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22 17:38:54浏览:385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篇1

关键词:价值链 低碳经济 产业链 成本分析

浙江省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份,省会城市杭州市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首批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试点工作的市之一,因此,如何通过形成低碳产业结构,发展高效低碳工业,全面推动形成低碳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来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构建低碳产业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研究低碳产业链的成本,从而为实现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可行的路径。

低碳经济下浙江经济发展目标

低碳经济指的是三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在经济过程的开始环节,采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高碳性的能源;在经济过程的进行环节,要通过成本管理及控制等手段大幅度提高高碳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经济过程的输出环节,要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增加地球的绿色面积,吸收经济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即所谓碳汇。在整个低碳经济活动中,按照中国的减排目标,希望到202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的同时,允许碳排放最多增加到基准年的1.5-2倍左右。用不高于1.5-2倍的碳排放耗换取3-4倍的经济增长和相应的社会福利。这就意味着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应以2007年总CO2排放量的指标的1.5倍作为目标。

碳排放量的多少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国际上认同的一个公式是由日本学者Kaya Yoyichi提出的“Kaya公式”,认为碳排放量与人口/人均GDP、单位产值能耗,以及单位能耗排放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如下式所示,可以算出2007年这一基准年度浙江省CO2排放总量(见表1)。

基于低碳产业链的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实现浙江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采用的低碳经济战略是追求“碳排放的质量”,而不是“碳排放的数量”。即一方面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由“高碳”产业积极转化为“低碳”产业,但是盲目地为了减少能源消耗而尽可能地使产业结构轻型化并非明智之举,因此另一方面如何提高重工业高能耗产品的能源利用率显得更为现实,而这就需要产业链的协同行动,即打造低碳产业链。低碳产业链是指在产业链涉及的所有环节推行低碳运行,从研发到制造,从包装到运输,从产品到服务,都以严格的低碳标准作为衡量尺度,推出真正的低碳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低碳消费需求,形成产业链整体的绿色竞争力。因为低碳产业链中涉及到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的低碳化程度,因此在低碳产业链的成本模式中结合了价值链原理、战略定位和成本动因分析,扩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和时间跨度,将预防环境污染的事前成本核算、维护环境的事中成本核算和治理环境污染的事后成本核算作为树立绿色企业文化的体现。整个低碳经济推行模式如图1所示。

基于价值链的微观低碳产业链成本分析

浙江省低碳经济推进路径,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实现。宏观主要是站在政府的角色通过各种政策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实施,比如试点推行碳税、碳排放量交易以及碳金融等。微观则是从企业出发,通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资源优化整合等低碳行为来提高能源使用率,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治理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本文主要是从企业出发,从微观的角度对企业低碳产业链的成本进行分析。

图1说明了低碳产业链最终是要通过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并通过相关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链成本准确核算并优化的效果。企业的价值链是指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了价值链。价值链分析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价值创造的各个活动环节所产生的成本,有利于我们掌握由于控制不当而带来不必要的成本浪费。而基于低碳考虑下的价值链进一步考虑了各价值活动环节中的低碳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力改善因素,在原有的活动环节中都要充分考虑低碳这个因素,从图1的低碳产业链的要素中可以看出,价值链的活动环节主要分为低碳技术、绿色供应、绿色生产、低碳运输和绿色营销五个环节。

(一)低碳价值链各活动环节的成本分解

低碳视角下的价值链成本分析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回收等诸多环节上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节约状况,还要考虑价值链上的相关者在采购、运输、销售等环节所发生对环境、资源消耗等方面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内外部价值链的成本因素分析中加入相关低碳因素,从各个活动环节进行环境成本分析。通过表2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企业内、外部价值链各个活动环节的主要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在传统的成本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成本,确定了成本核算内容。

(二)内部价值链活动环节的成本动因分析

确定了价值链各作业活动的成本内容之后,需要分别针对内、外部价值链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对于企业自身的价值链活动,即内部价值链,如产品设计、生产、维修、回收等环节,需要逐项确定这些作业的成本动因,然后通过分析成本动因,揭示出关键作业,从而对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在表2所示的成本分析中,内部价值链的作业活动除了传统的成本活动之外,还需要考虑低碳价值链独有的环境成本因素。

1.各环节的传统成本动因分析。低碳技术的设计和研发环节主要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功能分析、产品试验、产品修正设计等费用支出,这些传统成本可以用调研次数、试验次数、修正次数等作为成本动因。

企业的生产环节中所发生的生产成本、半成品运送与存放成本、设备维护、产品测试与检验等成本,可以用生产原料消耗、设备工时、人工工时、运送次数、存放体积、维修工具数量、维修培训次数、检验和测试次数等作为成本动因。

