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物流管理范文
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篇1
关键词 工程项目物流 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优化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一、引言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带来了交通与建设行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工程中所消耗的物资占总成本60%~70%,物流费用占物资成本的17%左右,由此可见,工程项目中的物流费用占总费用的10%~12%,这是不可小视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只有了解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发展现状才能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物流问题,把握未来工程项目物流的发展趋势能为我们现行的模式优化改进指明方向。
二、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研究现状
当今物流管理在制造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它在提高生产效率,有效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赢取最大利益方面为制造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管理学界将物流管理当作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工程建设行业也逐渐认识到了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研究。
陈思重点关注大型土木工程中一些超限的工程物资的运输问题,借鉴MS project软件对大型工程的物流范围、物流时间、物流资源进行管理。[1]
李营从风险控制方面对工程中的第三方物流进行管理,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物流外包的主观风险;运用灰色关联法对物流外包的客观风险进行评测,将主客观因素结合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控制。[2]
严洪从物流运输通道的方面着手,将工程所需物资按其特点进行分类,并根据其特性不同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3]
W.J.Obrien,C.T.Formoso等人通过对工程项目物流的绩效考核,利用供应链运作参考绩效对供应链进行管理。
李真、杜建国等人通过研究大型工程项目的复杂性,构建提供供应链协同决策的平台架构,为复杂工程中的参与各方提供高效的决策机制。
赵奕凌基于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经典模型,构建“机制设计理论”与“声誉约束机制”的理论框架,在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中形成激励机制,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三、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优化
随着对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研究的深入,各方学者对于如何提高物流的效率,保证运输物资的质量,降低物资的物流成本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都给出了自己的优化方案。通过对这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研究,为工程项目保质保量按时提供物流保障,奠定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阎颐将工程项目当成制造系统中的一大类,协同学的方法分析工程项目物流活动,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再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将此方法运用于实际工程中,建立评价系统对其协同测度进行评价。[4]
Hiroki Okubo,Jiahua Wengd等人对项目的物流进行风险管理,运用AHP等方法研究影响项目物流的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物流进行优化,减少风险对其影响程度。
孟醒从工程项目物资的运输路径方面进行优化,据工程物流的特点,将几种运输方式组合,并运用模糊评价法选择最佳的物流路径。[5]
刘昱着重从物流环节方面进行管理,将物流中的各环节进行精简,使得物流全过程达到一体化。[6]
林毅从物流团队方面入手,提出建立一个包含工程项目服务团队、规范的管理流程、有效的风险预防与控制、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科学的大件货物运输方案的物流运作体系。[7]
四、工程项目物流管理发展趋势
工程项目物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由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越是大型与复杂的工程,所涉及的物资种类与数量越多,如此巨大的物流任务交给任何一个工程项目中的参与方都是难以完成或付出成本极高的,这就需要一个专业的物流第三方企业承担物流服务。因为这不再是个单纯采购与运输任务,它涉及运输线路的选择,物流过程中实物流与信息流的管理,物流团队的组建与管理,采购方案的设计,供应链中风险的控制等各项相关工作,它需要有长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物流企业进行管理与优化。在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结合之下,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将项目原材料转化为项目成品。因此,工程项目物流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由经验丰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工作。
五、结语
我国对于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以往的工程项目中往往关注施工技术的先进性、所用材料的优越性、项目管理方法的有效性等与建设相关的因素,物流这一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往往被项目参与各方忽视。随着我国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材料的不断创新,管理方法的不断提高,想要在这些方面压缩成本取得价格优势变得越来越难。此时,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便成为一个重要的利润源泉,由于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以提升的利润空间很大。因此,在今后的工程项目中,我们应加大对其物流方面的关注程度,这是提高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成本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作者单位为重庆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巧玉,郭姗姗.基于精益物流的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研究[J] .物流科技,2009(9).
[2] 刘东石.基于决策网络计划的工程项目物流风险决策[D].大连海事大学,2009.
[3] 陈思.大型土木工程项目物流运作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4] 阎颐.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及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
[5] 刘金娟.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物流合作伙伴选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6] 刘昱.基于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工程项目物流运作模式问题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2(15).
