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的培养 措施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素质教育成为了教师进行教学时候所考虑的重要问题,而语文教育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就成为了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成为了一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1.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相关概述
1.1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内涵。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知识水平等等。小学语文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修养。通过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的情深,促使他们形成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得教师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情感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的交流方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1.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想要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首先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要尊重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根据W生们自己的爱好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帮助他们树立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综合发展。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挖掘,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一个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深刻的情感,还提升了学生去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仅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有较好的影响,对其他科目也有想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存在准确度不够的问题。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问题的解读可能有些老师存在着一些偏差的现象。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行的过程中,往往与德育混为一谈,在对知识进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的过程中,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真正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的。其次,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方法。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能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是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滞后性。对传统的教师来说,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成为教师所采取的较为根本的方法,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的滞后。
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
2.1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处于主动地位置,只有教师主动地引导学生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因此,只有教师要自身学会了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够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2.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要相互尊重。传统文化中把老师放在较为神圣的地位,这个想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新课改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师生平等。因此,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要遵循二者互相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虽然老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有学问,知识渊博的长辈。但是,当二者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的时候,这样对于老师教学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二者是一种以朋友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也因此,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和老师沟通交流,从而,老师也更容易发现学生所遇到的难题,构建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当二者建立了相对良好的氛围,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相对较为轻松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语文更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课堂越来越融洽。所以,语文老师们要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明确师生对话的基础上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语文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举.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神州旬刊,2015(12).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终身发展;立德树人;初中数学
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1],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会上最终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敲定为六大核心素养[2].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落实六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新时代初中数学教师思考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具体落实的可操作性和适宜性尤为关键.本文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意义,提出了对六大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落实的一点思考.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3],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核心素养是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是我国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构建我国信息时代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二、提倡核心素养的意义
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的作用.在每个学段每个学科落实好核心素养,对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有深远的意义.
三、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落实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师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数学知识成为素养,形成智慧;如何在教学中促进人生命成长,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以下是对六大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落实的一点思考.
(一)人文底蕴
数学是人类的一N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教学过程也要渗透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没有人文积淀,数学将沦为培养做题机器的工具.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选用与人文密切相关的素材.比如“百子回归图”是十阶幻方,也是一部数化的澳门简史;在讲距离时,教师可以用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来引入;在讲黄金分割时,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女神维纳斯雕像上0.618的印记,古埃及的金字塔高与底面边长比,人的肚脐高度和人体总高度的比值,蝴蝶身长与双翅展开后长度的比;在讲概率时,可以让学生思考键盘中字母为什么这样排列;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从国际象棋中放麦粒的故事开始……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数学课堂上会感受到数学的和谐之美,灵动之美.数学课堂因为有了人文色彩而富有生命力.
(二)科学精神
学生在数学学习、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会形成自身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特别关注学生是否有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探究中思维的切入点和深入程度往往会带给我们惊喜.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不再是权威者,而必须是引领者和鼓励者,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意识,使学生不盲从任何所谓的权威,唯真理和自由是学生一生追寻的目标.
(三)学会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作为知识的数学,学生在进入社会不到一两年就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数学中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建模等思想不仅可以解决数学问题,在生活领域的很多方面都应用广泛.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称之为善学,在钻研中严谨认真,不断反思提炼,才能积累深厚的数学素养,再迁移到各种知识的学习中,就会不断成长.
(四)健康生活
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留意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思维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抽象逻辑推理能力也显著发展.但是由于初中内容比小学繁杂,有的学生在没有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或者遇到挫折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自我评价不当”“孤独感、压抑感增强”等一系列心理适应不良问题.教师要在安排数学课内容上有层次性、进阶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使学生更自信;发现学生学习困难时要用爱心和耐心给予最大的宽容和理解并施以帮助,使他们掌握有效摆脱学习困扰的方法,乐于和其他学生合作.在学生的评价机制上,要多角度、有可持续性,不能唯分数论.
