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25 17:26:50浏览:273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篇1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路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简介]华启和(1975―),男,江西临川人,硕士,东华理工学院政法系讲师。(江西抚州34400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思考。但是,笔者认为,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从生态的角度,选择生态路径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生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容回避的问题

人们谈到污染,更多关注的是工业领域。实际上,近几年,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非常严重,有关环境事故不断出现,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1、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从根本上侵蚀了农业耕作的物质基础,致使农业生产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第一,农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生产和生活用水受到严重污染,许多河流出现了“60年代饮水淘米,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鱼虾绝代”的现象。我国农村饮用水符合农村饮水卫生准则的比例为66%,还有34%的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准则的要求。[1]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非常大,可导致农业减产、减收,降低农产品质量,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

第二,耕地污染严重,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加快。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多达2000万公顷以上,受农药和其他化学品污染的农田约6000多万公顷。[2]农膜及各种塑料制品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对耕地的污染非常大。耕地污染使其转换为财富的能力下降,加快了土地退化和沙化,削弱了土地的产出能力并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后代农业生产的成本,直接损害后代人提高收入的能力。

2、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威胁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农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在20世纪末,农民因环境污染所导致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十万分之95.02上升到2000年的十万分之112.57,提高了33.4%。况且,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并不仅仅是恶性肿瘤,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病、皮肤病、胎儿畸形和死胎等等。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25%的疾病和死亡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全世界每年死亡的4900万人中3/4是由于环境恶化所致,其中儿童是环境恶化的最大受害者。[3]另外,农产品农药残留现象普遍,农民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第二,农民的生活质量下降。据统计,1995年全国农业污染损失至少为819亿元,相当于当年5196万农民的纯收入。1993年、1995年的全国农业税分别为125.7亿元和278亿元,而环境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分别为当年度农业税的3.5倍和2.9倍,最终演变成沉重的生态负担,成为生态灾难。[4]与此同时,对于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来说,因环境污染致病是一个天灾人祸,且不说长期的病痛所带来的痛苦,仅仅医疗费就会使人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3、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诱发农村的不稳定

第一,生态破坏导致生态移民的出现,影响农村稳定。据世界环境监测中心报告,自20世纪80年代起,腾格里沙漠先后吞噬了数万亩农田、近百个村庄,当地群众成了“生态难民”。内蒙古自治区将在未来10年内被迫生态移民20万,山西省将在未来5年内被迫生态移民40万。[5]大量的生态移民严重扰乱了农村正常秩序,也给接受移民地区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与此同时,我国污染防治不公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我国污染防治资金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农民的生存权利受到严重威胁,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第二,环境污染诱发并加剧社会矛盾。近年来,各类环境纠纷日益增多,环境问题投诉以年平均30%的速度增加,2004年达到60多万件,群众上访达8.6万批次以上,“两会”期间提交的人大建议、政协提案超过1.3万件,一些地方由环境问题引发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如2005年4月,浙江东阳市画水镇因竹溪工业区污染导致严重冲突,造成30多人受伤,数十辆汽车被砸,学校停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6]

二、生态路径: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效,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以生态为突破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路径。

1、生态路径的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领“三农”工作的突破口,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要素的制约性作用,选择生态路径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生态路径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导致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环境质量,对食用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农产品面向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因此,我国农业只有走生态化的道路,选择生态路径,才能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第二,生态路径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我国农村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农村的发展基础受到严重的损害,这也是我国农村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耕地的梯减难以逆转,人多资源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对农村生态环境资源形成了巨大压力,也扩大了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乘数效应。如果考虑到农民相对落后的粗放经营、生活方式和环保意识,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生态化的道路,选择生态路径,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三,生态路径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民问题最关键的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贫困的诉求,成为农民谋求发展的最直接动力。由于受资本缺乏以及发展途径的制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差的农民无力顾及对生态环境污染控制,走上资源消耗型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实际上是掠夺式发展,以非持续的方式残暴地从环境中索取的发展,从而直接造成土地退还和沙化、森林破坏、河流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因此,走生态化的道路,选择生态路径,能够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让“生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机会。

农村生态环境的危机昭示了生态要素的重要性,选择生态路径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历史的必然。正如有些学者指出:“有远见的政治家已认识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比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政党与政党之间的矛盾问题更为根本。”

