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研究分析范文
生物医药研究分析篇1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费用,药品控制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 Utility 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CBA)。
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
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4]:(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用于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作者单位:200032 上海医科大学医院管理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 查仲玲.药物利用研究.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2:112.
2 郑淑鹏.美国受控医疗计划的药品政策.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4∶165.
3 史宇广.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情况介绍.中国药房,1997,1∶3.
生物医药研究分析篇2
【摘要】目的:寻找控制药费不合理增长的有效方法.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分析和评价药费不合理增长的作用. 结果:通过对药物治疗的成本和结果两方面进行测量和比较,确定最佳给药方案,以控制药费的不合理增长. 结论:运用药物经济学控制药物不合理增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药费;增长
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药品费用的增长,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众多的治疗药物中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降低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1 药物经济学
药物经济学泛指西方经济学在药物治疗评价上的应用,包括一切有关药物临床应用的经济学研究.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的学科。其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服务的供方、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通过研究药物治疗成本和用药结果两方面进行鉴别、测量与比较,确定最佳给药方案,以达到最佳药物资源的利用。其研究方法有以下四种:
1.1 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又称成本分析,是成本效果分析的一种特例,它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的成本最低。多在研究初期使用。
1.2 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主要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分析比值)表示。其特点: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如治愈率等临床指标。是药物经济学研究常用手段。
1.3 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在结合考虑用药者意愿、偏好和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1.4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比较单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之间或其他干预所耗费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结果值(效益)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成本和效益均用货币来表示。其结果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但是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难以用货币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2 药费增长的因素
药费的增长有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
2.1 合理因素(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强,环境污染,药品研发成本大幅增加等。
2.2 不合理因素(可控因素)
2.2.1 医疗体制存在的弊端:如药品价格管理体系存在某些缺陷,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现象存在。
2.2.2 不合理用药:临床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引起的用药不合理,滥用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求贵、求新。
3 控制药品费用增长的方法
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可从医疗服务的需求方(患者)和提供方(医生、医院等)着手。我国在控制药品增长方面采取了:对药物利用进行评价,制订《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还制订《抗生素的使用管理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等。这些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有政策性和强制性,医务者的主观能动性没充分发挥。
药物经济学是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医药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对控制药费的不合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
4 药物经济学研究控制药费不合理增长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的治疗成本和治疗结果,因此在控制药费方面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其控制不合理药费增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来实现:
4.1 用于制订《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药品的遴选在选进入目录的药品时 ,既要考虑临床需要,又要考虑经济等因素,药物经济学是主要依据。
4.2 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药品生产单位可根据经济学研究结果,决定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4.3 指导医院制定《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指导医务人员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用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效益,我国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来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其主要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药品收入,使药费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医院用药目录》使用的药品,可控制药费的不合理增长。
4.4 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抑制不合理用药,从而达到有效的控制药费的增长。
4.5 指导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药品分类制度的建立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因此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病人将自己到药店购买药品。病人对有关药物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可满足病人的这种需求,指导病人选取质优、价廉、安全、有效的药品,减少盲目用药,减少浪费。
综上所述,药物经济学研究把用药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融为一体,实现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从多渠道控制了药费的增长。通过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既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又能有效降低药费,最大限度合理利用有限医药卫生资源,具有很实际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德爱,郭荣珍主编. 医院药事管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0~373
