维对数学产生和发展的作用。

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面向新课程理念的数学教学,应重视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系列内容,既是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核心,也是数学的最基本内容之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算法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思想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它与相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苏教版的教科书在“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1”一章中,以阅读的形式介绍Excel作函数图象的方法,操作省时省力,图象清楚、美观。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也应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师应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新教材给予教师更多教学手段的选择,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篇4

一、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新

1、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发展,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了必修系列和四个选修系列的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定数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数学课程,在学生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水平,不同的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的指导。

2、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用的,我要用数学。

3、强调打基础,发展能力。(1)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应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强的训练。(3)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时代和数学的发展,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统计、概率、导数、向量、算法等内容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

二、数学新课标对教师要求高

1、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等,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

2、加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的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教学中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3、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兴趣上存在差异。因此,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课内外教学中,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4、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要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增加的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机会,要在教学中加以实施。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篇5

一、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新

1、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发展,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了必修系列和四个选修系列的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定数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数学课程,在学生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水平,不同的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的指导。

2、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用的,我要用数学。

3、强调打基础,发展能力。(1)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应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强的训练。(3)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时代和数学的发展,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统计、概率、导数、向量、算法等内容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

二、数学新课标对教师要求高

1、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等,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

2、加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的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教学中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3、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兴趣上存在差异。因此,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课内外教学中,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4、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要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增加的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机会,要在教学中加以实施。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它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思维途径、情感与态度、创新意识等五个目标领域,就是全脑开发的数学教学。下面就高中数学新的课程要求、数学新理念和数学新思维论以下几点。

一、注重概念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形式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都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在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中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活的概念体系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而一个僵化的概念集合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数学内容的本质决定了数学概念必然是抽象的。要把一个个抽象的概念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一个活的运动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我们按照《标准》所倡导的去做,《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二、数学新课改的教学新理念

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要目标,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层面的学生,必须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重点培养部分学生变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必须树立个性化的思维,使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使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能够找到满足其需要和层次的个性化素材。

个性化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在不断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符合其认知风格的个性化学习。所以,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随着课程式改革的深入也在不断地深化。师生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的师生关系状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目标是组织学生善于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一个和谐的积极奋进的学习氛围;教师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活动紧紧围绕教师设计的方案进行。

优秀的设计能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数学新理念,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所以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和相互包容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是教师适应新课程、新教法的过程,也是学生开拓新理念新思维的过程。

三、实现数学新思维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数学教师今后发展的方向。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满足其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正确的数学论证手段,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最终形成数学思维模式。高中数学教学必须树立个性化的思维,使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使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能够找到满足其需要和层次的个性化素材。

个性化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在不断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符合其认知领域的个性化学习。数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作为文化,它同样具有文化所具有的脉络性、背景性、故事性和趣味性,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关注其文化的特征与品味,那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得到的不仅有数学的知识,而且有数学积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

所以说,数学中的人文思想的贯穿是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展开积极的思维过程。

数学学习不是孤立于学生社会生活的“题海大战”和“静态思维”,因此不能在脱离真实情境的“书面知识”的真空中落实。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四、注重挖掘练习题功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离不开解题教学,这样,解题教学就成为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在于解题的质量而不是解题的数量,因此解题教学应突出探索活动。探索活动不能仅停留在对原习题的解法的探索上,而应适当地、有机地对原习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挖掘出更深刻的结论。这就需要对原习题进行适当地延拓、推广或者变式,以便达到“做一题,解一类”的目的。

五、注重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并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还应当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现行的新教材很好地执行了这一理念。因为每册书都设立了研究性学习材料,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我们应重视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我觉得只利用好这几个研究性学习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应从教材的例习题和平时的练习题中,合理选材、组材,编制研究性学习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能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发现、探索、提炼、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品质。例如,在学完现行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后,笔者根据教材的例习题和平时的练习题编拟了两个研究性学习材料。

总之,只有我们的数学教学理念同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时俱进,学生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通过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下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主动去探索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质,培养理性思维。至此,我想素质教育也并非是一句口号,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落在我们的脑中、心中、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宫苗英.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青春岁月,2014. 7.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篇7

【关键词】职业高中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理念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课程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对职业高中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在职业高中的数学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意哪些教学理念呢?

