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26 17:49:53浏览:702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篇1

关键词:林业绿色供应链 共生界面 信息共享机制 物质交换机制 能量分配机制

1 概述

21世纪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个的企业和企业之间,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林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突破单个林业企业管理的局限,考虑林业产业内外相关企业之间的战略协作,实现产业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并且考虑整个供应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1]。林业绿色供应链是在竞争、合作的市场环境下,由供应链上的一些相互独立的实体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组成的联盟,每个伙伴在各自的优势领域为联盟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相互联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2]。

供应链联盟打破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各活动环节的割裂与封闭,超越一般的分工范畴,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构成一个共生系统;在这个共生系统中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不断的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这种交换的效率高低取决于共生系统的共生界面[3]。共生界面是指共生系统的各个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综合,是共生单元间发生相互作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联接媒介,是决定共生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的核心因素[4]。供应链联盟的核心企业如何构建共生界面关系以提高联盟成员企业间的信息、物质和能量双向交流的效率,从而促进成员企业共享彼此独特的能力要素和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5]。共生理论首先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共生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bary)在研究真菌时于1879年提出[6],随着研究的深入,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共生理论为我们研究联盟企业之间如何构建界面关系提供了较好的方法论。

现有的林业供应链的共生系统存在着界面效率低下的问题:联盟成员间信息不对称,共享制度不科学;原材料供应商与林产工业企业间的合作稳定机制未建立,企业之间的物质交换未能实现高效的循环利用;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之间的利益、能量分配存在着不对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未建立。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林业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合和整个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笔者针对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界面的特征,从信息共享机制、物质交换机制和能量分配机制三个方面讨论了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界面机制的构建。

2 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的共生界面的现状特征分析

根据我国目前的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现状,从信息共享、物质交换、能量分配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的共生界面现状和特征。

2.1 林业供应链联盟的信息共享制度不科学,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林业供应链构成的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需要不断进行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指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中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保持信息在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畅通的流动,保证整个供应链能根据终端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计划。目前大部分林业供应链联盟的信息共享制度不科学,林业培育等小企业和林农等在信息共享中处于弱势地位,联盟成员不能及时有效的跟上市场的变化,最终使得整个供应链联盟的利益都可能会受到损害。而且信息共享制度的不科学还会导致共生系统成员间的信息不对称、能量分配不均、协作不紧密等问题产生。

2.2 原料林生产周期长,原料供应商生产规模较小,稳定的合作机制未形成,物质没有实现有效的循环利用

林业生产周期长,自然灾害、病虫害以及市场变化等都使木材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大,影响木材的市场供给量。林产工业企业会建设自己的原料林基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原材料短缺问题。但是这种原料林因为受到生产周期等影响,成材需要几年的时间,所以大部分原材料还需要从林场或者林农手中采购。由于林权分散、经营单位小、林农思想不一致等原因,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林业供应链中的林产工业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协作机制不完善,各环节联系尚不够紧密,合作的偶然性较大;同时,林业供应链的废弃物也没有实现有效的回收循环利用。

2.3 林业培育企业和林产工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机制尚未形成

由于林业培育企业、林场、林农与林产工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未形成,当市场变化较大时,原料林就可能会流通到市场价格较高的地区,导致林产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受到影响。为了保证林产工业企业原材料的稳定性,很多地方政府采用行政手段,要求林农、林场等低价供应原材料,损害了营林生产者、经营者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这种以减少营林生产者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的利润转移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林业培育企业与林产工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机制有待研究和落实。

3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共生界面的机制研究

针对林业供应链的共生界面的现状特征,笔者从共生对象的信息共享、物质交换、能量分配等几个方面提出适合林业供应链联盟特征的共生界面机制。

3.1 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在供应链联盟中对合作效率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供应链联盟的合作效果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信息共享能够增强各个企业知识的兼容性和供应链联盟的整体实力。由于企业担心商业机密泄露、企业之间的实力相差悬殊、联盟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竞争关系等影响,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存在一定的障碍。

在林业绿色供应链中一般会存在一个核心企业,信息的共享一般可以通过核心企业构建信息平台方法来实现。信息平台可以代替第三方信息企业的功能,企业内部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数据库间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信息平台服务商只对平台进行维护或根据用户的需要开发新的功能模块,不提供具体的信息服务,共享信息的种类需要由供应链相关企业商定。对于这种信息共享关系,信息共享的公正性和安全性很高,并且对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发展水平要求不高,可适用于搭建在不同信息化水平企业之间。

3.2 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成员之间的物质交换机制

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之间的物质交换机制要体现出绿色的观念,即不仅在各个环节实现绿色供应、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而且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能够实现绿色循环,就是各个企业的原材料、产品和废弃物能够循环利用,构成“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循环过程。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的物质循环利用图如下图2所示。

由于林木生产周期长,加上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等不确定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木材原料的市场供应量。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可以将营林、林产加工和浆纸生产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森林资源和林产工业持续发展的局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原材料短缺等问题。林产工业企业可以通过租赁、承包、兼并、参股等多种方式发展自己的原料林基地,或者和林业生产者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保证原料来源。