[7] 孙斌.第四方物流在工程项目物流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2(7).
[8] 陈泰鑫.工程总承包项目物流管理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
[9] 张科.工程项目物流的风险管理研究 [D].中国海洋大学,2012.
[10] 孟醒.工程项目物流路径选择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11] 李营.工程建设中的物流外包风险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2] 严洪.工程物流运输通道选择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
[13] 林毅.工程物流业务运作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14] 杨新胜,郭玉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在市政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2).
[15] 赵奕凌.物流工程项目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5).
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篇2
300余所大学有物流本科
高军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300余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及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北京开设物流类专业的学校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和北京工商大学等,不同学校开设的物流相关专业研究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北京物资学院是教育部最先恢复批准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该校物流类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及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围绕物流领域强调多学科、多角度互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实战和创新能力。北京工商大学重点定位为“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下设有国际运输与物流系,主要侧重于国际物流操作,培养学生精通海、陆、空运和多式联运等具体操作环节。
理科生更有优势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邬跃认为,物流管理要应用大量的工具方法,会涉及很多数理化知识。物流类专业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知识建立并优化数学模型,还要学习一定的建筑学知识,学习物流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很好的数学基础,理科学生更有优势。
物流是一门综合学科,是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的集成。
物流管理专业一般开设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还要学习交通运输规划、物流系统分析、物流建模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物流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类专业,需要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性格外向活泼的学生更适合。此外,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及各国间贸易日益密切,从事物流行业的人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还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
动手实践要求高
物流类专业侧重培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和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因此,物流类专业的学生既要懂理论,还要重实践。
北京市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在北京物资学院,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个物流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学生在这个实验室里能形象生动地学习、消化书本上的理论,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商品的拣选、路线设计、下订单,到商品的出库、保管,学生可以在这个实验室里亲身体验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全过程。
物流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强化实践环节训练。该校利用假期派出部分学生到相关物流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尝试请企业的职业经理进课堂,讲授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通常从事管理工作,考虑如何使配送、仓储等物流活动更加低成本、高效率。学生毕业后一般到政府部门、内外贸公司、工商企业以及物流中心从事物流和与之相关的运输、仓储、配送管理工作。
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篇3
1.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我国物流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变革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矩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也是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保障。比如《物流法规与实务》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应该具备对合同中双方当事人责任认定的能力、了解国际贸易基本术语的能力、运用物流法律知识对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客户关系纠纷进行处理的能力、能够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能力等,即要求学生具备拟定合同能力、处理纠纷能力、签订合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读国际公约能力。例如,物流活动属于商事活动,涉及到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往来,因此物流企业一般通过物流服务合同的方式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并获得物流服务报酬。物流管理人才应了解物流服务合同的内容和条款,学会拟定物流服务合同,明确物流活动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拟定物流合同能力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
物流管理人才应是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技能,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制定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策略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产学研的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管理,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分层次把学生派遣到企业去,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已与多家物流公司签订了协议,使在校生在学院的推荐下能到这些物流企业实习,如重庆中集物流、德迅重庆分公司,以期通过强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目的。这些企业与该校之间都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双赢、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战略合作,以物流领域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物流行业、促进重庆物流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紧密结合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合作与交流沟通,促进共同发展。由中集物流公司和德迅重庆分公司积极支持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物流领域相关的业务,优先为其提供物流领域的决策与科研课题。两家公司定期地会选派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吸纳该学院相关优秀青年教师到自己的公司及下属单位实践锻炼,促进学术交流。同时,双方分别成立合作与交流共组小组,分别选派一 名同志为联络员,具体负责沟通和协调有关事宜,并且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议部署下一年度对口支援与合作计划。
3.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
采用系统研究与比较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从各学科的交叉视野以及中国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出发,在整理归纳中外文献资料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及应用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分类、组合、分析、探索,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指导物流管理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比如,物流管理知识体系除了包含基础知识课程物流管理、物流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物流专业基础课程配送与仓储管理、物流中心规划、物流运营管理等,还包括针对就业开设的新课程如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交通规划与控制、供应链建模理论等,既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宽知识口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创新能力。
