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篇1
关键词:技工院校 内涵式发展路径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内涵式发展以促进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为重要途径。制定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标准,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并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是技工院校当前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这一根本点,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一、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及特色
1.内涵式发展的含义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以技工院校硬件办学条件改进提高为基础,向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提升等软实力方面实现发展转变。积极挖掘现有的办学资源和潜在发展能力,在保证办学规模稳定和教育教学布局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打造办学品牌,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使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更优配置,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改革,办学质量和效益得以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从而实现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内涵式发展的特色
(1)独特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办学特色凸显的发展,必须体现发展的独特性。抓住特色办学,抓住特色打赢生源竞争规模战役,通过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培养环境、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创新来加强内涵式发展核心内质,核心竞争力才会更持久、更强大。
(2)争先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基于质量竞争意识之上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高低是衡量一所技工院校品牌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标志。对一所技工院校进行评估和科学考量,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如果忽视了办学质量的竞争与发展,就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力。
(3)协调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人才需求目标相一致,强调协调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调整新思路,提高新要求,推出新举措,及时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对接经济转型方面科技创新等因素,找寻内涵式发展路子,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4)渐进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科学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渐进性。是将办学质量作为发展核心,从宏观大局出发,从质量提升入手,积极挖掘自身办学优势,不断丰富完善办学思路,充分持续发力,营造有利于内涵式发展的技工院校办学环境。
二、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容
1.保持发展规模
技工院校办学发展规模要适度,不能过度寻求规模效应。考察一所技工院校是否实现内涵式发展,不能只看规模大小,实现办学资源利用最大化是其关键,并且还要看其办学规模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实训场所等是否相匹配。不能不顾已有办学基础和条件,进行盲目扩张,更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保持办学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造成办学资源的闲置浪费。注重用好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办学规模稳定,办学质量持续提升,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2.突出专业优势
技工院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如何,很大程度能通过专业设置来集中体现,专业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和潜力所在。看一所技工院校的内涵式发展,首先要看专业优势是否突出,有无特色专业。技工院校应该立足自身现有办学条件,发挥潜在办学优势,强化专业建设推进步伐,在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上重拳出击,使专业建设走在同类、同等规模院校前列,其内涵发展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其他院校。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内涵式发展的主体和具体推动者是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如果一所技工院校名师多,学科带头人多,有质量过硬的教学团队,那么这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必定出色,教科研成果会很丰硕,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大,吸引学生的效力就强,其内涵式发展也一定是走在前列。技工院校所拥有的职业道德优秀、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水平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但是技工院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的依靠力量,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突出标志。
4.完善科学管理体系
技工院校加快内涵式发展靠的是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和高水平的管理。如果一所技工院校教育教W管理混乱甚至粗放办学,其内涵式发展就难以实现,也根本谈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实力,一定以科学的管理作保证。技工院校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在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并创新,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精细并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5.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技工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承载院校灵魂和精髓的物质环境文化,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以物质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活动建设为重要载体,以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依托,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推进文化管理,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具体体现。内涵式发展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技能人才的强力支撑。
6.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篇2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内涵式发展 内涵探析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湖北省独立学院的改革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为20102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袁先海,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张伟,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组织与培训中心主任、讲师,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实力增强,这种发展更多的是出自内在需求。外延式发展则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当前,独立学院正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明确内涵式发展的内涵,就是要解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确立发展的任务和途径,这也是独立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
一、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是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发展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组织管理以及发展过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需要确立与内涵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1. 要确立特色发展的理念。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另一所大学的独特气质,是办学水平、办学优势、办学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精神和竞争力的表现。可以说,办学特色问题是目前独立学院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用长远的眼光,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特色发展的重大意义。特色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聚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准切入点,苦练内功,日积月累,取得成效。
