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21 11:42:09浏览:319

保险在经济中的作用

保险在经济中的作用篇1

保险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保险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孰因孰果的问题来展开的。所以此类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文献致力于探讨一国的经济增长是不是促进了该国的保险需求,从而引起保险业的增长。学术界对“经济增长是影响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第二大类文献主要探讨了保险业增长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Outreville,1990;Webb et al.,2002;Arena,2006;Ward & Zurbruegg,2000;Kugler & Ofoghi,2005;Adams et al.,2005)。正如世界贸易与发展组织在1964年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一国的保险与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是其经济增长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一样,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和文献中都肯定了保险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然而,实证研究的结果却并非验证了以上说法。有些研究(Webb et al.,2002;Marco Arena,2006;周海珍,2008;任燕燕、徐晓艳,2008;黄斌,2008;赵尚梅、李勇、庞玉锋,2009;庞楷,2009;吴洪、赵桂芹,2010)的实证结果显示,保险业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另外一些研究(Adams et al.,2005);饶晓辉、钟正生,2005;胡宏兵,2007)的实证结果却显示保险增长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还有一些研究没有得到明确的结论。总之,这第二大类研究至今未取得一致的结论,即对于保险业的增长到底能否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还没有定论。

本文主要评述第二大类文献,此类研究其结果的不一致性表明保险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问题其实相当复杂,在以往研究中所发现的总体关系背后很可能还隐藏着迄今尚未被发现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推进到一个更深层次和更高的水平。

二、 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

保险业的增长能否促进经济增长?这是保险理论界一直以来争论的议题。按照对这一议题的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把已有研究归为两类:

1. 从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作用的视角进行的研究。所构造的保险业增长模型主要有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

在运用线性模型的文献中,大部分学者以实际GDP(或者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保费收入、保险深度或保险密度作为解释变量来建立了一元线性模型或多元线性模型,考察了保险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Ward & Zurbruegg(2000)使用VAR―误差修正法对9个领先的OECD国家逐国进行了检验,发现其中5个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的经济增长与保险市场活动存在长期关系。Adams et al.,(2005)实证检验了瑞典银行、保险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的历史关系,对1830年~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使用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Kugler & Ofoghi(2005)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估计了英国1966年~2003年间的保险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Marco Arena(2006)就保险市场活动对经济增长的因果效应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评估。他对56个国家在1976年~2004年间的数据,使用了适合于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即GMM模型方法。任燕燕和徐晓艳(2008)利用中国各个省市的人均GDP的对数序列对保险密度的对数序列进行回归,通过保险密度对数的回归系数的估计值量化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对于线性模型而言,其隐含的假设为保费收入与GDP之间存在成比例变化关系,这种假设与现实并不相符。在理论研究的推动下,近年来的研究逐渐开始质疑保险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假设前提,试图从非线性角度重新审视保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许多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献中,保险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只呈现单一线性关系。例如,Beenstock,Dickinson & Khajuria(1988)通过对1970年~1981年间12个国家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人均财产与责任保险保费与人均GDP呈非线性关系这一假说。Webb et al.,(2002)在修正的Solow-Swan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框架下,考察了银行、寿险和非寿险活动对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周海珍(2008)建立了考察保险增长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保险通过提高储蓄向资本的转换效率而推动经济更加有效增长的作用。赵尚梅、李勇、庞玉锋(2009)运用总生产函数和两部门模型,揭示了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微观机制。吴洪、赵桂芹(2010)利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2. 从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具有间接作用的视角进行的研究。相关研究中,考虑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具有间接作用的文献并不多见。周海珍(2008)认为保险通过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并分别从企业和个人的角度分析了这一作用。一方面,保险使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消除后顾之忧,将留利尽可能转化为投资资金,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另一方面,个人可以选择因安全和谨慎考虑而持有的货币中的一部分来购买保险,以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一部分储蓄从银行转移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Lemond(1994)认为,保险投资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规模,另一方面是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进而促进金融深化,最终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Peter Haiss & Kjell Sümegi(2006)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保险业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转移风险(承保其他经济主体的风险从而使得他们的收入流更加稳定,抑制波动和增强经济活动),替代储蓄(扩大投资范围,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投资(如提高投资总量和深化资本市场),制度的影响范围(如银行保险)和可能的传染源与对经济的影响。Skipper(1997)全面总结了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推动商业贸易发展,管理和转移风险,增强财务的稳定性,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减轻社会成本,优化资本配置等等。Harold(1998)分析了保险业在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部分替代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促进贸易与商业的发展,提高储蓄的流动性,更有效地管理风险,降低或对冲经济损失,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等渠道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赵尚梅等(2009)认为保险通过促进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促进要素在生产率的提高中的作用而影响经济增长。并对促进要素在生产率的提高中的作用的分析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1)保险业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在生产率提高方面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2)保险业通过促进资源再配置和规模节约在生产率提高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她们在文中总结出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渠道主要有两个:(1) 保险业对实际部门的溢出效应;(2)保险业的生产力的提高。