2、生态路径的选择

当前,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来指导。如何在生态化发展的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路径为突破口,全面、立体探索农村生态化发展的模式,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通过实施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庭院生态经济开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工程的推广适用,逐步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的目标。当前,主要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农业旅游,把它们的发展都纳入到生态的轨道上来。

第二,加大政府投入,制定生态法规。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公正和公平问题。在我国环保工作中明显存在着重城轻乡的现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一开始就把投入重点放在大城市,投入结构放在大工业和大工程上,农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但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环境状况决定着全国的环境状况,并对能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城乡环保投入平等。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生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实施和医疗卫生事业。

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生态法规的建设。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必须走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但从目前的环境现状看,应该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税法》等绿色税法,开征环境税和生态补偿税。环境税既可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减少污染,又可以为国家公共财政筹集资金,从而扶持农村的环境保护事业;生态补偿税是指自然资源使用人或生态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所有人或对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费用的税收制度,这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解决好农村问题。

第三,提高人的素质,培育生态农民。

我们现在很多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还缺乏生态环境和生态消费方面的知识,需要加强生态道德的教育。我们要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逐步落实到教育体系和教育计划之中,落实到地区的社会发展计划之中。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绿色生态教育,新闻媒体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宣传重点,强化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使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7]

当前,关键是要引导建立农村民间环保组织,以保证农民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农村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和参与不仅可以约束、监督企业和政府,而且还可以将社情民意全面真实地反馈给政府,便于真正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这种农村民间组织还可以通过农民的参与,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解决好农民问题。

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生态路径,就是选择一条绿色的道路来建设新农村,这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3][4]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1).

[2]李佩.农业污染:食品和生态安全的隐蔽杀手 [J].生态经济,2005,(1).

[5][6]陆新元.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J].环境保护,2005,(9).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篇2

枣树是我国公认的耐旱、耐寒、耐瘠薄经济林树种,被形象的称为“铁杆庄稼”,喻为“不占地的粮、不吃草的羊”;适应范围广,栽培省工省时,结果早,寿命长,一年种植,百年受益;同时,它还不与农业、畜牧争田地、夺劳力、抢农时,它既可与瓜、草、粮、药间作,又可在田边地角、院落中发展;它既是一种投入小、产量大的低风险经济树种,又是一种绿化荒山、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优良生态树种;因此,在压砂地推广枣瓜间作立体套种模式,配套相应的丰产栽培技术,无论是提高压砂地种植效益,还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实现压砂地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2、健全节水补灌体系是压砂地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为了使压砂地生产由被动适应型逐步转变为主动调控型,建立健全以补水工程、节水技术为内容的压砂地节水抗旱保障体系是实现压砂地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为此,首先优化天然降水资源应用系统,通过合理配置集水窖、构筑蓄水池,配套用水、输水设施等工程措施充分开发利用天然降水资源;其次推广限量高效补灌用水技术,可根据压砂地种植作物需水关键期根层土壤水分消涨动态,适时进行补水灌溉,重点研究压砂地不同种植作物最佳补水量和补水期,建立压砂地补灌技术支撑体系,实现压砂地周年安全生产。

3、培肥地力是压砂地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肥是保障所有农田稳产、增产的关键因子。因此搞好压砂地地力培肥,增加有机肥投入,积极研发推广适宜压砂地使用的肥料品种和施肥方法,提高压砂地地力水平,是保证压砂地永续利用的必然。

4、建立压砂地农艺支撑体系是压砂地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有效利用先进、适用的农艺措施,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土地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所以,为了对压砂地生产实施有效宏观指导,探索寻求适宜压砂地生产的农艺措施非常必要。为此,我们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总结出了以采用耐旱品种、轮作倒茬(或间作)、坐水点播(或催芽播种)、地膜覆盖、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无害化防控为主的一套适宜压砂地稳产、高产的农艺支撑措施;具体讲,推广耐旱品种,从内因上提高了压砂地种植成功机率,硒砂瓜种植以耐旱、耐储运的金城5号为主,搭配种植其他早、中、晚熟品种;农作物种植以荞麦、糜谷为主,经济作物种植以芝麻、油葵为主。其次用农作物与瓜类进行合理轮作倒茬,减轻了病虫危害。在栽培模式上,推广坐水点播(或催芽播种)辅助地膜覆盖技术,通过播后扣塑料碗或条覆膜、穴覆膜,不仅提高了出苗率,且增强了瓜苗抗旱能力,再加之田间管理实施节水补溉、配方施肥、病虫无害化防控等农艺措施,为压砂地高产、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5、提高技术水平,引导农民精耕细作是压砂地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5.1推广应用新技术

