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范文
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绿色金融;资源环境;经济发展
一、引言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消费金融,在未来绿色金融和消费金融的发展空间很大,我国经济社会开始进入全面绿色化的新常态。要促进绿色发展,必须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而我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大国,发展绿色金融是必须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任务。绿色金融就是金融机构将环境评估纳入流程,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绿色产业的发展。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增加,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挑战,实现绿色增长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各国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金融遂成为全球多个国家着力发展的重点之一。从改革开放以来30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注重经济发展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天空不再蔚蓝,雾都伦敦现在变成了雾都北京。而现在环境与经济将密不可分,而我国要想将整体经济发展起来,就必须进行一系列与环境相关的金融措施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
二、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现状
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升,人们开始更关注于健康方面以及生存环境的问题。据官方数据统计,截止2014年我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达到了1228988.52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达到了133707.99吨。农业COD排放量549951.28吨城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532928.46吨集中式治理设施COD排放量12400.80吨。
二氧化硫(SO2)排放量623688.60吨,其中:工业SO2排放量559504.31吨城镇生活SO2排放量64154.52吨集中式治理设施SO2排放量29.77吨
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184234.03吨集中式治理设施氮氧化物排放量59.93吨,烟(粉)尘排放量496165.87吨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量452295.00吨,机动车烟尘排放量16132.02吨,集中式治理设施烟尘排放量36.53吨.可以从数据中看出我国对于废气的综合治理状况较为欠缺。所以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刻不容缓。根据中国的地理性划分,中国被分为3个地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分析如下:
1.东部地区例如首都北京的雾霾严重程度在全国范围内数一数二。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国对外的一种形象象征。北京的整体态势是和中国的东部地区联系在一起。而由于改革开放,东部作为最早开放的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远超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中国最开始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来进行经济的发展,所以环境问题是东部地区现在最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中部地区的发展优势首先在于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结东部和西部地区,可以运用许多资源。其次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历史文化悠久,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人文方面较其他省份来讲要更为突出。而湖南省的自然环境十分漂亮,丘陵地带的地貌有许多的美景;例如:常德桃花源,洞庭湖,汨罗江,还有驰名中外的凤凰以及张家界等等。以此为基础,湖南省旅游业的前景良好。再次,湖南省的娱乐业发展数一数二,像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而中部地区的劣势也在于严重的雾霾污染,中部地带的环境改善刻不容缓。
3.西部地区,以兰州为例。兰州市属于甘肃的省会城市,自古以来在西部地区属于交通要道。向西直通河西走廊,新疆内蒙等地,向东联结中部的一些重要城市。这点和湖南相比极为相似。兰州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进行经济建设,先从中东部地带向西进行支援大西北,西部大开发。这时兰州的发展基于石化重工业,在西固区开发兰炼、兰化等重型工厂,而重工业的发展很快使兰州的经济快速上升。但是渐渐以重工业为导向的生产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经济增速放缓,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每年的PM2.5都在全国排名垫底,劳动力流出严重,产业转型迫在眉睫。所以兰州从2012年开始进行环境绿化设施建设,出台了《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方案》,减少重工业的废气废料废水的排放,加大监管力度,消除三无企业,加大对于绿色能源的使用率等。历经1年的治理,兰州的环境得到大大的改善,蓝天重现,黄河显现出本来的颜色。每年的PM2.5排名已经是在前面,而自从兰州的环境得到改善近些年兰州的经济投资增大,政府投放公共建设的资金加大,水上公交,地铁,等等都在建设。整个城市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前进。是全国各大污染严重的城市的榜样。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兰州市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逐年递减,而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和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逐年递增。
三、我国长期以来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缺陷
融资管理:我国许多污染性中小型企业大多是自我融资,许多都达不到上市融资的标准,所以很难对于这些数量众多,污染性大的企业进行制约管理。
重视程度:社会各界对于绿色金融的意识不强,很多企业缺乏这些认识,而商业银行也缺乏对于这些的重要性认识。
贯彻实施:一些地区环保部门所发的污染性企业的信息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银行信贷审查的标准,使得绿色信贷的发展受到瓶颈。制约了绿色金融的深度发展。
制度问题:首先中国的发展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制度、设施还在完善当中。绿色金融的监管、法律机制也尚不完全。导致有些“双高”企业利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漏洞继续扩大污染。使得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所以由于我国绿色金融的重视度还有所欠缺、发展还不够健全以及绿色金融制度还存在有一定的缺陷。因此需要去借鉴美国的经验并且取长补短,吸收精华。以此来改善我国在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四、建议和对策
1.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调整经济发展中的各个因素的比价,使环境和经济直接的关系从尖锐趋于稳定和平衡。这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获得利润最大化的效应。解决融资困难,最终提高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率。
2.提高社会各界关于绿色环境的重视程度,进行绿色金融工具的普及来引导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联合商业银行进行绿色资源的有效利用,鼓励公众的绿色消费,从而扩大绿色金融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