三、 根本问题:保险业发展程度的衡量指标的确定

迄今为止,国际上对一国保险业增长水平的科学衡量指标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甚至可以说,对这一指标的研究仍处于匮乏状态。有关保险业增长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文献中,研究者们对衡量保险业增长的指标选取并不一致,使用的衡量方法主要有保费收入法、保险密度法和保险深度法。郑伟、刘永东和邓一婷(2010)对这三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保费收入法反映了各国(地区)保险市场的总体规模,但它未考虑人均水平,未能真实地反映各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实际水平。保险密度法在保费收入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人口因素的分析,考虑了人均水平,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各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实际水平,但它只是单纯地考虑保险业增长,而未同时考虑经济发展,未考虑“保险与经济的关系”。保险深度法在保险密度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对经济因素的考虑,但它尽管考虑了“保险与经济的关系”,却仍未能考虑“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保险深度”这一重要现象。

应该说早期研究保险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文献中,大部分学者(饶晓辉、钟正生,2005;赵尚梅、李勇、庞玉锋,2009;胡宏兵,2007;Kugler & Ofoghi,2005;Marco Ar-ena,2006;Ward & Zurbruegg,2000)使用保费收入衡量了保险活动。而较近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开始考虑用保险深度或保险密度来衡量保险业的增长情况。如吴洪、赵桂芹(2010);庞楷(2009);Webb, Ian, Martin F. Grace & Har-old D. Skipper(2002)使用保险深度衡量了保险活动。任燕燕、徐晓艳(2008)和黄斌(2008)使用保险密度衡量了保险业的增长情况。在衡量保险业增长指标的选取上,学者们没有说明其选取保费收入、保险深度或保险密度的理由。只有黄斌(2008)通过绘制保险深度的对数与人均GDP的对数和保险密度的对数与人均GDP的对数的散点图,得出选择保险密度的对数作为自变量来解释经济增长更为合适的结论。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类与比较,我们发现,饶晓辉和钟正生(2005);胡宏兵(2007)使用保费收入衡量中国保险业增长情况, 他们都得到了保险业增长对经济增长没有促进作用的结果。而采用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来衡量保险业增长的文献,其结果都证明保险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如任燕燕和徐晓艳(2008)使用保险密度衡量保险业增长情况,得到的结论是: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存在的,预期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壮大发展这种作用会不断增大。黄 斌(2008)使用保险密度衡量保险业的增长情况,其实证检验的结果是:代表保险功能的保险密度变量对经济增长这一因变量具有显著影响。吴洪和赵桂芹(2010);庞楷(2009);Webb, Ian, Martin F. Grace & H-arold D. Skipper(2002)使用保险深度衡量保险活动后,都得到了保险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

对保险业增长水平的衡量指标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保险理论界的关注,直到郑伟和刘永东(2007)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保险业国际比较的新方法――“基准深度比”法。该方法的核心指标是“基准深度比”,它反映一国保险业的相对增长水平。我们认为,大部分的相关研究对保险业增长的衡量指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保险业作为一国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不会无限超越经济增长,所以讨论保险业的增长时必须基于一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之上。大部分研究简单以保费收入作为衡量指标,还有少数研究用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作为衡量指标。本文认为,基准深度比这一指标综合地考虑了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保险深度等多因素,是进行保险业国际比较的较为合理的衡量指标。但是作为一个平均意义上的经验性指标,基准深度比似乎仍然无法有效地解决,对于具有特殊文化与制度背景的单个经济体而言何为最优的保险发展这个问题(黄斌,2008)。

四、 未来研究方向

与金融研究领域的蓬勃发展相比,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圄于保险数据的可得性,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保险业相对于银行业和证券业而言还处于弱势地位。随着保险部门在金融领域中所占份额的增加,上述情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保险―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保险市场的发展是否会刺激经济增长?近十几年来,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绝大部分已有研究都停留在实证分析层面,且至今未得到一致的结论。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多思考一下:

1. 有必要对传统保险发展观进行审视。传统的保险发展观往往都是从总量上考察一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程度,或用保费收入,或用保险密度,或用保险深度量衡量之。这种衡量的直接结果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具体表现为:(1)保险公司保费增长了,但实际上保险产品和与之相关的保险服务质量低劣,误导保险消费者,无理由或不合理拒赔,或者保险产品本身虽有一定质量,但缺乏保险市场需求,不容易为保险客户所接受,从而无法实现其价值;(2)保险在某些方面的增长,从围观、局部、短期来看,似有一定、甚至是相当大的经济收益,但从宏观、全面、长期来看,却可能带来恶劣社会观感,甚至导致违法行为;(3)保费收入增长虽快,但保险市场结构并无改进;(4)总体保费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城乡保险市场、区域保险市场发展程度悬殊,大量保费和保险公司收益流往海外等等(黄斌,2008)。

只有在重新审视传统保险发展观的基础上,才会认识到,其实保险业的总量和结构都会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增长乃至发展。