引导农民从传统栽培向规范化栽培转化,进行必要的整枝、授粉、施肥、病虫害防治。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如利用种子包衣防治病虫害;利用小弓棚、移动棚等保护措施进行育苗移栽,使农产品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效益;利用地膜覆盖、穴覆膜等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保证苗全;利用保水剂、抗旱剂、塑料瓶滴灌等技术抗旱保墒,确保大旱之年丰收;利用枯萎立克等药剂防治由于连作引起的枯萎病,使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有效结合,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规模生产的方向发展。

5.2加强培训,提高生产者的种植水平和精细管理意识

为了使技术真正贯彻到位,技术人员应该进行及时的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推广标准化技术规程。采取分级培训的办法,在各个生产环节,通过现场观摩、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加强关键环节的具体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6、大力发展生态林业,促进压砂地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并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1]。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生态农业是发展市场经济适应“三农”政策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3、生态农业建设也是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所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2]。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3]。从而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以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3、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加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4、进一步拓宽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区域布局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使农村经济向新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贲可平.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发展论丛.2011(2)

[2]余迎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中国农垦经济.2002(3)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篇4

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工程是优化生态环境的最直接、最有效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帮助偏远贫困山区的人民群众真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伴随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开展,广大群众干部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这也促使农业结构有着明显的改善和优化,间接提升了农民的收入。但是,近些年因退耕还林补助的相继到期,后续产业问题显得越发突出。对此,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阐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策略。

1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1.1文化程度偏低,其他产业发展能力较弱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最终形成一个贫困发展循环圈[1]。因为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再加上许多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这一现象也充分证明了当前农村地区的平均文化水平并不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向农村提供任何的帮助都显得非常局限,另外因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的缘故,导致许多村民对于新鲜事物的理解存在偏见,对于一些前期需要投入的产业认为无参与价值,导致在退耕还林之后,许多村民无其他产业可以参与,最终经济效益不断降低,从而呈现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1.2思想保守,很难取得突破

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许多的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小农意识,在思想观念方面落后,并且非常保守。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之下,许多的农民仍然坚持着一门一户的生产生活格局,导致许多农村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因为当前退耕还林的许多产业都属于团体性的产业,这样必然导致许多农村地区无法有效的开发产业,最终形成严重的经济发展阻碍[2]。另外,因为退耕还林开始时有政策方面的补助,导致一些群众习惯性形成了“等、靠、要”,突然因为补助政策到期,导致思维层面的惯性,最终无法突破保守思想,导致存在着严重的经济收益问题。

1.3资金的来源单一

我国政府所实行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大型、系统性工程,需要庞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基本保障,假设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便无法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我国退耕还林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导致人均占比并不高,再加上资金是由上至下进行分配,最终农户并不能获得充足的资金,这也导致许多想要创业的农户缺乏创业资金,再加上退耕还林之后补助有一定的时限,国家补助到期后导致大部分林农生活方面都存在困难,最终无法参与到各种后续产业当中。

2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具体对策

2.1加强教育建设,改变思想观念,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我国一直在针对农村地区的现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并且在退耕还林政策到期时也出台了一些持续性帮助的政策,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但就当前的实际状况而言,这一项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对此,需要充分展现土地的资源优势,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统一性协调原则,应用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性目的。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必须结合农村发展工程而定,需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而选择。例如,可以将退耕还林和林下种养殖相结合,推广林下养殖、种植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增加了林农的收入,同时还可以稳住民心。保住绿水青山,也就保住了金山银山。

2.2加强监督力度,让退耕还林落到实处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纸浆、木材等加工生产业,并为退耕还林之后的后续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撑。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大监督力度,尤其是在森林开发的合理管理当中,务必保障森林资源的可循环、持续性开发,而不是随意乱砍滥伐。另外,还可以选择适当的地段由政府主导建设相应的加工市场,提升林业副产品的销售途径,促使退耕之后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途径,并消除各种后顾之忧。政府还需要适当加大针对性的资金投入,而不是广泛性的普及补助,例如可以将资金投入到市场的开发以及建设当中,从而保障整个地区农业市场空间。

