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类与比较教案(优质21篇)
教师编写小学教案要注意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第三部分中随机选择一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品小学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能按照给定的含有两个因素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体会不同的方法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学习方法。
3、培养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在不同的方法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教具准备:教学中所用的图形学具。
教学过程:
新授。
教学例1。
请同学门给你们桌上的图形分下类,看谁分得又块又好!(生分类)。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分成了几类?
同学们分得真不错现在按形状不同分类的同学举手。
按颜色分的同学有哪些?请你们将形状相同的分在意。
师:请同学们把桌上的.图形分一下类。
(小组分类、师巡视,向有困难的组提示:刚才是怎样分的,先怎样分的饿,再怎样分)。
同学门,刚才我发现有一些小朋友分得又块又好,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到黑板展示,边分边说分的过程)。
p44课堂活动、1。
读题,动手操作,抽生演示。
p44课堂活动、2。
理解题意,先找能飞的,再找有羽毛的。
p44课堂活动、3。
小组讨论怎样分,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比较
2、能够比较和区别物体的长短。
3、学习用并置的方法区别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比较概念(3-13-2)。
2、长短不同物品、幼儿学具。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两根魔棒,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吗?(让幼儿发现长短不同。)。
二、展开。
1.通过操作,学习并置比较法。
2.用什么方法证明你说的是对的呢?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比出来的?
小结:用并置比较的方法比较长短。与幼儿一起朗诵教师总结的儿歌,边说边操作。
观察图片,比较相同物体的长短。
请幼儿看看图片哪支铅笔长?哪支铅笔短?并在最长的铅笔下面的圆圈里图上红色,在短的铅笔下面的圆圈里图上蓝色。4.分组操作,巩固方法。
请幼儿在小筐里分别拿出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相邻两名幼儿相互交流,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重点指导掌握不好的幼儿。
三、活动延伸。
教师小结后,让幼儿通过寻找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形成长于短的体验。
(活动自然结束)。
小学四年级数学角的分类教案
1、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点。
3、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区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引导、指导、迁移类推。
发现、探究、合作交流。
一、动中悟,创设情境。
提问引入新课。
(点明分类应按一定的标准进行)。
1、出示幻灯,让学生对三个角进行分类。
(分为锐角、直角、钝角)。
2、出示幻灯,让学生观察,引入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3、根据三角形的特点指出每个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
(学生逐一说说看)。
4、猜猜看,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5、汇报分类结果,教师整理收集(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以前学习过的三角形的知识,自己观察三角形并找出角的特点,并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自己找到按角给三角形分类的办法)。
二、探中悟,学习新知。
1、要求学生拿出题卡一,用手中的学具确定每个三角形中角各是什么角。
2、仔细观察,尝试着按角的不同分一分,并按编号如实记录在题卡二中。
3、分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4、思考:按边怎样分呢?
(设计意图:运用各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按角分类的认识,又引入了按边分类的教学)。
三、学中悟,自主探究。
1、出示学具,师生一起动手折一折。
2、学生汇报看到的结果,共同探讨研究。
3、归纳总结特点(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特点及方法,教师加以点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忆中乐,加深记忆。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新知,感悟从中获得的乐趣。
小学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案
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到二年级下册的书又进行了改版,我很自然地将新旧版教学内容进行了对比,发现尤其在练习局部把原来的通过数轴比较数的大小以和目测估计的练习改换掉,而更重视培养同学的数感以和应用。如书中出现“少很多、差不多、慢得多、快一些”这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非常口语化的词汇,真正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同时对同学估计意识的培养并未忽视。真是一题多练。
由于经验的缺乏,我试图到网站上找一些公开课教案等资料,但由于是新版,而所有相关的资料都与旧版教材配套,因此我只能半参考半自我解读教材,写下如下公开课教案。
一、创设游戏情境,复习引入
1、两位数与两位数的比较
师:(手拿思品书与习字本)同学们,你能猜一猜思品书大概有多少页吗?(58)
组织比较,师:58○60,你是怎么比较的?
2、两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
师先让同学估计,再选择50、104、500,说一说为什么?
