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培训范文
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培训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改革
一、网络安全课程的重要性
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于2014年2月27日成立。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建设网络强国,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1]《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建设以学校教育为重要基础,在职培训作为工作重点,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非公益性培训作为补充的复合型、立体式培训体系。高职院校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国家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力量。”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网络安全组熊四皓处长提出,“人才已成为制约信息安全健康发展的‘短板’”[2],必须提升网络安全人才的技能水平。目前形势严峻,我国网络安全不容乐观,高职院校必须对网络安全课程进行改革,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人才。
二、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落后,缺乏一定的实践性
教学缺乏一定的实践性是当前高校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其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方式上仍是以理论课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实践课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违背了网络安全课程本身的学科特性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办学宗旨[3]。因此,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选用教材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工学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贴合就业岗位,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现行的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的教材仍是以算法理论为主,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材内容的选用上与实际教学需求并不相符。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不适合高职学生,算法理论知识居多,学生难以理解,未来走向工作岗位也是力不从心,难以胜任。
(三)网络安全实训所需设备和条件不足
网络安全课程授课实践课比例小,理论课比例大。由于筹建经费不足而没有专门的网络安全实训室,很多高职院校网络安全的授课是在教室中完成的。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主要讲理论知识,不涉及实训,学生难以真正学会所学知识,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难以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三、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课程实践性,重视实训教学
依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调整理论实践授课的比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网络安全教学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一些网络安全知识的实训项目,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参与到项目的实训中。学生参加实训项目既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又能通过实际演练加深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实际授课中教师可以利用虚拟机技术如VMware软件[4],在单台计算机上安装多份虚拟系统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完成实训教学项目。“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要鼓励一线教师参加培训、挂职锻炼、多见识、多交流。教师要积极参与企业网络安全产品的开发,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
(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新型教材
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新型教材,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互联网+”教材。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工学结合,按照“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根据网络安全课程的特点选取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内容,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网络安全领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网络安全中基本的理论知识也是学生的必备知识。如网络安全概述、加密技术、数据库安全、防火墙技术、Sniffer嗅探监听技术、无线局域网安全等内容。教师应适当减少理论课授课学时,同时加大实训授课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多个出版社的教材,调整授课内容,编写出一套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教材。“互联网+”时代教师要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共同商讨“互联网+”教学内容,选取贴合学生就业岗位的教学内容。教师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及时更新、扩充自己的教学内容。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迅速,新的研究领域需要不断探索。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引导学生快速了解网络安全技术的最新动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融入最前沿的网络安全知识。
(三)建设网络安全实训室,搭建实验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理解能力差,对难度高的网络安全理论理解不到位,只有搭建攻防实战环境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因此,应该加大校内实训室建设,搭建真实的网络安全实验环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真正理解网络安全的内涵,掌握网络安全的知识,为以后走上网络安全就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5]。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设计网络安全实训内容、实训步骤、搭建实验环境,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完成实训操作,如PGP加密技术、Sniffer嗅探监听技术、防火墙技术、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数据库防护技术等。“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和企业专家一起开发虚拟实训,在虚拟实训环境中进行仿真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和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四、结语
网络安全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针对网络安全课程授课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必须对网络安全课程进行改革。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授课内容,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内容。这是当前计算机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具备高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为国家提供“互联网+”时代专业的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必要手段。相信不久的将来,网络安全课程改革一定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高职院校也会为社会培养出“互联网+”时代更加优秀的网络安全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文斌.基于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实验教学[J].职教论坛,2010(8):88-89.
[2]范敏.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56-57.
[3]陆燕.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9):105-106.
[4]李一龙.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中虚拟机技术的应用[J].数码世界,2017(12):200-201.