2.3理清思路,寻找后续产业切入点

针对贵州省各地实际情况,需要针对性的开展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工作。贵州省具备发展特色旅游的优势,所以各地可以结合当前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发展环境,大力推广特色果园、特色旅游区等经济项目,并借助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当地的退耕农户长远发展,加快后续产业发展效率。

3 ?Y语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篇5

漾濞彝族自治县乡村林业管理现状探析

林业股份合作制试点见成效

知识问答

西北高寒山区的社会林业模式示范

项目活动

农民辛兰柱经营枣园有方

发展庭院经济农民收入增加

柿树叶可制保健茶

发展板栗致富

读者来信

中国妇女与社会林业研究项目通过评审

森林食用菌与部落经济——印度中央邦拜加部落

森林资源管理中的性别问题

卢旺达农村妇女在村社林业中的地位

什么是村社林业

国际农用林业研究中心

造林、保护森林和人——通过参与性农村评估寻求协调方案

本·刊·顾·问——徐国祯

信息在农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乡村林业走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信息

苗族山村社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日本的森林组合

津巴布韦——乡土林业和社会林业的研究

实施PRA方法的注意事项

中国实施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的SWOT分析

影响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的因素

山区农业开发的一条捷径

山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勤劳致富

保护天然林的有效途径——家庭林场

提高果品质量的几种新技术

芦荟地栽技术

试论社区林业基层组织机构建设

“促进社区管理和地方参与”培训研讨班在河北省琢州市举办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农户收入状况分析——山西省两个县(区)的农户调查结果

参与式方法在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中的运用

福特基金会环境补偿国际研讨会在香格里拉召开

统计检验在参与式方法实施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现状分析及补充完善

减少决策失误解放社区林业

贵州省PRA网社区林业小组召开今后5年战略规划研讨会

江西省推行参与式扶贫新模式

征稿启事

《林业与社会》2003年总目录

国际会议和培训班消息

最新出版物消息

论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利益群体分析方法

关于社区林业有关问题的探讨

村民自助组织与社区森林恢复与保护的关系

农村妇女在PAAF项目中的参与和作用

跟踪采访在参与式技术开发中的应用——以“滇西北农牧生计改良项目”饲料技术开发为例

贫困村民自己运作的小额信贷扶贫

参与式扶贫与农村可持续性发展——参与式方法在乡镇工作中的实践

参与式方法在退耕还林中的应用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篇6

关键词 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而也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克俊.可持续农业探讨[J].经济问题,1995,(11):18-19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学会编,常平生.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246~248

[3]张壬午.论具有中国特点的生态农业——我国生态农业与国外替代农业的比较[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0,(5):37-39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篇7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农业产业化

农村产业结构,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内部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将农村各产业内部重庆进行选择,优化,提高农村经济运行的效益。农村产业包括三大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为农村工业;第三产业为农村服务业。从我国目前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看,我们应该将调整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农村服务业结构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通过农村工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农副产品加工的问题;通过农村服务业的调整和发展,解决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解决农产品相对过身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并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化经营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以农村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调整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及其要求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解决了长期困绕国人的吃饭问题,农民收入也实现了相应增长。但随着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总量供大于求、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农业连年增产而农民增收缓慢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这些矛盾最基本的原因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只有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才能使问题等到根本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保障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

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地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够保证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之间的物质能量相互转化,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以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为导向,科学统筹,逐步推进。

二、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途径

(一)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农村第一产业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农村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指农村大农业内部农(种植业)、林、牧、渔之间的比例关系。

1、种植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途径

(1)种植业存在的问题。我国近年来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无法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经济作物具有经济价值高商品率,经济作物的种植对于增加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目前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小,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明显是我国种植业存在的一个硬伤。发展农业要既优且专,“优”指的是发展地区特色农业,“专”指的是将地区特色农业推广发展为主导产业,但我国农村种植业发展缺少地方特色,即使有特色农业,也不能进行产业化经营,难以形成地区主导产业。

(2)种植业的调整途径。保障主要粮食产品的供给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前提,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时,发展优势、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点,逐步使经济作物在粮食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发展地区地区特色农业与主导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地区主导产业,这样才能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

2、林业、畜牧业、渔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途径

(1)林业、畜牧业、渔业存在的问题。当前林业发展的三重问题:一是重伐轻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农业生产结构原则中资源合理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二是生产规模化程度低,不能够有效地形成产业链,导致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不能够塑造产业品牌;三是林业生产中的林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推广程度不够,零散的经营不利于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