3.3 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的能量分配机制

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共生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满足一定的能量要求,供应链共生系统从外界吸收的能量需要转化成不同的能量形式,同时,联盟成员企业在共生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能量。由于个体理性的存在,以及企业规模、竞争结构、人力资源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原因,联盟成员企业难免发生利益冲突而引起种种的矛盾。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使系统中的各个企业各司其职,保持供应链联盟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的能量分配机制设计。

在前面我们分析了林业供应链目前的能量分配状况,由于林业培育企业、林场、林农与林产工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未形成,使得原材料供应不稳定,很多地方政府为保证林产工业企业原材料的稳定性而采用了行政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林农、林场等营林生产者的利益。作为林业绿色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制浆造纸企业可以通过自主营林模式、股份合作模式、契约合作模式等多种模式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实行合作方式。自主营林模式可以通过租用林地、收购林地和兼并林场等方式来自办原料林;股份合作模式可以采用林地入股、林木入股、林农股份合作等方式来实现林业供应链联盟之间的长久稳定合作机制。这两种合作模式由于双方的利益一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能量的均衡分配。契约合作模式可以采用委托造林、订单造林等合作方式,为保证双方的利益和能量的均衡分配,可以采用双方签订长期原料供应条款,并规定双方共同承担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合同中往往规定木材价格下限和上限。当合同期内市场木材价格低于价格下限时,林产工业企业就付给供应商一定的补偿;反之,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合同规定的价格上限,木材供应商就付给林产工业企业一定额度的补偿。这样双方都可以减轻未来市场价格不确定或原料供给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从而保证长期稳定的资金流转或稳定的原料供应。

4 结论

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打破企业运作过程中各活动环节的割裂与封闭,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构成一个共生系统;在这个共生系统中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不断的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这种交换的效率高低取决于共生系统的共生界面。高效率的共生界面机制有利于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减少供应链的内部能量损耗。

本文通过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的共生界面的现状特征分析,找出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在界面上存在的问题,并从信息共享机制、物质交换机制和能量分配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构建适合林业产业特点的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共生界面选择机制。在信息共享机制方面,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的信息托管和信息平台方法来实现整个供应链联盟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在物质交换机制方面,要充分体现出绿色的理念,不仅在各个环节实现绿色化,还要在整个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实现绿色循环,实现各个企业的原材料、产品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构成“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循环过程。在能量分配方面,作为林业绿色供应链的核心的制浆造纸企业可以通过自主营林模式、股份合作模式、契约合作模式等多种模式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实行合作方式,并且在容易出现利益分配不对称的契约合作模式中通过制浆造纸企业和原料供应企业之间签订长期原料供应条款等方式来形成合作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能量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智光.林业产业管理的新动态:林业绿色供应链[J].林业经济,2008(12).

[2]马祖军.基于遗传算法的供应链联盟伙伴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9):81-84.

[3]易志刚,易中懿.保险金融综合经营共生界面特征的计量分析[J].经济问题,2012(9):108-111.

[4]蔡卫鸿,彭金鑫,杨青.基于共生界面的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8):34-35.

[5]张红,李长洲,叶飞.供应链联盟互惠共生界面选择机制-基于共生理论的一个案例研究[J].软科学,2011(11):42-45.

[6]张宪省,贺学礼.植物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课

题“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评价与稳定性研究”(09SJB630034);南京林业大学高学历人才基金“公共项目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①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2012056);②江苏省应用研究课题(11SC-054);③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江苏省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资助。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篇2

关键词:石油行业;GSCM(绿色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式

前言

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是目前企业管理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在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驱动因素这一问题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总结已有文献。可以将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因素分为四种,即:合法要求、市场要求、协调相关者利益和企业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与四种驱动因素相对应的"绿色度"递进的四个层次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模型,即:合法绿色供应链管理、市场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者绿色供应链管理及深层绿色供应链管理。

一、石油行业GSCM(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GSCM(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供应链管理(ESCM),其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和强化环境因素、注重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后期进行了大规模、有意思的绿色供应链研究,主要包括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优化利用,基于环保因素的供应商选择,绿色采购与营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与结构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实施,全面质量环境管理,绿色供应链评价模式及评价指标等。

国内近几年才兴起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内涵、原理、特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和集成特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特征、主要内容和目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模式等方面,然后在电子、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家电等行业中进行了应用研究,指出了应用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实施关键环节等。目前学术界普遍把GSCM定义为: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石油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要在整个石油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在物资供应、油气勘探、开发、炼化、储运、销售及使用过程中,持续地应用环境策略,加强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及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整个供应链条的绿色水平,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石油行业GSCM(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结构模式

