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财政政策范文
最新的财政政策篇1
关键词 新古典综合派宏观财政政策
一、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概述
新古典综合派是在二战以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经济学家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的宏观经济学。所谓的“宏观经济学”是在凯恩斯基本理论基础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被综合在一起而形成了。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则被冠以“微观经济学”的名称。
新古典综合学派是继“凯恩斯革命”之后起初最有影响力的凯恩斯学派,又先后自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Post-Keynesian Mainstream)”和“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
反映这个学派理论观点的代表著作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经济政策上,主张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制度方面,主张混合经济论,即公私机构共同对经济施行控制①。
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各经济体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受其影响,经济已告别“高增长、低通胀、贸易流量大幅增长”的黄金时期,经济增长减速、就业压力加大与贸易保护抬头使各国步入“多事之秋”。 美国第四季度GDP下降了4.5%,剔除贸易的贡献,内需增长下滑显著,个人消费和投资等降幅都比较大,制造业遭遇到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衰退,新的订单和产量也降到了1948年以来的最低谷。与美国相似,欧盟经济前景堪忧,日本经济也添内忧外患,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②。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中,中国也不能幸免。我国的GDP已增长放缓,已从以前的两位数增长跌落至个位增长③。
三、从新古典综合学派角度评析我国当前财政政策
从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角度,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思想的基础上,新古典综合派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主张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减少经济周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我国目前处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下滑的威胁正一步步逼近我国。现阶段我国应该通过主动的政策选择,从需求、供给、制度改革等多个角度入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如当下热议的四万亿投资扩大内需之事: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④。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第二个创新是主张在经济上升期实行赤字预算、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当前我国四万亿扩大内需资金的来源,中央政府承担11800亿,其它近三万亿。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特点,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因此在使用哪一项政策时,或者对不同的政策手段搭配使用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政府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决定。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方面,新古典综合派有两个基本主张:一是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重要。二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相机抉择”。
新古典综合派又提出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实现多种经济目标。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即政府针对个别市场和个别部门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区别对待的经济政策。这样可以避免宏观经济政策在总量控制过程中给经济带来的较大震动,使得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更为灵活有效。例如,财政政策在稳健的前提下可采取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松动措施。如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及社区医疗等薄弱环节及弱势群体的支出,尤其要加大对灾后重建以及中西部县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同时提高税率水平,这样也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潘醒东.论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马宏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财政政策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09.7.
[3]发改委研究所.2009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建议.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最新的财政政策篇2
【关键词】 高校 财务管理 问题 改进
一、高校财务相关规章制度概述
我国国家财政部于2012年至2014年两年时间内,相继颁布了关于事业单位尤其是高等院校财政制度与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在财务行为的规范化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相关单位财政管理与监督工作的开展、资金的利用效率的提高上同样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制度基础。在全面而完善的制度基础之上,经过后续的不断修正与补充,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财政业务于全面预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可人的成绩。财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对于高校的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高校的改革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有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将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二、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认识与政策把握存工作在不足
