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22 17:45:51浏览:1055

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保意识;高中生

如今我国正在全力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提倡低碳环保,宣扬生态文明,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重要力量,重视对高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环境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载体,其对于社会和经济的进步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保证人们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反之,深受污染的环境不仅对人们的身体有害,而且不利于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国家的健康发展。由此看来,在当今大力提倡低碳环保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环保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特别是高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然而,目前高中生的环保现状却令人堪忧。

1当前高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

1.1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高中生缺乏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环境保护意识相当薄弱,没有正确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环保责任感不强。很多同学对环保知识的了解甚少,对环境保护没有太大的兴趣,常常将环保行为视为事不关己的事情,严重缺乏环境保护的实践动手能力,对环保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还有待提高。拥有强烈的环保意识是推动环保践行的关键,但是目前高中生严重缺乏环保意识的状况十分严重。1.2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深。当前全球变暖的气候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在不断增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十分惨重,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污染环境行为的警告,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符合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由于对生活实践经验的不足,高中生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尚浅,对一些低碳环保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了解不够全面深刻,还存在着很多认识片面的状况。1.3环保实践能力不足。由于高中生的学业繁忙,学习压力过大,严重忽视了生活中的环保活动,整日整夜埋头读书,却忘了对自身环境保护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很多高中生缺乏足够的环保实践能力,没有积极参与到周边的环保实践活动中,长期以往,连最基础简单的环保技能都掌握不足。加上家庭对高中生在学业上的苛刻要求,使得他们只能选择一味地投入学习之中,这又让高中生更加缺乏足够的环保实践经验。

2高中生培养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的意义

2.1有利于高中生增长环保知识。完善保护环境的有关制度,提示治理环境的能力,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文明破坏严重的困境的重要举措,所以高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加大高中生自身环保意识的培养对于增长高中生的环保知识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加深高中生对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生活模式的理解,加大其对环境保护相关概念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使高中生具有更加强烈的环保责任感和行动感,大大提高他们进行环保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2有利于高中生全面了解低碳经济。如今全球变暖问题成为全球发展所必须关注和重视的环境问题,每个国家都在为更好地解决环境污染做出努力,我们国家也不例外。我国目前正在全面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让低耗能、低污染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佳标准,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循环利用,达到低碳环保的最佳效果。而高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又能促进他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低碳理念,具体认识低碳经济,有利于高中生学习与低碳环保经济相关的技能,从而能更好地为祖国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高中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3.1投入学校组织的环保实践活动。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职责,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努力。高中生也是如此,尽管学业再繁忙,学习压力再大,也不应该忽视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因此,高中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或老师组织的社会环保实践中去,合理运用学校里的实用性工具资源,与其他同学相互协调合作,认真地加入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例如,高中生可以参加老师组织的校外环保宣传活动、对学校周边的环境情况进行考察、对家庭垃圾进行分类等活动。提高环境保护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高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十分有意义,同学们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实践,用自己的双手和实际行动为环保做出了贡献,这对于高中生自身来说,是一次深入环保工作的良好体验。3.2参与社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在我们所生活的社区里都会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不良行为。高中生可以在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大力宣传环保知识,传播积极的环境保护思想,加深社区居民对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理解。可以利用周末或是假期时间,设置一些宣传标语粘贴于社区的广告长廊,制作环境保护的相关黑板报;亲身走进社区居民的家中,向社区居民介绍和分析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现状,并为他们讲述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的深刻内涵,从而让更多的人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除此之外,高中生还可以对社区的垃圾进行相应的分类,具体分析研究社区所产生的有害垃圾,做出一份详细的社区垃圾分类报告,以此为依据得出相应的处理有害垃圾的举措,并让每个社区居民牢牢掌握这些环保举措,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3.3学会利用废弃物,变废为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废弃物,比如塑料袋、废纸片、废物箱、矿泉水瓶等等。其中很多废弃物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高中生可以自己亲自动手收集一些可以进行再利用的无毒无害废弃物品,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用双手创作出富有想象力而且实用性强的作品,变废为宝。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喝完水的矿泉水瓶,制作一个装饰精美的花瓶;巧用零碎的废纸片,用于家中照片墙的粘贴;对多个废纸箱进行清理,可以搭建成多层的储物纸柜等等。这样做既能够使废弃品得到循环利用,节约环保,又提高了高中生自身的环保动手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对环保意识的培养。