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培训篇2
[关键词] 云技术;公安培训;信息化;机遇;挑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88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144- 02
1 公安培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动向
云技术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使用,灵活便利。云计算最基本的特征是在互联网上将IT资源当作服务来提供,包括应用程序、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网络、编程工具、通信服务和协作工作等。
2012年3月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要求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国、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形成支撑云基础平台、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到2015年,初步建成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支持教育云资源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的有效部署与应用,可同时为IPv4和IPv6用户提供教育基础云服务。
2012年10月17日“新疆公安云计算中心”在中国电信集团第二枢纽建成,标志着新疆公安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同时也为新疆公安培训的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机遇。
2014年1月7日新疆云计算中心正式揭牌投入运营,标志着新疆云计算产业向商业化迈进一大步。按照2011年制订的天山云计划,新疆云计算产业分“三步走”,即通过前期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产业价值升值3个阶段,在2020年建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两个云计算产业基地。
新疆自治区公安厅在《全国公安机关2010-2012年民警培训规划》中提出积极开展网络培训。2013年建成省级公安民警训练网络学院,设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训练课程,为民警开展岗位练兵、自学自练提供有效载体。而且在《新疆公安机关民警素质能力培训规划(2013-2015年)》中要求全警深刻认识新疆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了解掌握“新疆公安云”及“平台”建设的基本框架、发展现状。这是首次将“云技术”写入全区公安民警教育培训规划。
通过对新疆公安培训教育信息化热点信息的关注及教育新科技、新技术的分析,公安培训教育已全面向信息化发展,特别是全国公安教育训练网络学院开始运行,公安网络学院在信息含量、技术水平、管理机制等方面有了全新的突破,采用多种最新技术实现了万人民警在线、并发登录、页面瞬间更新、数据统计、查询图形化、竞技平台动画设计、视频、课件、大纲三维图像联动、大量瞬间数据导入,从理念、技术等层面为网络教育训练改革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和现实支撑。同时电子书包、交互一体机、公安教育云等逐渐成为公安培训教育信息化的新宠。
2 新疆公安云是公安培训教育信息化的新高地
新疆公安云是一个面向全疆公安机关的行业云,所谓行业云就是由行业内或某个区域内起主导作用或者掌握关键资源的组织建立和维护,以公开或者半公开的方式,向行业内部或相关组织和公众提供服务的云平台。新疆公安云是建立在公安厅和各地州公安内部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关联查询、多维分析、批量对比、轨迹分析、轨迹跟踪、全文检索等情报信息分析功能的统一资源库。新疆公安云是一个与外网物理隔离的专用公共服务平台,在公安教育方面,包括面向服务的新疆公安网络学院、教育即时通讯、公安教育训练共享资源库、教研培训服务平台、学员学习服务平台、地州市公安教育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应用。云技术在公安培训教育领域的应用越往上层,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越复杂,形态更具多样性且增值空间越大。
新疆公安云具有以下属性:第一,云计算的属性。这是最基本的技术层面属性,主要是资源虚拟化,通过恰当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管理层面将资源的功能从资源的实体中分离出来,通过虚拟化屏蔽底层的系统硬件和软件实施细节,简化公安业务应用部署,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整合和灵活配置;基于开放标准,所有应用项目、流程实施都基于开放标准。第二,公安业务的属性。这是中间过程层面的属性,即对于系统用户(公安民警、教官、学院管理者)而言具有教育功能,如满足公安教育训练目的的特殊工具、教育训练内容资源、过程文档等。新疆公安云的构建以专业技术为支持,积极推进自治区区域内公安业务及教育训练数据中心的建设,打破各地州、市(县)公安教育训练基地、公安培训学校及全国公安培训学校之间的校际界线,整合区域级(市级及其以上)各类公安机关教育资源,教育信息资源集中存储,构筑高容量数据存储空间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最终目的是建立和完善优质资源共享的公安教育训练体系。
3 新疆公安云给公安培训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1)在新疆公安领域中许多同一业务系统在自治区、地州县(市)均建有数据中心,各个数据中心均有储资源,但都各自独立。采用虚拟化技术整合多个数据中心的存储资源(无容量限制),可为遍布全国多个点的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共享访问服务,提高存储系统空间的利用率,并为用户就近访问奠定基础。
(2)借助公安云的集约化模式,以云计算的多层服务体系,分别解决公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层、全局服务层和应用接入与用户体验层的服务需求。在具体应用中,能突破传统信息化系统的区域限制,将所有培训者、教官、专家、训练工具、训练资源、应用服务有效有序地联通起来,突破时空界限,构筑参与者众多、知识链复杂、学习生态协调、具有自适应性能力的培训服务生态系统。
(3)在新疆公安云的环境下,多个用户之间共享和创建教育训练资源是云技术应用的主要优势之一。公安培训协同教学、互动学习的机会将变得更多,基于云平台的跨公安培训、跨省(地区)在线学习、网络教研成为可能。网络化协同虚拟平台将提供创新性的虚拟体验的教学模式。公安培训可以通过电子书包、互动式电子白板、虚拟技术等协同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4 发展新疆公安云面临的挑战
(1)新疆公安云的资源种类众多,数量庞大、管理困难,要真正提高新疆公安云为实战服务的效果,云操作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云操作系统是指构架于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基础硬件资源和单机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资源之上的云平台综合管理系统。合理选择云操作系统为公安云平台今后的使用奠定基础。