[2] 王卓,胡晋红,周兰姝主编. 合理用药[J].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23
生物医药研究分析篇3
蒙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药学中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组成之一。它吸纳并借鉴了印度医学、藏医学、中医学理论的精髓,经蒙古族人民的长期医疗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性、独特理论体系及临床特点的民族医学[1]。其中蒙药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蒙药学已有2800多年的发展史[2]。
蒙药复方为蒙医治疗疾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它的组方较中药复方固定,且同样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它是蒙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具体体现。近年来,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蒙药复方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分离、成分的质控、工艺、药效及机制、临床观察研究等方面,而有关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则较少。毋庸置疑,蒙药复方中,起到药效作用的有效物质无非是诸多化学成分。通过研究,探求蒙药复方中有效物质(有效组分、有效成分),可揭示蒙药复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复方质量控制标准,进而研发物质、药效及毒理、机制明确的创新药物。因此,本文简要回顾了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及概况,论述了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为蒙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趋势,本文提出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究相结合的观点。
1.蒙古族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理论的发展
传统蒙药复方是由多种单味药组成的药物组合体。蒙药复方的药效作用是通过该特定的组合体里化学成分群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即这些化学成分群是复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明确复方中有效物质基础,就可解释蒙药复方中到底哪个成分在起到药效作用,化学成分间是怎么相互协同而作用于人体的。探求蒙药复方中有效物质(有效组分、有效成分),才能对蒙药进行有效的提取、纯化、优化制剂工艺、制定复方质量控制标准,可揭示蒙药复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进而研发物质、药效及毒理、机制明确的创新药物。因此蒙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是蒙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蒙古族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建立
目前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多集中在以复方中某个成分或某些单味药的有效成分为指标性成分,于体外水平上,对其进行提取分离、定性及定量分析,或将对其进行药效跟踪,证明其蒙药复方有效。而将其蒙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以药效/药动为指标,于体内,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及药效的追踪,从而确定复方有效物质的研究还未曾报道。以蒙药复方中有效成分为指标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该研究是以蒙药复方中某一成分为指标性成分,其中该指标性成分均是在组方单味药成分的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确定分析的指标性成分,采用多种分离及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工作。在病理模型下,以药效为指标,追踪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本研究即根据临床疗效,建立合理的病理模型,确定一种或多种药效作用的观测与评判指标,然后对复方及各有效组分(有效成分)进行活性追踪。
3关于蒙古族复方制剂与创新药物的研究新思路[3]
蒙药复方制剂与创新药物的研究新思路,以下几种:建立蒙药复方血中各移行成分血清指纹图谱,分析其“类药成分”,依据“血清药物化学”的理念,我们可以建立蒙药复方血中各移行成分血清指纹图谱,在全面分析蒙复方入血成分、分析其“类药成分”(类药成分即有效物质的前体,疑似有效物质)。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进行研究时,现在多是对复方整体和各个单味药的体内外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找出了移行成分、来源生药及其代谢产物,这能为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奠定基础。基于特定病理模型,分析蒙药复方各成分体内药动学过程(PK),考察复方中各成分间的协同作用及机制,在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中,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国内外学者,都有很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笔者在已中也已强调:在研究复方有效物质基础时,病理模型的重要性。因此,蒙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也同样在合理的病理模型下进行各项研究。基于特定病理模型,根据药动学时间点进行药效学追踪(PD),考察复方中各成分间的协同作用及机制,采用特定的病理模型,根据药代曲线结果,选择不同药效时间点,分别应用药效学实验,对其复方进行药效学追踪,为PK/PD关联性分析提供PD数据。
参考文献
[1] 毕力夫,阿古拉,刘建一,吴岩. 构建蒙医药学现代化研究平台的意义与作用[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05):346-348.
[2] 松林,乌云斯日古楞. 试论中国蒙药的研究概况[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26-28.
生物医药研究分析篇4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
费用,药品
控制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and its role in controlling drug costs he zhigao,chen jie,dept. of research on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200032
abstract controlling the rise of drug costs has become a problem which is in dire need of solution.the study of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the paper offer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finition,research methods,application steps and functions of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cost,drug control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 utility 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cba)。
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
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4]:(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用于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作者单位:200032 上海医科大学医院管理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 查仲玲.药物利用研究.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2:112.
2 郑淑鹏.美国受控医疗计划的药品政策.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4∶165.
3 史宇广.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情况介绍.中国药房,1997,1∶3.
