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的好处范文
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的好处篇1
【关键词】锻炼法;高校教师;健康水平;实证研究
1前言
1.1意义
清华大学率先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50 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公民体质和心理素质,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35%。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工作任务重, 保健意识淡薄, 身体锻炼主动性严重不足,从而导致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数量稀少,亚健康状况严重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以四合一锻炼法来提高高校教师身体素质与锻炼意识的实验,从而培养高校教师良好的健身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以实验法来测定四合一健身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高校教师健身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身体锻炼方法,以达到摆脱“亚健康”状态的干扰,使其精力充沛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及终身受益。
1.2高校教师健康水平现状
上海社科院曾公布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到调查时期的53 ~54 岁,比人均寿命低了近20岁。2009 年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课题组对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有67. 9%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张永军在《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探因》调查结果为: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不足10% ,远远低于全国体育人口的平均数31%。华东师范大学赵琦认为:高校在职教师的生活方式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对健身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健身行为不足,维持身体健康的意识转化到实际的对比效率不够。吴家琳在《我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健康状况》中指出:高校教师身体健康水平日益下滑的现状, 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须重新审视事业与健康的辩证关系增强体育健身意识, 使体育真正进人到我们的生活中。李建华在《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结论中提到高校教师的体育行为现状不容乐观, 应采取各种手段促使他们积极的行动起来, 真正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
1.3概念界定
1.3.1所谓“四合一健身法”就是指通过校车保健操、校园课间操、校园健身走、学校健身兴趣小组这四种健身方法与手段的推广,来达到让每位老师能在学校工作的时间里,充分挖掘高校教师可利用时间和零碎时间进行针对性强、简便、易学的身体锻炼,自由选择与搭配,化整为零,达到每天健身的一种锻炼习惯。
1.3.2 体育人口、体育锻炼者、非锻炼人群:我国确定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频度不少于3 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体育锻炼对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两次体育锻炼的间隔时间不宜过长,若间隔14天锻炼1次,其效果是零,即等于没有锻炼,要想取得锻炼效果,每周起码锻炼1次。因此,本文将每周能够参加1次或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高校教师就视为体育锻炼者,而体育锻炼少于每周一次的高校教师我们就视为非锻炼人群。
1.3.3亚健康诊断标准:根据康奈尔医学指数CMI量表,其中CMI内容包括18个部分,195个问题,每题选“是”1分、“否”0分,全部得分相加得CMI总分,美国人常用的CMI总分筛查临界值为30分。许丽英等人将CMI译成中文后做了进一步修订,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性别的筛查标准:男性CMI总分≥35分、女性CMI总分≥40。本文采用高校教师亚健康CMI调查问卷,男性CMI总分≥35分、女性CMI总分≥40分,且不患病作为区别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范围涉及七个系一个部共150名教师(随机抽取酒店管理系20名、旅行社管理系20名、旅游规划系10名、外语系40名、艺术系20名、烹饪系10名、工商管理系10名、社科部20名),调查人数占全院教师总人数的80%。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 包括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类研究、对策分析的研究、目前锻炼法的种类、方法及效果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①问卷调查法采用定向、随机发放的方式,发放《高校教师亚健康调查问卷》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身体健康状况调查表》共150份,问卷1是CMI量表,问卷2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状况、体育锻炼的情况等内容,回收146份,回收率为97.3%,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2%,其中男教师45人,女教师93人。问卷发放前,请有关专家、教授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认为问卷的效度较高。问卷回收后,间隔一周对艺术系20位教师采用小范围重测法信度检验,并对两次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865,P
2.2.3实验法: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由校工会牵头,对全院教职员工开展为期半年的“校园四合一健身法”的推广与促进活动,鼓励教师利用自己在校的空余时间,选择合适自己的锻炼方式,将这四种健身法随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校园健身的氛围,养成体育锻炼的一种生活习惯。
实验一:校车保健操的推广实验,我校有校车6辆,每天坐校车上下班的老师大约在百人以上,且校车上时间均在40分钟以上,我们设计了座椅操及穴位按摩操进行推广,主要是几大穴位的按摩和适合车上练习的小幅度身体拉伸,目的在于缓解教师颈部、肩部、腰部、手臂的不适。
实验二:校园课间操推广实验,我校由工会组织,在上午和下午课间分别组织教师自愿参加第八套广播操的锻炼,每天抽一点时间来活动筋骨,伸伸胳膊弯弯腰。推广课间操,目的在于通过伸展运动、扩胸运动、体转运动等手段,帮助教师强健体质、消除疲劳,养成锻炼的习惯。
实验三:校园健身走推广实验,校工会专门请来专家对全院教师开展了健身走知识的讲座与宣传,并设置了我院的健身走路线,鼓励广大教职员工能利用餐后或课余时间在风景迷人,空气清新的校园中进行最便捷的健身形式――健身走锻炼,有利于缓解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实验四:学校健身兴趣小组推广实验,学校工会组建了院教师篮球兴趣小组,院教师瑜伽兴趣小组、院教师羽毛球兴趣小组、院教师乒乓球兴趣小组。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定期参与锻炼,目的在于不仅提高教师锻炼的兴趣和运动能力,还有助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师的心情得以缓解。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调查实验研究
3.1.1我院教师的基本情况介绍:本次共调查了138位教师,其中男教师45人,女教师93人,从年龄上统计,35岁以下教师有51人,36岁-45岁的教师有52人,46岁以上的教师有35人。从职称上统计,初级职称 31人,中级职称65人 ,高级职称42人。