4结论

总的来说,在低碳经济时期加大高中生自身环保意识的培养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程发挥着巨大的积极意义。在今天低碳环保经济的时代潮流中,加强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和希望,更应该肩负起环境保护的重担,时刻注意培养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中;大力提倡和宣传低碳环保理念,广泛传播有利的环保的知识,让多的人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回收利用废弃物品,学会变废为宝的知识技巧,做到有效的循环利用,提高身边可用资源的利用率。

作者:赵紫彤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高三29班

参考文献

[1]滕雨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高中生环保意识[J].科技资讯,2017(1).

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环境意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压力的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不断强化环保工作,以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重要责任与义务。但是由于个人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个人素质的不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差异很大,环境保护仍然很困难。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实现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未来发展中,大学生是重要参与者与决策者,为了促进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强化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怎样对大学生实行环境保护教育,怎样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感,是高校环保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必然性

(一)现实环境问题要求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逐渐加重,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过度追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日益频繁,从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再加上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演愈烈。如今,大气污染、河流污染、自然灾害频繁,这都是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因此,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1]。要想真正做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就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进行环境保护。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加强大学生环保教育,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更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这也是改善现实环境条件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做好环境保护教育,是从根本上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环境发展的实际需要,更能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2]。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由于人们综合素质,环境保护意识总体水平还较低,片面追求发展的情况仍然存在。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就要依赖于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环保教育,改变学生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其环保理论与实践,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自我做起,努力影响改变其他人的片面发展思想,从而带动全民自觉进行环境保护,这也是高校教育进步的重要表现,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只有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教育水平,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在教育行业中长远发展。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环境问题突出的现代社会中,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更多的环保知识,能够真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参加到环保实践活动中去,不断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培养出真正能够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四)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面对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破坏严重,能源资源短缺的现状,我国已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以求实现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关系着人民福祉,更关系着民族的未来。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当代大学生是主力军,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与环境保护能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都会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技能,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与学习能力,采取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教育,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能力,更要让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素2017年3月养和综合素质,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3]。环境保护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大学生要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首先,高校要在专业学习中注重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发展观。其次,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实践能力。例如,在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回收站”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愿出资购买储存袋及储存箱。回收物品主要有:矿泉水瓶,易拉罐瓶,废纸,废弃塑料制品等,进行分类回收。自主编写环保回收宣传单,面向全校学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待回收活动结束,将收集到的物品出售给相关废品收购站,所得款项捐助给山区贫困儿童。通过开展各类环保公益活动,不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最后,要注意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热情,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

(二)环境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4]。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有利于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思想,更新环境保护理念,同时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这也是落实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环境保护学习,学生能够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自然观和生态观,能够自觉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自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习惯。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思想政治课程中,在对“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把联系与发展的哲学理论与思想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独立的,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接着,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把社会发展、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实例以图片、影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所学到的思想政治原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数据资料,结合所学的哲学道理,能够把环境发展与社会发展更好地联系起来,并且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发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同时,能够结合哲学道理,用联系的观点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够把环保理论教育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环境保护与高校专业课程相结合

在高等院校教育中,涉及很多不同类别的专业课程,其中有很多高校专门设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市政环境、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等,还有一些环境边缘学科,如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等。这就使环境保护教育更加专业化、正规化和明确化[5]。在专业教学中,要与时俱进,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要求,不断进行专业改革与创新,以求与环境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例如:在环境工程的专业教学中,学生要学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科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不断加深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环境保护的专业性。比如,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竞赛,教师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收集资料,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学生自主拟题,教师给出适当指导意见。教师规定出具体设计时间,学生自主确定设计方案,对于疑难问题,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完成设计后,进行阐述与汇报,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选出优秀设计作品进行适当奖赏。在此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更能够把环保意识形成环保实践活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有助于学生切实解决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环保能力得到提升。

