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的经济环境范文
外贸的经济环境篇1
关键词:外贸企业经济环境外部需求融资约束
一、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
(一)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外部需求乏力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速始终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各国经济未能得到有效恢复。2016年7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了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该报告再次下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9%,新兴经济体增长41%。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缺乏增长动力,市场需求偏弱,新兴经济体也面临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国际市场需求萎靡不振。
在全球经济放缓、需求萎靡的背景下,全球货物贸易的增长也在放缓。2012年,发达国家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为2165万亿美元,相比2011年下降08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466万亿美元,相比2011年增长了456%。2014年和2015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进出口贸易额的下跌:2015年,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货物总额为1963万亿美元,相比2014年下跌了115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为1309万亿美元,相比2014年下跌了1273%。此外,根据2016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2016年前2个月全球71个经济体(出口总值占全球贸易总值90%)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5%,比2015年同期降幅进一步回落05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全球贸易增长低缓,势必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中小外贸企业面临世界经济运行中如此诸多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外贸稳增长的压力空前巨大。
(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在全球工业产能过剩、国际贸易大幅下滑、份额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贸易救济措施便成为保o国内产业的重要工具。随着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外贸面临的外部环境趋紧。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一直是遭受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点国家,1995―2009年中国曾连续14年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表1显示,1995―2013年中国共遭受989起反倾销调查,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是第二名韩国的3倍;在反补贴方面,自2004年中国首次遭受反补贴调查以来,2004―2013年中国共遭受反补贴调查76起,占同时期全球反补贴案件总数的227%。中国可谓贸易救济调查的首要对象国。
虽然近几年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有所减少,但进入2016年以来,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今年以来,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案件呈快速上升的态势,今年1―8月,共有85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案件数量同比上升了49%。而2014和2015年全年,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分别仅有95起和98起。
(三)发达国家实施“制造业振兴战略”,促进出口,保护本国市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开始深刻反思自身的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弊端,重新审视制造业对于经济和就业的带动作用,纷纷启动各自的制造业振兴计划。
以美国为例,2009年奥巴马上台以后,便推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旨在重塑美国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力,促进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刺激美国经济复苏。扩大出口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点,为此,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提出了“出口倍增计划”,大力促进出口,扭转失衡的国际收支。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的出口数据,2010年,美国出口总额达185万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129万亿美元,服务出口056万亿美元,这一年出口增长率高达1709%,可见美国“出口倍增”计划对美国出口总额增长的激励作用(见表2)。
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美国急于扩大出口的动机会推动其采取更多的贸易保护措施,而作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的中国便会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会遭遇更多的贸易救济调查。2010―2013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及337调查呈快速上升态势。根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美国对中国发起了6起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在2013年上升到11起,并且涉案金额高达945亿美元;2010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337调查有25起,在2013年有19起,在美国所有337调查涉案中,中国的涉案调查占比达45%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1》《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2》《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3》《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4》。。美国的“出口倍增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中国外贸企业在先进制造业出口方面将面临美国更加激烈的竞争,美国出口的战略将会挤压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空间。由图1可以看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率在2009年大幅下跌,为负增长,2010年出现大幅反弹,但2010年后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率持续下跌。
(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汇率波动风险加剧
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市场因素在人民币汇率水平形成与波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07年5月,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2012年4月起扩大至百分之一,2014年3月起进一步扩大至百分之二。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进一步方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由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状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根据各门户网站整理。。以上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人民币汇率水平波动会更剧烈。
2005年7月至2008年三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827元/美元升值至683元/美元,累计升值21%;2008年三季度至2010年5月,为应对金融危机,避免本币升值对出口产生较大压力,人民币名义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维持在681至684元/美元之间;2010年6月至2014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683元/美元升值至61元/美元,累计升值10%;2015年人民币更是经历双向波动的走势,全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58%;2016年人民币入篮SDR,人民币汇率连连下跌,10月17人民币对美元中间报价67396,更是刷新了跌幅纪录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
