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21 11:39:48浏览:1019

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金融风险防范;实践战略;论述思考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历史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全世界物质空间之内的金融活动正在现实性地呈现着稳步扩张的客观趋势,全球化环境之下的金融事业领域正在现实性地逐步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向。当代世界发展环境中,金融事业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以及微观层次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现实影响,金融事业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枢神经作用正在稳步提升,以及日显关键。

然而,近年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金金融事业在发展路径中的风险元素不断增多以及逐步加剧。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加之其逐渐增强的破坏性能力,使得当代世人对金融事业发展体系的安全性程度产生了逐步增强的质疑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致了世人对金融事业发簪展的现实性恐慌。

金融风险向着金融危机的方向进行演化,以及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表现的外在的破坏性特质,本身具备着重的复杂性,其中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方面就是。伴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在金融事业发展路径之中的渗透以及应用,当代金融事业在发展实务中的时间性,以及空间性特征都相应性地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客观性变化,世界金融事业发展场域中单位时间内信息处理量的日渐增大,使得金融事业发展实务中的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现实破坏性。本文将针对金融信息化,以及金融事业发展风险的防范与应对战略问题,展开简要的探讨,预期为相关领域的一线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一、金融信息化简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缘于世界经济事业的发展引致货币流通量的成倍增加,引致种类多样的金融机构接连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银行现有的手工操作模式与实际的金融事业运作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性。并且还现实性地面对着多种类的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力量。

1.金融信息化的必然性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实践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源于金融事业本身具备的发簪特性,使得其本身比其他的相关产业更容易,也更需要实现信息化的发展形态,且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金融事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也现实性地发出了较高层次的欲求水平。

第一,源于现代生产力特征的发展,使得金融事业在发展成长运作路径中产生了剩余资本,而想要实现剩余资本有效再利用,则切实需要创造一种正式化的融资易行为实践模式。在这种环境背景之下,应当切实致力于提升金融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及时性特征,而这样的发展趋势,只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对相关实践需求目标的有效满足。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发展客观要求资本对象在世界范围内能够是实现自由流动,而不能仅仅地单纯性地局限于某一个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金融活动务必有效消除地理层次的环境障碍,要建立虚拟化的线上金融交易市场,逐步确保金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能够扎实而充分地得到最为高效的配置。

第三,金融事业与通常性的一般性产业发展形态之间具备着明显的客观差异,它并不具体生产或制造某种特定的产品,而只是单纯地提供一种进行交易的形式,以及支持环境。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之下,完全可以使用虚拟化的技术形式,利用网络货币或虚拟货币实现金融活动交易行为的实践目标。

第四,金融产业一直都具备着较大规模的回报率,并且在发展的实践路径之中,总会现实性地具备着较为雄厚的资金基础,以及支持条件。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发展的客观背景之下,金融产业现实性地具备着实现信息化发展的充分经济实力,能够实现对世界性产业发展体系的有效引导。

信息技术产业形态,尤其是其自身的研究实践工作场域,本身就现实性地具备着较高实践层次的风险性特征,其实际发展过程中的资本资源投人内容,不可能由政府财政部门或者是某几家独立性的企业集团来进行负担,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产业在资金资源的筹集以及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地面对一定程度的困难性特征以及风险性趋向。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给当代金融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充分的支持作用,并且金融事业的发展反过来也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风险投资。

2.金融信息化的内涵分析

金融信息化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金融信息技术化,也可以被称为金融电子化。就是要基于计算机设备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网络,建立电子化的资金结算技术系统、柜台基本日常业务服务系统,以及现代金融信息管理实践系统。

第二,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化,就是要基于之前已经建立的金融事业信息产业化运作和发展系统,完成对金融产业基本社会服务功能的系统化建设。

在金融事业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首要应当保证在金融业务的日常化运作过程中,充分使用现代化技术实践背景之下的数据处理以及通信技术实现模式。要基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平台,使用电子化的信息传递模式,实现货币实物的流通以及支付功能,以实现对县现金以及支票等实物化的货币传递对象的充分取代,并通过电子化的网络技术实现对金融决策信息的充分处理。在网络化和电子化的信息实务运作平台之下,能够有效实现金融决策事业的正确性、及时性,以及可行性水平的有效提升,金融信息化不仅表现在金融事业日常业务的处理阶段,还切实参与金融机构的日常化生产经营决策进程,对独立金融机构在现实市场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影响。