(四)注重营造环境保护教育氛围

在高校教育环境中,时刻注意营造良好的环保教育氛围,使学生时时刻刻置身于环保氛围中,有助于提高环保教育的效果[6]。首先,高校要采取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环保宣传,如张贴环境保护教育画报,展示环保成果,设立环境保护宣传栏等。其次,利用环境保护相关节假日,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种草活动,环境保护讲座与竞赛,环境保护义务宣传,垃圾分类处理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校园中时刻都能够感受到环境保护与自己的密切联系,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够从爱护校园环境上升到爱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动把保护自然、爱护环境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结语

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既是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环保教育中,高校要结合专业知识,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能力,真正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倩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2]布署.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与提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9-121.

[3]孙丹丹.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4]许志刚,周岩,刘智敏.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研究初探[J].大学教育,2013(4):127-128.

[5]孔海兰.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20,23.

[6]李建新.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教育[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14(4):49-50,66.

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保教育;价值;意义

目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间谋求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近年来我国雾霾天的持续进入大家的生活视野,环境保护已经持续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好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是吸引人类居住的一个因素,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是实现环境保护,延续我们人类良好生存状态的重要一环。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一项内容。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在高中阶段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思维,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进而能够实现学生自觉地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更好的珍惜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进行了探讨,从意义与价值,方法与对策方面进行了阐述。

1在高中地理课堂对高中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1.1有利于广大高中生提高自身整体素质,顺应时展需要: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需要的不仅是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型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提高人才整体的综合素质。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可塑性强,稍加引导就可以让他们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而要担当起祖国未来建设的重任,提升道德修养,增加远见卓识,这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通过对高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无疑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认识,树立健康环保的思维意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为维护我们地球的生态环境做贡献。

1.2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科学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适时适当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帮助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科学精神。我们人类的生活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怎样让它得到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这个是一个具有科学性的话题,只有在心中牢固地树立了这个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科学对待身边的环境,提高自己对环境的适应力和预知力。

2在高中地理课堂如何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2.1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实施环境保护的意识教育: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本身就是开展环境教育课的最佳平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在各国国家地理、乡土地理、时事地理、全球环境地理等方面的介绍过程中,与教材相关联的涉及到环境教育的知识,教师可充分发挥这一课堂教学的契机,把地理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思维,树立环保意识。

2.2充分发掘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走进周边环境当中,在对乡土地理的学习中,增强对环境的亲切感、认知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下,这个环境有着自己的独特乡土地理特征。高中地理教师,就是要学会充分地发掘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带领学生在考察乡土地理的社会实践中,增强对环境的亲切感、认知度,熟悉我们生存的环境,研究这个环境存在着哪些问题,比如空气、水源地、植被覆盖率、野生动物数量、水土保持情况等等,在社会考察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学会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思考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在这样的一个学习研究过程中,认识我们生存的环境,并为怎样去保护这个环境,建设更美好的家乡作出贡献。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2.3结合时事内容,提高环保意识:作为一名当代的高中生必须做到关心时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关注身边发生的许多事,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知识,才能最终做到学以致用。目前,就我国的时事来看,例如雾霾现象,就是全国人民关心的话题,甚至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那么在我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我们便可以作为一个探究性话题,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实地观察等方式来对这个话题进行研究。从而调动起学生对有关地理环境方面的学习与关注,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提高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高中地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正确人地关系思想,更好地学会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契机,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他们今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靖.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周美芝.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7(05)

[3]徐开刚.利用地理信息丰富高中地理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7(09)

[4]郝瑞宽.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12-13.

[5]许采君.地理教学中贯穿环保理念[J].教育:教学科研旬刊,2011(6):45.

