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22 11:37:51浏览:369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篇1

临床—检验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实验室对检验师的重要要求,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实验室诊断的准确性、及时性,使医疗过程更加合理、有效、流畅、规范、安全的关键环节。培养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及充分认识临床—实验室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通过加强其沟通意识,增强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培养、调整教学方式及完善相关制度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检验师;临床沟通;医学教育

在临床诊疗中,临床—检验沟通是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诊断准确度、减少诊疗失误的重要环节。检验师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进行医疗实践、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1-4]。提高检验师及相关专业学生临床沟通能力是当前医院管理及医学教育的一个难题,现结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医师培养实际,对如何培养其临床沟通能力进行探讨。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临床—检验沟通的重要性

1.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检验诊断项目的爆炸式增多和检测技术的快速更新,实验室医学从过去的“化验”、“医学检验”转变为现在的“检验医学”,对于检验专业有了新的定位。检验医学的本科培养,也不再是培养只会操作仪器、“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的“检验匠”,而是培养可以密切结合临床、把有限的实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检验医师”[2]。我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第二十条指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5]。因此,现代医学对于检验师的要求如下:①掌握实验方法的原理、临床意义,帮助临床合理选择实验,正确地分析试验结果,用于诊断和治疗;②掌握正确规范的标本收集与运送以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③具有分析临床资料(患者资料、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的能力,保证分析后的质量评估,并对临床的诊治工作提出建议;④可以参与临床会诊、解答技术咨询。以上需求使得检验师的临床沟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1.2检验医师制度推进与落实的需要国外“检验医师”的培养体系相对完善,每个医检人员均经过严格的临床轮转、培训、考核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3]。我国“检验医师”概念及培养目标自1993年由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后,其推行和发展均相对滞后,国内少部分地区虽有“检验医师”岗位,但工作内容实质与检验师并无差异,起不到“沟通临床、辅助诊断”的预期作用[4]。相应体现在我们的本科教学中,并未重视临床和检验知识之间的结构差异;而这种忽视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在实验室医学飞速发展的当前,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1.3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需求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做出了调整:原归属于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医学检验专业(100304),纳入到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由五年制改为4年制,学位由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6]。检验医学专业“五改四”的调整更注重于不同层次的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却一定程度加剧了“检验”脱离“临床”的现状,势必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从而无法很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在本科教育中更需加强与临床沟通的意识,在检验师的继续教育中重视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

2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2.1扩大正面宣传,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前国内无论在医科院校专业设置还是医院科室设置上,医学检验专业和检验科往往被当做“技术专业”、“辅助科室”,造成了大部分在校的检验医学生和检验师自信心不足。他们不敢走出实验室、走进临床,也无法与临床医师面对面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对临床相关知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医学院校应充分认识这一点,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工作。首先,做好入学及入职思想教育,坚定学习信心。通过介绍国外“检验医师”制度和模式的成熟和成功,增强学生及医检人员对于“检验医师”制度必将成为大趋势的信心;其次,在本科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多采用CBL教学[7],以临床—检验沟通案例入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灌输“临床沟通”理念,使之成为一种常态意识。另外,在实习带教中加强实习生与临床的接触,通过解答电话咨询、电话了解患者病情、定期开展检验相关病例讨论等形式,增强检验医学实习生对既有知识的应用及与临床对话的自信。

2.2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中山大学医学院检验医学专业的5门主要临床课程(《临床检验基础》《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带教教师均为各附属医院主管及主任检验师,并且同时分担临床本科专业《诊断学》中《实验室诊断》的带教。这样的教学安排意在能更多地向临床专业的学生提供实验室医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将临床诊断知识与检验课程更紧密地融合教授给检验学生。另外,根据医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和目标的要求,科学构建医学检验—临床医学跨学科教学相关课程群。在课件制作方面,以医学检验主要课程以及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为基础,以临床《诊断学》中《实验室诊断》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线,对医学检验的5门基础课程进行重构整合,在检验技术课程中融入临床诊断思路,为检验医学生建立起系统、规范的医学诊断知识结构和框架。在知识传授方面,通过理论讲授结合实践锻炼,鼓励学生使用沟通方法和技巧,使之成为检验医学生基本素质之一。