面临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加剧,特别是人民币贬值或升值的不确定性,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必然受到影响。一方面,人民币贬值理论上对于出口企业是利好的,但同时也带给企业相应的议价压力。而且,人民币贬值使得进口国外原材料的外贸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这对以加工贸易橹鞯闹行∑笠凳遣焕的冲击。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但中国外贸企业在世界分工中大多仍处于弱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盈利压缩、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也是当前很现实的困境。
二、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国内经济环境
(一)国内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
[JP+1]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由表3可以看出,2010―2014年,我国东中西部的城镇居民年平均工资水平持续大幅上涨,2010―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年平均工资上涨了75%,其中东中西部的涨幅分别为79%、68%和78%。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工资达36万元,居民平均工资水平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态势。而且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土地价格也呈不断上涨趋势。由于土地价格的数据有限,我们用居民住房租金价格指数来衡量土地价格走势。由表4可以看出,虽然2014年的居民住房租金价格指数较2013年稍有所回落,但较2009―2013年相比,土地价格的上涨仍较为显著。而我国的外贸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JP]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中国传统的出口竞争优势不再明显,新的竞争优势却尚未形成。部分出口订单和产业向周边等新兴经济体转移,越南、缅甸等国家便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吸引了大批的外贸订单。
(二)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环境堪忧
中国外贸企业中,中小外贸企业占据了极高的比重。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中小外贸企业数量达到了4185万。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已经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长期因素。
受自身规模与实力的限制,中小外贸企业很难通过上市、债券市场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因此,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便成为中小外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提供给中大型国有企业等“优良资产”,中小外贸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或授信的难度较大。而且中小外贸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小、周转期长,由于商业银行贷款还存在信贷成本上升、贷款审批周期长等问题,导致中小外贸企业无法快速通过银行贷款缓解资金需求。表5显示,自2011年以来,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逐年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5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各个金融结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739万[JP]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仅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12%,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整体支持力度还有待提升。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中小外贸企业过于依赖民间借贷,导致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攀升。根据《中国民间利率市场化报告》所披露的全国16个省、直辖市的民间借贷市场利率,2014年9月份,福建省民间借贷利率高达2881%,其余省份的民间利率从2789%到2486%不等,这一利率远超过同期国家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5%左右)。中小外贸企业在面临流动资金紧张,却无力从其他渠道获取资金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高息的民间融资渠道,加大了中小外贸企业的债务压力。
(三)国家不断加大对外贸的支持力度
虽然中小外贸企业面临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但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外贸发展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外贸稳定健康发展的举措。
2016年1月4日,国务院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2016年5月5日,国务院又了《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涵盖了大量减轻外贸企业负担、促进外贸企业发展的举措,包括(1)充分发挥出口保险作用,进一步降低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费率;(2)大力支持外贸企业融资;(3)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4)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优化出口退税率结构;(5)减免规范部分涉企收费,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6)加大对外贸新业态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7)加快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建设等。
相关意见的出台为外贸发展营造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将有效提振外贸企业的信心。后续国家将会出台更多支持外贸发展的相关举措,为外贸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中国外贸企业的应对举措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济环境较为严峻,但是积极的因素也在不断显现,中国外贸企业应该积极推进自身转型升级,克服不利因素,把握机遇,加快发展。
(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进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大多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层次及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的附加值也较低。较低的产品技术水平极易受到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而且随着成本和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因此,企业应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和技术革新,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层次,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能够占据价值链的上游,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避开各式各样的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企业抵御成本提高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近年恚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一直是国家外贸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推动从数量规模型发展向集约效益型转变;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型贸易向价值链中高端
