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相关知识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0-31 16:57:52浏览:557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护理;医院感染学;医院感染预防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157-03

医院感染是目前医院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受到医学界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1]。医院感染涉及到日常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对护理操作细节的规范与掌握成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对于医院感染的认识、态度及相关预防行为的养成对于临床上医院感染的控制起到重要的影响[2]。我校每年向临床输送大批的护理专业人员,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方面的认识与行为,在其未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即开展医院感染学课程,做好护理人员理念基础建设,从根源上提高医院感染护理方面控制效果。我校对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开展医院感染学课程,对比未开展此课程的学生观察其认知与临床操作的差异,以作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95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例、女90例,年龄19~21岁,平均(20.3±1.1)岁,护理专业课程成绩平均(86.37±5.28)分;另选取未开展医院感染学课程的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9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例、女89例,年龄19~21岁,平均(20.6±0.9)岁,护理专业课程成绩平均(87.28±6.07)分。对两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学生均为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统一招生入学,所选专业均为护理专业,品学端正,智力、认知正常,机体正常、无残疾或伤病;排除日常成绩及专业课成绩不合格学生,精神性疾病史或家族史患者,近期外伤史或严重疾病史无法保障课堂出席率学生等[3]。

1.2 调查方法与观察指标

观察组学生在教学任务中开展《医院感染学》课程,并在开展课程前后对学生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态度进行评估,而后在两组学生参与临床实习后对其实习时相关医院感染预防行为进行评分,使用统计学检验对比分析相应临床数据。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态度使用我校自制调查问卷,包括知识、态度2个子问卷,知识子问卷共24题、分值0~24分,态度子问卷共15题、分值5~75分[4]。临床实习相关预防行为评估包括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手卫生、医疗废物处置、职业性防护等方面,由临床实习带教人员进行评估[5]。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15.0版本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实施统计学检验。检验可信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P

2 结果

观察组学生在学习医院感染学课程后,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态度评分均明显升高,且临床实习时相关医院感染预防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目前医院管理中,对于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上升,其意义已经不仅在于医院的医护服务质量,而逐渐成为社会性公共卫生话题。相关报道显示在国外医院感染发生率约在10%左右,而我国的感染发生率与其相近[6-7]。另一方面,医务人员职业性防护意识较差,也导致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且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外国同期水平[8]。医院感染对患者、医务人员乃至医院与社会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如何管理、控制医院感染成为提高医护服务质量的重要研究方向。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理念也逐渐成为医务工作者、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所必须的基础,医院感染预防理念及相应的行为习惯不仅对患者的健康负责,也对医务工作者自身职业安全负责[9]。因此,临床上已经对医院感染加强重视,并组织开展对于相关知识、理念的培训及继续教育。但作为医务人才培养、输送基地的医学院校却没有及时的更新教育方案以配合临床需求。

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相关知识与理念的培养与临床常会有一定的脱节,无法跟上临床更新速度及其需求,这导致医务工作者在学校中没有得到相应的培训、建立良好的理念并形成扎实的基础,在进入临床后无法快速形成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医院内继续教育虽然能够提升工作人员的相关方面知识与技术,但无法有效改变其思维与观念中的惯性,所起到的作用远不及学校培养效果[10]。

目前医学院校中护理专业学生所受到的医院感染相关教育较为薄弱,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来源主要通过内外妇儿等基础性专业课,而这些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制定导致其教育重点多在疾病与临床操作等方面,医院感染仅能作为穿插内容进行辅助教育,因此对于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及全面性[11]。而护理专业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没有受到系统的相关教育,没有医院感染及预防的概念,进入临床实习后常会出现相关操作不规范、不标准,需要多次的进行指导纠正,而无法形成统一的理念。同时自我职业性防范意识较差,临床操作导致自身损伤率较高,这就导致了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或日后走入工作岗位时,增加了患者医院感染及自身感染的风险[12]。

因此,需要将医院感染单独成立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系统化教学。我校在护理专业2011级学生中开展医院感染学课程,其内容可涵盖医院感染概念、常见病原体相关知识、重点防范与控制部位、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等相关基本技术规范、医疗废物处置与管理、自身防护措施等。全面的提高学生对于医院感染概念、知识的掌握及预防理念的认知程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并形成预防行为,进入临床后能够快速的规范相关操作。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学生在学习医院感染学课程后,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态度评分均明显升高,且临床实习时相关医院感染预防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邢介红,张文,杜圣洁,等.实习护生医院感染知识认知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8):4494-4496.

