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教学总结与反思(汇总17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思考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教学不足并及时改进。教学反思范文中的成功案例和教学方法可以让我们倍受启发,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必修一地理教学反思
本次期中考试;语文总分1720分,平均分59.3。29人中16人及格。及格率为55%。优秀率为0.最高分为孟祥娇的100分。最低分为0分。
通过次考试可以看出学生的两极分化的越来越严重。
而且学生也出现了厌学现象。虽然此次试题难度时上次考试偏难,但成绩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一月学生的及格率并不好。学习积极性照3月份有所下降,导致成绩不升反而有所滑坡。三个问题一定要重视起来。
一、通过阅读。发现一半的同学存在着不会审题。审题不清的题。比如说:积累与运用中6.怡人的春景是诗人的最爱。韩愈偏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朦胧,向白居易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满蓬勃生机的欢闹,学生没注意到“欢闹”两字就随便写上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再如说阅读题20.纵观全文,作者回顾了学生时代,与张老师相关的那些事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学生没注意到“学生时代”四个字。把虽有的事件都写出来了,这说明他们审题不够认真仔细。今后一定要督促学生要注意审题。
二、二个月来。我把所有题的答题技巧。方法都交给了学生。但是通过考试发现他们现在不能灵活运用。所以,今后对于提高学生的回答能力是迫切的任务。
地理必修二教学总结
1、(1)环境问题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3、(1)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利用率低;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荒漠化,酸雨的主要分布区我国南方,我国华北的水资源短缺。
(2)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全过程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而传统经济只重视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带来了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地理必修二教学总结
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
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
2、主要的区位因素。
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
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
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
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
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
(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分类: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初二地理教学总结反思
本学期我任教八(2)、(3)、(4)、(5)、(6)5个班的地理,为了更好的指导今后的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我认真向优秀教师,模范党员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参加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思想觉悟,自觉维护学校工作大局,乐意接受学校安排的工作并积极完成,能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言行符合职业要求,关心爱护学生,教育教学行为规范,与师生相处融洽。
在专业发展方面,我认真阅读所订的教育书刊《心理世界》和专业书籍《气象学与气候学》,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善于做差生的思想工作,把教书育人中师生的心理共鸣作为自己的追求,力求达到这种教与学的最高境界,主动参与校本研修,发展积极、有新意的见解,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研究,参与教学竞赛和展示,教学成绩突出,学生满意率高,得到了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
在教育教学行为方面,我严格遵守教育教学法规,严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关心爱护教育对象,不歧视学困生,举止言行大方得体,总是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在工作尽职尽责方面,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工作任务,尽管很多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总是想方设法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都有进步。通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好多学生喜欢地理课,喜欢我的地理课堂。
在工作上的成功与失败方面,我觉得我的成功之处就是和同事和学生相处融洽,合作愉快,我的工作得到了邻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失败之处就是没有发表论文,仅仅发表了几篇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是很不够的,以后要多把自己的教学心德体会,教研论文发表出去。
在与人合作方面,我自己觉得做得很好,以后还要虚心学习他人处事的方法,不断完善自己。
在出勤和遵守劳纪律方面,我坚持做到了有事先请假,不迟到早退,及时到岗到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认真学习广播操,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研修和读书活动。
下期努力方向:
1、加强专业学习,多撰写专业论文,力争有高质量的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
2、加强校本研修,多开展小课题研究,要把地理教学做的更好。
3、加大辅困力度,努力提高会考合格率。
4、思想上,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思想觉悟,不断完善自己。
5、向他人学习,要学人之长补已之短。
地理必修二教学总结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地理必修二教学总结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地理必修二教学总结
世界各大区域河湖分布:
一、东亚:
1、西部多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等;。
2、东部河流短小;。
二、东南亚:
2、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
三、南亚:
1、恒河(圣河):喜马拉雅山南断,主要雨水补给,形成恒河平原(南亚冲积平原);。
2、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国(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北坡,雨水补给;。
3、印度河:发源冈底斯山,冰川融水为主,沙漠地区的灌溉水源(外流河);。
四、中亚:
1、内陆河:锡尔河,阿姆河——咸海,高山冰雪融水;。
2、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北冰洋水系;。
3、湖泊:内陆湖:里海(世界)、伏尔加河(内陆河最长的)、乌拉尔河、咸海;。
五、西亚和北非:
1、尼罗河:第一长河6600千米;。
2、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3、苏伊士运河:1700千米。
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点);。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刚果河:流量世界第二,水利资源丰富;。
2、维多利亚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3、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
七、西欧:
1、总括:河网稠密,河湖众多,水量达,利于航运;水位变化小;。
2、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向北流入北海,流经鲁尔区;。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俄罗斯:大河多,水量充沛(雪水补给),封冻期长;。
2、伏尔加河:内陆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黄金水道;。
3、鄂毕河:外流河,北冰洋水系;。
4、顿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凌汛);。
5、贝加尔湖(最深),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九、北美:
1、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河—长度,流量;灌溉水源);。
2、圣劳伦斯河;。
十、拉丁美洲:
1、亚马逊河:水量第一,长度世界第二(6400km);。
2、拉普拉塔河;。
3、的的喀喀湖(海拔的湖);。
十一、大洋洲:
1、墨累河:澳大利亚河流;。
2、艾尔湖(-16m)。
3、达令河:墨累河支流,灌溉水源,1月汛期,7月枯水期;。
【二】。
一、东亚:
中国西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
二、南亚:
印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处:印度沙漠(塔尔沙漠);。
三、中亚:
1、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卡拉库姆沙漠;。
2、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中部地区;。
3、哈萨克斯坦西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和中东部一小部分;。
四、西亚:
1、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沙特阿拉伯境内大部分地区:北部内夫得沙漠、南部鲁卜哈利沙漠;。
五、非洲:
1、撒哈拉沙漠(世界上的沙漠);。
六、大洋洲:
1、澳大利亚西部维多利亚大沙漠;。
【三】。
世界各区域资源分布:
一、东亚:
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
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二、东南亚:
1、矿产以锡、石油为主;。
2、种植业发达:(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
(4)泰国:水稻;。
三、南亚:
四、中亚:
1、小麦,棉花,畜产品;。
2、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亚和北非:
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内,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
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盖皮羊毛、伊拉克椰枣;。
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2、水利资源丰富:世界第二;。
3、动物资源丰富:狮子,大象,猩猩;。
4、生物资源丰富:可可,丁香,剑麻;。
七、西欧:
1、矿产:煤(大不列颠岛)、铁(大不列颠岛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森林资源(第一);。
2、水力资源;。
九、北美:
1、矿产:煤(美国东北部),铁,石油,天然气,钢金铝锌-有色金属(美国西部);。
2、森林(寒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草场,水力——美国;。
十、拉丁美洲: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红木,乌木);。
4、经济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矿产-铁(塔斯马尼亚岛),煤(澳大利亚东部沿海);。
2、稀有动物-鸭嘴兽;。
十二、南极:
1、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生物,淡水;。
2、生物-企鹅(鸟类),海豹,鲸,磷虾;。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丰富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豹;。
必修二地理教学总结
进入高三以后,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或者尽量靠近既定目标。地理教学也不例外,以下是我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就如何教学和如何端正学生的思想两方面作出的几点思考。
一、分析学情与考情,把握教学起点,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适应社会。
1.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高考说明》。
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题和37题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
高考研讨会和大家交谈是获取高考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师德的重要途径。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1)预习。
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
(2)听讲。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老师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3)复习。
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4)作业(练习、做题)。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也要精选,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的高考题目、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篇”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
必修一地理教学反思
本学期是我个人初次教授“新课改”课程地理《必修三》(新课程人教版),在此历程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及感受,结合“必修3”“国土整治”特点,谈几点看法。
教学反思一:两种教学设计的启示——看教学案例的优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以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前苏联垦荒区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因为学校教学的需要,我在高二文理科班教授必修三。在这两类不同学生的教学中,我对《荒漠化的防治》这一章节内容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感到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必修一地理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下面是物理必修一教学反思,请参考!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高一备课组参加了系统的新课改培训,并且经过不断地讨论和研究之后,以新的理念走入课堂。这里我们把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遇到的问题呈现给各位,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我们感觉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很具有针对性的,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协作、共享的团队精神,在探究学习中加深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认识,从而不断地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有效地转变传统学习的方式,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教学方式也从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过度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这样的方式上来。
这里主要针对物理必修一的实际教学,谈谈在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感受:
1.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
由于课堂涉及的应用问题不是很难,所以很多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大部分学生在刚开始这样学习时会遇到困难,但随着积极地和老师交流,并且经过老师的引导,他们逐渐学会了自己查找资料、总结规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明显得到提高,这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新课程增加了体验性。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直接体验。阅读教材,了解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这是一种替代体验。通过直接体验、替代体验两种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基本上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实验探究方法、极限思想、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念,经过多次接触,不断强化,在同学心中已经生根。现在大部分学生在学新内容的时候能自己主动去思考,自己研究并得到结论。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课时不足。
按照新课标标准课时,必修(1)只有33课时,没有计算每章用于规律的应用、复习检测的时间。新课程把时间花在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上,留给解题操练的时间只能更少,由于高一新生还没有完全从初中的学习方式中转变过来,因此会感到进度快,感到物理难学。
2.如何解决教学评价。
现在的教学评价也就是考试,一般。
为知识应用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少有手段。课堂重过程教学的老师,与重习题应用的老师相比,考分不会有优势,有时甚至考分更低。因此,要改变教学评价的手段,让重过程教学、重方法教学的老师,在教学评价当中,呈现优势。只有通过这样评价,才能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
3.教师工作量显著增大,对教师的高求提高。
教材中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更好的引导学生学好知识,掌握好方法。
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那地理老师们对自己的地理教学有怎样的总结与反思,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