企业的营销环节中顾客满意度调查成本、销售成本、废品回收成本等,可以用调查次数、销售数量、废品回收处置次数等作为成本动因。

2.各环节的环境成本动因分析。在内部价值链的各环节中都有环境成本存在,设计和研发环节的为降低设计、试验过程中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发生的成本计入环境成本;生产环节为降低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而增加的成本计入环境成本;销售环节中为废弃物回收处置、产品降级再用而发生的成本应计入环境成本。对于这些环境成本,需要先获取资源流数据,然后对各种资源流进行分类后确认物量中心,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

资源流数据的收集。资源流成本要素主要是指在各环节中所发生的所有资源的总和。比如物料消耗成本,包括发生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动力费用成本,包括水费、电费、煤气费等;制造费用,包括人工劳务费、设备折旧费及其他相关费用。

确定作业中心,归集环境成本。作业中心的设置一般以同一资源成本动因的生产环节为一个作业中心。根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可以设置不同的作业中心,如以电厂为例,就可以将环境成本的资源流分成除尘、脱硫、废水处理和绿化等几个作业中心。然后将相关环境资源耗费归集到相应的作业中心。

确定成本动因,分配环境成本。根据作业成本中心,确定相应的成本动因,仍以电厂为例,除尘中心的成本动因是燃煤量,脱硫中心的成本动因为二硫化碳排放量等,根据不同产品所发生的这些成本动因的数量,将前面归集到该成本中心的资源流进行分配,从而使环境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完成环境成本的核算。

(三)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低碳产业链中的成本进行核算

通过前面对企业价值链的成本分解以及成本动因分析,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对产业链中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可以将与环境有关的支出纳入到现有的会计核算系统中,并最终计入到产品成本,以反映真实的资源耗费,基于价值链考虑的作业成本计算法,能够实现将企业环境成本正确分摊给企业生产的产品。这种方法可以使企业的成本核算更为准确,也能够为企业进一步进行低碳成本效益分析奠定相对准确的成本基础。

结论

推进低碳产业链构建, 加速产业低碳化发展, 谋取产业绿色竞争力, 是低碳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浙江省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产业链的各个主体其实就是微观层面上的各个企业,要使得低碳产业链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一整套可操作性的方法用以核算出考虑了环境成本后的准确的企业成本数据,以便利用和推广。价值链理论和作业成本法是和产业链密切相关的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更为准确和合理地进行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企业成本核算,从而为后续的成本效益分析,为政府推进一系列的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改革提供很好的微观基础,以使浙江省低碳经济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红喜,刘东,袁瑜.低碳背景下的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研究―基于价值链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

2.文龙光,易伟义.低碳产业链与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

3.万红波,阴海明,朱林.资源流分析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研究及实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7)

4.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篇2

关键词:低碳生产;内涵;特征;核心要素

自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以来,低碳经济理念便迅即引起各方关注并得到世界各国认可。然而,要将低碳经济从概念转化为行动,就必须寻求明确、具体的发展路径。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构成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四项基本内容,生产又是流通、分配、消费等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应以低碳生产为逻辑起点。因此,探讨低碳生产的内涵、核心要素及特征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低碳生产的提出背景

“低碳生产”,英文为low carbon manufacturing/production,缩写为LCM或LCP,是相对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并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生产”而言的。

在17、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主要活动是农业(包括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人们将其称为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可谓是“低碳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的破坏较小。

欧洲工业革命于18世纪中叶开始,分别以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人类社会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包括煤炭、石油、电力、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工业以及建筑业等在内的第二产业(secondary industry)发展迅速、地位普遍上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人类社会跨入“信息时代”,包括商业、交通、通信、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在内的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即服务业获得巨大发展。

在历经三个多世纪的工业以及科技革命进程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碳基)能源成为工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的主要能源,表现为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生产”特征。由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致使地层中沉积碳库的碳以较快的速度流向大气碳库,从而引发了温室气体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系列环境灾难,这是低碳生产提出的直接原因。其次,煤炭、石油等碳基能源逐步耗竭是发展低碳生产的内在要求。再次,低碳生产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相对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并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生产”而言,以低碳生产为基本内涵的发展模式便提到了日程之上。

二、低碳生产的内涵与特征

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耗竭的大背景下,在生产领域如何节约能源消耗、努力降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即努力实现低碳生产。低碳生产是“从供给角度倡导低碳理念、追求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等”。低碳生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全能耗,指生产过程中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的总和。前者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直接能源消耗,包括煤、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消耗和电、煤气、蒸汽等二次能源消耗;后者是指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厂房等在其取得或建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产品生产的全能耗如图1所示。