(五)责任担当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形成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意识.中国的古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数学起源于仰韶文化,距今有五千余年历史,在周公时代,数乃是六艺之一.在春秋时代十进位制的筹算已经普及.中国古代以算法为核心的《九章算术》与西方以演绎为本的《几何原本》中西辉映,推动了世界数学文化的进步.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要重视数学史的介绍.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要让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六)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初中数学课堂中应多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多联系生活实际.在几何问题中,多让学生用直尺、圆规、三角尺、量角器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注重合情推理.图形的变换中结合折纸操作、画动态图形、制作空间立体模型等;在函数问题中,注重方案的设计、事物变化规律、合理决策等问题;在统计概率部分,可以让学生去社会实践,统计生活中垃圾摆放,参加社团活动,交通方式等.在实践中思考,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分析的结果再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弊端、不合理设置、不方便设施和规则等.
四、结语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通过发展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人生目标不断努力.数学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初中教育阶段在培养学生素质的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核心素养的落实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唯有不断探索,终身学习,才能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4):10-24.
[2]中国教育学会光明日报教育部教育沙龙.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N].光明日报,2015-12-08.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3
【关键词】助学课堂 核心素养 教学模式
检讨课改以来的课堂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只是变得更精致、更细腻、更流畅了。这些变化,只能说对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数学知识是有益的,但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却收效甚微。因为与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核心概念不同,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教什么”,更涉及“怎么教”的问题。长期的研究让我们发现,不是我们的教师没有看到当前数学课堂的弊端,也不是他们没有改革课堂的热情与勇气,而是在课堂改革的探索中,我们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因为,我们一直是盯着“知识”在设计教学,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需要依据“人”的发展来重构我们的课堂的。
唯“知识”的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目中无人”。教师试图用一统的教学方式覆盖每个学习方式并不相同的个体,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教师所设定的同一目标。殊不知,逼着所有学生趋同的过程,就是漠视学生丰富性、多样性的过程,就是扼杀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过程。要知道,一切教育的落脚点都是在人的发展上,只有考虑到人的因素,我们的数学才不会冰冷、枯燥;只有考虑到人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才会涌动着生成、充满着创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我们的课堂实现从以知识为目标,到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华丽转身。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并开展了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实验研究,构建起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新模式。通过七年多的不懈努力,现已显现出成效。多家媒体对我校的小学教学“助学课堂”进行了报道,多家杂志刊登了研究成果,目前,接待前来观摩学习的教师逾万人次,参与实验的学校已经遍及国内二十几个省市的100所小学,并被列为南京市“金陵新课堂”的重点推广项目。2015年,笔者应邀去美国,在第七届国际数学课堂研究会上做了关于“助学课堂”研究成果的专题报告。
“助学课堂”的价值诉求
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不应看作是主体的孤立行为,它同时具有社会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亦即必然包含了一个表达、交流、反思、改进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应该给课堂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由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为学生主动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发挥合宜的帮助、促进、催生的作用。故而,课堂应该是一个“助学”的场所。
“助学课堂”的核心是要进行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从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转变成以人的发展为基础的价值取向,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让发展学生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教育境界。
“助学课堂”的一些重要主张
主张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助学单的引领下,独立自主地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力、学习力。
主张用开放性的大问题、核心问题牵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创新精神。
主张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把提问、补充、质疑、辩论、反驳镶嵌其中,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批判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数学交流能力。
主张教师依学而教,在课程的关键处、学生的需要处加以点拨,让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将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
主张超越精致、细腻、流畅的课堂审美,追求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解放美、创造美。
下表是关于“助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架构:
“助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架构
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助学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凯洛夫教学模式,不再从“复习、创设情境、新授、巩固”这些如何“教”的环节入手,而是构建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深度研究学生如何独立学、合作学,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伙伴助、教师助,发挥好帮助、支持、促进的作用。因为从本质上看,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