[2] Ward DJ.Attitudes towards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 interview study with nursing students and nurse mentors[J].BMJ Quality & Safety,2012,21(4):301-306.

[3] 王兴泰,黎红斌,卢昌明,等.护理专业增设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体会[J].浙江医学教育,2003,2(1):23-24.

[4] 宋卫红,赵淑珍,张晓英,等.行为转变理论在培养护生预防医院感染行为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15):20-22.

[5] 李静,张思溪.护理专业实习生医院感染预防能力的调查与对策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29):104-105.

[6] Pattillo RE.Useful resource for teaching infection control provided by HHS[J].Nurse educator,2011,36(5):196-196.

[7] 陈燕,晋溶辰.护理学专业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的构想[J].中医药导报,2010,16(8):136-139.

[8] 杨芸,郝春霞.医疗、护理专业实习生对医院感染知识普及率的调查、分析及对策[C].//第十三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2006:141-144.

[9] 林梦,冯先琼,黄悦,等.不同年级和专业医学生医院感染知识、态度和行为比较[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2(6):424-427,434.

[10] 蒲丽辉,冯先琼,林梦,等.护理本科学生医院感染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6):11-14.

[11] 尹冬梅,卜鸿翔,王雷,等.临床实习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理论及行为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9):1423-1424.

[12] 岳建华,杨芸.护理专业实习生对医院感染知识普及率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21):1892-1892.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篇2

由于国内涉外护理专业开设时间比较短,缺乏与之相应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考核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相当部分的高校依然采用的是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所选用的教材也以服务于公共英语教学的教材为主,缺乏学科针对性。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医专为例,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每周4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所针对的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即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是学生在基础英语运用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针对涉外护理与英语的课程衔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一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与涉外护理的专业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进而使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涉外护理所要求的专业化英语水平。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校期间通过大学英语AB级,四六级考试则更有吸引力,因为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增加在找工作等人才竞争中的砝码。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重点放在了背单词,追求通过率而非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基础英语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就处在被忽视的地位。另外,学生缺乏对专业英语的认知,并未认识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公共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不同,也未认识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在以后的护理基础研究工作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单纯地认为只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夯实就足够了,不愿在英语上花费过多的精力。此外,护理英语本身学习难度较大,记忆困难,文章中复合句多,难以理解,使得部分同学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的学习缺乏动力。

二、英语教育师资配备缺乏专业针对性,存在重英语轻护理的现象

培养合格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在英语教育方面有两个侧重点,即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护理专业的英语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满足涉外环境下护理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这就要求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将涉外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与英语教学实现无缝连接。目前从事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师资组成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老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英语专业毕业,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背景知识的护理专业毕业,而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大。这两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各有利弊: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能够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口语进行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对护理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无法将护理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英语大背景下将护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护理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对于护理方面的知识手到擒来,但是由于缺乏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无法充分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进行护理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而容易出现汉语化的英语教学。而以上这些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育是不利的。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涉外护理的语境,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目前的医学院校由于学制,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语课程多受到压缩,且多为大班授课。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授课任务多采用的是满堂讲,甚至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兴趣不高,这对提高英语分析应用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在课堂上所用的教材教具多为公共英语的视听说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缺乏有针对性的与涉外护理专业相关的教材教具,更缺乏与涉外护理场景相关的情景教学环境,这导致教师和学生只能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利用没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教具进行语言学习,这很难提高学生的涉外护理英语的交际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弱化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从而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在涉外护理背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涉外环境下的护理工作,应用于国际交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加强实用性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而当前的英语教学多在虚拟的背景下进行,学生无法身临其境的在专业场景下进行练习,更缺乏涉外护理的实践机会,这对于学生深刻了解本专业,进而做到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能力是无意的。加强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现状的研究对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进一步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现阶段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改进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涉外护理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篇3