因此,我们在全面地研究能源消耗问题时,应同时考虑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两者总称为全能耗。在节能过程中,既要千方百计降低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的直接能耗,又要千方百计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充分发挥设备、厂房的作用,使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的间接能耗最低。

第二,低排放,包括相对的低碳排放和绝对的低碳排放两种情况。前者是基于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效益原则而言的,如果生产过程中单位碳要素投入带来经济利益的相对增加,即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幅度低于生产产出(可以一定时期的生产总值或销售收入表示)的增长幅度,则可称为相对的低碳排放;后者强调一定时期内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碳排放总量的绝对降低。它们都是低碳生产的直接表现形式。

然而,即使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实现了相对的低碳排放,由于过度追求生产发展,碳排放总量依然可能大幅度增加,从而无法遏制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因此,低碳排放不应仅是相对的低碳排放,而应以整个国际社会排放总量的绝对降低为目标。

第三,高产出,指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产生出更多的社会则富。在有关低碳生产的研究中,我们引入碳生产力指标,用以衡量低碳生产的实现程度。碳生产力指单位C02排放所产出的产品产值或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产总值(GDP),其数值越高,表明低碳生产的实现程度越高。

第四,持续性,即强调低碳生产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基于“持续改进”以及“动态平衡”的思想,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探索节约能源消耗、减少CO2排放的实现途径。

第五,行业性,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对能源的消耗强度及由此引起的碳排放强度不同。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就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的能源强度远高于一般制造业;而且在同一行业中,技术水平越低则能源强度越高。可见,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能耗强度,第二产业是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生产的重点行业。

第六,层次性,即应从微观、中观或宏观等不同的层面分析低碳生产的实现方式。

首先,在微观层面,不管处于社会发展的何种形态,生产活动都是由不同的微观主体(个人或企业)进行的。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企业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企业低碳生产的内涵就是指“从源头以及生产过程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此外,如果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效率较低,就会产生能源过渡耗费问题;与此同时,如果生产运营方案不佳,也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因此,低碳生产的内涵应从环境的概念扩展到能源消费以及生产效率等方面。”

其次,汇总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内的众多微观主体的生产活动,从而构成了中观或者宏观层面的社会生产活动,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或总体。中观或宏观层面的低碳生产就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为基本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生产体系。

三、低碳生产的核心要素

由于涉及的范围、关注的重点以及具体的手段不尽相同,从微观、中观或宏观等不同层面审视低碳生产,其核心要素是存在区别的。

(一)微观层面的低碳生产核心要素

生产是指将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造各种产品的活动。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在企业,由企业进行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不断发展,各种产品生产之间协作更加密切;通过产品的市场化和市场自动调节,使生产过程各环节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努力节约能源消耗、不断降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即努力实现低碳生产,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减少源排放,在现代企业的生产中,几乎所有的机器、设备都将电作为主要能源。如果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使机器、设备耗用的能源达到最少,则来源于机器、设备的CO2排放就会降低。

2.提高机器、设备的能源效率。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输出与输入之比即能源效率,依据这一指标进行评价,低碳生产的能源效率要比一般或常规生产的能源效率高。

3.减少浪费,主要指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时间、等候时间及排队时间,杜绝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等。最优的设备运转状态及生产方案可以使能源消耗及CO2排放降至最低,实现低碳生产。

4.资源的有效利用,包括原材料的有效利用、减少排队及等候时间、生产优先等,它们均是实现生产最优化的约束因素。降低无效的能源消耗及CO2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低碳生产的重要因素。

企业低碳生产的核心要素,如图2所示:

(二)中观或宏观层面的低碳生产核心要素

中观或宏观层面的低碳生产,以LCP来表示,是指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内的众多微观主体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的低能耗、低污染的生产体系,其核心要素可以概括为资源禀赋、低碳技术、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五个方面,分别以R、T、F、G、C来表示,

则从中观或宏观层面的低碳生产可以表示为:LCP=f(R,T,F,G,C)。其具体含义分述如下。

1.资源禀赋,包括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资源等,它决定着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能源结构,对低碳生产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碳排放来源于化石能源的使用,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是递减的)以及煤炭、石油等的比重越高,碳排放量就越大。在我国的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一方面决定了我国实现低碳生产的艰难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低热能和生物质等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意义。

2.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包括减碳技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无碳技术(指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去碳技术(指二氧化的碳捕获与埋存(CCS))。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决定着实现低碳生产的进程。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要多管齐下、加快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推广速度。

3.产业结构,即不同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它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和第三产业的生产能源消耗较少,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能源消耗就越大,碳排放量就越高。它是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由“高碳生产”向“低碳生产”转型的起点和背景。