金融电子化是对金融机构内在发展能力的修炼和提升,而且伴随着我国当代金融机构内部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切实实现,我国当代金融产业的日常化交易过程中的有关描述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设备以及网络化的通信链接设备,已经实现了经营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对象的事实化发展。实现了现代金融事业交易市场的无国界化发展状态,并切实提升了现代金融事业交易市场的高效率建设和发展状态。随着金融产业交易量水平的提升,金融客户对相关服务的要求逐步提升,我国金融事业相关实务机构在实际的业务运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信息数量逐步提升,金融事业应当切实增强对现代化的嘻嘻管理实务技术的探索以及应用,并实现金融事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二、金融信息化与金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

1.金融风险的概念界定以及类型分析

截止到目前的发展阶段,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研究领域尚未就金融风险问题形成一致性且通行性的概念界定表述。有部分学者基于当代金融机构的收益视角,将金融风险的概念内涵界定为发生预期性收人损失事件的可能性,也就是有待实现的货币收人流量规模,以及可用于转化为未来货币收人流量之间,可能出现的在收入流量角度上的现实差异,并且还要关注在这一具体实务运作过程中产生的意外性经济损失。这里给出的关于金融风险学理概念的概念界定表述,具备着较为明显的微观层次的观念特征。

而在宏观性观念界定的实践视角之下,可以将金融风险认定为:在金融事业的相关活动的实际进行中,源于各种现实存在的经济变量,主要是金融变量的不确定性特征,而具体引致的独立性经济实践行为主体的不确定性实务运作状况。

基于不同视角的原则性理论分析,金融风险可以被划分为具体化的不同类型。

依照风险产生的源性差异,可以划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内容;

基于金融风险的对象性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银行风险、证券风险、期货风险,以及外汇风险;

基于风险在实际表现过程中的强度特征,可以划分为高度风险、中度风险,以及低度风险。

以上几种划分方法给出了从事金融风险研究实务工作的理论切入点,但是笔者在研究工作的实际进展过程中则更加侧重基于金融风险事件的属性视角,将其划分为五个基本的类型:运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法律风险。

人类开始进行金融活动的实践过程,金融风险就相伴而生。而在实践层面上,引致金融风险事件的原因本身就具备着复杂的多元性,其中现实性地涉及到了社会心理、价值观、经济体制、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的现实层次。然而,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事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现实加快,信息化发展趋向在引致金融风险的实践过程中,正在逐步展现着不可忽视的现实作用。

2.金融信息化对金融风险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切实运用到现代金融机构之中,并针对具体的业务实践运作环境,对实际的金融产业业务运作流程进行针对性的改良,金融信息化在现实层面实现了现代金融事业运作效率的充分提升,但是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之下,一旦在资金结算、证券交割、担保管理等环节发生操作性失误状况,势必会导致不良后果的广泛蔓延,并发生币信息化发展建制之前更大规模的经济实践损失。而且源于金融机构内部工作人员在接触信息的过程中具备着较为充分的便捷性,使得这些人比较容易因对有关信息的不良使用而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然而,如果业务人员实际运用的信息管理和运作系统,具备充分的系统完善性,将会直接保证技术性实践力量对人工性实践力量的充分替代,减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因为心理或者是生理性因素而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并将职务性犯罪的发生趋势切实性地扼杀在萌芽状态。

金融信息化切实帮助金融机构通过对内部业务流程的切实再造,实现了金融机构内部若干彼此独立的业务实践环节之间的有效结合,以及稳定配合。并实现了相关业务实际办理熟速度的有效加快,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金融机构内部信息的外部影响效应。切实实现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客户群体之间在信息化建制实务背景之下的有效结合,金融业务产品的变现以及交易清算行为变得日渐容易,实现了信息和资本对象流通速度的有效加快,由于资本的转移过程比以往具备了更加深切的便捷性和迅速性特征。对于独立的金融产业客户主体而言,其实际持有的流动性资源对象越多,其面对的金融事业开展风险也就越强烈。