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4

1.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宣言强调指出了“发展”和“环境”必须相互协调,为改善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教育是不可欠缺的。以此会议为契机,世界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是人类的共同重大课题达成了共识。随着世界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对普及和发展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并逐渐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自上世纪70年代初至今,在世界各地召开了许多环境教育会议,其中,有国际性的,也有地区性或国家性的,在这些环境教育会议中,对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我国环境教育任重道远。1992年,国家环保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对环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加强环境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我国的环境教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逐步走上了普及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意识不可能自发、自动地产生,主要靠教育和实际行动,环境教育是价值教育,任重而道远,是面向未来的的一项伟业。

二、环境教育公众参与的模式选择

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与教育部联合组织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公众的环境意识的主要特点是:公众的环保知识和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普遍较低,公众的环境意识呈“依赖政府型”,公众对于自身及其他社会组织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环保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由此可见,我国当前的环境教育应尽快实现从政府主导模式到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模式的转变,对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提出的“环境问题需要全民参与”的号召做出切实回应。确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环境教育模式。就是要明确政府与公众在环境教育中的地位与关系。环境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已认识到通过公众参与环境教育增进全社会环保热情的重要性。例如:2003年,日本颁布的《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明确要求政府必须制定关于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的基本方针,主要由环境部门和教育部门负责,其他部门也要给予配合。

公众参与之所以是环境教育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它能够和政府主导形成互动,发挥公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一方面,公众参与作为一种自在自为的社会力量,可以将民意真实地反馈给政府,有助于政府及时、准确地了解公众的意愿和需求,把握好环境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环境教育,就是自觉、自发地借助课堂、新闻媒体、社区、环保组织等多种方式亲身接受环境知识、掌握环境技能、提高环境意识,这正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基础和追求的目标。公众参与的结果只会使环境教育更加富有成效,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公众参与的环境教育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夯实学校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其中,面向大、中、小学生和幼儿的学校教育是其工作的“母机”和中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学校环境教育工作应当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学校环境教育也要面向世界,要加强与国外环境保护组织、环境教育、科研单位和友好人士联系,扩大我国环境教育的对外影响。建立相对稳定的互访渠道,安排教育工作者的互相学习与交流。不定期地举办国际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扩展教师视野,尽早掌握国外最新的信息与成果。第一,学校开展环境教育也要根据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特点为其制定学习目标和培养计划,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更应注意贴近大自然,从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进一步抓好高校的环境教育。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进一步抓好高校的环境教育,这是学校环境教育的关键。高校环境教育可具体分为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和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

2.加强在职环境教育。在职环境教育主要是指对环保系统的在职人员以及基层各领导干部进行的有关环境科学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各地环保系统的在职人员和各级领导是保护环境的中流砥柱。他们自身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各地区环境的优劣。因此,强化对环保系统在职人员的培训是必要且迫切的。

目前,部分环保从业人员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从而诱发管理效率低下;工作人员不愿下基层监管和服务的现象使一些环境功能问题在萌芽期没有被及时发现或得到及时处理,从而引发巨大的环境事故的现象在我国并不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环保的再教育。

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中对环保在职人员的环境教育作了重点要求:一是加强企业职工的环境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时,对就业或上岗人员进行环境培训。二是大力开展岗位培训,举办各类切合实际的讲座和学习班,对于部、职工进行环境保护法、可持续发展战略、清洁生产等系列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内容方面的培训。对产生污染的企业的职工,要经常地进行环境教育,使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增加效益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3.促进社会公众环境教育。我国环境教育重城市轻农村,重学校轻劳动者,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和效果。因此,要改变粗放的教育模式,分层次、分对象地实施环境教育已刻不容缓。