的自主创新型一般贸易转变。而且为了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政策。所以说外贸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既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必要举措,也是适应中国外贸发展新常态的必然之路。
(二)实行多元化的出口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有效需求不足,企业订单数量下降;且随着发达国家不断加强保护本国市场的力度,中国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一直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中国很多企业的主要市场。市场单一所带来的主要后果便是企业极易受市场国经济环境和贸易政策变化的影响,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较差。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等市场也应该是中国外贸企业重点关注的市场,IMF的数据显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且早于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复苏;而且随着中国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入,中国企业开拓其市场的经济环境也不断成熟。中国外贸企业应在原有的欧美发达国家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兴经济体等市场,实施多元化、差异化的市场战略,拓宽企业的市场渠道,减少外需不足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外贸企业的不利影响。
(三)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以邮件或者快递等形式通关,将传统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数字化,实现产品进出口的新型贸易方式。
传统贸易发展的不景气,给跨境电商市场带来巨大的潜在机会。2013年以来政府密集出台支持发展跨境电商政策,主要涉及跨境电商出口退税、清关检疫、跨境支付等多项环节,政策具备很强实操性,积极促进跨境电商行业规范及完善,跨境电商在中国迅速发展。《2015―2016年中国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45万亿元,同比增长26%。
在国内外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下,相较于传统外贸模式,出口跨境电商将国产优势商品直接对接国外消费者,缩短了贸易中间环节、减少了商品流转成本。中国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可以尝试开展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一方面有助于自身开拓新的市场,另一方面减轻自身经营成本的压力。
外贸的经济环境篇2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
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2006,(7)
[5]郭楠.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6)
外贸的经济环境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污染;江苏省SO2排放量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自由贸易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的空前繁荣和迅速增长,还不可避免地会给其自然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国际贸易的持续增长导致环境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但环境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从而导致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贸易摩擦日渐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贸易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的,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中国的环境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因此,研究我国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深入探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江苏省1991―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SO2排放量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运用协整检验与方程和英格兰检验讨论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江苏省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笔者主要研究了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因为进出口贸易在一国的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衡量一国贸易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国内生产,对一国的环境污染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探讨江苏省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环境污染具有代表性。由于目前江苏省没有对由国际贸易产生的排污量统计,没有直接的污染数据。但江苏省的工业生产与污染排放量密切相关,而工业发展又与国际贸易紧密相关,因此,笔者选取江苏省SO2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本文选取1991~2010年江苏省进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和SO2排放量作为研究指标,数据来源于历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1.经济指标分析。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江苏省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从1991年的53.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657.93亿美元,20年里增长了8672%,年平均增长率434%,其中,由于2008年国际经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进出口贸易额为3388.31亿美元,相对2008年来说有所减少。在2001年以后,江苏省进出口贸易迎来了全面发展时期,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由此可见,江苏省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1991~2010年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显著。从1991年的23.3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284.98亿美元,20年里增加了1322%,年平均增加了66%。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更为显著。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991~2010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中。从1991年的1601.38亿元到2010年的41424.48亿元,20年增长了2486%,年平均增长率为124%。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加。由此可见,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拥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2.环境指标分析。江苏省在近十年中经济贸易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资源、能源的高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江苏省SO2排放量基本稳定,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从1991年的86.98万吨到2010年的105.05万吨。在这20里年波动较大。从1991年86.98万吨到1998年的124.02万吨,这八年里逐年增加;1998-2000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省SO2排放量有所减少;2002―2005年SO2排放量逐年增加并且在2005年达到这九年来最大排放量137.34万吨,四年增加了22.66%。自2005开始到2010年江苏省SO2排放量又逐年减少,从2005年的137.34万吨到2010年105.05万吨,五年减少了23.51%。但总体来说,排放量还是远远超过环境容量,这将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
三、江苏省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计量分析