(2)新疆公安云的建设使公安培训教育面临新的变化和挑战。首先云服务的运行维护管理者需从长远考虑公安教育信息资源的规划,通过新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部署和安装,需要在考虑信息服务效率的同时把更多的公安教育应用服务迁移到云平台上,同时需要考虑云应用的分层、分级管理。另一方面云技术的开发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必须在标准不统一的众多开发环境中做出选择,对公安应用软件开发者的专业能力和开发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
(3)由于公安云的教育服务对象是公安民警及公安、政法培训的在校学员,因此,云的全域范围内的统一身份管理、信息安全(权限与隐私)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解决跨网络、跨地域的云存储应用及数据统一管理问题,将多个分散在不同物理位置的数据存储点整合为一个跨网络、跨地域的虚拟存储池,用户只需在一个地点即可访问所有数据存储点数据,实现存储环境的全局可用、可管、可控是具有挑战性的技术课题。
5 利用公安云技术发展新疆公安培训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5.1 构建适合新疆公安培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混合云”的架构
考虑到新疆公安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云技术的特点,构建新疆公安云应采取一种半虚拟化的“混合云”架构,即以本地云和本地数据中心为基础,同时可以与外部云进行资源与服务的“纵向整合、横向关联”。混合云采取内源服务与外源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只对信任域内的用户提供内源服务。
5.2 利用云计算技术切实加强公安培训信息化资源建设
随着云计算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公安培训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已经成为公安培训的重要任务。要以信息化技术武装公安队伍,着力提高网络管控能力,打击网络信息违法犯罪和运用网络信息手段打击各种犯罪的能力,使公安机关更好地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职责,努力满足广大民警对接受教育训练的新期待,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内容方式创新,要向信息化要资源,要战斗力,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必须加强公安教育训练资源建设,以充分发挥网上教育训练覆盖面广、优质资源共享方式灵活、高效低廉的特殊优势,公安教育信息资源是公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决定了高等培训在将来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目前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大教育、大培训格局下公安民警终身教育体制的形成必将推动公安教育信息资源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公安高校应在目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借鉴网络远程教育运作机制,提高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面向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民警建立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共享的公安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公安教育训练资源数字化进程,以现有资源开发主体为基础,以执行现有标准为原则,征集需求、统一规划、填平补齐,完成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进一步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为资源优化提供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在信息化整合过程中日益明显,要组织实施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建设计划,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分级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建立补助开发和采购推广应用相结合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机制,推动社会资源参加公安教育训练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工具软件的开发,整体规划、分头实施,建设开放灵活的公安教育训练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教育资源从精品建设走向优质资源体系化建设,最终实现普及共享。
公安培训和各级教育训练基地要结合公安警官培训以及在职民警初任、专业和晋升培训定位,开展相应需求调研,分级、分类设计科学合理的网络信息系统、网络课程等,将信息化技术贯穿到学习、讨论、考评、结业等各个环节。要推进网络教学模式,积极尝试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为民警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终身学习服务,促使学院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国公安机关基层一线辐射。一是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鼓励培训学员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切实提高学员信息化理论水平和应用技能,确保每一名学员精通网上办案和情报收集等技能,使学员熟练掌握公安网各大信息系统的应用技能。三是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手段,继续加强精品课程资源库、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库、公安文献资源库、专题讲座资源库和公安数字图书馆建设,将各类教育资源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形成开放共享、标准统一、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公安培训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范立华.试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公安教育的创新[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
[2]邱旭华.浅谈云存储技术在公安领域的应用[J].中国安防,2013(8).
