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范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篇1
国内研究方面,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关系。姚大鹏(2005)基于IS-LM模型分析认为,从微观和中观层面上改革我国的经济结构,可以使我国的IS曲线和LM曲线更加平缓,从而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加强,增强两者之间的协调性。李颖(2007)认为仅依靠货币政策并不能够有效治理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只有配合相应的财政政策,建立起消费主导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和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才能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通货膨胀。苗艳芳(2008)认为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方面存在三大问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缺位”和“越位”并存、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合作不默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缺乏高水平和深层次配合。李颖(2010)提出应该从四个层面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效果:共同目标、相对作用、实施主体以及搭配方式。曾倩(2011)总结了从1998年到2010年间我国每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文件内容,发现我国的财政政策措施和货币政策措施之间缺乏配合,而且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时往往出现“一边倒”的调整模式,这为宏观经济带来了过强的刺激,很容易导致经济“过冷”或“过热”,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张志栋和靳玉英(2011)利用1980年~2009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建立MS-OLS模型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价格决定方面的政策效果,实证结果证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物价稳定方面能够有效互补。
从上文文献综述中我们发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一定是相互加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否相互配合取决于经济结构、宏观调控体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时间等多种因素,分析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增强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国内学者大都从理论和政策层面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忽视了对两者之间配合效果的实证研究。张志栋和靳玉英(2011)仅分析了价格层面的配合效果,研究角度比较有限,而且利用29年的年度数据时间序列较短,建立的模型并不具有很好的稳健型。为了弥补目前学术研究的不足,本文采用1999年1月至2014年1月的月度数据建立了VAR回归模型,对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的互动效果进行了分析检验,希望就政策组合的效应和政策制定的效果得到清晰的结论,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性的有益建议。
二、计量模型
1.计量方法。VAR模型可以用下式表示:其中Yt为时间序列构成的向量,p为自回归滞后阶数,ut~IID(0,Ω)是随机误差列向量,其中每个元素都是非自相关的,但不同方程对应的随机误差项之间可能存在相关。
2.样本与统计数据说明。本文利用财政预算收入完成额、财政预算支出完成额、货币供给M2三变量构成的VAR模型研究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影响关系,为消除变量之间的异方差,将统计数据取对数后进行分析。样本取自期间为1999年1月~2014年1月的月度数据。本文以lnczsr和lnczzc作为代表财政政策效果的统计量,以lnm2作为代表货币政策效果的统计量。Lnczsr表示取对数的财政预算收入完成额,lnczzc表示取对数的财政预算支出完成额,lnm2表示取对数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所有数据均来自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模型利用软件EViews7拟合。
3.VAR模型的设定和估计。(1)以(lnczsr,lnczzc,lnm2)变量构成一个三变量的VAR模型。在得到正确的模型估计结果前我们需要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根据SC准则和HQ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4期。并对VAR(4)模型中的残差是否服从独立同分布进行了检验,通过诊断检验。(2)从水平的VAR(4)模型可以得到估计表达式。
三个方程的可决系数(R2)分别是0.9258,0.8696,0.9998,拟合优度较高。从第一个方程来看,度量货币供应水平的lnm2的滞后二阶的系数为负(-1.790),但是所有lnm2变量的系数之和为正(1.0052),可见总体上增加货币供给速度将增加财政收入增加速度。从第二个方程来看,所有lnm2变量的系数之和为正(1.2655),可见总体上增加货币供给速度将增加财政支出增加速度。从第三个方程来看,度量财政政策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总系数为负(-0.023),说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增加将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速度,而度量财政政策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总系数为正(0.0189),说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增加将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速度。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当货币政策扩张时,由于税收制度的稳定机制导致财政收入也相应增加,这将削弱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但是扩张货币供给是同时配合增加财政支出,可以抵消掉财政收入增加的负面效果。(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检验结果发现lnczsr,lnczzc,lnm2三个变量互为格兰杰因,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性较强。(4)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是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的反应,也即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innovation)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图1是对VAR(4)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表示滞后阶数,纵轴表示内生变量对冲击的响应程度。从图1中可以看出,对对数的财政支出施加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6个月内引起对数财政收入的小幅波动,在10个月之后冲击的作用消失,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逐渐一致,但引起对数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度波动,前5个月波动幅度在-6至4个标准差之间,10个月后波动以一个正的标准差为均值上下波动,且波动幅度逐渐减少,30个月后对数的货币供给大致稳定在1.0个标准差处。