二、实施方案
1.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
以某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以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抽样调研对象,调查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岗位分布、工资水平、行业转化、成长周期、工作满意度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特征。
2.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从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多维度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总体评价。
3.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
根据就业质量评价结果,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机制等方面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4.某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研究。
基于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估、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措施。
三、采用的方法
1.采用数理统计学调查分析某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
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模糊层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针对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
3.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和物流管理学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四、结论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研究发现物流人才需求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就业质量的评价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以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动态带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减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时滞性,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就业质量的提高,重要性要高于就业数量的增加,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招到合适的人才,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篇4
关键词: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发展演变;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引言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集物品的包装、运输、装卸和物流信息等于一体的经济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人们输往货物的需求,且价格成本低、运输时间段,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便利。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据中国物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去年社会物流总量额为213.5万亿元,同比增长7.9%。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更加符合现代管理特征,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进一步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一、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的物流管理更加注重的是交通运输(Transportation),当时尚未形成“物流”一说。根据Farris的分析与研究,物流的发展与运输学术研究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Henry Adams在耶鲁大学担任校长期间曾经开设了交通运输类经济学科课程。讲述了关于运输模式中成本、定价、交通管理等各项问题。在此之后的将近100年间,关于交通运输领域的研究不断发展,直到一战至二战期间的交通运输研究一度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况。二战后人们发现,由于军事生产的需要,交通运输行业逐渐开始向物流行业过渡,教材中关于交通运输经济学的课程逐渐被“物流”字眼所取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集物品的包装、运输、装卸和物流信息等于一体的经济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人们输往货物的需求,且价格成本低、运输时间段,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便利。
二、早期物流的管理
早期物流的管理模式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逐渐的实体分销管理(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准确来说,实体分销管理的概念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F・杜拉克所提出的,属于“物流”概念[1]。实体分销管理包括几大部分:第一,货物的分销渠道类型及其作用。分销渠道指的是货物转移过程中需要通过的个人或者生产者,物流的分销渠道主要包括直接渠道和三层渠道;第二,分销渠道的设计与管理。实体分销管理学中指出,分销渠道的设计必须要根据商品的特点、市场行情、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等来确定渠道模式和成本价格,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效益。分销渠道的管理更加注重对成员和产销管理的管理,建立各种垂直营销系统;第三,产品的实体分配。产品的实体分配指对茶农储存、管理、运输等过程,尽量降低产品运输的成本,提高经济收益;第四,零售与批发。这一时期的物流管理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对物流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物流管理模式更加系统化,能够在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物流发展中的各项主要因素如运输成本、成员管理等相互协调性,降低物流运输和生产的成本。二、实体分销管理注重分析市场对物流行业和运输的影响,在客户分析、市场分析等方面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三、分销在物流管理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三、中期发展的物流管理
中期发展的物流管理以企业集成化物流管理模式(Integrated logistics management)为主。与早期的实体分销管理模式相比,集成化物流管理不仅仅是针对产品的分销物流活动,而是从整体上降低企业内部物流的总成本,具有更强的整合效应。集成化指的是将所有的事物集合在一起,使分离的各项功能形成一个整体。物流管理中,应用实体分销管理实际上只是物流其中的分销部分,与分销相分离的还包括产品的收购和生产或者服务,将这三部分功能形成整体,进行科学管理,即我们所说的集成化物流管理[2]。集成化物流管理从物流企业内部出发,整合程度更高,使物流活动的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现代化物流供应链管理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物流消费者的需求日趋向个性化发展,如何满足越来越挑剔的顾客需求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难题。供应链管理以物流企业为核心,管理内容贯穿物流活动的始终,使所有的物流活动形成完整的体系,管理对象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等[3]。与集成化物流管理模式的区别是,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系统化,包含物流活动的所有组成部分,并且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物流信息和管理都实现了高度的集成化,能够更好的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未来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发展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建更加完整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第二,物流企业向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第三,第三方物流和共同配送的管理方式将成为未来物流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第四,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压力和环境、资源等问题,未来物流管理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绿色物流管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必然朝着高度信息化和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实现物流管理网络信息化、全球化和绿色化。
参考文献:
[1]何荣宣.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的策略[J].企业经济,2011,09:41-43.