1.1对象选取江西省2所县级综合医院、2所县中医院、1所医院兼办养老院的二级医院呼吸、心血管等老年患者较多的科室及1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共20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护理管理者、养老院的护士,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根据调查目的,在参考相关文献及咨询5名相关专家基础上自行设计基层医院护士老年护理专业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包括4部分内容。①护士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②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状况:是否接受过培训。③培训意愿:有无必要接受培训、有必要接受培训的原因、是否愿意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目的、希望的培训方式、希望的培训师资、希望的培训时间(培训原因、目的、方式、师资可选择多项)。④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和培训需求:包括14个条目,每个条目按护士对相关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分别以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3个选项进行选择,14个条目培训需求按护士的培训要求以十分需要、比较需要、一般需要、不太需要、不需要5个选项进行选择。问卷内容效度指数和信度系数分别为0.912和0.923。

1.2.2调查方法首先由项目负责人与所选取医院的护理部取得联系,在其协助下抽取符合入选标准病区的所有护士,征得其知情同意后,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内容及注意事项,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不记名填写,20min后现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为91.82%。

1.2.3统计学方法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人数、百分率进行描述。

2结果

2.1护士一般资料202名护士中二级医院164名,占81.19%;一级医院38名,占18.81%。被调查者均为女性,年龄19~54(32.01±9.02)岁。工作年限:1~5年的67名,占33.17%;6~10年29名,占14.36%;11~20年60名,占29.70%;20年以上46名,占22.77%。学历:中专69名,占34.16%;大专98名,占48.51%;本科及以上35名,占17.33%。职称:护士92名,占45.54%;护师58名,占28.71%;主管护师及以上52名,占25.74%。

2.2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现状202名护士中,接受过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的49名,占24.26%;从未接受过老年护理相关知识培训的153名,占75.74%。

2.3老年护理专业能力培训意愿

2.4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和培训需求

3讨论

3.1基层医院护士老年护理专业能力低下,急需加强在职培训本调查结果显示,江西基层医院在职护士接受老年护理专业培训的比例低,75.74%的护士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中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掌握程度最高,占19.80%,老年护理的先进理念及方法掌握程度最低,仅为0.99%,应对老年人急性突发事件能力仅为10.40%。分析原因,一是我国老年护理长期以来被归入成人护理范畴,老年护理专科教育存在断层[9],导致现在在职的绝大多数基层医院护士在学校未接受老年护理学的正规教育;二是我省护理在职继续教育和临床考核中缺少老年护理方面的内容,导致绝大部分基层医院护士缺乏系统的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护理依附于常规缺乏专科性,往往仅凭经验给予老人护理,与当前要求高质量的老年护理需求极不匹配。建议护理院校对在校生加强老年护理学的课程教育和考核,护士在职继续教育及资格晋升考试增加老年护理专业内容,管理者尽快制订有效培训制度和方案,并加以推广和实施。

3.2基层医院护士培训意愿强烈,管理部门应积极搭建平台本调查结果显示,94.55%的护士认为有必要接受老年护理专业培训,说明护士培训意愿强烈、需求较高、态度积极。由于老年人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属性,对护理的需求和依赖比其他年龄段强。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老年慢性病、常见病以基层医院治疗护理为主,针对老年人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应对老年人急性突发事件,预见老年人潜在危险因素及问题等,是基层医院护士工作面对的问题,也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医疗机构对老年专科护士有需求,且需求呈上升趋势。开展并完善老年护理专业的培训是提高基层医院老年护理质量的前提,也是老年护理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护理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将老年护理专业培训工作规范化、专业化,促进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老年护理行业和老年护理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职能定位,出台相应的引导政策。加强老年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和福利待遇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制订,促进老年护理学的发展。医院可以通过建立与岗位任职资格、职业挂钩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有效的学习自觉性。