对对数的财政收入施加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在6个月内引起对数的财政支出的小幅波动,在10个月之后冲击的作用消失,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逐渐一致,但引起对数的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度波动,前5个月波动幅度在-2至4个标准差之间,10个月后波动以一个正的标准差为均值上下波动,且波动幅度逐渐减少,30个月后对数的货币供给大致稳定在1.0个标准差处。对对数的货币供给施加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对数货币供应量的正向冲击虽然会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所减弱但是其影响却会长期存在,在15个月之后稳定在0.7个标准差的位置,而且该冲击在5个月之后将导致对数的财政支出的小幅增加和对数的财政收入的小幅减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财政政策的冲击将对货币政策产生长期影响,具体而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增加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对于货币政策的增强效果是一致的。第二,货币政策的正向冲击对财政政策的影响作用非常小,而且还会引起财政赤字。(5)预测方差分解。VAR方差分解能够分析影响内生变量的结构冲击的贡献度,图2是对VAR(4)模型的方差分解曲线,横轴表示滞后阶数,纵轴表示内生变量之间的对结构冲击的相对作用。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数财政收入变动中,自身波动的解释部分大概占到75%~100%,自身波动的影响逐渐减弱,稳定在75%左右;0%~20%由对数的财政支出的波动解释,且影响逐渐增强并稳定在20%左右;0%~5%由对数的货币供给量波动解释,且影响逐渐增强并稳定在5%左右。对数的财政支出变动中,自身波动的解释部分大概占到74%~82%,自身波动的影响逐渐减弱,稳定在74%左右;18%~18%由对数的财政支出的波动解释,且影响逐渐增强并稳定在18%左右;0%~8%由对数的货币供给量波动解释,且影响逐渐增强并稳定在8%左右。对数的财政支出变动中,自身波动的解释部分大概占到65%~100%,自身波动的影响逐渐减弱,稳定在65%左右;0%~25%由对数的财政支出的波动解释,且影响逐渐增强并稳定在25%左右;0%~10%由对数的货币供给量波动解释,且影响逐渐增强并稳定在10%左右。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要大于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影响效果。
三、结论和建议
上文通过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研究了我国1999年~2014年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间的协调性,可以得到如下的主要结论:1.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同向变动效应,这是因为当货币政策扩张时,由于税收制度的传导机构使政府财政收入也相应增加,这会削弱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但是扩张货币供给是同时配合扩张的财政政策,即财政支出增加,可以抵消掉财政收入增加带来的对扩张的货币政策的负面冲击,从而两政策显示出存在较强的协调性。2.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间的同向变动效应是不对称的,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强化作用要大于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强化作用,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且增加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对于货币政策的增强效果是一致的;货币政策的正向冲击对财政政策的影响作用非常小,而且还可能引起财政赤字。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间存在同向变动效应,表明两者协调配合的同时会损害各自的独立性,互为对方的政策成本,当经济处于滞涨状态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成本还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我们的建议是,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应该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领域。目前我国进入改革深水期,在进一步强化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进程中,打破二元经济体制,调节市场经济结构,财政收支可以成为发挥重要作用的工具,通过区别对待不同产业的方式,调整财政政策的支持方向与力度,达到结构优化的目的;而货币政策则可以用来控制经济总量,避免局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慎用财政化的货币政策,控制基础货币投入,防止其对财政政策的削弱作用。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要统一目标、协调作用、各展所长,更重要的是不断解决固有的传导机制不通畅、体制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在重视与尊重经济规律和微观传导机构的基础上探索两者协调配合的长效运行框架和制度安排。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篇2
摘要:采用施加符号约束的SVAR方法,分别在两种价格主导区制下对经济周期冲击、货币政策冲击和财政政策冲击进行识别。研究发现:在长期,政府往往通过利率渠道而非数量渠道为赤字融资;在短期,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替代的,当政府承诺低通胀而紧缩货币后,财政赤字扩张的倾向将会对“低通胀承诺”构成威胁;从政策搭配效果来看,当通胀较为严重时采取“双紧”的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是合理的,有利于减弱财政赤字自发扩张对货币紧缩政策产生的抵消作用。
关键词:SVAR;符号约束;财政政策冲击;货币政策冲击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7-31
作者简介:黄晶(1981-),女,河南洛阳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周期及宏观经济政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增长转型如何帮助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项目编号:15YJC790031;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Z15YD013。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早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我国就已确立“综合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这一宏观经济调控基本框架。央行不久前宣布双降、多次逆回购+SLO操作、地方债务限额管理落地及置换扩容等措施,更是财政货币政策同发力的表现。在增长“新常态”与温和通胀压力的双重挑战下,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财政部也多次表示“将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及时进行预调微调,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精准”就是必须精确地描述经济究竟是什么态势、需要什么样的政策、两种政策配合起来结果是什么样的态势(李扬,2013)。这不仅要求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还要求提高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力度,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职能分配(方红生和朱保华,2008)。多年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常常出现“一边倒”的调整模式。一些学者提出,这导致了财政货币政策同时发挥效力不足、搭配模式不完善,不仅限制了其作用空间(周任,2011),也造成了社会福利损失(类承曜和谢觐,2007)。由于财政政策冲击会引致货币政策的内生变化,货币政策冲击亦然。因此,创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控及其配合,首先要了解二者的互动关系和配合效果。