2. 找到保险业增长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机制。既然无论是通过线性方法还是非线性方法都无法给出保险业增长和经济增长总量意义上的显著关系,而理论上保险业增长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存在性又无可争议,那么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保险业增长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机制入手,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分析。因此,关于保险业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问题值得研究者们继续探讨。

3. 找到能够更好地衡量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的指标变量。如何科学衡量一国保险业的增长情况,如何把制度因素内化到指标当中,是保险理论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应该说,绝大部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从总量上对一国的保险业的增长进行考察,并没有考虑该国保险业的结构因素。这就有可能对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或保险企业的发展战略造成误导。

保险在经济中的作用篇2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项具体目标。而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保险业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上主动参与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各个方面工作中去,加快推进保险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保险功能,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保险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大有作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是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目标的实现需要持续不断的巨额资金投入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作为经营风险的专业性机构,保险业通过收取保费聚集起庞大的保险基金来实现其保险功能,并通过对保险基金的运用管理,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在社会再生产会因遭受各种灾害事故而被迫中断或失衡时,保险业可以及时、迅速地发挥修补作用,从而保证了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保险业通过对其庞大的保险基金的有效运作,加快社会可投资资金的积累速度,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长期资本来源,提高保险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二)保险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大有作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农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推动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已成趋势,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实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低下。因此,为保障农村经济的稳定性,保险业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探索农村保险新模式,引进保险机制,使农村经济风险可以较少的代价转移到保险机构,增强农村经济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保险业在促进外贸经济发展中大有作为

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对外经贸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外向型经济发达,外贸经济一直处于全国前列。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贸经济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将影响着外贸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因此,保险业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功能,为福建省外贸经济提供必要的风险保障,营造良好的外贸经济环境,促进福建省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

(四)保险业在促进科技现代化中大有作为

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一体化,采用高新技术比采用落后的技术显然具有更高的效率,但高新科技常常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般的企业或其他经济单位无法独立承担其可能发生的巨大损失。保险业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的高新技术风险提供保障,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及使用专利解除后顾之忧,由此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我国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保险业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树立完整的“发展观”

保险业应树立完整的保险业“发展观”,处理好保险业发展过程所亟需面对的四大关系。

(一)保险业与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统一

保险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经济部门和整个社会经济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要受到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而不能脱离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方向另辟他径。国民经济和社会是保险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为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保险业必须置身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强大的国民经济基础上加快自身发展,做大做强保险业,努力使保险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同步,切实肩负起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社会责任,全面服务于小康社会。

(二)保险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在保险经济运行中保险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保险的经济效益是保险社会效益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如果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又势必降低社会效益,甚至损害社会效益。反过来,保险的社会效益又是保险经济效益实现的前提,没有社会效益,保险业发展就失去了其社会基础,得不到公众的认可,经济效益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保险业如果只是狭隘地考虑保险经济效益,路只会越走越窄,既不可能有好的社会效益,也不可能实现其经济效益。加快发展保险业,就应努力在保险业与社会之间互动与共融发展过程中实现保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三)保险业做大做强的辩证统一关系

做大做强保险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大是速度和规模,强是质量和效益,做大和做强是辩证的统一。没有大,谈不上强;不能做强,大也没有什么意义。因此,正确的保险业发展观,就是要努力实现保险业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既要保持较快的速度,又要有较好的效益,既要不断扩大规模,又要有合理的结构和较高的质量,从而才能真正实现做大做强保险业。(四)保险业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

中国现代化建设呼唤中国现代保险事业,现代保险实践呼唤现代保险理论。没有理论的创新就没有实践的创新,有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有新的思路才会有新的举措,有新的举措才会有新的突破。我国保险业虽经过50多年的发展,学习借鉴了一些国外的保险理论,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保险理论。因此,社会经济生活的突变性和不确定性,迫切需要保险业用创新思维去研究,实现保险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解决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通过不断地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逐步形成中国现代保险理论,以促进保险业加快发展。

三、构建保险业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持体系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虽然取得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保险业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以理论促发展,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发展,以人才促发展,以监管促发展,实现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以理论促发展,确立保险业发展新战略

当前经济金融环境下,保险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在保险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保险理论研究,通过理论来指导保险实践的不断发展。因此,保险业要很好地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与重大责任,就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大保险理论创新力度,并在保险理论的指导下,制订保险业长期发展战略,以超常规的发展思路,跨越式的发展速度,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极为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快把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服务。

(二)以改革促发展,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保险业要始终坚持把加快改革、促进保险业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通过加快保险业改革与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和完善福建保险市场,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积极作用。一是继续深化保险公司体制改革。要加快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股份制改造,增强资本实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司内控制度,增强综合竞争力。二是加快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要积极探索现有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在确保保险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拓宽保险新的投资运用渠道,积极争取为福建省重点项目、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引入保险资金,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三是积极推进保险费率市场化进程。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保险条款和费率的改革,支持保险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险条款,发展个性化、多样化的保险产品,拓宽保险深度。