依据我国第一次(2004)、第二次(2008)经济普查结果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分析,我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由此,一方面决定了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推动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生产的巨大空间和较低成本,另一方面决定了我国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发展的紧迫性。

4.增长方式,即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生产增长的实现模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指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导致的生产增长,而后者主要指要素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生产增长。由于能源是生产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增长方式就决定着能源消耗的量与质,从而决定着低碳生产的实现状况。

5.消费模式,指人们与消费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和形式。生产的目标最终要服务于现实或未来的消费,因而一切能源消耗及其排放在根本上都受全社会各种消费活动的驱动。由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或国家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较大的差异。低碳生产最终应通过杜绝奢侈、浪费,采取低碳消费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丽华.低碳生产模式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经济,2010(2).

2.潘家华,庄贵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本文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中型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模式及动力机制研究”(10YJA630215)。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篇3

0引言

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1]的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和哥本哈根世界峰会召开以来[2],世界实体经济的低碳化正在压过全球金融危机,成为人们寻求危中之机的最重要方向[3],科技教育界也迅速将热点转向低碳技术经济。河海大学已将低碳技术经济管理作为重点学科培育,建立了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所,正在申报低碳技术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实验室。本文对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的认识,加以叙述。

1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必要性

1.1低碳经济時代正在到来(1)全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人类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资源、向自然排放CO2等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碳排放和吸收的循环是平衡的,但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工业经济发展、人口剧增、消费欲望无限上升和无节制追求生活方式升级,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破坏森林、湿地和水体等碳吸收转化载体,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平衡,导致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生存[4]。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发表的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性是90%[5]。日益清晰的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使人类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形成广泛共识。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目前已有190多个国家加入,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协调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抑制全球变暖,并首先限制发达国家CO2排放量的国际法案。2007年12月,IPCC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核心就是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重点解决减缓、适应、技术、资金问题[6]。(2)发达国家抢抓低碳经济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当前金融危机像以往一样,都孕育催生结构升级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7]。奥巴马在2009年世界地球日上的讲话称:我们已不再是在保护环境和刺激经济中做出抉择,而是在繁荣与衰退中进行取舍。哪个国家在清洁新能源技术上领先,哪个国家就将引领2l世纪的全球经济[8]。随着坎昆会议标志的后《京都议定书》阶段到来,发达国家正凭借其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碳关税”等世界经济新门槛和秩序的形成,将通过影响国际贸易与投资引发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以低碳产业兴起为重点的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化,导致一场涉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工艺、国际标准、消费文化、居民意识的全面社会变革[9]。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革必然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角色的重新洗牌。那些低碳理念先进、低碳技术领先、低碳产业体系健全的国家,将在新国际经济秩序中获得制定标准、抢占市场等发展先机[10]。2009年全球低碳市场价值为3万亿英镑,到2015年可能增加50%[11]。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构建下一轮国际竞争的长期战略优势,还有效刺激本国经济,增加国内就业,应对目前经济危机可一举多得。从近期看,也有相当的战略价值。(3)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我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人口是日本10倍,人均GDP仅为其1/10,而单位GDP的能耗和排污更是其十几倍、几十倍。这不仅使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而且自身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艰巨挑战[12]。我国政府庄重承诺,以2005年为基数,到2020年碳减排40%~45%,意味着今后相当长時期,我国将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根本上改造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1.2低碳技术经济正在成为当代人才的通识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如果每年在低碳经济上投入GDP的1%,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相反,如果继续以高碳方式增加GDP,那么现在每年获得1%GDP,将来每年得付出GDP5%~20%,仍无法逆转的地球生态灾难[13]。在这种“锁定效应”的警示下,教育界有识之士认识到,当代教育培养的任何学科的科技人才,必须以具备主动减少碳源、增加碳汇、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维持生物圈碳平衡,促进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意识和技能。