2.3调整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加大教育教学研究,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根据中山大学医学培养实际,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为了解决本科教学中由知识结构差异而造成的临床和实验室割裂,建设了“临床—检验医学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是针对检验医学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设计构建的一个开放式教学资源库,基于PBL+CBL教学模式,内容紧扣“检验与临床沟通”,应用传统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形式,通过来自临床的一线资源,结合整合课件、微课、临床标本采集视频、经典案例、情景设置、问答互动等方式,为实验室与临床之间架起桥梁。既可作为临床专业三年级《诊断学》和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学》等课程教学的辅助资料库,也可作为五年级实习生、临床医师、检验师的继续教育资源,在本科教学和医院继续教育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2.4完善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沟通环境是政策落实的关键,也是实现本科教学及继续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通过设立专职“临床沟通”岗位,由具有临床背景并有丰富实验室工作经验的医师专职承担该项工作;制定《检验科与临床沟通协调会议制度》《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制度》,通过参与临床查房和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对检验结果做出解释,并依据实验室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定期向临床征询,如检验项目设置合理性等相关专业意见,随时接受临床有关新项目需求的建议,并进行答疑、咨询和反馈,定期评估、汇总;定期在临床科室进行实验室相关知识专题讲座,在检验科内开展检验相关病例讨论;每半年举办一次全院范围的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协调会议,加强临床各科室与检验科间的沟通协调。工作过程中收集大量一线资料,总结后又用作本科及继续教育的教学资源,收入“临床—检验医学教学资源库”,形成教学—医疗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通过在学期考核中适当增加临床案例分析、实习生出科考试中增加“临床沟通”部分内容等方式完善临床沟通的考核机制,保证检验—临床沟通交流和其教学质量[8]。医学检验师及检验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医院、医学院校的教学新热点和难点。随着实验室医学的快速发展、不同专业之间知识壁垒的形成,使临床与实验室沟通缺乏而出现的问题愈加复杂,医学院校和医院承担的医学生教育、医技人员继续教育的责任也会越来越重。落实“检验医师”制度,实验室医学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建立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临床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刘丁,郑俊松.谈医学院校检验医师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40-1041

[2]张跃银,郑峻松,冯连贵.浅谈检验医师培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317-318,320

[3]任碧琼.浅谈意大利检验医学教育与岗位设置的模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12):989-990

[4]乔蕊.中国检验医师培养现状浅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5(1):5-7

[5]申子瑜,秦晓光.规范临床实验室管理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2):125-127

[6]陈婷梅,尹一兵,冯文莉,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38-39

[7]尤红娟,刘晓梅,李小翠,等.CBL应用于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100-101

[8]许国莹,刘家秀.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229-232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 医学检验 人文素质 医患沟通

检验科是医院的重要部门。检验科不只是为临床提供检测结果,更多的是为疾病的诊断及预防提供信息。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有了很大提高,与检验科工作相关的医疗纠纷也随之增加。其中,绝大多数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之间沟通不当或沟通不够而导致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就要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培养阶段做起,提高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医学人文素质及流畅的沟通交流能力。

一、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是具有全日制医学检验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本硕七年制以及成人专科、本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1]。但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更关注基础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开拓型、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2],而忽视了人文素质(责任感、沟通能力、人文关怀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忽视了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职业道德(关爱病人疾苦、维护病人利益)的培养。部分院校甚至根本没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彻底忽视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目的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是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手工与半自动的检验方式已逐渐被自动化、智能化的分析仪器所取代,高效的标本传递途径、网络化的信息回馈等都极大地提高了检验科的工作效率,也减少了检验科医生与病人接触、交流的机会。检验科医生从主观上也不愿意去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不再关心检验结果是否“合理”,导致与临床病情不符的检测结果时有发生,与患者交流时态度生硬、与临床交流时敷衍、推卸责任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医学检验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职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二、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文素质的对策

1、增加人文课程设置。增加人文课程设置是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上应更新观念,增加人文课程种类(如人类学、伦理学、法律、心理学、社会学、健康政策等等),合理O置课程(必修课、选修课、人文素质培训、知识讲座、案例分析等等),增强课程的实用性,注重实际应用,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引导并规范学生的行为。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带教老师是临床实习医学生的教导者和领路人,带教老师的专业水平、对患者的关爱及与临床沟通的能力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培养一批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同时还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调动教师在人文教育中的积极性,使其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充分体现医学检验专业人文关怀的特点及方式[3]。

3、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大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特点,采用PBL与C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针对“如何向病人解释化验结果”,“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处理病人不满情绪”,“如何处理医疗纠纷”等进行专题讨论。带领学生走进临床,角色互换,切身体验与临床医生、患者如何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医院也应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作为学生日常实习、讲授的重要带教内容,并纳入实习生考核范围。

4、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全面质量控制体系,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为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开辟绿色急诊通道,制订病人纠纷应急方案,让检验专业实习生熟知各项工作的注意事项以及纠纷的处理方式,避免激化矛盾,降低服务风险。培养学生注重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意识,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操作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新型医学人才。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具有高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的不断努力,也需要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自身的在成长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领悟。

参 考 文 献

[1]谭红军,张玉红,刘明,张新明. 我国检验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医学创新,2010,32:183-185.