财政与货币政策互动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早期的货币主义者认为由于央行具有独立性,价格水平由货币供给决定,不受财政当局影响。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财政主义学派则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受到一个统一的跨时政府预算方程约束,不可能完全独立。由于政府财政赤字不具有持续性,因此最终的解决方案依然是由央行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Sargent & Wallace,1981)。其后,Leeper(1991)、Woodford(1994)、Dupor(2000)、Cochrane(2001)和Daniel(2001)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价格水平决定的财政理论(FTPL)”,认为财政当局通过名义债券、税收等财政政策变量来决定价格时,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财政现象。Woodford(1994)将这种财政规则称为“非李嘉图财政政策”。在非李嘉图规则下,政府通过锁定当期和未来剩余现值将政府收入及支出外生化,政府赤字通过发行债券来解决。赤字越大,负债随之上升,价格水平越容易上升并导致通货膨胀。现代财政主义者还强调:政府如果采用非李嘉图财政政策,以稳定价格为己任的中央银行就不能无视财政政策的选择。而我国政府执行的财政政策并不能排除非李嘉图规则的可能性(郭庆旺等,2003),中国的赤字水平与通货膨胀互为因果关系,通货膨胀既是一个货币现象,也是一个财政现象(许雄奇和张宗益,2004)。
关于中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方式及政策有效性的研究较多,而对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的宏观效果分析仍相对薄弱。目前,该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赵丽芬和李玉山(2006)研究发现我国扩张的货币政策通常伴随着收缩或稳健的财政政策,而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被动扩张的货币政策。黄金竹(2005)、王文甫(2011)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我国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动适应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制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独立性;晏露蓉等(2008)通过分析我国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提出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构成货币投放与回笼的主体,国债政策会加大货币创造效应,加剧资金流动性过剩;袁卓群等(2014)的实证研究显示,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并且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要大于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影响效果。
受限于数据,晏露蓉等(2008)采用统计描述方法,仅提出了财政政策影响货币政策的一种渠道;黄金竹(2005)仅分析了M1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情形,在当前央行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大背景下,有必要从其他政策工具(特别是利率)的角度进行扩展;袁卓群等(2014)仅采用财政预算收支和M2指标建立VAR模型,作为两大调控政策目标――产出和价格――并未引入实证模型,因而对政策及其搭配的宏观效果分析不足。更重要的是,上述研究采用的方法都隐含地假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尤其是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对等的。诚如赵丽芬和李玉山(2006)指出:“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财政部门与货币当局权力的分离要求不断提高,转向分析目标分离后的财政、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关系,特别是财政斟酌裁量权是否是对货币政策承诺责任的一种威胁显得更为重要”。
如前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仅通过价格渠道和信贷渠道相互影响。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二者同时也对经济周期冲击做出调整。经济衰退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主动做出反应,之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会通过政府预算约束的联系相互做出反应。为此,真正意义上研究政策互动还需要区分政策变量对经济周期冲击的反应以及对其他政策变量冲击的反应。然而,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前述文献均未对这两种反应途径进行分离。此外,对SVAR模型的经济解释会受到内生变量排序的影响,例如采用 Cholesy分解方法识别冲击时,通常将政府支出排在SVAR方程组的第一位,即假设其他内生冲击不影响当期的政府支出决策,这显然未能体现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职能,无法分离主动熨平经济的财政措施和财政的自动稳定功能。
图12显示,当政府增加M2供给时,对产出的影响存在一定时滞,大约经历10个月的调整,产出才会从向下偏离稳态逐渐变为向上偏离稳态。对比图5,当价格由财政政策主导时,M2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从实施到起效所需时间更长。原因可能在于,M2增长率上升后,财政政策的变化与M2政策是替代的,赤字下降会抵消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而当价格由货币政策主导时,财政赤字的变化在短期与M2政策是互补的,会强化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刺激经济更快复苏。
五、冲击拟合结果及稳健性分析
本节在前述两种价格主导区制下,分别对两类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情形中的三种冲击进行了识别。结果显示,首先,两种价格决定区制下的冲击识别结果较为接近,价格决定机制对冲击识别结果的影响不大⑥;计算冲击的标准差(表3),用M2增长率度量的货币政策冲击比用利率度量的货币政策冲击的波动性更大,验证了脉冲响应分析中发现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比价格型货币政策具有介入快、退出快”的结论。
其次,将识别出的冲击与现实经济中代表相应冲击的变量进行对比⑦。分别采用人均产出增长率的一阶差分、财政赤字的一阶差分、M2增长率的一阶差分表示现实中的经济周期冲击、财政政策冲击、货币政策冲击。从冲击发生的时点和冲击方向来看,模型识别出的冲击与现实经济中的冲击拟合效果较好(图13至图16)。
最后,王文甫等(2015)的研究采用混合货币政策定义货币冲击。本文也分析了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混合情形下变量的脉冲响应。建立VAR模型包含6个内生变量:产出、利率、M2增长率、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工资。根据两种不同的价格决定机制,做出如下符号约束假设:
假设323(货币政策主导价格、混合型货币政策情形)扩张性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向量满足:M2增长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在12个月内是非负的,并且利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在12个月内是非正的;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在12个月内是非负的。
假设433(财政政策主导价格、混合型货币政策情形)扩张性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向量满足:M2增长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在12个月内是非负的,并且利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在12个月内是非正的。
结果表明,在混合型货币政策情形下,变量对三种冲击的反应方式与价格型货币政策情形、数量型货币政策情形下的反应方式基本相同,表明这两种政策工具之间可能是没有互动的,只要政策的“松-紧”方向相同,不影响前文的主要结论。此外,王文甫等(2015)在VAR模型中还引入了消费和投资变量。本文验证发现,是否引入消费和投资,并不会对产出、通胀和工资对冲击的反应方式产生显著影响。