除此之外,由于金融信息化加快了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得金融机构在现存的金融事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具备了切实实现对抗和规避金融管制工作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空间,这种现实趋势对各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现实性地提出了减轻金融管制事业实施力度的现实性实践要求。金融资源在现存的相对自由的世界性市场实践环境之内,实现了对有效配置格局的建设目标,提升了金融事业历史发展的现实潜力,并在现实层面上不可避免地会引致一定程度的现实问题。

金融信息化现代金融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较为深切的推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金融单位实际面对的客户数量已经客观性地呈现出逐渐增多的现实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旦出现某一个独立性的经济行为主体在金融市场实务中出现违约行为,势必会引致金融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风险性事件,以及发展趋向,这里也给金融事业在发展实践的现实过程中,提出了找寻风险状况规避方法的要求。

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发展本身具备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使得我国现有的金融事业领域的相关法律条文,无法实现对现实实践欲求状况的充分回应,由于法律条文在建制与实践过程中的客观局限性,使得如何在金融信息化的历史背景之下,找到应对金融风险的实践路径,已经成为现有实践背景之下金融事业深远发展的重要现实需求。

三、金融信息化发展进程风险状况的防范

1.扎实维护金融系统的标准化和多样性

金融信息化事业在初始的展阶段具有着明显的摸索性,并没有成型化的行业实践标准供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参考。因此我国现存的各类金融机构在实际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都是依照着其在相应时点的财力发展状况,以及业务运作机制,实施相应的金融事业信息化发展的实务过程,相应地导致了我国当代金融企业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的建制和应用实践中,产生较为强烈的差别性。如果金融机构在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不能保障在技术标准以及业务规制的角度实现充分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但是这些做法会在实践的层面上较大幅度地提升我国当代现存金融机构实体在信息化建设实践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并且在金融事业发展信息不对称的客观背景之下,金融业务实体将会现实性地面对着深切的实务风险。

与此同时,多样性是我国金融事业现实发展体系稳定发展的最有效保证,只有在多样性的视角下实现对金融事业发展状况的稳定维持,才能切实为抵御金融信息化进程中的实务性风险发挥充分的现实力量。

2.切实实现对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工作制度再次建造行为

为了切实保证信息技术在现代金融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作用,应当对相关单位的内部结构层次展开充分的再次建造实践,要运用全新发展形成的管理性实践理念与方法,对现有金融机构的内部业务实践流程进行重新的组合再造。在纵向上,致力于实现我国当代金融机构的扁平化发展目标,使得相关业务流程的实际运转路径具备充分的规范性,在在横向上,按照整体化原则,以及信息流设计工作的标准实践流程,规避工作流程在衔接环节的人为因素,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制目标,促进我国当代金融产业的基本性业务对象的一体化办理和管理实现,之后网络技术与其它金融机构、客户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相联系,切实实现对虚拟业务运作市场的现实建制目标。

四、结束语

在金融事业信息化的发展建制背景之下,想要实现对金融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事件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就应当切实做好对相关产业市场发展现状的有效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有针对性的且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李丽明.金融信息化与金融风险防范[J].宿州学院学报,2006,03:22-25.

[2]孙天琦,焦琦斌.信息化与金融安全:开放视角下的分析[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3,02:166-172.

[3]彭建刚.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银行业监管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01:2-6.

[4]周志丹,张莹.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96-98.

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电子商务平台 互联网金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繁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网络时代日益来临。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极大程度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的金钱交易等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现金交易方式转变为电子交易,由此可见,互联网在当前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日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社会领域的发展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各行业带来相应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国家股份制的新产物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文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如何运用好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逐渐消失

城市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正逐渐消失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表现之一。自从城市商业银行诞生以来,商业银行传统的优势便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分别为商业银行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红利方面、商业银行的相应资金成本方面、商业银行的最低信用成本方面以及商业银行的作业成本方面,上述四个方面不仅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传统优势表现,同时也是城市商业银行在同行业中发展比较突出的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日益到来,信息化网络时代中新的金融工具逐渐为各个主体的发展提供了比传统城市商业银行更为平等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平台,致使以往城市商业银行中所独有的传统优势不再受人们的热捧,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平台则更受人们的欢迎,由此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传统的优势逐渐在竞争环境加剧的前提下消失。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逐渐下降