[2]赵臣,袁中海,侯毅鞠,张丽.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以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2015,18:34+36.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篇3

检验士考试科目有哪些

科目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寄生虫学及检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与医学伦理学。

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范围

(一)适用人员范围:经国家或有关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内,从事临床医学检验专业工作的人员。

(二)专业及级别范围:临床医学检验专业分为初级资格(含士级、师级)、中级资格。

(三)考试科目设置:初、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设置“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等4个科目。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篇4

课程设置是现代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医学检验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也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在传统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亟待优化的同时,还应遵循巩固基础知识、加强技能培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理念,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侧重向临床医学倾斜,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应用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如临床实验管理学、检验仪器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预防医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专业英语、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规范等。在课堂中采用问题引导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利用临床病例、检验结果,应用医学检验知识与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医学检验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实践性较强,实际操作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追求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而对实验实践环节要求较低,学时比例设置较少。且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求知欲望、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应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数,结合专业特点精心设置安排实验课内容,选择有新意、可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验证知识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应以突出验证知识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注重广泛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案式教学法,达到开放式实验教学目的。实验室开放主要以专业基础的强化训练为内容,在巩固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操作为主动思维、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丰富预实习阶段培训内容

预实习阶段培训是于医学专业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开展专项技能培训,通常安排在生产实习之前的1~2周进行,也有很多学校没有开设预实习培训课程。匆忙的进入实习环节,由于学生对临床检验的操作流程和工作细节了解不多,对突发事件准备不足,无法很快适应实习工作状态,对自身和患者都会造成困扰。因此应促使学生更早接触临床工作,预实习阶段的培训学习可以从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开始,可以分批次到临床医院检验科开始见习工作。正式实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分组实习,课程设置可安排医院概况的介绍、规章制度的学习、临床检验工作流程、实验室管理规范、仪器设备维护技术、实验室安全知识、医学职业素养、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安全防范等,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检验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便进入实习单位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角色的转换,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4制定有效的实习量化考核指标

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长约为42周,对实习质量和效果的考核通常是在学生每个专业组实习结束前进行。考核主要内容为:先由学生对实习工作进行小结,然后各专业组负责人评定成绩写出评语。但是这样的评价体系主观随意成分较多、没有统一的评价考核标准,不利于实习环节中的监督与管理,更无法真正的保证学生实习的质量。而且现在医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全力以赴备考硕士研究生,到各科室实习只是走过场。这样“走马观花”一样的实习态度,不但达不到很好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效果,还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无法保证实习质量。

笔者认为,医学检验专业量化考核指标应从四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强化考勤制度,保证出勤率。加强实习医师考勤管理,由实习单位人事部门或教务部门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并严格考核,对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给予严肃处理并录入档案,量化为学生实习成绩。二是以实纲为蓝本,将各科的实习内容细化,并附有考核标准。同时也要注重医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对检验人员知识广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应“多思多动”,主动学习检验仪器学、专业英语等相关学科知识,熟悉主要检验仪器的校准、定标、维护保养与项目开发等方法。三是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学生在医院实习时应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主动接触和了解患者,主动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争取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从而有效提高医疗与检验质量,努力避免医患纠纷。四是注重毕业实习综合成绩。根据用人单位对医学检测技术的要求及岗位设置的需要,于实习结束前开展一次综合理论考试,考试成绩列入毕业实习成绩,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了解和掌握各项检测技术,在毕业后能够适应医院检验工作岗位的需要。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篇5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课程改革

1课程开发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为了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更好地服务医疗卫生行业,满足学生在本行业中对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实现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我们通过研究行业工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经过课程组成员的讨论、思考,构建适合本区域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尝试性地在课程改革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该模式倡导课程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强调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1],强调学生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学习。

2课程开发的过程

2.1行业岗位群调研

课程开发之前,对医学检验行业在西南黔东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调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岗位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及相关行业的检验岗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检验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而且学历偏低。目前,我省正在竭力建设以农村预防—医疗—保健为覆盖面的三级医疗卫生网,对高素质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此外,新型检验仪器设备和诊断试剂的广泛应用,在营销与维修领域对医学检验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地(市)各级医院、血站等医学检验及相关行业实地考察,目的是在县乡级医疗检验岗位体验工作过程,寻求课程开发和构建的切入点。通过记录医院实际的工作流程,与行业专家、医院技术骨干组成课程开发组。