六、主要结论
本文采用符号约束的SVAR方法,分别在两种价格主导区制下,对经济周期冲击、货币政策冲击和财政政策冲击进行识别,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互动及其搭配对产出、通胀和工资的影响:
首先,从冲击识别结果来看,模型识别出的冲击与现实经济中的冲击拟合效果较好。数量型货币政策比价格型货币政策具有“介入快、退出快”的特点。财政政策在短期具有自动稳定功能,其影响传导快但持效短,最终受经济下滑的拖累财政支出会趋于紧缩;并且当搭配利率工具使用时,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消失更快。通过稳健性分析发现,使用货币工具组合识别货币政策冲击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微乎其微。
其次,从政策互动情况来看,在短期政府可能会采取利率渠道也可能会采取数量渠道为赤字融资,在长期政府往往通过利率渠道而非数量渠道来为赤字融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独立时,政府考虑到财政赤字配合增发货币会快速推高通货膨胀,可能会采取相反的操作,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为反向操作提供了可能;而当货币政策非独立时,增发货币可能正是为了满足政府赤字融资的需要。即使价格由货币政策主导,由于在短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替代的,当政府承诺为维持低通胀而减少货币供给,货币紧缩后财政政策扩张的倾向将会对低通胀承诺构成威胁。
最后,从政策搭配效果来看,当存在财政赤字融资需求时,积极财政政策与利率的组合搭配比与M2的组合搭配刺激经济的持久性更强、缓解劳动力市场萧条的效果更好。当价格由财政政策主导时,财政赤字持续向上偏离稳态会推高通货膨胀,但推高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及价格由货币政策主导时积极性货币政策推高通货膨胀的程度,表明在我国较高的通胀可能仍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尽管有学者提出“松-松”、“紧-紧”的搭配模式存在缺陷,但就其对均衡工资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来看,不会造成均衡工资长期偏离稳态,对稳定就业具有积极作用。此外,当通胀较为严重时,采取“双紧”的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是合理的,有利于减弱货币供给紧缩后财政赤字自发扩张带来的抵消作用。
注释:
①国内失业率数据在样本期内基本没有波动,大致稳定在4%上下。为此,借鉴Mountford & Uhlig(2009)和王文甫等(2015)的研究,采用工资数据间接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
②月度数据不仅可以合理的规避掉简化式残差中的“系统性的相机抉择反应”(systematic discretionary response),还能够很好地回避Perotti(2005)提出的5个异议。
③该冲击等同于模型中的经济周期冲击。
④由于人口数据没有季度值,因此在计算人均数据时,同一年份内的季度数据均用当年的人口数进行调整。
⑤限于篇幅,文中未给出不施加财政赤字对经济周期冲击符号约束的脉冲响应结果,需要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⑥后文中仅给出了部分冲击识别结果,其他结果可以向作者索取。
⑦限于篇幅,文中只给出货币政策主导价格情形下的冲击拟合结果。
参考文献:
[1]方红生,朱保华.价格水平决定的财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检验[J].管理世界,2008(3).
[2]郭庆旺,吕冰洋,何乘材.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实证分析:协整方法[J].财政研究,2003(9).
[3]黄金竹.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的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2).
[4]李扬.财政货币政策精准配合才能提高宏观经济效率[N].中国经营报,2013-09-09.
[5]类承曜,谢觐.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为什么要协调配合:一个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博弈模型[J].经济科学,2007(2).
[6]李永友,丛树海.我国财政政策时滞的测算与分析――兼论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对重要性[J].统计研究,2006(10).
[7]王文甫.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应比较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1(7).
[8]王文甫,张南,岳超云.中国财政政策冲击的识别与效应――符号约束方法下的SVAR分析[J].财经研究,2015(6).
[9]许雄奇,张宗益.财政赤字、金融深化与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和中国经验的实证检验(1978-2002)[J].管理世界,2004(9).
[10]袁卓群,杨汇潮,秦海英.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性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12).
[11]晏露蓉,姜杰,黄素英,等.关于财政政策影响货币运行的实证研究――从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看财政货币政策的相关性[J].金融研究,2008(6).
[12]赵丽芬,李玉山.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作用关系实证研究――基于VAR 模型的检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6(2).
[13]张志栋,靳玉英.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政策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J].金融研究,2011(6).
[14]周任.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及组合效用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3).
[15]Cochrane, J. H. Long-term Debt and Optimal Policy in the Fiscal Theory of Price Level[J].Econometrica,2001,69(1):69-116.
[16]Daniel, B. The Fiscal Theory of the Price Level in an Open Economy[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1,48(2):293-308.
[17]Dupor, B. Exchange Rates and theFiscal Theory of Price Level[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0,45(3):613-630.
[18]Leeper E M. Equilibria under Active and Passive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ie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1,27(1):129-147.
[19]Mountford A., Uhlig H.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shocks?[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09,24(6):960-992.
[20]Perotti R. Estimating the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in OECD countries,Proceeding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2005.
[21]Qin, D., Quising, P., He, X., & Liu, S. Modeling monetary transmission and policy in China[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5,27(2):157-175.
[22]Sargent T J., Wallace N. 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J].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1981,58:1-17.
