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优秀14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4-03-24 07:50:07浏览:797

小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优秀14篇)

教学计划需要灵活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同学生和教学环境的需求。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一份详细计划。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精心准备的教学计划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9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教学例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8根小棒,每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剩余吗?(摆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8÷4=2(个)。

(2))如果给你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2根,还剩1根)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1(根)。

(3)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2(根)。

(4)11根呢?12根呢?

11÷4=2(个)……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4根,写成12÷4=2(个)……4(根)呢?

(因为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2、观察发现。

余数小于除数。(师板书)。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除数的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1、做一做。

总结:每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5根分一份,除数是5,根据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可能剩1、2、3、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已知除数是多少,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求余数最大是几,然后指名回答。(除数是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能是1——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7。)。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籀籀。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小编导语:“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内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96~98页。

1.结合生活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生:2颗。

师:2颗,怎么算的?

生:8÷4=2颗。

师:你能说说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有8颗小星,平均分给4个小队,每个小队分2颗。

生:有9个面包、10碗方便面、12根火腿肠、14个橘子、11瓶矿泉水、13个香蕉、15个苹果、18瓶酸奶。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生2: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碗?

生3:11瓶矿泉水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生4:12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解决分面包的问题。

(1)棋子代替面包,分一分。

师:那我们先来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这4个小朋友,好吗?

生:(读题)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么分呢?

生1:算一算。

生2:用棋子。

师:大家用手中的棋子代替面包,想一想,要准备几颗棋子?怎样平均分?好,听清要求:请你用棋子摆一摆、分一分,并且将你们分得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之后请学生到实物投影前展示)。

(2)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明自己的方法:

生1:一人一个,一直到分到还余下1个,每个小朋友分了2个,还剩下1个。

生2:每人2个,还剩下1个。

小结:(课件)看来,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能分2个面包,还余1个。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成功体验。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游戏,从1开始依次往下数1、2、3、4、5,轮回来6、7、8、9……一直这样数下去,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现在老师说任意一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吗?试一试。

数到24是哪个手指呢?

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个手指,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1、教学例6,出示课件图片。

(1)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13面小旗子,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16面小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2)解决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16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

生1: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16面小旗是黄色。

生2:小旗每3个一组是一样的,每一组里面的小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16个小旗3个3个一圈,圈了5组,剩余1个,这1个就是第16面小旗子,他是第6组里面的第1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知道是黄色。

(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根据摆小旗的规律,用除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时某一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3)验证结果。

师:用16÷3=5……1这样的求余数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一说。

2、想一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第6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珠子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一起的,然后独立思考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1)引导学生用求余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2)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月里面完整的星期有4个,就是说一个月里面至少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但是题目中说6月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意味着六月的前两天应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样才符合题意。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做的小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余数来解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5个,就是把5看作一组,做除数,报出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用报出的数除以5,看余数是几。余数是1就是大拇指,余数是2就是食指,余数是3就是中指,余数是4就是无名指,没有余数就是小拇指。

二年级下《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小方块。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760()×410。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页例1。

1.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感知余数的意义。

2.借助已有知识通过学具分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列式和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什么是余数。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希沃电子白板课件,小棒,草莓,盘子等学具。

一、激趣导入。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看图形宝宝都已经藏好了。你能根据你看到的一部分图形猜出后面藏着哪一个图形宝宝吗?(生猜测后师展示图形并提问:、、各有几条边)。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有剩余的情况。

(1)仔细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摆小棒)他们是按照怎样的要求在摆呢?你能从图中找到重要信息吗?(生汇报)。

(2)如果让你也摆一摆,你最想摆哪个图形呢?(生汇报;师随机根据生的汇报让生猜测11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你想要摆的图形。并随即抽取3位学生上台用11根小棒分别摆一摆、、,验证自己的猜测)。

(3)展示三位学生作品:

师:3位同学用11根小棒分别摆了,摆得图形虽不同,却出现了相同的情况,你发现了么?(都有剩下的小棒)。

师: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里又藏着哪些新的数学知识,与之前已学的知识又有哪些联系呢?请随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莓园,到那里去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2、学习例1,在对比中感知余数的产生。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2)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吗?(正好摆完)你能根据你的摆法列出算式吗?(6÷2=3(盘)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6里面有3个2)。

(3)象6÷2=3这样的除法算式咱们以前就学过,你还记得它各部分的名称吗?(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师:同学们真不错,对已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4)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用学具摆一摆。(小组合作)。

(5)谁愿意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摆法。(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没有?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不够摆一盘)。

师:这1个草莓就是多余的草莓。

(6)你能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试着把你的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7)老师也列好了算式7÷2=3(盘)……1(个),看看你们能看懂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引导理解算是含义)。

(8)对比7÷2=3(盘)……1(个)和6÷2=3(盘)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重点强调剩余的1个草莓)。

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在算式中我们数字1表示,在数学上我们把表示剩余的这个数叫做“余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9)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师边范写边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生随师书空)。

师:你会写了吗?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读呢?请同学认真听!(师范读生学习读法。)。

三.巩固练习。

1.课本p60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p60做一做第二题。

(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课本p64练习十四第一题。

五.全课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并利用新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还有很多,咱们以后讲继续学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单位间进率。

