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古诗心得体会(精选19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4-03-13 06:38:02浏览:813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精选19篇)

面对失败,我学会了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在写作时参考。

苏轼的古诗

白昔怀清赏,今兹得纵探。

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

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

余流细不数,远势竞相参。

入峡初无路,联山忽似龛。

萦纡收浩渺,蹙缩作渊潭。

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

坠崖鸣皋皋,垂蔓绿毶毶。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

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

绝涧知深浅,樵童忽二三。

人烟偶逢郭,沙岸可乘篮。

野戍荒州县,邦君古子男。

放衙鸣晚鼓,留客荐霜柑。

闻道黄精草,丛生绿玉参。

尽应充食饮,不见有彭聃。

气候冬犹暖,星河夜半涵。

遗民悲昶衍,旧俗接鱼蚕。

版屋漫无瓦,岩居窄似庵。

伐薪常冒险,得米不盈甑。

叹息生何陋,句劳不自惭。

叶舟轻远溯,大浪固常谙。

矍栋空相见,呕哑莫与谈。

蛮荒安可驻,幽遂信难忱。

独爱孤栖鹤。高超百尺岚。

横飞应自得,远颺似无贪。

振翮游霄汉,无心顾雀鹌。

尘劳世方病,局束我何堪?

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

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

苏轼花影古诗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一作:又教)。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古诗

朔风催入峡,惨惨去何之。

共指苍山路,来朝白帝祠。

荒城秋草满,古树野藤垂。

浩荡荆江远,凄凉蜀客悲。

迟回问风俗,涕泗悯兴衰。

故国依然在,遗民岂复知?

一方称警跸,万乘拥族旗。

远略初吞汉,雄心岂在夔。

崎岖来野庙,悯默愧当时。

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

荆邯真壮士,吴柱本经师。

失计虽无及,图王固已奇。

犹余帝王号,皎皎在门楣。

苏轼的古诗经典

2、谁家水调唱歌头。——出自作品:《南歌子·游赏》。

3、蓝桥何处觅云英。——出自作品:《南歌子·寓意》。

4、枝上柳绵吹又少。——出自作品:《蝶恋花·春景》。

5、绿槐高柳咽新蝉。——出自作品:《阮郎归·初夏》。

6、又恐被、秋风惊绿。——出自作品:《贺新郎·夏景》。

7、黄鸡白酒渔樵社。——出自作品:《阳羡歌·山秀芙蓉》。

8、卷起杨花似雪花。——出自作品:《减字木兰花·立春》。

9、真游洞穴沧波下。——出自作品:《阳羡歌·山秀芙蓉》。

10、水殿风来暗香满。——出自作品:《洞仙歌·冰肌玉骨》。

11、解佩投簪,求田问舍。——出自作品:《阳羡歌·山秀芙蓉》。

12、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出自作品:《念奴娇·中秋》。

1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出自作品:《卜算子·感旧》。

1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出自作品:《望江南·超然台作》。

15、山秀芙蓉,溪明罨画。——出自作品:《阳羡歌·山秀芙蓉》。

16、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出自作品:《南乡子·送述古》。

17、使君元是此中人。——出自作品:《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18、苦被多情相折挫。——出自作品:《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9、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出自作品:《临江仙·送王缄》。

20、雪晴江上麦千车。——出自作品:《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1、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出自作品:《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22、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出自作品:《阳关曲》。

2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出自作品:《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24、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出自作品:《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25、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出自作品:《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26、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出自作品:《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27、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出自作品:《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28、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出自作品:《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9、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出自作品:《洞仙歌·咏柳》。

30、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出自作品:《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31、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出自作品:《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32、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出自作品:《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3、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出自作品:《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作品:《惠崇春江晚景》。

35、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出自作品:《西江月·顷在黄州》。

36、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出自作品:《满江红·江汉西来》。

37、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出自作品:《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8、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出自作品:《临江仙·送钱穆父》。

39、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出自作品:《虢国夫人夜游图》。

40、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作品:《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41、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出自作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42、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出自作品:《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43、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出自作品:《念奴娇·中秋》。