在财会领域中,高校财务工作相对简单并且单一,长时间的处于这种低负荷甚至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状态之下,会让相关财务工作人员意识上产生一定的麻痹,对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得不到有效的加深,他们往往满足于会计基础核算。高校财务部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其他科室部门没有太大的交集,这就造成了财务部门对于管理的效用没有深刻的体会,疏于自身管理工作的加强。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国家财政部门对于最新财务政策制度的宣传和地方财政部门对于新政策制度的学习都不是十分的到位,最新出台的财务制度与政策和地方实际使用的财政政策制度存在时间差,导致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对于最新的财政政策和规定不甚了解,更谈不上精通和灵活运用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上升。
2、财务统筹管理能力欠缺
高等院校中的财务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较强的话语权,导致出自财务部门的有关规章制度的落实程度不佳,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从侧方面反应出了财务人员在统筹协调能力方面的欠缺,需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_展统筹协调能力的提升工作。高校财务部门统筹管理工作有欠缺还表现在制度的修正与改革上,国家对于相关政策已经进行了修正,但是财务部门未能及时的对其进行有效的更新,严重的甚至会相差一年以上的时间,使得修正的财政政策制度形同虚设,其效用大打折扣。
3、财务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与完善
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人员较少,体系的运行和维护相对困难,这就导致了许多高校财务部门没能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不能对高校全体员工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更谈不上财务管理机制效用的发挥。财务部门对相关工作实施管理过程中,会涉及到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沟通交流、监督检查等诸多方面,目前国内高校的财务部门在这些环节上都比较薄弱,限制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效率与质量,进而对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形成极大的阻碍。
三、高校财务管理改进措施
1、持续提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
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首要任务就是对财务管理工作认识的有效提高。作为一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对实时有充足的了解,尤其是在财政政策与制度方面,及时的进行更新和调整,与时俱进,积极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建设工作;要对财政管理工作有深刻的认识,充分的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服务性特征,以师生为本,对于操作流程进行合理优化,提高办事的效率。
2、加强自身队伍与相关制度建设工作
高校财政部门的一切工作的落实,都要依靠人员来完成,人是各项工作的主体,只有建成一支具有高水准综合素质的人员队伍,为财政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人员保证,才能促使各种财务行为按照预期来完成。若把人比作汽车的发动机的话,那么相关的制度就是汽车的运行系统,到达一个预设的目的地,除了要有充足的动力源泉――“发动机”外,还要有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来保证目的地的顺利抵达。
3、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
财务部门在高校之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其他科室部门接触较少,造成对财务行为的监督不是十分到位,针对此状况,要积极发动广大师生,分散提出问题,集中给予完善的解决,对于一些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细节流程、注意事项等进行全面的解读。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全面发挥校方内部审计部门的效用,对于重要的科研项目或是数额巨大的经费支出项目进行跟踪式的关注,促成内部审计的执行力与公信力的提高,持续呈良性循环发展。制定一定的责任制度,给审计部门形成一种压力,促使其高效完成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
4、加强宏观层面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自主性
对于拨款制度进行有机调整,对于经费支出预算进行分类管理,积极优化资金的分配比例。倡导部门集中采购制度,适当的调整高校自主采购项目资金的额度,有效的缩短平均采购模式下对于时间的消耗。对于达到一定规模或是额度到达一定限度的经费支出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点说就是高校科研成果转让、奖励等经费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量,提高人力资源费占比,有效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对于高校整体的管理和运行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要秉持先进的管理理念,掌握及时有效的财政政策和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的效应,此外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服务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全面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郝英俊.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探析[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3.
[2] 马俊.高校财务管理研究――基于四川省属院校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8.
[3] 王积慧.高校二级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完善[J].西南财经大学,2010.
[4] 吴晓玲.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以湖南某高校为例[J].湘潭大学,2010.