在世界各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通识教育中,低碳技术经济地位凸显。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开设了新专业,河海大学也设置了面向本科各专业的低碳技术经济讲座和研究生培养方向,低碳技术经济教育将是大学生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1.3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是创新人文社科实践教育可行路径自然科学技术素质不高导致人才综合素质偏低,历来是我国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瓶颈,这与其基本沿袭“一本教材、一块黑(彩)板、一支粉笔、一张考卷”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14]。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对如何建设较偏重于工业工程技术的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目前仍在摸索中。作为新兴学科,低碳技术经济学理论的成熟性需要经历实践的推动及检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支,低碳技术经济学在高校实验手段却又几乎为零。低碳(LowCarbon,LC)意即较低或更低的(CO2)等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技术(LowCarbonTechnology,LCT)相对那些产生较高碳排放的传统技术而言,是指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需求侧的替代传统能源或节能减排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能源使用方式。同样,狭义的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LCE)相对低碳社会(LowCarbonSociety,LCS)而言,特指能源供给侧的低碳化,即通过利用新能源和提高能效等方式,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LCS强调能源需求侧的低碳化,指人们通过转变理念和行为方式,杜绝浪费,减少能源需求,实现生活消费的低碳化。而广义低碳经济则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是狭义“LCE”和“LCS”的融合,要求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和管理标本,企业以LCS为发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消费理念和行为特征,因而是针对碳基城市化的不可持续性提出的城市化发展的新载体和新途径[15]。我们认为,LCT经济学研究对象既不是纯低碳技术,也不是纯低碳经济,而是一门把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结合起来,应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低碳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低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低碳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寻找低碳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方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其中,LCT是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需求侧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的交叉与集成;而LCE则研究微观和宏观层面低碳领域技术与经济资源最佳配置问题。因此,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开展低碳技术经济科学实验,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2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2.1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内容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体系由以下5模块构成。(1)低碳技术。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能源需求侧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以及两者的交叉与集成。(2)低碳经济理论。含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理论、生态环境科学、低碳技术经济学、城市化与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及低碳城市化、低碳能源技术经济、低碳产业技术经济、低碳流通技术经济、低碳消费技术经济、低碳经济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低碳区域和社区、低碳宣传教育与科普、低碳经济国际比较研究和学术信息交流、国内外低碳城市化理论与实践借鉴等。(3)低碳经济政策。含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低碳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低碳经济发展区域政策、低碳科技创新政策、流通和消费及财税金融低碳政策等,以及低碳技术经济衡量和考核指标体系研究。(4)低碳产业发展。含低碳能源(水、核、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及智能电网)、低碳光源(LED、无极灯等)、低碳制造业、低碳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公共事业、节能减排装备及工程、低碳交易(CDM和EMC等)的产业布局及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5)低碳计量方法学。基于IPCC框架温室气体排放和存储测量的T1、T2和T3方法学模式研究开发等。2.2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主要方法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主要方法[16],是基于上述5大模块的看、听、写、说、做和走等6环节。(1)看。将每个模块制成40幅平面模板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共200幅,方便学生观摩,对低碳技术经济产生感性认识。(2)听。将“低碳技术经济实验”课划分为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理论、低碳经济政策、低碳产业发展和碳计量方法学等5个单元,每单元平均讲授4课时,着重结合实体教具和多媒体仿真课件讲解5大模块基本原理及科普常识,使学生基本掌握低碳技术经济理论知识。(3)写。“低碳技术经济实验”课每单元均布置单元设计或小论文写作。这其实是一个教学互动过程,在反馈前一环节教学效果,巩固看、听所得学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1、2个实际问题,引发下一阶段创造和创新的兴趣。(4)做。这一环节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兴趣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在专家和实验师指导下,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低碳能源(水、核、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及智能电网)、低碳光源(LED、无极灯)等模型或小型实用产品,也可运用系统仿真软件设计供应侧、需求侧或两者综合的低碳技术经济项目实施方案,还可直接为低碳生产企业加工或组装低碳产品。这一创造和创新过程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动手能力,有意识地孵化实用新型专利,甚至申报发明专利,激励学生与教师联合申报低碳技术经济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将这一阶段的收获与毕业论文或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更大成就。(5)走。在初步掌握低碳技术经济理论,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入低碳生产企业或低碳工程项目等现场实习,实现从理论学习和科学实验向实际工作的飞跃,有针对性地为低经济发展培养、输送复合型高素质低碳技术经济人才。这个环节同时又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在校生的看、听、写、说、做提供了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的坚实基础。