(三)以创新促发展,提高保险业服务小康社会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保险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保险业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为保险业发展和保险功能的充分发挥注入活力,保险业才能真正服从和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是加快保险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保险业要从战略高度着眼,站在服务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认真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密切关注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加快保险产品结构的重组与创新,开发一些新的适应全面小康社会需要的新品种,尤其是开办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保险产品,配合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社会体制等各项改革,拓宽服务领域,增强为全面小康社会的服务能力。二是加快保险服务观念的转换与创新。保险业要努力在服务创新上下大力气,积极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管理制度等,拓展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把保险服务贯穿于整个保险期间,使客户能享受到保险的全方位服务。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拓展市场深度,提升保险业的社会信誉,促进保险业的良性持续发展。三是加快保险技术创新步伐。保险业要以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创新为基础,加快电子化、网络化建设步伐,将现代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渗透于保险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为保险创新构造坚实的技术基础,增强保险创新的科技含量。四是加快保险营销方式创新。保险公司要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方式,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保险人制度和保险经纪人制度的同时,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发展银行保险、电话保险和网络保险等近年来兴起的新的保险营销方式,建立起面向客户的多功能、多渠道保险营销网络。

(四)以人才促发展,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素质

保险行业是技术要求高、知识面广、竞争激烈的服务行业,因此,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尤为重要。保险业要加快实施保险人才工作,通过完善岗位培训制度,强化员工培训,改变员工知识结构,培养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员工的知识融合和智力碰撞,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知识创新、知识优化组合的倍增效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个能够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人才、提高人才的好环境。

(五)以监管促发展,营造保险业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保险在经济中的作用篇3

国民经济全局发展是发展保险业的前提

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充足的保源。全球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表明,各国的经济增长与其保险业的发展是正相关的。通过对我国1990-2002年GDP增速与非寿险保险增速做散点图看,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如果粗略地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可以进一步看到,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致可以带动非寿险业保费增长1.1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

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保险业是政策敏感度很强的行业,有关立法、政策和制度等因素是保险业发展的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而且社会保障政策、货币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因素也对保险业产生直接的影响。就财政政策而言,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转移支付政策对保险业的发展,包括对公司盈利、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的改进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保险业的税收政策是否合理和完善,关系着保险产业政策的实现以及保险业的发展。2002年我国为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保险企业的营业税率在 2001年7.0%的基础上下调为6.0%,这对提高保险市场整体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营业税政策的调整,对保险业的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产生了有利影响,为保险企业改善盈利状况提供了较好的税收政策环境。就货币政策而言,不同的货币政策,对保险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新型险种的开发、保险需求的引导以及投资收益有着重要影响,对保险业来说主要是中央银行的利率。例如,1996年5月以来的货币政策一直处于降息周期阶段,这对刺激居民和企业的保险需求,使得居民和企业的保险支出在其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大幅上升。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有制结构调整、国企股份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也对保险业产生了影响。同时,保险监管的加强,对规范和发展保险业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金融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不断调整,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之间的联动越发紧密。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资产持有总量的增加,推动了保险需求的快速上升。比如,由于2002年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不良表现,居民金融资产持有结构进一步调整,除了银行存款继续增加外,金融资产投资渠道逐步从证券市场转向保险市场,使2002年保险业发展迅猛增长。

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按照有关约定,我国保险业将进入全面开放的新阶段,这将有利于扩大保险市场规模,打破垄断局面,促进国内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产品、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进步。加快国内保险公司体制改革的步伐,缩短与国际保险业的差距;改变我国保险业的增长方式,增加市场主体,加快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给我国保险公司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国民经济全局发展提高了国民保险意识。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各种制度将与国际接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更加深入,国家医疗制度和养老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部分将由人们自己来承担。国家今后除了有可能向所有国民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津贴,以保证一张“安全网”的存在以外,人们将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及早安排晚年生活。这时,保险作为一种经济保障制度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保险业的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全局发展提供保证

提供经济保障,保持社会稳定。保险通过分散风险及提供经济补偿,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消除因各种风险事故的发生对个人或家庭的损害所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以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安定。企业在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时,能够及时获得保险补偿,迅速恢复生产,使社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维持社会安定。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对养老、医疗、健康、失业等方面的保障需求日益迫切,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会因为退休而降低,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同时,在社会保障体制没有覆盖的领域和人群里,保险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和丰富多彩的保险新产品满足人们多层次的保险需求。保险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同时维护了社会安定,使司家经济建设能顺利进行。