44、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出自作品:《满江红·江汉西来》。

45、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出自作品:《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46、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出自作品:《蝶恋花·密州上元》。

47、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出自作品:《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48、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出自作品:《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49、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出自作品:《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50、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出自作品:《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花影古诗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注释。

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参考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赏析。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苏轼的古诗经典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关于苏轼的经典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称为“苏轼古诗”。苏轼的古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我也是其中之一,通过阅读和欣赏苏轼的古诗,我体会到了他的心得与感受。

首先,苏轼的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真挚与自然。苏轼笔下的古诗不做修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人心。他的诗句质朴而真实,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比如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通过几句简单的诗句,苏轼创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场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思想与情感的真实流露。

其次,苏轼的古诗寄托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苏轼以自省的态度审视人生,他对时间的感慨与对人生变迁的思考溢于言表。在《赤壁怀古》中,他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几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让人动容。他的诗歌作品既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与共鸣。

再次,苏轼的古诗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他笔下的自然景色充满了诗意与美感,使人沉醉其中。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写道:“雪消雁门口,风绕一襟花,有酒且绸缪,转觉此生赊。”通过诗句中的描绘,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夜晚的宁静与寒冷,同时也看到了孤寂中的美丽与希望。苏轼以巧妙的语言将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使人能够更加深刻地体味到自然的魅力。

此外,苏轼的古诗还充满了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他透过诗中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批评。在《题西林壁》中,苏轼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几句诗寓意深远,既描绘了山势的壮丽,也形容了人们对周围事物缺乏客观看法的现象。苏轼借此写出了对社会虚伪与人们盲目从众的批判,提醒人们要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

最后,苏轼的古诗还寄托了他对友情、爱情的追求与表达。苏轼笔下的情感纯真而动人,在描写友情与爱情时,既细腻又深入。在《水龙吟·游览延州》中,苏轼写道:“四顾闲看红尘客,千家酒肆万家灯。五湖烟水独忘返,游子挑灯入剑阁。”这几句诗句展现了苏轼对友情与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远离家园的思念之情。通过这些文字,读者无法不为之动容,被深深地打动。

总之,苏轼的古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笔下的古诗真挚自然,寄情于人生与自然,表达了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理解与批判。他的古诗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引发了人们对生活、人生的思考与思索。我通过阅读和欣赏苏轼的古诗,深深体会到了他的心得与感受,这也让我更加热爱诗歌,更加热爱生活。

苏轼的古诗

平沙何茫茫,仿佛见石绝。

纵横满江上,岁岁沙水啮。

孔明死已久,谁复辨行列?

神明非学到,自古不留诀。

至人已心悟,后世徒妄说。

自从汉道衰,蜂起尽奸杰。

英雄不相下,祸难久连结。

驱民市无烟,战野江流血。

万人赌一掷,杀尽如沃雪。

不为久远计,草草常无法。

孔明最后起。意欲扫群孽。

崎岖事节制,隐忍久不决。

志大遂成迁,岁月去如瞥。

六师纷未整,一旦英气折。

唯余八阵图,千古壮夔峡。

苏轼花影古诗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

苏轼,北宋文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才卓越、诗才出众,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苏轼的古诗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通过欣赏和学习苏轼的古诗,我深切体会到了他诗中那种饱含情感和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些心得体会,我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叙述。

首先,苏轼的古诗富有情感。苏轼的诗常常流露出浓郁的情感,情感与诗意交织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感受。譬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秋天的壮丽美景,也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苏轼的情感真挚且自然,让人产生共鸣和共鸣。

其次,苏轼的古诗形象生动。苏轼善于利用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诗人能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情景。譬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描绘了月亮的美丽和绚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描写使人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诗中的美景,增加了读者的想象力和体验感。

第三,苏轼的古诗言简意赅。苏轼的古诗虽然语言简练,但寥寥数语却能道尽深情。譬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苏轼在现场的真实感受。这种简洁而精准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诗更加耐人寻味。