最新的财政政策篇3
[论文摘要] “从紧货币政策”在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不到一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紧货币政策”的前景如何成为目前宏观调控的一个疑问。本文将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最新进展入手,尝试对从紧货币政策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货币政策的走向做出合理的预测。
2008年9月15日傍晚,
三、当前及今后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适用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宏观 经济 增长仍然强劲,我国投资、消费的快速增长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经济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从紧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中央银行应该紧跟形势,有针对性地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持续 发展 。
首先,“从紧货币政策”的大方向还应坚持。虽然央行在2008年9月15日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宣告了央行结束了单方面降低“双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代,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已进入到“扩张货币政策”的阶段。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央行提高双率的宏观经济背景是特殊的、暂时性的。如果剔除掉这些暂时性的因素的影响,透视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信贷等方面增长仍然强劲。就此看来,中央银行不应就此放弃“从紧货币政策”,而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坚持从紧的基本方向不能变。
其次,我国中央银行在“从紧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手段的选择上应更注重实效。在坚持“从紧货币政策”方向的同时,在货币政策工具、手段和目标的选择上,中央银行应该更加谨慎。相对财政政策而言,货币政策更具有灵活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对于目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应适当地将财政政策赋予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而“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责则应更多地交由货币政策来完成。在未来的几年当中,货币政策将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一旦经济当中出现新的变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都应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适当地调整货币政策的短期行为,以满足长期货币政策目标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从紧货币政策”的方向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中央银行不但要继续坚持“从紧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更应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配合财政政策的使用,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地增长。
参考 文献 :
最新的财政政策篇4
关键词:财政政策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内涵
当前,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最新概念界定是2011年3月1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国家层面虽然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界定,但是业界和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包括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以及新型平板产业;第二个层次是现代信息网络产业,包括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以及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带动的相关产业;第三个层次是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强调应用,包括一些基于网络的应用,如云计算、软件的服务等。
(二)特点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产业范围广,内涵变化快。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概念、新技术、新模式的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展。二是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新型网络技术得到规模化应用,相关软硬件产品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基础设施向全覆盖和宽带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涵盖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是渗透能力强,带动作用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以及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深入融合,已衍生出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网络动漫等诸多细分行业;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衍生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基础元器件、软件和信息服务、数据传输与服务、文化教育等产业的发展,并有效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进步。