“助学课堂”的创新举措
1.优化教学内容:从“教材”走向“教材+”
人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其认知结构中的学科知识也不应被人为地孤立。所以,教学内容应该走向跨界与整合。“助学课堂”的整合内容是“数学+”,整合方式是基于实践的项目小研究,整合的手段是信息技术。
“数学+”,包括数学阅读、数学绘本、数学步道、数学学具、数学魔术等,跨学科整合,可以培养学生以整体的、联系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以综合的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在整体结构中获得质变。
2.改进教学方法:从讲授、灌输走向自助、互助、师助
“助学课堂”强调“三助”:自助、互助和师助,亦即教学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帮助。自助:以主题为核心,用开放性的“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研究力;互助:重视同伴间的互助学习,让他们进行补充、质疑与辩论,可以让认知更全面、理解更深入;师助:教师“以学定教”,发挥必要的帮助作用,让模糊的变得清晰、肤浅的变得深刻、零碎的变得结构化。这样,探究性自主学习、生成性合作学习、建构性对话学习等方式贯穿学习始终。
3.调整教学结构:由学科知识体系为脉络的逻辑结构到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
只关注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常常导致教学“目中无人”。而“助学课堂”是从学生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逻辑线索。关注学生的学习,就必须知道学生在哪里、认知障碍是什么、我们应将学生引领到哪里,这样,才能让教学真正从学生出发,让“教”更具针对性。为此,我们鼓励学生先行研究,课堂中则充分运用学生间的差异性资源,让他们进行补充、质疑与辩论,教师在准确“把脉”学情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点拨。由于探究的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方式开放,学生每每能给出令人惊喜的创造性成果,学习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明@增强。
4.回w师生角色: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助学课堂”会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设计,由原来的“进”而“退”,由讲授者、控制者到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这样,教学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鱼+渔”,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彻底改变了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落后教法,这样,不仅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由欣赏学生而产生教育幸福。
“助学课堂”也对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设定:小侦探、小记者、小老师、小辩手,学生改变了“被学习”的状态,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表达,显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而且,学生因为直接与知识发生联系,减少了教师这一中间环节,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改写课堂审美:从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走向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解放美
“助学课堂”呈现出这样的课堂生态:掌声、笑声、辩论声;学生小手儿直举、小脸儿通红、小眼儿放光,这是一种充盈着童真、童趣、童乐的课堂生态。改变了教师对课堂的认知:从课堂到学堂;从预设到生成;从单向问答到立体互动交流;从知识传授到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变了课堂的信息流:让相异想法在课堂上得到了交流与碰撞、解构与重建。从而,“助学课堂”也改变了课堂的审美:由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到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创造美,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儿童、依靠儿童、发展儿童的课堂。
6.提升教育价值:从应试、升学走向生命成长、成为自己
“助学课堂”关注知识,更关注知识以外的东西,主张让学生习得“带得走的知识”,而这种能带走的东西,便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助学课堂”突出了“一个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化了“两个视角”(学科视角、儿童视角),做到了“三个为主”(学生为主、研究为主、合作为主),这便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找到了支撑。课堂不仅有自信的展示与交流、好奇的提问与补充,更有激烈的争辩与质疑……我们能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7.调适评价视角:从“效率”评价走向“不教之教”的发展性评价
课堂是一个有机的、关联的、相互渗透着的整体结构,并不适合像拆散机器零件一样分开研究。对“助学课堂”的评价,只有用生态的理念,以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目光来审视,才能使我们的评判与真实的课堂状态趋于吻合,也才能使对学生数学学习力的评价合理归位。用尊重多样、和谐共生、动态发展、整体开放的视角,来审视“助学课堂”中的师生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用“不教之教”的视角来评价“助学课堂”,不仅合目的合规律,而且利于将教学品位提升到新的境界。
“助学课堂”所带来的变化
1.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角色改变了:由“进”而“退”,由讲授者、控制者到合作者、引导者、欣赏者;教学的指向改变了: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鱼+渔”;教学理念改变了:由“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教学的量和质改变了:从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到“三个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伙伴合作能学会的不教、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不教),从背冗长的教案到点穴式的讲解,教学轻松了,质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幸福指数提高了:由欣赏学生而产生教育幸福。
2.学生的变化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角色,变成了小侦探、小记者、小老师、小辩手;改变了学生“被学习”的状态,变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学生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表达了;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依靠教师来“传播知识”,而是学生直接与知识发生联系,减少了教师这一中间环节,这样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由于学生解决的问题是开放的、核心的、块状的,这就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了一个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的整体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课堂的变化
改变了课堂设计的逻辑结构:由学科知识体系为脉络的逻辑结构到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课堂的认知:课堂到学堂;预设到生成;单向问答到立体互动交流;知识传授到素质发展。改变了课堂生态:掌声、笑声、辩论声;小手儿直举、小脸儿通红、小眼儿放光;这是一种充盈着童真、童趣、童乐的生态课堂。改变了课堂的信息流:扭转过去师生之间的单向交往,而让相异想法在课堂上得到了交流与碰撞、解构与重建。改变了课堂审美:由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到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创造美。