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培训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改革
[作者简介]许丽婷(1974-),女,江苏徐州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讲师、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与分布式系统方向的研究。(江苏南京21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面向职业岗位群的高职IT类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YLX201104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49-02
在网络技术、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还按照传统的课程体系来开展教育教学,培养出的网络人才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保持基本理论和技术不大变的前提下,必须根据当前网络技术的新动向,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人才培养方向及相关岗位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我院对分布在长江三角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在企业、机关、公司、学校等部门的应用情况的分析,进一步调整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使其更合理,适应时代的需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面向职业岗位,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基本要素。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从事网络建设、管理、维护等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或IT行业,从事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工程规划施工、网络工程管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网站建设及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相关的技术研究、产品的开发和工程设计的研发工作以及IT产品销售、市场的技术支持与维护维修服务。
二、改革方向
首先,基础理论课程数量及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可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合并、压缩、调整原有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适时开设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新课程。例如,高等数学开设的难度不要太深,可去掉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然而,英语教学要贯穿始终。在网络设备的操作和调试中,常会遇到大量英语词汇,并且有些网络设备和技术来自国外,如Cisco的设备和技术、Unix操作系统等。如果搞网络技术的人不懂英语或英语很差,可能会给工作带来麻烦。故继大学英语课程之后,仍需开设专业英语。如果采用双语教学,那么,双语教学的课程一般应选择比较简单的课程进行,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其次,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工学结合。为此,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强化实验环节。我们在课程教学完成后,增加针对性较强的综合性项目专题实训,按照就业岗位群的要求,选取适当的实践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纳入课程领域。第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网络实训室的建设。例如,2006年我校与福建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网络工程实验室。2011年我校再次投资组建综合布线实验室和信息安全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中可以完成交换机与路由器的配置、网络跳线制作、链路端接、智能化设备安装、入侵行为检测、WEB服务蜜罐部署、企业典型网络安全架构部署等一系列的实验,既增长了知识,又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动手能力。第三,我校计算机类专业采用了“2.5+0.5”教学体系模式,也就是说在学生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学校将安排半年的校外工作体验,即顶岗实习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将学与做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课程体系紧跟最新技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提高“新”技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突出“新”技术在技能培养中的作用,对发展迅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尤为必要。结合学校已有教学和实训条件,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实训方式,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和社会实际需要的无缝连接,让学生做到所学即所用。例如,我们提高了网络安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除了网络安全课程外,又开设了病毒防护、信息安全项目实训,使学生对当前最新的安全技术有较深入的学习。我们还新开设了无线网络技术、网络新技术应用等新型课程。另外,开设选修课也是弥补职业技术课程和网络技术发展缝隙的重要方式。此类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工作所必需的网络技术的新发展,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专业各阶段课程分布在高职学生的5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当中。为了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保证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群,紧扣专业的核心技能,对课程体系中陈旧和重复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整合,增加了“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方面的课程;压缩了“网络编程与应用”在原有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删减了一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关系不大的课程,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合并了内容相近而又互有交叉的课程,如把计算机通信课程并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通过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拓宽基础知识面,适时地把一些反映当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充实到课程教学中来,建立以“网络技术及工程”为主要技能培养线、“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与“网络编程与应用”为辅助技能培养线的一套实用、科学、系统、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能适应相当一段时期的技术更新,课程之间的内容具有连续、递进和外延展宽的特性。
“网络技术及工程”是网络专业学生主要的工程技能,其主要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网络设计与实施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网络施工管理及简单的网络方案设计等工作岗位;二是网络管理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对网络软环境的管理能力。其前期课程以计算机网络基础奠定网络工程的基础;中期的课程是TCP/IP基础、网络操作系统、综合布线、无线网络技术、交换机路由配置与管理等,这些课程是掌握网络工程系统集成技能的关键性课程。在这两种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的单位网络设计与施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故网络管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学生的网络管理能力时,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Windows Server的网络管理方法,更要熟悉网络服务器上经常使用的Linux操作系统或Unix操作系统,具有在真正的网络操作系统下配置、管理及实施网络服务功能的能力。
随着网络犯罪的增多,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要管好网络,就要熟悉各种网络环境下基本的安全防范方法和安全实施技术。因此,要开设与网络安全相关的课程,如网络安全、病毒防护、数据安全等,让学生学习如漏洞的类型和修补方法等内容,网络管理工具的使用及数据文件的加密和备份等内容,全面掌握这一目前非常热门的课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缩短课程体系与实际技术发展之间的距离。