石油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供应链大致可分为物资供应、油气勘探与开发、储运、炼化、产品销售、客户等环节。根据石油行业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结构模型及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经过综合与改进,建立了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模型和结构模型。这种模式是通过市场的需求或者用户的需要进行输入,经过完整的绿色供应链网络,输出最终的石油化工产品,每一过程均是其上级过程的用户,也是其下级过程的供应者。通过对供应链网络各环节的绿色管理,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链接,提高网络的整体绿色水平。

油气勘探、开发、运输、炼化、销售及消费过程都会产生污染和浪费,这种管理模式是实现回收、再利用等逆向物流的动力。其管理中的社会环境系统包括:社会文化、法制、伦理道德等因素,以及提供的资源、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并规范、激励、约束和引导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使对环境破坏减少,促进社会、企业、环境相容。

在石油行业GSCM结构模型中,核心企业是石油勘探与开发公司。核心企业是指具有一定的核心能力,在供应链上发挥着核心作用的企业。中石油在改组过程中,油公司只保留勘探和开发等主要业务,证明了勘探开发企业是整个石油行业的核心企业。

石油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污染是最值得重视的。第一,石油勘探开发中容易污染环境,地震探测、油气泄漏及挥发等会造成大气和地下水的污染。第二,油气资源本身会污染环境,如油轮的沉没会污染大片的海域。第三,石油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价值巨大,而节约材料也是绿色环保的重要举措。第四,油气生产过程中的重大事故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油气生产各环节中的安全、环保、节能管理。

三、石油行业GSCM(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管理内容

绿色供应链要求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实行环境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减少和消除破坏和危害生态环境的供应链管理活动。根据石油行业供应链的特殊性,石油行业GSCM应包括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储运、包装、营销和使用,绿色回收与再利用等方面。

(一)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是通过对材料源头的控制,在采购时就考虑材料是否是环境友好材料,如是否能循环再利用、是否可以通过焚烧或降解等措施来清除废弃物等。因此,需要选择绿色的供应商,并与之保持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挥供应商在优化企业供应链环境绩效方面的重要作用。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全面环境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认证和HSE管理、对供应商的环境审计、第三方培训等方面来实现供应商的绿色化。

(二)绿色生产(勘探、开发、炼化)

绿色生产是指在石油勘探、开发和炼化过程中持续应用环境策略,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排污审计、筛选、实施污染防治措施,以减少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石油行业的绿色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安全管理防止事故发生等。

(三)绿色储运、包装、营销和使用

1.绿色储运是指在油气储运过程中,合理地安排储量和运输路线,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及消耗,防止储运过程中影响生态环境事故的发生。

2.绿色包装要求企业把环保理念融入油气产品及石油化工产品包装中,以较少的材料、无污染、可回收、可再利用为原则来使用包装材料。

3.绿色营销要求石油销售企业在产品定价、促销、油气配送等整个营销过程中,以环境保护的理念为指导,促进企业与社会和消费者利益相一致。

4.绿色用户要求油气产品的使用者在消费过程中体现环保意识,在使用中尽量避免环境污染,自觉抵制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四)绿色回收与再利用

绿色回收与再利用要在充分考虑回收处理成本与利用价值的基础上,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高的回收价值。对于回收的物质,可分为可直接再利用物资、加工后再利用物资和废弃物三种。通过对前两种物资的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不污染环境。对于废弃物,要通过填埋、焚烧、化学处理等手段,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石油行业GSCM的内涵、结构模式和管理内容。在石油行业中实施GSCM,能提升石油企业的形象,促进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但是由于认识和经验不足,以及技术落后等原因,石油行业GSCM的研究和应用还没有深入开展,需要加强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模式、绩效评价体系、决策支持系统、激励机制的设计、绿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来提高石油行业GSCM整体水平,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庆华,赵清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4).

[2]李成标,吴先金.我国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初探[J].物流技术,2004;(1).

[3]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篇3

关键词供应链;绿色技术合作;影响因素;扎根理论;验证性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6-0149-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6022