2. 要确立适应社会的理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校不是旁观者、评论者,而是参与者、建设者。独立学院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仅是发展问题,而且是生存问题。适应社会的重要体现,就是培养的学生能否为社会认同,能否在人才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既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学校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3. 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师生员工在学院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就是要尽力解决和维护师生员工的实际利益,就是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最终达到个人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因此,要把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出发点,把真诚服务与民主管理作为基本要求,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从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
二、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办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同样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前面讲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后面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表述不同,内涵一致,都强调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质量为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培养质量。
独立学院在经过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后,需要尽快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重大转变,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教资源的逐步丰富以及生源数量的减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从有限选择向多元选择转变、从能上学向上好学转变,办学质量成为人们选择学校的主要标准。近年来,我国独立学院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看,办学质量还不高,社会认可度还比较低,在教育市场的竞争力也不强。同时,独立学院还面临着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规模发展难以为继的严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扎扎实实提高办学质量,既是独立学院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实践表明,师资队伍是困扰独立学院成长发展的一大难题,比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加困难,更加复杂,需要的时间更长。对湖北省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情况的调查表明,独立学院师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从2004年到2009年,湖北省独立学院教师总量虽然每年都有所增长,但生师比仍然在22∶1以上,最高的年份达到了25∶1。二是结构不合理。通过对2009年湖北省独立学院教师队伍职称结构进行统计分析,正高占9.65%,副高占23.6%,中级占29.4%,初级占26.1%,无职称的占10.4%。也就是说,副高以上的教师比例为33.25%,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66%。三是稳定性差。独立学院聘用教师实行的是人事制度,用合同来约定学校与教师的职责、权利与义务,独立学院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体现为雇佣关系,教师面临随时被解聘的可能,这使得他们缺乏稳定感。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篇3
0 引言
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核心素养培养是从人文、社会等角度对接受素质教育的学生进行品质素养方面的培养。培养的过程是通过相关课程内容体现出来的。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其未来的成长。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实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1 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针对时代和现代年轻人的特点所需的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充分了解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落实教学改革措施。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与教学要求,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四大方面:(1)物理观念。物理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所以物理观念应包括基本的物质观念、能量观念、运动观念以及相互作用观念等。在物理观念的作用下,有助于学习者在脑海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理解与运用。(2)科学思维。以物理学科视角来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及关系。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构建模型、质疑推理、科学论证共三个方面,在科学思维的指引下运用分析、推理、论证等物理方法获得结论。(3)实验探究。实验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事实证据、解释交流等环节,即提出具体的物理问题并列举假设,收集相关信息、整理证据,获得结论,同时还要进一步解释与交流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最终成果。(4)科学态度。在把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大要素关系的基础上,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对科学技术形成初步认知。
通过分析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不难发现,初中物理教学除了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以外,更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体会物理实验的乐趣与重要性;围绕核心素养实施实验改革办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求知欲望,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另外,核心素养与物理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只有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与物理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物理学科知识的支持。因此培养核心素养符合物理教学改革需要,也是落实物理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2 完善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2.1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有趣的物理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因此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笔者在物理课堂创新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1)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要注重演示过程的规范性、趣味性和有效性,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过程与实验现象。除了演示实验以外,还要以分组实验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和观察实验结果,对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产生直观认识,加深印象。(2)引入趣味性与探究性实验内容。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活创新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体地位,设计丰富有趣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在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把握学习物理的真谛。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知识时,布置学生自制“水气压计”,用来观察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情况。学生拿到实验任务后,根据已学的物理知识点,整合实验室的器械设备与原材料,设计各种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通过不断完善与调整实验过程,获得了可靠的测量结果。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操作过程中,养成了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遇到难题时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课外小实验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一直以来,物理实验教学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完成,在物理实验改革中,教师可通过组织课外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实验制作、完成实验课题。根据物理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设计有意义的课外实验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实验现象、运用物理知识,体验实验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章时,学生虽然已学习了杠杆和轮轴,也熟悉了摩擦和压强的知识,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比较欠缺。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社会实践活动课题,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构造。有的学生回家自己拆装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构造,观察它是如何运动的,运动的时候会有什么力;有的学生到修理自行车的摊位上去观察,看修车师傅如何修理自行车,如何轻松省力地将一辆自行车修好。学生每人交了一份实践报告,这种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拓展了知识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2 理论结合实际,实验内容关联现实生活