生物医药研究分析篇5
【关键词】 中医方剂;量化分析;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是有推理规则(中医学知识)介入对中医方剂进行量化分析的支持系统,简称为CPIAS,“C”代表中医学,“P”代表处方,“I”代表智能,“AS”是分析支持系统,为决策支持系统“DS”的一个变种。
1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研究的切入点
名老中医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其临证医案上,对医案的分析是其经验继承的关键环节。医案中有处方、临床表现、诊断、辨证、立法、评述等若干要素,而CPIAS仅以处方为分析对象,以中医诊得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唯一参照信息,这样的数据要求是为了研究的客观性,只有做到客观,才有可能获得可靠的结果,从而发现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
“处方”是医生辨证论治的落脚点,它虽然是主观思维的产物,但是所有疗效的取得都是源于处方的具体内容,这是没有争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处方是研究医生经验最客观的数据,而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处方取得疗效的缘由,因此我们的研究以“处方”作为切入点。
“临床表现”是中医思辨的重要依据,也极具客观的特性,当然客观世界是通过主观世界来认识的,尤其是中医的四诊信息会有一些主观的因素介入,但它绝非黑箱,而是具有开放系统的特征(在场的人均可以获得),相对而言是比较客观的信息,因此成为我们分析处方的重要参照数据。
至于医生的诊断、辨析、评述等信息,均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具有黑箱的特征,是我们研究处方时需回避的。即不能把这些信息作为研究的依据,否则在逻辑上会违背客观性,而使研究的结果不可靠。但这不是说这些信息不重要,相反,我们把这些信息做为分析结果的重要评价参照。当相对客观的分析和人的主观认识取得一致的时候,将意示着分析结果的可靠和分析方法的成功。
2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的研究目标
CPIAS的研究目标是用定性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医家处方,从而得到医家辨证论治的思路,同时用量化数据的方式(形式化的)表达出来,当然这种量化表达的概念不同于实验科学研究的数据,而是基于数学方法的一致化的宏观量化的表达。所谓“数学方法”,在我们的研究中体现为近似推理方面;所谓“一致化”,即是确定一种量化计算的标准;所谓宏观量化,即所有计算的量化结果只表示大小、强弱、多少的相对意义。
CPIAS具体实现的目标是用智能分析技术来分析临证医案要素(辨证、立法)的下述7个方面:①计算处方组成各药物的作用力度;②计算处方综合药性的强度;③计算处方综合药味的强度;④计算处方综合归经的强度;⑤计算处方各种功效的强度;⑥预测处方的适应证;⑦分析处方对临床表现的关注度。
3 中医知识的表达与应用
要想分析方剂的功效必须明了其组成药物在人体中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4个方面:药物的剂量、药物的配伍关系、人体的内环境、药物的炮制及用法[1]。这4个方面既是系统分析方剂所必需的输入条件,同时也是方剂分析所需要的中医知识的范围。其中药物的配伍关系、剂量、炮制均可以在处方的组成中反映出来,而机体环境则由患者的症状体征表现出来。药物的用法因为特殊用法相对较少,为减化模型暂时不予考虑。因此,CPIAS系统所需要的中医知识有3个方面:药物的基本知识,如常用剂量范围、药性、药味、归经、药物功效;药物间配伍关系的知识;药物功效与人体内环境关系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表达方法并不复杂,普通的矩阵、列表即可恰当地进行表达,但要想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方剂分析的计算中,则需要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
3.1 量效关系模型
量效关系模型是为了解决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力度影响的问题,即如何依据处方的药物剂量计算出药物的贡献度,使不同性质的药物作用可以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因此,我们提出归一化“相对药量”的概念。相对药量考虑了药物用量受到药物性质的影响因素,考虑了药物有不同的用量范围,考虑了处方药物用量相对用量范围的关系。因此,相对药量表达的是药物用量的权重,它是个可以做比较的无纲量。其具体的计算模型是一个药物相对药量与实际剂量成正相关的函数,且计算出的相对药量有上下限,上下限的值与具体药物的用量范围有关。在量效关系模型计算出相对药量的基础上,依据方剂的相关知识可进一步计算出药物各种药效的强度。
3.2 药效关系模型