[23]Uhlig, H.What are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5,52(2):381-419.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篇3
关键词: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 货币政策效应 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特点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货币政策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然而改革的整个进程不能脱离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本文力图从货币政策效应中,分析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特点,为我国货币政策改革所处阶段及特点提供数量上的依据。
二、计量检验
我们首先从Granger因果检验做起,由于我国常用的货币政策手段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所以我们做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对GDP的Granger因果检验,同时从实践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我们做财政支出GDP的Granger因果检验。为了防止伪回归,我们对各时间系列的单位根做检验。
(一)Granger因果及单位根检验
经检验,利率、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都显著地Granger引起GDP。
经检验,Ingdp、Inml、Infinance、Inratio(gdp的对数,ml的对数,财政支出的对数以及利率的对数)都是I(1)过程,且存在着协整关系。
(二)建立包括Ingdp,inml,Infinance的,滞后三期的VAR系统
LNGDP=0.2104892954*LNMl(-1)+0.3015000959*LNMI(-2)+
(3.26) (0.27)
0.2330595224*LNMl(-3)-0.4970655566*LNGDP(-1)+
(0.37) (-2.06)
0.08326675986*LNGDP(-2)-0.3935002847*LNGDP(-3)+
(-0.35) (-0.09)
0.1607142731*LNFINANCE(-1)+(12514499022*LNFINANCE(-2)-
(2.186) (1.671)
0.3063730264*LNFINANCE(-3)+9.336098552
(0.711) (2.96)
从检验结果的各项指标来看,r2较高,F统计量较为显著,离差平方和也不大,并且残差的相关系数也不高,模型是可以接受的。
从各项系数来看,滞后一期的lnml对lngdp有正的影响,并且影响是显著的,滞后两期后效果不明显。说明货币政策从政策执行到效果产生有一期的时滞,货币增长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与经济理论相符合)但这种效果持续时间不长。财政政策的作用是显著的,并且政策效果有着较长的持久性,但是二者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及贡献的大小我们无法衡量,必须做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做脉冲和反差分解来分析。
(三)脉冲反应:反应程度的衡量
从脉冲反应函数中可以看到:
1.从脉冲反应来看,货币政策开始有一个时滞,而后开始起作用,货币供应量增长1个百分点使得gdp增长在到第四期达到最大值,增长约0.04个百分点,然后慢慢的影响就接近0。以后货币供应量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成波动状态,并且幅度越来越小,趋向于0。
2.财政支出的影响是逐步增大的,财政支出增长1个百分点在第二期使得gdp增长0.15个百分点,第三期达到最大为0.23个百分点,后降为0。
3.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造成的波动更大,而且持续时间长,这可能以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有关。财政支出的扩大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财政支出中基础设施的投入部分比例较大。而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时滞比财政政策还要长。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可以从一定程度衡量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gdp增长的短期效应,但是二者贡献率的大小,二者的地位无法衡量,这需要通过方差差分解来进行。
(四)方差分解: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贡献率大小
方差分解是通过衡量系统中被解释变量的方差的变动中由各因素方差影响所占的比重来衡量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变动贡献的比重。所以通过建立包括tngdp、lnml、lnfinance的系统,并通过对lngdp的方差分解来衡量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贡献率大小。
从方差分解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1.货币政策的效应与财政政策相比不够显著。这与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情况相吻合,我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比有效性不够显著,货币政策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gdp增长的7%左右,而财政政策对gap增长的贡献率大约在15%左右。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较长的时滞,并且货币政策的时滞长于财政政策的时滞。这与前边脉冲相应函数的分析相一致。是由于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发展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和财政政策有较大的相关性,并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有更长的时滞。
3.gdp的增长有很强的自生性。在gdp增长中近70%的部分没有被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解释,说明gdp增长的自生性较强或者一些对gdp增长产生影响的变量没纳入模型。
(五)用同样的方法建立利率、货币供应量和GDP的VAR系统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构建由货币供应量,GDP利率组成的VAR系统,分析货币政策中利率政策和货币供应量政策之间的关系(三个时间系列都是一阶平稳过程,并且利率、货币供应量都与GDP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同样我们做GDP关于利率、GDP关于货币供应量的脉冲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通过脉冲反应函数可以看出:
1.利率的上升使得GDP下降,这与理论相吻合,利率上升提高了企业成本,企业减少产出。
2.同时可以看到利率政策有一期的时滞,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第三期GDP增长率下降了约0.18个百分点,第四期后利率政策的效果几乎就为零。
3.利率政策相比货币供应量政策撤果不显著,且持续时间较短。
从方差分解中可以看出:
1.利率发挥作用几乎没有时滞,第一期就影响到GDP的波动,但是对GDP的影响十分有限,仅占GDP波动的5%左右。
2.而货币政策的作用与前边的结论相类似,有三期左右的时滞,并且在第一期对GDP波动没有影响。
3.在我国货币供应量对GDP波动的作用明显强于利率对GDP波动的作用,利率对GDP波动的作用仅为货币供应量的30%左右,与美国的情况相反。
三、计量分析结论
(一)货币政策有效但效果有限
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得到货币供应量是GDP增长的原因,而GDP增长不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原因。而且从宏观调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方面的作用。而引起人们对货币政策效应争议的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利率政策作用不显著,其次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较强的相关性,对财政政策有一定的依赖性,作用效果远远低于财政政策,方差分解中仅有财政政策的50%。因此,在转轨经济中我们不能忽略货币政策的作用,另方面,要发挥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加强货币政策作用。
(二)转轨时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是其发挥致用的重要内容
我们建立由GDP、财政支出、货币供应量的VAR模型,从方差分解中我们看到财政支出对GDP变动的贡献率为15%左右,而货币供应量变动对GDP变动的贡献仅为7%,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对GDP贡献仅为财政政策的50%,再从脉冲反应函数来看货币政策的时滞,比财政政策的更长,而引起gdp变化幅度小于财政政策。这与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内奉行的财政包干制度有关,特别在计划经济下,企业的资金由财政供给,并以贷款的形式下拨溃币供应量增加,货币政策成为财政政策的附属。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而1998年后货币政策的扩张贷款量的增长与财政支出的扩大,国债发行量的增长相配套,也使得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依赖性大。因此,在转轨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与财政政策相配合效果才明显。
(三)利率政策效果不明显,以利率作为主要调控手段的时机还不成熟