[2]李远景,李卓彦.基于现代物流供应链的电网物资管理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144-147.
[3]高冬冬.浅谈中国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知识经济,2013,09:100+102.
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篇5
交叉学科的设置和形成主要依托于交叉课程的建设。本文将以物流管理专业中三门课程为例,初探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中交叉课程的设计思路。
1.1交叉课程之一:《交通运输组织学》
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中有一门专业课———《运输管理》,该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运输管理的五种基本方式及业务、集装箱运输、零担运输、智能运输等;而课程延伸到《交通运输组织学》后,除了讲授上述基本内容(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内容与《物流管理》、《物流配送》、《物流成本》等课程重复)外,更侧重于交通运输系统及组织设计、交通运输组织方式及规划职能、交通运输枢纽及站场组织、交通运输组织绩效评价指标等实际工作中操作性更强、应用更广泛的内容。后者实际是物流管理的专业基础课与交通运输专业基础课的课程交叉,但又偏向于管理,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增强了学生们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组织和管理的深层领悟和实操能力。
1.2交叉课程之二:《物流运筹学》
一般本科院校的管理类专业中都会设置《管理运筹学》这门课程,也正是因为该课程为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缺乏了与专业本身的结合特殊性,才使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一方面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应用性差。事实上,在引入《物流运筹学》后,以工程数学建模为基础的运筹学和以规划应用为主的物流系统决策进行了很好的融合,教师和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专业性、目标性都显著增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升。
1.3交叉课程之三:《物流金融学》
《物流金融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课程,它将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可能涉及的金融学知识融合,针对性更强。物流企业离不开金融,物流人才需要了解金融。通过专业化的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资金,提高资金的流转速度,降低资本成本和金融结算风险,最终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经济运行质量[2]。
2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交叉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们缺乏专业交叉意识、相关教材不足
在进行课程规划和设置时,很多教师没有能够与时俱进,结合物流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进行课程建设。因此,课程规划中出现大量围绕物流的若干职能展开形成的传统物流课程,课程内容重复性比较严重,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教学效果欠佳。此外,教材缺乏也是交叉课程建设的一大瓶颈,以《物流运筹学》课程为例,市面上单纯介绍运筹学或是最优化方法的书非常多,但是能和物流管理实践的具体案例结合的书却很少,即使有个别教材命名为《物流运筹学》,实际上内容还是重复《管理运筹学》的老一套。教材建设跟不上,物流交叉课程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2.2教学方式陈旧
随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物流的教学方式也从讲授型逐渐向参与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但是在交叉课程建设中,由于教学内容涉及到多学科领域,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不断探索出更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2.3考核方式亟待改进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笔试为主,有时辅以论文、调查报告等其他方式。引入交叉课程后,单纯的笔试可能无法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践能力,需要引入新的考核办法来适应这种变化。
3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交叉建设对策
3.1提升教师意识、深化课程改革
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要求教师在规划课程设置的时候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在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要多设置或优化改进原有的教学计划,尽可能打通物流管理课程和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的关联性,建设一些实用的交叉类课程,例如,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小学期或短课时量开设《物流经济学》课程,让学生将学习过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解释现实物流企业的经济学问题,针对理论,有的放矢。由此,也可以设置物流管理类课程建设的课程群,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和拓展后的专业实践课建设成课程群,教师的教学不再“各自为政”,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也将逐步增强。此外,加强教材建设也是提升物流管理交叉课程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规划建设物流交叉课程的系列教材;也可以选择多校联动的方式,集合优质的教师资源,建设物流类交叉课程精品教材;亦可请相关专家评审,为教材的整体质量把关。
3.2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大多数的物流交叉课程都在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践教学部分,对应的教学方法也应该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式逐渐拓展,如采用校企联合、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更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增强基础教学的效率和实践教学的效果。另外,交叉课程建设可以增加实践性的创新环节,如结合物流大赛、创业创新项目等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更好运用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对于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也可以以组建研究组,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形式深化学科交叉的建设,鼓励学生加入科研团队,提升科研水平。
3.3考核方式亟待改革
交叉课程的建立也促使了物流管理相关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需改变传统单纯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转向至提升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上来。考核形式可多样化,如现场模拟演示、管理角色扮演、案例设计和分析、培训讲解,甚至可以通过交叉课程实践,拍摄微电影[3]、召开头脑风暴会等新型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势必大大促进物流交叉课程建设的实际效果。
4小结
物流产业发展迅猛,对高等教育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专业建设中的一种新型模式———物流管理类交叉课程建设。这种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综合了解多学科的知识;这种模式也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拓宽了就业之路。希望以此模式为契机,为物流管理专业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篇6