药效关系模型是为了解决中药配伍对中药作用影响的问题,即在处方各药物相对药量已知的情况下,如何依据其配伍关系计算出药物各种药效的强度,从而得出整个方剂的功效强度。传统认识的中药配伍关系,大多都是由药物之间药效的相互作用体现的,在方剂中表现为多对多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计算出药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度,就能计算出整个方剂的综合功效强度。药效的作用性质包括:协同作用、抑制作用、再生作用等3种。其中协同作用包括单向协同与双向协同,抑制作用有强相互抑制与弱相互抑制,再生作用则是指两种药效共同作用产生出新的药效。于是建立了药效强度向量的概念,其向量方向由药物的性、味、归经等性质决定,两个药物向量间的夹角所形成的函数关系为药物间贴近度,药效强度受到药物用量和药效相互作用性质的影响,并据此建立了药效关系模型。
药效相互作用性质,通过人工智能中的推理规则(即知识)来表示。推理规则由中医专家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给出。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些规则的确立,前后经过了王永炎、刘渡舟、王绵之、鲁兆麟、李庆业、庞鹤、任廷革等中医专家的认定,经过了吕湘滨、高媛、杨斌、高剑波、刘阳、王欣、张胜昔、孙燕、张彦红等研究生课题的应用,历时10余年,从分析的结果来看,这些知识已趋于成熟。
3.3 效证关系模型
证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或某部位的病理变化实质,其实质反映了人体的内环境,即方剂发生作用的环境。同一方剂在不同的人体内环境下可能发生完全不同的作用,但是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可以依据方剂的组成推断出方剂可能适应的证及其可能发生的作用。这就是中医方证相应的原理。效证关系模型则通过效证关系的知识,利用已经得到的方剂整体功效对方剂可能作用的证进行推断和预测。
3.4 效候关系模型
候即患者的临床表现,是人体内环境在外的显现。效候关系模型与效证关系模型都是解决方剂药效对人体内环境作用的计算问题,但是候比证更具直观性,因此,利用候来反映人体内环境的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使分析结果更可信。通过临床症状体征与药效关系的相关知识,以及方剂整体功效强度,可以发现在方剂中真正起治疗作用的药效,还可以对症状体征进行赋值,找出当前方剂最针对的症状体征。
4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的结构
CPIAS的系统结构主要由4大模块构成:①分析窗体(含对话窗体);②处方分析模块(含知识库、模型库、数据库);③解释模块;④管理模块。
对话窗体:与用户进行对话,可以进行功能的选择、执行、输入方证信息。分析窗体:负责接收用户录入的数据、显示各项分析结果及相应的解释。处方分析模块:负责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方剂整体的性、味、归经、功效、证候及症状进行量化表达的计算。知识库:存储处方分析的相关知识,如药效关系表、效证关系表、候效关系表。模型库:包括相对药量计算模型、处方综合药性计算模型、处方综合药味计算模型、处方综合药物归经计算模型、药物贴近度计算模型、处方功效计算模型、处方适应证计算模型、处方筛选后功效计算模型、处方筛选后适应证计算模型、症状体征权重计算模型等。数据库:包括用户输入的方证数据、中药数据库、8种词汇表等。管理模块:包括知识库维护表(知识库维护人员使用)、知识库检查模块(对知识库的知识表示是否符合规则进行检查)、知识库检查窗体(显示知识库内知识及检查结果)、模型程序维护、数据库维护等。
5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的分析流程(见图1)
从分析流程图可以看出,此软件具有少输入(处方和临床表现),多输出(处方药物作用力度、处方综合药性、处方综合药味、处方综合归经、处方综合功效、处方适应证、筛选处方最适功效、筛选处方最适证候、症状体征主次排序)的优势,这具备了智能软件的特征。
转贴于 6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
6.1 分析功能
6.1.1 药物作用量分析
分析给定的方剂组成、剂量,通过量效关系模型和药物相关知识,得出每味药可以比较的作用力度以及药性、药味、归经的值,在此基础上经过简单的加和,即可以得出整个方剂的性、味、归经的量化结果。
6.1.2 方剂功效作用量分析
在药物作用量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药物功效的知识和功效间关系的知识,通过模型的计算,可以得出方剂整体的功效可比较值。
6.1.3 证候作用量分析
已知方剂整体功效的作用量后,依据功效与证候的相关知识,利用效证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得出方剂所适应的证候的可比较值。
6.1.4 症状赋值
在已知方剂整体功效的作用量后,依据功效与症状的相关知识,通过效症模型对方剂相关症状进行赋值。
6.2 解释功能
CPIAS对方剂的分析是建立在中医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所有得出的结果均可以明确参与计算的要素,因此就具有对分析结果做出解释的可能。CPIAS可以对分析所得的所有结果给出计算的依据,从而对计算结果进行解释。
例如:小青龙汤综合药性“温”的强度为“504”,其依据则是“桂枝,108;麻黄,108;细辛,146;半夏,100;五味子,42”。也就是药性为“温”的药物的相对药量的加和。小青龙汤综合功效中“发汗”的强度为“703”,其依据则是“桂枝108:麻黄(解表双协:108*0.478=51.6)、干姜(逐寒单协:150*0.293=43.93,温肺单协:150*0.293=43.93)、白芍(和营单协:26*0=0)、细辛(散寒双协:146*0.368=53.66,温肺单协:146*0.368=53.66),麻黄108:桂枝(解表双协:108*0.478=51.6)、干姜(逐寒单协:150*0.202=30.34,温肺单协:150*0.202=30.34)、白芍(和营单协:26*0.106=2.74)、细辛(散寒双协:146*0.423=61.71,温肺单协:146*0.423=61.71)”。