“网络编程与应用”区别于研究生、本科教育培养的网络软件技术开发师,应大力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公司、学校、行政事业单位的网站开发设计员。目前,用于开发的工具种类繁多,不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全部掌握,作为编程人员至少要熟练掌握一种语言,能熟练使用一种开发工具和环境。可以将网络编程类课程划分为两个主线的教学,一个主线是网页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JSP开发与WEB应用;另一个主线是网络数据库应用开发、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在这两个主线的教学中,前者侧重于培养学生网站建设及维护能力,后者则着力于培养网络环境下的软件开发技术人才。由于我们学院有专门的软件开发教研室,故根据培养目标,我们专业选择了前者开展教学。实践证明,前者更容易掌握,使学生能较好、较快地掌握网站建设方面的知识,在毕业设计中许多学生建设的网站功能完善,界面亲和力强。
学生修完以上三条人才培养线的课程后,将接受网络设计与实施、网络管理、信息安全以及网站建设及维护的项目专题实训。这四个项目实训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涉及的相关核心技能,模仿工作流程组织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使学生完成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积累最初的项目经验。这样,学生无论是毕业设计还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都能快速进入角色。
此外,针对不同的学生,把“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区分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一门向全院开设的专业知识课程。通过调整,把网络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内容区分。网络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基础”的课程内容更深一些,偏于网络体系结构、数据通信的讲述,而其他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要浅一些,偏于应用。
选修课可以将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教育(如微软的网络管理员、计算机三级、思科的CCNA等)纳入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课程和综合训练后,能够参加、通过并获得相关证书。选修课也可以是一些网络新技术的介绍或对现有课程体系的一些补充。例如,在网络编程与应用方向上选择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JSP开发与WEB应用的教学主线,则可以将网络数据库应用开发、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作为选修课开设。通过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自学能力,以便毕业时能够很快适应社会,满足企业要求。
四、结束语
完备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一套相配套的教材。由于教材建设本身是一项耗费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因此,保持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相协调是课程体系改革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注意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不可重复,知识点之间存在相对独立和离散性,如果知识点之间关系亲和,则内容可集群。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只有本着“建立社会需要、紧跟最新技术、相对比较稳定的课程体系结构”的原则,调整课程设置,才能为社会提供大量高效合格的网络技术实施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黄永元.职业教育中网络专业的规划及课程设置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3).
[2]闫英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3]翟宏群,冯茂岩.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4]李康乐,解晨光,张明辉,等.高职网络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5]何文霞.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6]杨文艳.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7]单宏.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创新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月刊,2010(22).
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培训篇4
[关键词]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实践教学探索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定位与目标。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课程定位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强化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行业企业培养熟练掌握网络安全与防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通过实训平台的考试,并获得由国家反计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颁发INSPC认证网络安全工程师证书。
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网络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黑客行为,系统地掌握网络安全与防范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练掌握网络安全攻防技术的应用和具体安全防范的方法,具有在公安、司法及其他行业、企业从事中小型网络安全管理和系统安全维护的能力。
2.课程设计指导思想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和“懂技术、会操作、能应用”的培养目标,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战训练项目,以培养学生网络安全与防范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主线,将涉及网络安全与防范的知识组合成四大模块十二个章节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删减了应用性不强的理论内容,加大了实践教学学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三、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依据教学目标,我们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选取实践教学内容,依托理论教学组织和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在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应用安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内容方面制定实践项目。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需要为依据,借助实训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开设实用性、操作性强的实训项目,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拓展学生面对新技术、自我创新的能力。通过开放实验实训室,组织学生参与专业实训室建设和课题研究等方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课程将公安教育训练中的“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以“学为用”、“练为战”为指导,充分吸纳高职示范院校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企业典型实战经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面向基层,面向实践,精讲多练,突出了学生实战技能的培养。
1.校内实验室环境建设改造。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本专业校内实验室的容量的实际情况,学校投资百万元建设和改造网络与安全实验室,引进防火墙、IDS等网络安全实用硬件设备和模拟仿真实训系统,能够完成网络安全基础实训、网络安全技术实训、网络攻防模拟仿真实训、网络管理基础实训、实际组网技术实训、计算机网络连接设备使用实训、小型网络搭建实训、网络技术综合应用实训等多种实践内容,良好的硬件环境为学生更好地完成网络安全与攻防实验实训创建了条件。