“助学课堂”的内在机理分析
助学课堂的立论基础是相信学生,即相信学生爱学习、相信学生能探究、相信学生愿合作、相信学生会创造。相信学生是具有丰富灵性和无限可能性的生命体,具有健康的自然生长的态势,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学生这种与天俱来的内生力,是“助学课堂”依靠的最大力量。
1.“助学课堂”把“教”引领向高层次
我们可以把“教”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境界一:事实性讲解――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教”,只能“毁”人不倦;境界二:诱导性提问(如孔子的启发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这种“教”是把学生引向已知的结论,但没有创造;境界三:“不教之教”――提供合宜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可以培养学习力,可以引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儿”,走得远。事实上,“助学课堂”实现的就是“不教之教”,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研究力和创新力,让学生获得“带得走”的东西,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
2.“助学课堂”把“学”引领向高层次
“助学课堂”实现了多种学法创新,如从接受性学习走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从做题走向出题、审题;从课堂上理解性的听走向批判性的听;从单声道的说话走向立体声的对话;从单一型学习走向混合式学习;从教师发问走向主动提问;从等教师总结走向学生自己主动来总结;从学生角色到小教师角色;从拷贝式学习走向创造性学习;从对小问题思考走向对开放性的大问题的研究;如此等等,都把“助学课堂”中学生的“学”推向了高层次,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4
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教学技能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非革命性的转型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人才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贤才,国之宝也。”当今世界,所有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当代教师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承载着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培养贤才的重任,需要全面履新核心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外在的教育教学技能,实现教学质量朝着正确的方向提升,培养现代的优质人才。
一、人的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核心素养
人的核心素养重点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经合组织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可以形象的认为,这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和“人与自己”三个维度。
“人与工具”主要指人们利用语言、数学、审美、技术和学习等工具,进行社会生活和创造性工作的素养。“人与社会”主要是指人在社会中具有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涉及团队合作的素养。“人与自己”主要是指人具有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以及具有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概括就是人的核心素养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师,除了自身具有“人的核心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诊断指导能力。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三个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澄清正确的教育思想,其根本问题是要理解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教师要从“学科人”变成“学科教育人”,培养的目标要从“培养学科专家”变成“利用学科内容作载体培养人的核心素养”。
“怎样培养人”就是教师要熟练的应用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协助学生发展。一是利用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根据学科特点形成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理解,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和策略,实施教学设计和教学,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就是教师要熟练应用教育教学评价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缺陷进行诊断,设计和实施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矫正方案。进一步概括就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
教师除具备优良的“人的核心素养”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优秀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智慧的教育教学群体(个体)问题诊断和解决能力。
在我国学校制度中,教师具有双重任务,就是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这两项工作正在由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逐渐熔合。下面笔者就以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两个角度来分析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
1.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形成的行政班级管理者,其任务是班集体形成和管理、班级教育的实施和班级教学的沟通。
班主任的教育技能主要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原则,坚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其主要教育技能可分为:
班集体形成技能。主要是根据所任班级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特质,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策略和方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逐步形成的班级特色。对学生来说,班级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是培养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好场所,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就是团队 合作。
主题班会技能。根据班集体形成的要求,自主选择班会的主题,确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班会方案(含驱动性问题设计,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等),组织班会开展,并能评价班会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取得的效果。
班级活动组织技能。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活动的教育目标,撰写班级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及相关的安全预案等),并完成活动组织工作,评价活动效果。
沟通技能。班主任要与学生、学校德育处、班级科任教师(含召开科任教师教学分析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含召开家长会),以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效的沟通技能是班主任的重要教育技能。