2.2课程体系框架的确立

根据我校所在的区域、设备、资源和人力的现状,参照临床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将基层临床检验岗位常见工作任务提炼为典型的检验项目任务,以典型的项目任务为引领,对岗位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合理整合。分析提炼时不直接按工作过程来设置课程,而是深入分析完成每个工作要素,找出具有共性的工作行动,对其进行重组、简化为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情境,并将行动情境转化成学习领域的课程,然后通过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论证确定课程。构建更加符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学科知识体系(普通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进行解构,围绕职业岗位核心工作能力,结合学生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考虑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需要,开发了基本素质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新课程体系改变了以前课程门数太多、知识庞杂、不实用的弊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调整后的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从事本行业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的体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整合过的通用能力课程精心选配了必需、够用的知识点;重构的岗位能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延伸的拓展能力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在行业内转换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职业迁移储备知识,

2.3课程标准的确立、修正、完善

课程标准是落实教学计划、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最基本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选用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订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制订课程标准要尽量做到正确、可测、易懂、好用,应具备明确性、整体性和弹性。课程标准通常包括内容标准、划定的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即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具体做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检验技术和检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全国卫生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广泛开展岗位调研,分析检验科室中各个岗位的工作过程,与行业专家共同确立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理论设置实训项目,按工作流程实施教学。结合铜仁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情况,开发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的课程,满足医学检验专业建设需要,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2.4岗位能力课程重构

我们重点整合了通用能力课程和重构了岗位能力课程,包括新开发的检验应用化学、基础医学概要、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而且着重把精力放在岗位能力课程的重构上。将传统开设的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检验6门专业课程进行知识和技术的重新排序,考虑到现代检验医学向自动化、科技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又把检验仪器分析、病理学检验纳入在整合课程之中。我们特别多次邀请本行业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反复讨论并达成共识,最终确定整合方案,并聘请部分技术人员全身心投入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排序工作中。按照课程组研究论证的新分类标准重构为4门岗位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学生学习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后能熟练进行检测项目的基本操作;学习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后能正确辨别各种细胞及其特殊形态;学习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后能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熟练操作与保养;学习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后能自觉开展各阶段的质量控制。2.4.1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归纳通过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整合融入能力培养目标,对工作任务进行同类项合并,形成以医学检验技术能力为核心的4个方向的工作任务的“集合”。(1)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手工或实验条件要求较低的典型医学检验项目为任务;(2)涉及的细胞、细菌或其他体液成分形态的医学检验分析,并按形态相近或发育长成的规律分类,运用显微镜就能观察完成的细胞形态分析技术;(3)临床常用的检验仪器使用和维护的典型工作任务,借助项目检验通过运用自动分析仪器完成的仪器自动分析技术;(4)根据控制检测方法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初步把握质量控制3个环节,即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控工作。随后在行业目标中融入教育因素,转化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制订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270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基础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等手工完成的项目内容;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216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基础检验、血液学检验及微生物检验的体液细胞形态、其他体液中的细胞及各种细菌形态特征及致病意义等内容;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108学时,整合了包含检验仪器操作和部分生物化学检验相关内容;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72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血液学检验等岗位所需的质量控制知识及统计学知识的内容。2.4.2教学设计与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在学校、实训中心或医院等场地内采用的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通过学习情境实现教学[3]。依据课程标准,将每个学习领域的每个模块的每个检测任务设计出3个或3个以上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选择相应的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思考选择不同的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以手工类操作项目作为载体;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以显微镜操作类项目为载体;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以自动化仪器检验项目为载体;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以项目检测为载体,分别设置学习情境。例如学生接受项目检测学习任务是“血肌酐测定”。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进行血肌酐相关工作过程知识内容学习;然后选择检测方案,准备所要的仪器和试剂;随后进行医学检验操作,对操作重点、难点进行严格训练;最后对测定结果进行报告评价。按工作过程的6个要素组织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情境教学过程。见图2。

3课程试运行与效果

按照知识内在承接关系设计安排授课时间。第一学期开设基本素质课程;第二学期开设通用能力课程;第三/四学期开设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第三学期开设临床检验自动分析技术;第四学期开设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第四学期还开设延伸能力拓展课程;第五、六学期顶岗实习。时间设计将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通常以4~6学时连续集中完成一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课程实施及试运行因专业的特殊性,聘请了很多行业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参与授课,项目课程运行过程中得到行业与学校组建的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协调和推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通过3年的建设,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就业率达到97.5%,部分毕业生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人才,这使本专业办学的社会吸引力大幅度增强,并与本区市政府达成定向订单培养计划。