一 贯彻实施“大众数学”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种思想是以人的生存发展为目的的数学教育思想。

这一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提出,在高中职业教育阶段更应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数学上的发展也具有差异性。这一基本理念切实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经过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已在初步进行分化,进入职高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分流出来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总体较差,学习数学的习惯、信心、能力等都不太相同。因此,只要他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即可。

二 在课程中要着重体现出趣味性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1.创设熟悉的情境,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境,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同时注意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报刊和其他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来提炼出数学问题、从其他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 这样的实际数学情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特点,而且因为学生们熟悉,容易产生好奇心,有“这也是数学吗?”这一疑问,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思维。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的理解。

2.体现数学的文化性,加强数学史的教学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活,并不是空中楼阁;在古代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发展了几何学;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及天文观测的需要,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数学与社会文化始终是密切相关的。熟悉并不是一棵傲然孤立的大树,它是在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生活影响下生长起来的,同时它也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对人类文化的不同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3.做数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旨,将数学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的过程。其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主要在做与合作、做与交流中形成。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自学方式。因此,在职业高中阶段用做数学来学习数学应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形式。

三 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的融合

由于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中,一部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有的行业与数学联系紧密,如经济类行业;而有的行业,需要用数学的机会就不多,如旅游业和商业。而且不同的行业对数学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计算机行业对算法的要求就会高一些,而商业方面主要侧重点是利润和最优化方面。另一部分进入高职进行深造的学生,由于选择的专业不同,也将面临着数学方面的不同要求。但他们都需要在职高阶段为他们的这种不同打下一个适应他们未来的基础。所以,首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做一个详细的调查,确定在职业高中阶段,有哪些是必须传授的,哪些是可以传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出现的新的涉及数学方面的内容也应及时地进入教学内容。还有一些是关系到具体的专业的,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时,不妨引导他们从算法的最优化说起,如果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了解了本专业的具体内容,不仅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及时地让他们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篇8

1.拓宽基础———拓宽高等代数基础,了解高等代数课程体系和各章脉络,掌握高等代数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定理和基本性质。

2.开拓思维———注重课程教学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探究代数学的本质,了解代数学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定理、数学性质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包括用代数学思想理解小学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等。

3.强化应用———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学习代数学相关MATLAB软件知识(基础数学实验),建立简单代数学模型并求解(应用型数学实验),感知代数学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了解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加强高等代数与小学数学在内容、思维形式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高等代数观点把握小学数学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并通过校外小学生数学论文指导,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及科研能力。

二、高等代数课程内容选取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定位和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开课时间为一学期。为此,在内容选取方面,以高等代数内容体系为出发点,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科学与兴趣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为原则,根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标准和岗位需求精选教学内容,体现专业化和职业性;根据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目标精选实验教学内容,体现实践性和前瞻性,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选取高等代数最为经典部分作为理论教学内容,并创新性的加入了实践性教学内容(与高等代数知识相关的数学实验),使地地道道的“理论”变得稍微有点“实践味”。

这其中数学实验课程约为16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0%。同时考虑到高等代数研究离散量及其关系,理论部分各章节联系并不太紧密,所以内容组织表现为模块化教学,同时又根据教学内容的层次分为基础模块和提升模块,相应的数学实验也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基础实验是计算和验证实验,就是学会用MATLAB软件解答高等代数相关计算题(例如行列式的计算,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等),综合实验是将生活化的实际问题抽象成高等代数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三、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实践

随着专业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该课程围绕“为专业发展服务,为职业能力提升助力”,积极进行了课程建设与实践。在新的设计理念“文化渗透、拓宽基础、开拓思维、强化应用”指引下,重新序化组织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取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课程特色,改变了学生怕学、厌学的教学现状,取得了较好的课程效果。

1.加强课程“三基”教学,把握课程脉络体系,拓宽学生数学基础

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内容选取上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上下功夫。教学上,我们着力改变以往《高等代数》教学中偏重运算技巧、轻数学思想的倾向,强调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数学方法,如强调基本概念及各个概念之间的固有联系,重视阐明基本理论的脉络等,注意对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几何背景与实际应用背景的介绍,淡化某些特殊技巧的处理,并在习题配置和考试中突出基本题和概念题。

2.引入数学实验教学,强调课程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教学示范性的呈现

本课程建设最大的着力点就是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与高等代数知识相关的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是融数学知识、数学建模和数学软件应用为一体的新兴内容,围绕高等代数内容开展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数学的强大作用,而且通过案例的发现式教学,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契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师教育的示范性特点。

3.突破传统“概念+定理+例题”的教学模式,采用形式多样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利用问题驱动、案例导向,通过趣味故事的导入,问题的积极探索以及案例的数学化思考与分析,形成“故事情境”“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概念+定理+例题”的教学模式,极大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提升学生文化品质和思维品质,为学生的职业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