3.1.2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表1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根据亚健康的诊断标准,我院138位教师中有98 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71%。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有29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5岁以下教师人数的57%;36~45岁的教师中有4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6~45岁教师人数的77%, 46岁以上的教师中有29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46岁以上教师人数的83%;经过6个月的实验后,这138位教师中有91 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66%。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中有3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5岁以下教师人数的58%;36~45岁的教师中有34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6~45岁教师人数的65%;46岁以上的教师中有27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46岁以上教师人数的77%;数据分析得出:我院教师实验前,亚健康率71%,高于2009 年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课题组的调查结果67. 9%。经过半年的实验后,我院的亚健康发生率66%基本与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持平。从年龄上分析,35岁以下的教师虽然亚健康发生比率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应该是年轻、身体底子好,生活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但实验后数据不降反升,可见年轻教师的体育锻炼意识还很薄弱。36~45岁的教师实验前后的亚健康比率降低的最快,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36~45岁的教师是这次四合一锻炼法推广中的主力军,可见四合一锻炼法在学校里开展的可行性。46岁以上的教师实验前后也有明显的变化,提高的比率要明显小于36~45岁的教师,分析原因应该是年龄高,身体状况较弱,健康状况的改变也相对较慢。总的来说,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预防和改善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具有显著作用,尤其是对36~45岁的教师效果更佳。
3.1.3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体育人口比率的影响
从表2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我院教师的体育人口为16人,占统计人数的12%,体育锻炼者人数为43人,占31%,非锻炼人群人数为79人,占57%,实验后,我院教师的体育人口上升为25人,占统计人数的18%,体育锻炼者人数上升为65人,占47%,非锻炼人群人数降低到48人,占35%。数据分析得出:我院体育锻炼者人口比率实验前31%、实验后47%,这两组数据远远低于2003年苏静等人调查得出的我国知识分子每周参加体育活动者为65.40%的结果。我院实验前体育人口的比例12%低于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调查得出的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18.30%的结果。而实验后我院体育人口的比例18%刚好和全国的水平相当。从实验前后数据比较得出,数据上升最快的是体育锻炼者比率的增加。总的来说,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及体育锻炼者的比率,增强了我院教师参加体育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将非体育人口转变为体育锻炼者还是我校要努力的方向。
3.1.4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生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表3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教师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我评述是: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的人数为58 人,比率最高,占总人数的43 %,其次是认为身体状况较好的和身体状况较差的都是3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5%,第三是认为身体状况很差的为6人,占总体的4%,最后是认为身体状况很好的为4 人,占总人数的3 %. 由数据显示,有72 %的被调查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处于基本健康水平线及以下,而且还有较大比率的教师虽然自我评述身体健康状况高于基本的健康水平线,但从其身体不良状况的填写中许多人选了具有慢性咽炎、颈椎病、头痛、腰椎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由此可见,我院教师自身的健康结构较差,有较大比率的教师身体状况不佳。实验后,教师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我评述最大变化的是对自我评述较差的少了10人,比例降到了18%,自评身体状况较好的和一般的分别多了4个、6个人,比例上升了3%和4%,而评述很好的和很差的人数没有变动。而实验后身体不良状况的调查中,头痛、颈椎病、腰椎病的比例明显减少。可见,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使得一部分教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部分人对自我健康状况的评价有了显著变化,可以推断这部分老师的生理健康状况也应该有明显的改善,因此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1.5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
在实验前,我们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睡眠状况、情绪管理来测定教师的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的变化,在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来看87%的教师选择了满意,在同事是否对你满意的问题上74%的教师选择了满意,在你是否经常失眠的问题上,有20%的教师选择了经常失眠,在你是否容易焦虑的问题上,有25的教师选择了容易焦虑。
数据显示,我院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与热情较高,对工作的态度端正,人际关系融洽,但失眠与焦虑者人数较多,从而也反应出我院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而从实验后的数据显示对比,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对失眠和焦虑者两项上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能改善锻炼者的失眠与焦虑状况,从而体现了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预防和改善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36~45岁的教师效果更佳。我院教师亚健康状况问题突出,不容忽视。
4.2 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及体育锻炼者的比率,增强了我院教师参加体育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将非体育人口转变为体育锻炼者还是我校要努力的方向。
4.3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使得教师自我健康状况的评价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评价较差率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另外教师的头痛病、颈椎病、腰椎病的比例明显减少。因此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4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对失眠和焦虑者两项上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比率、降低了亚健康状况、对教师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状况都有明显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实验后我院的体育人口比例、亚健康状况和全国水平及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汪凌.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浙江体育科学 2 0 1 0 (5)
[2]陈 平.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 [J] 体育教育 2010(12)
[3]韩传来.普通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
[4]杨秀芝.河南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5)
[5]曾吉.普通高校青年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6]徐宝庆.上海市高校中老年教师的健身现状与对策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增刊
[7]赵喜桂.湖北大学1998 年教师健康状况调查部分资料分析 [J]湖北大学学报 2000 (3)