绿色技术 (environmentally Sound Technology,简称EST)的概念最早是由E.Brawn和D.Wield于1994年提出,它以技术应重视环境保护为理念,几乎涵盖了所有与环境相关的技术,得到了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1]。近年来,我国的绿色技术发展也比较迅速。我国政府于2012年相继出台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等,明确提出我国要积极采用和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产品。与此同时,随着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绿色技术贸易壁垒不断加强,以及国内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加大,企业面临着空前的环保和技术压力,企业逐步意识到如果不将绿色技术的开发和使用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不注重绿色产品的开发,那企业必将在新一轮的绿色竞争中失去优势[2]。受到单一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限制,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合作方式实现绿色产品的生产和环保要求逐渐成为一种趋势[3]。单个企业往往仅在整条供应链的某些业务环节上拥有优势,而在另一些业务环节上却是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占有优势[4],如果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能够在各自的优势环节上展开相互合作,往往可以达到信息共享、合作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5]。来自国外学者的大量实证研究[6-7]表明,在世界各制造业强国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研发是企业最普遍采用的合作研发模式,也是企业运作最成功的合作研发模式。而在我国,由于供应链管理以及绿色技术的相关理念本身发展较晚,导致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现有学术成果来说,关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研究数量也非常少,本研究以此为立足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影响我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的主要因素,力求为企业及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1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于绿色技术的概念尚未统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方面给出了不同理解[8],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定义为:“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提供不同的生产资源和技术专有知识,共同研究和开发能够节约资源、避免或者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的技术或者环境管理活动”。与一般的技术相比,绿色技术更加注重“绿色”和环保的概念,对于企业而言,其环保效益往往要大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综合现有文献,发现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研究供应链上企业间一般技术的影响因素,如Francis[9]认为促使制造商采取与供应商合作生产新产品的主要因素主要分为三类:即环境压力、社会和工业法规以及组织选择。Roberto Fontana[10]发现企业本身的规模也极大影响了它与伙伴的技术合作倾向,同时企业本身对于外部环境的开放程度也对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产生重要影响。马士华[11]提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的影响力(企业规模及其在行业中的影响)、拓展力(产品开发能力和产品导向能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可信任感(商业信誉)、可参与度(主导产品结构)、吸纳力(经营思想与合作精神)对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于形成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影响最大。罗炜和唐元虎[12]把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动机归纳为三个方面:与研究开发有关的合作动机,与技术学习和技术获取有关的合作动机,以及与市场进人有关的合作动机;并进一步将研究合作动机分为技术协同效应、基础研究、降低风险、共同承担开发成本以获得规模优势、改善企业对技术成果的独占性、缩短创新周期六个因素;将技术学习合作动机分为获得合作伙伴的经验型知识和技能、技术转移两方面。袁立科[13]提出在研发合作形成过程中,主体间相互信任的影响更为重要。张汉江、陈声益[14]影响供应链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有企业间知识的相关性、联合问题的解决能力、内部协调能力以及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等四个主要方面。王建华和闻燕[15]借用古诺模型的变换与讨论, 对企业研发合作的动因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得出了企业开展研发合作不仅是共摊费用、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需要, 同时也是企业为了获得生产阶段的竞争优势,以及研发中的先发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等相应结论。陈丹[16]通过一项对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影响企业参与合作的障碍因素主要有防止技术溢出问题、合作脱节问题、专利产权与利益划分问题、中小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合作的持久性问题五个主要因素。寿涌毅[17]从四个维度概括了影响企业间研发和生产合作的影响因素,分别是企业因素、技术与 生产因素、环境因素和合作伙伴因素。李玲[18]从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的角度,将影响企业由非合作创新转向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产品替代、技术溢出、信息共享和技术研发难度。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本文将目前针对企业间技术合作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五个维度,分别是政府的相关政策、企业外部压力、企业本身的技术行为、技术本身的特征以及合作方的信任和沟通关系。

宿丽霞等: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的影响因素:基于供应链角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6期

2实证研究

扎根理论是一种基于归纳的定性分析技术,能够有效的从现象和资料中提炼理论,从而创建或丰富既有的理论体系[19]。与传统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相比,该理论克服了传统研究方法指标来源缺乏科学支撑的缺点,注重从以往研究成果和现实的访谈资料中提取指标,使指标更具代表性和现实性。其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

图1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Fig.1Grounded theory study process

在综合考虑我国行业绿色技术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该研究选取了家电、汽车、电子以及机械制造等行业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方式。在深入企业访谈和对以往文献分析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和三级编码识别出5大类22个主要因素,编码举例如表1所示。

2.1因素识别

经过编码后可初步得出5大类22个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由来自家电和汽车生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6名、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的资深教授4名,共10名专家组成了一个研讨小组,对22个因素指标进行分析把关,删掉了 “消费者对绿色技术产品的需求”“上下游企业间的熟悉程度”“上下游企业间的距离”等题项,最后将5大类修订为17个因素指标。具体如表2所示。

2.2问卷的发放

问卷调查的时间是2012年3-8月,问卷的发放方式主要采用了两种:一是现场发放;二是网络发放。现场发放对象主要为北京理工大学MBA和EMBA班、长江商学院MBA和EMBA班同学等,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42份,回收率21%,剔出无效问卷6份后,有效问卷为36份。通过企业网站、企业名录等方式选取了68家相关行业企业作为调研对象,并通过E-mail、QQ等现代网络工具进

行网络发放。网络发放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217份,回收率为43.4%,按照同样答题率要求,剔除无效问卷38份,得到有效问卷179份。本次问卷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215份,问卷有效率为30.7%。从国内的社会学研究情况来看,问卷的回收率通常都在20%以下,因此本研究30.7%的有效问卷回收率尚属正常。因为本研究涉及的内容需要对企业发展情况有较全面了解的人才能填答,所以本问卷要求填写者为企业的主要管理者,然而这不仅增加了问卷回收的难度,也增加了收回问卷的无效比例。测量项的衡量指标问题选项采用5分Likert量表,用数字5代表被调查者对问题中描述状况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意见,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同意”。问卷内容包含本文研究所建立模型的各个变量,总共17个变量分为5个部分。表3为测量样本基本特征。