3.3积极采取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努力提高老年护理专业水平本调查结果显示,学术活动或短训班、院内或科内业务学习、上级或专科医院进修是普遍被认可的培训方式;选择由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进行专业能力和技能培训占72.28%,比例最高;护士对老年专科护理技能及相关知识、老年人健康评估能力、应对老年人急性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老年人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及电话咨询的能力的培训需求高。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士“三班轮换”制,护士层级差别,须采用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满足护士的培训需求:院内和科内业务学习是简便易行的方式,如护士长利用业务学习、晨会提问、护理查房等形式加强老年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护理部定期组织考核,能达到普及性教育的目的;选拔护理骨干外出进修或参加学术活动、短训班,多元化进行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基层医院培训具有专业水准的师资力量,以点带面,促进老年护理专业水平的提高;培训要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多媒体仿真标准化病人教学等方式,使得护士能从真实、常见的病例中体会和掌握老年护理的特点和基本方法;还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将课件、多媒体、讨论案例等上传至网络,让护士可以灵活学习;培训过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老年人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老年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测评;在老年特色专科医院、医养结合性养老机构建设老年护理实践基地。从软件和硬件入手,全方面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为提高老年护理服务质量,满足老年患者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教育部门及护理管理者应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在校学历教育,重视在职继续教育,采取多形式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基层医院护士老年护理专业能力。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引导,创建平台,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营造学习和科研氛围,使之形成良性循环。研究及教育能力需在研究中继承和开拓,是老年护理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源动力。随着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及科研,提升老年护理专科整体水平是学科发展趋势。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专护理专业;模块教学;教学模式

近几年所推出的模块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对其实现方式与实践效果进行明确分析,特对此展开调查,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20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100名。所选取学生在年龄、入学基础成绩等无明显差异。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根据教材内容对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授。实验组:采用模块教学方式,具体措施如下:

(1)模块整合。将教学内容整合为4大基础模块,其中理论课程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讲授,实训课程在相应的模拟实训环境或实验室进行培训。第一模块:呼吸系统疾病。在课程中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病理知识进行讲授,首先对呼吸系统的基础构成以及器官功能等进行讲述,后对护理系统的病理进行分解讲述,最终对护理系统的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授。第二模块:心血管疾病。先对心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知识进行讲述,后对其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以及病理知识进行讲述,最终对疾病的变化过程以及相应的护理原则与护理注意事项进行讲述。第三模块:消化系统疾病。结合消化系统的构成、作用、疾病诱发因素、病理知识的顺序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述,后结合病理知识对相关护理原则与护理措施进行讲述。第四模块:泌尿系统疾病。对肾小球肾炎、肾结石、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引发因素与相关病理知识进行讲述,结合医学常识对护理措施以及护理原则进行讲述。

(2)教学方式调整。在对课程设计进行模块式整合后,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调整,在理论课程中可参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更为立体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讲授。在一个模块的课程结束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训课程教学,在实验室组建模拟仿真护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对阶段性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深化理论知识。

(3)建立考核体系。结合模块教学模式的特点建立分级考核模式,阶段性的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在一个模块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计划做出适时调整。

3.观察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观察,其中对照组学生以期中与期末考核成绩为主,实验组学生以分级考核成绩与期末成绩为主;对学生与教师进行教学方案回馈意见调查。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培养效果对比

在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各项调查指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为:实验组学生对专业的喜欢程度、技能提升程度、实践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上无明显差异。

2.学生与教师的回馈意见调查结果

分别对学生与教师的回馈意见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少数学生对教学课程并未产生过多兴趣,甚至产生枯燥与厌烦等感觉;实验组多数学生在模块教学模式下专业兴趣有所提升,且对课程设计的满意度较高;大多数教师对模块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种模式的教学更适合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讨论

护理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成果均与其他学科存在着较大差异,护理学的评价指标更多的是体现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护理专业教学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理论讲授式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参与见习。随着现代护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模式的逐渐调整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做出调整,其中模块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次研究对模块教学模式的实现过程与实践效果进行了调查,模块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护理专业病理学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分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同时配合一定的实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模块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护理专业病理学的特点将课程分化为四个模块,分层次教学,其实践结果显著,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吕丰收,李宜培,张秀芝,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2014,5(10):755-757.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篇5

关键词:护理专业;新生;老年照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26-02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问题。有力推进和发展老年护理事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我院已开始招收老年照护方向的专科生,本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或老年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开展老年照护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整群抽取我院2013级新入学护理专业本、专科护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574份,收回问卷574份,其中有效问卷548份,有效回收率95.4%。其中,2013级本科191人,2013级专科357人;男生25人,占4.56%;女生523人,占95.44%;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18.78±0.88)岁。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本课题组编制的《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的认识及就业意向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对老年照护专业的认知及态度等内容。采用不计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情况独立、诚实回答,集中发放、集中收回。