个体诊断和矫正技能。根据学生个案情况,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干预矫正措施,实施有效干预,评价干预效果。
从我国学校班主任的职责看,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中,肩负着“人与社会”中的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培养,“人与自己”中的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等自我反省素养的培养,承载着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个好班主任就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培育一群好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班主任专项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也是很有意义的。
2.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原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教学行为。它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深刻领会教学理论和原理,自觉能动的进行核心素养有效教学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可分为:
课程理解和规划。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发展者,课程在教师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在教学中得到发展。“课程理解和规划”技能主要有,一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理解能力,含课程的理解、单元的理解、课堂教学的理解,特别是形成对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并能进行教学规划,确定教学节奏和课时安排。二是在课程理解的基础上能自主进行教学资源的选取,补充为形成核心素养而需要的新的事例和教学资源,使课程得到新的发展。三是根据自身能力,开发校本课程,能设计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评价课程实施情况。在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三届大赛”)中,中学语文的学科项目“教科书研究与使用”,中学思想政治的“时政评析”,历史的“故事评析”,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问题评析”等均属于此类技能的考核。
教学分析和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理论和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等进行系统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和评价等进行设计。根据立德树人、学科德育和课程育人的要求,为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省“第二届大赛”中,“教学设计”项目属于此类,在“第三届大赛”中,选手需要进行片段教学,实质也要进行教学设计,只是不需要书面表达出来。
教学技术和应用。教师要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技能,如实物展台、多媒体设备、录播设备、3D打印、计算机等。二是利用教学资源、计算机网络、相应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能力,如查找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动画、视频(含3D)、几何画版、学科OFFICE、网上阅卷、质量分析软件等。三是会使用常用软件制作课件。四是能利用微课程、电子书包和网络系统,进行信息化教学。如“第一届大赛”的课件制作,“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地理科,都有电脑绘制地图的项目。
课堂组织和教学。这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技能,主要包含组织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应用、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和启发思考、板书和板画、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流程控制和应用生成的教学资源等。课堂组织和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外,还是培养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核心素养的好场所,教师要充分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或实景教学活动进行教育。“1-3届大赛”都设有片段教学项目除考查课程理解和教学设计外,主要就是考查课堂组织和教学。
作业布置和辅导。作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学习目标,检查学习目标到达度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有效的进行多元化的学科作业设计,合理的布置学生作业,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等技能。多元化作业的布置和实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试题命制和评价。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试卷命题蓝图。目前基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蓝图设计,要根据基于标准的命题原则,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根据命题蓝图,按要求编制或改编试题,组卷形成有效的评价工具,并合理设定评分标准。能利用网上阅卷软件或手工进行评卷。利用教学质量和试题质量分析软件,科学地分析试卷和试题的命题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有条件的还要利用软件对学生进行学业诊断,提出学习诊断和改进建议,撰写客观科学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试题评析和试卷讲评。如“第三届大赛”数学的“解题析题”,地理的“命题设计”,综合素质测试的“评价”均属于此类。
课堂观察和反思。能利用课堂观察理论进行课堂观察,根据量表进行记录,并根据教学理论、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立和达成、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评课均属于此类。
教学研究和创新。教学研究和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技能有,一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会查询资料,利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实施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并能根据实证结果,通过思辨得出合理结论,撰写论文,指导教育教学改进。二是能根据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创新,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第三届大赛”综合素质测试的“教科研能力”和“论文修改和评析”均属于此类。
学科专项教学技能。各学科的专项教学技能是最有学科特点的,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技能。如“第三届大赛”的理化生科学的“演示实验”,英语的“口头作文”均属于此类。
而“第三届大赛”体育的“运动展示”、音乐的“弹唱”“器乐”、美术的“现场创作”、通用技术的“模型制作”和信息技术的“编程解决问题”,应属于“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类,并不属于教学技能,但是没有这些专业技能,要教好这些学科是不可能的。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5
[关键词] 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内生力
在素质教育理念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还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在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道德情感、责任担当以及人文底蕴,并通过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唤醒教学的内生力,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与探讨,提升以下几点策略。