利率政策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的政策调控手段,它是一种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它具有调控的间接性,渐进性,低成本,在条件具备时调控效果好等特点,因而几年前一些经济学家就提出我国的政策调控手段应向利率调控转变,以利率调控为主。然而从以上计量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施行以利率调控为主导的调控体系时机还不成熟。从由利率,货币供应量,GDP增长率组成的VAR系统中可以看到,在方差分解中,利率对GDP波动的影响只占了总波动的5%左右,远远低于货币供应量的15%,并且利率对产出的弹性约为26%低于货币供应量对产出的弹性32%。利率市场化是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只能在条件具备时,宏观调控的重心才能转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篇4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IS-LM模型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5次通货膨胀和1次通货紧缩,其中1979-1980、1984-1986、1987-1991和1992-1994年期间,物价水平出现大幅度上涨;但是从1997年开始,物价持续走低,出现负增长,进入了通货紧缩的状态;而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物价开始上涨,到了2004年,物价上涨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理论界开始讨论中国是否进入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在此背景下本文论述以消除经济不景气时期的通货紧缩、经济过热时期的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为主题,重点论述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协调机制和模式,通过回顾总结近年来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实践,剖析总结了98年以来两大政策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对策。本文在分析研究中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依然是我国财政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通过IS-LM模型分析了财政政策会在什么情况下更有效以及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与货币政策相结合。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两者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无论在经济扩张还是在经济紧缩时间,两大政策都能对经济总量与结构两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要使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就存在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配合问题。本文分六个部分论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对策,第一部分引言,第二部分强调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探讨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协调机制和模式,第四部分剖析总结了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提出了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改进对策,第六部分评述性结论。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在关联性
1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资金运动、政策目标、政策手段等方面的密切关联性 在社会资金运动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与企业资金等一道构成社会总资金的整体,每一方的资金运动都会在另一方引起某些连锁反应;在政策目标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的目标是一致的,最终都是要实现充分就业、高增长和物价稳定运行这三个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在政策手段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存在互补性。一般来说,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率和财政支出水平等,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制度和贴现率等;在政策实施主体上,既有区别也有高度的一致性。货币政策实施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财政政策实施的主体是财政部。两者分成两个不同的实施主体,但都是政府的组成部分,调控的主体都统一于国家。
2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性 首先看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财政的收支活动将引起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的变化,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的变化将对货币供给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财政收支过程中发生的结构变化或差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供给结构;二是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结余和财政收支赤字这三种不同的收支状况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存在很大不同;三是财政资金的运行方向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财政支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财政支出的构成,另一方面取决于积累性支出的使用效果;四是,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取决于财政赤字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弥补。因一国弥补预算赤字主要分为国内融资和国外融资两大类,而不同的融资方法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也很不相同。但总的来说,财政赤字的各种融资方式会增加货币供给。其次可以看到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影响,与银行的信贷收入来源、信贷支出方向、信贷资金使用效果等方面对财政收支的影响有关。总之,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性很强,这表明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密切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必要性的一般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具有的局限性、运作特点和作用机制决定了二者必须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对经济应有的调控作用。世界各国的长期实践也已经证明,无论将哪一种政策作为重要政策手段,如果没有另一种政策的协调配合,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协调配合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方面来看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一就财政政策来看,按照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减轻税负以刺激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回升;在经济膨胀时期,则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以避免经济过渡膨胀。但在现实中,财政政策的运作常因财政政策本身的局限性而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二就货币政策来看,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相应地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但这一政策的局限性使它在现实中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此外,货币政策效果也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所抵消。
2、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机制来看,二者存在明显差异,更有协调>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
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和金融是两种基本调控手段,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实现都与这两种手段密切相关。财政调控和金融调控发展作用都以货币运动为基础,都是通过作用于市场上的货币资金供求状况,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进而体现政府调控意图,因此这两种调控手段之间任何一种调控手段的运用方式、范围、对象及调控效果都必然影响另一种调控手段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方向。但财政调控和金融调控在调控主体、调控对象、调控效果以及运行状态等方面各有特点。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篇5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突出的问题是结构问题,结构问题甚于总量问题。经济结构上的不合理,会造成局部需求过高和局部供给不足,必须重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分别通过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调节,实现对经济总量的均衡控制,面对我国经济高位运行的状态及经济运行中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我们必须要实现“双稳健”的搭配政策,确定合理的政策取向,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必须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要健全和完善国家规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得好不好,关键一点是看它们是否从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势及微观经济状态出发,进行合理的搭配,确立一致的目标,形成趋同的政策效应。我们知道,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不同的经济运行状态下,二者发挥作用的机制是不一样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和政府的支出,来直接影响经济的运行,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调控效果比较明显,但长期使用,会引起赤字和贸易逆差及挤出效应。货币政策属于间接性的经济调控,具有较强的市场调节特点,调控也具有灵活性和伸缩性,可经常使用,但由于传导过程的复杂和滞后,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使用效果明显,货币政策使用效果弱些;在经济复苏和繁荣时期,财政政策使用效果递减,而货币政策使用效果渐大;在经济衰退时期,财政政策使用效果递增,货币政策使用效果减弱。因此,二者的使用必须要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和运行状态相适应,根据经济形势的要求,分别选用,配合运行。