CPIAS解释功能表达还有一定的欠缺,因为功效的计算模型较复杂,所以对功效的解释必须结合计算模型才能容易看明白其意义,而为了显示的简洁,在解释时对功效的有效位进行了截取,使得解释的结果与实际计算结果可能出现微小的误差。
6.3 输出功能
CPIAS的输出功能有3种:结果另存、转为CMSVM支持系统、批量处理。“结果另存”是面向普通用户的数据下载程序,主要的作用是将分析结果的数据下载,对系统检索出的案例处方及相关分析数据,可以在此功能的引导下存储。“转为CMSVM支持系统”是面向特殊用户的数据接口程序,主要作用是把当前对所选处方的所有量化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转成分析软件CMSVM[2]能接收的数据格式。“批量处理”是面向普通用户的数据转换程序,主要作用是把多个方剂分析结果转换成列表格式,通过表格处理软件的功能实现数据比较的可视化。在转换之前,可就处方组成、处方综合性味归经、处方功效、处方适应证、筛选后处方功效、筛选后处方适应证、处方针对的症状体征等多项内容进行选择。其中处方组成、处方综合性味归经、处方功效为默认选项。
6.4 知识库管理功能
CPIAS中的知识库计有方剂表、中药表、药效关系表、效证关系表、效候关系表等。中药表计录的是药物基本知识,共有常用中药460条记录,药效关系表、效证关系表、效候关系表记录的是相应的知识规则,目前每表均有3 000条左右记录。这一数字仅仅是初步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数字还会不断地增加,可能会增加到上万条,但理论上说这个数应该是有极限的。因为药效关系、效证关系和效候关系的复杂性,在填写时很容易出现笔误,所以除了简单的数据管理,有必要提供知识规则检查的功能,对一些违反逻辑的规则进行提示以便改正。
7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测试与分析结果
限于本次研究属于方法探讨,故对软件的测试重点放在对软件“分析功能”的测试方面,考虑到测试数据的种类越是丰富则越能测试出软件的功能,因此,此次测试结合研究生的科研课题,采用3个不同方面的数据来进行,分述如下。
7.1 对实时记录医案的测试与分析
以本项目中纵向课题组提供的名老中医医案为分析对象,从这些医案中找出实时记录的300个医案的近千首方剂进行分析。与纵向课题组提供的辨证结论、立法和按语等进行对照,个案分析吻合率达90%。
7.2 对文献医案的测试与分析
文献医案是专家们精心整理后的医案记载,我们以董建华、王永炎主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的近百个医案为测试对象,个案分析吻合率达97%。
7.3 经典方剂的测试与分析
《伤寒论》中的处方一直被行业中人称作“经典方剂”,对这些方剂的认识经过近2 000年的医疗实践,基本取得了一致,我们用CPIAS对《伤寒论》112方进行了分析,以《伤寒论》教材的分析作为参照,个案分析的吻合率达98%。
8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研制结论
经过CPIAS研制和对500多例案例处方的分析实验,其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医方剂药物相对药量的概念与量化计算是医案处方相关因子量化分析的基础。②药效强度、药性强度、药味强度、药物归经强度的概念和量化计算是医案处方功效量化分析的重要基础。③提出了药效强度向量的概念,根据向量投影,提出了药效强度作用方式为“EiEi+αEj”[3],其中“α”为两味药性味归经的贴近度。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组方剂功效强度作用模型,体现药效相互作用的中医方剂功效的量化计算得以实现。④以方剂功效量化为基础,可以对适应证候进行预测,对临床表现进行量化分析。
CPIAS的研制是我们在中医智能研究中的重要成果,但是这个研究还只是万里长征的一小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本次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量效关系模型与药效关系模型均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
参考文献
[1] 杨文潮.论成方中药物作用方向的影响因素[J].陕西中医,2005,26(11):1227.
[2] 陈永义.计算机学习的SVM方法与应用软件平台CMSVM[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0(1):243.
生物医药研究分析篇6
【关键词】多重耐药病原菌;合理用药;医院感染;科学依据
感染是一个公共性问题,也是影响医院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以及感染病原菌谱不断发生变化,其耐药性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和泛耐药菌株的出现,给医院感染防控带来困难。因此,临床上研究医院的多重耐药病原菌分布情况显得至关重要[1]。为了探讨医院多重耐药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细菌细菌抗生素的耐药性。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多重耐药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多重耐药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住院患者送检的病原学标本,包括血液、痰液、尿液、胸腹水、感染创面、分泌物等各类标本,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菌株。