一、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现代物流的产生和发展给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物流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各种用户的需要。实现了服务、信息、物质从生产到销售流动,对服务、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保护管理产生了重要作用,为各项事业低成本、高效的运转奠定了基础,物流管理可以有效实现物质、信息、服务的实施、计划和控制。物流活动主要包括仓储、运输、配送、装卸、包装等,在此基础上需要信息活动的调控,物流活动需要信息活动的支持,只有保持信息的通畅,才能保证各种物流活动协调向前推动,才能从根本上节约物流活动环节成本,为实现物流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现代物流管理的范围广、环节多、周期长。从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开始,对生产全过程提供物流支持,最终实现对营销活动的协调和控制,只有对全过程中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才能保持整个链条处于一个系统范围内。物流管理不仅需要对各种实物进行规划和管理,同时还需要对实物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控制管理。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物流已经对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获取更多收益的重要保证。
现代物流的产生与时展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现代物流越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只有发展好现代物流业才能保证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丰厚的利润,因此现代物流被称为是“第三利润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交换、物质交换、服务交换越来越频繁,对现代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全面提升现代物流水平,才能全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对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重视,实现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强,因此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重点。物流活动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物流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保持物流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的发展对物流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样要求物流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经济、物流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越来越频繁的物流活动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噪音污染、废气污染、废弃物增加、交通堵塞等。此现状与全球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对称的。因此,只有对绿色物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好现代物流管理的政策,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物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物流活动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产生紧密的联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三者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三方利益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管理,只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物流活动得到很好的发展的同时,必然带动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总量增加又反作用于物流活动,导致物流活动更加平凡,产生的经济效应更加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式需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很多物流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只有转变物流活动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力量,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物流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是很强烈的,所以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公路货车运输的频繁,导致能源消耗过多,对城市会产生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交通的频繁性对城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压力;物流商品包装的豪华性和一次性,另外,使用的材料具有污染性,导致垃圾增加、资源浪费加重,所以对环境会产生严重的污染。当前很多商品采取分散性加工流动模式,资源很难得到很好的利用,能源消耗相对较大,流通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边角料很难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物流对推动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文明的程度在信息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必须以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因此维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重大课题,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已成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能牺牲下一带的环境和资源,只有按照发展的规律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达到社会各项事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分析,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物流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按照绿色物流管理的模式发展,才能实现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证商品的流通、生产和消费对未来的商品流通、生产和消费不产生影响,才能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活动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根本出发点,只有改变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单向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当前只有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物流管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现代物流系统从根本上说必须是符合消费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健康系统,才能保证经济环境与经济效益共生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的模型。绿色物流必须以降低环境污染为基础。只有把资源消耗的减少为根本目标,才能更好的把现代物流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现代物流管理必须从储存、包装、运输、装卸、加工等环节进行展开,才能实现绿色物流和专业物流的目标。绿色物流贯穿于整个物流环节的始终。只有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保证物流环节实施的规范性,才能实现物流管理的协调性,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绿色物流与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都和节约资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角度对物流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实现绿色物流管理,才能保证物流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绿色物流发展的策略