[8]李建华.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 河北体育学院.2005(12)
[9]于敏.对福建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项目参与率的调查与分析 [J] 安徽体育科技2005 (8 )
[10]高秋平、戴国清.高校女教师身体健康及体育锻炼对其影响的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
[11]张永军.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探因[J] . 体育学刊,1998 (2)
[12]赵琦.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 [J ]湖州师范学院报.2008(4)
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的好处篇2
关键词健美操 高职学生 健康
0 前言
现在高职学院许多学生都是在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下成长,在体育锻炼方面和心理健康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因而形成了他们不重视锻炼、不爱锻炼、不喜欢锻炼,使得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据广东和河北两省对其高校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与测试,发现有25%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3%的学生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必须马上接受治疗,这个结果触目惊心。目前,在校高职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加上相当一部分的高职学生远离父母来到城市,面临的人际关系复杂,生活的环境改变、学业压力、恋爱受挫、个人前途、就业竞争激烈、个人家庭经济状况、交友、同学间攀比等等使得高职学生的出现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日益加剧。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高职学生成才的物质基础,如何提高高职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国家教育部在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作为体育与健康教育重点内容,已经充分体现在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中。
1 健美操的概念以及特点
健美操是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它是健身美体、陶冶情操的大众健身方式。学校的健美操课程主要是以健身为主的健身健美操,这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强度和难度比竞技健美操要低。因此,健美操的目的是健身,通过使身体全面活动,使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增强体质,促进人体的健美,使人精神焕发,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健美操以健身美体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健美操这一运动。它符合现代人追求健美身心的需要。在激昂振奋的音乐声下,舒活筋骨,又能给人带来欢快奔放的情感体验,因而深受很多学生的喜爱。它对场地、器材条件要求也不高,练习起来简便安全,适合学生练习。
2 身心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生命之本,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充分折射出人身体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关系到每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每个家庭的幸福快乐。在《辞海》中,健康被定义为:“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且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的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是生物性、社会性的综合体,不仅仅具有非常复杂的生理活动,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活动以及对社会和生活事件的适应情况。以前,人们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但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历史。对于每个人的健康来说,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同等重要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密切联系的。换句话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为基础、互为补充的,两者共同作用于人的一切活动,共同影响着每个人的社会行为和身体健康。因此,现在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而是包括精神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生理、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观念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系统健康观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三方面的全新概念。
3 健美操锻炼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健美操这一运动项目是以是以有氧代谢(下转第71页)(上接第62页)为基础的,长期参加健美操锻炼,可以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影响。高职学生现处于青少年阶段,如果高职学生能够从这一时间段开始坚持参加健美操锻炼,还可以促进骺软骨的生长,有助于高职学生身体的增高,且使骨质更为致密、结实。高职学生如果经常进行健美操的锻炼,还可以提高他们神经的灵活性、均衡性,使他们的动作记忆和再现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得到发展。健美操的动作姿态健美,频率较快,跳跃动作较多,讲究力度、幅度,运功负荷较大,有利于消除身体多余的脂肪,还可以使某些部位的肌肉得到发展,塑造出符合健美标准体型。健美操中有很多动作是不对称的,还有一些动作需要较复杂的上下肢配合,经常从事健美操锻炼可以使人的协调灵敏素质得到提高。此外,健美操非常注重动作的力度和幅度,长期锻炼可以使人的力量和柔韧性得到提同。健美操在锻炼过程中持续时间较长,因此要求锻炼者具有克服疲劳的耐力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在强劲的音乐伴奏下进行锻炼,往往使锻炼者忘却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身体的耐力水平。长期锻炼可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锻炼者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等。健美操的音乐强劲、欢快、奔放、充满活力,经常进行练习,可以使锻炼者的心情愉快,不仅可以起到排除紧张和郁闷情绪的作用,还可以陶冶锻炼者的心灵和性情,使锻炼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和健康的发展。由于健美操一般是在集体中进行练习的,因而还可以增进友谊,增强群体意识。
经过长期的健美操锻炼后,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和吸引力都有较大改观,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非常好的改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健美操锻炼,在固执性格、人际关系、对事物的担心程度、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和偏执顽固心理上也有着很好的改善,并且它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四个心理维度上也有较好的改善。由于健美操是一项群体运动,一般在集体场所进行锻炼,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使高职学生找到了一个满足社交需要的机会和场所。在健美操锻炼中,高职学生能够在团结友爱的多向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这锻炼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学会相互帮助、以诚待人,扩大与社会的接触,从而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避免不良的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不适。健美操为高职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使学生更容易与他人相互沟通、交流感情,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更有经验,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强有力、旋律优美的音乐中练习健美操,能使人的注意力从烦恼中转移开,得到内心的安宁,从而缓解精神压力,释放负面情绪。