第四,苏轼的古诗多样化。苏轼的诗题材多样,涵盖了自然、人生、爱情等各个方面。譬如苏轼曾经创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通过阅读苏轼的古诗,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壮丽,也能体味到人生的辛酸与乐趣,因此能够更好地启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领悟。

最后,苏轼的古诗给我带来了灵感和启发。苏轼的古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更是一种灵感和启发的源泉。通过欣赏和学习苏轼的古诗,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苏轼的诗作不仅给我带来了审美的享受,也促使我更加热爱文学创作,并不断追求自己的艺术追求。

总之,苏轼的古诗以其丰富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简洁的语言、多样的题材以及带来的灵感和启发,深深吸引着我。通过学习苏轼的古诗,我不仅欣赏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进一步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希望以后能够通过学习更多的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创作者。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

苏轼,北宋文坛的巨擘,被誉为“苏子”,他的古诗作品千篇一律,韵味悠长,朗朗上口,读来令人陶醉。对于苏轼的古诗作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品味,其中最深入人心的是他所传达的情感,他待人待事的态度。通过细读苏轼所写的古诗,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心境的变化,感受到他对人生、自然、政治的看法。在我们身上,也可以从苏轼的诗中汲取到一些养分,对待人生、对待社会、对待自然,都能有所启迪和感悟。

首先,苏轼的古诗通过他对自然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在《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露垂莲叶波中荡,闲倚画栏恨无边。”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景色之中,感受到了复古雅致的庭院,闻到了夜晚的花香,看到了湖面上倒影的月光。苏轼将自然景物描写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这种对自然的热爱,让人在喧嚣的城市中也能够静心沉思,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其次,苏轼的古诗中融入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给人以启迪。他早年经历了政治被迫害的苦难,但他从不放弃对人生的希望和向往。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鸦。”这是他对自己坎坷经历的总结,表示自己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这样的人生态度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能够给予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勇往直前。

再次,苏轼的古诗中流露出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在他的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的无限怀念和思念。他在《江神子·满江红》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诗句让人感受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也可以让我们怀念起自己的家乡,想念起远方的亲朋好友。这种泛滥着忧伤情愫的诗句,让我们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乡。

最后,苏轼的古诗充满了对社会的批判与宣泄。他通过他的诗作表达了对朝政的不满和对官场的厌倦。他在《赤壁赋》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他用这样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也对那些不能言说的不公平进行了抗议。这样的作品,更给予了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思考人生的力量。

总而言之,苏轼的古诗作品是他才情、性格、思想的真实写照,是他对世界、对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通过细读苏轼的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热情、智慧和情感。同时,苏轼的古诗也赋予了我们启迪和感悟,使我们更加积极向上、坚定自信。无论是品读他的诗,还是理解他的情感,苏轼都将是我们心中的一面照妖镜,让我们有更多对现实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让我们用苏轼的古诗来修饰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品味,成为优雅而心灵净化的人。

苏轼的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

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5、《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苏轼景色的古诗

菊残犹有傲雪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荷叶枯败,已经看不到荷花那向上撑举着的“雨伞”了;菊花虽然已经枯萎,但还有耐寒的枝条迎着风霜。您应该记住,一年中景色最美好的时候,正是这橙儿黄、橘子绿的深秋、初冬的时候。