4课程特色

4.1重构知识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从易到难的职业认识规律来重构知识体系,如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是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原专业课程基础上开发建设的一门新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及微生物检验4门课程的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并将原课程涉及的形态学、检验仪器部分内容相应地归入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和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课程。教材仍然分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4个模块,各模块以典型检测项目为子模块,实现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实行集中阶段性教学。4.2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模式时,技术理论部分由教师在相应实验项目任务实施前指导学生利用课堂外时间学习,手工操作技术主要在项目实施的实验和实训过程中开展训练,然后课堂记录实验检测结果,教师在记录单上签字验收。课后学生书面写出结果评判和临床意义,最后以小组(每6人为一小组)为单位上交一份实验项目报告。课程教学中定期进入临床见习,课程结束后再在校内进行综合实训,最后进入临床实习。4.3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考核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方式由项目完成性评价(40%)、阶段性测评(30%)、综合测试(30%)3项成绩组成。项目完成性评价指在学习每类检验项目测定过程中,都有一个理论信息学习记录、课堂出勤、实践操作训练(以实验报告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成绩)等几项考核,最后汇总成本部分成绩;阶段性测评指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学习都有一个理论与技能考试;综合测试是在学完一门课程后的一次综合性(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的测试。

5结语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差错;防范教育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从医疗角度来说,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和杜绝医疗事故是保障医疗安全、避免医患纠纷、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的有效措施。检验医学作为一门对专业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其检验流程涉及临床各科,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向,技术操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检验差错的发生,从而误导临床诊治方向,轻则延误患者病情,重则危及患者生命。所谓检验差错,是指任何与标准操作规程或程序相偏离的事件,差错可能带来严重不良后果,给患者带来巨大伤害甚至可能导致其死亡[1]。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严格规范操作,密切与临床相应科室和患者的沟通,时刻注意防范,将检验差错率降到最低[2]。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校作为一家以“立足宜春、服务江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服务定位的高职院校,培养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们的办学方向。我们在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防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主要通过防范检验差错的内容和措施来加强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现将其体会和同仁进行交流探讨。

1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内容

保证医疗安全是对人生命尊重和维护的需要,如因检验差错耽误患者疾病的诊治,引发临床差错甚至事故,将严重影响公众对医疗机构的信任感。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检验差错防范教育的核心是突出以患者为中心,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我们认为防范教育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能和人文修养3个方面,现介绍如下。

1.1相关的法律法规

学校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开设方面,除了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外,还将诸如医疗机构规章制度和专业技术规范等与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内容渗透到相应专业的教学中,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输血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明确自己的法律身份和责任,知晓患者权利,学会应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专业行为,为进入临床安全实践打下基础。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应遵守科室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专业技术操作规程,在实践中通过接触相关案例、强化法律意识,从而不断学习和增强检验差错的防范意识及提升处理能力。

1.2娴熟的专业技能

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是防止检验差错发生的有效方法。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加强学生的三基训练,在学习中融入检验差错案例教学,严格规范操作规程;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医院的集中岗前培训和检验科各实验室的严格教学管理,学习《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制度》《检验科工作制度》等,进行各科室的入科教育、学术讲座、出科理论和技能考核,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通过临床实践与临床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提升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强化防范检验差错的意识和能力。

1.3较高的人文修养

现代医疗服务强调以人和健康为中心,现代医疗模式对医技人员的人文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包括道德修养、美学修养、礼仪修养和人际关系修养等。通过大学生对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医学美学、人际沟通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情操,提高美学修养,掌握人际沟通技巧。这样学生一方面能更好地与临床各科医护人员沟通合作,另一方面在为患者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时,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用人文关怀精神指导专业实践,在保证检验安全的同时为患者和临床各科提供优质服务。

2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措施

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的检验差错防范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过程。我们从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将相关教育内容贯穿于学习的不同阶段,具体措施体现在全程化、全员化、规范化和信息化4个方面。

2.1全程化

从学生进入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开始,防范教育就要贯穿于每个学习阶段,且各阶段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具体分为在校期和实习期两个阶段。

2.1.1在校期

在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进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和慎独精神,树立法律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如告诉学生在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而采错患者标本、编错标本号码、发错检验报告等检验差错的后果。在二年级的专业课程中,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严格规范、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注意结合检验差错进行案例教学。如临床工作中违反检验操作规程,血液标本管离心时破损、尿液标本放置时间过久致细菌污染、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错误等差错导致临床医疗纠纷或事故的案例。在二年级下学期,学生进入实习前准备,学校安排对重点操作项目进行一周的强化训练,使学生为即将进入的实习阶段做好思想和技能上的准备,为最大限度降低实习期检验差错的发生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容易出现的检验差错,在训练中加以重点指导。