社会公众环境教育主要是指对全民实行的环境教育,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先决条件。社会教育的对象最为广泛,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公众环境教育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加强一般职工的环境教育。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有的职工在“利益最大化”驱使下,通常把内部成本外部化,由此诱导出来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推给政府部门。如:一些企业为了追逐利益,不按要求进行环保改造,由职工将废水直排、废渣乱堆、废气乱排,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而污染的治理工作却由政府来做。这种现象的产生和环境保护教育制度的缺位无不关系。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化。结合普法宣传,制作环境法律知识宣传系列片,作为环境法律宣传的直观教材,以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通过环保知识宣传活动,逐步规范公众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逐步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合理利用与节约各种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2.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等新闻媒体应把环境保护作为宣传报道的重点,要设置环境保护专栏,各地区政府应及时报道和表彰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3.环境保护要逐步形成公众参与机制。为公众参与重大项目决策的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的条件、机会和场所。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为保护环境做好事、做实事,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三、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执法协调机制。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环境执法的惟一主体,忽视了公众参与在环境执法中的重要作用,导致环境执法效率不高,权威不足。因此,如何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执法协调机制、提高环境执法水平,成为当前环境保护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日本、美国的经验来看,其环境保护一般是自下而上开展的,环境保护最重要的途径是非政府组织(NGO)和公众的参与,公众广泛参与环境执法比单纯的政府执法效能更明显,而且可以减少执行成本。体现了大社会、小政府的管理模式。在我国要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公众参与环境执法协调机制,提高环境执法效能。环境执法实践表明,在环境执法中,一方面,要承认和保障公众个人参与的权利;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各种非政府组织(如:环保组织、社区组织)参与环保执法。尤其是环保组织,由于其与群众联系密切,可以将民意真实地反馈给政府,有利于政府正确决策,也便于政府在执法中适时地修正偏颇或失误。这样既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开性,减少执法成本,又便于公众参与,提高环境执法效果。此外,公众代表参与环境执法又能了解更多的环保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其他公众,提高环保意识和丰富环保信息,促进公众更积极有效地投入环保活动中。从而,改革环境执法手段,规范环境执法程序,完善公众参与协调机制。

四、加快制定《环境教育法》,做到有专门法可依

由于环境教育缺乏确定的法律地位、无专门机构和人员、无确定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处于操作“弹性”过大的状态。我们应清醒认识到:把环境保护当做国家的基本国策,光依靠人们自觉地提高环保意识,自觉地去认识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不但需要漫长的过程,而且由于各人之间知识结构、领悟能力等的差异,对其认识程度也会不同。因此,必须制定专项法律,用具有国家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来确保环境教育的开展。参照日本、美国等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各国环境教育的立法模式,制定一个全国性的、专门的环境教育法律规范,建立相应机构负责环境教育的推行。从法律上保证环境教育的贯彻落实。做到有专门法可依。我国环境教育法应当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确定环境教育的专门机构,并明确其职责。制定环境教育计划,设立环境教育专项拨款,用于资助环境教育,并规定使用范围和申请程序。设立环境教育奖金与基金,建立环境教育指导委员会,赋予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合法的地位和相应的权利等。

五、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加强对环境教育的保障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5条对环境教育问题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此条文只对环境教育问题的原则做了规定,无相应的具体规范,在实践中很难保障环境教育问题的依法进行。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和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职责。环境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须寻找到一种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法律规制。环境保护法在修改过程中应增加有关环境教育、公众参与内容的条文,切实为环境教育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促进我国环境教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本文系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环境综合执法协调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200503035)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邓 禾:《论环境资源法的教学方法与技巧》,《高等建筑教育》,2007.3。

[2]潘世钦、维 斌:《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执法机制的缺失与完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22-01

通过课题组成员研究城镇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对牛场河流的调查研究,让我认识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必要性,现我特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策略简析如下:

一、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渗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生物知识积累、生物技能提升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环境保护我我国的基本国策,环保作为一项新时期的绿色产业,对于我们的日后生活影响深远。生物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案例,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课本知识进行环保渗透。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教材中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教材蕴含着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不少生物学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进行环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2、运用身边案例唤起环保意识。近些年来的生物考试中往往会结合一些时事新闻为案例,让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运用与分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教学活动与社会实际的有效接轨,在生物教学中关注时事、跟踪热点,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动态,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唤起环保意识。例如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实施,不少地区由于规划不科学、对生态破坏严重,导致出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例如我市的牛场镇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由于缺乏前期的科学规划,加上基础设置建设的匮乏,一些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向河流,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既破坏了当地的生物及其多样性,同时也对日后的地区生态发展造成了阻碍。当意识到时态严重性再进行治理的时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教学中,教师提醒学生主动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