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正逐渐下降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表现之二。在现代信息化网络时代中,由于互联网的崛起,城市商业银行虽然感受到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较为堪忧,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逐渐下降。城市商业银行自诞生至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世界经济发展范围内发挥着独有的作用,同时也是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和维护世界和谐稳定的重要方式,在世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城市商业银行的重要地位,互联网以其快速、方便等诸多优点逐渐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的实体地位。就银行的本质而言,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互联网时代下,新金融势力依靠更为平等的竞争环境和平台的优势逐渐垄断了银行客户的诸多信息,银行对于客户信息获取的相应渠道经由互联网技术性阻断,从而无法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发展。

二、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空间

(一)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

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以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虽然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应用使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也存在相应的发展空间,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力,通过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使互联网环境成为保障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在互联网环境下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就目前城市商业银行总体的发展而言,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先天性的发展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是其能够在现代化社会中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保障,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庞大的资金成本对其进行支持,同时银行在结算和信贷等方面的优势也相对明显,但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过程中,也应主义银行在战略定位和竞争定位方面的创新。

(二)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

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另一发展空间体现在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空间的拓取,主要是在商业银行发展各种业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科技的力量,与最新化的互联网金融力量进行有效互动,将彼此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结构。通常情况下,金融机构所起到的金融沟通能力在在于资金流动性转换强以及信用风险管理。城市行业银行凭借其相对庞大的资金优势在资金流动性转换方面做得比较到位,而互联网新金融势力则以其信息方便快捷的优势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由此,城市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使二者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良好的合作,从而不断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

三、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中,城市商业银行应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一把双刃剑,既具有一定的机遇,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有效在城市商业发展中运用互联网金融,将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应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力,将二者之间的优势有效进行互补,从而不断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有效发展。

(二)利用互联网金融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

利用互联网金融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信息化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中的风险控制机制也应随着网络信息逐渐转变,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信用主体身份认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应当利用互联网金融对相应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创新和变化,从而实现城市商业银行中线上、线下的有效对接,促进城市商业银行逐渐朝着信息一体化和信息全网化的方向推进。同时尤其要注重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的模式思路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改变城市商业银行传统风险控制思想,有效发挥网络线上的作用,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线上评级风险的控制制度。

(三)通过互联网金融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

通过互联网金融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根本发展趋势。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仍是较大的,并且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状态。随着现代城市商业银行逐渐实行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并且商业银行平台逐步向个性化需求方面发展,城市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对而更多的客户及其相关信息有了更多的了解,利用诸多信息,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对更多客户和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有效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运用,能够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中一定程度的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

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互联网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业中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各行各业都应积极在互联网环境下寻求发展。本文主要对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概括,同时从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和城市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空间进行探讨,并从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以及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对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毅,尹笑怡.互联网金融对三四线城市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机制分析――以湘潭为例[J].金融会计,2015,(01).

[2]胡妍蕊.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视角[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03).

[3]陆岷峰,陆顺,汪祖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用户思维”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运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02.

[4]喻石,罗宁欣.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探析――以长沙市商业银行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04).

[5]郑志来.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基于“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视角[J].财经科学,2015,(05).

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业经营也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都更清醒的认识到风险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对于某些项目,即使那些较大的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新的风险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综上所述,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经济金融形势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才能够适当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我国所采取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一旦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为健全,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便可朝着业务监管综合化方向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主要国家河地区金融业务和监管体系的发展和演变》《金融参考》2000年第4期

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业经营也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都更清醒的认识到风险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对于某些项目,即使那些较大的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新的风险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综上所述,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经济金融形势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才能够适当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我国所采取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一旦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为健全,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便可朝着业务监管综合化方向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主要国家河地区金融业务和监管体系的发展和演变》《金融参考》2000年第4期

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 金融监管 发展趋势 混业监管 风险监管 内控机制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微观经济学的市场失灵理论,即:金融市场并非完美,金融市场的诸多缺陷使得市场机制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克服,从而必须依靠政府的金融监管以克服市场缺陷。从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实践来看,其大致经历了从严格的金融管制到放松管制,再加强管制到再放松管制的过程,并呈现出诸多引入注目的发展趋势。下文将对国外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进行介绍,以期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监管理念,对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国外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1.金融监管体制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