地理学科在初中是一门非中考的科目,但它与人们的学习、生活、成长有密切的联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明确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认真地、积极地落实。
一学期来,我为此做了一些工作,现总结反思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
做到有记录、有心得。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骨干教师培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积极参加校本研究,自觉进行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运用与实践。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评课和区教研室组织的研究活动。
二、深入分析,制定计划
开学初,根据学校教务处的计划安排并结合八年级实际情况,制定好本学期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及时发现情况,及时解决,及时修正。
三、构建和谐,形成合力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民主平等、公正合理、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对待同事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对待家长主动协调,积极沟通;对待自己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四、精心准备,讲求效率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悉心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
做到周前备课、课前再备课,积极利用网络和配套教学光盘,查找、整合课程资源,为上好一节课作有效的准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把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编成顺口溜,好记好背,减轻学生负担。
3、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把重点放在互动探究和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重视读图、用图、利用图表分析的能力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课堂学习实效。
教学反馈当堂完成,对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
4、耐心细致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分层次,关注后进生,适时提问引导。
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认真仔细批阅,给出激励性的评语,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尽管成绩不尽人意,但我从不放弃希望。
以积极的心态,坚持谈话辅导,坚信会考一定有个好结果。
5、指导课外地理活动小组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本学期开展了阅读地理课外书、写地理小论文、办地理报、开展天象观测等。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动手实践实践能力等。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五、取得成绩,存在不足
本学期在我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所教学生基本上具备了初中阶段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地理分析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会考成绩是:良好率为80.6%;合格率为98.7%;结果令人满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主要表现在:在组织学生课堂分组讨论交流时,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课堂给人乱糟糟的感觉,学生在讨论中时常偏离主题,由讨论变争论。
因为教的学生多,对一些学生不是很了解,尤其是一些中等生,因此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落实到位。
在转化后进生中,虽然下了功夫,可在有的学生身上效果不是很明显。
六、面向未来,继续拼搏
1、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化升华。
2、加强学习,在课件制作水平上还要提高。
3、保持成绩,克服不足,再上一层楼。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忙碌了几年的20xx届学生终有了满意的归宿,高三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
综观高考试题及学生考试结果,虽有得意之处,但也留有些许遗憾。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地理原理的考察。
我们地理从高一开始就注重基础知识积累,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
地理能力的提高要依赖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离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能力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地理学科来看,知识比较庞杂,自然、人文两大类下包含众多知识点,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等原因,认为高三地理学习枯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能力是根本原则。
而能力的积累一是平时需要紧紧抓住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是提高高考考前复习过程的合理科学性。
一、地理课堂的教学实施的调整 1、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较多的学生认为:地理和文综的其它科目一样,只要背背书就行,其实不然。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探索意识,把思维的全过程展现出来,才能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
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形成、每个原理的推导、每种物质的运动的规律,几乎都经历了前人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创造的漫长进程。
由于教材知识点的衔接不足,很多知识忽略了知识的探索过程,以至于学生只会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严重扼杀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
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原理、公式、运动规律等,要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地理知识,不仅给学生以启迪,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得到创造的体验,增强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习“风”时,我们遵循以下步骤:概念----成因(气压差、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冷热不均(温差)----太阳辐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工作总结《高三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
2、用丰富知识、高亢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
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就能产生共鸣。
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3、夯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高考目标是选拔人才,考察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地理必修二教学工作总结
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
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
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10、自然增长率。
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
12、原始型的特点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
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7、二战后,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
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
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
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
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
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是;重庆地处和交汇处,城市形态为。
2、城市内部因。
3、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分区是。中高级住宅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一般是住宅区的分布地。