绿色物流在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绿色物流在保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绿色物流具有多层次性特点,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展绿色物流活动,同时需要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规范管理和控制。企业物流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范围展开,既要突出单项绿色物流作业,还要完成资源的再利用、再开发。单项绿色作用主要包括绿色包装、运输、加工等,绿色物流管理必须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和企业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才能实现多层次发展的战略任务。政府必须从体制上对物流进行管理,才能保证绿色物流顺利开展,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从宏观的角度对物流管理进行体制改革,才能制定适合现代物流管理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污染控制必须从源头抓起,从物流污染产生的原因看,物流污染主要发生在物流运输的车辆上,政府只有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有效控制,才能把污染控制到最小状态。具体体现为限制城区货车行使路线、制定车辆废气排放标准、收取车辆排污费、发挥经济杠杆作用、逐步普及无公害车数量、淘汰不符合标准的旧车等。通过交通量限制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管理,通过政府积极、正确的引导,促使企业选择最合理的物流运输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采取共同配送的模式,统筹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物流管理中心。最终实现有限的交通量服务更多的物流活动,才能真正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效率。交通流控制是保持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发展交叉交通运输事业,建立都市中心网状交通运输蓝图,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管理,只有合理规划交通运输的路线和策略,才能保证交通畅通,减少交通赌赛的现象,从根本上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管理必须实现环保目标和企业经营战略相互结合,物流企业只有实现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自身经营管理战略目标和发展目标,才能加快物流管理绿色化的进程。
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篇7
关键词:管窥;建筑施工;企业;精准;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B
一、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弊端
目前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规范,成本费用高,实时性、动态性差,难于控制,工作方式烦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物流管理息化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的阶段;对物资供应商联合体的构件缺乏科学管理,短期竞争多于合作;物资采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非集约化,采购成本高;物资采购没有与预算部、技术部、施工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
二、精准物流管理的基础
(1)技术支持: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技术支持,必须辅助企业各管理层次,其核心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包括合同管理、进度管理、预算管理、物资管理、人员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八个基本的模块,能够辅助各层次的管理:对企业物资统一分类、统一编号,编制物资数据库;从进度管理模块导出阶段性计划工程量;根据计划工程量预算管理模块计算出物资计划;依据物资计划,物资管理模块实施物资采购管理。
(2)组织环境基础: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是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共享数据库、EDI、WEB等信息技术,将策划单位、业主、勘测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有机的连接起来,对整个建筑产品供应链实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精准物流管理,缩短建造周期,减少非生产性无价值的工序、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外部组合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三、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1)精准物流管理的目标。在建筑产品的整个建造过程中,工程项目是一个临时的产品系统而独立的存在,紧密的与物流联系在一起。加强物流管理是工程项目精准建造的资源保证。精准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加强供应商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竞争和短期合作为长期有效合作;规范物资采购机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化和批量化,缩短物资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简化采购程序;加强物资入库、出库、调拨、报损管理,使库存最小化;加强物资入场、加工建造、退场、损耗管理,降低物资浪费,减少物资的二次搬运;物流信息及时、准确,便于物流的有效控制。精准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物资的“零库存”和“零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最大化的满足客户满意度。
(2)精准物流管理模式。精准物流管理是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现物资库存状况监控和物资现场管理监控,精准预测和计划物资,选择最佳供应商和租赁公司,实现物资的精准、均衡供应。精准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的一系列活动。精准物流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1)预测物资用量、编制物资供应计划;(2)组织、采购或者调剂物资;(3)物资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4)物资的统计、核算和盘点。
四、 结论与建议
精准物流管理是精准建造过程中关键工作之一,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对各种物资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采用精准物流管理,协调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整个建造过程精准控制物流,实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保证和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钢铁集团公司
参考文献:
[1]姚建明,蒲云,周国华,赵正佳.多品种供应的多供应商选择模型及分解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8(40):521-527.
[2]张清学,吕今强.防腐蚀施工管理及施工技术[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3.23-25.