(三)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是信息技术集成化、融合化特征更加显著,信息技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群的协同发展。例如以集成电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群带来了通讯产业的革命,并渗透了各个学科和领域。二是更加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例如云计算将是未来产业服务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正在颠覆现有的产业竞争局面。三是重构产业链体系,服务的整合能力日益成为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已从单个产品或企业的竞争进入了全产业链竞争阶段,产业链整合及运营能力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核心关键。四是跨国公司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压力加剧,世界各大IT企业以延伸业务领域、强化产业链整合能力为目标,围绕产业新兴增长点展开并购及战略合作。面对各跨国IT巨头更为频繁的兼并收购,以及由此在产业链各环节逐步确立的整体优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压力会不断加剧。五是绿色IT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如日本提出要开发和实施无所不在的绿色ICT,韩国提出加大研发投入,以实现低碳工作环境,欧盟也制定出各种利用ICT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构架。
财政政策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的一个完整政策体系。财政政策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上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历来都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政府培育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各种政策手段体系中,财政政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自主创新,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占领技术的战略制高点。而自主创新的正外溢性、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往往导致市场供应不足,需要政府采取政策予以干预,校正市场失灵。国家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和税收政策的激励措施调节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能够培育和扩大与新一代信息产业相关的市场,能够加快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盈利能力较弱,为缺少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产业化能力等。既涉及技术政策,也涉及财政、金融、税收、贸易等政策,具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通过政府和财政政策进行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国外在信息产业发展上的实践也表明,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普遍运用财税政策扶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借鉴国际经验,我国要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战略指导,及时总结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有的发展经验和教训,避免国内企业陷入重复探索和盲目竞争等“泥潭”,最大限度地降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代价和成本;同时,要对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给予资金支持,并出台细化的有关税收、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投入方式
最新的财政政策篇5
今年全球金融经济的基本格局是“再调整”,包括三大结构调整:全球金融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与货币周期的结构调整。这些调整将为2014年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挑战。
2013年这一页翻过去了。走进2014年,全世界正以充满希望与不确定性的姿态迎接新一年的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
在经历全球危机重创后,主要发达国家正逐渐走出过去3年的低增长,步入缓慢复苏与增长的新阶段。新兴市场在保持危机后数年内相对稳健的表现后,过去半年却在“缩减QE(量化宽松)”的阴影下经历了一波动荡。
回顾整个201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认为,全球经济复苏赢得了动力,但世界经济仍然没有达到马力全开的状态——未来几年可能依然动力不足。IMF的最新报告预测2014年全球GDP将增长3.6%。这个数字虽相当漂亮,但仍低于约4%的潜在增长水平。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还有更多工作要做。IMF副总裁朱民前不久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全球金融经济的基本格局是“再调整”,包括三大结构调整:全球金融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与货币周期的结构调整。这些调整将为2014年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挑战。
全球货币政策“分道扬镳”
2014年全球经济政策最明显的一个趋势是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的“分道扬镳”:美联储将从本月起开始将QE3每月的购债规模从850亿美元减至750亿美元。但日本央行正在货币宽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欧洲央行仍然面临进一步宽松的政策压力,英国央行在短期内也不会开始收紧政策。
由于宏观数据见好,美国经济正强劲复苏,即使美联储开始缩减QE,但“缩减”并非“收缩”,今年美国的货币政策整体上仍将保持扩张性。经济学家们普遍预期QE将持续至2014年三季度或四季度,加息则可能要至少到2015年。
尽管日本央行的“量化与质化宽松(QQE)”货币政策正帮助日本稳步走在摆脱通缩的道路上,但去年4月起执行的消费税可能会扼杀经济复苏的萌芽,市场预期日本央行今年夏天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宽松规模。
在欧元区,随着通胀率下行至1%以下,欧洲央行仍有空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的能力。
新兴市场的货币政策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各不相同,政策差异性在2014年或将继续。更容易受到美联储缩减QE影响的国家往往是那些曾有过信贷泡沫史、资本账户开放、高额经常账赤字和外债的国家,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等。