本节选取1991~2010年间江苏省的贸易与环境相关指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分析方法,从时间序列的维度考察环境污染与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基本思路是:首先,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非平稳性而导致的“伪回归”问题,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其次,针对所选样本数据的小样本特点,进行协整检验,并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来验证江苏省的环境污染与贸易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实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江苏省SO2排放量的影响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协整关系。单位根检验发现二氧化硫排放量、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三个变量均属于一级差分稳定序列。协整检验发现发现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之间存在正的协整关系。可以看出二十年来进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均对江苏省环境产生了负的效应,而且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负效应要大于进出口贸易的环境负效应。(2)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外贸依存度是导致江苏省环境质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江苏省环境质量变化不是外贸依存度的格兰杰原因,外资依存度不是导致江苏省环境质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根据以上研究及结论,本文针对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提出几点建议如下:(1)坚持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国际贸易中,要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减少出口商品中污染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开发绿色产品。(2)加强对外商投资的管理。防止外资以投资的形式将某些污染型行业转移至我国境内,逐步提高提高外国投资者在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3)积极参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国际谈判。这是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最根本途径。(4)建立健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我们应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措施,把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与对外贸易立法结合起来,并实现其与国际通行法规的接轨。
参考文献
[1] 李小平,卢现祥等.环境规制强度是否影响了中国工业行业的贸易比较优势[J].世界经济.2012(4)
[2] 高静,黄繁华.贸易视角下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内在机理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5)
[3] 晋盛武,王圣芳.贸易与环境质量: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1(10)
[4] 刘钻石,张娟.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影响的动态模型分析[J].经济科学.2011(3)
[5] 何洁.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各省的二氧化硫(SO2)工业排放[J].经济学季刊.2010,9(2)
[6] Managi S.Akira H.Tetsuya T.Does TradeOpenness Improve Environmental Quality?Journal of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9,58
外贸的经济环境篇4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为了经济发展要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要限制或禁止某些国际贸易,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亚历山大O基斯说:”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对立的趋势:一方面是为了环境保护控制某些国际贸易的愿望,另一方面是为了自由贸易取消所有贸易障碍的愿望。”所以,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表现为下面两种具体的形式:
(一)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限制影响
当代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贸易自由,减少各种各样的贸易障碍,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佳地利用世界资源。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要力求扫清各种贸易障碍。但贸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其主要表现是:
首先,发达国家利用大国优胜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环境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这是建立在对其国内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的基础上,是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高昂代价换来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实际资源价格的(即没有考虑环境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初级产品。
其次,新一轮环境侵略将使环境安全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环境侵略(也称生态侵略,生态殖民)。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遭受环境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制约
正是由于贸易自由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所以整个国际社会都试图在贸易中考虑环境保护,来协调好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体来讲,是在贸易规则中考虑相关环境因素,在环境规则中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规定、限制,甚至禁止一定的国际贸易。这样,环保措施在实现其环境保护目的的同时,对国际贸易必然构成一定的障碍,其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构成的法律障碍
首先是国际法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规则。这类条约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目的,在规定贸易规则的同时考虑了相关环境因素。最为典型的是GATT第20条。其次是国际法中与贸易有关的环境规则。这类规则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规定了影响环境的有关贸易规则。
2.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设置的经济障碍
第一,课征环境进口附加税。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项产品的出口,除征收一般进口关税外,还另外加征税款。第二,绿色壁垒。它是进口国以保护国内的环境,人民和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根据WTO,GATT的相关规定的条款制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限制和约束国际贸易的隐蔽壁垒。第三,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针对另一国违反国际条约而采取的强制性贸易制裁措施。
3.各国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形成的行政障碍
各国为保护本国环境会制定一系列环境管制措施,环境管制是指为环保目的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各个国家实施环境管制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以保护环境为名,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第二,采用强制性措施,限制或禁止进口,其依据是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方法不符合本国的环境要求。第三,推行国际标准,即对未达到国际组织制定的环境标准的产品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第四,政府环境补贴。即政府以政治原因或经济原因(如因经济困难商无力支付污染防治费用)而对厂商进行环境补贴。因此,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制定的环境法规和贸易规则构成了环境管制的法律基础和依据。随着环境贸易政策的增多,环境管制措施日趋多样化,由此引发的贸易问题也日益增多,从而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实质