1.2方法
研究中对我院患者病菌等进行采集和分离,实验组均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相关方法步骤进行,采集病原学标本后立即送至我院检验科进行检验,同时对这些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菌株鉴定采用XK细菌鉴定一药敏分析仪,按产品说明书提供的操作方法进行细菌种类鉴定。在进行菌种鉴定时我们可以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半自动ATB微生物鉴定系统配套试剂盒,并使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以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00年版的规定进行试验操作和结果判读。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相关数据分析搜集,并采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 检验,实验结果采用(n,%)表示。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共分离出2106株病菌,其中,大肠埃希菌346例,占16%;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240例,占11%,其他共378株,占18%,具体见表1。
本次研究中,以大肠杆菌为例,病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强,占90.5%,药物属于细菌耐药率>75%的抗菌药物;头孢呋辛酯、哌拉西林等药物细菌耐药率>50%的抗菌药物,头孢他啶细菌耐药率>30%的抗菌药物,具体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共分离出2106株病菌,其中,大肠埃希菌346例,占16%;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240例,占11%,其他共378株,占18%,由此看出:当前,患者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这个结果和苏丹虹等人[2]相关研究类似。但是,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不合理使用时的其排列顺序较往年存在很大变化,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菌数目得到增加。而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头孢曲松、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等药物其耐药率和往年相比均得到上升。但是,药物阿米卡星及庆大霉素等药物抗菌性均得到降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加强了临床护理,并及时对病菌进行培养,抗生素使用针对性更高;另一方面,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的提高病菌预防性,避免了患者发生二次感染。
本次研究中,以大肠杆菌为例,病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强,占90.5%,药物属于细菌耐药率>75%的抗菌药物;头孢呋辛酯、哌拉西林等药物细菌耐药率>50%的抗菌药物,头孢他啶细菌耐药率>30%的抗菌药物,这个结果和张勇等人[3]相关研究结果类似。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给患者使用抗生素时应该抓住患者临床症状,并对患者进行病菌培养等。对于病菌感染不严重患者应该尽可能使用一种抗生素,并且要密切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及时掌握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从而指导医院对病原菌进行预防,指导医护人员合理用药。21世纪医学是一种预防性淤血医学,为了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医院感染率应该从源头上进行预防,要注意患者个人卫生,防治发生交叉感染,提高抗生素抗菌等作用。
综上所述,细菌抗生素耐药性较强,医院应该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林冠文,刘瑛,李妮,等.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2773-2774.
[2]苏丹虹,邬全会,卓超,等.2009年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11(3):168-173.
生物医药研究分析篇7