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为:畜牧疫病较多是养殖业的重要风险,多种疫病的频繁发生使畜牧养殖业的风险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个别养殖户由于养殖或防疫技术不过关,栏内畜牧大量死亡甚至空栏。在畜牧在饲养期间,饲料价格和出售价格等存在不少变数,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对经营户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这使得生产经营者不愿意发展畜牧业。

渔业存在的问题为:重捕轻养是渔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不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新型的鱼类病害频频发生,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鱼类病害已日益成为渔业养殖生产持续发展的瓶颈;另外,由于大量药物、饲料的无序使用,致使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降,渔业养殖投入品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制约了渔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2)林业、畜牧业、渔业的调整途径。在林业、畜牧业、渔业调整过程中,有三个基本的调整途径:一是改变生产方式,改变重伐轻植、重捕轻养的生产方式;二是普及农业生产新技术,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这是应对植物疾病和动物疫情的根本措施;三是注重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程度低,这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也不利于应对市场风险,注重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发展农业的必走之路。

(二)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对策

1、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第二产业是指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很低,不能使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二是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高,农村特色工业少,不能充分发挥农村工业的特色优势;三是农村工业科技含量低,产业化链条短;四是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现实使得农村工业并不能与城市工业进行分工合作。

2、农村第二产业发展的调整对策

发展农村工业,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立足于农村实际,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可以加深农业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使农产品快速增值;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工业,以“稀有独特”取胜;调整农村工业布局,防止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重复生产,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加强与城市工业的分工与合作,以此促进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对策

1、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服务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农村生产的过程中,主要重视农业产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在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又紧紧重视农村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不重视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重视农村金融、农村法律等服务内容。

2、农村第三产业的调整对策

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发展农村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旅游服务等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从长远看,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等服务业对于保障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建立农业服务专门机构是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途径,这是优化农村服务业结构、提高农村产业运行质量的必要选择。

三、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能够与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新的经营方式和运作机制,它能够有效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系列问题,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具大推动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

(二)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

1、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

由一大批承包农户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式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基地农户应达到一定数量,并能达到一定批量的商品产量和商品产值。如果不能带动一大批农户并生产一定批量的商品,表明生产基地还没达到一定规模,就形不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四、结束语

“农民很苦,农村很穷,农业很危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应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有效利用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农民增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能够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也能使得农村三大产业规模化发展,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石.试论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

2、周向平,高顺全.立足本土,大力发展林业产业[J].中国林业,2010(10).

3、绥滨农场畜牧水产科.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EB/OL].省略/ArticleList.aspx?id=24061&CategoryID=414&ColumnID=412,2010-02-18.

4、韦开华.巴南区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cqagri.省略/detail.asp?pubID=67205,2004-04-06.

5、陈柳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特点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6、林木西,王慧.工业化的“二元结构”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DB/OL].中国乡村发现网,2010-08-09.

7、赵邦宏,邸文祥.论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业科技开发,2000(5).

8、杜青林.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大战略[N].农民日报,2003-09-26.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篇8

随着世界各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科学先进技术也在日益进步,人们对自热资源的取用也越来越频繁,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理念,在以后的数年中逐渐被其他各国借鉴。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强调了保障社会供给、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环境三大重要的目标,从那以后,农业发展转变了传统的能物集约型,不断地向知识集约型的方向上发展,使农业生产模式不断优化升级。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给我国经济一片繁荣的景象,三十多年的风雨兼程,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尤其是在农业方面的发展更为突出。农民的收入较之前相比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品种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产出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土地问题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需要我们立刻解决,水土流失、土壤以及水体的污染现象相当严重,再加上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很差,不利于我国农业科技的使用和推广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当前必须充分认识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最有效的途径。

2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1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之一就是资源的紧缺。人口的增长促使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随之带来更突出的问题是人口和耕地以及水资源之间的矛盾。耕地在不断减少,草地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土地的盐碱化、沙化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和发达国家相比仅仅占其利用率的50%。这种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给资源和环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2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些年来,由于过度强调经济的发展,加重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漠化、盐碱化,土壤孕育作物的能力随之下降。森林和草原的保护工作不到位,天然林的面积在不断减少,导致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不断下降,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步向前发展。

2.3环境污染日益严加重

如今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日益严重,一些重金属的含量严重超标,极大地威胁了农产品的安全。大量的固体废弃堆积占用了大面积的农田,使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日益加重,现在农药、化肥、饲料等的不合理使用,使作物的质量降低,失去了农产品原有的吸引力,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2.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降低