(一)利益的冲突
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的目的不能同时达到是一种表面上的冲突,更深层的冲突是南北国家之问的冲突;是南北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水平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上的冲突。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希望扩大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尽管过量开发自然资源可能破坏环境,但这些国家迫于贫困很难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放弃出口收入。另外,它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环境法规极不健全,环境标准相对低下,且无力支付改善环境状况的高昂费用。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过程,环境污染的一度加剧,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迫使这些国家逐步完善其环境法规,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措施。所以,环境与贸易之问的冲突其实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意识基础上的不同利益的冲突。
(二)规则的冲突
国际上环境与贸易争端日益成为焦点,案例之多,种类之多,是空前的。这里还有一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打规则仗,各种各样的规则为争论的各方所援引。而规则的模糊性、规则的不协调正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的环境标准截然不同(其中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相对严格),难以协调,从而导致发达围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环境保护与追求贸易自由上矛盾更趋尖锐复杂。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保护环境是目前国际社会的人趋势,将环保措施纳入到周际贸易的目标和规则中,发达国家的这一行为似乎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发达国家同时又运用各种规则中的例外规定来为自己辩解,规则的原则性、模糊性为其援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这就需要国际社会从全局考虑问题,综合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以求规则的协调统,减少因规则不协调引起的纠纷,加强规则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
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协调
㈠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法律协调途径:
1.不断完善国际法
首先,赋予发达国家更多的国际义务。根据圈际环境法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赋予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上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各国负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共同责任,但存各国之间,丰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这个责任的分担不是平均的。一方面,发达国家要对一些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物质的生产、排放进行控制,率先采取相关措施,列出时间表,而适当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宽限期。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应当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发展中国家额外的资助。所幸的是,这些已经在一些国际性的条约、协定中有所体现,也引起了同际社会的共同关注。
其次,标准的协调。我们应当寻求产品标准的协调。产品标准的高低表明一国在制度选择上是环保优先还是贸易优先。环保优先会阻碍贸易,贸易优先会降低某些国家的环保水平,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产品标准的协调也显得尤为重要。
2.国内法与国际法协调发展,在协调环境与贸易关系上,除了国际法的完善,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法也应作相应调整,把国际法、多边协议的内容以国内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履行国际义务。保护环境不能以经济”零增长”为代价,应当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重目标,所以要完善环境贸易法规,在环境立法中积极考虑外贸行为,在外贸立法中考虑环境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环保产业;推广实施ISO14000国际标准;制定和完善外商投资法规:等等。通过这‘系列措施协调好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达到环保水平和贸易自由的共同提高。
3.完善解决争端机制,环境与贸易的冲突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冲突,且这种冲突短时期内不会消失。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表面目的的不一致和根本目的的一致性,环境与贸易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决定了这两者必然会发生交叉和冲突,并最终协调融为一体,但这个协调过程也是漫长的。所以,现阶段,一旦发生冲突,还是要有相对完备的救济机制,妥善解决环境.贸易纠纷与争端,促使两者走上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环境,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超级秘书网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经济协调途径: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要立足于本国,加强彼此之间的团结合作,积极开发环境无害技术,环保工业产品,实行倾斜扶持政策,发展绿色经济,以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等等,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要抓住机遇,加强与发达国家繁荣交流合作,借鉴吸收其先进技术与经验,争取早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其次,改变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只有本着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思想,各国共同努力,调整现行多边国际贸易制度与多边环境条约之间的关系,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因此发达国家应从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伸出援助之手,使发展中国家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迅速走出生存经济状态,提高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会议,争取与发达国家一起制定公平合理的环境贸易政策,措施,保证其透明度,以免形成新的贸易壁垒,或不利于其本国的环境保护。
最后,尊重各自的国情,区别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冲突在许多场合下,其本质上都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关系。作为发达国家,其已经渡过了发展与积累的阶段,在经济上处了二有利地位,因此,在面临环境危机时,对环境问题有更多的倾向性措施,甚至不惜减慢发展的速度。而在发展中国家,其正在进入艰苦的发展阶段,甚至有些国家还在为国民的温饱问题苦苦挣扎,因此生存才是其第~要事,面对环境问题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解决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冲突时,要充分尊重不同国家的实际国情,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
(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思想协调途径:
外贸的经济环境篇5