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公斤=1市斤。

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1无限循环小数的表示。

比如3.33333333333333333333.........表示3.3,第二个3上加一点。

无限循环小数:从小数点后某一位开始不断地出重复现前一个或一节数码的十进制无限小数。如2.1666…、35.232323…等,被重复的一个或一节数码称为循环节。

无限不循环小数:有些小数虽然也是无限的但不循环。无理数不像循环小数每个数字是重复的,但也属于无限小数。

2无限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所有的无限不循环小数都是无法化成分数的。

比如将循环小数0.1212……化成分数。设x=0.12……,它的循环节是两位,那么我们直接扩大100倍,变成100x=12.1212……。100x-x=12.1212……-0.1212……,循环部分可以抵消掉,99x=12,x=12/99。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

孩子们我们口算练习的时间到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开始。

54÷6=63÷9=72÷8=81÷9=。

40÷8=48÷8=12÷4=64÷8=。

45÷9=54÷9=72÷9=16÷4=。

8÷8=16÷8=24÷8=32÷8=。

54÷9=63÷7=40÷5=8÷4=。

二、探讨新知。

同学们的口算可真快,这离不开你们平时的练习,用掌声鼓励我们自己,同时这也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我们一起对老师说声:老师,您幸苦了!

同学们都是感恩的人,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1、同学们小棒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我们把老朋友小棒请出来,把6根小棒,每人分2根,可以分给几人?同桌同学摆一摆,分一分。教师巡视,让学生到前面完成。

问学生: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谁愿意到前面分一分?分完了吗?板书:分3人,正好分完。你能把刚才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为什么选择用除法计算?这个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意思?并再次揭示平均分,及各部分名称。读法。

2、把7根小棒,每人分2根,可以分给几人?请小组活动,用手中的小棒边说边分一分。

问学生:

在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7根小棒,每人分2根,分3人后还剩1根,分完了吗?(没有)板书:分3人,还剩1根。接着我会追问;为什么剩下的一根小棒没有继续分?(让学生明确1根不能按要求分给一个人)那么剩下1根小棒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余数,顺势板书余数。其实刚才我们分的过程也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补充板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7÷2=3(人)……1(根),这里的.1就是余数,余数表示什么?(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部分)教读法。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小棒,这两次分小棒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次分完了,第二次没有分完)。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

完成60页做一做1、2题。

完成练习十四第一题:有21个面包,选一种装法圈一圈,填一填。

四、课堂总结,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检测。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看到你们学的这么认真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课堂检测时间到了,认真完成数学练习册29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

第1课时?有余数的除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四第1题。

【教学目标】。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准备】。

7个草莓磁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认识余数。

(1)出示6个草莓磁扣在黑板上。

谈话:老师准备了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怎样列式?

6÷2=3(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小结: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3盘正好摆完。

(2)思考第二个问题: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结果怎样?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摆放结果。

摆了三盘,最后还剩下一个。

7÷2=3(盘)······1(个)。

引入余数的概念。

这里的最后剩下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余数。余数就是两个数相除时不够除而剩下的`数。

三、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圈一圈,独立完成,教师将平时要学生指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当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可能正好分完,也有可能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后一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

【板书设计】。

例1.6÷2=3(盘)。

7÷2=3(盘)······1(个)。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约3分钟)。

二、自主学习(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约10分钟)。

1.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习十四第1题。

(3)()6=5()。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草莓图、小棒。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

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1)要求: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2)指名说说。

(3)学生操作,完成p、1表格。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4

5

6

(4)班内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讨论:看着表格,谁能把刚才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

3、讨论并讲述: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探索新知。

1、写平均分后没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板书:10÷2=5(人)10÷5=2(人)。

2、指名说说10÷2=5(人)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3、学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写,教师指导写法:

如:根据表格,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边说边写10÷3=3(人)),还剩1枝,就接着写6个小圆点,然后再写1(枝)10÷3=3(人)……1(枝)。

4、学习-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师:根据1(枝)的意思,谁能给它起个名字?(板书:余数)。

学生试读,指导读法:10除以3等于3余1。

6、学生试着写出表格中其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1)写算式。

(2)读算式。

(3)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四、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读题,按要求先动手摆摆,再把书中的()和算式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读出算式,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想想做做”第2题: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比较两题的异同。

3、“想想做做”第3题:先把要求读读,然后同座位说说,再指名说说。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材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四第1题。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个草莓磁扣。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出示例1,认识余数。

(1)出示6个草莓磁扣在黑板上。

谈话:老师准备了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怎样列式?

6÷2=3(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小结: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3盘正好摆完。

(2)思考第二个问题: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结果怎样?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摆放结果。

摆了三盘,最后还剩下一个。

7÷2=3(盘)······1(个)。

引入余数的概念。

这里的最后剩下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余数。余数就是两个数相除时不够除而剩下的数。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圈一圈,独立完成,教师将平时要学生指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计算方法。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当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可能正好分完,也有可能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后一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

例1、6÷2=3(盘)。

7÷2=3(盘)······1(个)。

小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优秀14篇)

教学计划需要灵活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同学生和教学环境的需求。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一份详细计划。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精心准备的教学计划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二年级《有余数的除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