3.绿色保险,债券和证券等金融工具的运用,可以提供一个大范围上效的效的市场环境。可以基于此进行绿色金融的发展。另外,通过实施正确,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缓和通胀压力。稳定宏观经济,使得绿色金融可以在宏观层面上发挥一个积极影响,起着一个调节经济的重要作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可以从源头解决环境的发展性问题。
4.在金融的发展之中,生态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绿色金融体系又是解决生态金融问题的必要措施。发展绿色金融体系是要利用金融的手段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加快经济增长。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绿色金融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绿色金融工具的使用率近年来得到推广,绿色金融制度构建上也有所涉及,但是绿色金融的比重仍旧是比较小。目前,美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美国的绿色金融体系是基于美国自己的现状而言,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激励措施将绿色金融体系推行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之中去,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这些成效改善了美国的劳动力就业率,改善了环境污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吸收借鉴美国模式的精华,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金融体系。并且在近一步发展绿色金融工具的使用,大胆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将绿色金融的概念深入到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中去。完善绿色金融的监管、法律制度,建立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
五、总结
我国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得到改善,绿色金融的发展必须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只要全面实施绿色金融,我国的环境就会得到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才能出现质的飞跃。而环境改善又有利于投资的有效利用。所以政府应该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完善绿色金融体系,这样才会从根源上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有助于我国“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汤伯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2009.
[2]倪宇霞.美国绿色金融制度研究[D].2011.
[3]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绿色金融:国际经验、启示及对策[J].2011.
[4]董捷.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2013.
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篇2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快速增长之后,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扶持新兴产业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目标。在此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
“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所谓绿色金融指的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方面是指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明确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
“绿色金融”提出的背景一是环境保护,二是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世界各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纷纷出台各种文件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我国是较早关注信贷对环境影响的国家之一,但具有标志性的发展绿色金融的事件是自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境保护部)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相继出台以“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金融”制度,为金融业挺进环保市场奠定了基础,使“绿色金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从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后两者刚刚起步,且规模和作用比较有限,因此,目前绿色金融的主要方式还是银行的绿色信贷。
就我国目前低碳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绿色经济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战略转型的现实需要: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研究发展新的节能产品和新能源,解决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必将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而单纯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撑,而低碳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润也会部分回流至金融机构实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赢。其次,从金融业本身来看,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的企业,也要考虑其经营风险和收益,自1994年我国政府确立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后,环境风险已经越来越被金融企业所重视,发展绿色金融成为我国金融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赤道原则值得我国金融机构借鉴。最后,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国内金融机构要在以往“绿色金融”理念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支持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这是我国发展新经济的需要,更是我国发展新金融的需要。
“绿色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可为金融业提供持续的发展机会和创新空间。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而绿色金融也只有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中才能真正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目前,我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交易量占全球市场的1/3,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和最重要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供给国。同时,国家产业政策也加大了对节能环保型行业的支持,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只有节能环保型企业才能得到长期发展,金融行业要获得长远利益,必须加大对环保行业的投入。因此绿色金融给银行业提高发展能力、拓宽服务领域、变革服务理念提供了一个新契机。