近年来国外金融业纷纷实行混业经营,功能型监管思想也得以广泛传播,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呈现出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的趋势。英国的大卫T・卢埃林教授在1997年对73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有13个国家实行单一机构混业监管,35个国家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监管,25个国家实行部分混业监管,后者包括银行证券统一监管、保险单独监管(7个);银行保险统一监管、证券单独监管(13个)以及证券保险统一监管、银行单独监管(3个)3种形式。

2.金融监管法制日益趋同化

近年来,国外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趋势,即:各国在监管模式及具体制度上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而日趋接近。就监管风格而言,世界上大致有两种模式: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英国模式以行业自律为主,法治监管为辅;美国模式则以法治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辅。英国模式的金融监管机构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往往借助道义劝说和君子协定等来达到目的;而美国模式的金融监管机构则往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规范监管。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种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即英国不断走向法治化,注重法治建设;而美国则向英国模式靠拢,不断放松管制的同时增强监管的灵活性。

3.注重风险监管和创新业务的监管

从监管内容看,国外金融监管的监管重点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第一、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转变。过去监管当局一直将监管重点放在合规性方面,认为只要制定好市场游戏规则,并确保市场参与者遵照执行,就能实现监管目标。但合规性监管的市场敏感度较低,不能及时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也滞后于市场发展,因此,国际银行监管组织及一些国家的监管当局相继推出一系列以风险监管为基础的审慎规则,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等,实现了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转变。第二、从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监管向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监管并重转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网上银行交易等创新业务,它们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且更易扩散,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也更加直接和猛烈。因此,只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的监管已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只有“双管齐下”,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的监管并重,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整体风险。

4.兼顾外部监管、内控机制和同业自律机制

金融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固然重要,但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却是有效实施外部金融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外部金融监管的力量无论如何强大,监管的程度无论如何细致而周密,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相配合,其监管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近年来,巴林银行、大和银行以及住友商社等一系列严重事件的发生均与其内控机制的缺陷或执行上的不力有着直接关系。这使得各国监管当局和国际性监管组织开始对银行的内控机制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此外,金融机构同业自律机制作为增强金融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受到各国普遍重视。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比利时、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等国的银行家学会和某些专业信贷机构的行业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监督作用。

5.金融监管日益国际化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和不断深化,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也不断加强,各种风险在各国之间相互转移、扩散,譬如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就蔓延到了许多国家,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很显然,金融国际化要求金融监管也随之国际化。因此,各国致力于国际银行联合监管,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统一了国际银行的资本定义与资本率标准。各种国际性监管组织也纷纷成立,并保持着合作与交流,各国对跨国银行的监管也趋于统一和规范。

二、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市场还很不健全,金融监管也存在诸多缺陷,毋庸置疑,上述国外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其先进的监管理念对完善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提供了以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1.改分业监管为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相结合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曾经适应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状况,但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分业经营的模式呈现出很多弊端,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项目过于集中、券商融资渠道不畅、保险资金投资效益低下。于是,管理层逐渐放松了管制,如允许券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允许保险基金以购买投资基金形式进入股市以及允许券商股票质押贷款等,这表明我国金融业已呈现出混业经营的趋势。同时,一些金融机构开始仿效国外,以控股的方式实现业务的扩张,如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就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于一身。考虑到国外金融混业经营对我国金融业所带来的冲击,我认为,我国应对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适当改革,改分业监管为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相结合,以适应已经变化的金融形势。例如,成立国家金融监管局作为监管的权威机构,原专业监管机构仍然负责各自领域的监管,但国家金融监管局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以实现对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全面监管,其主要任务是针对金融监管的真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划分各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范围,协调各监管机构的利益冲突以及划分监管归属等。

2.改进金融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

例如,将合规性监管与风险监管相结合,以合规性检查为前提,风险监督为主,二者并重;建立银行信用评级制度,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以强化银行对其经营和风险程度的识别和管理,增强自我约束力,同时便于中央银行准确掌握银行经营状况,并根据银行的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加强银行创新业务的监管,如网络银行业务应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范围,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制定网络安全标准,建立安全认证体系等;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注意不能扼杀和阻碍金融创新;运用现代科技对金融运行实施动态、实时、持续的风险监管,以便及时化解风险提高监管效率。

3.健全我国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

(1)合理设置内控机构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普遍设立了内部稽核机构,但多数归各分支机构管辖,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应借鉴国外经验,设立对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审机构,以确保最高管理者可以随时关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2)建立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稽核评价制度