保障生产和流通的正常进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社会再生产过程会因遭遇各种灾害事故而被迫中断和失衡,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能及时和迅速地使这种中断和失衡得到恢复。同时,整个保险活动属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它可以通过收取保费建立起庞大的保险基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社会上各个经济单位持有的闲散货币资金集中起来,然后通过银行存款、购买债券、股票以及发放贷款等方式,将这些资金间接转入投资领域,支援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同时,分散和防范风险,保障商业贸易顺利进行。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金融市场稳定。保险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保险对金融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可以融通资金,把暂时闲置或者是低效率的资金集中起来,及时用到因受灾急需资金的人手里。其次,可以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投机过度,分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再次,保险公司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资者,可以活跃资本市场,同时保险资金数量较大,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金融市场来说是一种稳定的支撑力量。最后,对庞大的保险资金进行高效管理和科学运用,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实现金融资本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可以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实现均衡消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通过鼓励消费者购买作为一种储蓄替代的保险产品或缴纳一定的保险费,而改变资金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国家货币信贷压力,支持贷币政策的有效操作,同时消费者可以获得一定生活水平的保障,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或通过购买信用保证保险获取很大部份的银行贷款,“今天来消费明天的钱”,提高生活质量,转变人们消费观念,保险业大大减轻了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之妥善安排生命期间的消费,提升居民生活的整体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农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推动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已成趋势,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实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低下。因此,为保障农村经济风险可以较少的代价转移到保险机构,增强农业经济抵御能力,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良好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对解决目前农民医疗和养老问题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维持了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国际竞争力。高新科技常常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般的企业或其它经济单位无法独立承担可能发生的巨大损失。保险业可以积极发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的高新技术风险提供保障,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及使用专利解除后顾之忧,由此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我国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促进社会信用,法律,医疗、外贸等各方面的发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并且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信用,某些时候对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比法律更为有效。保险的文化基础就是最大诚信原则,随着保险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实告知、互不欺瞒、履行义务、恪守承诺的保险文化也将被带入社会的每个角落,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公众的诚信意识,降低理性经济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对经济效率的损害,改变信用缺失的社会状况,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国民经济全局发展对保险业的要求

加强保险知识宣传,提高国民保险意识,对保险的经济“助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认识,目前仅仅限于保险业界,还远没有得到社会其它领域的认可,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目前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保险密度和深度还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保险的供给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之间差距很大,社会各界还没有深切体会到保险对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作用。因此,加强保险知识宣传,提高国民对保险的认识迫在眉睫。

加强保险理论研究,充分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作用。全面科学认识保险的功能,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保险实践,推动保险业的全面进步,有利于提升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中的地位,注重保险产品的研发,提高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保险产品,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为“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强产品创新,拓宽保险领域。注重挖掘市场需求,坚持消费者导向,创新产品结构,满足社会的保障需求。尤其是注重发展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医疗责任保险、老年护理保险、子女教育婚嫁保险、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积极探索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探索农业和农村保险的新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支持。配合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提高承保大型风险项目的水平,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提供保险保障。同时,要对那些风险较大、保险人不愿提供保险服务的领域要加强研究,推出适合特殊个人或企业的特殊风险的产品。

加强保险监管,提升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是要全面认识和评价保险特有功能及其现状,突出保险制度的特性与优势I二是要遏止保险制度的弱点与局限,减少机会成本,三是要积极鼓励和推动保险行业更新经营理念,营造一个宽松、有序、创新和协调的监管环境。

保险在经济中的作用篇4

【关键词】保险业;经济增长;贡献

1.引言

金融发展的迅猛态势,以及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制约关系,让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金融市场同制度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总的来看,金融业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主要有:聚集储蓄、配置资源、控制公司、管理风险以及交换产品等方面。而医疗保险是一种金融的中介工具,可对经济的增长起到除以上数方面之外,同时也有自身的某些特性。

2.我国医疗保险行业现状与贡献

中国医疗保险业的起步较晚,起点也比较低,不过发展的速度很块,获得了使世人瞩目的成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医疗保费总收入以每年26%的高速增长,远高于GDP每年9.5%的增长,而且也高于全球的保费4.6%的增长率。医疗保险行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在1980年,我国医疗保费收入为4.6亿元。而发展到2010年,这个收入已经达到1.47万亿元,同比提高了33%。这里面的农村医疗保费为3894亿元,同比比较增加了35%;城镇医疗保险的保费为1.08万亿元,同比增加了31%。就城镇和农村而言,医疗保险业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5万亿元之多(见表1)。

3.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1 贡献之一:挽救人民生命财产,让更多的人参与投保

由于自然灾害同各种事故的频繁发生,保险业发挥出其积极的经济补偿作用,给受灾地区人民群众以及企业提供了及时的赔款,保障了经济社会同广大民众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宁稳定。自十六大以后,我国医疗保险业的累计赔款已经超过了一万亿元。在2003年,淮河流域的水灾就造成人员伤死几百人,赔付了5亿多元;而2008年四川发生地震,救助伤员达到一万余人,保险公司赔付了7.1亿元;在2005年,沿海的部分地区遭到了连续七次的强台风和热带风暴灾害,死亡人数也不少,各保险公司积极参与了防灾和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工作,总计支付赔款达到13.3亿元;在2008年雨雪冰冻天气灾害中保险业的赔付为89亿元,在汶川地震后,医疗保险业给出的赔付金额是14.2亿元。在2009年我国的保险业赔款同给付的金额是3125.5亿元。可见,医疗保险业稳定了国民的生活,减轻了人民在患病时的经济压力,有力地增加了在突发事故时,人们抵挡困难和风险的能力,是值得许多人投入时间和精力的。