4、商业区多位于,主要为或。
5、中心商务区不但是中心还是。
6、工业区的布局原则。
7、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
8、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中,9、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影响土地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0、一般情况下,由市中心到郊区的功能区分布。
11、城市等级通常是以。
12、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级别,服务范围级别,服务范围;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地国际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13、城市化的标志。
14、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来表示。它体现了。
15、城市化发展的推力有拉力有等。
16、城市化进程可分出现郊区城市化的是出现逆城市化的是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的是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是阶段。
17、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区别。
18、城市化带来的主要问题。
19、人们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态的概念,提出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一方面,另一方面。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二是。
2、农业区位选择就是。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4、农业地域的形成,是、5、混合农业主要是和。
6、既是世界小麦主要供应国,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7、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类型。
8、分布在亚洲季风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9、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
10、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地形气候;人口。
11、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12、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
14、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以为主。
15、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这里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生产。
1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17、美国农业的特点:化、化、化。
18、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19、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牧牛为主有,牧羊为主有。
20、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21、大牧场放牧业具有、2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23、乳畜业是随着的产品是。
27、有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国家是。
30、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发展条件。
3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农业。
1、与农业相比,工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2、工业区位选择的目的是。
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5、鞍钢区位;宝钢区位。
6、科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交通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或减弱),原料、燃料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
7、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
8、空气污染型工业的布局原则。
水污染工业的布局。
9、工业集聚、工业联系、工业地域、工业城市四者之间的关系。
10、工业联系的种类。
11、工业积聚的原因:
12、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基础,以目的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哪种工业联系)。
13、我国的钢城、石油城。
14、工业分散的原因。
15、传统工业区,例如,是在基础上,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16、传统工业目前普遍面临、17、德国鲁儿区兴起的条件:
18、鲁儿区衰落的原因。
22、美国硅谷兴起的区位因素。
24、美国硅谷是以工业为主导。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2、交通运输方式正在向、方向发展。
3、集装箱运输的出现,标志交通运输向。
4、交通运输网中的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5、对南昆铁路建设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有。
6、南昆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7、交通条件对聚落的影响很大,表现在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
8、我国“火车拉来的城市”
9、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10、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平原商业网点密度。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
3、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的进行迁移,以逃避自然的惩罚,是。
4、人类对人地关系有了科学的萌芽,是时期。
5、玛雅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6、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是时期。
7、当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8、资源短缺是社会发展的瓶颈,短缺的主要资源有等。
9、生态破坏的表现在等。
10、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
11、环境污染的形成12、环境污染的发生,与]。
16、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带来的环境问题。
17、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严重的原因。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
21、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中,是基础,是条件,是目的2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2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4、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是(国家)制订的。
28、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饿基本途径是。
29、在农业经济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以实现循环经济。
30、清洁生产可以带来很好。
地理必修1期中考试的教学反思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然而新课程的教学仍在继续。回想从开学至今,对新课改有所接触,也有许多的体会。现将优点和不足总结如下,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多的经验。
一、重视基础知识这次期中考试,我参与教学的四个班级当中,及格人数较多,其中6班及格率位居年段第一。这与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分不开的。从开学初,我就经常布置一些基础知识的考察作业,并认真批改,做到全批。尽管工作量加大了,但是从开始就帮助学生培养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对后来的教学来说其实是事半功倍了。针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我还组织了一次小测,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对该知识点能够牢固地掌握。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三、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为此,我在上每节课前都认真准备,在新课导入时,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从开始就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工程中,尽量结合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列举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对难点加以突破。当然,第一次接触新课程难免有些不足:首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不足。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跨度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对接受高中课程明显不够用。今后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对旧知识的回顾,使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其次,由于担心课程进度,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程度还不够。最后,在这次考试中发现,分数悬殊很大,最高的有94分,最低的只有24分,相差70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班级后进生,争取在班级平均分上也取得较好的成绩。
