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程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25 17:26:52浏览:1094

微生物学教程

微生物学教程篇1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制药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28-02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将专业定位成工程类,开设了较多工程类的课程,对微生物学这门课程不够重视;该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考查课;缺少实践环节;缺少专业特色。使学生走进“制药工程只需要面对制药的仪器设备,知道制药的工艺就可以了,微生物学对我们专业没用”的误区。导致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动力和兴趣都不高。因此,有必要对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思考,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目前关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微生物学教学的探讨相对较少,仅从教材和实验教学有少量探讨。因此结合铜仁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课时较少,缺少实践部分教学安排,考核方式为考查等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促进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的完善,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

1.教材选定。教材选择方面充分考虑铜仁学院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突破原有的一门课程一本教材的固有观念。选择满足既要基础知识又要专业应用相关知识的专业需求的教材。但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材。因此,初步确定教材选用黄秀梨主编的《微生物学》与沈关心主编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2.教学内容选定。(1)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选择主要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微生物学概念,以及联系药物的生产实际,理解微生物与药物及药物生产的关系两个方面着手考虑。黄秀梨主编的《微生物学》的内容作为微生物学基础知识部分,帮助学生建立有菌、无菌、什么菌的概念和意识;掌握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代谢,微生物控制、菌种保藏等制药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基本知识。沈关心主编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内容作为微生物在制药专业中应用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药物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影响和处理方式、微生物药物的重要地位、研究步骤、生产过程;了解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等。结合专业特点深入介绍微生物在制药中的应用对制药过程的影响;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抗生素的制备及应用;微生物其他产物在制药中的应用;药品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药品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等微生物在制药应用的相关知识。(2)实践教学内容。铜仁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也同其他大多数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一样忽略了微生物学在制药工程中的重要性,课程中未设置实验课程。为帮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机能,增加了实验课,主要包括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自然界纯种微生物分离,细菌检查及其生理生化反应,菌种保藏等以微生物控制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研究与应用的基本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就业面。

三、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同时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体思路为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微生物在制药工程中应用的实例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书本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微生物在自己专业中是如何应用,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再讲解基本原理等重点和难点。

1.探讨式。借鉴慕课的教学方式,学习之前先提出问题或案例,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学习,课堂上分组就问题或案例用微生物学知识进行讨论讨论。例如抗生素头孢的生产,在课前首先提出分组查阅头孢的生产过程、生产菌株,产生的机理,生产过程中微生物需要如何控制,如何确定药品的质量等内容,再回到课堂就自己查阅到的知识与同学交流、探讨。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不懂的知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研究式。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最新的研究引入到教学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建立以科研辅助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互补的模式。引导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学习科学研究方法。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参与锻炼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3.自学式。对于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并且有较多获得渠道的部分章节选择由学生自学,利用少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学习的知识。既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怯场或胆小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信。

四、多样化教学手段

根据微生物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借用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手段将内容简洁、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节约时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考核

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搭配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但尚不足帮助学生合理分配学习压力。需要通过合理设置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将学习压力分散到学期的各个时段。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比例为平时考核50%;期末考核50%。平时考核中包括4次课堂考核占50%,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堂讲解,考勤、平时回答问题分别占10%;期末考核包括期末笔试和实验考核分别占70%和30%。实验考核通过期末操作考核体现。可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

六、小结

微生物学教程篇2

关键词:高级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54-02

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按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1号)所说,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研究生教育,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意见要求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要有机结合,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级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微生物学学术型研究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微生物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在研究生的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高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逐步变化,旧的理论、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有些已淘汰,新的已经补充。为了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动态,提高其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与科技管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本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基础上,对研究生的“高级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主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一、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江西农业大学1957年创建了微生物学科,国内知名学者黄其望、欧阳谅等老前辈创建本学科。半个多世纪历经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微生物学科得以发展壮大。2003年本学科经教育部批准为硕士点,开始招收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高级微生物学”一直被列为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没有固定教材,讲授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设定一定学时的讨论课。随着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掌握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为了使研究生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得以强化,为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背景,“高级微生物学”课程以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和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为主要教材,教师讲授部分内容,学生自学部分内容。

根据学科发展和进步及时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新的教学内容分几个部分:

(1)简要介绍微生物学发展史,微生物研究与发展现状,巩固本科学习阶段的内容,夯实研究生学习高级微生物学的基础;

(2)根据微生物的特点,沿着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代谢调控等基本理论主线,阐述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学科的最新成就;

(3)围绕微生物学基本技术和最新的技术方法,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与应用实践,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两方面讲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结合科研和生产的实例,阐明微生物学现代技术方法、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科研思路和常用的微生物学技术,引导学生在科研设计和实验中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结合国内外微生物学科的一级期刊以及Science、Nature等杂志上新近发表的微生物学相关研究成果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领域中的源头创新及科学效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展保持同步。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大多数研究生认为研究生学习期间关键是要把实验做好,课程的学习不重要,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所以经常有大量的学生缺课。有的研究生为了获取学分,不是深入探索学习相关知识,而是通过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些考试内容过关。如果老师要求写文献综述,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在网上收集一些论文资料,不做任何分析,敷衍了事。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不但知识背景要宽泛,而且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是通过课堂教学而不是通过实验完成。因此我们试图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将理论教学分解为精讲部分、讲座部分、自学讨论三个部分。把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布置课前文献报告,再组织课堂交流,讨论文献相关问题,最后监督讨论后的研究报告和进程,把知识灌输改变为以重视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传授知识。通过探究式、激发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开展专题演讲,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完成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部分内容后,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主题,如重金属的微生物代谢研究进展、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组合生物合成、微生物代谢组学、细菌的信息交流、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土壤微生物生态工程、微生物蛋白组学、未能培养微生物、新基因发掘和功能研究、农用抗生素的研究等,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将来的研究工作进行选题。学生可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写成5000字左右的综述(不含参考文献),制作PPT,安排一定的课时要求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其他学生和老师作为评委,根据其幻灯片制作是否精美、语言表达是否流畅、内容是否条理清晰、回答问题是否恰当等指标为演讲的同学综合评分。研究生通过这些新知识的学习,开阔了的学习视野,启发了思维,强化了学术研讨和文献调研的能力,奠定了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

四、增设实验环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生源多样化明显。不同的生源掌握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差别明显,新生现状给研究生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是第一学期开设高级微生物学课程,很多学生尚未进入实验室,为了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增设了实验环节。在实验安排中,首先设计的是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如,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无菌操作技术;细菌与酵母、放线菌与霉菌的菌落特征识别;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放线菌染色技术及其形态和结构观察。随后根据学生将来的研究方向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实验。例如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我们确定的题目是“放线菌发酵培养物对土壤及植株养分的影响”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的链霉菌代谢产物处理水稻种子,对种子萌发率、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以稻瘟病菌为病原菌对三叶一心期的水稻进行处理,以观察链霉菌对水稻幼苗抗病效应的影响。通过这个创新实验环节,一方面提高了不同生源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升。

五、规范考核模式,强化基础知识,考查思维创新

研究生课程考核模式主要有三种,提交课程论文、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等。但这些考核方式均存在弊端,如课程论文,学生只是在网上拷贝现有的论文,不做任何的归纳总结。开卷考试则是学生把试卷拿回去,在网上搜索相关答案直接照搬照抄。闭卷考试时,学生就在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总结经验,我们对高级微生物课程成绩的最终评定做了许多调整,量化各项指标。我们将考核内容设定为考勤5%+课堂交流25%+课外作业15%+期末考试55%,考勤考查的是到课率,课堂交流包括课堂问题的交流和由学生选定的专题演讲,课外作业为布置的每章节的作业,期末考试主要是讨论型的题型。增加平时成绩和讨论分析题型的比例,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考前突击,考后就忘的现象,引导学生真正地用脑学习。

为了顺应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不仅要有宽泛的生命科学理论知识,而且其技术知识层次也要跟上现代生物实验技术不断更新的步伐。因此我们在研究生的高级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高水平期刊文献,更新补充知识,及时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最新的研究。教师从学习者实践体会方面得到宝贵信息和教学资源,促进了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提高了教学水平,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相长。

国内许多生物相关专业院校都开设了《高级微生物学》课程,各院校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实践等方面各有所长,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做法。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充分利用英文原版教材提供的课程网站、各类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信息质量,关注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采用双语教学试点部分教学内容、建立网络交流平台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在安排课程实验时,需要课时的保证和实验场地,由此影响了原来的教学安排,这就需要协调实验室和师资安排。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尽可能地完善高级微生物课程教学模式,促进研究生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完善知识背景和提升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汉寿,杨冰.研究生高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7):1112-1116.