一、创设问题,强化学习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学习逻辑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启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课堂的内生力。提问不但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为线索,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Celebration》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讲课之前,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Do you know in which situations people hold celebrations?”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被吸引之后,我再渐渐将教学内容导入,并将一些西方的文化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从而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western table manners? If you travel to western countries, what’re the tips should you remember when you have lunch ?”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查阅资料,然后回答问题。当学生作出回答时,我并不急着给予否定或者肯定,而是进行再次启发和引导。在学生全部回答完毕之后,我先将他们的答案进行整合,再做适当的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唤醒其学习的内生力。
二、利用素材,树立情感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素材来辅助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以此来促进学生W习的动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电影、英文歌曲来促进学生的英语情感,或是推荐学生阅读一些较为优质的英文长篇小说,借用影片或是歌曲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利用影片、歌曲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对英语以及西方文化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Wedding》一课为例,我在完成课文的讲解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力量以及为爱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我为学生播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英文字幕电影,前后播放了《泰坦尼克号》《冰雪奇缘》等,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被影片中真挚的爱情所感动,从而情感得到升华。我让学生对影片中出现的经典台词、动听的英文歌曲进行收录、学习和记忆。例如,《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还有经典的台词“You jump, I jump (你跳,我就跳。也可以翻译为:我与你同在)”“ to make each day count(让每一天都充满意义)”,以及《冰雪奇缘》中的经典台词“Some people are worth melting for(有些人值得你融化)”“Love is putting someone else’s needs before yours(爱情就是把一个人比你自己还重要)”等。我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要将这些台词牢牢记在脑子里呀,以后你们遇上了生命中真命天子、真命天女,这些浪漫的情话就能派上用场了。”学生们都被逗笑了,并开始拿出小本子收集自己喜爱的句子。学生在收集这些喜爱的英文句子时,自身英语口语表达水平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对英语产生极大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三、引入实例,激发责任意识
通过实例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唤醒教学内生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可适当采用一些励志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激发,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动力。而英语教材,就是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相关事例的重要来源,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筛选整理出来的,其中的内涵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足够熟悉,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应素材,挑选一些积极励志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激励,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相关的知识。
以《The sea》一课为例,我在教学过程中,先将教材中与海洋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利用这些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展开教学,从中发现一些积极、励志的素材,例如一些海洋探险家如何经过惊涛骇浪去穿越海洋,一些生物学家如何发现海洋中的生物资源,海洋环境相关人士如何保护海洋资源与宝藏等,通过向学生讲述这些事例,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从而对海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主动去探索与海洋相关的知识。我会举一些海洋污染的例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海底深处,有着丰富而珍贵的宝藏,例如石油。但是石油的开采需要非常科学的方法,不然很容易造成石油泄漏,污染海水,破坏环境。在1979年的时候,墨西哥湾发生了非常重大的井喷事件,造成了大面积浮油,并导致很多海底生物的死亡。保护海洋资源环境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海洋,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对吗?”同时,学生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海洋环境处于怎样的状态?海洋的主要污染源是什么?海洋面临着怎样的危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海洋?……我让学生结合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寻找答案,并思考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对社会进步所发挥的作用等。如此,不但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唤醒教学的内生力,还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树立目标,提升人文底蕴