组织比较60○104,你是怎么比较的?
3、抢答复习旧知
师:你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比较下列数的大小吗?
出示小黑板,6○20、66○62、100○89、75○57
边回答边说说比较的方法
4、引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继续用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比较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幼儿园数学教案《比较多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出较多的物体,会比较多少。
2、培养幼儿的初步分析、比较能力。
一列火车、小动物图片、小猫。
3、小狗。
3、小鸡。
4、小兔子4,萝卜。
5、毛毛虫。
5、骨头。
5、小鱼4.
本学期所带小班抽课数学《比较多少》。《比较多少》是幼儿认识数的开始,非常适合小班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好玩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如果是伴随着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的完成活动目标。根据这一个思想的目标,我在设计本活动时,从幼儿的兴趣点着手,设计了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通过活动初步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多少“和“一样多”,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初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活动开始我用小动物们乘坐一列火车去公园玩的情景导入,抓住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引起幼儿的兴趣。整个活动就是一次角色游戏。
动中快乐的游戏,进入情境和角色。不过一节活动下来,我认为不足的地方就是准备的小动物过多,在操作过程中超时,孩子们玩的不够尽兴,把最后的游戏讲解清楚规则,让幼儿理解清楚,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
小学四年级数学角的分类教案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1、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师:好了,那你看2号线,它也是直直的,但是呢,刚才它在向两边怎么样啊?
生:我怎么看不到头呢?
生: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
师: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也在无限延伸。
好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我把这个记下来。板书直线。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
生:同意。
师:还有吗?教师引导可以度量吗?
生:线段可以量出长度,直线不可以。因为它是无限延长的。
生:是。
师:那怎么办?谁能帮我画一条直线?
抽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仔细看。
师生:直线是一条直的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伸。
2、射线的教学。
生:变成线段了。
师:哎,2号线变成线段了,但是又出现了3号线和4号线。大家悄悄安静地想一想,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直线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那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它和直线之间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知道数学上把线是直直的,有1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叫什么吗?板书射线这个你们也知道啊,厉害啊,我先记下来啊。
请一位学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迅速画一条自己喜欢的方向上的射线。
3、生活中的线。
师:哎,到这儿啊,刚才你们在说这些线的时候,老师就在想,那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些线呢?(学生举例,教师播放课件)。
师:哎,这是生活中的线段,那生活中有射线吗?生活中什么我们可以的看做是射线?(学生举例,并用手电筒照射灯光,说明由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
4、总结提升。
5、角的教学。
找2生到黑板画。
师:那我们刚刚所说的线段(直线、射线)都研究的是什么?
生:线。
师:那请你把你刚才画的角做个标记。是不是只能写1啊?生活动。
师: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了几个内容?
三、练习提升。
师:看来大家这节课都学的不错,那我们就做几道闯关题好吧?
生:好。
师:请看第一关,观察与联想。
(判断题,要求孩子们说出错的原因)。
第二关线的联想:过一点画直线,时间1分钟。????
四、回顾整理。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比较
木板,书,围巾,纸,袜子,毛巾,饼干,鞋盒,饮料,积木,篮子活动过程。
一、目测。
1.师:小朋友冬天穿的外套,比你们现在穿的要怎么样啊(厚)那现在的的呢(薄)。
2.出示木板。
师:我这里有一块木板,你们觉得是厚还是薄呢?师:那我现在在拿出一块,现在这块木板是厚还是薄呢?小结:原来一样东西是不能比的,要两样或两样以上的东西才能比较厚薄。
师:咦,那这两个盒子呢,请你上来指指看,你用什么办法?小结:我们能通过自己的眼睛,来比较东西的厚薄。
二、触摸1.教师出示围巾。
师:天气变得冷起来了,我要围怎样的围巾?那请你们想想看,这两条,我要围哪一条呢?