关键词:新经济;外贸企业;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59-02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外贸业务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额高达3万多亿美元,外贸的蓬勃发展不仅仅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开速发展,同样也给外贸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了更大的空间。但是在外贸业务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外贸企业的隐患在新经济背景下日渐凸显,如何化解新的外贸环境带给我国外贸企业的冲击已经成为相关学者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
一、新经济背景下外贸环境的变化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新经济的基本内涵是指用创新来引领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于信息技术的成熟以及经济全球化。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立足于国内以及国际传统经济的基础之上,伴随着新经济模式的不断扩展,其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些变化客观上迫使外贸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具体分析如下:
(一)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产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对于外贸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电子商务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例如交流成本低廉、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外贸开展模式来讲,这种冲击所带来的影响是持久的。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并没有做好应用电子商务的准备,无论是在硬件设施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都还存在巨大的不足,尤其是在人才的培养建设方面难以满足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外贸的需要。考虑到电子商务本身的优点,未来电子商务在外贸领域运用范围还将不断拓展,如果外贸企业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那么必将会陷入业务上的困境,难以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竞争环境趋于差异化。近几年,我国外贸的增幅已经明显放缓,整个外贸行业的竞争呈现出更加激烈的态势。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外贸企业所采取的同质化竞争模式必然或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潭中难以自拔。长期以来我国外贸企业在国家贸易领域树立竞争优势的根本就在于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所形成的价格优势,由此导致中国外贸企业的产品给人的印象就是质次价廉,伴随着消费者需求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这种依靠价格进行出口竞争的外贸企业必然会被淘汰。事实上依靠价格优势生产同质化的产品所带来的利润率是极低的,利润率低导致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资金有限,而研发资金的投入不足又会直接导致企业进行差异化的经济实力不足,由此进入一个恶性的怪圈,难以应对外贸竞争差异化的趋势。
(三)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新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而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却不如人意,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外贸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年,外贸企业的短命现象如此普遍,其原因在于企业本身,外贸企业的管理者总是局限于短期的眼前利益,而对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举例而言,我国外贸企业的基本上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这一环节是最容易受到冲击的,任何外部的风吹草动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赖于在产品价值链的利润丰厚的环节进行生产,尤其是应高注重品牌的建设,通过品牌的打造来减少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冲击。
二、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
在新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客观上要求企业进行战略转型以适应外贸环境。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另一方面是对于国家而言,毕竟长期以来外贸都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一)提升外贸企业竞争优势。战略转型的基本目的在于实现战略与外贸环境之间的匹配,外贸企业通过实施战略转型可以带来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在一个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才能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战略一般都是对企业发展的一个长期规划,没有战略的有效引导,外贸企业的发展很容易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出现偏差,进而威胁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确立。按照迈克•波特的竞争理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基本上可以归为三类,即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以及专业化战略,这三种战略模式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外贸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二)开拓新的外贸市场。在整个外贸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必须要进行战略转型来开拓新的市场。我国的外贸市场主要依赖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一些发达经济体,这几个地区占到了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外贸市场的过度集中导致外贸风险被放大。尤其是在近几年来自美国、欧盟等贸易伙伴的逆差逐年攀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贸企业遭遇了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调查,这客观上要求国内的外贸企业开辟一些新的外贸市场,例如非洲、南美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这些新的外贸区域对于产品的需求是不同于以往的发达经济体的,这就迫使国内外贸企业进行适当的战略转型,以开发出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
(三)增强我国外贸实力。外贸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外贸实力的增强依赖于外贸企业这个外贸行业的基本组织细胞。我国整个外贸出口基本上是由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构成,这种产品主要就是依靠的人工成本的低廉来构筑竞争优势。外贸企业的这种发展战略本身不具有可持续性,伴随着国内人口红利期的趋近,中国既有可能陷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这迫切需要国内的外贸企业转变发展战略,通过改变既有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来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整体外贸实力,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飞跃。
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对策
考虑到外贸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已经是必然选择,本文结合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期促进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顺利推进。