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篇8
关键词: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吕玉航(1978-),女,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周良海(1978-),男,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南华大学教改课题“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20-0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性的能源短缺将核能利用重新推上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舞台,因此,核能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急剧膨胀趋势。而我国核能应用产业化进展缓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熟悉核能利用的物流管理类人才资源十分缺乏。因此,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成为人才市场的必然需求。
一、我国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影响核电工程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核电工程物流人才的培养。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实现物流一体化的关键在于物流人才。近几年来,我国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虽不断升温,却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截至2008年,我国可以招生的本科学校共248所,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有204所,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有44所。[1]中国交通协会统计显示,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多万人,目前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0%左右,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物流从业人员90%以上具有学士学位。通过以上的数据不难看出,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
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区域特点、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核电工程物流人才是特殊行业需要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科交叉,而学科交叉又必须以宽厚的知识背景为基础。虽然我国高校有不少已经设置了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等相关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但多数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和论证。
3.物流学科和课程体系落后
虽然我国物流管理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还严重不足。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清晰导致课程体系不规范,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得到有效组织。当前,物流类学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课程名称不规范、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十分严重。现有的物流理论不成熟,且几乎都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我国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
4.高校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影响了核电工程物流管理的整体教学水平
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等相关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交通运输学、机械工程学、经济学、营销学等专业转过来,真正来自物流专业的教师不多,更不用说既懂物流管理又具有核电工程相关知识了,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因此,我国高校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影响了核电工程物流管理的整体教学水平。
5.没有突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特色价值
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与交叉学科基础取决于我国核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具有核学科优势的高校。
二、国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国外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企业需求,国内外高校都开展了物流教育。国外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宽泛,极为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大学阶段的“通识”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国外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能力。
2.国外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美国的物流管理教育起步早,学科特色明显,专业设置合理,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物流管理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美国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非常强调物流管理的应用实践价值,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和市场的需求。国外高校物流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3.实践环节方面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实践课程比重在15%左右。以美国为例,实践教学又分为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
课内实践主要是以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研讨会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案例教学,最具代表性的为哈佛大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500多个案例。国外知名的高校都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实践教学,主要有战略模拟、情景模拟软件、企业竞争模拟软件等。国外高校采用较多的课内实践教学还有研讨会的形式。学生课外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事先准备好上课要用的材料,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
课外实践主要有学术报告会和学习俱乐部的形式。学术报告会的内容多数是与企业市场紧密联系的,并不局限于理论研究,学术报告会后还安排有学生参与的座谈会。参加学术报告会演讲的人来自于不同的领域,主要有知名大公司的CEO、CFO、COO、CIO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学术界的领袖人物。学生俱乐部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和交流为目的的以某专业或课题为中心的非正式团体。学术俱乐部每年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主要是采取不同形式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调查或实习。企业调查或企业实习是美国所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课外必修课程,一般高校会利用学生的假期进行实习活动。如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哈斯商学院等都是让学生用比较长的时间到大企业或跨国公司进行调研和学习,从中了解大企业是如何运作的。
三、我国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区域特点、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核电工程物流人才是特殊行业需要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必须突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特色价值(国防特色)与应用价值(工科技术),同时强调学科交叉。而学科交叉又必须以宽厚知识背景为基础。因此,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掌握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与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具有一定的核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学习、交流能力,能够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最新物流概念;具有较强的物流作业和物流业务管理的实际运作能力,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建立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和交叉学科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平台
教学的内容和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能力及素质结构。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必须发挥教学内容的整体功能,对各类课程进行科学的组合,调整课程结构的设置,建立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复合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科交叉,而学科交叉又必须以宽厚知识背景为基础,所以必须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同时,复合型所要求的交叉学科必须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学科来决定。因此,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与交叉学科基础取决于我国核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高校所具有的核学科优势。
3.培养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实现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的关键措施就是促使教师具有“双师”的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又要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为了培养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应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可以选派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好的知名院校进修学习,也可以直接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可以支持和鼓励教师多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良好的实践平台。例如,联系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让教师深入到各个工作环节参与相关的业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利用与物流企业联合举办的科研项目或教学实习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增加教师的物流专业实践技能。
4.以实验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技术支持
复合型人才所重视的能力之一是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通过建设核电站运行模拟模型、核工业系统模拟与仿真系统和增加相关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物流企业经理、专业管理人员成为师资的组成人员以讲座、 报告会或实习指导等形式为学生传授实践知识和技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核电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既要有清晰的目标定位又要建立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和交叉学科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平台,既要注意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应用型”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核电工程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万清.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技术,2009,(5):95-98.
[2]戴晋.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之对比研究[J].企业导报,2010,(4):277-278.
[3]柳学信.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27-28.
[4]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06,(2):102-106.
[5]刘生华,吴梅.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市场,2008,(19):40-41.
[6]周晓勤,胡银芬.浅谈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0):15-16.
[7]陈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8):22-23.
交通工程物流管理范文
本文2023-10-31 18:05:26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