3.2 医疗保险对经济增长的其他贡献

医疗保险对社会经济的增长还有其他的除了保护人生命以外的其他贡献,它不仅能够较好地对人民的财产进行保护,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经济的补偿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建立合理的机制与方法,对保险的增产带来一种实际性的影响,能够较好地使生产水平作为一种良好的发展模式。消费的升级也促进保险的发展;保险支出是在保险人投保初期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小,而后影响越来越大,保险赔付则相反。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以后,可以有效地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发挥重要作用。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首要的生产力。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为劳动者减少疾病,生病得到及时治疗,恢复身体健康,并以健康的体魄投入生产劳动提供了重要保证,能够较好地使企业提高效益,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保险事业的不断扩大,其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鼓励健康储蓄,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鼓励职工参加商业医疗保险,这些都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使一些效益好的企业,能够注重健康投资、健康储蓄,保持员工的身份身体素质,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也有利于控制消费基金的膨胀,使部分消费基金推迟消费,转化为医疗基金积累下来。从长期来看,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企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发挥医疗保险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保险行业应坚持发挥好其风险管理与保障的重要作用,要加快保险的改革,让更多的人能享受保险的加快低效率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增加保险资金的运用水平,并依法进行科学且有效的监管。

参考文献:

[1]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2011(6).

保险在经济中的作用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保险市场也在快速发展着,全国的保费收入在不断增长者,并且增幅较大,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许多 行业相关学者对保险市场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所发表的文章言论较少,而在金融方面即信用贷款、股票方面为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做了更多的分析与论述。笔者认为,保险市场对我国整体市场经济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多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现实差距、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下保险市场的非线性增长进行分析,将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为国民经济带来影响的规律,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一定的实证方法,对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中不同险种市场的非线性增长效应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

一、保险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1.非寿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根据对想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总结,可以得出论,非寿险与人均GDP相关,主要依据为Beenstock et al,以12个工业化国家在十年间发展的数据;其次非寿险与人均GDP的发展关系成正比,另通过对OECD国家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所得结论为非寿险消费与收入水平正相关;采用因果检验和固定效应模型以及GMM估算方法,对多国家的财产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分析与探究,结果表明保险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比关系。

2.首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同样的对多国家的保险市场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发现:寿险的消费变化与收入有关,即当地的人均GDP ,并且期间是成正比关系的,在此正比例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细化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养老保险金与人均产出有显著的正比关系。

3.保险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相关期刊文献所呈现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进行因果关系的检验,显示出保险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和加拿大呈现出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较大的影响关系,意大利则是表现出两者互相影响的效果,其他多数国家则为无直接关系和影响;然而可以肯定的一定是,保险市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关系,因为对于大多的保险产品来说,保险市场发展的越好,产品相应的会更丰富且得到更好的收益,期间也是正比例发展的关系。

以上结论的分析大多基于国外的一些数据和调差结果数据,我国在这方面建树较少;然而近年来我国行业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与言论逐渐增多,比如谢利人以我国1998年4季度-2004年3季度的数据进行的研究,得出结论:财产险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而人身险市场的额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高的正向影响;王建伟通过我国具体省份在十年内的数据进行因果检验,最终得出结论:财产险对社会经济的增长没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起到了稳定经济市场的作用[2]。

二、保险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

根据相应的中国保险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的分析,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整个保险市场,包括人身险市场对经济的增长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与相关文献所得结论一致;然而财产险对经济的发展没有明显的作用,反而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1.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保险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

经相关研究表明,寿险和非寿险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所以笔者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保险市场是否出存在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检验;结果显示,不管是整个保险市场还是人身险市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其带来的影响通常为正向的,并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呈现出不断加强的状态;但财产险市场有着明显相反的效果,只有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财产险市场对经济的发展才有积极的影响,反之为经济发展带来了限制作用;究其原因:财产市场在整个保险市场份额中占比较少,基金投资的渠道途经不够丰富和完善,而保险公司本身也不具备较强的基金运用能力等现实因素。

2.不同金融水平下保险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保险市场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影响,与信贷市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根据省份及城市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当保险市场加入银行信贷市场后,保险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道U型关系;然而不同的保险市场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人身险带来了积极的发展作用,财产险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作用,所以结合上述分析与结论,我们可以说,我国的保险市场主要依靠人身险市场的发展,才能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发展作用。

三、结语

保险在经济中的作用篇6

关键词:经济资本;保险公司;非预期损失;风险约束

经济资本最早起源于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并在银行内部得到广泛的运用。之后,由于金融混业的发展,经济资本的运用也逐步推广到保险业,瑞士再保险公司1994年就引入了经济资本模式,并于1995年6月将这一模式完全用于公司信用风险、保险风险和金融风险的管理。英国皇家太阳联合保险公司于1998年建立了经济资本系统,法国安盛集团于1999年引入了经济资本理念,于2002年6月首次开发了统一的经济资本系统,用于判断各业务线的资本配置状况和盈利。现在,经济资本在全球保险行业中已经成为重要的和广为使用的管理工具。经济资本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不仅解决了旧的偿付能力监管的问题,保证整个保险行业健康的发展,而且,保险公司还可以运用经济资本,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使资本分配更有效率,使绩效评估更加合理和完善,使得保险产品的定价更为科学、优化产品价值管理。在2011年度以“经济资本”为主题的区域联合国际精算研讨会上,中国保监会副主席、中国精算师协会会长魏迎宁表示,希望以此为契机,使中国保险业更加重视经济资本的作用,并使其在中国保险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可见,经济资本的运用对保险公司意义重大。