初中物理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实用价值。所以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要多引入生活化的内容,将实验关联现实生活,介绍物理新理论、新技术,以此增强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1)教师要有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从生产和生活中寻找物理要素,围绕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实验内容。在讲《电路》时,布置学生仿照小实验利用一个电池组、一个小灯泡、两个单刀双掷开关和一些导线设计一个楼梯开关电路,使行人上下楼都能控制电灯的开和关。通过这样的实验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基本仪器的操作和使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的开展,可引导学生了解、体会、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充分感知实验操作的过程,利用多种感官感受实验中的各种刺激,激起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2)物理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吸引学生的兴趣。改变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多给学生介绍先进的科技成果,如新能源的利用,让学生感受物理给生活带来的变化。(3)展示物理新理论与新技术,通过翻阅专业书籍、浏览网络资源等渠道,随时把握物理教育与物理技术的新动向,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开阔视野。
2.3 强化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既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更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有效的实验教学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意识,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在设计实验课程时,应把握以下3个原则:(1)实验教学的内容要富有趣味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在让学生讨论机械效率知识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带着是否机械效率越高就越省力的问题展开讨论。使得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核心概念,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2)实验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力的核心概念时,教师通常会举手提东西、人推车等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笔者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操作,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3)借助实验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形成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思维是推?哟葱铝Φ幕?础保障。
3 结语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篇4
【关键词】历史课堂;核心素养;出发点;关键点;立足点;支撑点
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 已经成为顺应教育改革趋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2016年9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会。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其培养离不开历史课堂,历史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制定清晰有效的三维目标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历史课程目标是对历史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清晰科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在设计三维教学目标时,需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出发点,遵循历史教育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基A上,初步学会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从历史丰富的内涵中挖掘养分,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思想认识,提高认识现实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达到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标准。如在设计“贞观之治”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了解贞观之治的背景、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应该将其设计为“在了解贞观之治的知识点基础上,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认识到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既注重智育的提升,也注重德育的修行,使学生潜移默化为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
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点
随着时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则是之一素养培育的关键点。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受落后教学观念的影响,存在诸多弊端,这些弊端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课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必须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开拓多种学习方式和途径,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促进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知、情、信、意、行的转化。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传统的教学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求同而轻求异,评价目的片面、范围狭窄、手段单一,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多远评价机制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也成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立足点。多元教学评价评价既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例如历史知识、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道德品质等,还要考虑到学习的其他变化,如对所学习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迁移情况等。它包含体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是指既要重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历史基本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的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应该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相互结合;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除了纸笔测验外,还可以采用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教师观察等方法。通过多元化的历史评价,对学生给予及时的、有针对性的鼓励、帮助和指导,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四、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对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也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点。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历史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从历史学科来讲,历史教材、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等,都属于历史课程的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信息成果;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在历史课程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并且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产生不同的历史体验和感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搭建起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点。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篇5