这首诗借秋菊、黄橙、绿橘等富有象征意义的初冬景物,抒发诗人的独特感受。诗中抓住菊、橙、橘等植物的特征,塑造出不怕寒冷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唱深秋、初冬景色的美好和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其中“菊残犹有傲雪枝”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敢于蔑视困难的斗争精神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扩展阅读: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这首《蝶恋花》,代表了他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表现诗人创作上的多方面才能。这首词借惜春伤情,抒写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下片抒写诗人的感伤。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称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词中。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别有1种耐人玩味的情韵。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1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1步抒写。“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4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3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呢?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五、六两句,转入写“海”。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1个典故;这两句则显得有变化。“鲁叟”指孔子。孔子是鲁国人,所以陶渊明《饮酒诗》有“汲汲鲁中叟”之句,称他为鲁国的老头儿。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的道在海内无法实行,坐上木筏子飘洋过海,也许能够实行吧!苏轼也提出过改革弊政的方案,但屡受打击,最终被流放到海南岛。在海南岛,“饮食不具,药石无有”,尽管和黎族人民交朋友,做了些传播文化的工作;但作为“罪人”,是不可能谈得上“行道”的。此时渡海北归,回想多年来的苦难历程,就发出了“空余鲁叟乘桴意”的感慨称。这句诗,用典相当灵活。它包含的意思是:在内地,他和孔子同样是“道不行”。孔子想到海外去行道,却没去成;他虽然去了,并且在那里呆了好几年,可是当他离开那儿渡海北归之际,却并没有什么“行道”的实绩值得他,只不过空有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还留在胸中罢了。这句诗,由于巧妙地用了人所共知的典故,因而寥寥数字,就概括了曲折的事,抒发了复杂的情;而“乘桴”一词,又准确地表现了正在“渡海”的情景。“轩辕”即黄帝,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苏轼用这个典,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就是说:那“轩辕奏乐声”,他是领教过的;那“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他是亲身经历、领会很深的。“粗识”的“粗”,不过是1种诙谐的说法,口里说“粗识”,其实是“熟识”。

尾联推开1步,收束全诗。“兹游”,直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这次出游”或“这番游历”,这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抵惠州贬所,不得签书公事。他从10(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与苏辙诀别、登舟渡海,到11(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渡海北归,在海南岛渡过了3个年头的流放生涯。这就是所谓“兹游”。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死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2个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不过“兹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

弄清了“兹游”的内容及其与“九死南荒”的关系,就可品出尾联的韵味。“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适合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苏轼的最美古诗苏轼的最美古诗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苏轼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苏轼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苏轼)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苏轼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苏轼一起游乐的人,于是(苏轼)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苏轼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苏轼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苏轼,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苏轼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苏轼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四、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五、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一作:浓妆淡抹)。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六、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苏轼出猎的盛情厚意,苏轼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苏轼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苏轼)呢?苏轼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

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1.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宋苏轼。

2.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宋苏轼。

3.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宋苏轼。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5.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7.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宋苏轼。

8.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9.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0.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1.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

13.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宋苏轼。

14.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宋苏轼。

15.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16.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宋苏轼。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

18.至言不繁——宋苏轼。

19.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宋苏轼。

20.笔所未到气已吞——宋苏轼。

2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

2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宋苏轼。

2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

24.夕阳无语燕归愁——宋苏轼。

25.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宋苏轼。

26.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苏轼。

27.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苏轼。

28.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宋苏轼。

29.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

30.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苏轼。

31.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宋苏轼。

3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

33.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苏轼。

34.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宋苏轼。

35.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宋苏轼。

37.君子不重则不威——宋苏轼。

38.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宋苏轼。

39.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宋苏轼。

40.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宋苏轼。

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

1、人间有味是清欢。

2、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6、君子不重则不威。

7、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8、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9、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13、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4、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15、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9、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20、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21、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23、笔所未到气已吞。

2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5、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

26、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28、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29、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3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1、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32、此心安处是吾乡。

3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5、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36、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37、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38、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39、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1、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4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43、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44、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45、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46、至言不繁。

47、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48、天涯何处无芳草。

4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0、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苏轼景色的古诗

菊残犹有傲雪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荷叶枯败,已经看不到荷花那向上撑举着的“雨伞”了;菊花虽然已经枯萎,但还有耐寒的枝条迎着风霜。您应该记住,一年中景色最美好的时候,正是这橙儿黄、橘子绿的深秋、初冬的时候。