2.3影响因素指标的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又称可靠性分析,是一种测度综合评价体系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检验结果表明,本问卷中各个影响因子的测量量表信度系数均大于0.7,同时各题目的总体相关系数也远大于0.35,因此保留了所有题项,并对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2.4验证性因子分析

与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相比,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可以一次对多个因变量进行处理;同时还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有测量误差,在估计出因子关系的同时,可以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所以该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因素结构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判断标准,说明修正后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修正后的模型如图2所示。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与5个变量之间的解释系数均通过置信度为99%的t检验,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我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是否

图2CFA测量模型图

Fig.2Measurement model of CFA

注:Law为政府政策因素;TE为行业绿色技术环境;TL为企业绿色技术行为;TP为绿色技术特征因素;PR为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依赖

开展绿色技术合作确实受到企业实施绿色技术行为、绿色技术特征、外部技术环境压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依赖关系以及政府相关政策5个因素的影响,模型得到很好的验证。

3结果分析

对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企业本身的绿色技术行为对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的解释系数较大,为0.90,说明企业本身的绿色技术发展战略、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企业对绿色技术的投入等是直接推动供应链上企业间开展绿色技术合作的首要原因。这与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企业需要有明确的环保目标,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行为的投入,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合作,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有绿色的环保意识。同时企业建立严格的绿色技术专利保护制度,相应也就减少了技术外漏和溢出的可能性,也是推动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开展绿色技术合作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政策宣传和相应法规的制定,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绿色意识,激发企业的绿色技术开发能动性,同时政府要加快建立绿色技术专利申请的便利通道,使企业的绿色技术成果能够得到保护,这样企业才能放手进行绿色技术合作和共同研发。

(2)绿色技术本身的成本、难度对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的绿色技术合作解释系数分别为0.87,这与现有多数研究成果也保持一致。企业出于减少绿色技术研发的成本,降低绿色技术开发的难度,缩短绿色技术开发周期等因素的考虑,实施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以达到上下游企业间共同分担成本、同时弥补技术上的缺陷,互取优势,达到整个供应链的经济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3)外部技术环境压力的解释系数为0.85,略小于前两个指标,说明供应链企业面临着行业绿色技术发展的压力也极大促使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行为的产生。目前,国家对部分重点污染的行业制定了相应的绿色技术标准,如煤炭、化工、钢铁等行业,这些绿色技术指标的制定极大助推了企业开发和实施相应的绿色技术,另外一方面,来自同行业竞争者的绿色技术压力以及消费者对绿色技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出口企业面临着严格的绿色技术贸易壁垒,都不同程度上促使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开发及联合开发的行为。

(4)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依赖关系的解释系数分别为0.82,说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依赖关系对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关系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这与现有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也基本吻合。本研究在对相关企业管理人员的访谈过程中,也注意到:“对于供应商的生产和技术情况较为了解”,“技术上具有互补优势”,“较易建立合理的合作机制”

等等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语句,分析其原因: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往往面临着相同的行业绿色技术标准,同时技术上多存在互补性,这为绿色技术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上下游企业间在日常的信息沟通上比较频繁,对于彼此的商业信誉较为熟悉,这又为绿色技术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信任基础。因此,供应链上企业间纵向绿色技术合作也成为目前被企业采用较多的绿色技术合作方式。

(5)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对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的相关政策对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的绿色技术合作的解释系数为0.71,与其他因素相比,该解释系数最小。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目前针对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的鼓励政策还没有发挥到实质性的作用。这与目前很多学者将政府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作为企业间开展技术合作的首要原因的研究结论有一定差距。

4总结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绿色技术发展理论的兴起,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成为目前企业间开展绿色技术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制造企业,如宝钢、格力、大金、东风汽车、惠普等等,都已经同其供应商和下游制造商建立起绿色技术合作关系。

该研究对我国主要制造行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绿色技术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应用扎根理论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了影响其合作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企业绿色技术发展策略对于推进绿色技术合作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与策略行为理论观点相一致,该观点提出,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是为了获取供应链整体绿色竞争优势,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实力。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能够有效降低单个企业开发的成本和难度,合作双方在资源的使用、信息的交流程度以及零部件生产供应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极大降低了绿色技术合作的交易成本,这也是双方选择合作的重要原因。制造行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随着环保法律、行业绿色技术标准的不断出台,消费者对绿色技术产品的呼吁日益提高以及绿色产品的国际贸易壁垒,迫使企业需要大力发展绿色技术,重视和增强同其它企业的绿色技术合作开发。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之间合作关系形成的原因是双方具备相互依赖的资源禀赋,并且相互依赖的资源创造的价值要超过单一资源所创造价值的简单加总。本研究实证结果验证了该观点,结果表明在技术使用上具有较强相似性和兼容性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更容易达成绿色技术合作。政府政策对于推动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的作用尚未得到真正体现。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政府对于企业实施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合作仍缺乏明确的财政支持,尚未真正从政策上带动企业参与绿色技术的积极性。虽然目前针对某些行业绿色技术产品实施补贴,如2010年6月起,我国陆续在深圳、杭州、北京、上海、长春、合肥6个城市试点对私人购买新能源车进行补贴,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车补贴6万元。2012年6月1日起我国继续对消费者购买节能空调、平板电视等最高可享受400元节能补贴等政策。但是多是出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动机。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包括政府补贴、政府采购、政府贴息(用财政收入或债券收入)、税收优惠、贷款或提供担保、抵免所得税等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开发及联合开发的支持,真正发挥政府对企业实施绿色技术研发和合作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许庆瑞,王伟强,吕燕.中国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5,(5):16-18. [Xu Qingrui,Wang Weiqiang, Lu Yan. China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J].China Soft Science, 1995,(5):16-18.]