2.1.2实习期

学生在三年级进入实习阶段,这是他们从学校的安全理论到临床安全实践的必经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完成从学生到准检验技术人员角色的转变。实习生到实习医院后首先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将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纪律等充分介绍给学生。另外,通过礼仪服务、沟通技巧的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好与临床各科关系、医患关系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和沟通技能。整个实习阶段,实习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按照实纲完成实习计划,同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规范的操作技能,对于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能及时防范,将检验差错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2.2全员化

一方面,学校实习就业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思政部和医学院等多部门齐抓共管,围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形式和多种途径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加强对校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如学校实习就业处将实习医院反馈的相关教育教学建议,通过召开院(系)联席会、座谈会、实习班主任(辅导员)和实培训班等形式传递。每位任课教师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每位班主任(辅导员)通过班级管理、主题班会等日常工作进行常抓不懈的防范教育,每位实在本组实习过程中及时了解组员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向医院科教科(检验科)和学校实习就业处、所在院(系)反映,使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学校为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确保学生的校外实习质量和安全,与一些教学管理规范、拥有优秀带教教师队伍的医院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实习就业处作为校方职能部门,直接与医院的相应管理机构(科教科或教学管理办公室)对接。通过加强院校联合的实习安全教育和管理,形成“实习医院—实习就业处—医学院(班主任/辅导员)管理网络”,保证实习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最大限度地降低检验差错的发生率,杜绝医疗事故。

2.3规范化

根据检验差错防范教育的需要和现有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相关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基本制度及工作流程,形成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如学校的教学工作条例、实践指导教师岗位职责、毕业实习工作管理规定、实习就业处工作职责、校外实习带教教师和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等。学校实习就业处保持与各实习基地科教科(教学管理办公室)的密切联系,采用多种联系方式,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实习动态;定期召开实习基地有关管理部门领导和带教教师的教学研讨会,共同探讨实习生的管理和安全教育;不定期邀请实习医院领导和优秀带教教师来校讲学,利用面试招聘为学生做安全教育。此外,实习就业处应加强与各实习组的联系,建立每个实每周汇报制度,定期以电话、信息、电子邮件、QQ或微信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汇报本组实习情况。通过学校和实习医院两方面规范有序的教育教学管理,使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得到有效保证。

2.4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通过学校的门户网、实习就业网等信息平台接受相关安全知识的学习。如在实习阶段,实习就业处与各实习医院、各实习小组分别建立QQ群、微信群,通过QQ、微信、电子邮箱等现代信息手段,保证院校和师生间的即时沟通,充分利用信息化方便快捷的优势为防范教育服务。此外,还可通过网络平台做好对学生个体的服务工作,如学校建有实习就业网,实习版块把实习生的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定期更新内容;设立实习组QQ群和微信群,及时实习生动态,对实习生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提醒,接受在线实习生一对一交流,将培养学生防范差错事故的意识和能力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强调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时,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起来,特别注意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以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胡丽华.临床输血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曾阳.浅谈检验差错防范与自我防范[J].药物与人,2014,27(4):252.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 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 培养方案 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将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的形势,重构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是摆在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本校于2013年开设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改革,回顾对重构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的体会与思考。

一、明确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

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

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传统的医学三阶段论,即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地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这种课程体系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医学检验教育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巨大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医疗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并且在未来的医学检验教育中还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学制短、任务重,要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完整的知识传授,又培养学生岗位基本能力,需要在强调学科系统性的同时,避免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叠。必修课程学时过多,让学生能够有时间了解检验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适应临床第一线对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本校的四年制课程设置如下:

1.注重人文教育,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论、邓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卫生法学等。

2.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学习打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医用物理学等。

3.大类基础医学课,为专业学习打下医学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内科学,外科学总论等。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深入,开设基因诊断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

4.根据检验专业特点,开设专业教学课程,包括:血液学检验,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检验仪器分析,临床检验学,寄生虫及检验,检验专业英语,输血与输血技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等覆盖医学检验各个方向的专业课程。

三、加强临床实习,增强实践技能

根据医院检验技师岗位的要求,现在医院检验科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检验技师系列,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归于医学技术类就是适应这一实际需求。加强临床实习,有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适应新的医学检验发展形势的人才。具体分阶段进行:

1.在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以各医院检验科及试剂、检验仪器生产企业为依托,时间2周左右。在第三学年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引入CBL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好常见的检验指标,使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对临床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了解医学检验内涵及发展。