这首诗借秋菊、黄橙、绿橘等富有象征意义的初冬景物,抒发诗人的独特感受。诗中抓住菊、橙、橘等植物的特征,塑造出不怕寒冷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唱深秋、初冬景色的美好和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其中“菊残犹有傲雪枝”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敢于蔑视困难的斗争精神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这首《蝶恋花》,代表了他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表现诗人创作上的多方面才能。这首词借惜春伤情,抒写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下片抒写诗人的感伤。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称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词中。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别有1种耐人玩味的情韵。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1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1步抒写。“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4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3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呢?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五、六两句,转入写“海”。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1个典故;这两句则显得有变化。“鲁叟”指孔子。孔子是鲁国人,所以陶渊明《饮酒诗》有“汲汲鲁中叟”之句,称他为鲁国的老头儿。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的道在海内无法实行,坐上木筏子飘洋过海,也许能够实行吧!苏轼也提出过改革弊政的方案,但屡受打击,最终被流放到海南岛。在海南岛,“饮食不具,药石无有”,尽管和黎族人民交朋友,做了些传播文化的工作;但作为“罪人”,是不可能谈得上“行道”的。此时渡海北归,回想多年来的苦难历程,就发出了“空余鲁叟乘桴意”的感慨称。这句诗,用典相当灵活。它包含的意思是:在内地,他和孔子同样是“道不行”。孔子想到海外去行道,却没去成;他虽然去了,并且在那里呆了好几年,可是当他离开那儿渡海北归之际,却并没有什么“行道”的实绩值得他,只不过空有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还留在胸中罢了。这句诗,由于巧妙地用了人所共知的典故,因而寥寥数字,就概括了曲折的事,抒发了复杂的情;而“乘桴”一词,又准确地表现了正在“渡海”的情景。“轩辕”即黄帝,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苏轼用这个典,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就是说:那“轩辕奏乐声”,他是领教过的;那“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他是亲身经历、领会很深的。“粗识”的“粗”,不过是1种诙谐的说法,口里说“粗识”,其实是“熟识”。

尾联推开1步,收束全诗。“兹游”,直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这次出游”或“这番游历”,这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抵惠州贬所,不得签书公事。他从1097年(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与苏辙诀别、登舟渡海,到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渡海北归,在海南岛渡过了3个年头的流放生涯。这就是所谓“兹游”。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死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2个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不过“兹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

弄清了“兹游”的内容及其与“九死南荒”的关系,就可品出尾联的韵味。“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适合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怀古诗苏轼的词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

1、易以理服,难以力胜。

2、目有昧刚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

3、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4、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5、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7、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8、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9、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10、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11、临大事而不乱。

12、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13、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14、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15、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16、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17、合则留,不合则去。

18、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

19、穷不忘道,老而能学。

20、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21、呼之则来,挥之则散。

22、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23、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4、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25、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

26、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27、心欲言而口不逮。

2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2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0、事不素讲,难以应猝。

31、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32、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33、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34、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35、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36、博现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37、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38、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39、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40、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41、其择人宜精,其任人宜久。

42、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则兵易解而功易成。

43、丰凶相济,农末皆利。

44、名重则于实难副,论高则与世常疏。

4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46、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47、所种者谷,虽瘠土惰农,不生稗也;所种者稗,虽美田疾耕,不生谷也。

4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9、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

50、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51、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

52、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53、服人以诚不以言。

5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5、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56、恃大而不戒,则轻敌而屡败;知小而自畏,则深谋而必克。

57、冤者获信,死者无憾。

58、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

59、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0、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61、论必作,作必成。

6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3、忍小忿而就大谋。

64、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

6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6、与君暂别不须嗟,俯仰归来鬓未华。

67、谷太贱则伤农,太贵是伤末。

68、其始不立,其卒不成。

69、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

70、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7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72、志虽大而才不副。

73、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74、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

75、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76、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77、成事在理不在势。

78、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79、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80、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81、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82、智出天下,而听于至愚。威加四海,而屈于匹夫。

83、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84、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85、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86、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87、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精选19篇)

面对失败,我学会了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在写作时参考。苏轼的古诗白昔怀清赏,今兹得纵探。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余流细不数,远势竞相参。入峡初无路,联山忽似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