[2]马富英,余洪波,张晓昱等.试论研究生高级微生物学教学定位[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3):24-27.

[3]陈力力,蒋立文.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原理与应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1):158-160.

微生物学教程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探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该实验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以及老师手把手传授实验技能,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做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下面提出几点心得体会,将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深化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

1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

实验室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实验课程多许多。老师除了要认真备课外,还需要对培养皿、试管、镊子等消毒灭菌,配制各种试剂,最好还要进行预实验,不但更加熟悉实验步骤,而且能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完整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这样一个完整流程学生完全参与下来,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实验过程的艰辛,进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实验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验操作中体会得更形象、更具体、更全面,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更新推动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环境工程应用的各个领域。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 培养高质量人才,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为他们将来工作研究或是硕士博士阶段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过去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方法是建立在平板分离基础上的,但迄今为止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微生物只占总微生物种类的0.1%~10%。固体培养基其实是人类为微生物创造的人工培养环境,与微生物的实际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用它来培养环境中的微生物相当于是对自然微生物群落进行了一次强制的人工筛选。所以,用平板分离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环境的微生物生态时,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微生物群落的实际组成和存在状态。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及其向微生物学领域的渗透,形成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分支——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它为我们全面客观地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是以微生物基因组dna的序列信息为依据,通过分析环境样品中dna分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来反映微生物区系组成和群落结构[2,3]。所以,这项技术就需要研究者掌握dna提取及纯化技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pcr基因扩增技术。针对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微生物大实验,以活性污泥为样品,从dna的提取、纯化,凝胶电泳检测,到细菌16s rdna基因扩增,都让学生自己操作一遍。通过这一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对当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沿技术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 增强不同实验间的连贯性,以及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3.1 增强各实验间的连贯性

过去实验内容多为孤立、连贯性不强的项目,各实验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学实验,既浪费了有限的实验学时,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此,我们调整了实验内容,将原来独立设置的实验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实验,通过一个综合实验就能使学生学到以前3-4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技能。

3.2 增强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内容覆盖面广,要学好这门课,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教学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验教学中延伸、深化,并通过实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4 实现多媒体实验教学,更直观展现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各种微生物需要在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便于更好的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能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微生物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知识。

首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放入大量彩色的宏观及微观图片、flas,从而更直观的反应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掌握,有了这些认识,才能在自己动手实验中达到很好的实验结果。

其次,也可以使用录像教学。教学录像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所在。同时节约时间,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如配置培养基实验,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搁置斜面-无菌检查等步骤,如果没有录像,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实验顺序及注意要点,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配好正确的培养基。但是,如果有录像,老师只需要先播放一遍录像,从旁作简单介绍,播放完后再讲一下原理及注意要点,然后再播放一遍录像,学生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最后,还可以利用电视显微镜进行教学。老师将样品放在显微镜下,找到微生物个体,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观察自己的样品。该方法既明确了实验目标,又能让全班学生同时看到老师显微镜里样品的特点,避免了以往同学们一个个排队去老师显微镜目镜里观察样品,提高了教学效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来自实践的科学,学生掌握了它之后也最终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学实验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施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群英,高廷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watanabe k,kodama y.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petroleum-contaminated groundwaterdischarged from underground crude oil storage cavities [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0,66: 4803-4809.

[3] 殷峻,陈英旭,刘和等.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处理含氨废气的生物滤塔中微生物多样性[j].环境科学,2004,25(6)11~15.