[2]顾国维.绿色技术及其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Gu Guowei. Gree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M].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1999.]

[3]杨发明,许庆瑞.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8,(3):47-51. [Yang Faming, Xu Qingrui. Research on Enterpris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J].China Soft Science, 1998,(3):47-51. ]

[4]杨发明,许庆瑞,吕燕.绿色技术创新功能源研究[J].科研管理,1997,18(3):58-61. [Yang Faming,Xu Qingrui, Lu Yan. [J]. Research on Innovation Function Source of Green Technology[J].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1997,18(3):58-61.]

[5]秦书生.生态技术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Qin Shusheng. Ecological technology[M].Shenyang :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2009.]

[6]Toni A De. Buyersupplier Operational Practices, Sourcing Policies and Plant Performances: Results of an Empirical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1999,37(3): 597-619.

[7]Ingham M. Cooper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Economies of Innovation,1998,(6):3.

[8]徐大伟,王子彦,曾垂凯.企业间绿色合作影响因素与绿色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16(5):88-92. [Xu Dawei, Wang Ziyan, Zeng Chuikai.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firm Greening Collaboration and Green Performance[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06,16(5): 88 - 92.]

[9]王炳成,李洪伟,李晓青.绿色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 (12):70-74. [Wang Bingcheng, Li Hongwei, Li Xiaoqing.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Green Products Innovation [J].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2008,27 (12):70-74.]

[10]Francis B, Charles D, Christina B. The Driver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Buyers and Suppliers for Product Innovation [J].Research Policy, 1998, (26): 719-732.

[11]Roberto F, Aldo G. Factors Affecting Universityindustry R & D Projects: The Importance of Searching, Screening and Signaling[J].Research Policy,2006,35(2):309-323.

[12]马士华.论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5(1):24-27. [Ma Shihua.The Influences of Core Enterprise on the Formation of Strategic Partnership in Supply Chain[J].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0,5(1):24-27.]

[13]罗炜,唐元虎. 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J].科学学研究,2001,19(3):91-95. [Luo Wei, Tang Yuanhu. The Reason and Motives for Firms to Participate i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01,19(3):91-95.]

[14]袁立科,张宗益.研发合作形成的信任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0):23-26. [Yuan Like, Zhang Zongyi. Trust and the Formation of R & D Cooperation[J].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 2006,27(10):23-26.]

[15]张汉江,陈声益,李敏.双头垄断市场中新技术研发投资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2):86-90.[Zhang Hanjiang, Chen Shengyi, Li Min. A GameAnalysi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for Enterprise R&D Investment in Duopoly Market[J]. R & D Management, 2008,20(2):86-90.]

[16]王建华,闻燕,王海峰.对企业研发合作动因的再认识[J].预测,2007,26(5):36-41.[Wang Jianhua,Wen Yan,Wang Haifeng. The Rerecognition of Motivations of Firm Cooperative R & D[J].Forcasting, 2007,26(5):36-41.]

[17]陈丹.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96-102.[Chen Da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n SMEs [J].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10,(5):96-102.]

[18]李玲,陶锋.基于双研发模式的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8):1-4.[Li Ling, Tao Feng.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Innovation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Double Development Mode [J].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8):1-4.]

[19]寿涌毅,吴璐缤.企业研发与生产合作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1-8. [Shou Yongyi,Wu Lubin. Determinant Factors of Decisions on Firms R&D and Production Cooperation[J]. 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21(6):1-8.]