长期以来,我国秉承着以农业带动工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使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落后,土地的产出率严重降低。当前,我国拥有的农业水利设施有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外形以及功能都老化了,再加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降低,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5农业的科技含量比较低,生产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的含量比较低,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新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降低了三十个百分点。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不到位,在我国众多的农业技术成果中,被利用的还不到三分之一,严重制约了新科技在农业方面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一些偏远地区还保持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利于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2.6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农业的生产率低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素质低这一问题,由于其科学技术文化水平不高,生产经营能力有限,大量的农业人才外流,而且现在很多农村人口到外地务工,大多数的农业生产者都是年纪比较大、知识水平比较低的劳动力,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都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3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优势条件

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后,就具备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当经济发展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时,对农业市场的依赖性就大大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效率,扩大了农业市场的规模,使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促进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我们从可能性方面来分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期时,工业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会得到提高,同时也会为农业的改善提供相应的技术以及机器设备。正值该时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得较为完善,对农业经济的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

4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一种前景良好的、可持续性的生产方式。作为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可供选择:

4.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尖锐,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效益,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因此,要想充分利用目前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大的发展,必须要尽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节约型经济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秉承着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型材的使用,日益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回收体系,采用清洁生产,逐渐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以及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循环经济是通过“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是解决农业资源短缺的重要选择,这也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4.2发展后现代农业经济

要想提高我国农业的产出效率,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是增加投入,第二是提高效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投入量的限制,要与资源的供应量保持平衡,同时也要保证其在环境承受范围之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应该考虑的就是不能盲目地通过增加投入来发展现代农业,这是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最佳途径。我党在十七大上指出,坚持把发展新农业、繁荣新农村作为首要的任务。所以,必须要做好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措施,有效地突破资源和环境的限制,使土地利用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都把农业问题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路线:充分利用现代物质条件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业进行改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促进农业的发展;利用现代的经营形式和理念推动农业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农民们的知识素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改造传统农业、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为我国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生产农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为了满足人们更高水平的需求而产生的。充分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原理,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一方面达到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目的,把各种先进的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建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体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证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走到了农业工业化的前期,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国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农业生态这一问题。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需要注意的关键性步骤是评价与设计,客观评估生态农业模式的优势,对合适的模式进行设计;此外,还要通过立法与行政措施,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保驾护航,早日实现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在2005年,党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文件指出:要做到加强自然生态的保护,合理地进行开发,减少不正当的资源开发活动,对我们身边的土地、森林和海洋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要发展生态农业,首先要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充分运用我国现有的各种资源,严格控制我国裸地的面积,对水土流失、土地的盐碱化、沙漠化现象进行有效的治理,切实做到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干旱等危害,大大地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土地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另外,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产品,这些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以其环保、健康的特点,可以有效突破贸易的壁垒,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

4.4发展脱石油农业经济、有机农业经济

土壤是一个神奇的宝库,不仅能够孕育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品种,如果把土壤进行有机的处理,还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目前社会上比较普遍的方法就是发展有机农业。所谓的有机农业就是指,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之上,参照生态学原理,使农业的生产远离化学合成物,比如,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通过有机物的自我循环,运用天然的植物农药、耕作方法、生物法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充分运用秸秆的焚烧、动物的粪便等作为有机肥料,能够有效且环保地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使有机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发展有机农业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给生态带来的巨大压力,帮助恢复生态环境,减少对化合物肥料的使用频率和施用量,大大地减少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还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其的安全性,为人们的高质量生活提供了保障。

4.5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成为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农业的发展对地理位置有严格的要求,大致位于农村和城市之间,除了生产作用之外,还可以为城市人群缓解、释放压力,也是培养人际关系的有效桥梁。这种农业和旅游合为一体的产业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结语

身处于低碳经济时代,我们肩负着发展这一重任。必须要加快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保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第二,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第三,开发使用新能源。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对现实生活中低碳时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促进作用。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篇9

关键词:物流、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物流、可持续发展

Agricultural Ecosystem Cycle Logistics Study

Dai Enyong1 Yuan Chao2

(1.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of Changsha;2.Law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Agricultural ecosystem logistics cycle logistics is a new area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范文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篇1[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路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者简介]华启和(1975―),男,江西临川人,硕士,东华理工学院政法系讲师。(江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