(一)强化战略管理意识。战略管理意识是外贸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前提条件,战略管理意识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战略管理转型的推进,很难想象没有正确的战略管理意识就能够促进战略管理转型的顺利推进。长期以来我国外贸企业都局限于加工贸易这一领域,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导致外贸企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是依然停留在小、弱、差的阶段。针对这种情况,在外贸企业经营环境已经发生巨大改变的背景下外贸企业的管理者应进一步的强化战略管理意识,居安思危,树立长远的战略发展观念。强化外贸企业的战略管理意识一方面需要社会的有利引导,同时更需要外贸企业管理者的自力更生,通过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为外贸企业管理者的战略意识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重视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战略转型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传统的外贸企业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不太重视,这导致其在企业的战略转型中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点。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外贸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外贸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到物流、资金流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这三方面的资源(人、财、物)都可以归结为信息流,通过信息技术失误引进对这三种资源进行灵活的配置,将会给企业的战略的转变提供最基本的信息。举例而言,在外贸企业进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转变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来保证差异化的有效推进是一个难点。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本质上是创新,对于外贸企业来讲创新应服从以及服务于顾客的基本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快速的捕捉到客户的潜在需求变化,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完整的消费者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来实现创新方向的选择。
(三)基于价值链进行创新。传统外贸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间处于一个夹心的位置,即处于供应商以及零售商之间,在供应商以及零售商话语权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外贸企业的处境并不乐观,这就要求外贸企业根据自身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一般来讲一个产品最终达到消费者的手中需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即设计研发、加工生产、物流运输、零售终端等,这几个环节加工生产这一环节的利润率是最低的。因此外贸企业要想改变自身所处的不利环境就需要向其它的环节不断拓展,例如一些外贸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切入设计研发、零售等环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取价值链上的利润。外贸企业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上的创新目的在于达到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快速反应,例如外贸企业进入销售领域,这可以直接把握消费者的现实以及潜在需求,反映到加工生产层面就是快速调整产品的生产,减少库存,提升产品的周转率;二是降低成本,外贸企业介入价值链的其它环节固然可以带来利润的上升,但是同时也可以带来成本的大幅下降,例如通过建立全价值链这种理想生产模式,可以大大减少外部交易成本,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在新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相比以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客观上要求我国外贸企业进行战略转型,从以往的成本领先战略想差异化战略转变。外贸企业管理者一方面要认识到战略转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战略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外贸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既要大胆创新,也要小心谨慎,在对自身优势进行准确把握的前提下,进行战略方向的选择,从而实现战略转型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华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戴志伟.基于价值链重定位的大型外贸企业战略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4).
[2]马慧敏.基于价值链定位的中国外贸微观竞争力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6).
[3]王琪.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的战略选择――供应链管理[J].商业经济,2010(18).
[4]任丽娟.浅析我国外贸企业的品牌战略问题[J].中国商贸,2011(21).
[5]徐雪刚.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2).
外贸的经济环境篇6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环境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议题之一,环境问题已成为构成未来世界格局以及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虽然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却产生了很多冲突。由环境保护引发的贸易争端已成为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的焦点,绿色壁垒成为贸易变化的新形式。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概述
长期以来,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为国际贸易研究提供了经典的理论框架,但这些理论都没有把环境资源作为独立的要素考虑在内。以这些理论为依据进行国际贸易时,国家只考虑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比较利益,却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特别是在跨国资本流动频繁的现代经济中,发达国家通过投资将“三高”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贸易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学术界开始将环境纳入到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对传统的贸易理论进行扩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众经历了三个阶段:环境本位阶段、贸易本位阶段和新环境本位阶段。第一阶段环境本位阶段以探讨最优环境保护政策为核心。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兴起了绿色运动并很快波及到全球,贸易与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经济学界开始关注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这一阶段的研究着重于环境问题,侧重研究环境标准和政策、通过税、费、许可证制度解决环境外部化问题,对于环境政策和标准如何对国际贸易、社会福利和比较优势的影响是这一时期主要争论的内容。
第二阶段即贸易保护阶段,研究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核心。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是贸易自由化对福利和环境、对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以及不同环境标准所引发的污染转移。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新环境阶段的研究重点又回到了环境保护上,围绕跨国界的污染和国际环境问题的探讨比第一阶段更为深入和广泛。这一时期的研究侧重于研究解决国际环境的外部性、探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等国际环境问题的贸易政策、制度以及对贸易自由化的问题。
在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即贸易有害论和贸易有益论。有害论认为,国际贸易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贸易规模的扩大加速了环境破坏,促进了有害物质和生产过程向环境管制宽松的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加速了全球环境的恶化。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有Cropper和 Grifiths等。贸易有益论则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而通过贸易限制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只能造成进一步的扭曲。贸易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了环境保护技术,促进更有效的环境管理,加强了环境变化的国际合作。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Keynes.J.M., Ayres, Grubel, Koo 和Stevens等。