3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主要措施

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除硬件设施投入外,软件环境建设主要措施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支队伍”。3.1始终把握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的科学和教育目标本实验室建设科学目的或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紧密围绕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突出本校学科特色建设并强化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布局,填补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空白,加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社科专业学生低碳技术经济素质,加快低碳技术经济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满足调整经济结构、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对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研究、应用和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技术范式,尤其是低碳城市化路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2构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和科研公共平台实验教学平台以本科生实验教学为主,覆盖面广,涉及专业多,通用性强,主要为本科生服务,面向全校开放;科研公共平台主要针对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方向而建立的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室,以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主要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17]。2个平台将采用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两系列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两系列是指技术类和专业基础类两个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技术类实验课程体系包括基本实验技术层、仪器设备使用和操作技术层、专业能力培养实验技术层3个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诸如实验室使用规则、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实验基本技术以及专业技术等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标准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进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包括验证基础层、探究综合层和设计研究层3个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及能力以的培养。2个系列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认知规律,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遵照由提高动手能力到培养创新思维的宗旨,起到相辅相成作用:技术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为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实施奠定基础,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的有效途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不仅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理论,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2个平台建设贯彻资源共享原则。教学实验室应以功能为主建设,按功能相似原则使用,不仅避免类似功能实验室重复建设,而且使实验中心涵盖的实验功能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搭建科研公用平台,形成完整的实验室共享平台,充分地利用资源。3.3抓好实验管理、实验教师和实验技师三支队伍实验管理队伍主要由教学实验中心领导班子、实验室主任构成,基本职责是实验教学管理和设备管理,如实验教学目标计划制定、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以及实验室设备等硬环境建设和技术服务等。实验教师队伍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组成。理论课教师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的教学任务;实验室教师主要完成实验技术培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由理论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共同完成。实验技师队伍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实验教学服务和保障以及技术支持等工作。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三支队伍”建设的成效,抓好高水平的三支队伍是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工作。应确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团队为骨干、以实验技术人员为支撑,结构合理、骨干稳定、素质较高、专兼职结合、适应学科发展的创新型实验队伍建设目标。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实验技师队伍建设,他们既要熟悉基本实验技术,又要掌握现代低碳技术科学前沿的实验技术;既要了解不同专业的基本实验技术,又要掌握某专业某领域先进的实验技术。应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如聘用高水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设置实验教师岗位,吸引博士、硕士充实实验教师队伍,现有人员赴国内外大学进修学习等,建立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娴熟掌握实验技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实验师资队伍。

4结语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篇4

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加导致了气候变暖,因此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CO2的排放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气候变化这一话题在全球的不断升温,会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等将被问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及减缓措施。为此,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会计事务的职能,发展低碳会计,有效控制企业的年耗碳量。“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但是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资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一、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低碳会计主要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既满足国家对企业低碳责任的要求,又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利润。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碳核算和低碳信息披露等方面。首先,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低碳核算要求企业不仅要站在企业自身的立场着想,更要着眼于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环境,要体现国家公布的有关环保节能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要体现高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使用现状和水平,及时发现能源使用状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预警作用。其次,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有重要影响。企业低碳信息披露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增加低碳会计信息,如资产负债表类增设“节能投资”、“低碳固定资产”、“应交环保费”等项目;损益类增设“低碳收入”、“低碳节能奖励”、“低碳成本”等项目;二是单独报告,即提供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信息。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方式更加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关注,他们需要知道企业从原材料投入到生产、销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的能耗和排放的信息,要求企业单独编制低碳报告,将低碳绩效全面、系统地进行介绍。通过实施低碳会计核算披露,企业和其他组织可以正确地确认、计量与环境资源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更好地洞察这些支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得到一个公平的低碳商誉。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面临的困境

企业对环境问题比较敏感。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我国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存在巨大压力。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反映,可能会与目前的会计核算结果大相径庭。目前的会计制度下,企业核算中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会计科目少,并且对环境负债的估值偏低。企业对已发生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会计反映明显不足。企业对构成环境负债的或有事项存在侥幸,因此对环境负债的估值偏低,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 以往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绿色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业学者进行的,由于没有开设相关的会计相关培训,导致企业中专业人才并不多,这成为我国企业实行低碳经济会计核算的障碍。

制度不完善。尽管我国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也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动机,但遗憾的是,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环境会计研究还停留在学者们的书斋里,还未形成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还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要求。

三、促进企业低碳会计的建议与政策

树立低碳经济意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企业改变目前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模式成为历史趋势。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尽管我国目前还不受《京都议定书》的硬约束,企业在碳排放问题上面临的压力较小。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承担减排义务是确定无疑的。树立低碳经济意识,以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核算方式来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自觉实现碳排放的减少,是企业未来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低碳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学科交叉渗透而成。复杂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低碳经济下的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知识,从而使国家有关低碳经济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相关的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新要求。

科学合理的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按照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由于没有考虑其产品生产给社会造成的后果,使得企业忽视社会成本而只是关心实际成本。因此,传统的企业核算未能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损害列入核算体系,从而使得企业经济效益等经济指标失真,导致宏观上虚增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