2.虚拟实践环境的构建。构建虚拟仿真实验环境,组织任务驱动式的实践教学项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黑客工具的使用、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网络服务器的安全配置、数据加密系统的应用等实践内容都可以在虚拟机的环境下完成。在实验室局域网内采用虚拟方法来完成仿真、模拟实验。虚拟实践环境的建立,可以一人单独实验也可以多人合作实验,不但便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3.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我校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国家反计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信息网络安全辽宁实训基地”。基地建设后为我校提供了该套信息安全教学方案,并对基地的后续运营工作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服务。课程组依托“实训基地”的资源,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按照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模式,为辽宁省公安队伍和相关行业企业提供专业的信息网络安全教学和培训,加深学生对本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辽宁省内14个城市公安局网络警察支队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成熟。每年公安类专业学生统一分配到户籍所在地的网警支队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工作,提高学生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研讨式实践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理论课+研讨课+实践课”的教学模式,对重点难点部分的实践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研讨课题,学生根据自己在实践课堂中的实验实训体会和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分析、论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充分探讨和争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由指导教师结合理论和实践知识对每组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讲评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开发创新能力和独创意识。
6.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实践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以实践性应用教学内容为主,注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强化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实践环节。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和行业认证考试,将专业与就业、课程与职业资格有效地融合。
五、结论
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培训篇5
关键词:电厂 网络 教育培训
一、搭建网络教育培训平台的意义
(1)引进外部优质培训资源的需要
1.一是电力企业内部培训资源相对不足,不能较好满足安全、技能培训需要
电力单位工种多,如果配齐所有工种的培训师资、实习设备和场地,难度很大,也不现实。而电力远程教育网具有丰富的培训课程资源,如果能与企业培训资源结合使用,就能弥补一些专业、工种培训资源的不足,也可为同工种的培训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培训资源,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培训工作服务。
2.电力员工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有广泛的需求
如果能够引进高校远程学历教育资源,就能有效减少工学矛盾,方便员工学习。根据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相关规定,电力新就业人员(包括农民工)在上岗前必须进行1 年以上的职业技术教育,电力的班组长要求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持续提升学历。这些需求都可借助行业协会、高校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学,使员工在提升素质方面能有更多的选择。
3.开拓电力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培训的方式
如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需要取得安全资格证书,中、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取得工商管理或职业经理人培训证书,专业技术人员需要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等,而远程教育可以提供这些培训,使管理人员不出企业就可参加培训,从而节省很多时间,做到工作、培训双兼顾。四是电力员工更新知识的需要。电力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需要及时跟踪学习电力新的科学技术,了解新法规、新理论、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而电力远程教育网络能够为企业打开一扇门窗,开辟一个经济适用的渠道,使员工不出企业就能了解有关知识和信息。
(2)整合内部优质培训资源的需要
目前,优质培训资源分布不均,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培训专业和项目,但也有劣势的专业和项目。尤其是一些小型电厂,培训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培训需要。因此,作为电力企业集团,有必要将企业现有的优质培训资源按专业进行统一整合,让企业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材、最实用的培训方法、最先进的培训技术等借助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平台,打破机构、单位、地域、时间的限制,使其在集团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达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弥补一些单位培训资源的不足,优化一些单位的资源结构,加速电力先进知识、技术的培训普及,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3)方便员工自主学习的需要
搭建起企业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在网上为员工提供电力各专业、工种、岗位所需的安全知识、岗位技能、学历教育、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等培训,员工既可通过参加培训班培训,也可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个人上网完成学习,参加相应考试考核,取得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等,将会极大方便员工学习,减少对实体培训资源的依赖和对培训时间的占用,降低培训支出,起到常规培训难以达到的效果。这也符合人人、时时、处处享有学习资源,能够自主学习的学习型企业建设目标。事实上,电力远程教育网络已经具备这些培训功能,企业只要将网上培训资源引进企业,搭建相应平台就可实现这些目标。
二、搭建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平台的途径
(1)建设远程教育网站
电力企业通过与行业协会、电力高校等远程教育网络资源的所有者签订远程教育网络使用协议,通过按期缴纳年费,获得远程教育使用权和建设企业远程教育网站权。根据协议,网络培训资源所有者负责向电力企业提供培训资源服务,电力企业在协议规定的范围内,获取使用网上培训课程、课件等资源,提供给培训机构、基层单位、员工个人。同时,电力企业应与网络拥有单位建立网上学历教育、职业资格等培训合作项目,充分依托远程教育网络拥有者的培训资质和学历教育资质等开展相应培训,使企业网站成为培训机构、电力高校的校外机构或远程分校,这样,远程教育网站的功能就能得到进一步扩展,成为空中大学、空中课堂,为高校架起通向企业的桥梁,为企业提供服务。
(2)组建企业远程教育编辑制作平台
电力远程教育网上资源如何得到有效利用,开通网络还不够,还要有一个中间转换、筛选、处理的环节来保证远程教育网站能够为受众使用。这个过程的实现由相应组织机构来完成:企业建立远程教育网站之后,要建立远程教育网站使用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使用网上培训资源:
1.要对远程教育网络资源进行下载、筛选、分类、编辑、储存等,为特定的培训受众提供简便、快捷、高效的网络培训资源。
2.合理编排布置网上面向大众、全天候的培训资源,包括合理规划编排培训内容、安排培训时间,及时更新培训内容,满足各种人群的培训学习需要。
3.要保证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的互联、互动。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平台,应以能够实现授课教师与受众、培训机构与培训机构、培训学员间的交流、互动为条件,这样才能保证远程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四是能够采编、录播授课实况和实现网络同步传输。
(3)搭建远程教育传送及终端接收系统
电力远程教育的终端用户应定位到什么程度,其实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根据电力安全生产的实际,笔者认为,电力企业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平台的终端用户应包括:
1.企业的所有培训机构。这是实现培训机构资源互联、互通、共享的需要。
2.电力各车间、班组。班组是电力按专业划分的最基层的劳动管理组织,人员专业统一,工种相同、相近、相关,便于培训开展。
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培训篇6
[关键词] 高职 网络 培养 方案 职业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引 言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多职业教育者研究的一个课题,旨在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性网络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国家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教育水平,人才需求结构,就业状况等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网络技能人才是网络专业的核心,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合理、科学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组织教学的依据。
设计背景
1.网络人才遍布在各行各业,就业面广、社会需求量大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在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中,网络应用的全面延伸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都会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
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在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设置独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汉中、安康、商洛等市的高职院校80% 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定位不准,受师资、实训条件限制,培养的人才知识滞后,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相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网络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
2.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建设国家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环境,必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3.本地区对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和专业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一掌握某一专业的人才未必能够在市场上立足,掌握计算机网络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安装、操作、测试和维护能力;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能力,能真正把基础理论知识与网络实践能力合二为一的网络建设、 操作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紧俏商品”。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正是培养此类人才。
通过调研汉中市及周边地区的典型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定位。其中主要走访调研了以汉中四通公司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汉中移动、联通公司为代表的通信运营业;以及汉中钢铁厂代表的制造业、政府机关和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对网络搭建、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等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提出了岗位要求。
设计过程
通过行业企业市场调查等方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召开专家工人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共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按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建网”、“管网”、和“用网”。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要求,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网络安全、信息对抗、网络工程、网络管理、IT产品营销、数据库设计开发、网站建设等。
1.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统计,网络及安全管理员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普遍需要的职业岗位。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工学结合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证书性学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一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围绕考取职业证书安排教学。主要取得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建网基础)、网络管理员(管网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用网基础)。以达到基本职业素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入门水平,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
第二阶段“生产性实训”是指三年制的第二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以“典型工程项目”安排教学。以达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较高水平。
第三阶段“顶岗性实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三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外的企业顶岗工作。以达到专业应具备的企业经验和综合素质。在校内安排企业真实性的专业综合实训,在校外以实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安排顶岗实习。
2.在课程开发方式上,探索建立“教师科研下企业,工程项目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学生学习如上岗”的模式
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前阶段的工作分析和成果,共同讨论和初步确定了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框架体系
1.确定职业岗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试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特点,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合作,确定其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初步提出培养目标。
2.典型工作任务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它反映了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应包括完成一项任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完整的过程。在该步骤中,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便对该职业进行准确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再根据三级能力的培养思路和职业养成规律,由浅入深安排学习内容,并由企业实际工作提炼出小型企业级局域网组建、网络工程测试与验收、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设计学习情境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学习领域设置的原则:一是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建网”、“管网”、“用网”。
4.课程体系结构
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需要有成熟的课程载体、规范的工作岗位或实训中心,熟练的指导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就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来说,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提出“平台+学习领域课程”的构想,兼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保证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第一学年奠定一个基础和平台,从第三学期开始采用纯粹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式的构想。