师:你们都觉得是这条厚吗?师:那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呢?师:对了还可以用摸一摸的方法来比较。2.教师请幼儿上来摸,上来区分。
师:那金老师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是哪条厚,哪条薄?小结:我们刚才可以用自己的手来摸一摸,来比较物体的厚薄。3.在每张椅子下面放两样厚薄不一的东西。
师:老师在你们每个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放了个篮子,请你来比较篮子里的东西,在最厚的东西上面贴上紫色的记时贴,贴好的小朋友把篮子送到这里,记住自己是放在哪里的。
教师检验2-3样物品。
小结:我们的小朋友真棒,能用手触摸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厚薄。
三、并放比。
1.教师出示两块厚薄不明显的肥皂(桌上地面上)师:那请你来看看,这两块肥皂,谁厚谁薄?师:哇,有些人觉得是这快厚,有些人觉得是这快厚,那底是谁厚呢,请你来想想办法比一比。
师:你用什么办法进行比较啊?
讲述比较厚和比较薄的方法。2.出示饼干盒。
师:现在的这三盒饼干谁最厚谁最薄,请你也来比一比。师:你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
小结:对于有些物体厚薄不明显的,我们可以用并放比较的方法。
四、超市。
1.出示不同厚薄的东西。
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都学会了并放比较厚薄的的方法是不是啊,有位超市的售货员,想请你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原来超市有很多厚薄不同的东西需要整理,并要找到自己的家,你看有用品区,饮料区,食品区,玩具区。等一下请每个小朋友拿一件商品,先去找到他们的家,然后再进行比较,你可以从厚到薄,也可以从薄到厚的给他们排排队。
检验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排的对不对,这一组,这是最薄的,这是最厚的,教师依次检验。
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很多种办法去比较厚薄,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五、寻找,操作。
师:我们的家里,教室里都有很多的东西可以用来比厚薄,那现在我们就到教室里去比一下。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比较
百手整理起驾为您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设置好表演情境。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
设置表演情境。请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问:他们俩究竟谁高,谁矮呢?这样能比出高矮来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
教师小结:比较高矮时,俩人必须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
幼儿示范正确的比高矮方法。
2、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
3、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4、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玩游戏《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每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来比赛,选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颁发奖牌,并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多运动,才长得高。
四、活动延伸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比较
《比较数的大小》数学一年级。
[教材简解]。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
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
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多媒体显示:
2(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讲述故事: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
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
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
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http:///http:///。
小学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地对万以内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24()432324()342。
2.一件衣服87元,一条裤子218元,裤子和衣服哪个更贵?你怎么知道的?
二、学习新知。
2.小组进行讨论。
3.进行交流。(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2530不到3000,3680已超过3000。所以,2530比3680小。二是千位上2比3小,2530就比3680小)。
4.你会比电视机(2530元)和冰箱(2350元)的价格吗?自己先把你的方法与同桌说一说,再组织班级交流。(电视机和冰箱价格的千位上都是2,该怎样比呢?)。
5.任意选择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6.练习:比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80()32802380()2360。
2380()82302380()3820。
三、练习。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火箭每秒能飞行4500米,人造卫星每秒能飞行8000米。谁飞行得快?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城关小学有学生1036名,林庄小学有学生890名,哪个学校的学生多?
5870401249007104。
5003289560448002。
学生先相互说给对方听,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板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较大小》教案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2、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例6的投影片、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l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1、按顺序写敷.。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87、70、62、15、6。
1、投影出示例6.。
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15个)黄球有几个?(10个)。
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蓝球多得多。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的多等等。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
(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2、第43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下面各数中,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少一些?