[20]Pfefer J,Nowak P. Joint Venture and Inter Organizational Interdependenc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6,21(3):398-418.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篇4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大型连锁超市;体系构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57

[中图分类号]F272.5;F7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02

1 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全球市场的发展不仅加速了企业间的竞争,也使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复杂,而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竞争成为众多学者和实业界人士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在此背景下,供应链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企业都位于供应链中,而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是两条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依靠单个企业实力的竞争,只要供应链上各企业能够相互协作,就可以在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等方面取得竞争优势。然而环境破坏、资源紧缺等问题日益加重,以往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迫切需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因此,相关企业需要将环保理念融入供应链管理中,形成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模式。绿色供应链是指在整个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有效协调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与回收等流程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随着国内外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愈加强烈,越来越多的大型连锁超市将环保理念融入企业运营过程中,并实施绿色供应链发展战略,引领企业转型发展。大型连锁超市的绿色供应链旨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营的全过程,包括绿色采购、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销售以及绿色逆向物流。而绿色供应链战略在大型连锁超市中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进行绩效评价,以及时发现绿色供应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对大型连锁超市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型连锁超市的经营现状,构建大型连锁超市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进行初步探讨,最后进行总结。

2 以大型连锁超市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对大型连锁超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且该指标体系可以全面体现大型连锁超市绿色供应链绩效的特征。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需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基于这些原则,结合林贤福、郎宏文和曹明 等人的研究,本文构建了大型连锁超市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以下5个方面,如图1所示。

(1)供应链管理流程指标。供应链是一条价值增值链,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可以使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并在不断改进中得以优化。主要包括单位成本降低、资源浪费率、响应时间、流程创新和供应链协同运作效率5项指标。

(2)财务状况指标。衡量供应链管理绩效的一个重要且明显的指标是企业财务状况,同时其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报酬率、现金流量和绿色供应链净利润总额4个方面。

(3)顾客服务指标。顾客购买是企业提品或服务实现价值的最后一步。大型连锁超市作为直接面向顾客的供应链末端,其供应链的管理是要通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感知价值。主要包括顾客满意度、顾客投诉率和供货及时率3个方面。

(4)内部学习指标。供应链的优化与改进离不开各企业的共同协作,企业不仅需要拥有共同的发展理念,同时也需要有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供应链的潜在能力。主要包括员工培训机会、员工保持率和供应链企业文化认同度3个方面。

(5)绿色发展指标。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需要有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它是绿色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还需要从企业日常经营的点点滴滴做起,利用环保材料、节约资源等。主要包括环境治理投入额、环保投入比、环保材料利用率、资源利用率和资源回收率5个方面。

2 层次分析法(AHP)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操作步骤,按照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的流程,对文中构建起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找出其中的重要指标。

2.1 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所研究的决策问题,需要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评分,判断标度如表1所示,通过两两比较重要性赋予指标相应的权重,从而构造出判断矩阵。本文通过向大型连锁超市管理人员发放问卷,获得第一手数据。共发放问卷27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26份,有效回收率为83.7%。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后,从而得到每一层次的判断矩阵。

2.2 层次单排序

针对构造的每个判断矩阵,计算出每个因素对其准则的权重。计算权重的方法有和法、根法、幂法等。本文主要介绍根法,计算公式为:

2.3 一致性检验

当CR0.1时,判断矩阵不满足一致性条件,需要进行修正。

2.4 层次总排序

总排序是指计算出每一层次针对其上一层次的相对权重,采用的是由下至上的计算,逐层合成的方法。

文中所有步骤经过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运算之后,结果表明各判断矩阵均满足一致性要求,从而得到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如表3所示。

的结果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流程、财务状况、顾客服务、内部学习、绿色发展5项的权重分别为:0.504 2、0.117 5、0.078 6、

0.064 3、0.235 4,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流程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单个二级评价指标而言,供应链协同运作效率指标权重最大,为0.193 3,由此可见,大型连锁超市绿色供应链的实施,特别注重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综上所述,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型连锁超市的绿色供应链实施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3 结 语

大型连锁超市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而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结果,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做出适当调整,以期构建适用于本企业的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顾志斌,钱燕云.绿色供应链国内外研究综述[J].中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z2).

[2]林贤福.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连锁超市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1).

[3]郎宏文,曹明.基于DEA的连锁超市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4(4).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篇5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管理 理论 绩效评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重视的问题。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先后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绿色战略趋势。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不断出现。绿色战略涉及到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各项活动,绿色供应链管理便应运而生了。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40万美元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其目的是使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在管理流程上。绿色供应链改变传统供应链的结构,增加了回收环节,实现物料和能量的回收和使用,从而形成物流“闭环”,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供应链是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环境问题的现代管理模式,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将绿色意识渗透到整个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部门及个人,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理论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确切定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其基本思想可表达为“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通过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的管理,将环境保护意识贯穿于从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和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通过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回收等技术手段,生产出绿色产品,使供应链各企业共同获利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核心竞争力增强。”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一)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又称面向环境的设计,将产品生命周期延伸到“产品使用结束后的回收再利用及处理”,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各种影响,从根本上防止污染。研究表明,产品性能的70%―80%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而设计本身的成本仅为产品总成本的10%。绿色设计主要从零件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可拆卸和回收上进行研究。

(二)绿色材料

绿色材料选择主要有以下途径:选用新型绿色材料:选用低能耗、无污染,加工中能耗少或无污染的材料:选用可降解、可回收、可再生材料。从绿色材料循环生命周期可以看出,整个循环过程需要大量能量,同时产生许多环境污染,这就要求生产者在原材料开采、生产、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充分利用能源和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三)绿色生产