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层次的人才后备军,是未来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实践的中坚力量,其医德素质培养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人文内涵素质培养的一个核心就是人文内涵的培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使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相应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必将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情况。因此,在社会需求和理论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医学与人文内涵相融合的视角进行医学生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这首先需要对医学生的人文内涵进行本质分析,之后在分析的基础上与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医学生的人文内涵 谈到人文,可以说无论东西方古已有之。西方社会的人文更多指的是人文精神,英文为humanism,通常又可以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最初的人文精神即狭义上的意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而广义上的人文精神则是指人类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与科学与艺术相并列的人文。我国教育界中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在我国,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贲》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主要指礼教文化;所谓“文明以止”,就是要求人们内以践行道德伦理,外以恪守立法制度。 但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人们在注重医术与器械的同时,逐渐忽略了医学的人文内涵,忽略了医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由此导致了当前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也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医学与人文相分离的状况[1]。其实今天我们倡导医学的人文精神,主张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内涵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讲不过是医学本质的回归和复兴。这种医学人文内涵的回归是医学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呼唤,因此重建医学人文精神是当代医学工作者的共同责任。由此可知,医学人文内涵的本质不是体现在医学方面,而是体现在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点之上的。简单叙述就是,医学人文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关注人的生命、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重视人的自身价值,强调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则是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 医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所以,在社会需求和理论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医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视角进行医学生的培养,对医学人文内涵的本质解读就显得尤其重要。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2],与医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了这两种精神的医学生才是合格的、值得信赖的未来医生。正如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 2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内涵的结合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医学生的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应该是一门融科学、哲学、人文、学科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应该具有的特点就是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具有医学方面丰富的素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如何在阐述知识点的同时,把人文内涵教育融会其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实现人文内涵的升华,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教学背景而言,医学研究生大多来自单科院校,本科阶段局限于专业范围,人文社会科学的底子相对欠缺,研究生阶段专业学习任务繁重非常的繁重,过多的关注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思想人文素养的提升,忽视了人文内涵方面的教育,导致形成了重“医”轻“文”,重“技术”轻“人文内涵”的现状。然而“医者德为先”,从历代名医的相关著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凡是卓有成就的医学家无一不是医术精湛、人文内涵高尚的人。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3]。这就说明,我国从古代起对从医者的选拔和任用就有十分严格的标准,非人文内涵高尚者不得行医。所以转变医学生原有的专业能力本位观,树立起全方位的以人文内涵教育为根本的素质教育本位观,既是医疗事业时展的需要,更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现代医学因其负载着新的人文价值而正在发生着变化,与传统人文内涵相比增加了新的内涵。特别是面对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由此引起的种种忧虑和不安,以及面对人类对健康、尊重、和谐等等的美好期盼,使得医学教育无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为培养新时代医学生的人文内涵比掌握医疗技术本身更值得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和谐医患关系添砖加瓦,才能够让人们对生命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期许走向更高的境界。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任课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力求将医学与人文内涵,敬德与修业两个个方面进行结合,努力形成突出人文内涵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思想政治课课程为平台,加强医学生人文内涵教育的途径研究,可将其简单归纳为围绕“一条主线,两个基本点”展开。一条主线是指以“敬畏生命”的大道德观作为中心和主线,贯穿课程的始终;两个基本点是显性人文内涵教育与隐性人文内涵教育同时推进。显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思想政治课所宣讲的科学精神中的“真”;隐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授课过程中精选有道德闪光点的教学案例,就人文内涵角度有所侧重,强调“善和美”。 “敬畏生命”必须作为思想政治课课程的一条主线和理念贯穿始终。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界的中坚力量,直接面对的就是人类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生命的神圣性和脆弱性都需要医生具有抚慰生命的善意和拯救生命诚意的人文内涵品格。但是需要进行拓展的是,敬畏生命并不是简单是人与人之间的,更应该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它的内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基础上,“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使人类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逐步学会善待和敬畏包括人、动物、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神圣,尊重生命的平等生存权。#p#分页标题#e# 显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思想政治课所宣讲的科学精神中的“真”。具体方式就是通过科学精神的讲授,让学生从思想上加强学习好专业技能的紧迫性,通过专业技能的精湛来加强人文内涵的修养。首都医科大学的老校长,著名医学家吴阶平先生曾经说过:“做好医生有三条要素:一、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二、精湛医术;三、服务的艺术,即床旁艺术。”这三要素中,第一个要素讲的就是人文内涵,第二、三个要素指的是专业技能。人文内涵与专业技能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人文内涵是专业技能的灵魂,专业技能是实现人文内涵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有高尚人文内涵的人往往有精湛的医术,因为没有治病救人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执着地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 隐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授课过程中精选有道德闪光点的教学案例,就人文内涵角度有所侧重,强调“善和美”。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把人文内涵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选择让学生感动的案例,不仅要和课堂教学的内容相符,还要彰显高尚人物的人格魅力,这样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动之余,心灵得到净化,人文内涵得到升华,这样才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道德性的统一。