花旗在其最新全球经济展望中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不大可能出现转折性的变化,财政政策紧缩也不至于影响经济复苏。新兴市场经济或受美联储缩减QE的干扰,但重陷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货币政策不如2013年宽松,财政政策紧缩却会有所改善,结构性改革虽缓慢但仍有可能在全球的不同角落生根发芽。
因此,从宏观经济政策整体来看,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在内的三大政策走向将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结构性改革挑战
在增长回暖的同时,2014年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将面临结构性改革的挑战,其中改革顺序和执行力是关键。
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最艰巨的任务还在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在经历过去的强劲增长后,从2011年开始不断放慢增速,如今开始平稳,继续下滑的风险已较小。
朱民同时认为,新兴市场的财政空间正急剧减少,货币政策扩张得很厉害,经济结构面临挑战。所以,2014年新兴市场要继续稳住发展,必须应对结构性挑战。
他强调,新兴市场的结构性改革包括重建财政空间、重新紧缩货币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包括对市场和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结构调整,才能把经济稳住。
中国经济面临三重挑战,即如何在控制信用和房地产泡沫的同时避免金融紧缩和周期性经济失速。中国政府拥有别的国家所没有的中央计划工具和机制,或可以从“金融过度”中实现有控制的退出,但仍存在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剧烈调整的风险。
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新的政策工具在哪里?新的创新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在哪里?朱民认为这是2014年全球从周期性角度需要重新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最新的财政政策篇6
每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被外界视为未来一年中国宏观政策的“风向标”。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确定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首要任务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2013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我认为有以下五大看点。
第一,复苏势头增强。
新一届领导层面临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改革步伐加快的有利条件,最新的高频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GDP7.4%的同比增速为本轮经济周期的底部,中国的经济在未来几个季度将逐步复苏。宽松措施已开始见效并提振内需,去库存化周期结束,生产增速开始反弹。
鉴于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和房地产市场企稳这两方面的因素,我认为目前的经济回暖势头将在2013年全年得以延续。一方面,前期政策宽松已开始见效,提振了基础设施投资,预计政策效果将在2013年得以延续。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价格和成交量下降的温和调整之后,自2012年8月后开始企稳,随着房地产市场回暖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可能得到提升。
但外部挑战依然存在,我们预计内需的驱动力仍将在未来几个季度中支撑中国的经济增长。美国财政悬崖的风险仍然是市场关注焦点,欧洲的经济增长仍然疲软,其结构性问题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得到解决,2013年经济增速可能最好的情况是零增长。所有这些意味着中国出口商将不得不面临一个更长的外部需求疲软周期。
第二,通胀可控。
我们预计经济增速将在2013年继续恢复到同比8.6%左右的水平,随后几年仍将维持在8%以上。预计明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维持在同比3%左右。与2009年的“V形”复苏不同——当时GDP增速在18个月内从6.5%骤升至12%以上,我们认为此次经济反弹将更为温和。通胀也将保持可控。
第三,适度宽松政策仍有空间。
温和的通胀前景意味着无需紧缩货币和财政政策,并且,这为维持适度宽松政策以支撑内需的复苏提供了空间。
对于财政政策,中国政府可能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支持经济增长。我们预计2013年的财政支出将同比增长16%以上以支持基建投资加快。2013年的财政赤字可能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左右(2012年的预算赤字为8000亿人民币)。预计财政政策将在经济结构调整及收入再分配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四,新一届领导层的强烈改革意愿。
改革的加快对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过去三十年中国实现快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可以肯定的是,新一届领导层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深化改革的紧迫性,而金融、财税体制、民营经济、收入分配机制等领域的改革步伐也亟待加快。
第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继续加速。
最新的财政政策篇7
货币政策不会放松。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温家宝讲话暗示,中国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反转”。这是近半个月内温家宝第二次强调坚持宏观调控方向“不动摇”。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上,温家宝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也作出了相同论述。
财政政策重“结构”。目前财经界倾向于认为,今年第三、四季度,中国运用财政工具解决经济问题将更频繁。之前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注重“扩总量”,未来则将主要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做文章。据政府部门人士透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财政政策投入的重点之一。目前,一项部级重点产业专项规划草案已上报国务院审议,政府将运用大笔专项资金,支持相关产业发展。