微生物学教程篇4

关键词:岗位需求;职业技能;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食品微生物学是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特性以及微生物与食品的相互关系及其生态条件的一门学科。其作为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对食品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后,学生再按照实验步骤要求进行实验。实验内容设计上存在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设计型实验偏少[2-3],综合设计型实验学生只参与部分的实验过程,其它的实验前准备和实验后处理,如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实验器皿的处理等,学生没有参与,造成了学生没有掌握整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只会进行实验操作,不会实验前、后处理。等到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会发现,企业所做的实验都是综合性的实验,基本上没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从样品检验准备到检验过程,再到检验后对样品和培养物的处理,都由自己完成,没有人为他们做准备。而他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验证性实验为主,为数不多的几个综合性实验却只学到了中间的检验过程,因此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用人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导致企业用人成本增加[4]。基于以上背景,如何使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学习完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与实验后,就能符合企业对食品检测岗位的人才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课程教学团队课改的初衷。将教学过程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过程有机地融合,即学生在学校学的就是毕业后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要用的,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之间的零对接[5]。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内容

1.1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应该重点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即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以实用型为主,这正是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区别。基于此,“食品微生物学”是面向食品企业与微生物相关的岗位,如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等。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安全控制等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为依据,结合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对微生物检测方面所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通过对食品企业对微生物相关岗位职业技能要求调研的方式,来确定“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1.2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确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只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重点实验技能,不重视学生对整个微生物实验流程的掌握。实验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实验器皿的包扎、样品前处理方法设计、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等工作通常是实验教师完成的,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实验后的处理,如实验器材的清洗和检验环境的消毒处理等工作学生也没有参与,或者是仅有少数几位勤工俭学的学生参与。这就造成学生仅掌握中间的实验操作部分,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思路和流程,与企业对微生物的人才的需求相差较远。改革后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重视学生对微生物检测准备工作的设计和训练。学生经过改革课程的训练,能够形成系统的职业技能,且能够取得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的国家职业资格书,迅速适应企业检测岗位工作。

1.3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到与学校有合作的企业实习。学生在校学习完相关的微生物课程后,必需到企业实习,通过企业的考核后方能取得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学分。这有助于学生接受更新的知识,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大幅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2.1依据岗位需求定内容,依靠行业建课程

根据食品相关行业的岗位需求,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除了不实用的内容,减少了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增加与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的内容。同时,注重微生物与食品学科的交叉,及时把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推进与食品行业的接轨,同时增加了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前沿知识的了解,满足行业需求。2.2实践教学中心化,职业技能培养综合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大幅提高实验课的课时,使理论与实验比例为。

2∶4;在实验安排上,实行先教基础性实验,再教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确定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通过增加实验的课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强化学生实验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探索创新、团队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职业关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人才的高技能素质。

2.3注重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导向,推行项目化教学

在实训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实现“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理念。即以实际食品微生物应用于生产过程为设计依据,以利用微生物生产不同的产品为任务目标,按照食品微生物操作技术为对象进行项目设计。从最基本、最通用的知识和技能开始,对食品中微生物各项指标的检测技术进行分类训练。通过布置任务提出项目讲解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方案讨论总结经验等环节,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在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结合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根据食品检验、发酵性食品厂生产以及产品检验、生物技术支持、各实验检测机构等岗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采用教师教学内容与要求,学生预习后教师对实验的内容与注意事项边讲解、边演示,然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教师边回答学生的疑问,边对学生出现的实验现象以启发方式与学生一起探讨,使“教、学、做”有机的融合成一整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服务于特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些都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过程有机地融合,即学生在学校学的就是毕业后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要用的,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之间的零对接。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为主要内容开发出来的课程教学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是目前推动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一种重要模式。

作者:蔡尽忠 单位:厦门华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今朝,刘达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72-73.

[2]张晓伟,王加华,王德国,等.内容单元化及授课方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2,41(12):111-112.

[3]王玲,伍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杂志,2013,33(5):106-109.

[4]李殿鑫,汪宁.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2013(12):79-80.

微生物学教程篇5

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

[1] [2] 

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践 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重视第一次课设计 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改革实践考核制度 在对本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的同时,我们对其考试制度也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考试为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核并重的新型综合考试制度。使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之比达到∶,其中实验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口试、笔试为辅。同时,坚持平时表现与考试考核并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即按照平时考勤、提问和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理论考试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考核、实验课表现、实验报告等)各占%的分配比例进行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从而使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既符合高职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观,又实现了考试过程的全程化和考试手段的多元化;既增加了考试的灵活性,又调动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年和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生物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两届生物技能大赛活动中(含微生物操作技能竞赛),我院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分别获得了团体一等奖一项、个人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的好成绩。