2.强化临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安排在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前进行。针对专业实习要求、医学检验综合技能培训等项目进行。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有助于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3.临床实习强化检验的综合技能。在第4学年进入临床实习,时间52周。其中10周设置为临床内科实习,使学生对临床对检验的需求有初步的感性认识;32周检验专业的轮转实习,在此期间加大力度训练检验的操作技能,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检验结果及掌握其临床应用的能力。10周设置为毕业论文撰写,在临床实习开始,针对每位学生安排一对一的实习指导老师,在进入专业实习时即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课题设计,提交开题报告,由实习单位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评估。让学生经历从选题方向、查阅文献、确定方案、着手实验、反复验证,再到论文的写作与修改一系列过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严格专业出科和毕业综合考核。各专业出科考试安排在某个专业轮转结束时,如该生轮转完生化检验,则在出科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录入实习综合考评表。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毕业综合考核,毕业考核主要为论文答辩,成立答辩委员会,专家根据论文实际工作,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设性建议,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论文设计,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培养基本的科研思维并巩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

四、结语

检验医学是现代精密的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知识的有机融合,是医学领域中发展较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外延已经扩展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和产品营销等[3]。

对于新形势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培养,尤其原来以培养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必须进行高效的课程体系整合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的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借鉴较早开办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学院校的先进经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4],为全面推进医学检验四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候振江,李红岩,李吉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J].检验医学教育,2008,15(2):4-7.

[2]陈敏,胡建达,林孟戈,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7(2):66-67.

[3]刘辉.从科技发展的多元化探索检验医学教育模式的多样性.检验医学教育,2007,14(4):10,25.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陕西省陕南、陕北、关中西线、关中东线共4条线路的1市10县共计30家基层医疗单位。陕南线走访了9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西乡县医院、西乡县中医医院、白河县医院、镇安县医院、5所乡镇卫生院);陕北线走访了6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榆林市府谷县人民医院、府谷县新民中心卫生院、延安市子长县人民医院、子长县李家岔镇中心卫生院、铜川市宜君县人民医院、宜君县彭镇中心卫生院);关中东线走访了5所医疗机构[澄城县医院、澄城县韦庄中心卫生院、寺前中心卫生院、高陵县张卜中心卫生院(精神病专科医院)、高陵县湾子中心卫生院];关中西线走访了10所医疗机构(亭口镇中心卫生院、南指挥镇卫生院、长武县县医院、长武县中医医院、凤翔县县医院、凤翔县中医医院、宝鸡市中心医院、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宝鸡市东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武县华仁医院)。

1.2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组织专业教师分别赴陕南、陕北、关中西线、关中东线进行现场调查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并通过开展座谈会、进科室参观和访谈形式进行调查资料的补充。

1.3调查内容

1.3.1个人基本资料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个人资料,其中包括年龄、性别、学历、毕业学校及毕业时间、所学专业、学位、从事医疗工作年限、职称、聘用类型。

1.3.2岗位需求的知识情况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需求的知识情况,其中包括基层检验人员最需的知识及技能、最常规开展的实验项目及检测方法、实验室质控条件和标准。

1.3.3医学检验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需求情况调查基本知识:标本采集、室内质控、标本保存、检验结果解读、检验方法临床应用评价、检测系统的性能评价、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仪器常规故障及分析。基本操作技术需求情况调查:骨髓细胞取材、涂片及染色、交叉配血、光谱分析技术原理及应用、电化学分析技术原理及应用、电泳分析技术原理及应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技术原理及应用、酶学分析技术及应用、基因扩增技术原理及应用、生化分析仪参数设定及校准。

1.3.4对医疗卫生单位的调查调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的主要仪器设备:分别调查临床检验及血检室、临床微生物检验室、临床生化检验室、临床免疫检验室等常规仪器。调查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的医学检验项目:分别调查临床检验及血液学检验项目。调查医疗卫生单位对本校已开展的实验课程项目,评价调查医院对学校实际开展的实验项目的必要性进行调查,主要涉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项目、临床检验基础实验项目、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项目、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项目、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项目、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项目、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实验项目。

1.4统计学处理

将调查问卷所得资料应用Excel进行资料汇总,用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实际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0份,有效问卷119份。

2.2职称构成

在参加研究调查119名的基层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人员中,100%有技术职称,其中初级职称占85.71%,中级职称占10.08%,高级职称占4.20%。与2008年卫生统计年鉴中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职称进行比较,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职称构成上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初级职称比全国高1.45倍,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所占比例明显较低(P<0.05);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职称构成上与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称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初级职称比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高1.1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职称分布存在不均衡性。

2.3学历构成

在参加研究调查的119名基层检验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7.06%,大专学历占38.66%,中专学历占11.76%。目前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主要以本科和大专学历为主(占85.72%),其中尤以本科学历居多。与2008年卫生统计年鉴中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学历进行比较,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学历构成上变化显著(P<0.05),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分别增长1.32倍、2.75倍,表明高学历人员逐渐增多。