3.资料分析。采用Epidata 3.1建立调查表数据库,双录双输所有数据;统计过程在SPSS17.0统计软件包中进行。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两相关样本多重比较等。

二、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2.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在我国老年人判定标准一项中,本科生105(54.98%)认为60岁以上为老人,专科生231人(64.71%),总共336人(38.70%),可见在这一项中总体认知率偏低,其中专科生认知较本科生低。本科生95人(49.73%),专科生117人(32.77%),总共212人(61.30%)听说过“人口红利”。在是否听说过老年长期照护的选择上,本科生68人(35.60%),专科生212人(59.38%),总共280人(51.09%),专科学生认知比本科学生高,可能与专科学生有更多的照顾老人经历有关,见表2。

3.护理专业新生照顾老年人的经历。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本科生79人(41.36%),专科生177人(49.57%),总共256人(46.71%)有照顾老人的经历,见表3。

4.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专业(方向)的了解情况。本科生109人(57.06%),专科生295人(82.63%),总共404人(73.72%)。数据显示专科生对老年照顾专业的了解率明显高于本科生,可能与现目前主要针对专科学生开设该专业有关,见表4。

5.护理专业新生了解老年照护专业(方向)的途径。排在第一位的是讲座30人(23.72%),后面依次为教师授课81人(14.78%),网络媒体73人(13.32),杂志、书籍46人(8.39%)。可见学校宣传是新生了解该专业的主要途径,见表5。

三、讨论与对策

1.加深对老年照护的认识。调查表明目前有大部分护生对老年照护有初步了解,但是只有少部分的护生有照顾老人的经历,对老年照护专业了解并不透彻。很多人将老年照护等同于老年病护理,而后者只是对某种老年疾病有针对性地提供护理措施,而老年照护的范围已经超过了传统医疗护理范围,包括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护理,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老年群体的需要[1]。护生在新型医疗模式下对老年照护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护生学习积极性,以适应需求。

2.加大对老年照护的宣传力度。老年照护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还处在萌芽起步阶段。护生对老年照护认识偏差大。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杂志书籍等媒介,拓宽宣传渠道,营造宣传氛围,提升老年照护在学生心目中的专业形象。

3.加强护理专业情感培养。护理情感教育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积极的护理情感对护理工作具有导向作用。通过加强对老年照护专业认知教育、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等方法加强护生对老年照护的专业情感[2]。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兴趣中培养专业技能,让学生看到专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学习积极性。发挥护理专业优势和作用建设养老护理人才队伍,护理专业可发挥积极作用[3]。

4.增强老年照护职业认同感。增强职业认同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加强护生对老年照护的认识、加强职业前景教育、加强职业情感教育。我国老年照护起步晚,很多人对老年照护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混淆了老年护理和老年病护理。实际上,我们需要对老年人提供的应该是全身心的照护,工作范围也从医院扩展到家庭、社区和相关社会机构[4];老年照护属于专科护理,改变护生对老年照护发展的错误认识,使其认识到老年照护不管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消除顾虑;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对老年照护的需求大大增加,老年照护职业前景可观;老有所养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护生,应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老年照护事业发展尽力,实现自我价值。

5.探索适合老年照护专业学生的实习模式。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可与医院、社区、养老院、家庭等多方合作,增加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让护生通过小组方式参与到老年照护的实践中去,以了解老年人心理状态及生活状态。带教老师以身作则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并应用于实践,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探索更好的服务方式。

6.改变本专科护生认知差异大的现状。本科护生对老年照护的总体认知率低于专科护生。由于老年照护专业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临床专业,与专科护士的培养目标吻合。可以通过专业介绍、对本科护生开设老年照护选修课程、开办讲座等方式,增加其对老年照护的认知,消除对老年照护认知低的格局,专科护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了解老年照护专业相关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参考文献:

[1]丁俭,王峥,白姣姣.老年护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42-43.