二是要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转向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上来。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出现投资增长速度过快、贸易出现顺差和经济的高位运行状态。如果出现经济过热,势必导致通货膨胀或使经济进入下一个萧条周期。为此,要想抑制经济局部过热和物价上涨的苗头,扩张性财政政策必须要适时退出,及时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上来。要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合理把握紧缩、中性和扩张的政策力度,达到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实现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上的优化。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和增值税转型步伐,推进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为企业的公平竞争搭建一个合理的税务平台。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政府支出结构,要把资金向公共服务和公共消费上倾斜,着力解决好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环保和民生方面的问题。注重对不发达地区的扶持,促进地区结构的转换。要发挥国债的经济调节作用,适当地增加一些中短期的国债数量,降低偿债风险。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层医疗卫生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间接调控机制,实现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首先要积极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资本持续大量流入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完善汇率机制。选择合适的时机,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央银行应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信贷规模,抑制个别地方和行业领域投资的过快增长。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与结构优化调整。要加快金融企业改革,尤其是推进政策性、股份制银行的改革。支持资本市场改革,扩大融资渠道,改变融资结构,协调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协调发展。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要配合提出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的政策措施。
四是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可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稳健性政策(中性政策)三大类,要正确区分和理解。财政政策要以国债手段为主转向以税收和财政贴息手段为主,刺激总需求。货币政策要更多地运用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手段,调节总需求。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目前,我国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领域,与产业政策导向出现了大的偏离,这就要求我们对现行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形成动态协调配合机制,以发挥其综合调控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新体制相配套的财政框架,建立三级分税分级财政。国家要建立规范的公共收入制度,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坚持预算、收支两条线。要通过改革完善国债发行交易制度,来统一国内债券市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篇6
【关键词】地方财政政策 中央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VAR模型
一、中央和地方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一)我国财政收入以中央财政收入为主
1995~2015年之间,我国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收入平均占51.02%,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占48.98%。其中,2015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降到近20年最低为45.5%,总体来看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总体相当,相差不大。
(二)我国财政支出以地方财政支出为主
1995~2015年之间,我国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支出平均占24.02%,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占75.98%。其中,2015年中央财政支出占比降到近20年最低为14.5%,总体来看我国财政支出以地方财政支出为主,且地方财政支出占比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详见图1)。
(三)中央和地方财政政策协同作用有待加强
由于我国财政支出以地方财政支出为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财政政策效果受地方财政支出领域影响更大。而我国原有以GDP发展为主的政府考核制度和体系,使得各省在扩产能、搞建设等方面,与其他省市之间、各省与中央之间存在明显利益博弈空间,如在2008年前后地方政府为了增加GDP,提高政府考核业绩需求,对投产钢铁、煤炭等传统制造业的积极性特别高,这一方面是造成我国过去十几年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不断增多的主因,也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性不高的主因。
二、基于VAR模型的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和相关检验
1.指标选取。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等四个指标作为研究的指标(详见下表)。样本区间为2009年3月至2015年12月,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和Wind金融资讯。本部分使用Eviews6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平稳性检验。利用DF-GLS和KPSS对变量进行单位根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本文原始变量取对数为平稳序列。
3.最优拟合度预测误差阶数选取。如表2所示经各信息准则综合判断,模型最优拟合度预测误差阶数为4阶。
(二)实证小结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现阶段我国地方和中央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且地方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较中央财政政策更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变动影响呈现不同趋势,中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般实行松紧搭配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而地方财政政策往往与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同向共振效果,这说明地方和中央财政政策存在某种不一致,由此可能会消弱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整体协同效果。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我国金融服务总量占比中仍然以国有或国有背景企业为主,而这类机构受地方财政调控影响最大,地方政府推动或限制这类机构发展的动力、措施和手段比较丰富有效。
三、政策建议
(一)继续优化和改善地方政府考核管理制度,提高地方政府响应中央政策的积极性
建议不简单考核地方GDP指标,而将地方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情况以及地区可持续发展、人居幸福指数等纳入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GDP考核体系,在提高地方政府响应中央政策的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地方政府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积极性和思想。
(二)强化对地方和中央财政政策一致性和协调性的管理
建议中央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既要充分考虑各省市的特点,强化规划和财政政策的一致性;又要对可能存在过剩竞争发展的地区和行业进行窗口指导,尽量降低地区因利益博弈而产生的无效资源或行政浪费现象发生。
(三)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建议建立中央、省一级财政部门与人民银行之间的横向和纵向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机制,强化财政与货币政策出台前后的协同配合和预期管理,降低财政和货币政策运作成本,切实提高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英]特伦斯.C.米尔斯著,俞卓菁译《金融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学模型(第二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2]熊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宏观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J].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篇7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最重要的工具,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二者之间搭配组合方式的变化、操作工具的协调程度、政策力度的把握都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调控的综合效果,而且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