15、17、45。
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一听。
小学四年级数学《简单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
二、自主探究。
二、学生自学。
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合作互动。
三、学生互学。
根据刚才的比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四、学生展示。
1、指名学生说一说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2、引导学生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小结。
反馈测评。
五、测评。
1、练习:p41做一做。
2、练习十6、7、8、9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教案设计
1、整节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注重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如:导入。
结合地理位置用大福源超市场景导入,有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整理衣服以及这部分的拓展交流,感知分类的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比较好地体现了“学习有用的数学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课改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比较到位。
本节课在开始和结束的两个大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并在其他几个练习环节中,贯穿了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指一指等不同的交流活动。这样就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表达、合作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小组之间竞争的`欲望,使学生们更主动快乐地融入导课堂学习中来。
3、小组评价比较到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小组之间比赛的形式竞争,老师把每个小组回答问题、合作过程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之内;此外一些评价语运用的也是比较到位的。评价及时达到一定的效果。
小学四年级数学《图形分类》教案
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与数量关系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和乐趣。大班幼儿已经能熟练的分辨出不同的几何图形,在此经验基础上,我将图形与分类统计结合到一起,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并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进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巩固对颜色和几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2、初步学习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统计结果。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2、黑板,水彩笔,几何图形若干,幼儿人手一份统计操作材料和白纸,集体操作材料两份。
四、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特殊的小客人,在他们身上藏了许多的图形,把他们请出来吧!”2、学习统计方法。
(1)请幼儿按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统计,教师记录或请个别幼儿进行记录。
(2)请幼儿按图形的颜色特征进行统计,教师或幼儿记录。
3、幼儿操作。
(1)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看清特征再进行统计记录。
(2)请个别幼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统计结果。
4、创意拼贴画。为幼儿提供几何图形进行图形拼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延续幼儿以往的学习经验,将图形融合在一起,拼画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如:机器人、小汽车等,让幼儿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初步学习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活动材料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操作发现数学活动的乐趣。
小学四年级数学《图形分类》教案
活动目的:
1、仔细观察各种图形或动物图片,根据自己发现的某一特点进行分类。
2、能在图形上进行简单添画,表现某一动物造型。
3、锻炼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图片。
2、小朋友每人一张空白卡片、一张图形卡片和两支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图形,幼儿制作图形。
师:那你会画吗?好,每个人从桌子中间拿一张纸,用笔画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图形宝宝,给它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它来和我的图形宝宝做伴。(小朋友画图形、涂色)。
三、图形添画变动物,进行找朋友分类。
1、师:和图形玩分类游戏真开心,老师还会玩一种新游戏:图形变变变,想看吗?看仔细了:一只小眼睛,许多小短刺,是谁呀?(小刺猬)我还会变,弯弯的脖子,背着硬壳壳,一条小尾巴,又是谁呀?(乌龟)还有许多,许多,你们会变吗?你会变什么动物呢?用什么图形变?怎么变?(清小朋友各抒己见)还有好想法,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比比谁想得对最多。(小朋友讨论)好的,桌上有老师准备好的图形,看谁变得又快又好,第一个送小动物来陪我的刺猬和乌龟。
幼:进行水里、地上、天上的动物的分类。(小朋友进行操作)。
3.总结。
师:这样方便多了,他们可以去旅行了,他们是怎么去旅行的?(小朋友对分类结果进行说明)师: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旅行吧。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教案设计
说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类》。
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不同的事物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
说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动物图片、实物投影学具准备:
1、房间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每小组一份)。
2、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在家里一定能帮妈妈做做很多事情,谁愿意告诉大家你都会做些什么呢?
2、看来同学们都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师家的宝宝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间弄成这个样子了,你们看看(出示房间图)。你们有什么想法?(好乱)。
二、创设时空、自主探究。
1、说说房间里有些什么呢?
2、你们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3、师:这么多东西要收拾,好麻烦哦!你们准备怎么收拾呢?(同桌说一说)。
4、讨论:一窝蜂的上来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怎么避免呢?(分工合作)我们怎么分工呢?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注意不能乱抢。比一比,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老师给这个小组奖一颗合作星!
5、生汇报,并说一说为什么都愿意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7、现在的房间变得怎么样了?
看来,我们要学会把各种物体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进行分类,这样就能使乱七八糟的东西变得整齐起来。
三、应用拓展、自主构建。
1、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你能说说吗?
2、把同类的圈起来。(找相同)先说说分别是些什么物体,再进行分类。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找不同)。
4、给动物分类。
(1)教室里这么热闹,可把一群小伙伴可急坏了,它们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们是谁呢?闭上你的眼睛,千万别睁开,你会得到一份惊喜!(师分发动物图给学生,并出示挂图)。
(2)睁开眼睛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生说)师:蓝蓝的天空,宽阔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动物该回到哪里呢?(回到大自然!)那么这些可爱的动物该放回到大自然的哪个地方呢?你能把它贴到合适的地方吗?(生有序地上台贴动物)。
(5)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会飞的――天上;会跑的――草地上;会游泳的――水里。
5、整理学具盒。
(2)汇报:你是怎样整理的?