生产过程通常包括毛坯制造、表面成形加工、检验等环节,需综合考虑零件制造过程的输入、输出和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即由原材料到合格零件的转化过程,物料流动、物能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产生、对环境的影响等状况。

(四)绿色包装和运输

1.绿色包装。绿色包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实施绿色包装设计,优化包装结构,减少包装材料,考虑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和循环使用。

2.产品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合理规划运输路径,以最短的路径完成运输过程。

(五)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企业对销售环节进行生态管理,它包括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

(六)绿色回收处理

绿色回收就是考虑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的回收处理成本与回收价值,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与评估,确定出最佳的回收处理方案。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

三、绿色供应链实施成功的关键要素

(一)高度重视环保,树立环境意识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都把自己定位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领导者,在环境管理的理念上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不仅要制定自身标准高于有关法律规定的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绿色设计等目标,而且还积极提高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行业的环保水平,使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成为可能。

(二)政府为绿色供应链运行提供法制规范和保障

政府要完善法制建设,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结合起来,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在法规与制度上降低传统制造模式的报酬率,为绿色制造模式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三)核心企业对合作伙伴有效的选择

核心企业要考虑其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传统因素,还应采取适当的绿色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在绿色供应链运行中,核心企业必须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了解其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质量监督与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把环境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供应链管理某些方面的小小成功会对供应链管理产生巨大的杠杆作用,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正是利用杠杆效应的积极方面。

(四)供应链成员间的有效沟通

供应链合作伙伴可通过网络、网站或简报,以信件、宣传手册等方式交流环保标准和环保要求,提供环保信息,宣传绿色文化,讨论和解决有关环境方面的问题,达到信息共享。保护环境,最终共赢的目的。

四、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考核

(一)绿色供应链绩效考核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绩效是指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效果,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构造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运用数量统计和运筹的方法,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绿色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绩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方法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目前,“绿色”这个概念应用很广,如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等,但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综合围内外的研究,我们认为“绿色”是一个与环境影响紧密相关的相对概念。如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的评价,通常是以相关的环境标准和法规为基准,当供应的环境影响符合要求时,即认为是绿色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可定义为绿色的程度或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即对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负面环境影响越大则绿色度越小,反之则越大。

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体系。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只是一个参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可根据自己需要对指标进行调整,使其更具操作性,同时也要注意指标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实施绿色供应过程环境评价,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可减少或避免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罚款,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因此,绿色供应链的环境评价是一种战略经营决策,使制造者无论从经济社会方面,还是从环境方面都受益很大。

(三)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为了全面、客观地考核与评价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绩效,需建立一套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特征,参考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可以从供应链的财务价值指标、信息价值指标、客户服务指标、成本指标、业务流程指标和绿色环保指标6个方面来建立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总结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篇6

[关键词] 石油企业 营销管理 发展战略

一、石油企业的营销管理

1. 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①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a投入短缺;b培训大多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c培训内容、方式与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衔接不紧,缺乏灵活性,这种培训机制难以满足企业内部各类人才对高层次培训的强烈需求;②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在石油企业中,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石油企业职工在年龄、知识、技术结构上普遍存在着老化和青黄不接的不均衡现状;③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流动性和社会性的特征,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入世后外国企业的进入,给择业者提供了大量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与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相应的公平机会,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和获取更优惠的报酬,跳槽人次不断上升、频率不断加快。

(2) 应对措施。①加强培训,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机制:石油企业要把强化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来抓,以服务生产实际为宗旨,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有力地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和业务素质,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人才流动机制:转变用人观念,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全新的观念,爱惜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软环境;搭建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每个员工都希望自己对企业有价值,企业的领导者要积极地为人才的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2.石油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1)存在的问题。①理论和经验不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处在初始阶段,即使在世界先进国家,也还没有大面积、全方位开展,我国就更加滞后。所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经验非常缺乏,而且也没有成熟的规则、程序和方法可以参考、遵循;② 面临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壁垒: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是实施石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和保证。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石油企业需要对已有生产技术全面改造和升级,技术壁垒是我国石油企业顺利实施“绿色化”的最大障碍。

(2)应对策略。①树立绿色观念,重视环保工作:石油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要求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以整条供应链为出发点,企业的高层领导首先应树立环境意识,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同实施整个供应链紧密联系起来;② 政府为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提供法制规范和保障:政府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规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和打击力度,而且通过法律法规来降低传统制造模式的报酬率,为绿色供应链运行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③ 石油企业应加强技术支撑:色供应链管理能够取得优势的基础是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撑,石油企业一直都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先锋,现在更要将这种优势保持下去,继续重视IT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范文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篇1关键词:林业绿色供应链 共生界面 信息共享机制 物质交换机制 能量分配机制1 概述21世纪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个的企业和企业之间,而是供应链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