目标是学习海洋的灯塔,让学生具有奋斗的方向和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容易缺乏学习自觉性,课堂学习效率很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设立一定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从而激发学生自学的动力,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先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再将相关的理论融入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先设立大目标,再将大目标分解成无数的小目标,让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完成目标。通过目标的设置唤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目标的设定应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而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理解能力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比如:一周记多少个单词,阅读多少篇文章等,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将这个大目标分解到每一个课时的学习中时,又可以表现为对文章中的语法、句型进行掌握,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等,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以《Wheels》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我在进行教学之前,先引导学生解读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他们从教学目标中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并围绕学习任务展开课堂的教学。除了完成教材中的教学目标之外,我还额外增加了一些知识拓展的小目标,让学生在课后主动去查询资料。教师要求:时代在进步,我们的交通工具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汽车的发明对于社会发展的利与弊分别有哪些?现在我们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这些内容,然后用英语交流感受。学生在课后积极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交通工具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环境造成压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得以提升,教学的内生力也得以促进,教学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
[2]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 核心素养 声现象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热络,源自于国家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显然,这是一个宏观指导性意见,但其所带来的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却方兴未艾,不少综合性的或专业性的杂志展开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即是有力的证明。从一个普通一线教师的视角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知识作为铺垫,而这与课程改革当中的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辨析极为类似。笔者在教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的时候,即带着强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意识实施教学,取得了一些认识。本文对此作一说明。
一、核心素养的经验理解
从一线教学的视角来理解核心素养,显然与专家所理解的核心素养有所区别。检阅相关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物理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科学责任等。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承认,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那就是学生在具体的物理知识建构过程中生成的相关认识,这些认识有的与核心素养相近,有的则距离较远。教师努力在此过程中缩短距离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物理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一般要依赖于具体的物理知识来进行,脱离了知识的构建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能是没有太大的价值的。
以“声现象”一章的教学为例,在苏教版及其它版本的教材中,声现象常常都出现在第一章,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简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且相关概念的构建并没有太大的难度。面对这种简单的知识,笔者以为更是物理核心素养教育的良机。比如说“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这个理解的过程中,常常有“振动”与“震动”的理解差异,而通常情况下,教师也只是强调应当是“振动”而不是“震动”,至于原因是不太愿意解释,或者说是感觉没有解释的价值的。但在笔者看来,这是不符合经验理解的,因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恰恰应当是以这种简单的概念辨析为基础的,如果遇到复杂的概念,概念本身的构建就有很大的困难,怎么谈得上核心素养呢。即使谈核心素养,恐怕也只是不同级别的公开课上的一点点缀,没有太多的实质性意义。
因此,核心素养可以视作一株树苗,而其成长的土壤,正是教师与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围绕某个概念展开的讨论,及其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认识。一句话,经验是核心素养赖以生成的关键因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通过上述理解,去实施核心素养的教学,是很有收获的。现以“声现象”中的几个教学片段来说明。
首先要说的就是“振动”与“震动”的辨析。这个概念辨析与物理核心素养有关吗?如果有关,那岂不是每一个概念的学习都与物理核心素养有关,那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太滥了吧?即使不滥,也没有特别拿出来强调的必要吧。笔者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实施教学的,结果发现还真的能够影响学生对物理的认识――这应当是核心素养的朴素理解!
在学生的思维中,“振动”与“震动”是可以通用的,但从物理的角度来看,显然不是如此。但初中物理又不宜将简谐振动的说法拿出来给学生,怎么办?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比^、辨析,什么时候进行这个事呢?知道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之后,由于经过数个例子的分析,学生对振动已经产生了基本的认识,这个时候重提此前的话题,学生还是有兴趣的。在比较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振动应当是一种“左右”的运动――学生用手比划出一种振动,意思是对的,可惜“左右”用词太狭隘;还有学生说“震动”是一种心理现象,听到不好的信息,心理有震动,但也有学生表示反对,说地震的时候地面就在震动……基于这样的经验,笔者告诉学生“振动是一种在某个固定位置附近循环往复的运动,是具有规律性的;而震动通常是自然导致的具有明显效应的运动”。其实,辨析概念并得出概念概念的精确理解并不是目的,而将生活认识与物理认识进行比较,才是本教学环节的目的,才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
事实上,在“声现象”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可以挖掘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限于篇幅,这里不赘述了。
三、核心素养与经验契合
在探究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笔者有一个强烈的认识,那就是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经验,当两者有效契合的时候,就是核心素养生成的时候。
也因此笔者以为,物理核心素养不能视作一个高大上的概念,认为其在普通物理课堂上就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还就得在物理课堂上生成,而日常的物理课堂既是基于学生经验的,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物理经验的,离开了经验谈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没有意义的。笔者以为,如果学生能够在走出物理课堂之后,用更睿智的目光看身边的事物,用更逻辑的推理判断身边的事物,这就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当然也是经验的一种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意味着经验的丰富与准确。初中物理课堂上的核心素养培养,必须从这个基点出发!