地理教学方法反思总结
(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
(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工作总结
经过了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自然地理和人为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地理基础弱,底子薄,还不能过达到熟练并应用的高二的学习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科组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基本情况。
高二年级有十二个班级,有二位老师任教,其中每个老师执教六个班。本学期高二学习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三(鲁教版),按课标要求,学校每周安排2课时,内容多时间紧,高质高效完成任务成为一大难题。现在把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二、学科工作计划。
1、组织认真学习。学习是一切事物前进的动力。学期初和本学科组教师一起,加紧新课程理念培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投入新学期教学。学期初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制定统一标准,落实八个精心,每位任教者都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并逐一落实到教学之中。
2、认真实施低重心教学。本着学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的小坡度、小跨度、慢节奏的讲课模式,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一一落到实处。坚持八个‘精心’,加强集体备课。
总结。
好的方面,找出不足之处,在全年级展开。研究高一个别班实行的小组合作探究,待时机成熟后进行年级推广。
4、认真组织和参与兴趣小组建设,积极开展学科知识竞赛。11份组织一次学科竞赛,增强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兴趣,培养有地理兴趣的人才。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建设。
5、加强学科组的专业学习。认真组织学科组对学科理论、学科知识的学习,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资料,研究学业水平测试。认真组织老师参加创新课与优质课的评比,在此基础上,做好学科教师建设,把年轻教师带起来,业务强起来。
6、坚持教学反思。坚持教学反思,形成教学反思模式。可通过学校博客平台,逐章逐节的进行缴械反思,在总结中进步,在反思中提升。
1、继续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本学期开学后,每星期一次集体备课,对学案初稿进行严格审定,由主备老师对教材和教案主讲,大家集体讨论,形成一致意见。每周再增加一次集体讨论的机会,保证每一节课都形成贴近课标、符合新理念的统一学案和教案。同时全组统一进度,统一作业,把准教学基点,发挥个体特长,运用集体智慧,达到最佳效果。
2、坚持采用学案制度,要求每一份学案均能包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延伸学习的基本内容,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反映能力的提高,既要有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又能体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每份学案均围绕下列几部分编写:学习目标、预习检查、问题探究、思维训练、同步检测等,不求全但求精,凡编写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做到详实、有可操作性。一节课预习案与导学案合二为一。
3、要坚持教学的“八个精心”,扣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认真反思教学,做好辅导。
4、作业安排是每份学案中的课后作业,是对主要教学内容的巩固,由主讲老师编写。同步检测当堂反馈,认真讲评。课外作业是完成预习案,及时复习上节所学内容,由课代表负责收发,教师检查督促。
5、加强单元反馈。每单元结束要进行单元检测与讲评(2~3课时),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与不足的反馈,以及教学进度、深度的调整。
6、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开展相互听课活动,同组成员坚持每周每人互听不少于2节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
2课时。
第二节区域差异。
3课时。
第三节区域发展。
2课时。
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1课时。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课时。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课时。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2课时。
单元活动学会小区域调查。
1课时。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2课时。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单元活动。
走进“数字地球。
”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单元活动探究区域开发与整治。
必修一复习时间。
必修二复习时间。
机动时间。
二零一三年九月一日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
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
地理教学反思总结范文
在过去非常的第一学期,严格贯彻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遵循新课改理念,在各项教学工作中精益求精,永不言弃,教师和学生们求和谐、同进步,能达到了每节课后有一定教学反思要求。尽管学生在学习上各有差异,但他们追求学业上的进步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整体不断提高,很令我们做老师的时时感动。通过在课余班空里和他们交流,发现他们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统筹归类的能力、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处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然,从地理教学的角度来讲,他们的学以致用、综合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相信他们通过新学期的不断努力,会克服缺点而不断长进的。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作为中学高级地理教师,一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应用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有效细微。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教法,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非智力因素。教案编写虽是简案,但能动态归纳总结教育教学反思体会。
2、注重课堂教学实效。针对高二学生特点,以诱思探究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或“满堂吼”,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优化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参加西安中学教学研讨会两次,代表宝鸡市出席陕西省高中新课改“训导”会议。上公开课多次,积极参与学校新课改实验课题的研究。撰写教学论文和教育心得反思文章多篇(见个人博客)。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查看资料原创网站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在肯定他们闪光点的同时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首先,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3、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浮躁等错误的想法和指责,先信任他们,再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万岁”,即通过学生的视角看事物。
地理必修二教学总结与反思(汇总17篇)
本文2024-03-27 23:42:07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67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