会计核算内容的拓展。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选择低碳生产方式,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减少产成品中碳的成分,降低碳排放量,企业的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将发生变化。会计作为管理手段、信息处理手段,应该对涉及到的低碳经济活动加以反映,设置单位利润碳排放、单位产品碳含量等财务指标控制低碳经济行为。低碳会计是在传统会计边际上的拓新。低碳会计将企业的低碳经济活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使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的增减变化加以描述,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企业的低碳资金运动一般包括低碳投资活动、低碳经营活动及低碳融资活动等。对低碳投资活动的核算,主要与生产过程中的碳素燃料燃烧有关,对企业减少碳排放的投资活动,包括引进或研发低碳技术,以及利用新能源(如水电、风电等)等活动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会计决策信息。对低碳经营的核算,主要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储存与运输等环节,在使用货币计量方法记录所购买材料及能源的价值的同时,使用非货币的方法如含碳比等非财务指标记录材料、能源的含碳量。低碳融资活动中也会产生相关的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要在会计核算中,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相关账户下应设置“低碳资金”等相应的二级账户来加以反映。 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变化。 在低碳经济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对企业财务状况将产生相应的影响,包括对静态的财务状况和对动态的财务状况的影响。在我国,污染严重的企业在报表中往往披露不够理想和全面,这样很容易造成企业逃避社会责任。低碳会计报告要通过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和附注中增加低碳会计信息,不论采用何种形式,企业都需要提供诸如能源消耗强度等非财务信息,以便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碳足迹。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低碳经济目前并没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当然并没有一套系统的低碳经济下关于企业会计核算的法律法规;对于已有的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执行仍存在较多问题。为此,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原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下修订并完善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会计法律法规,更好地改善我国的企业会计核算。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一、低碳经济的特点

所谓低碳经济具体指的是基于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是一种绿色经济。它以减排技术、能源技术以及产业结构的创新为核心,主要包含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等内容。至于低碳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三点:其一是经济性。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应该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和机制,同时应避免人们生活水平的降低;其二是技术性。企业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不断降低,且应当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减轻甚至避免能源浪费现象;其三是目标性。稳定温室气体的浓度,减轻全球变暖给人类造成的影响,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这是企业实施低碳经济的根本目标。

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评价要素分析

1.财务方面。企业财务指标体现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经济附加值以及成长能力等方面。首先,偿债能力良好与否关系着企业能否按时完成债务的偿还,以避免企业财务失败、威胁企业生存的局面;其次,作为盈利组织,盈利能力是评价是否企业有效、健康运行的重要标准;再次,作为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运营能力是其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营运能力良好,有利于企业资源的节约,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成长能力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

2.内部流程方面。一方面,企业可以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方面着手,以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经济价值的不断增长。而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指产品研发的资源投入及其效果和效率和有关创利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关注经营指标,包括过程质量指标、过程时间指标、过程成本指标以及售后服务能力等。

3.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有义务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降低有害气体、物质的排放量,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在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基础上,增强客户的忠诚度。企业的社会责任一般包含社会贡献和环保责任两个方面,具体指社会贡献率、节能率、绿化率、废物利用率及排放达标率等。

4.企业的学习及成长方面。第一,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管理状况;第二,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用于反映信息沟通效果的信息覆盖率、信息利用效果以及系统带来的收益增长情况;第三,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企业文化影响着员工对企业的情绪和心理,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第四,企业组织能力。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企业内部会形成一种特定能力,即组织能力,此项能力反映在组织结构和流程当中,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1.将“节能”和“减排”落实到位。对于国家的能源结构,企业无法改变,却可以通过新型烟尘脱硫脱碳、高效换热、热能回收等技术的实施,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轻污染,尤其是能源消耗最大的制造业,应该特别注意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以在保证产出的基础上,减少资源、资金的投入,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对于企业来说,“节能”不仅意味着新设备和技术的投入,还包括其对企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效益。比如某热电联产电站,通过新型膜法纯水制造技术的采用,可以节省煤炭资源三倍之多,同时节省煤炭运输费用、锅炉清洗和维护费用等。

相当多的企业将污水处理与环境保护视作负担,忽视污水处理给自身企业所带来的积极效益,从而没有给予环境保护以足够的重视,给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从某种程度上说,“减排”的实施是衡量一个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为此,企业应该充分转变观念,并与自身企业的实际相结合,落实节能减排工作,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促进企业形象的提升,最大程度地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2.有计划、分阶段实施。技术作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既可以说是企业的机遇,也可以说是其威胁。一个企业如果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过低,势必会丧失发展机会,使自身处于危机之中;如果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过高,则很可能会发生超额投入的情况,进而对企业短期和长期利益造成负面。因此,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以当地环境为基准,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优化设置,落实低碳战略的计划性、阶段性发展。

3.鼓励低碳行为。在日常管理中,除了引入高新技术之外,“低碳”还可以表现在意识、习惯和行为方面。比如,企业员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用电,充分、重复利用办公用纸,选用节能灯等,将低碳意识、习惯和行为演变为一种自然和文化。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碳经济的实施关系着企业的形象构建,关系着人类环境的改善,甚至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我国企业应尽快的转变观念,充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并且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低碳战略,以此使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位,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秋兰,屈晓娟.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耦合关系量化研究[J].河南科学,2014,(4):27-28.