学校应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的认识。在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当中,学校应加大力度,认真组织有关健美操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养成长期锻炼的良好习惯。因而高职学生进行长期有规律的健美操锻炼,这样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维护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起着其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海涛.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4):22-25.
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的好处篇3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80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48-02
【关键词】 身体锻炼;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
有研究资料表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或过于强烈的心理压力既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可见,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最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笔者力图通过实验手段来对参加身体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身体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进而倡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身体锻炼,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扬州大学公共体育课一年级健美操、篮球和羽毛球各3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运动强度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每个运动项目的2个班级分为中强度组和小强度组,另1个班级为对照组。所选班级包括文理科不同专业的大学新生,健美操和羽毛球班级均为女生(健美操中强度组29名,小强度组37名;羽毛球中强度组32名,小强度组37名;篮球中强度组39名均为男生,小强度组38名(其中女生10名,男生28名)。
1.2 方法 分别对中、小强度的健美操或羽毛球或篮球运动干预12周,被试在相同的时间、地点并有固定教师指导,每周锻炼3次,每次持续时间为30 min(不包含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实验组的锻炼强度通过心率指标进行控制,中等强度锻炼干预心率控制在135~150次/min,低强度锻炼干预心率控制在105~120次/min。每组选取固定4名学生至实验结束,使用Polar心率遥测仪。
实验前期测量被试心理健康,并以性别和专业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运动干预6周(实验中期)和运动干预12周(实验结束)分别采用相同量表再次测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对实验中期和后期不同运动项目的中小强度实验组进行重复测量的多因素协方差分析。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ale,CCSMHS)[2]是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2003年编制,该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记分,共有104个问题,分为12个维度,分别是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偏执、强迫、依赖、冲动和精神病倾向,每个维度的得分越低,表明心理状况越好。CCSMHS适用于中国在校大学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此外,该量表中有检测作答可靠性的题目,考察被试是否认真,是否具有掩饰倾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 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定量结果使用(x±s)表示。
2 结果
2.1 实验前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比较 对照心理健康量表每个维度的T分,表1结果发现:实验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基本处在可能有心理症状和无明显心理症状之间,属于一般水平。在专业方面,理科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在各个维度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理科生在躯体化、焦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精神病倾向维度得分高于文科生,在其余维度文科生得分高于理科,心理健康总均分文科低于理科,因此文科生心理健康水平稍优于理科生。在性别方面,男生和女生在各个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生仅在强迫、偏执和性心理维度得分高于女生,其余维度均低于女生,心理健康总均分显示,男生心理健康状况稍好于女生。
2.2 实验中后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比较 在对实验中后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各个指标进行比较时采用以前期数据为协变量,中期(6周)和后期(12周)数据为重测指标进行重复测量的协方差比较,考察锻炼持续时间效应、锻炼强度效应、锻炼项目效应以及3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见表2。
表2是实验中后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结果发现:锻炼持续时间和锻炼强度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影响不同。锻炼持续时间主效应在抑郁、焦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依赖和总均分维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心理健康方面,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心理健康大部分维度的得分基本处于下降趋势,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好,经检验,锻炼持续时间在大部分维度上的主效应显著。有学者曾对中小学生进行了为期6~8周的锻炼干预,实验结果证明,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心理效应[3]。可见锻炼的持续性也是影响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但是本实验中偏执维度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其得分也逐渐升高,而且在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和总均分方面也出现“ V”型曲线,这表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促进和维持两方面的作用。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推移,身体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效益逐渐转变成维持现有的心理健康水平。虽然锻炼项目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是篮球锻炼组心理健康总均分(45.89)明显低于健美操组(47.77)和羽毛球组(48.84),这也说明竞技性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以及在活动中获取更多的运动愉,这也与汪晓赞[4]的研究结果一致。强度的主效应仅出现在偏执维度,但在心理健康总均分方面,中强度组得分(47.09)和小强度组得分(47.01)都要低于对照组得分(48.26),可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效果要优于不经常参加锻炼的。时间×项目的交互作用出现在冲动维度,时间×强度、项目×强度均未有明显的交互作用,时间×项目×强度3者的交互作用出现在社交攻击、偏执2个维度上,这与季浏等[5]的研究结果类似,他们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参加不同项目、不同强度的体育锻炼,将会产生不同的锻炼心理感觉,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中小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5]。