3、运用案例演示提高环保意识。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演示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便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与直观性,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例如在教学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食物链的连接,让学生认识到当食物链出现间断的时候,就会导致更多的生态问题。例如一个地区的环境受到污染,就会导致河流污染、河流流经地区的污染、地下水的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牛场镇的河流污染已经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这一案例认识到环境破坏是一个无法逆转的现实,当代的破坏可能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还原。

二、注重课外实践活动中的环保意识渗透

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运用,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感受生物科目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科目认同感与归属感。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开展环保活动,如尝试绿化设计、培植各种植物、饲养小动物、参与环境监测、进行小实验等,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并通过对当前环境状况的反思,增进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珍惜资源,热爱环境的思想,并确立与环境同生存、共发展的生存观、发展观。

此外教师也要根据本地实际,善于组织参观考察,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走向大自然,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访问等亲身体验活动,学生对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产生共鸣,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利用寒暑假教师布置学生按要求进行生态资源调查,如“农村河道中的白色污染”等,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加深学生对于环保紧迫性的认识。通过调查学生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和危害,真正树立起环保的责任心。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环保配套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可以在校内定期举办环保宣传图片展、黑板报、征文、主题演讲等活动;也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贴标语、发传单, 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每天归类收集垃圾,到周末全部卖掉,换来的钱作为班费。这样,不仅增加了收入,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从自己做起和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看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告诉路人,让大家都来关心环境,保护环境。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加深学生对环境教育重要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水是生命的源泉,河道是地球的血脉,保护河道就是保护地球母亲的健康,也是保障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河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意识上、行动上都予以重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生物教学的目的,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永成.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

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美丽中国;高职学生;生态意识;维度与对策

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目标,也是未来发展的理想状态。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人们生态意识的形成和自觉,它需要人类对大自然的关心和热爱。但目前,“雾霾天气”、“垃圾围城”、“物种变异”等生态事件频繁发生,迫切要求人类要明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所在。而高职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新鲜血液,其生态素质和生态意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建设美丽中国,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生态素质就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1.生态意识范畴的哲学内涵剖析

生态意识范畴的界定在学术界中一直都是以多种形式出现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总体上可以把生态意识看作为是主体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可能对自然界产生的破坏和一些消极后果进行主动的反思,即主体思维或者是实践活动在人类思想中的一种集中反映。所以,通过一些实践或者其他途径让人们从意识上了解自然生态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对自然环境进行自觉保护的观念意识。

人类的意识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即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社会发展。而错误的思想意识则能够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要正确的引导人类理解生态意识的内涵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生态意识是一种价值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第二,生态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然环境需要人类自觉的去保护,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不仅是保护了物种的种类,最重要的是保护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第三,生态意识是一种回归意识。因为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中孕育而生,人类社会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论是人的现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最后,生态意识是一种忧患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供给,但若人类无限度的向自然界索取和破坏,最终必然导致自然界的严重失衡,最终受到惩罚的必然是人类自己。因此,这种忧患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2.影响高职学生生态意识形成的主要维度探析

生态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传统的文化中,通过各种“神性”、“鬼性”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形成朴素的生态观,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由于前人的对自然界的良性合理的开发,才使得后代人拥有了宝贵的财富。而如今,文化的复杂多样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冲突,也使得生态观念遭受了巨大的重创,人类为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大肆破坏生态环境,掠夺式开发环境资源,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等。现如今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人类开始逐渐的审视自身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层面上。因此,经过这些年来人类的不断反思,人类逐渐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也为未来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文化、推动高职学生的生态意识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维度。

再者生态意识的形成与制度建设也是密不可分的。人类能否与生态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一方面取决于人类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就是要依靠法律制度的制性。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向自然的不断索取,人类面临着资源枯竭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强制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明文规定。所以完善的制度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