[2]曾丽梅,王嘉毅.护理情感培养寓于老年护理教学中尝试效果的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157-157.

[3]曹梅娟.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8,22(12):3299-3301.

[4]刘宇,郭桂芳.我国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及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5-8.

通信作者:赵小玉。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中职卫校;职业防护;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27-02

2007年国际护士会(ICN)选择了“健康的执业环境:工作场所品质=护理工作品质”作为2007年国际护士节的主题和行动指南的核心[1]。这一观念的提出,向广大的护理管理者和工作者阐明,保障护理人员职业环境的健康和提高护理人员自我职业防护的意识,是促进护理人员向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稳步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一些新出现的传染性疾病还未被人类所认识,临床护理工作一线的护理人员就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各种各样的职业性危害中,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所以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们的职业防护教育势在必行。笔者面向郑州地区的两所中职卫校,针对护理职业防护教育教学情况的展开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分析,以探究其改革的发展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择郑州地区两所中职卫校的45名专业课教师进行问卷式调查,这部分专业课教师担任的科目涉及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传染病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健康评估》,共计7门。

(二)内容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

1.学校开展《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的情况;

2.教师进行卫生职业防护教育的情况;

3.学生在校发生职业伤害及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的情况,涉及到3个方面的8个封闭式问题。该问卷经5名相关专家予以考量、审定,效度合理。

(三)方法

1.调查方法。采取现场发卷,现场收回,无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在发放问卷前向被调查者讲解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被调查者作答完毕,调查者当场逐项检查,及时发现漏填的问题并要求被调查者立即补填,以防调查问卷无效。共发出问卷45份,收回问卷45份,有效率100%。

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中职卫校开展《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的情况

通过调查45名专业课教师,发现两所中职卫校没有使用系统的中职层次《护理职业防护》教材,占100%;在学生进入临床护理岗位实习前,没有组织学生参与“卫生职业防护”相关的岗前培训和教育,占67%。(见表1)

(二)教师进行卫生职业防护教育的情况

笔者前期通过查阅高等教育护理专业教材《护理职业防护》后,把曾经教授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专业课教师确定为调查对象。从调查中发现,在其各自担任专业课程的教材中有“卫生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占71%;教师将“卫生职业防护”作为拓展或补充知识向学生讲解的,占60%;认为“卫生职业防护”知识分散、不集中的,占87%;针对中职护理学生开展系统的《护理职业防护》教育,45名专业课教师认为有必要的,占100%。(见表2)

(三)学生在校发生职业伤害及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的情况

通过向45名专业课教师调查发现,学生上实训课发生卫生职业伤害,占60%;教师及时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职业损伤的方法,占78%(见表3)。随后又在对专业课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实训课上遇到职业伤害,其掌握正确处理职业伤害的方法,效果好的占7%,一般的占42%,不好的占18%,不知道学生掌握怎样的占13%。

三、讨论

(一)分析数据

本次调查的45名专业课教师中,有71%的教师反映在其所担任的专业课程中有卫生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而教师们认为“卫生职业防护”知识分散、不集中的却占到了87%。虽然有60%的专业课教师也将卫生职业防护知识作为拓展或补充知识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但仍有60%的学生在上实训课时发生了卫生职业伤害,并且在教师的反馈中只有7%的学生掌握处理职业伤害方法的效果是好的。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两所中职卫校均未开设《护理职业防护》课程,尽管有33%的比率显示学校在学生进入临床护理岗位实习前参与了卫生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岗前培训,但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对策讨论

1.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要重视。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要切实从“以人为本”的关注角度出发,从受教育者将来从事岗位的特殊性出发,从卫生教育的实际出发,重视受教育者的执业安全,组织相关专家编撰系统的专业性教材,进一步完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增设《护理职业防护》课程,将其纳入到护理常规教育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在一定的高度上予以导向支持。

2.学校教育形式要多样。目前,医护生在校学习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2]。笔者认为,学校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的管理者,更是培育白衣天使、造就合格的护理实用性人才的摇篮。如果学校在开设《护理职业防护》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和临床实训基地的见习,增加学生受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的机会,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和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3.教师教学方法要新颖。高尔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从观念上树立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意识,高度重视护理职业防护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方法上独具匠心,力求课堂教学设计新颖,课下互动增强学习兴趣。通过采取讲授、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到医院见习等方式进行,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演示[3]、案例分析等多种途径,展开情景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增强学生掌握职业伤害的正确处理方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护理职业防护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连剑娟,李红,王小芳.我国护理职业防护水平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