继续扩大开放。温家宝在近两年达沃斯论坛上都讲到了深化改革开放问题。今年,中国政府确将有进一步动作,包括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一方面是响应外界对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质疑,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自身“优化结构”的需要。据悉,中国政府拟向外资开放更多元的投资管道,并鼓励其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外资所关注的改善市场准入、加强监管和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亦将有新的规范。
温家宝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也十分引人注目。分析人士指,一些人士担心,中国经济内忧外患的局面,会拖延改革脚步,而温的表态有助打消这一忧虑。温家宝此次提及政改,实际是延续高层以往对改革形势的判断思路,即经济改革必须辅以政治改革,没有后者的保障,前者的成果甚至“还会得而复失”。
与去年达沃斯论坛相比,温家宝今年不仅语势更强地提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更具体指出了改革重点领域包括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
最新的财政政策篇8
无独有偶,在大洋彼岸,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英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速为0.9%,超过市场预期的0.8%。英国经济已经超过经济危机前的峰值,英格兰银行更是预测英国2014年GDP的增速将会达到3.5%。与此同时,英国的失业率在稳步下降,民间投资的信心在不断增加。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货币委员会最新的会议记录显示,9名委员当中,已有两人要求提高基准利率,这从侧面反映了英国经济的“火热”。
与英、美经济热火朝天相比,欧洲大陆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欧元区的通胀率持续下降,已经降到了0.3%的危险地步,欧元区陷入通缩的危险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老百姓怨声载道,社会矛盾逐渐突出;经济几乎停滞不前,前景一片惨淡……
同处西半球的发达国家阵营,同样经历了次贷危机的洗礼,欧元区的命运为什么会和英、美大相径庭呢?是什么绑住了欧元区经济起飞的翅膀?欧元区又何时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呢? 欧元区的烂摊子
欧元区从成立开始,各方的怀疑和批评就没有断过,许多人甚至断言其会夭折。尽管如此,欧元区还是一路磕磕碰碰走了过来。而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和席卷欧洲大陆的欧债危机,则是欧元区自成立以来所承受的最大一次考验。欧元区虽然得以幸存,但在经历了双重危机的打击之后已是一片狼藉,满目疮痍。
当下英、美经济稳步复苏和起飞,欧元区却错失良机,还在泥潭中挣扎。10月初,Markit了9月份的制造业评估指数(PMI)。PMI指数以50为基准:50以上为经济增长,50以下为经济衰退。欧元区9月份的PMI指数仅为50.3,这是自去年7月以来的最低点,经济几乎陷入停滞状态。而Markit的评估需求能力的订单指数显示,欧元区的订单指数已经从8月份的50.7降到了49.3,欧元区的订单和制造业实际上已经步入衰退。
10月7日,IMF了最新的全球经济预测。它一面对英、美在领导发达国家阵营的经济复苏中独领风骚大加褒奖,另一面却对欧元区的表现深感忧虑,连续调低了欧元区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速预测:德国被下调了半个百分点到1.4%;法国由原来的0.8%下调到0.4%;而意大利更被调低到-0.2%,预测将会重新步入衰退。
欧元区经济的停滞不前,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而失业问题首当其冲。重灾区希腊在经过了3次欧洲央行的“输血”之后,经济有所回升,但失业率仍居高不下。EUTOSTAT的数据显示,希腊7月份的失业率为27%,而青少年中的失业率更是超过50%。西班牙的失业率从峰值的26%已缓慢回落到24.5%。法国9月份的失业率仍超过10%,意大利更是达到12.6%,比同处G8集团的英、美糟糕太多。即便是德国,经济增长也处于放缓的势头,其失业人数在9月份还增加了1.2万人,更加证明了欧元区内就业形势的严峻! 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抑或是结构改革,欧洲央行看起来都有对策,但由于成员国之间在这3方面意见分歧严重,各怀鬼胎,缺乏协调和妥协,导致了这些政策在后来的施行上大打折扣。
欧元区面临的另一严重问题是通货紧缩,也就是说通胀率的不断下降,已经到了足以对国民经济构成威胁的地步。通缩之所以会对经济构成威胁,是因为价格的下降,会导致企业收入的减少,但同时企业的债务却不受价格下降的影响,这样企业的债务负担加重,对企业不利。同时,企业收入的减少,反过来会导致政府税收收入的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势必受到影响。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减少投资,这样又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发展,是一个连锁反应。
为了刺激欧元区的经济增长,欧洲央行几次调低利率,现在已经达到0.05%,几乎为零,而实际利率已经是负利率了。与此同时,欧元区的通胀率已经跌到0.3%。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曾说“任何低于2%的通胀率都是危险的”,按这个标准,欧元区已陷入通缩的怪圈。
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失业率居高不下,再加上通货紧缩的威胁,欧元区实在是处于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为什么欧元区会陷入今天的困境呢?适用于英、美的办法为什么在欧元区却收效甚微呢? 各自为政的苦果
在9月的20国集团财长会上,美国财长杰克・卢指出,根据美国的经验,欧元区要想摆脱困境,短期内必须提高需求,刺激增长,长期内必须施行结构改革,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再具体一点,其实英、美经济能够快速走出经济危机,不外乎这么几点经验:财政上,平衡财政预算,减少财赤,从而提高政府的信用等级,为政府融资提供方便;货币政策上,降低利率,进行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刺激投资;结构调整上,引导和转变产业结构,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但这些对于欧元区的领导人来讲,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德拉吉就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解决欧洲的问题,必须是在综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行。欧洲央行在各个方面也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可是这些帮助英、美走出困境的 “妙计良方”,为什么在欧元区却行不通了呢?