我国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绿色金融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第一,绿色金融业务普遍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目前绿色金融主要方式还是银行的绿色信贷,除了承担社会责任外,银行参与绿色金融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规避风险,拒绝向污染企业贷款,避免企业遭环保部门查处而导致贷款不能收回之风险;二是获得收益,银行可以通过抓住环保带来的机遇,参与一些节能环保项目来获利。然而这两种理想状态却由于种种现实的体制和技术原因难以达到:从体制方面来看,―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甚至一些污染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隶属于地方政府的环保部门和银行难免受到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即污染主体行为的私人成本要小于其社会成本。“绿色金融”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银行和企业的风险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当前污染企业并没有完全承担污染风险,一部分风险仍由地方政府承担着,而对企业来说,由地方政府承担风险等于没有风险。同时,污染企业因为少了治污成本,经营状况反而可能好于普通企业;而一些环保项目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甚至有些经济效益不太好,商业银行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迫于盈利和市场份额的压力,自然缺乏发展“绿色金融”的动力。
第二,商业银行普遍欠缺对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影响绿色金融信贷投放快速增长。绿色金融涉及的专业技术十分复杂且处于不断更新中,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商业银行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少,对于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投向于传统经济领域。另外,绿色信贷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从而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由于缺少推进的激励机制,对环保做得好的企业和银行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也难以有效吸引商业银行支持环保项目。
第三,环保机构和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金融部门获得及时和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是绿色金融开展的前提条件。目前,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不及时,阻碍了企业相关环保记录的传导和共享,导致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项目积极性不高。环保和金融部门应该明确分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信息平台和企业征信系统等方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部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先决条件。
发展“绿色金融”需各方共同努力
在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之后,绿色经济能否成为改变世界经济的新浪潮,有赖于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金融既是现代
经济的核心,又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效益。从经济决定金融的意义上来讲,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金融来相应,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因此,发展绿色金融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推动,多方联动,构建多层级金融支持体系,为发展绿色金融奠定制度基础。政府方面,应继续出台一系列利于环保、鼓励资源再生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让绿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限制污染企业,鼓励环保型企业发展,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引导资金向环保企业倾斜。环保部门方面,要加强和金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环保评价指标。金融监管部门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有关规定,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例如细化贷款统计口径,从行业类别监测绿色信贷;对于违规性污染严重企业贷款的银行坚决惩罚等。
其次,金融机构应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积极推进业务转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发展绿色金融要做好下面的工作。一是要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引入环境观念,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和业务流程的环境评估。不仅有针对性修订制度,对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而且在市场准入、客户选择、风险管理、合规检查等多方面设计相关标准和流程,逐步将环境因素纳入放贷时的考察范围之内,将环境风险防范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二是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绿色金融多数涉及的是新兴领域,投资项目一般具有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的特点,银行对此要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并主动进行业务创新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要进一步放开和扩大银行业的综合经营范围。商业银行有必要把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综合经营和发展绿色金融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通过贷款、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最后,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国外银行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环境保护计划、丰富的绿色金融衍生产品、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以及合理的内部环境保护组织机构。通过与国际大型金融结构交流合作,借鉴国际通行的原则和惯例来实现自我约束,并强化绿色概念的实施。同时,学习国际著名银行先进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争取国际组织的技术援助,进而提升自身各方面的水准,扩大国际上的影响力。例如兴业银行在同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中不仅获得了诸多技术和经验,还获得了一定的贷款本金损失分担,大大促进了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业务发展。
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 绿色金融;市场机制;环保
一、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是金融行业的一个新词,绿色金融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受一些因素的限制,它的发展却非常缓慢。虽然国内外关于我国绿色金融的研究也有许多,但是在实施方面还是有很多的缺陷。绿色金融是指金融业在经营一些相关业务特别是资产业务时所体现的绿色环保的理念,主要有在投资或者融资时能够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大力地支持与发展与环保相关的金融产业,合理地使用相应的社会资源,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概念:其一,从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和促进发展作用,对环保业、金融业以及相关的第三产业做出相应的支持。其二就是从金融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将生态保护的理念引入到金融行业的发展中来,改变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的现状,发展重视质量而非数量的金融模式,形成一种资源节约,消耗减少,效益增加,环境改善的金融增长模式。