1 增强临床药师的证据意识证据,乃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理论内涵的核心。20世纪 80年代以前,临床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大多以临床医师的经验和推论为基础,即根据某一药物对疾病的临床指标,如血压、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等)、室性早搏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变化来推论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临床药师也是以散在的药物临床研究资料、药物动力学研究资料为依据,凭经验并借助TDM结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这种传统的药物治疗对预后、诊断结果、治疗有效性的评价是建立在非系统观察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即对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在对专家和经验的依赖基础上。1993年,McMaster大学科研组开始撰写一系列有关循证医学原理的文献,并提出循证医学就是利用医学文献解决患者的疾病问题,由大量文献中测定、总结出的信息解决所遇到的临床个体问题。循证医学与循证药学是临床药物治疗实践的新范例,它并不调根据直觉所得的非系统的临床经验,而是强调临床证据,要求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用新的技巧广泛搜集有效的文献,运用正确的评价指南,筛选最有效的应用文献(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药学实践中,临床药师面临新药和老药新适应证的不断提出,面对蜂拥而来的大量资讯,如何正确地搜集和利用有效的文献,判断研究报告中可能的偏倚,如何去伪存真,掌握和使用正确的文献评价方法成为关键。循证药学就是临床药师搜集、评价科研证据 (文献),评估其在制订治疗方案中的作用,并以此做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的临床实践方法。
2 增强临床药师的效价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前,药物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多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即根据某一药物对某些临床指标的作用(通常不包括预后指标),如血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或某些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来推断其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如治疗高血压的短效钙拮抗剂硝苯地平,临床观察能有效降低血压,又无明显的肾毒性,大多数患者也能耐受,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但自1995年以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有学者从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硝苯地平虽能有效降压,但也可能促使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心肌梗死危险性和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且剂量越大,这种危险性越大。至于药物的经济学与有效性评价就少有人顾及了。循证理论的问世,为临床药师进行药品效价评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循证模式在对药物进行科学评价时,多采用以预后指标为终点的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且尽可能对临床研究资料进行系统评价,增强了用药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2.1 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循证药学对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证据有一套严格的分级和评价体系,疗效评价注重终点指标和生存质量,其原理和方法已得到现代医学的广泛接受和认可。临床药师可选择性或综合性利用循证分析手段从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卫生经济学、伦理学等方面综合评价医疗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2.1.1 回顾性调查研究 采用集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与分层随机抽样(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书籍、会议论文、报刊文摘、实
生物医药研究分析范文
本文2023-12-21 17:12:35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5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