(3)把学具有序地进行整理,放到学具盒里。
四、评价反思、自我体验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还有什么遗憾?
五、教学反思。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既是方便我们的生活,又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组织系列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画一画、贴一贴、摆一摆,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从中体会分类的结果在不同的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分类、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长假休息期间,带孩子去北京旅游,恰逢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举办全国四市十二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研讨会。带孩子玩了两天后,放弃了游玩时间,和孩子一起听课了。
因此,有幸听到了吉林市船营区实验小学的张秋菊上的一节课《分类》,所不同的是这是北师大教材的。张老师的教学中,通过几个活动――整理房间、分水果和蔬菜、贴动物、分卡片、整理书包,体会了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后,听取了湖北省特级教师梅安妮老师的指点,整节课虽然体现了分类的思想――按标准分类,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但是新课程倡导的生活问题数学化,几乎没有类似于给同类物体画圈等练习,是本节课的一个缺憾。在张老师这节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上完课后,感觉比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这个重点突出不够,学生尽管已经会分类了,但是还没弄清楚什么是类。在学生整理完房间后,还有个小结:“衣服放在――柜子里;文具放在――书桌里;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间现在怎么样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学习了,上哪找?”这部分其实就是突出类和分类的,这只有下一节课中强化了。
又如,给动物分类,还欠考虑。学生出现了“狮子老虎放远点!”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欠缺,低估了学生的思维方向。还有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课堂虽然活,但是感觉有点乱。努力做到活而不乱,是我们所有老师共同的祈望。因为活,导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不重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听了贺老师的评课,我更清楚该怎么上好这节课了。
《分类》评课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数学方法。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事物的用途、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也就是单一标准。那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呢?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是本节课学生所要感受的重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图形分类》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形的两种(三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2、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第一次操作:颜色2种圆形、正方形图片若干个,第二次操作:颜色2种,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图片每二位幼儿一份分类图。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合作进行分类并记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闯关游戏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老师带领一起去图形宝宝家做客。
2、让幼儿说说图形宝宝家有哪些宝宝。
二、第一次操作:分家家进行二次分类。
1、请幼儿自己选择一种图形宝宝扮演这个图形宝宝。
2、请图形宝宝们想想怎么样分分家?
3、请幼儿根据图形的一种特征进行一次分类。并请幼儿说说是怎么按什么特征来分类的,教师进行记录。
5、幼儿进行二次分类,教师进行记录。
三、第二次操作:分组操作拓展幼儿思维。
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两位幼儿一组先两人讨论,一幼儿根据讨论结果先进行一次分类,另一幼儿进行分类记录,同前方法再根据其他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
2、请幼儿两两分组进行合作,教师个别指导。
3、对幼儿操作结果进行集体检查。
四、活动延伸:将各种小动物进行二次分类。
1、将各种小动物进行一次分类。(海、陆、空)。
2、再进行二次分类:海分为鱼类和两栖类、陆分为家禽和野生、空分为鸟类和昆虫类。
3、引发幼儿活动兴趣,先初步接触活动的内容。
4、让幼儿扮演图形宝宝亲身体验图形分类的有趣。
5、让幼儿根据图形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6、教师一边记录一边运用语言跟进,为幼儿下一步的分组活动奠定基础。
7、清楚讲述操作要求,让幼儿能更好的分组操作。
8、拓展幼儿思维。
活动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我用一个“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故事贯穿始终,孩子们便于理解,也十分愿意投入其中,加上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并加以引导,逐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让他们充满激情的完成了一个个任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四年级数学《图形分类》教案
《图形分类》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教材的教学是建立在之前认识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关系;并在教材中安排了实践活动,“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举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事例,接着又设计活动“拉一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明白三角形的稳定性比四边形好以及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综合考虑本教材的设计意图,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是这样来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的:
1.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2.经历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数学情感。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其中,“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间的关系,会对图形进行有规律的分类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通过观察和操作,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还将借助多媒体教具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法与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学核心思想是:“教是为了不教”。这正体现了现代教学的目标不只是使学生“学会”,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谈话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力争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有目的地运用交谈和启发引导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实践操作、归纳、尝试等活动形式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说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着创造性的利用教材,按课程标准来上课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修改和重组了教材,通过利用故事一条线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努力贯彻“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理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数学学习的愉快和乐趣,力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亲身经历和体验了知识获得的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一上课,我准备口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我说“今天我在来学校的路上遇到了几个老朋友,他们说有好长一段时间没与我们的同学见面了,挺想咱们的。所以硬是哀求我带它们来参加我们今天的这堂课。我那会就说了,我们的同学可能早把你们给忘记了,还是我回去跟他们打完招呼后,你们再来吧!可这群老朋友就是不听劝,它们坚信我们的同学肯定没把它们给忘记掉。瞧,这会它们在一边等着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
这样的提问能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师带来的老朋友是谁。设计这个环节,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内驱力,又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为下面的教学聚集动力。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课件依次出示这一群老朋友(教材p22说一说中的各种图形),然后引导学生:
1.说一说“这些老朋友的名字”(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还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
2.小组合作,帮帮老朋友。
在这一环节里,我通过与学生谈话来呈现问题,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师: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它们图形王国的成员越来越多了,所以它们想分家,但它们的国王说了,要分就得有规律的分,否则不让分。其实大多数的图形朋友还是分得比较合理的,它们都符合了国王的要求。但还有这么三家被国王给制止了,说它们还没有按规律去分清。课件呈现有问题的家庭:
第一家:长方行、正方形、菱形和正方体。
第二家:正方形、菱形、三角形和圆。
第三家:正方形、菱形、三角形和长方形。
师:现在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一下,比比哪个小组帮忙解决的问题最多。
3.小结,导出课题。
在这里师生共同概括出图形分类的几种标准: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来分,按图形是否由线段组成来分,按组成图形的线段条数来分;并趁势导出课题“图形分类”。
4.统筹安排,我来分。
即练习,让学生对教材所给的p22的所有图形按教材的设计来进行分类。
在这里,教师把对图形分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思考分类的标准,由此引出新知识,将数学教学融入到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对所给的图形进行有效的分类。这样设计,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推理和分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主动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到其中的无限乐趣。
(三)实践活动,拓展思维。
在这里教师说“其实图形王国里成员间还是相对和睦的,分家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当然了,偶尔一两个小鬼捣乱也是有的。就在今天来的这群朋友里,也有两个调皮鬼,(平行四边行和三角形),它们曾经为争论谁的本事大发生过争执,并进行了这样的比赛过——”,通过以上设计来导出下面的两个数学活动:
1、第一回合“比比谁在生活中小朋友身边出现的次数多”
出示教材p23.1中的.图片,解说完后再让学生猜猜谁会赢,自己赞同哪一方,并帮忙举出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运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情况。最后,教师再帮忙总结说“其实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存在现象都很多,是比不出个胜负的,所以第一回合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2、第二回合“比比谁的稳定性较好”
先出示p23.2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片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并让学生猜一猜按图片中的动作实施后,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再让同桌同学之间互相合作,模仿图片中的情景,验证自己的猜测,并总结规律“三角形的稳定性比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好”。
3、拓展应用。
让学生运用所总结的规律解释p23第3题中的图片情景。
在这一环节里,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小组合作精神。
(四)全课小结。
师:为了感谢我们班同学的热心帮忙,图形朋友们也给我们带来了礼物。(课件呈现图片)。
[第一份礼物],用图形拼成的各种美丽的图案。
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中,同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以及它们共有的特征和联系。
[第二份礼物],各种美丽建筑中的图形。
通过欣赏生活建筑中的图形,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里,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间接地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加深印象,内化知识结构。同时将图形与生活紧密相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本节课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着重体现图形分类的三种依据,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图形的特征和分类的标准。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习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举起收集的树叶,说说它们的名称。
生:桑树叶、梧桐树叶、银杏树叶。
师:看到这些树叶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树叶真是千姿百态。是五颜六色的。我想知道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好吗?