3.促进高职学生生态意识形成的对策思考

3.1 加强生态文化的教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21世纪生态环境的主题,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让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具体方法有:首先,可以开展保护环境专题讨论会,以作业、调查等方式促进学生去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其次,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并提出当前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希望学生从点滴做起,热爱自然,而不是去破坏环境。再者,可以开展保护环境相关知识讲座,让学生拥有保护环境的紧迫意识,然后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增强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进而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3.2 加强保护生态环境法律知识的教育宣传,组织学生学习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

增强人类生态意识,除了依靠人类的自觉性,还必须以强制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破坏生态资源的不法人员予以严厉的打击,人类就不会轻易的以身试法,进而形成人们的生态意识。只有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进一步强化人类的生态意识,才能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教学当中,应该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相关的法律,比如《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在课后,以黑板报、班会等形式宣传保护环境的模范人员事迹,同时,以竞赛、专题等方式让学生多方位的了解爱护自然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不自觉的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最终提升他们的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琴;加强生态伦理教育 增强高校学生责任意识[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2]包庆德;起源与变迁:人类的生态和生态意识扫描[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3]侯吉侠;试论生态意识与环境道德[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4]包庆德,董华;生态哲学维度:人口生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4期

[5]Э.В.基鲁索夫;余谋昌;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J];哲学译丛;1986年04期

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职;环境教育

18世纪产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警惕和反思。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第比利斯宣言》中指出,“要有意识地将对环境的关心及相关活动与内容引入教育体系之中,并将此措施纳入到教育政策之中”。从此,环境教育开始受到各国重视,环境教育研究和实践也在世界各地逐步开展。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要求把环境教育与发展教育、人口教育等相融合,开始将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方向。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塞萨洛尼基会议中确定了环境教育“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的理念。从最开始的环境保护教育,到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观,环境教育的内涵不断拓展。关于环境教育的定义,尽管表述略有不同,但基本形成共识,可以概括为: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强调人类和环境和谐发展,以解决环境问题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开展的一种实践教育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境参与能力。

1生态文明视域下高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从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2016年6月通过《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选择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为了保证环境教育质量,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台湾地区立法院于2010年通过《环境教育法》,宁夏回族自治区2011年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2012年11月1日,《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正式实施,之后,全国各省市纷纷开展环境教育立法工作,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为环境教育提供保障。环境教育具有全民性、终身性、全球性和学际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学生将成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和环境关系极为密切。他们是否具备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力,对于促进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都至关重要。高职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素质的未来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是环境教育的重点对象。环境素质是高职学生重要的职业素质,其环境素质水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2高职环境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我国确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相关专业等举措。经过20年的发展,高职院校逐渐形成了以环境教育选修课、环境教育社团活动和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环境教育形式。环境教育的开展一般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学校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开展环境教育讲座,学生通过对环境知识的学习,提高环境意识;二是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环保活动,强化学生环境意识、环境行为能力;三是学生自主参加政府或社区组织的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问题处理能力。通过以上几种形式,高职学生的环境素养明显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问题处理能力得到培养,环境教育取得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高职环境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环境教育内容、环境教育形式、环境教育实践方面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

2.1环境教育内容简单,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强

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环境意识、环境理念和环境知识掌握情况参差不齐。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学校普遍没有开设正规的、稳定的环境教育选修课,学生对环境知识的学多来自学生社团组织的公益讲座,无论是环境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还是授课教师的专业性、稳定性都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学生环境认知混乱,包括环境意识滞后、环境知识陈旧等;二是环境教育学习资料不足,缺乏科学的以最新环境教育理念为引导、包含最新环境教育知识、适用于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读本,学生自学时更多地依赖于网络上杂乱的环境教育资料,无法保证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2环境教育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和兴趣较低