[2]雷丹琼.探讨临床医护专业增设职业防护教育课程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涉外护理; 英语教学

中文图书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85-0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交流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对具备英语水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来迫切,尤为需要对具有涉外交流能力的护理人员,为此大批高职医药学校开设了涉外护理专业,培养不仅掌握先进护理知识、先进护理技术,并具有良好英语水平,能用英语顺利交流的复合型护理人员。为了能很好的培养涉外护理专业人才,重要的一个举措是一定要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摸索出相适应的英语教学新策略。对此,本文思考如下:

1.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经过一定学时的教学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的护理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涉外护理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为今后从事涉外护理工作中进行涉外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求英语教学必须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进行护理英语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在将来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2.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

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护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的英语知识储备,然而很多高职校并不拥有具备这样双重条件的教师,很多英语教师是英语专业出身,对医学英语知识相对匮乏,不能给学生补充专业的医学英语术语,极大地限制了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学英语能力,从而导致在教学上,英语学习与护理知识相脱节。

2.2学生缺少听说训练

高职校的学生英语基础一般较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英语教师只是讲授词汇和语法,没有进行专门的口语教学,锻炼学生的口语水平,这样培养处理的学生大多数是哑巴英语,与涉外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对于涉外护士,听说方面的技能是她们在日常工作与病患沟通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技能,然而很多已经工作的涉外护士在这方面却无法得到外籍单位的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校期间,缺乏听说方面的训练。学校无法提供可靠的硬件条件,与教材相配套的音像资料。专业词汇量比较大,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词汇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导致在工作岗位中无法和病患有效的沟通。

2.3缺乏人际沟通、地区文化方面的培训

很多高职校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只抓英语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课的掌握情况,很少会开设人际沟通、地区文化方面的课程,因为缺乏高效的人际沟通技巧,以及必要的文化知识储备,从而造成了与外籍病患严重的沟通障碍。

3.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建议

3.1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

为了培养能用英语与外籍患者顺利交流的涉外护理人才,重要的是要对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首先,学校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需要具有良好听说能力,且具备一定的护理专业知识的教师。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国内外学习交流的机会,拓宽教学交流平台。其次,学校应采用专业的护理英语教材,同时涉外护理专业教师应加强护理知识的学习,补充专业的医学词汇,这样才能给学生补充专业的护理英语词汇,让学生用英语阅读理解医学护理的相关知识。

3.2加强学生听说训练

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为第一出发点,教师在讲授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让学生张口发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再者,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多利用多媒体工具、网络资源开展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护理知识相关的图片、对话、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模拟各种医院案例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置身其中,进行口语和护理英语词汇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在医院环境下如何与外籍患者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3.3加强沟通技巧的培训,注重地区文化意识的培养

学校可以请一些心理学、人际沟通方面的专家开设讲座,同时,在英语口语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创设情境,加强日常句型的练习,使学生具备与病患轻松沟通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对于在工作中与病患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技能。

同时,学校也应开设相关的跨地区文化知识的课程,例如宗教信仰、饮食习惯、文化禁忌等内容,可以安排一些实例,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请外籍人士组织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教堂、涉外医院等,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文化,才能尽可能避免矛盾与摩擦,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英语教学在高职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师应认真梳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根据教学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培养既有良好护理知识、高超护理技能,又能顺利进行涉外交流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爱玲.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J]英语广场,2016(2)

[2]蒋兴君.高职护理教育研究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2)

[3]孟洋.关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学导报,2015(3)

[4]向晓岚.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界,2015(10)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篇8

【关键词】形体训练;护理专业;职业形象;影响效果;整体素质

一、前言

整体护理的护理观念对我国护理专业人员如何从知识、态度、技能方面提升专业素质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对护理专业人员的角色和技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常常把护士誉为成“白衣天使”,这其中除了对护士的赞誉外,其实也道出了人们对护理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必需的文化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护理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往往忽视了形体训练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形体训练,这将对他们良好职业形象的塑造产生不良影响。