一、保险公司经济资本内涵

1.保险公司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西方银行业,后来,保险业继银行业之后也引入了此概念。根据保险公司的损失特点,一般可以将其损失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预期损失是根据大数定律计算出来的期望损失,一般以准备金形式和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一起在保险产品定价中进行补偿。异常损失指发生频率低、损失巨大的巨灾风险,例如战争和重大灾难,是保险公司自身无法抵御的。非预期损失介于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之间,保险公司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程度进行量化,这部分损失需要保险公司用资本进行补偿。而经济资本正是为了吸纳保险公司风险损失而引入的数量概念,因此,经济资本在数量上应等于非预期损失的量化。

2.经济资本与账面资本、监管资本

经济资本科学地将风险和资本整合在一起,它既不是风险本身,也不是真实的资本,是对应着风险的虚拟资本形式,代表着一种全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它与保险公司账面资本、监管资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账面资本。账面资本又称为权益资本,即保险公司财务报表中显示的所有者权益,等于资产减去负债。在保险公司实际经营过程中,经济资本可能大于或小于账面资本,但根据保险公司审慎经营的原则,保险公司应当将经济资本控制在保险公司账面资本即持有的实际资本范围之内。(2)监管资本。监管资本是监管者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最低资本要求。虽然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都是风险缓冲,但前者是由企业管理者从内部来认定和安排这种缓冲,反映了股东价值最大化对企业管理的要求;而监管资本则是由监管当局从外部来认定这种缓冲,反映了监管当局对股东的资本要求,体现为股东的资本费用。监管资本体现了监管当局要求,它不能代表保险公司实际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监管规定不一定反映特定公司的风险特征,而且风险加权资产不能作为全部风险的正确测度。而经济资本反映了市场及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它是为承担风险真正需要的资本,完全反映了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特征。

二、保险公司经济资本估算

1.保险公司风险识别

经济资本在数值上等于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值。因此,计量经济资本的第一步就必须是对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界定和分类。保险公司是一个集合和分散风险的专业管理机构,面临着比普通企业更大更复杂的风险。在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时,保险企业在收取保费的同时承保了由于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所造成的损失,由于保费的厘定已包含了对这些损失的预期,只要计算过程和方法正确,就应该有足够的准备金预备这类损失的发生,因此,这类损失并不构成对保险企业本身的风险。保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指在其经营业务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如利率和汇率波动、通货膨胀率变化、费率厘定发生偏差、承保风险的集中程度、资本市场的波动以及人为的、法律的、政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而造成实际的经营结果和预期目标之间产生偏差,进而使保险公司遭受损失的风险。我们可以将这些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保险风险。保险风险指由于对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判断不正确导致产品定价错误或者准备金提取不足,再保险安排不当,非预期重大理赔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包括死亡率风险、退保率风险、发病率风险、年金死亡率风险、财产和意外风险等。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造成损失,以及由于重大危机造成业务收入无法弥补费用的可能性。因此,市场风险包括权益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商品风险。利率风险是寿险公司的主要风险,它包含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

(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信用状况的不利变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包括违约风险、市场风险溢价、清算风险、国家风险和集中风险。

(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由于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错和信息系统故障等原因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欺骗、错误、系统障碍和流动性风险。

2.风险量化与经济资本

对保险公司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后,根据风险的特征,选用合适的计量方法或模型对这些类别风险分别进行量化处理,由于最坏的情景不可能同时发生,所以考虑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类别之间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整合即可以得到保险公司总的经济资本量。具体四类风险量化方法如下:

(1)保险风险的量化。保险风险经济资本计算方法是,它将风险因子(包括死亡率,寿命,残疾,恢复,失效和资本金选择权)的变化对市值准备金产生的影响数量化,即将未来的现金流贴现。假设风险因子的变化服从一定的分布,给定敏感性,各个独立的风险因子对市值准备金产生的影响就可以计算出来,然后再考虑各因子的波动性及因子间的相关性,将各因子联合起来,产生标准的离差分布。这样就计算出保险风险经济资本。

(2)市场风险的量化。计算市场风险的主要方法是在险价值(VaR),它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通常为99%)上,在给定的持有期间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或者说,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持有期间内,该投资组合发生VaR值损失的概率仅为给定的概率水平(即置信水平)。该方法最早由JP摩根公司提出。由于它较真实地反映了市场因素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征,估算结果准确、敏感,因此受到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欢迎和肯定,成为度量市场风险中普遍使用的模型。

(3)信用风险的量化。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构建于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上,应用金融市场数据分析债务人的信用水平,不仅关注违约,更注重债务人风险水平的波动,同时试图将资产组合效应考虑在内。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以J.B.摩根于1997年推出的Creditmetrics模型、KMV公司的KMV模型以及瑞士信贷的CreditRisk+模型为代表。