采用日常学习与期终考核相结合,理论学习和上机实验相结合,案例独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高等师范院校数学学科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我们既要保留课程传统特色,还需与时俱进,结合学生和专业发展进行不断革新,争取在教育教学中有新的突破和发现,为培养创新型小学数学教师发挥重要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篇9

【关键词】数据结构 学习方法 理论性 概念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86-02

一、引 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技术基础,它不仅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课程,而且已成为其他理工专业的热门选修课。[1]通过“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研究计算机加工的数据机构特性。以便为应用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相应的算法,并初步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另外,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进行软件设计开发的能力,也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1]

二、数据结构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性质上讲,“数据结构”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之间的核心课程。因此,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考虑数据本身的数学性质,而且还必须考虑数据的存储结构。为了研究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先分析本课程的特点,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很强的理论性

本课程不是以掌握应用性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目的。让学生把握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思想,采用什么方法解决,以及用什么方法最优等一系列问题。

2.很强的概念性

本课程要求学生不但深刻理解某些概念的所有要素,同时也要求理解为什么要引入某些概念,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引入这些概念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学习各个数据结构(线性表、栈等数据结构)时要考虑为什么要引入这些数据结构,这些数据结构在什么样的场合中使用。例如“栈和队列”这章中在“数制转换”、“括号匹配的检验”和“行编辑程序”等应用中,由于栈的引入极大地简化了程序设计的问题。

3.很强的连贯性

本课程结构紧凑,每部分所述问题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全课程始终是以数据间的关系即“结构”为主线展开。其中“基本数据结构”部分围饶数据结构三要素即逻辑结构、物理结构、运算特性展开,辅以一定该数据结构基本应用的讲述;而“应用数据结构部分”以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性能分析的顺序展开,使全课程大量庞杂的内容条理分明,轮廓分明。

4.易混淆性

本课程中有一些易混淆的基本概念,也有很多算法、状态等一系列问题都易混淆。比如要解决某类问题,也许有很多方法和途径,每种方法和途径适用于什么场合,各自存在什么优缺点(例如“内部排序”这一章中各种内排方法的比较与应用),都易产生相互混淆。

三、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方法

1.循序渐进学习法

由于本课程很强的理论性、概念性和连贯性,所以学习过程中要从概念入手,逐段、逐节、逐章深刻理解和掌握,层层推进,从基础到应用,最后达到完全掌握该课程内容的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上机实践环节非常必要,能增强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注重上机实践环节,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

从时间角度可以把上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上机前、上机和上机后。我们从这三个阶段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来说明如何做好上机实践这个环节:

上机前,老师要把每次上机题目提前给学生,并让学生了解本次上机所要用到的数据结构的理论知识、C语言相关的知识和开发工具所需要熟悉的内容。学生根据本次实验的要求,做好上机的准备,不要等到上机时还一头雾水。由于C语言的学习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可能对C语言的所学的东西有些模糊,例如:一些语法的标准使用、类型的使用范围等。所以在上机前需要学生对C语言的知识进行巩固。

上机,在进行实际的上机操作时,教师要时刻在学生周围辅导,一是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二是能监督学生认真做实验。使学生明白上机实践的意义,使学生的上机实践能够规范化,认真编写程序,通过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不但能更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如:通过一元多项式的加减的例子,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链表的使用,并体会到采用链表这种数据结构能极大的简化程序的设计与实现),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上机后,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并对自己的上机实习情况进行总结,指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实验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概括提炼学习法

每学完一节、一章内容,都要从中概括提炼出本部分内容的要点和重点。一则可以达到内容总结、有效复习的目的,二则可以自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的讲解只是让学生有了一个系统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和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算法,教师应根据各章节的教学目的和具体内容,精选习题,让学生练习。例如,学过单链表的插入、删除基本操作以后,可通过让学生多做习题,反复练习指针的修改情况,从而深刻掌握链表的操作,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问题,然后针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所以,习题不但是促使学生掌握所讲授内容的一种手段,也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2]

3.归纳对比学习法

针对课程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以及课程中同类、非同类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优缺点。这种方法不仅能搞清楚容易混淆的问题,而且能更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内容实质。

4.循环学习法

由于课程中许多基本概念和复杂算法在顺序地学习过程中并不能达到准确、透彻地理解的程度,有些概念和方法可以应用于多种场合,对这些内容,在学习时就需要循环往复,借助后续内容的信息来全面把握。

四、结束语

数据结构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本文分析了数据结构课程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几种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初步验证,但数据结构的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篇10

摘要:数学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足够重视。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则是客观事物中数与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标 概念 思考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乙,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而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剩下的是赶紧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 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课教学?笔者结合参加新课程的实验,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

二、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范文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篇1随着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