微生物学教程篇6

    1.1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确立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沉浸型双语教学、维持型双语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和任务型双语教学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虽然基础较好,对于英语学习有一定的热情,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较差,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很多比较抽象,因此,若大力度进行英语训练,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应以专业知识的教学为首要任务,并以专业课堂为载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与生活、学习相关的任务型双语教学模式,将双语授课从被动的翻译形式转变为主动的接受和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体验,加强运用英语解读并表述专业课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查找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专业知识的英语交际能力。

    1.2教材的选择教材的选择遵循“以中文教材为主、原版教材为辅”的原则,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周群英教授主编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中文教材,这本书较好地处理了微生物的基础理论和微生物在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应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超微生物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微生物与物质循环、水处理中的微生物等,同时选择科学出版社出版的“BrockBiologyofMicroorganisms”(11thedition)作为外文教材,该书是美国优秀的微生物学教材,自1970年第一版起已有42年的历史,它以新颖、先进、严谨的内容,丰富精美的图片,启发式的知识结构和巧妙的构思,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青睐,被誉为“生命科学名着”。这样选用教材,既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又能让学生开拓视野,汲取外文教材中的精华,也为提高专业英语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多媒体资源的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及网络平台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出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及辅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可以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加深印象,增进学习兴趣,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中,采用的课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板书紧密结合,板书采用中文,课件上的知识点则为相对应的英文,包括教学内容、概念的表述等;(2)由于采用的外文教材以光碟形式提供了原书的插图,课件上即可增加大量英文原版图片。另外,还有下载于世界着名的出版公司McGrawHill、W.H.Freeman等的动画,这些动画都是原版的英文字幕和解说;(3)安排学生观看一些环境生物方面的短片。如“水问”(WaterCries),“发现”(DISCOVERY)等,使学生了解当前国际环境生物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从视觉及心理上更接近、更喜欢这门学科。

    1.4教法的实施任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分为任务前(pre-task)、任务环节(taskcycle)和任务后(languagefocus)三个步骤。《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中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有些知识点实际应用性很强,学生在刚接触时可能会有些困难,再配以英文解说则更难理解。因此,我们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分别布置学习任务,并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提高双语教学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效率。目前在课堂上实施的任务有以下两类:(1)知识点回顾,通常设置在授课内容结束后,如,病毒的定义、分类、化学组成、繁殖过程;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原理;活性污泥法中的几类重要的微生物类群,概括它们的作用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部分,需要学生牢牢掌握,布置任务时需要教师给出重要的专业词汇,布置给学生相应的命题,分组进行准备并发言,主要以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2)热点问题讨论,该类学习任务通常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英文展开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如: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水中污染物的检测及污染治理方法;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等内容,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在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对相应知识点进行归纳,以便于学生复习,为开展下一轮任务奠定基础。在双语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任务布置和展开也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还应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教学中应注重点线面结合、循序渐进。点即专业词汇,线即对英文句义的理解,面即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循序渐进即对点线面的逐级渗透,例如,在开始教学时采用英、汉交叉,使学生能够“望文生义”,看到中文即想到英文,并逐步达到能流畅地使用英文表达,同时介绍一些科技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以及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和翻译阅读技巧,促进学生对外文教材的感知、理解与掌握。教学实践中,若要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教师不应拘泥于双语教材的现有理论知识,应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基础理论与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之间的联系。国内外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的相关研究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教师需要对照国内的实际研究的理论基础、发展状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融合与补充,添加国内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而不是照抄照搬国外教材、采取“拿来主义”[5]。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本土知识和中国国情,认清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形势,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双语课程的精髓,提高学习效果。

    1.5结构化考核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采用了结构化评分方法以最大限度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50%,包括课堂提问、任务讨论、文献翻译等,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双语教学中任务环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英文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期末卷面成绩占50%,大部分试题仍采用中文表述,少数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等会配以英文表述。全面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实践证明,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结语

微生物学教程篇7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61-02

Abstract: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Foshan Universit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experimental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are briefly introduced. Meanwhile,th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are deep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of my school,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t also could be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Key words: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course;Teaching method;Reform

h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高速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1-2]。随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2017年教学大纲的改革中,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课的比重已得到了提高。而现有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无论是实验内容、开课方式等已不能完全满足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改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已成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改革的首要目标。