二、绿色金融的含义
绿色金融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方式,随着我国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支持相关领域发展为主旨的绿色金融逐渐引起各方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要求相关的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的问题落实到金融行业的日常工作当中,要求企业在融资或者投资方面或者日常经营活动中贯彻绿色金融的理念。绿色金融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其中绿色金融是指对于一部分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并且对资源造成浪费的企业项目,要做出相应的惩罚,在金融信贷方面做出一定的限制,反之,对于一些在环境保护方面做的较好的企业就放宽相应的信贷政策,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政策。绿色保险则表示一个企业在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之后,如果对周围的第三方造成一定的伤害,那么法律规定该企业需要购买应付的赔偿金额的相应的保险,以此来确保公众的利益不被侵犯。绿色证券是指对一些破坏环境的企业设置相应的证券门槛,控制该企业上市的条件,并由证监会监督其上市后的对环境的改善情况。
三、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
绿色金融从整体上看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当作一种政策,在投资的决策过程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因素,把环境条件与潜在的金融投资的回报,利益,风险和成本相联系,在金融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绿色金融的核心是将自然资源的存量与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通过评估,进行金融资源的优化再分配。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前期的规模较小,不易形成规模经济,盈利的能力也比^弱,投入与产出不相符,环境保护的进展比较慢,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可以保护环保产业,使其获得稳健发展。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利于金融部门的提高风险管理决策水平,防范与化解信贷的环境风险。把环境风险与金融投资与决策相联系,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注意经济的发展,注重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强人们对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重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还有利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与国际接轨,发展绿色金融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及核心竞争力。
四、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绿色金融的作用机制
相比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缺乏一定的重视,在国内环境问题中,工业企业的污染问题最为严重,污染因素也比较多。其一就是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够,不能清晰的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于是就缺少相应的预防污染的措施,其次就是当地政府更加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在此种情况下,环境污染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政府和企业为了经济的发展,透支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这种发展的模式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的。虽然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所加强,但是都是对已破环的环境进行补救,并且还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所以环境保护的效率还非常的低下,难以得到有效的成果。由此可知,环境保护问题只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一些金融手段,利用金融市场的调节来提高企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进而积极的参与环境的保护。所以金融机构应该倡导绿色金融,并把金融信贷,保险,证券等金融投资运用到企业对环境的保护上,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绿色金融实施过程的问题
1.绿色金融体系法制不完善
尽管当前绿色金融在我国已经发展了有一定的时间,但是它的法制体系还是不够完善,另外,我国也还没有建立起能支持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较好的环境氛围和金融体系。尤其是对于我国的法制,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有关部门忽略了监管及投资的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目前在我国虽然已经有一些绿色金融相关的制度,但是这一部分的制度还不是非常的完善,也比较难适应我国当下的国情,所以在我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过程中,这些不完善的体系将会极大地影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另外,对于绿色金融的政策的支持也相应有些不足,我国针对绿色金融体系的政策支持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与政策不相符的情况。具体体现就是污染排放方面,要降低污染的排放企业的成本会升高许多,企业的盈利也会相对减少,所以企业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会明显降低。
2.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战略准备不充分
绿色金融的发展战略准备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就是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对绿色金融的管理还局限在金融信贷的短期目标上,对绿色金融的长期发展的管理还有所欠缺。另外,一些已经实施了绿色金融项目的企业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也没有确切的长期的管理目标及规划,同时对企业的绿色金融文化认识也不够。其二就是一些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认识与学习还不到位,宣传的力度也不够,所以对企业管理的时候容易受利益的诱惑而忽略环保问题,使得企业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其三就是相关的金融机构需要对环保以及法律等多个专业的相关内容做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实施绿色金融项目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全面性的才能,但是事实上这种全面型人才是比较稀缺的,于是绿色金融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要想使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获得长久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格外关心,及时的了解金融行业的动态,并且还应该保证绿色金融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与相应的环保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业进行协调,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及时的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并解决。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单位并没有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环境评估的标准,对相关信息的了解与共享平台也有些不足。当下社会中有许多企业对自己内部的环境情况有所隐瞒,环境治理情况的相关信息不够透明。这些因素制约,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就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