4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应用心理学,2003,9(3):3-9.
[2]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办公室.“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的编制”研究成果述评.当代教育论坛,2007(4):11-14.
[3] 李林,季浏.中、小学生参与不同项目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体育科技,2006,36(6):35-37.
[4] 汪晓赞.学校体育教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5):70-72.
[5] 季浏,李林,汪晓赞.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1):37-42.
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的好处篇4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在物质生活上一天比一天好.可却感到一天比一天“活的累”。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可总是感到烦躁、焦虑、沮丧、羞怯,表现为急躁易怒、忧郁多疑、孤僻自负、忧柔胆怯,甚至心理失衡、难以自控:再加上我国特有的人口众多、独生子女。以及上学、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使得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患心理障碍的机会只会增多,不会减少。因此,在加强预防和监控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同时,开展对他们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的研究、探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一、青少年学生,理健康的现状
人们在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心理上的困扰.威胁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一起故意杀人案震惊全国.案犯马加爵因琐事与同窗三年多的同学积怨.并处心积虑采取其残忍的手段连杀四名同学后出逃:还有近来连续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因学习任务繁重不堪重负、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跳楼的恶性事件.均作为极端案例而引起媒体舆论的普遍关注。而这些极端案例的背后.是日益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隐患;在学生家长、老师的一般经验中。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呈现出敏感、脆弱、孤僻、焦虑等心理特征。据报到:“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达20%以上。”然而,有上述心理特征的青少年,若能正确面对且进行有效自我调理。这些心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以致出现异常的行为。故此.心理障碍酝酿着悲剧.成为违法犯罪的主演诱因透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敲警钟.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关于广州大学生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4675个被抽查的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55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79%。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共36人,占凋查总数的0.76%,其症状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焦虑、偏执、抑郁等。这些症状都可能导致这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偏差,有些症状隐含攻击性和残忍性.甚至可以说是产生马加爵事件的土壤和温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全国普通教育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就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中明确的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从而,必须高度重视体育与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而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运用体育的各种途径、方法与手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于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障碍,调节心理状态,预防心理疾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各种适应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基本原理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愈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运用体育的方法与手段之所以能有效的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也就是有效的运用和遵循了这一基本原理。
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例如。好激动或性格过于内向、比较固执的人.易发生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一个人如老是处在压抑的性格和失望愤怒的情绪中.也常常是癌症的诱发凶素。然而.生理疾病,若久病不愈也会导致一些因性格缺陷而引发的心理疾病例如.结肠炎患者常伴有依赖、受压抑、情感受挫、争强好胜:心脏病患者常伴有忙碌、急躁、缺乏自控等。由此可见,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使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调理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三、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
研究与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益脑增智,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和提高他们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与能力.而且能有效的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发展个性,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改善人际关系;况且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故此,体育锻炼对改善和凋理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
1、能有效的增强和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学生的生理、心理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人们身体活动的方式,直接改变其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的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人积极而良性的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系统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水平.把安静时处于长时间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的激活起来。因而.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体各系统的器官从血液中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且能使其在形态和技能上得到有效而良好的发展,从而强身体魄.增进健康。而健康的肌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机能系统又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一些常见的生理疾病.同时.也有利于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愈.如神经衰弱症.焦虑症和抑郁正等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疾病