【参考文献】
[1] 林钦、陈峰、宋静. 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2):90-95.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7
P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育;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一、培养核心素养对小学生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部制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从身心健康发展来看,在小学阶段开始普及核心素养知识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我们由研究知识传授转向研究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这也就是从“知识核心时代”到“核心素养时代”的转变。另外《意见》当中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技能和掌握必要的英语理论知识,并最终实现英语语言综合应用水平的有效提升,实现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是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有助于小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
二、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尝试
(1)优化教学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学生主要还是以认识单词、掌握基本日常用语为主,小学英语教材在单元节中设置提问、朗读、生词学习等环节。在教学目标优化后,主要增加学生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想象、自主参与。培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素质、独立思考能力都能够得以提升,由此新教学目标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加大了关注。
(2)注重情感体验。小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需要引导式教育。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在课程设置上是随着各个年级的学生思维和年龄体验而改变的。另外教师在授课当中可运用简单直接的口语来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中英两种文化交流必然需要语言媒介,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种族之间的语言使用习惯、表达方式、情感输出等,可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度和兴趣,同时也是一次品德教育。
三、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1)立足教材生动讲解。在现有的教材基础上,我们发现小学英语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英语歌曲、文章、小说节选以及和生活紧密衔接的时事、生活情景片段。老师可以从这些资源中挖掘故事素材,以丰富教学形式。小学生喜欢色彩丰富的物体,所以老师可利用绘本、生动的PPT演示吸引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用绘本故事、耳熟能详的英语歌曲传达教学内容,从而使英语教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味。
(2)问题设置环节培养。英语教学的成功一定是以学生能运用英语表达为主,所以课堂之上必然少不了问题回答环节。情景设问最能以真实打动人,有强烈的感染力。目前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不少学校的课堂采取小组合作、搭档练习、班级之间竞赛等方式开展教学,在课外英语角活动中,学生能了解班级整体团结的意义,从而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过去的课堂总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而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和品质的培养而在核心素养要求之下,我们要积极开展英语活动,鼓励学生实现从识记单词到流利表达的转变,促使小学生拥有一定的美德素养。
教学不止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品德优秀的人才。英语作为现如今普遍使用的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新一代核心素养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而且能让其在少年时期就可拓展多种能力,一定程度上也能扭转我国现阶段教育功利性的缺陷所带来的不良局面,英语课堂、英语活动渗透了爱国、创新、独立、健康、自信的观念,能够促使小学生学有所成,将来成为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周洪亮.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素养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小学版),2016(2):192.
核心素养的教学篇8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几年过去,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挖掘与落实做了充分的研究,但是面对中考的压力,许多学校的化学教学依旧以知识讲授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初中化学知识点杂乱、枯燥,还涉及微观现象,许多学生感觉不好学也学不会,但是初中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知识点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实例。因此将生活化教学贯穿于知识点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化学生活化教学与核心素养在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施方法,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一、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的关系
201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认知模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即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2]。化学是一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吃喝住行处处都离不开化学。以疫情为例,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面对疫情,一些人心中出现恐慌,纷纷抢购口罩、酒精、84消毒液、双氧水等用品,甚至发生了喝消毒水抗、混用84消毒液和洁厕灵等闹剧。而醋酸,乙醇和过氧化氢等内容正是初中化学的知识,因此在讲到这些知
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
本文2023-12-26 17:50:06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