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对策
(一)实施绿色信贷,建立政策性银行
要想使我国的绿色金融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减排原则,并且以此为中心采用不同的方式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环境良好的大国形象,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成立政策性的绿色金融银行和相关的绿色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企业治理排污问题,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建立绿色信贷银行,有利于国家更加直接的将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中去,推动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壮大,更便于对环保产业及相关的企业进行利率优惠和贷款条件的放宽。绿色信贷银行建立的同时也可以对金融产品的创新起到积极作用。
(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市场
绿色金融产品是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立的基本,首先政府应该积极地支持银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或者环保的债券,并且对相关的利息收入采取免税的优惠政策,利用筹集的资金来支持环保业的发展和相关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其次我们还可以建立绿色基金,并且推出一些有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增大金融投资的利益,规避风险,聚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环保事业。
(三)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督管理机构
完善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的信息共享C制,金融部门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企业的环保信息是建立绿色金融平台的前提。金融部门与环保部门应该明确分工,并相互协调,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和企业的征信系统方式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此同时,完善法律制度中关于绿色金融的相关法律条文,并且在金融法制基础下建立专门的绿色信贷法律,完善我国绿色金融的监管体系,促使我国绿色金融朝着健康蓬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雪兰,何德旭.国外环境金融的困境与应对举措[J].经济学动态.2010(11)
[2]李福胜,张雁.境外项目融资中的“绿色金融”问题[J].中国金融.2010(12)
[3]张雪兰,何德旭.环境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激励:国际经验及启示[J].财政研究.2010(05)
[4]张红.论绿色金融政策及其立法路径――兼论作为法理基础的“两型社会”先行先试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02)
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新常态;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概述
当前,在国内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愈发严重的环境污染及生态问题,因此,绿色可持续演变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向导,努力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是今后金融体系创新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俨然变为我国的战略发展目标之一,由此绿色金融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绿色金融又被叫作“环境金融”“生态金融”,具体是指借助各类金融活动的改革创新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将净化环境、节约资源等理念引进到金融领域当中,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优化投资手段与方向,增强资源使用率,并尽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最终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当今,绿色金融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低碳金融市场、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等。和原有的金融相比,绿色金融的特色主要在于借助对人类生存自然环境的保护,从整体及长远的角度考虑,再加上各类规则的制定,以金融活动来引导微观个体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的。
二、新常态下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的机会和挑战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契机
1.社会大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社会环境
最近以来,国内大众的环保意识迅速增强,良好的社会氛围俨然成了社会大众的一致追求,人们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政策的制定环节中,自觉监督政府及各企业的环境行为,对一些重要项目的环境状况评测及信息披露等更为重视。与此同时,不断提升的环境意识及生活质量也有效促进了人们对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的重视,上述内容均对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累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现今,我国在法律规章的制定、绿色金融实践等工作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并获得了许多实践成果。举个例子,像兴业银行早已在长久的实践摸索过程中对有关绿色金融的业务进行了补充、对业务范围进行了扩展;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学界及各实务机构形成了深刻的认识,现在我国已经构建起7所碳排放权交易所,同时在绿色金融的实践方面做出了各种有益探索。例如,深圳交易所最早开始了此交易,同时采取会员制度,上海交易所为给参与碳排放交易的组织及个人创造更多便利,创造性地开设了远程开户服务等。
3.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逐渐形成
十报告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中。当中,特别突出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不再是之前的基础性作用,这对于生态文明机制的构建及加快绿色金融的发展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用。此外,诸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绿色财政等各种各样有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机制和规章正在研究与制定中,上述措施都会令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得到完善,并促进各企业、政府部门经济发展观的迅速调整,最终为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1.绿色金融的发展面临巨大的短期成本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和绿色投资的促进作用密不可分,未来更多的信贷资金会持续投入到收益周期更长的绿色产业之中,同时要对原有产业进行改造,有关单位需要借助节能环保手段进行,这就表明有关设备的投资成本必然会随之提升,另外传统行业的取缔同样会造成新一轮的就业危机。另外,由于节能减排的更类经济收益短时间之内无法完全发挥出来,众多的短期成本很可能会干扰到各级政府与企业单位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决心,有关策略的推行过程也必定会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2.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失衡