2、能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完善自我
自我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过程。自我教育中的“自我”.正是形成完整个性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情感丰富,智力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接受能力较好.并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因此,结合其兴趣、爱好、特长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学习并掌握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提高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并形成一种自学、自炼的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这些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及其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完善自我都是切实可行的。
3、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健全人格体育活动几乎包括含了人类一切形式的活动(有如:身体的、心理的、认识的、情绪的、意志品质的等等)。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利己与利他心、协作精神与个人主义、和睦友好与敌视抗争等.究竟倾向哪一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集体的氛围因此.具有良好氛围的体育学习集体,才能培养和激发集体成员体育学习的良好动机。所以,在游戏、比赛等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的竞争意识及其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团队精神等。这些都是改善心里障碍,促进心里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形式多样,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各种个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与人交往及其友谊的需要.以利于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这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学生通过体育比赛的胜与负、成与败的反复磨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意志品质.而且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是学生问的关系亲切和睦、融洽和谐,使学生从中感受喜悦、精神愉快.很好地克服脆弱、孤僻、易怒、焦虑等性格缺陷.从而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使青少年学生形成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4、科学而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便于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以利于推广运用
有关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强度、时间、速度、幅度和节奏的体育活动.能有效的达到和实现心理改善转化与调理治愈的目的;而且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见效快,且反弹小、无副作用。绝大多数心理障碍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更不愿意去心理咨询机构或寻求心理医生治疗.但对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较易接受.因为患者接受调理治疗时没有病人的感觉.能避免周围人的议论.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调理治疗。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不仅能有效的调理心理状态,而且能有益于改善生理水平.以利于达到用健康的生理来促进病态心理的调理治疗。因此.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对调理治疗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有其独特的疗效.而且见效快.复发的可能性小.就如同中医治疗是治本,更没有什么危险或副作用;也不受什么医疗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更不需花费财力,经济实用.即便于学生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也有利于推广运用。从而,充实了学校心理调理治疗的手段和内容.弥补了现有学校心理咨询、调理治疗学生心理障碍之机构人员和设备的不足。
四、改善和调理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运动处方
运用运动处方对心理障碍进行的改善和调理治愈.可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心情放松、情绪稳定。
在青少年学生中患心理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孤僻型、焦虑型、易怒型等。实践证明,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患者,采用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和不同强度、时问而进行锻炼的运动处方,针对性强、见效快、效果好。下面就上述的几种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简介如下:
1、孤僻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我觉得性格孤僻、不大和群,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做事缺乏自信、自尊自强不够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相结合,且技巧性较强的集体运动项目:例如:篮球、排球、足球、兵乓球、羽毛球、网球,以及接力跑等。锻炼时应采用的强度为强弱交替.用时稍长,而且幅度大小、速度和节奏快慢相结合的动作练习。有效的锻炼强度其心率可控制在140次,分钟左右;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4次,每次锻炼用时一般不少于30分钟患者应当有意识地参与和他人的合作练习.从而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自信.完善自我的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焦虑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己觉得遇事总是情绪烦躁、焦虑不安、心神不定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兴趣性较强或患者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例如:除球类项目外。跳绳、韵律操、体育舞蹈,以及登山、游泳等。锻炼时应采用强度大、用时适宜,而且速度快、幅度适中的动作练习。大强度体育锻炼时的心率可达160次/分钟;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2—4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20—30分钟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患者心神得以改善和调理治疗.情绪趋于稳定:处事稳妥自如.得心应手。然而.要注意的是锻炼后.必须进行充分的放松整理活动,让全身得到充分的放松、恢复,这是该类型心理障碍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关键