稽核评价制度可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的完善,尤其在我国金融机构自我约束不力、内控意识不强、过分依赖外部监管的情况下,建立内控稽核评价制度显得更加重要。

(3)充实改善内控设施,建立高效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输的自动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建立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实现快速、准确、合理的预测和分析,提供内部控制的信息来源和最终决策支持。

4.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首先,要依据国内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新趋势以及人世后内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并轨的需要,及时做好法规的废、改、立工作。其次,必须强化对金融监管执法的监督,让非金融监管职能部门承担金融监管执法监管职能,如法律部门、内审部门等。毋庸置疑,只有在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得到法律的有力支撑,金融监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维波:金融监管的理论综述.当代财经,2004年第3期

[2]王 璇 李 毅:金融监管理论演化进程及其趋势.华南金融研究,2001年第6期

[3]杨爱文 林丹红:金融监管理论:一个文献综述.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4]蒋 海 刘少波:金融监管理论及其新进展.经济评论,2003年第1期

[5]李 成 刘社芳:从管制到自由化:金融监管理论的批判与整合.上海金融,2003年第4期

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6

一、我国金融管理发展的趋势

(1)有13个国家实行单一机构混业管理,35个国家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管理,25个国家实行部分混业管理。

(2)金融管理法制呈现出趋同化、国际化趋势。影响较大的有两类:一是英国模式;二是美国模式。

(3)金融管理逐步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

(4)金融管理国际化。巴塞尔银行管理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统一了国际银行的资本定义与资本率标准。

二、我国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管理目标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宏观目标,借助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币值稳定。而金融管理的目标较为具体,突出强调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2)金融管理独立性不够。我国银监会作为国务院下属机构,在业务操作、制定和执行政策、履行职责时,较多地服从政府甚至财政部的指令。

(3)金融管理机构协调性差。从金融管理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管理模式。但是,这些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的界定,相互间缺乏协调。

(4)现行管理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在现行分业管理制度下,银行参与证券业务被限制,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无法在市场立足,影响到证券机构的运作及策略,证券市场表现出很强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

(5)现行管理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集中。现行分业管理制度,不利于银行业向“全能银行”发展,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证券、保险的严格限制、融资及投资渠道的缺乏、传统单调的业务品种,加剧了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证券、保险行业竞争力下降。

三、加强和改进金融管理的措施

(1)健全金融管理法制和法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它们都较早的制定了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并且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在这些法规中,比较全面的阐述了管理原则、目标、主客体和管理的方式手段等,这样使管理活动有章可循。

(2)确定金融管理的侧重点。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管理客体的覆盖面将会更为宽广,侧重点也将有所转移。

(3)提高金融管理的市场化程度。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高度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和金融危机可能性不断增加的现代金融市场形势下,已经逐步摈弃了强制性的人为抑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行政管理方式,而是沿着日益强化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强度和方向发展。

(4)金融管理应鼓励创新。首先,在当前的金融管理中应当引入激励管理的观念,充分尊重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同时,要鼓励经营良好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其次,金融管理应当鼓励金融创新,改变目前过于严厉的行政审批和行政管制抑制金融创新的状况。第三,要引入金融管理的成本收益理念和问责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应当要求管理机构必须对管理措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管理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管理措施才能够实施,同时还应当将这些评估结果正式公布,以接受公众的监督。第四,要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逐步为金融管理体制从分业管理转向混业管理、从机构管理转向功能管理创造条件。

(5)完善相关法律的制定。鉴于金融混业经营以及金融机构的业务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加入世贸之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会加速这一进程,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热潮在缺乏管理法规的背景下兴起,必然蕴涵相当大的金融风险。目前,三家管理机构都有严格的管理分工,因此必须有机构对这些交叉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进行管理,才能在当前有效地监控金融风险。

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前言

金融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金融行业的关注,及时对金融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频发,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同时也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重视目前的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从更高的角度运用合适的量化方法与模型对金融风险相关领域进行风险测量和管理,力图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出合理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金融系统的风险防范能力和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1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金融行业的风险显得多样化和负载化,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金融风险管理主要指营利性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衡量和控制风险回

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1关键词:金融信息化;金融风险防范;实践战略;论述思考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历史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全世界物质空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