国内经济的增长自始至终都是以工业与投资为重心,尤其注重推动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强调投资增长以及规模扩张,因此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污染愈发严重。如何在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前提下,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变,是新常态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首要问题。除此之外,国内经济还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区域间发展失衡的情况,特别是中西部大部分仍旧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存在严重的环境破坏现象,同时缺少相关政策及动力机制的有效支持。
3.环境污染体现出复杂性与长期性特点
国内的环境污染状况近年来变得愈发严重,同时表现出了集中暴发、多层次化等一系列特征,这通常会造成新老环境问题的加剧,如此一来,便令污染治理周期变长,同时也会造成更加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问题,环境污染逐渐呈现出多样性、持久性的特点。除此之外,在解决国内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的时候,我国应当更加主动地采取措施应对世界气候变化造成的麻烦,并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工作,这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绿色金融的发展难度。
三、新常态下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一)加强交流,打破绿色金融信息壁垒
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信息交流体制,这样有助于金融机构、环保组织以及企业单位等多方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然而,当今国内的环境保护信息披露与共享制度亟待完善,并且的环境数据缺乏实时性和全面性,亟待加强多方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持续健全环保信息交流体制。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环保机构可以借助各项先进科技提供企业单位所需的环保评价数据,令数据可以被及时获取、有效传递以及精确储备;像我国的人民银行征信平台等能够健全企业的征信系统,把环保机构所提供的数据及时收录至企业内部的征信系统中,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持;另外,各金融机构也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绿色金融的推行动态。最近,中国正努力构建更加健全的环境污染信息数据库,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快实现绿色金融相关各方的协调联动,更加充分地展现绿色金融体系的效用。比如说,保险公司在有关业务的推行过程中,应对实施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银行发放贷款时,应当将购买环境责任保险的意愿当作关键要素之一。
(二)加快改革创新,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多元化、服务多途径化
因为国内绿色金融起步较晚、实施条件有限,产品单一、服务渠道窄等是现阶段绿色金融的主要发展特点,无法满足新常态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基本需求,所以说加快对绿色金融的创新步伐显得尤为关键。具体而言,首先应不断调整优化绿色信贷投资方向及形式,推出更多种类的相关产品。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更加主动地推进绿色金融创新进程,以绿色信贷为着手点,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和投入,进而有利于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转型转产等工作提供信贷保障。比如说,我国进出口银行近来逐渐构建起了覆盖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金融产品体系,主要涵盖了清洁能源融资、绿色设施融资、碳金融等诸多方面。除了上述措施外,我国还应当进一步拓展绿色金融的服务渠道及市场,允许拥有良好资质的金融机构尝试绿色金融的直接融资业务,并逐步拓宽绿色融资资金的来源范围。随着央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的,国内多家银行陆续在国内外推行了绿色债券,到去年年底,中国绿色债券的发行量已经突破1200亿元,占到全世界同期发行量的一半左右,远远领先于另外一些经济体。
(三)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的相关规范与体制
由于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还很短,并依旧处在初期阶段,完善的法律机制是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近来,尽管我国前后出台了许多与绿色金融有关的规章制度,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变革,大部分现行机制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应得到及时的补充与完善,很多法律空白亟待填补。比如说,经过长期不懈的研究和努力,有关绿色金融的各项制度渐趋完善。2012年,银监会颁布了《绿色信贷指引》,更加突出了绿色信贷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次年,推出了《绿色信贷统计体制》,借助有关指标的细化进一步清楚了绿色信贷的界定标准;2015年,银监会出台了《能效信贷指引》,即以绿色信贷投放引导企业提升能源的使用率等等。
(四)进一步加强国际沟通协作,积极拓展绿色金融的发展渠道
尽管目前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获得了不小的进步,也拥有了大量宝贵经验,然而依旧出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在此前提下,借助和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金融组织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够更有效地汲取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国际资金,推动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麦均洪,徐枫.基于联合分析的我国绿色金融影响因素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05):23-37.
[2]李晓西,夏光.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2015(10):30-40.
[3]李致远,许正松.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鄱阳湖学刊,2016(01):78-88.
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债券;标准
[DOI]10.13939/ki.zgsc.2017.15.01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也进一步推进,各种矛盾蜂拥而至,尤其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只有充分把握好金融市场,才能推动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绿色债券在国际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也逐渐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金融绿色发展。通过比较国内外绿色债券的标准,不仅有利于国内绿色债券的发展,同时还有助于绿色金融的发展和低碳经济的转型。[1-3]
1 绿色债券的含义