3、易怒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不冷静、性情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甚至易发怒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自己感兴趣或重意念的运动项目:例如:长距离的行走或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极剑,以及气功等。锻炼是应采用强度适中,用时较长。而且幅度较大、速度和节奏缓慢的动作练习。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时心率应当控制在120次/分钟以内: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5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40分钟以上.尚若患者本人身体状态较好用时还可更长一些.可达一个小时。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情绪的兴奋性降低,把兴奋性控制在适中的水平:患者长期坚持参加锻炼,能有效地陶冶情操、改善性情、稳定情绪,使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作为改善和弥补心理缺陷.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调理治疗形式,不是一般的体育娱乐活动.要想达到有效的消耗因患心理障碍所积累的大量的心理能量.打乱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最终使患者身心平衡.实现身心健康之目的.就必须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充分考虑选用什么运动项目、采用何种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等诸多方面都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及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而定。而且每次锻炼的时问与锻炼的强度呈反比.即:锻炼的强度大,持续的时间相应缩短;锻炼的强度小,持续的时间应当延长。
从而,为了有效地改善和调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锻炼时,无论是运动项目的选用、锻炼强度的强弱.还是运动量的大小及其持续时间长短的安排等.建议如下:
1、运动项目的采用应因人而异,最好是选用患者熟悉、喜欢、感兴趣的项目内容,这样,才能使患者全身心是投入。
2、锻炼强度要适中.应以中等强度或强弱交替的强度安排为主.锻炼时心率一般应控制在120~160次/分钟之间为宜。
3、锻炼持续时间可酌情安排8—15周.每周锻炼2—5次.每次锻炼用时一般应在20—60分钟之间。
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的好处篇5
关键词:健身锻炼;健康;亚健康
现代人类工作、学习任务繁重,就业压力大,社会岗位竞争激烈,每个人都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本文根据现代人类“亚健康”的表现和成因,结合体育健身锻炼的特点,详细说明体育健身锻炼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机制,表明体育健身锻炼能促进人体各系统健康发展,能缓解和治疗心理疾病,能塑造人体健康形体,增进身心健全,还可提高人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传统观念中,人类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疾、无伤。然而,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完全改变了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也对健康提出了全新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可见,一个人不仅要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且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亚健康是游离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既不是完美健康,又达不到疾病的标准和程度。它一般是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但却出现活力降低,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适应能力也不同程度减退的生理状态。亚健康是人们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非健康状态,对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人类的生存环境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用心、用脑过度,造成精力和体力透支,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超负荷状态。还有生活环境恶化噪音、废气、排放,垃圾、射线的污染等。另外,人体的自然老化,导致身体出现体力不足、精力不支、社会适应能力降低。这时人体虽没有明显的疾病,但也不是完全健康,而是属于亚健康状态。人的心理是人个体健康发展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
现代人迫于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长期倾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只重视自己在各领域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社会环境的认识与适应,常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怕去某些地方或场所,怕见某些人或物等,这都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表现。
体育健身锻炼是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的最佳手段。它不但能调节和改善我们的生理机能,还能促使我们的心理、行为回到正常状态。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亚健康状态的预防消除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运动系统是人类正常生活、工作和运动不可缺少的器官和系统。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进行体育健身锻炼有助于人体骨骼的发育生长。不管是处在哪个阶段的人群,都应该积极参加健身锻炼。因为,参加健身锻炼,能刺激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使骨骼的新陈代谢能力加强,血液的供应充分,同时骨细胞的生长能力增强。在锻炼过程中,韧带和肌腱的柔韧性和力量都得到增强,提高了关节的稳定性,增大了活动的范围,从而使健身动作舒展大方、优美协调。
人体神经系统的活动就是兴奋和抑制在相互转换。在进行健身锻炼过程中,肌肉不停地做出收缩和放松的运动,这一过程就是对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很好锻炼,从而使人的动作敏捷,反应灵敏,思维灵活,精细果断,并且还促使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也改善了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运动系统等的调节功能,促进人体由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保证不同人群的健康状况。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对人的生存提出不同的要求,人生下来就应该具备两个能力:一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要想获得这两个能力,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体育健身锻炼是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自身抵抗力的最佳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身体练习,有效地促进人们的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增强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发展身体素质:改善人体各个生理机能系统的水平,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耐受能力和免疫能力。坚持长期的系统的科学锻炼,还可以使人身体强壮健美,延年益寿。
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的好处篇6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
【摘要】从心理学角度,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了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学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是人类最常见、最复杂的现象。健康的心理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正确地认识自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使两者达到协调统一。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教学,以它独有的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体验体育过程中的各种情感、锻炼意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1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来说,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则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体现,若心理不健康,就没有身体健康而言。同样,身体不健康,就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已是众所周知,而体育锻炼对人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则往往被人们所疏忽。