目前,高职环境教育在管理方面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环境教育组织者自身条件的限制。能够采用的教育形式较少,一般以讲座、活动两种形式为主。讲座内容枯燥、手段单一,环境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环境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可选范围较小,由于组织者活动组织能力较差,往往调动不了学生参与积极性,或者脱离环境教育的初衷,演变为普通的学生集体活动。

2.3环境教育实践性差,环境认知和实践脱节

高职环境教育应该是环境认识能力和环境行为能力的有机结合。但当前高职环境教育中既存在环境知识学习薄弱的情况,还存在环境行为能力培养空白的情况。学生通常参加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和政府部门与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环境意识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其形式意义往往大于实际意义,在学生环境行为能力培养方面效果不佳。高职环境教育还缺乏更多的类似于环境教育基地类的可以兼顾环境认识和环境行为能力培养的形式。

3对策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高职环境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在环境教育立法、环境教育体系、环境教育内容、环境教育条件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3.1加强环境教育立法

环境教育已经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尽管从2010年之后国内部分省区已经开始起草和实施环境教育条例,但目前还没有普遍实现环境教育法律的实施,很多省区只是开始了环境教育立法的研究和探讨。比如2015年,广东省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尽快启动〈广东省环境教育条例〉立法工作的提案》,2016年,10名委员又提出《关于加快〈广东省环境教育条例〉立法进程,夯实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的提案》,等等。环境教育立法是环境教育实现全民性、终身性和学际性的保障。通过立法规范学校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促进高职环境教育体系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提高环境教育质量。

3.2完善环境教育体系

我国环境教育体系包括基础环境教育、专业环境教育、在职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4部分。高职环境教育属于基础环境教育,但同时也属于社会环境教育的一个部分。从基础环境教育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需要完善环境教育的制度建设、机制保障、课程建设、师资配备、条件建设等。通过制定完善的环境教育制度,使环境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通过机制建设,保证环境教育健康稳定发展;通过课程建设,提高环境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完善师资配备,保障环境教育的质量提升;通过条件建设,在经费、环境等方面为环境教育从认识培养走向行为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3.3规范环境教育内容

高职环境教育内容包含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技能、环境态度和环境参与等方面。环境意识包括环境忧患意识、环境道德意识、环境参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知识包括环境医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法学、环境污染及预防、自然保护、卫生保健、美化绿化等与环境有关的知识;环境技能包括环境监测、防污治废、美化绿化净化方法与实验等;环境态度主要指对待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处理方式;环境参与是指直接或间接的环境建设行为。高职院校要从开设环境教育课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实现对环境教育内容的选取、组织和融合。通过不同环境教育形式,形成科学、系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环境教育体系。可以采取多学科渗透模式,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跨学科模式,选取有关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等,并将其融合,组成一门独立课程;或者将两种模式有机结合,弥补多学科模式环境教育内容分散、综合评价较难、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不足和跨学科模式人力、物力投入大,学习者负担重的不足。

3.4完善环境教育条件

高职环境教育最困难的是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环境行为能力的提高。环境认知与环境行为是环境教育必须包含的两个部分。前者可以在校内通过课堂学习和社团活动完成,后者必须在校外完成。也就是说,高职环境教育要实现基础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的融合。因此,高职院校要与政府部门、社会环保团体、社区密切联系,形成环境教育整体,通过参与环境实践活动、策划环境公益活动、参加环境公益组织等形式,让学生从单纯的参加实践活动转变为策划和组织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境能力的提升。生态文明视阈下高职环境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增强环境意识,提高环境素质,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民众;环保意识;培养途径 

 

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如水土污染、气候变暖、湿地萎缩、草地退化、物种灭绝以及土壤沙漠化等等。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几年的洪涝灾害以及“非典”、“h1n1流感”等异常病毒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证。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传统工业所采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必然引起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而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必将影响或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幸福。因此,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唯一出路,而生态工业园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所谓生态工业园是指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对物质能源的使用采取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即3r原则),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生态工业园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经济

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篇1关键词:低碳经济;环保意识;高中生如今我国正在全力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提倡低碳环保,宣扬生态文明,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重要力量,重视对高中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