先来看货币政策。与英、美的“量化宽松”类似,欧洲央行出台了4000亿欧元的长期再融资项目(TLTROs),允许欧洲的商业银行以极低的利率从欧洲央行借钱,从而鼓励它们向企业发放贷款。同时,欧洲央行决定实行数千亿欧元的资产购买计划,专门从欧元区内的商业银行购买证券化的贷款,从而让各商业银行有资金向外发放贷款。想法很好,但是却遭到了德国和法国的反对。理由很简单,欧洲央行的资产购买计划,决定了其必须承担相应的信用风险。德拉吉让欧元区的各国政府对此进行担保,但德国和法国认为它们国内的银行不需要欧洲央行的资金,所以也不应该对可能的损失担保。德国和法国的抵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TLTROs的认购。迄今欧洲的商业银行通过该项目,只向欧洲央行借了826亿欧元,不到4000亿欧元额度的21%,远低于市场预期。对德拉吉来讲,这无异于当头一棒,苦心炮制出来的方案,一出世便大打折扣,其效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来看财政政策。为刺激经济增长,德拉吉呼吁各成员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税收,扩大投资。这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收入会减少,财政支出会增加,两方面结合起来,财政赤字会扩大。这对于一直积极主张和推动欧元区内各国政府平衡自己财政预算的德国,当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德拉吉的议案一出,就遭到了德国的反对。
欧洲债务危机中,欧元区内的许多国家因为政府债务的泛滥和失控,濒临破产边缘,不得不靠欧洲央行的紧急援款来应对危机。欧洲央行的援款来自于各成员国,而德国是其中最大的贡献者。许多德国老百姓和政客早已厌倦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拿自己纳税人的钱,去填补别国政府因挥霍无度而造成的财政黑洞,因此坚决要求各成员国政府把平衡自己的财政预算作为当务之急,重新树立起自己政府的声誉,提升自己的信用等级。而要平衡财政预算,就需要“开源节流”,这与德拉吉所建议的宽松的财政政策完全背道而驰。所以,从财政政策上,德拉吉的药方看起来很“对症”,却在操作上困难重重。即使最后侥幸得到了大多数成员国的支持,但收效也注定会大打折扣。 IMF预测欧元区如果再不采取行动的话,将会有35%到40%的概率重新步入经济衰退。所以,对欧元区来讲,现在已届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说“生死存亡”也毫不为过。
而结构改革则注定会更艰难。作为欧元区的核心国家,法国和意大利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欧盟和欧洲央行要求两国进行结构改革,虽然两国政府口头上答应得好,但却迟迟不见实际行动。意大利的新总理伦齐,在年初上台时许诺要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大的改革,从而缓解意大利居高不下的失业问题,但大半年过去了,还没有看到伦齐政府的任何动静。而法国的奥朗德政府,自从与一个左翼小党闹翻之后,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已经跌到谷底。推行任何的改革,奥朗德能否赢得足够的支持,已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指望他们进行结构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恐怕是靠不住了。
所以,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抑或是结构改革,欧洲央行看起来都有对策,但由于成员国之间在这3方面意见分歧严重,各怀鬼胎,缺乏协调和妥协,导致了这些政策在后来的施行上大打折扣。 “春天”在哪里
虽然欧元区现在是困难重重,百病缠身,但也不乏利好消息。欧洲央行的世纪超低利率和欧元区经济的疲软,使得欧元大幅贬值,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不断创出历史新低。欧元的贬值,有利于欧元区的出口,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对于欧元区经济的恢复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欧元贬值的积极作用是有限的。要想真正扭转欧元区现在的颓废局面,必须从欧元区的根本问题下手。那就是,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特别是像德、法、意、西这些核心国家之间,必须统一思想,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沟通、协调、磋商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否则就算有再好的济世良方,也解决不了欧元区的顽疾。
就此而言,在欧元区建立统一的财政联盟尤为必要。其实,早在欧债危机闹得正凶的时候,深谋远虑的德国就提出,要想避免欧债危机的重演,必须在欧元区内实行统一的财政预算,保证各成员国之间步调一致。可是,当时德国的倡议因缺乏足够的支持而被搁置。
现在,是重新考虑这一倡议的时候了。目前,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统一掌管,欧元区在货币政策上已经实现了整合。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财政联盟,将会在货币和财政两个方面保证欧元区各国做到步调一致,“政令畅通”,充分发挥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效应。实际上,建立统一的财政联盟,向外界传递的信号是欧元区在财政政策上实现了统一,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有意愿、有能力消除各自的分歧,维护欧元区的完整,这本身就是一大利好消息。
最新的财政政策范文
本文2023-10-31 18:05:26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