二、探究发现。
1、计算长方形面积。
师:出示一个没有数据的长方形,能说出它的面积吗?能想办法吗?
生:量出长、宽。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积。
师:(屏幕显示),把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长方形中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2、计算三角形面积。
师:屏幕显示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它的面积吗?学生互相讨论,汇报。
生:像长方形一样把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把三角形分开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你想得真好!把图形分开来,再移动变成正方形。数一数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生:9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先数整格的,再数半格的,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
师:同样是在方格纸上数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数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形都是整格的,三角形有半格的。三角形中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
3、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
生:都是由弯弯曲曲的线围成的。它们都是不规则图形。
师:你们认为像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应该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呢?请同学们以树叶为例,小组讨论。
汇报:生:把它看作一个长方形来计算面积。
师:怎么看?
生:把弯弯曲曲的线看成是直的,和长方形很像。
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
生:三角形中的半格正好是整格的一半,而树叶有的占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
师:那么怎样用数方格的办法来算出它的面积呢?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够半格的算半格。
生:我不同意,应该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师:这时,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是准确的吗?到底哪种方法更接近呢?为什么?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够半格算半格,计算出的面积就会比实际面积大得多,还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比较好。
请学生上台汇报计算方法,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计算树叶的面积。
生:先把整格的框出来,然后把半格的编号并标出来。
生:不满半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弯曲的部分都画成半格,再数。
生:整格的分别标上数据,在两个半格中间标上一个数据。
三、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
生:手的表面。还有很多树叶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身体的正面。
师:先估一估,再计算你手中的树叶的面积。说说是怎样估的?
生:用刚才的树叶比较。
生:让树叶跟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比。
师:把估出的面积记在心里,再算一算树叶的面积,看谁估的面积和计算的面积最接近。
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
生:我的树叶两半是一样的,我只要算出一半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四、拓展延伸。
1、学生相互合作,选择手、地图和钥匙中的一种计算出面积。
2、小结。这节数学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把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写下来。
3、回家再找一些不规则图形算出它的面积,好吗?
[总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本节课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理念。除此之外,还有必要提出三点: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为本课安排的内容容量很少:先介绍用数方格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然后估计两片树叶的面积,最后尝试计算自己手掌的面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和余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做了补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策略。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只要得到一个近似值即可,因而更多的时候估算就能解决问题了。据此,教师注意适时提出估算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计算时主动地估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估算的意识。更可贵的是,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找参照物类比、利用面积单位去估计等有效的方法,估算的策略得到了发展。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有效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提出分割、拼合的方法把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树叶的面积,学生提出化曲为直、分类计数的方法;估计树叶的面积学生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了树叶的对称性,利用了对称特点简化计算过程。正因为融入了数学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数学情趣,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得到磨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优化,学习的经验得到充实,成功、自信的体验得到强化。
小学四年级数学《图形分类》教案