1 现有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方法

1.1 教学内容 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设在第4学期,实验总学时为12学时,应开实验个数为5个,其中必开实验3个,分别为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体形态的观察,酵母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个体形态观察,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选开实验2个,在微生物细胞的计数、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和空气中微生物的测定5个实验项目选择2个进行开设。每个实验项目学时为2~3学时不等。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和平时成绩2个部分组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设置在本专业环境综合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开设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等实验课程。该实验室现有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设备主要有生物培养箱、显微镜、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和洁净工作台等。

1.2 教学方法 目前,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以基础性实验为主,该课程实验与其他基础化学实验相关性并不是很大。虽然该实验课程只有12学时,实验项目较少,但实验相关较高,我们对实验课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使该门实验课各个实验不但具有连贯性且容易掌握。课程安排特点如下:(1)将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体形态的观察实验和酵母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个体形态观察实验合在一起上课(共4学时),因为如果实验课只做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体形态的观察这个实验,学生刚学会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对个体较小的细菌等不好观察,他们更容易观察到个体较大的酵母菌、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2)合理安排实验顺序,按照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的顺序进行实验,前一个实验的成果可以作为后一个实验的材料,使各个实验的相关性更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存在问题

2.1 实验场地及设备不足 目前,我校没有专门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场地,与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等合用一个实验室,实验场所较为拥挤。另外,微生物实验对实验场地的洁净度要求较高,现有实验场地卫生条件不满足,且实验台上堆放较多较大设备,导致学生实验操作空间狭小。现有设备中生物培养箱、显微镜和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数量可满足实验要求,洁净工作台只有1台且已陈旧,不满足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实验的要求,目前该实验仅靠酒精灯来保证无菌实验条件,导致学生做该实验经常失败。

2.2 实验内容及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2013年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由原来的54学时减少到48学时,因此实验课的学时很难增加,只能维持原有的12学时,现有的实验内容大都是基础性实验,并未突出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仍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课前准备好仪器和试剂,在实验课上用20min左右的时间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学生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及实验指导书上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开展实验,课后按照实验指导书并进行简单实验数据及图形处理后完成实验报告,以至于学生对整个实验的印象不够深刻及理解不够充分。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独立开课,完善考核机制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离开了实验教学,学生的素质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3-5]。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逐步完善实验教学。独立开课对于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目前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为12学时,若独立开课,可增加到16学时(1学分),实验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增加3个实验项目,丰富了实验课程内容。独立开课加强了实验课的自主性,不再依附理论课的内容及考核办法。合理的实验考核机制可以让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课程,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3.2 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验操作 教师传统的口头讲解,很难给学生留下感性认识,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直观、形象且生动[2,6]。大部分微生物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通过多媒体展示可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如微生物的观察实验,通过多媒体对各种微生物的形态进行演示,使学生充分了解其形态,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

3.3 改革实验报告编写方式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结果与大多数实验结果不同,它的成果通常为观察细菌的示范片,绘出形态图,或者制备好培养基以及细菌的接种、染色等[7-8],这些结果不是通过数据处理及作图反映而出来,而是以学生的观察、体会为主,并用照片把成果记录下来。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实验报告编写模式,采用Word版本或者PPT版本,更加生动的将实验报告展示出来,由于实验的相关性,可以将整门实验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的实验报告进行编写。这样的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实验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又可以加深对整个实验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金华,唐S,宋波.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23-24.

[2]孔芳,高勇,薛正莲,等.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4):145-147.

[3]聂文杰,潘昊,宋世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学理论,2015,26:142-143.

[4]李晓楼.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措施分析[J].轻工科技,2013,9:166-167.

[5]李晶.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112.

[6]马伟文,朱能武,施召才,等.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考核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3):182-185.

[7]张治国,郑永红,高良敏,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1(17):186-189.