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债券最大的优点在于比其他债券更容易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根据国际上的定义,绿色金融是指募集资金专门用于一些符合规定条件已存在或在建绿色项目的一种债券工具。其中,绿色项目包含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垃圾的处理、用地的节省、生态保护、绿色交通、节水和净水七大类,但所覆盖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世界银行对绿色债券含义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是指固定资产的投资者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缓解气候的变化以及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项目。[4]
2 绿色债券的特点
2.1 发行人支持项目的“绿色”属性
作为绿色债券的投资者,注重发行人的信用评级,更注重发行人对其募集资金是否充分利用,是否完全用于绿色发展的项目。总之,一般情况下发行人会在发行前对绿色项目做出重要的指导,并跟投资者说明资金主要用于的方向、选择绿色项目的原则以及内部管理等细节。即便在发行后,专业方面的咨询和审计也要发行人请专业人士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并且每个年度都要进行公示。
2.2 专业机构进行独立认证
绿色债券的发行跟普通债券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普通债券发行时所需的主体、债券信用评级,还需有专业的研究或者咨询机构对其发行的债券进行绿色认证,简称“第二意见”。
2.3 对所支持项目的环境效益进行量化
绿色债券项目实施的关键在于发行力,必须在筛选好标准的绿色项目后进行。对于指定的绿色项目,要想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和同意,必须提供可量化的环境评价数据。例如,德国的复兴信贷银行就为其项目的绿色债券进行了环境效益量化评估。
2.4 绿色债券的发行期限长、成本较低
由于绿色项目赢利性比较低,适当要拉长投资回报期,有利于绿色债券的发展,同时也是实现其商业可行性的有力手段,还能有效解Q绿色信贷在期限错配上的问题,更有利于实现铝塑债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项目最明显的两个特征是公共性和公益性,所能享受的政策包含财政、税收、专营等,这些特征使得绿色债券的发行利率比普通债券低。[5]
3 中国绿色债券发展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债券在中国的发展较晚。在世界上第一笔人民币绿色债券出现在国际金融公司后,国内的绿色债券也迅速发展起来,中广核在同年创新性定价,中国的绿色债券以这样的方式诞生,并建立了5个风电场来自愿加入节能减排的项目中。2016年1月,中国的银行开始逐渐发行绿色债券,其中就包括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还包括绿色金融方面,获批500亿元以内的人民币额度,国内债券市场中的绿色债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直至2016年年末,国内共发行83只绿色债券,合计金额2095.19亿元。其中,77只为贴标绿债,合计金额2052.31亿元,在总体发行规模中的占比高达97.95%,总体来说,绿色债券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为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 中国大力发展绿色债券的必要性
4.1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发展绿色债券
面对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报告专门系统地提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合理使用绿色债券,才能进一步推进绿色项目,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债券的发行对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的经济模式转变。
4.2 缓解绿色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较多绿色环保企业存在投资风险高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以及投资资金的使用不当,绿色债券的发行能够缓解其融资难等方面的问题。绿色债券本质上是属于债券,是直接融资的一种形式,能够让资金直接从资金盈余单位转移到资金短缺单位,减少了交易成本。随着绿色债券在国际上的推广,国家及政府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和优惠政策。
4.3 有助于拓展金融机构的业务空间
金融机构想要得到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就需要发行绿色债券,同时加宽其发展空间。首先,绿色信贷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中的一种融资模式,也是金融创新与绿色信贷理念的完美结合。其次,金融机构期限错配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借助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来进一步缓解。最后,绿色债券不仅改变了商业银行存款中的负债局面,还降低了金融风险。
4.4 满足责任投资者的投资需要
投资者最关注的就是资金的收益与风险的比例。现如今,某些投资者不仅需要对债券负责,更需要对债券市场负责,低风险、高利益,才能引起投资者的关注,需要满足多样化的投资需求。绿色债券最大的优点在于,还能够满足其他投资者的综合要求。
5 我国发展绿色债券的可行性
绿色债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较好。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加大对金融方面的鼓励政策,债券市场也进行了改革,为我国绿色债券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金融债券的发展影响着公司债券发放范围的大小、企业申报程序简化程度、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信息保密等方面的管理。在我国,对绿色产业感兴趣的投资者越来越多,投资者对绿色产业充满着期待,只要能把握好,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发展。因此,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开始把投资的目光转向了绿色环保产业。
6 中外绿色债券标准比较
6.1 不同的募集资金管理要求
国内绿色债券在管理要求方面与国际上有较大的差别,国际上根据最新修订的绿色债券的原则,要想发行债券,必须在GBP监督下募集资金,并对企业资金的~户进行统一管理,体现了绿色项目上资金使用的合理性,随时了解资金的最新动向。而中国虽然紧跟国际绿色债券准则,但有较大差别,中国人民银行的绿色金融债券公告中,基本上与国际GBP内容保持了高度一致,但还需要绿色债券发行人特意开设自己的账户,便于了解资金流向和用途,这是与国际上有所不同的管理方式。
6.2 信息披露管理上有所不同
国际市场GBP有独特的要求,这是基于绿色债券信息披露问题,但基本上都是借助发行人的信息披露为主要原则。在我国,针对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这个问题,国家没有做出专项要求,这就没有充分保障好资金。如果信息披露管理不合理的话,就会给绿色债券带来负面影响,制约国内绿色债券的发展。
6.3 在项目覆盖范围上有细微的区别
从项目覆盖方面来说,绿色债券的发行在国际和国内大致都是相同的。GBP提出了8个典型的项目类别,基本上都是关于环境保护和气候等问题。中国比国际多4个项目类别,增加了石油、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产业,由于我国比较重视能源的再利用,对太阳能、水能等环保能源方面比较重视,并将其都纳入到了绿色项目之中,这也为绿色债券补充了较多的内容,但基本上与国际标准相同。
6.4 国际采取“自下而上”的自愿性标准,国内为“自上而下”的指导性标准
不同的国家发展状况不一样,绿色债券的发行也不例外。环境保护和气候变暖是国际上的绿色债券发行标准,目的在于在使用募集资金来降低碳的排放量,从而保护大气层和自然环境。GBP对于绿色债券的发展要求极其严格,在国际上,主要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自愿性标准。而在我国,绿色债券的标准却截然相反,是“自上而下”的标准,国家政策明确规定了绿色项目的标准,对于资金的使用、管理以及监督等过程都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只要国家鼓励的,给出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绿色债券的发行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浩良,安然.中外绿色债券发展比较[J].开放导报,2016(5):57-61.
[2]詹小颖.绿色债券发展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6(8):119-124.
[3]刘成.中国绿色债券发展及中外标准比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6):132-133.
[4]郭实,周林.浅析国外绿色债券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债券,2016(5):67-72.