2.4年龄构成

在参加研究调查的119名基层检验人员中,<25岁22人,占18.49%;25岁~35岁70人,占58.82%;36岁~45岁15人,占12.61%;>45岁12人,占10.08%。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员年龄基本呈现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25岁~35岁。与2008年卫生统计年鉴中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年龄进行比较,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才的年龄构成虽呈梯形结构,但35岁以下中青年人员比例较高,年龄结构还有待优化。

2.5工作年限构成

在参加研究调查的119名基层检验人员中,工龄≤5年的人员59人,占49.58%;工龄为6年~9年的人员23人,占19.33%;工龄为10年~19年的人员14人,占11.76%;工龄为20年~29年的人员19人,占15.97%;工龄≥30年的人员4人,占3.36%。主要以10年以下中青年人员比例较高。

2.6岗位需求知识情况统计结果

经调查,基层医院检验人员反馈最多的是缺少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占总人数的84.03%,其中15.97%反映最欠缺的是检验仪器相关知识,65.55%反映最缺乏的知识为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28.57%反映最缺乏检测仪器的校准、维护和保养,5.88%反映缺乏检测技术的系统训练。

2.7医学检验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需求情况调查统计结果

经调查问卷反馈基本知识中非常需要项目主要集中在标本采集知识、室内质控、检验方法临床应用评价、检测系统的性能评价、仪器常规故障及分析。经调查问卷反馈基本操作技术中除基因扩增技术原理及应用在基层较少应用之外,其他检测技术都为非常需要项目。

2.8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现有主要仪器设备调查统计结果

经调查,基层医疗单位医学检验仪器设备已十分先进,完全满足检验项目的要求,血细胞分析仪和生化分析仪95%以上为全自动,县级医院普遍为进口可靠品牌,如贝克曼、日立等,乡镇卫生院普遍为国产优良品牌,如迈瑞、优利特等。

2.9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的医学检验项目调查统计结果

经调查,目前医院常规开展检测项目,日常教学中已经覆盖,但依然存在实验课部分手工操作项目在临床已完全淘汰,即使以单纯动手能力培养为目的,也应重新调整实验内容。

3讨论

3.1检验及卫生

通过调查结果反馈,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职称以初级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大专次之;从调查人员年龄构成可见,陕西省基层卫生机构检验人员年龄结构呈现正态分布,但目前主要以35岁以下中青年人员居多,如何避免未来几年内检验人员的断层培养,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年轻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优化人员的年龄结构,值得深思。本次调查各条线路各地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普遍提出急缺卫生检疫方面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是预防医学专业所不能取代的。目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同岗位的专业化程度已相当高,几乎不存在一人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即岗位之间已划分明确而固定的界限,因此对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样也很大。对检验室而言,预防医学等非专业人才,存在不能立即上岗工作、需岗前培训、业务提升空间有限、临床检验知识面窄等缺点。而本省到目前各医学院校并未开设卫生检验专业,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中需考虑新专业筹建申报的积累工作,为进一步切实培养更适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的人才做出一份力量。

3.2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需求

由于人才的紧缺,使得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验任务难以按期准确完成,导致公共卫生事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在今后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增添部分卫生检验检疫方面的选修课,使得医学检验人才能够分流到基层医院检验科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好、更快地适应各种检验岗位工作的需求。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面临的问题,经过集体探讨,提出了解决措施,此次活动对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积极地努力。用人单位普遍需要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计算机能力较强的人才。针对调查反馈信息,在教学中应当继续加强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明确实验目的,强化课程内一系列专项技能训练等手段,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致力于提高其自主能动性。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任道重远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报效国家、建设家乡的信念;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掌握高新尖的技术及计算机操作能力,还需要培养面向基层能踏踏实实从事医疗工作、热爱医疗工作的学生。因此,不断探索、改革和实施针对改善基层医药卫生机构人才短缺现状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能“无缝对接”的目的,将会是人才培养思考的重要任务。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篇9

关键词:形态学;图片库;虚拟实验室

临床医学检验学是通过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为疾病预防、诊疗和预后提供实验依据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结合的交叉性学科。随着新时代医学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人才的核心[1]。临床医学检验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密不可分,从实验教学着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为学生今后胜任检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教师讲解抽象、学生理解困难的情况,为弥补教学过程中这一缺陷,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专业教学的特点,皖南医学院检验学院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范文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篇1临床—检验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实验室对检验师的重要要求,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实验室诊断的准确性、及时性,使医疗过程更加合理、有效、流畅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