背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数学,能提高幼儿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在游戏中让小班幼儿学习图形分类,就更适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征,更顺理成章了。可是选择什么样的游戏来让小班幼儿进行《图形分类》的学习?用什么方法和策略来组织呢?我们在收集借鉴相同案例的基础上展开了活动研讨。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试图让幼儿从游戏中进一步运用各种感官学习图形,准确说出图形的名称及特征;并不受图形颜色、大小的影响,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分类。因此我先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描一描、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图形特征,又开展了亲子活动,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然后根据幼儿在实际的游戏活动过程中所反映的状况研究选择一个一个的游戏活动,不断推进与研究。
游戏活动一:《奇妙的口袋》。
活动目标:
用触摸觉辨认图形,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
情境与问题:
游戏前,教师提问:圆形是什么样的?正方形是什么样的,三角形是什么样的?然后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当“小小魔术师”从奇妙的口袋中按要求变出图形。
游戏情节(一):请幼儿按老师出示的图形从口袋里摸出与之相同的图形,并说出其名称和特征。
游戏情节(二):教师说出一种图形的名称,请幼儿摸出图形,看谁对又快。
探索与发现:
在游戏中幼儿积极性很高,反复游戏中我发现幼儿在摸出与老师相同的图形时准确率较高,边看边摸,有的幼儿一摸出来马上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而在听图形名称来摸出相应图形时,一些幼儿迟疑了很久才摸出来,速度和准确率明显降低。
分析与推进:
小班幼儿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性、具体形象性为主,因此结合此游戏,让幼儿用视觉与触摸觉结合来感知图形。在游戏中幼儿看图形来进行触摸时对其来说比较容易掌握,而在单独听语言信号来摸图形时难度较大,这说明幼儿对图形的认识还不全面.为了让幼儿更好更快地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图形特征,为分类学习做好准备,我们觉得应多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在做做玩玩中提升对图形的认识。结合我们在亲子寻找活动中的发现,从幼儿对生活中最感兴趣的入手,我们开展了下面这一游戏。
游戏活动二:《饼干加工厂》。
活动目标:
在做做玩玩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初步尝试分类。
情境与问题:
幼儿在交流寻找活动时,说的最多最高兴的是“老师,我有吃xx型的饼干”因此我们创设“饼干加工厂”这个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制作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饼干,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制作了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饼干,并结合“烤饼干”环节提出让幼儿将制作好的饼干按其形状送到相应的盘子中,将分类学习逐步融入其中.
探索与发现:
整个游戏环节中,幼儿个个忙的不亦乐乎,俨然是一个“小工人”,边做还边主动地对我说:老师,看我做的这三角形饼干好看吗?我做了xx形的饼干.而且会相互比比谁做的好,一些平时对图形不感兴趣的幼儿今天做的却十分用心。在游戏中我发现在进行分类摆放时,幼儿能将圆形准确地归类,而对三角形和正方形较容易混淆,部分幼儿不能较准确地将其归类,需要老师不断提醒。
分析与推进:
虽然我们反反复复地让幼儿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内容简单枯燥,但在整个充满趣味的游戏中,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做做玩玩中提升了对图形的认识.因此在幼儿结束时我趁热打铁,提出要将幼儿制作好的饼干送给小动物,引出下一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习图形分类。
游戏活动三:《给小动物喂饼干》。
活动目标:
不受颜色、大小的干扰,学习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分类。
情境与问题:
游戏前,我先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嘴巴的形状和“饼干“的形状。在游戏中设置问题情境,提出:按小动物嘴巴形状喂给相同形状的饼干,看谁喂得快又对。
探索与发现:
在游戏中,多数幼儿能将饼干形状与动物嘴巴形状进行比较,对三角和正方形的辨别能力有所提高,而且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渐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分类水平,有的幼儿先将饼干分类,然后一下子喂给相应小动物,显得快又对,有的幼儿一个一个地对应来回进行,速度慢了一些。同时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在分类时受到其颜色,大小的影响.
分析与推进:
幼儿本身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他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发展水平.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不同表现,游戏结束时我们开展了交流分享活动,鼓励幼儿互相分享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说说怎样来分能又快又好,引导幼儿关注到一致和不一致的观点,有待在下次活动中能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提高。
游戏活动四:《送图形娃娃回家》。
活动目标:
巩固对图形的认识,能较准确地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分类。
情境与问题:
游戏前与幼儿交流自己认识的图形,创设请幼儿到图形乐园与“图形宝宝”玩捉迷藏游戏的情节,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图形宝宝?然后让幼儿以比赛形式将图形宝宝送回家,将图形送到贴有相应标记的地方,看谁送得快又对。
探索与发现:
在对图形分类有了一定认识基础后,采用比赛形式来开展游戏,气氛非常热烈,虽然反复进行练习,幼儿却依然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活动效果比前几次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我发现虽然在前次活动的基础上,幼儿已交流分享了自己的探索与发现,知道如何分会又快又好.可在实际的游戏操作中,多数幼儿还是采用自己原有的分类方法和思维方式,并未考虑到采用哪种分类方法又快又好的问题,虽
小学数学分类与比较教案(优质21篇)
本文2024-03-21 05:41:08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63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