这种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情景,再现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道德情感,从而探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获得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思维方法的启迪,同时领悟人生的哲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3医学人文内涵的价值观 自从20世纪以来,随着各种先进的诊断仪器和设备的出现,以及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转移到寻找致病原因、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即对医疗器械的依赖与日俱增,这使医学价值观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医学价值观主要是指研究医学行为的价值,而这一价值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之上的,它以客观的方式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主要采用直观观察、客观检验、综合推理等认识方法,得出个人及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事实。其最终的结论就是通过得出人体“what”和“how”的科学结论,为维护人体健康提供前提条件。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价值观的发展也经历了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片面科学观的影响,使医学的发展陷入狭隘的死胡同,并且与其人文内涵相脱离,这是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重拾医学人文内涵的价值观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学本身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观,“医学的价值是多元的,除了基本价值外,医学的价值还可以分为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功利价值与非功利价值、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等”[4]。但是医学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所以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只能是医学与人文内涵相融合的唯一性,即只能是对人的关爱。医学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却不能将高医学技术作为医学自身的价值的主要取向,因为这样一门起源于为解除人类的痛苦且从头至尾充满着爱人的科学,其价值观必须是以人定向的。这种基于医学人文内涵本质的“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价值观必将逐步取代医学技术论的价值观,这才是医学真正的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因其负载着新的人文价值而正在发生着变化,与传统医学相比增加了新的内涵。特别是面对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由此引起的种种忧虑和不安,以及面对人类对健康、尊重、和谐等的美好期盼,使得医学人文方面无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也对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其实,医学和人文应该是互助合作、互利互补的关系,医学的发展需要从人文内涵中获得教益,而人文内涵的发展也要从医学精神中汲取营养,因此越到高的层次,它们越趋于一致。只有对医学人文内涵的本质有真正的理解,医学与人文合而为一,才能够为和谐医患关系添砖加瓦,才能够让人们对生命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期许走向更高的境界。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篇6
凝聚共识:坚持高职教育内涵发展
当前形势下,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步伐的提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这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领导班子清醒认识到,理应把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涵,紧扣内涵式发展的主题,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思路、新机制,坚实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步伐。
坚持内涵发展理念。学院领导班子指出,必须正确把握内涵式发展理念,在办学实践中予以践行,绝不能把内涵式发展当成一种简单的方式方法。为此,学院把高职教育视为“全职业生涯”教育,据此对自身办学体制、机制和教学模式、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突出财贸自身特色。在学院实训基地,银行专业的学生们身着工服在柜台前办理银行日常业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在超市货架旁为最佳陈列方案进行热烈讨论,酒店专业的学生为调制出一款新式酒品而细细斟酌、品味……这种富有行业特色的育人环境,与学院坚持财贸发展特色的定位是分不开的。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即了解未来的“社会角色”,培养他们具有不同个性和创新能力、职业延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院在内涵认识上突出行业特色属性,在办学中紧紧突出财贸自身的特点,不是从学校、单一部门想怎么干为出发点,而是按照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和行业发展需求去设计和审视自身的发展。
内涵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可持续的过程,要经得起时间和社会发展的考验。事实表明,学院自觉践行的是自强不息与自我发展,追求的是品质提升、特色打造、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重视的是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以最终实现品质提升的发展、特色突出的发展和影响力增强的发展。
协同创新:拓展高职教育服务功能
高校协同创新是党和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作为服务首都商贸行业发展、为财贸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院校,学院以提升品质、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的内涵式发展为目标,主动探索财贸类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实践中,学院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践行协同创新战略,必须积极寻求与重点专业背靠的行业企业合作,与校区属地合作,在为行业企业及属地服务中得到合作者在拓展办学资源方面的帮助,实现学院与知名行业企业及属地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把学院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纳入统一协同的战略体系,建立有效的体制与机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为此,学院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以紧密服务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宗旨,不断实现与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东城“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体化发展;与首都金融、商贸、物流、旅游和文化创意等知名行业企业一体化发展。
秉承这样的发展思路,学院坚持教学创新,实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财贸素养证书“三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双主体办学进程,成立了菜百商学院、北财・恒天商学院和北财・尚游汇商学院等多家企业冠名商学院和人才培训基地,在研究开发、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努力培养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的财贸技能型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特色发展:提升高职教育发展张力
2013年9月27日,部级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启动会在京召开。作为首批3所承建单位之一,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主持建设了“中华老字号文化”子库项目。
学院领导表示,建立中华老字号文化子库,对于梳理中华老字号历史文脉、促进民族商贸文化发展繁荣,凝练中华商业道德价值、促进财经类高职学生素养提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促进中华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旅游城市和塑造“北京服务”品牌目标,实施学院品牌战略管理,培育专业特色品牌、教师特色品牌、学生特色品牌、科研和社会服务特色品牌,增强学院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在学院领导班子看来,要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培育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与形象,整合各种资源,赢得社会对高职教育深层次的品牌信赖。
学院品牌 学院着力推进“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财贸高职名校”品牌建设,创建学院品牌管理体系,提升学院品牌的社会价值和国际影响力。
专业品牌 学院以专业服务行业发展能力建设为突破口,与知名企业合作,联合打造财贸类品牌专业集群,在商贸、物流、金融、财会、旅游、文化创意类专业中重点培育具有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的特色专业品牌。
教师品牌 学院通过实施名师、双师、导师“三师”战略计划,培养一批具有高尚师德,较高教学、科研、咨询服务能力以及行业影响力的教师队伍,着力建设财贸教师品牌。
学生品牌 学院着力实践探索财贸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培养 “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打造高职学生品牌和学生社团品牌,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种竞赛,培育特色社团,推行财贸素养养成教育,提升财贸学子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科研和社会服务品牌 学院发挥50多年来积累形成的“京商”和“商业规划”研究优势和专业咨询优势,利用高端培训和技术培训优势,开发特色研究、咨询与培训项目,建设以“京商”为核心的系列科研和社会服务品牌,为“人文北京”和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作贡献。