(4)操作风险的量化。操作风险量化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法适用于把集团看作一个整体,或者按照业务种类、产品种类等计算风险资本,具体方法包括基本指标法、多种指标法、同类机构比较法等;自下而上法则按照单个业务流程计算出所需资本后,再加总计算出整体业务甚至整个集团所需的风险资本,具体方法包括专家判断法、高级计量法、统计法等。

三、经济资本风险约束作用

对风险进行计量确定经济资本量之后,经济资本的风险约束力量便产生了。这种力量体现在资本对资产扩张的约束。作为高杠杆经营行业,保险公司内生着盲目扩张的动机,这种约束对于保险公司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大。

1.利润驱动下的破产危机

保险公司与其他的工商企业一样,经营目标都是利润最大化。在传统的经营管理中,衡量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指标是资产回报率(ROA),测度投资回报的指标是股权回报率(ROE),它们之间通过股本乘数(EM)发生直接的联系。

其中,ROE=■,ROA=■EM=■

显然,税后净利润/股权资本=税后净利润/资产×资产/股权资本,即:

ROE=ROA×EM

从而得出下列结论:在资产回报率(ROA)给定时,在资产一定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资本金越低,股东回报越高;在资本金一定的情况下,资产规模越大,股东回报越高。所以,资产扩张很自然就成为保险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手段。在传统的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由于资产扩张不受资本制约,股东追求高额回报(ROE)的结果必然诱使保险公司不计风险地盲目扩大资产规模,使得风险加速累积,潜在损失激增,最终资不抵债,出现破产危机。

2.经济资本风险约束下的破产阻隔

通过对保险公司所有风险识别、计量,最后得到所需要的经济资本总量,就可以将其与实际资本进行比较,从而反映保险公司当前的经营风险状态。如果经济资本小于实际资本,意味着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在资本的承受范围之内,保险公司经营处于安全状态。但是,实际资本超过经济资本的部分资本,由于没有承担相应的风险而不能发挥最大价值。如果经济资本大于实际资本,则反映了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超过了实际资本所能承受的范围,保险公司经营处于危险状态,一旦风险集中爆发,极有可能资不抵债而不得不破产。所以,经济资本不超过保险公司实际资本便构成了保险公司的风险边界。

如果保险公司发现经济资本与实际资本存在较大的差额,经营风险较大的时候,则应该及时地调整经济资本或是实际资本。对于实际资本,可以从外部筹集新的资本来弥补不足;对于经济资本,则可以调整自身业务结构,增加业务的内涵价值,剥离那些内涵价值不高的资产,使得整体风险降低而经济资本量相应减少,逐步接近实际资本水平。而一般情况下,通过外部筹集新的资本并不能随时都可以实现的,保险公司只能通过减少承担的风险降低经济资本量来保障清偿能力。可见,经济资本风险约束是硬性的,它约束着保险公司资产扩张的速度和规模,使得保险公司遵循资本――风险的严格对应关系,若无视这一数量约束,保险公司就会走上资不抵债破产的道路。

四、结语

经济资本的概念引入中国已有几年时间,虽然中国保险业已经接受了这一概念,并认识到其重要性,但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在风险观念、风险计量技术、数据的搜集、制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保险公司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运用经济资本进行风险管理、调整发展战略的保险公司还是少数,多数保险公司仍处于粗放经营的状况。但随着我国保险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观念的改变,风险管理技术的提高,经济资本一定可以成为我国保险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魏迎宁,陈戈.论保险公司经济资本.保险研究[J],2008(5).

[2]何艳,张庆洪.合理确定经济资本,夯实保险公司“做大做强”的基础[J].上海保险,2006(11).

[3]吴坚隽.保险公司经济资本管理的现实定位与发展趋势[J].上海保险.2005(10).

保险在经济中的作用篇7

今天,这个会议说是保险工作汇报会,实际上是一次工作交流会、促进会,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学习会。刚才,市保险行业协会陈海燕会长向大家介绍了近几年来我市保险业发展的情况,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打算;几家保险公司的老总也谈了各家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情况;省保监局宋局长高度评价了我市保险业的发展成绩,并提出了很高的希望和要求。听后感到很受鼓舞、很受教育,也深受启发,使我们对保险业的社会责任、科学定位以及现实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坚定了我们进一步重视、支持保险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结合镇江实际,再谈几点意见和想法:

一、要充分肯定我市保险业所取得的成绩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日益突出,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经济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市保险业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宗旨,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行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业务规模迅速扩大。突出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保险主体不断壮大。已由2000年的6家扩大到现在的21家,县级保险分支机构达40家,乡镇保险网点达180个,兼业网点达200多个,保险从业人员达7000多人,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保险业服务网络。二是业务规模迅速扩张。全市保费收入从2000年的5.81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9.9亿元,增长两倍多

保险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保险在经济中的作用篇1保险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保险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孰因孰果的问题来展开的。所以此类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