二、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的理论研究
1.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的机制
Grossman & Krueger建立了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模式,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归结为三个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scale effect)指贸易和经济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贸易扩大了经济规模,对环境和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如果生产结构和技术水平不变、又缺乏有效的环境政策法规的监管,经济规模扩大的结果会引起了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排放量的增加,产生环境恶化的负效应;另一方面,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国民收入,消费者更偏好于标准高的环境质量,人们更有兴趣和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的投资和技术创新,产生环境治理改善的正效应。研究表明,一国在经济发展初期,规模的环境负效应影响可能更大,污染会上升,但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后,环境污染就会趋于下降。
结构效应(composition effect)是指贸易所导致的生产结构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会随价格的变动在各部门间重新配置,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部门的生产扩张而其他部门的生产规模下降。一般而言,一国在经济发展早期,贸易会导致经济结构向污染更为严重的部门转移;在经济发展后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贸易促进经济结构向低污染部门调整。即在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贸易的结构效应是使环境污染水平先提高、后下降,环境质量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技术效应(technique effect)指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可能改变生产过程的技术应用从而改变单位产出的环境损害水平。技术效应取决于传统技术和外来技术的经济效益的比较。如果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外来技术更具有经济效益,就会替代传统的恶化环境技术,环境质量得以提高;否则,如果导致环境恶化的外来技术更具有效益,传统的改善环境的技术就会退出生产领域,恶化环境质量。
2.污染天堂说
Pua & Esty1997年提出的“污染天堂学说”指出,贸易自由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各国为了维持或增强本国竞争力,纷纷降低各自的环境标准,出现“向底线赛跑”的情形。如果各国发展水平不同从而在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也存在差异,随着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断扩大,污染产业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避难所”。在经济发展早期,出于经济或其他考虑,发展中国家往往降低环境管制的标准,更多地生产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而环境管制严格的发达国家也会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方式将这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贸易将环境成本从进口国转移到出口国,贸易自由化加重了这一问题:发展中国家专业生产并出口资源和污染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通过“合理”的贸易形式将污染“卖”给发展中国家,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恶化。
三、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的实证研究
在对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大量的学者也进行实证的研究检验理论,分析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uts Curve, EKC)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Grossman & Krueger通过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发现,人均收入和环境恶化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关系,即,尽管短期内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但长期将改善环境的质量。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收入较低时,环境质量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收入水平超过临界值时,收入水平的提高使环境质量趋于改善。由于各国污染源和类型不同,这个拐点也不相同。这意味着环境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可以通过经济增长解决环境问题,而低收入国家没有必要实现环境保护措施,这使得发展中国家陷入了EKC的陷阱。这一研究结果很快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自Grossman & Krueger,包括Rock , Hannes, Seldon, Song 及张晓、范金和胡汉辉、陈文华和刘康兵等学者也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成果表明,主要大气污染物与收入呈倒U型关系。学者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揭示的环境质量的运行轨迹是认同的,但运用不同类型的变量和数据实证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
2.“污染天堂说”的检验
虽然有较为严密的理论逻辑,但对“污染天堂说”的实证研究结果却相对混乱。支持这一假说的有Robinson, Low & Yeats, Mani &Wheeler等,他们的实证结论表明,发达国家的贸易活动趋于更多地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富裕国家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政策迫使其污染产业向环境管制宽松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然而,Tobey, Lucas, Birdsall & Wheeler,Grossman & Krueger等人的研究结果却持相反的结论,认为环境标准和政策对贸易模式不存在显著的影响;缓慢发展的封闭经济体的有害污染强度的增长更快,而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的有害污染排放增长缓慢。
四、结论
国内外关于贸易、经济增长和环境问题的研究,理论性研究和是实证性研究并重,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第一,贸易自由化不是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贸易保护手段只能进一步加强市场扭曲;第二,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倒U型的关系说明,贸易提高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同时也改变了产出的结构和生产技术;第三,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难以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和政策,而这一差异导致可能通过贸易和资本流动转移污染产业,但在其影响程度和范围领域里尚无定论;第四,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很多,难以建立反映整体环境状况的综合标准,因此污染标准的选择影响了实证结论。
参考文献:
[1]任建兰等: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M].商务印数书社,2003
[2]胡青红傅京燕:论环境成本内部化[J].生态经济,2001(4)
[3]叶汝求:环境与贸易[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外贸的经济环境篇7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在享受国际贸易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承受着环境、资源的种种压力,如何使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当前亟待解
外贸的经济环境范文
本文2023-12-21 17:12:33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