[2]徐建中,陆军.低碳经济时代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11,(7):21-22.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篇6

低碳经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一、低碳经济的现状

随着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引起世界各国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现阶段还不用承担减排义务。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主动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并承诺在2010年达到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8.2%提高到20%。节能减排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更需要现代金融系统中的核心力量商业银行的参与。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力量,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资本积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现代经济社会中,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们集中储蓄,配置贷款,便利交易,为风险资产定价等等。完善的金融部门对一国总体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正面影响,这已经被不少学者所证实。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我国商业银行具有规模大,网点较多,资金雄厚的特点。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应该明确发展的思路,以碳金融发展为导向,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

二、低碳经济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机遇

(一)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创新带来巨大机遇。

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虽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其发展非常迅猛。碳交易市场从其交易对象和交易机制上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它是基于欧盟内部的碳排放总量控制和指标分配(即配额),市场上包括现货、期货和期权交易;第二种是是基于项目的CDM,在这种交易机制下,发展中国家可将合乎要求的项目所实现的减排量,出售给发达国家。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时可以采取3种在“境外减排”的灵活机制。其一是联合履约,指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的合作,转让其实现的减排单位;其二是清洁发展机制(CDM),指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实现“经核证的减排量”(CER),大幅度降低其在国内实现减排所需的费用;其三是排放贸易,发达国家将其超额完成的减排义务指标,以贸易方式(而不是项目合作的方式)直接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整个碳市场的规模从2004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约1440亿美元。其中,最主要的份额来自根据欧盟排放交易体系。2009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交易量为1185亿美元,CDM的交易量则为202亿美元。

(二)碳金融将成为将来金融创新的主导方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任何时代都离不开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支持。而每次经济发展阶段的变革也都离不开金融创新的促进作用。碳金融的核心是碳排放权交易。在低碳经济时代,各国的贸易摩擦、外贸关系、国际经济关系等问题都有可能与碳市场联系起来,碳排放权的交易可能成为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性因素,碳金融相关的衍生品将成为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金融创新的主导方向。这也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为金融创新带来了直接动力。

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其最直接的表现是将有大量企业需要更新设备、增加投资,这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进行碳金融创新的直接需求。此外,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具有结构调整的融资需求,比如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投身于环境融资项目的开发与经营,这些都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力。

三、对策建议

(一)碳金融创新过程中要同时进行监管创新。

金融创新与监管一直是相辅相成发展的。碳金融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没有一些相关的指导性操作规范或准则,就有可能使潜在的风险因素不断积累。由于碳金融对各国监管层来讲都是新事物,而对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更高。在这方面,我们一方面还是要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另一方面,仍然要结合我国在全球碳交易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设计。

(二)碳金融创新需要各部门共同行动,设立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中介实体机构,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它规定,一个碳减排项目如果没有经过指定的核实程序专门测量和审计其碳排放,就不可能在国际碳排放市场上转让其碳量以获取价值。因此,一旦CDM项目进入运作阶段,项目参与者就必须准备一个监测报告估算项目产生的CER(经核证的减排量),并提交给一个经营实体申请核实。核实过程是由经营实体独立完成的,它是对监测报告上的减排量进行事后鉴定。经营实体必须查明产生的CER是否符合项目的原始批准书标明的原则和条件。通过详细的审查之后,经营实体将提出一个核实报告并对该CDM项目产生的CER的量予以确认。在这些经营实体中,有代表性的将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公司,如审计和会计事务所、有能力独立可靠地评估减排量的咨公司和法律事务所。因此,基于碳交易的金融创新需要碳计量、减排核证等方面的支持。而金融机构由于自身业务的特殊性,不会面面俱到,这会催生对碳计量、减排核证等中介机构的服务需求。因此,必须要有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与规范运作作为碳金融良性发展的市场支持力量。

参考文献:

[1]傅强,李涛.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0(9):106-111.

[2]罗晓娜,林震.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2010(9):21-25.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创新;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0-0025-06

随着节能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以推进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席卷全球,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的增长点与竞争焦点。与此同时,随着发达国家碳排放指标和“碳关税”的设定,低碳化已经从简单的环境问题]变成一场政治与经济的外交博弈,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能级已经成为其参与区际竞争的重要筹码。

作为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低碳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低碳产业的发展壮大既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性转变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能够引领我国在低碳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并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处理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中的地位与影响力。目前我国低碳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较弱,极大的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篇1关键词:价值链 低碳经济 产业链 成本分析浙江省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份,省会城市杭州市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首批开展“发展低碳产业、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