(一) 主要配合模式
综观世界经济范围内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松紧二元论
根据不同时期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状况和宏观调控目标的需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分别实行“扩张”或“紧缩”两种政策,简称为“松”或“紧”,相应的就有四种组合方式。
(1)“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的组合,简称“双松”组合。在宏观调控中,一国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扩大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上升,抑制私人投资的增加,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弱化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扩张作用。如果同时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利率的上涨,扩大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发展,带动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西方国家的实践已证明,实行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并把这两种扩张性政策搭配在一起,在短期内会迅速增加社会需求,比单纯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能更快地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发展。
(2)“紧”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的组合,简称“双紧”组合。“双紧”政策主要用于当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急剧恶化时,能够有效地刹住恶性通货膨胀的势头,但也可能导致经济萎缩,使已投入的一部分生产资源因急刹车而浪费。所以这种政策不宜长期使用,否则将导致经济衰退,增加失业。
(3)“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组合,简称“松紧”组合。这种组合方式也是一些国家为更多聚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一种配合模式。当社会经济运行较为平稳且经济结构也较为合理,同时又不存在通货膨胀危险,这时促进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是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的搭配选择。
(4)“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的组合,简称“紧松”组合。这是许多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时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即当社会经济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时,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这时合适的宏观政策搭配应该就是“紧松”组合。
2.松紧中三元论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组合,人们通常以松紧搭配来概括,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确切。对它们的具体组合,仅仅表现为“双松”、“双紧”和“一松一紧”是不全面的。在从松到紧或从紧到松的过程中,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把握量变到质变,缺乏严格的界定,可能导致政策失误和效果不理想。要准确判断是扩张还是紧缩,首先要有中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一概念。中性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增长基本同步;中性的财政政策可以有许多表述,但核心的内容或主要标志是财政收支平衡。
引入中性这一状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应的就分别有了“紧”、“中性”、“松”三种状态,前面所述的四种组合方式就扩充至九种组合方式。类似的,这九种组合方式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情形,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中性的财政政策适用于社会总需求略显不足,供给过剩,企业投资不足但主要的经济比例结构无大问题的情况;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中性的财政政策适用于社会总需求过大、经济效率较差,有效供给不足却面临着较大的结构调整任务的情况。
3.五种组合方式
除了松紧二元论和松紧中三元论之外,理论界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在前述松紧二元论所衍生出来的“双松”、“双紧”、“松紧”、“紧松”四种组合方式的基础上,加上“中性货币、财政政策”模式,我们姑且称之为五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适用于社会供求大体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在适度区间的情况下。此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应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财政应做到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以实现经济在低通胀或无通胀情况下的稳定增长。
(二)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模式的综合分析
不同的政策搭配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而且每一种模式都各有优缺点,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宏观调控效果。两种政策的配合不仅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也需要讲求配合过程中的技巧和技术问题。只有合理利用配套组合,选取最优的政策工具,组合模式才能取得最优的调控效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而非一次性的、静态的组合模型,两者需要相互支持。政府在制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留有余地,增强应变能力,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采取“软着陆”、“点刹车”的办法进行适度调节。实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配合”,既可以缩短单一政策的时滞,又能抵消一部分同向性操作的副作用,延长经济循环的上升期,缩短收缩期,减缓经济波动幅度,避免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逐步形成,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不应再不顾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特点,简单地采取“双松”或“双紧”的政策或者搞“一刀切”,而应相机选择,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和调控时机,灵活运用“松紧”搭配方式,确立一种政策为主要调控工具,另一种政策从旁协助,变分力为合力,提高综合调控效果,使每种经济政策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为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创造一个平稳的发展环境。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具体协调形式
1.宏观调控方面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的调控任务一般由货币政策来完成,因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促进经济增长,可以通过稳定币值创造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中央银行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微调。而财政政策具有强有力的税收政策杠杆,能够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因此,社会公平的调控则由财政政策来承担;至于经济稳定和经济效益是由市场来调节的。但是,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在市场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市场的缺失更多的(包括经济稳定和经济效益)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拾遗补缺。而在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两者的分工又会有所交叉、有所侧重。如在经济过热时期,可主要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使经济迅速降温;而在经济不景气的萧条时期,则要更多地倚重于积极宽松的财政政策的强刺激作用才能推动经济的增长。
2.需求调节方面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需求调节方面的协调配合是最为密切的。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都能产生影响,但在不同时期二者调节的手段、调节的重点与效果又存在差异。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而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国家预算、税收、国债等。在经济过热、需求过旺的“泡沫”经济时期,政府一般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消除经济中的“泡沫”,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和压缩固定资产支出等手段来调节投资和消费;而货币政策则主要是通过收紧银根、提高利率等政策工具来回笼货币、减少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经济不景气、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范文
本文2023-10-31 11:49:13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