二、当今时代对护士职业形象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性的护理大众化、市场化的影响越来越体现出护士职业的重要性,护士的职业形象越来越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与关注,社会已然要求护士的职业形象必须是外在形象美和内在心灵美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是医院的形象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社会大众追求高质量医疗水平的同时,对护士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的仪容仪表、语言谈吐、行为举止、服务态度等必然会影响患者康复治疗时的心理状态。对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多元化、多方面的,它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训练。现代护士职业素质,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以及提高美学,仪表风范等个人修养和自身素质,以适应职业要求。

三、形体训练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形象的重要作用

形体训练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形象的塑造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身体形态的形成、提高他们对形体美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个体礼仪规范,还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以及良好职业形象的塑造,具体内容为:

3.1有利于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健康身体形态的形成

人们对形体美评价的主观性较强,但是依据形体美的客观评价标准和塑造形体美的方法手段等特点,我们在对检验形体训练是否使形体产生变化的客观评价时,主要还包括柔韧素质和人体的协调性。骨骼造就了体型,但女性形体曲线的主要体现还是柔和的美、线条的流畅,举手投足之间宛如行云流水,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全身的配合和谐有序,彼此之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这就是女性的柔和之美。

3.2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对形体训练及形体美的认识

黑格尔将面貌、身体姿势、手足、两腿的站姿统称为形体。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一个人形象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感情,形体表达内在的精神。十分匀称稳定健美而有神采的躯体就能暗示他支配世界的全能的理性。”形体训练是形体创造美的主要干预方式,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能动、创造活动而获得融外表美与内在美为一体的综合美。进入青春期的护生,更加爱美,追求形体美的愿望也较强烈。通过相关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现阶段多数护理专业学生对形体训练以及形体美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这就需要高效积极开展形体训练课程以及相关知识的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们对形体训练以及形体美的认识,从而对其参加科学的形体训练产生积极的动力与指导。

3.3有利于良好个体礼仪规范的形成

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形体训练应该更贴近专业,为专业服务,应该结合护理专业工作特点增加护理礼仪的教学,使教学训练与学生上岗就业拉近距离。礼仪不但体现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道德修养,同样也展现了高校教育的成果。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礼仪、形体训练十分必要且可行,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站姿、走姿、坐姿是形体礼仪规范的常态,这最基本的身体姿态又会给人留下直观印象,培养优美的身体姿态是形体训练的主要目的。

3.4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

良好的形体礼仪能展示护士的职业形象美,良好的护士形象能传达出严格的工作纪律,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尚的医护情操。从相关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99%的学生认同形体训练的重要性,对于形体训练对护士职业形象的提升,认同程度比较高。通过科学、合理的形体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改善,增强自我调节意识,而且最主要的效果就是能够明显提高他们的体态以及言行举止。

3.5有利于促进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形象的塑造

通过积极、有效的形体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自我形象修炼,还能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行为,潜移默化塑造职业形象。所以,高校要积极开展形体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塑造护理职业形象美、护理美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环境,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思想、行为和护生的职业认知得以熏陶,培养和塑造护士的高品质形象,最终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合格护理人才,高等护理人才的培养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根本保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形体训练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应当引起有关高校的重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形体训练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掌握关于形体美的相关知识及正确的审美追求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形体美认识,进而指导其在课内外积极的形体训练实践活动。

第二、形体训练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在柔韧素质与协调性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身体形态方面的改变有积极的作用,身体基本姿态(坐、立、行)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与良好的举止。

第三、形体训练对护生护士综合素质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提升护士职业形象可以增强护士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培养正确的职业礼仪规范,从而对其将来的护理职业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职业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培养过程,在坚持进行外在职业形体训练的同时,加强礼仪规范、专业技术以及职业素质教育,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最终才能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合格的全方位的护理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体现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敏,杨芳.浅谈形体训练在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02):39-41.

[2] 刘思文,吴渭红,郑玲,等.现代护士职业形象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03):15-17.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范文

护理专业相关知识篇1[关键词]护理;医院感染学;医院感染预防[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157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