要探讨体育锻炼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必须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心理健康标准不象身体健康标准那样明确、客观、容易掌握。为把握好心理健康标准,以下提出七个方面参照:①智力正常;②情绪乐观;③意志坚强;④人际关系融洽;⑤行为协调;⑥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⑦乐于工作。
综合起来说,良好的心理状态,应该是能正确评价自己,也能正确的评价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和谐,反映适度,经得起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情绪稳定乐观,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计划,有道德和法制观念,并能与生活环境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协调和均衡。
2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影响
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以被人们所公认,而这种积极影响则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2.1体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对于保证学生智力的正常发育及开发大脑的潜力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可促进大脑的开发与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②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疲劳。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能使其精力更加充沛,具有持久地承担比较繁重的工作学习任务的能力,并能充分挖掘工作学习潜力。
2.2体育能使学生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导,在高度竞争的学校,学生经常会产生压抑、紧张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使学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从时间方面讲,是因为身体锻炼的参与者特别是从事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会在自身完成各种复杂练习的过程中,在与同伴默契配合中,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情绪的稳定和心情的愉快。
2.3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而体育锻炼的特点在于需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如:通过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且需要默契配合的球类项目可以锻炼自己勇敢的意志品质;通过需要生理极限、持久性的项目可以锻炼自己坚韧的意志品质;通过需要腾空、跨越障碍或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可以锻炼自己果断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有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对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果断勇敢、自控自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4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
在现代的学校生活中,学生繁重的学习生活使学生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体育运动则打破这种隔离与孤独,让不同年级的学生相聚在运动场上平等、友好、和谐地从事体育锻炼,这种交往是不带有任何个人隐私目的的交往,是胸怀坦荡,心情舒畅的交往,没有任何思想负担,这就增进了参加者之间思想情感,诚挚的交流,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密切了与他人的关系,使学生互相之间产生亲切感。
2.5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
在学校生活中,在竞争的激烈和学习生活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可能会使得许多学生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降低焦虑、消除忧郁等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3不同体育锻炼项目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根据心理学有关人的性格特征的描述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把人的性格特征划为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人适合的项目不同,不同的项目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改善作用也不同。
急躁型:遇事易急躁,感情容易冲动,那就应多参加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游泳、下棋等缓慢、持久性运动项目。这类运动能帮你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以改善。
犹豫型:处事常常犹豫不决,不够果断,那就多参加羽毛球、网球、跨栏、跳远的体育运动。受这些项目运动特点的限制,你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徘徊,否则将措施良机,最终导致失败。所以,久练能有效增强你果断的个性特征。
紧张型心理素质缺少锻炼,见到老师时或在考试中显得十分紧张。要克服这一性格缺陷,应多参加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比赛活动。因为赛场上形势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的应对,才能取得优势。若能经常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于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好处。
胆怯型:天性胆小,动辄害羞脸红,性格腼腆。要克服这一性格缺陷,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拳击、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活动项目。这些活动要求人们不断地客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胆子会变大,为人处事也会显得从容自然了。
孤僻型:性格内向、孤僻,与人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人际交往圈狭窄,缺少竞争力。要克服这一性格缺陷,应少从事个人化运动,多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团队运动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能增强自身活力和与人合作精神,逐渐改变孤僻性格。
4综上所述,学生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通过大量资料研究和时间证明,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它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还能够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从而增进健康。所以,注意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促进和全面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的好处篇7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 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快感, 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快感,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 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 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
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的好处范文
本文2023-12-22 17:39:0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