5.教学计划设计
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编制教学计划表,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当专业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幅度大时,或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按常规教学周无法很好实现教学目标时,可对3年6学期制进行变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教学计划开出的课程,在能力考核上实施“以认证代考试”、“以竞赛代考试”、企业实践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答辩”、社会调研报告、企业实践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成绩逐期载入学生学业成绩登记表,毕业时归入本人档案具体归结为:通过两种方法来考核,一是教考分离,通过国际、国内认证考试,二是形成性考核。
教学条件配置
1.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本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1)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应用开发和信息安全专业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
(3)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专业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若能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则更好。
(4)教师“双师”素质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5)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2.教学设备配置
(1)校内实训室
支撑实践教学计划所需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包括“网络集成实训室”和“网络工程实训室”,辅以2个普通多媒体机房,可以满足每届招生1个标准班(40人)的实训基本要求。出于安全等原因,企业网络的生产环境不会轻易让学生使用,校内实训环境应尽量扩大规模和覆盖面,以保障实训需要。条件许可时,应跟随技术发展,增加安全、无线、IP语音、网络存储等实训环境,尽量贴近实际工作环境。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从事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等领域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网络信息中心。最需要真实网络环境开展“网络管理与维护”实训实习却很难在企业进行,“综合布线技术与施工”须借助网络工程类企业开展实训实习。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除从事网络工程和应用开发的少部分企业能一次接纳多人外,一般企业接收的学生数目也就1到2个,且不会每年接纳,因此校外实训基地最好能够达到每个标准班级(40人)4个以上,并尽可能多。
总 结
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先进的思想指导,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需校企合作,走工学合作之路,同时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资料:
[1]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M].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5,2.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培训篇7
体制保障,稳步推进“互联网+”
领导重视,体制机制充分保障。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学校调整内设机构,成立了信息网络中心,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并落实各个岗位的工作责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三个“到位”为指导思想,思想认识到位、技术支持到位、建设资金到位,有效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发展,使学校信息化工作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
目标明确,“互联网+”稳步推进。积极组织实施“互联网+干校”建设,创建智慧校园。学校在2016年年初召开了“互联网+干校”专题会议,专题研究学校“互联网+”实施方案和工作重点,并成立由学校领导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的“推进互联网+行动领导小组”。以开发在线培训和在线考试应用系统为核心,促进在线教育网平台转型升级;以完善干部培训功能模块为主线,丰富校园网站功能;以新增安全标准化服务、校企合作功能模块为基础,提升学校标准化服务工作和校企合作信息化水平;以完善职工管理功能模块为抓手,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智慧化;并创建交通干校微信公众号,为学员提供移动客户端的培训教育信息和实时在线服务,用互联网技术打通管理、培训、考评、校企合作、住宿、餐饮、缴费各个环节,提升学校整体工作实效。
转变定位,拓展在线平台功能。认真做好在线教育网站日常维护,积极调整在线学习资源,开设了两会学习专题、“两学一做”学习专题、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专题及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贯专题四个栏目,截至2016年年底,平台有多媒体学习课件3121余门。同时,积极谋划在线教育平台功能再定位,在在线教育网原定的学习、考核对象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学校主动与省厅沟通,对平台功能提出了再定位的要求,即将在线教育网打造成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在线自主学习平台和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在线培训考试平台,并努力拓展其他应用功能。目前,在线培训系统和在线考试功能模块已基本开发完毕。
加强防范,网络安全规范有序。重点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宣传,做好G20期间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期间未发生网络信息安全事故。严格按照厅网信办运作规程,做好学校网络设备、中心机房、数字化校园各个软件系统的维保工作;规范完成了学员网硬件设备的升级改造,更新了防火墙、主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大大增加了网络安全性、运行稳定性,提高了运行速度,使学校网络更加安全、畅通、稳定。
加强创新,确保信息化工作落地
2017年,学校将认真落实省厅信息化工作要求,在“抓管理、促应用、求创新”上下功夫,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转变观念,全面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工作宣传培训,引导全体教职工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有效利用校园数字化系统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坚持学用结合,注重实效,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深化应用,有序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依托数字化校园软件系统升级改造项目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战略,加强智慧校园建设,丰富、完善校园网功能模块,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学校的各项业务和工作中,以满足学校干部培训、教学研究、安全标准化评价、校企合作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各项业务深入发展的需要。同时开发使用移动办公系y,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工作效率。
规范管理,完善信息化安全体系架构。做好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服务器、存储器、数据库、操作系统、数字化校园软件系统等软硬件设备的管理和维保工作,及时更新版本,定时更新安全密码;及时安装升级杀毒软件,做好终端电脑的安全防护工作;定时做好应用数据的备份工作,防止数据丢失;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工作,使每位教职工都能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积极探索,有效发挥在线学习平台功能。做好在线学习平台维护,积极探索在线教育转型思路,实现在线学习平台向地市开放;同时搭建课程开发平台,以在线学习平台为载体,使
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培训范文
本文2023-12-22 17:38:55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5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