文化品牌 学校文化是师生员工要共同遵循的核心事业观念和价值观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学院以制度文化来规范、约束、引导学校的各项工作;把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专业文化、职业文化融为一体,形成浓郁的财贸校园文化氛围;宣扬“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提倡“求实、严谨、团结、奋进”的财贸精神文化。
实践中,学院依托“京商研究”和“首都流通现代化研究”两个北京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以京商研究为旗帜,以咨询服务为特色,以职业培训为重点,形成了社会服务品牌――学院总揽了北京市“九五”至“十二五”、中关村科技园区、CBD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0多项商业规划项目,形成了公司创办、战略管理、理财实务、营销策划、卖场管理等20多个职业培训品牌项目,每年职业培训万人以上。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篇7
关键词:粮食专业;专业文化;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55-02
1 粮食类专业现状分析
粮食是人类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关系到人类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粮食加工业迅猛发展,粮食产量全球第一。随着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粮食行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加,现有粮食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及质量都已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全国粮食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粮食行业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应切实加强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粮食专业建设,到2020年,粮食行业人才资源总量将从现在的69万人增加到109万人。
江苏是粮食加工、销售大省,每年对高职层次粮食专业人才需求量极大,但目前粮食行业人才缺口较大。粮食类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少,且毕业生在本专业就业率低,专业人才流失率较高。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出现此情况的原因有:①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家长对粮食类专业存在误解;②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不高,很多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未来发展不明确,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多数时候只看中眼前利益,跳槽频繁。③学生吃苦精神较差,粮食类专业毕业生工作后大多需要倒班,而部分学生不愿夜间工作,导致人员流失。④学生抗压、抗挫折能力不够,工作中遇到问题很容易选择辞职。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粮食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传统教学注重专业知识教学,而忽略综合素质教育,对文化育人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学生专业能力较强,但专业精神不强。为改变现状,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粮食类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强了专业文化内涵建设,通过文化内涵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确保学生的对口就业率。
2 粮食类专业文化的内涵及要素
2.1 粮食类专业文化内涵
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综合成果。专业文化也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学校与社会、专业与就业、工作与学习的纽带,良好的专业文化、深刻的专业文化内涵能够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能够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良好融合。
粮食行业是关系到民生的基础产业,粮食类专业文化的核心热菔潜承“为粮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基本理念,是在培养适合粮食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学生都应该遵守的核心价值观。粮食类专业的专业文化应该体现在所有专业教学场所,应该深刻扎根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中,更应该贯穿于粮食行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粮食类专业的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因此积极探索、培养优质的专业文化,营造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培养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粮食类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粮食类专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粮食类专业的专业文化构成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所谓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粮食类专业的精神文化是粮食类专业文化构建的灵魂,它主要包括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几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粮食类专业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教学场地的文化建设、专业课程的文化建设。在专业教学场地文化建设方面包括教室、办公场所的文化标语张贴、榜样人物的事迹介绍、专业发展状况介绍。专业课的文化建设包括专业实践场所各种制度、操作规范、典型工艺流程示意图等内容。此外还包括粮食工程相关的周边产品、宣传画册等在全校范围内的传播。
3 粮食类专业文化内涵建设的措施
3.1 建章立制确保专业文化内涵建设顺利开展
制度是保障专业文化内涵建设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确保专业文化内涵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的保障。在专业建设上,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粮食类专业以校企合作理事会为依托,结合学院对学生要求、企业对员工要求制定相融合的管理、评价制度,使专业规章制度体现职业特点;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做到认真、规范,真正做到以制度管理人、鞭策人、培养人。
3.2 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互融
企业是学生毕业后就业的落脚点,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在专业文化内涵建设方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粮食类专业积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与中粮、益海嘉里等大型的企业合作,将良好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共通、共融。在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将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进行改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化教学,将企业各工段的工作任务作为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流程进行讲解、操作,严格执行企业的各种规定,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充分体验到企业工作的状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3.3 开设各类活动,培养综合素质
大学校园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专业文化内涵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社团方式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的素质。近年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行“1349”育人模式,建有多个粮食类专业社团,如粮油食品协会、食品安全协会、焙烤俱乐部等,各个社团定期开展专业相关活动,如粮油、食品安全宣传、科普开放日、儿童进校园、烘焙讲座、西点大赛等,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对专业的喜爱度。此外,借助其他活动,如三下乡、实践锻炼、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进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以赛促学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专业技能竞赛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各类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赛促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粮食工程系多年来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积极培训学生参加行业举行的各类比赛,促进学生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发展,通过多年的积累,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粮食类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技能竞赛名列前茅。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2013年参加第三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取得学生组第一名、第三名,参加2016年第四届江苏省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取得学生组第一名。通过以赛促学的模式,培养了学生不断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5 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培养职业情感