微生物学教程篇8

【关键词】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 课堂组织 网络化辅助教学

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是生物工程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涵盖80学时左右的教学任务量,由于涉及具体的工程工艺以及相关的原理和生产技术,故识记内容偏大,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枯燥。同时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从事该门课程教学多年,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坚持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吸收汇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将多年教学经验结合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总结了几条经验,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一、增加课堂互动形式,以游戏方式组织知识点复习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人都明白课堂互动很重要,传统的互动形式主要有随堂问答、测验、习题课等。这些经典的教学形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个性突出、学习兴趣主要凭借主观喜好等特点,传统方式难以调动起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笔者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流行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并在近年来的教育实践中尝试开展,将知识点融入游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表现热情,几种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有:

1.猜词游戏:本质是名词解释,针对《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课程中众多简单知识点设计该游戏项目,游戏设置规则参考了台湾娱乐节目《天才冲冲冲》节目,主要规则是:将同学划成组,每组选答题成员2名,拦截成员1名和描述成员1~2名,每组有六分钟的答题时间。每轮比赛由其中一组作为主场参赛组,派答题成员两名上场,其余组为客场派拦截同学上场,场上同学背对幻灯屏幕,面向台下同学,由主场组的描述成员根据幻灯上的词汇描述词汇,由场上同学抢答,答对者可为自己的团队挣分。这个游戏除了要求同学对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外,还要求描述和抢答的默契配合,在教学实践中,同学们普遍热情高涨,很多准备良好的组可以拿到很高的分数。

2.关键词猜仪器设备或工艺流程:针对课程当中出现的多种仪器设备设置,要求学生对每种仪器设备的特点了如指掌,游戏设置参考原央视节目《幸运52》的答题环节,由每组派出答题同学闯关,答题与拦截抢答,拦截组不加分,但可以减少。

3.一战到底:知识点的综合考察,游戏设置参考江苏卫视的知名节目《一战到底》,由抽签抽中其中一组的队员作为挑战者启动游戏开始,挑战者可以选择其余组的参赛队员挑战答题,题目显示在大屏幕上,每次挑战5道题,抢答正确率高的人挑战成功可以继续挑战其余组,赢家每成功一次可令分数倍增,停止挑战的将获得的分数减半,被挑战者输的不扣分。

由于使用游戏的方式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竞争热情和参与热情,在比赛过程中难免有同学情绪过于激动,所以也要求任课老师能够及时控制课堂气氛,灵活机动的处理比赛过程中的突发问题。

二、网络化辅助教学

信息化时代,许多人、许多企业、许多单位都采用网络来宣传自己、扩大影响力。网络同时也早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将我们的教学内容课程辅导籍网络来扩大对学生的影响,实为一条明智之举。目前,不少高校都在自己的院系主页设有网络精品课程,将教学课件、教学大纲、平时练习等内容挂在网上提供给学生们资源共享。对于精品课程之外的专业课,鉴于校园网站网络管理的限制,通常难以通过校园网来实现这样的目的,笔者经过学生调研,注意到目前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有自己的QQ,并开机不忘挂网,利用QQ自带的群功能,就能很方便地实现课程学习的目的,不过鉴于群共享和社区贴容量限制,最好升级至VIP群以便能够有足够的空间放置学习内容。利用这种方式,更为便捷的就是可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布置作业和信息反馈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另外,带有网络硬盘空间的其他社交网站也可以作为学习的站点,如开心网、人人网等。

对于网络知识了解更多的教师,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能够以更加自由的模式展示教学内容,由于这样做对于操作者的电脑水平有较高要求,借助现有的社交类网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三、考核标准的学习导向作用

为了鼓励学生在课程中配合老师各种教学手段的实施,还可以将考试的考核标准进行进一步的修改细化,以目前该课程的学分计算为例,卷面考试占70%,平时成绩30%,其中实验成绩汇入平时成绩中,因此可以积极利用学分体系的设置,引导学生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并在课堂中踊跃表现自己。例如,将游戏中设置个人奖的前三名和团体奖,并给予平时成绩的加分奖励。

笔者将以上各项措施应用于实践的结果表明,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部分同学反映平时性格内向很难有机会有信心来表现自己,而在课堂游戏中却能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部分同学还反映能够设置更多的游戏项目来开心学习。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积极寻找更好的和他们沟通的方式,相信每位教师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课方法,润物细无声,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姚汝华. 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微生物学教程篇9

关键词:高等专科 医学微生物 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实施作用

高等专科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方面,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均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医学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对学习课程的心理压力,促使学生能够通过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进行课程学习。当然,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有效更新与改进,促使教学内容同学生的专业

微生物学教程范文

微生物学教程篇1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制药工程专业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28-02一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