在专业文化内涵建设中,物质文化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为营造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建有反应粮食行业发展的粮食文化长廊,学院定期安排学生参观,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②在所有专业教学场所张贴与专业相关的标语、行业相关企业介绍、专业优秀人才简介等材料,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受到专业文化的熏陶;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深度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先进性,定期带领学生下厂参观、实践锻炼,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良好发展事态,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及专业喜爱度。
4 结语
专业文化内涵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专业文化内涵建设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热爱度,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专业就业率及专业延伸度。在专业文化内涵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努力创造良好的专业氛围及专业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专业文化内涵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从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文化内涵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设优良的系风、学风、教风,成立优秀的研究团队,从而促进专业文化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徐 华.校企文化融合下的专业文化建设探微[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2~63.
[2]叶 莉.高职院校钻井技术专业文化建设思路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12):67~69.
[3]秦 雯.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21~22.
[4]王钟斌.关于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46(2):68~69.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篇8
[关键词]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核心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100
生物核心概念是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基石和精髓,它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只有牢固掌握生物概念,学生才能对生物问题进行科学的、正确的分析、推理和判断。生物核心概念不是生物符号、代码的简单识别,而是反映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中学生物核心概念较多,学生较难全面理解与掌握,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核心概念是新课程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传统的生物概念教学偏重于机械的识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生物核心概念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关注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完成对生物学核心问题的认识与构建,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
一 、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学概念基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内涵;二是外延。在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全面准确掌握概念时,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要重点进行分析,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得以全面揭示。
例如,在学习质壁分离的概念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质壁分离的“质”、“壁”与“分离”的内涵:质是指原生质层,而不是指细胞质和原生质(动物细胞);壁是指细胞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接着层层分析概念的外延:不成熟的植物细胞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动物细胞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死亡的植物细胞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最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速率的关系,及了解质壁分离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 、理顺生物概念的关系
在生物概念表述的过程中,各个阶段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不同的概念之间存在着包含、大小的层次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读图、列表比较等方式,理顺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引导学生画概念图,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概念辨析。教师通过宏观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理解微观的生物世界。教师:我们这栋教学大楼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教学大楼的结构层次为:一块砖 一面墙一间教室一层楼一栋楼。接着,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构建人体的结构层次关系
图(如图1)
,让学生开始构图竞赛,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又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都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进行概念辨析,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避免学生对概念混淆不清,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能力。如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知识进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如下表所示)。
三、重视概念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进行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时,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生物学习兴趣小组开展生物科学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学习无氧呼吸时,指导学生利用合适的条件、装置、方法,制作酸奶、泡菜、葡萄酒,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领会发酵的概念。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组织学生参观池塘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让学生现场分析、记录这些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体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含义。这样,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
在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比喻、构建生物模型等方式,使抽象的生物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物
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时,把自由扩散比喻为人穿着救生衣从河的上游向下游方向自由漂流;把协助扩散比喻为人坐小木船随水顺流;把主动运输比喻为人坐机动船由下游向上游逆行。又如,在学习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时,可让学生制作动植物胞亚显微结构模型,从中理解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比喻、生物模型制作等形式,寓乐于知识学习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
五、使概念系统化、逻辑化
在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制作概念图,使学生把握生物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直观地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联系,是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教学策略。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中增添新内容的过程。通过构建生物概念知识网络,使生物概念知识系统化、脉络化、逻辑化,使概念之间的关系明朗化。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体的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
本文2023-12-28 17:33:49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6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