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 内蒙古;绿色信贷;制约因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4. 025
[中图分类号] F8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4- 0040- 02
1 绿色信贷现状
内蒙古连续多年在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指标的年增速进入全国前列,节能减排也取得较好进展。2009年,内蒙古污染物减排指标继续保持“双降”,经环保部核定,全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39.88万吨,比2008年的143.1万吨下降2.2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7.85万吨,比2008年的28.01万吨下降0.55%,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102.06%和92.27%;均超额完成了2009年自治区人代会确定的减排目标。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内蒙古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已退出产能过剩和落后产能行业客户达到77户,累计资金达45.6亿元。以乌海市为例,乌海市焦煤资源丰富,中小型焦煤化企业较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在内蒙古银监会及部分商业银行的支持下,乌海市在煤焦化行业中开展了大规模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活动。截至到2009年底,乌海市已关停了所有设计年产能60万吨以下的煤焦化项目,全部改造升级为产能100万吨,淘汰产能745万吨。目前,乌海市的煤焦化行业的废水零排放、资源利用率基本上实现了由过去的不足70%提升到90%以上,不但实现对煤焦化产业的调整升级,又取得很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同时,内蒙古各大商业银行紧遵政策指导,全面推进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加大对新能源等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介入并努力开拓优质绿色信贷市场。其中,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银行开展的绿色信贷业务在区内取得了较为突出成绩。
近年来,内蒙古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我区能源、化工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绿色信贷,现已支持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煤炭高清洁转化、风力发电以及节能减排等清洁能源项目,项目具体贷款余额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我区银监局推动绿色信贷扶持地方转变发展方式成效显著》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综合计算,截至到2010年5月末,内蒙古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项目、清洁能源项目、环保项目共达790.1亿元,占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0.7%。
2 制约绿色信贷发展的因素
2.1 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目前对绿色信贷中涉及到的准入、技术、排放、能源消耗和循环利用能力等标准,尚没有完备的规定,这使银行在控制“三高”企业贷款时难以识别和界定。同时,其标准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从而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
2.2 信息缺乏时效性
我区商业银行过度依赖环保部门提供信息,希望环保部门能提供贷款企业的名单。但如果一味地依赖环保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必然会造成信息的滞后与不准确,因为企业是处于发展状态的,环境先进企业和环保先进企业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状况也是处于动态的,环保部门曾经定位的名单不是永远成立的,环保部门提供的信息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商业银行如果过度依赖环保部门提供的信息与企业的名单,会导致信息针对性不强。
2.3 缺少激励机制
我区绿色信贷刚刚起步,全面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尚未建立起来,因而导致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同时,我区仍采用“三高”经济发展模式,而模式的调整与转变不能一蹴而就,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等方面不能较好地适应经济转型,因此短时间内在绿色信贷方面这难以盈利,所以商业银行缺乏投身于环保行业的积极性。对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缺少更多的鼓励性政策,不能有效吸引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影响了企业对银行绿色产品的需求。
2.4 相关业务人员储备不足
我区的金融体系结构单一,主要是银行类金融结构,银行作为信贷资金的发放方,在执行绿色信贷过程中首先要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和环保理论,对企业和项目的环保行为进行贷前调查,贷后全程跟踪,这些工作都应有专门的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负责。而大多数执行绿色信贷的银行都没有设立具体的部门,这会直接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从当前我国银行业人才结构来看,环境评估人才还非常缺乏,还不能有效地为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提供环境评估智力支撑,这一因素制约着我区绿色信贷的深入开展。
3 发展绿色信贷的建议
3.1 政府方面
3.3.1 健全和完善各项政策法规
政府在制定可再生资源发展、环境保护等政策、行业标准时,要考虑金融方面的因素,并结合多方力量制定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环保的标准、环境风险评级等专业标准。政府要综合运用费用补贴、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方式,加大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扶持力度,分散金融结构对环境保护项目融资支持的信贷风险。
3.3.2 强化信息传动机制
不定期地将自治区产业发展目录、节能减排项目标准和工作目标等信息收集起来,提供给各银行机构,在自治区经济主管部门和银行机构之间搭建了一个高效通畅的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3.2 银行方面
(1)形成低碳文化。商业银行内部自上而下地形成低碳文化,培养信贷促银行、银行促金融、金融促经济的低碳一体化理念。全员要充分认识绿色信贷对经济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绿色信贷的政策要求,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的理念,全面加强绿色信贷建设。
(2)加强产品创新,建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治理专项贷款,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两高”行业的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支持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大容量低能耗的火电项目及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支持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流域区域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提供灵活多样的绿色信贷融资模式,在贷款规模、期限、利率、还款方式、担保门槛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给予环保企业更灵活的选择。
(3)加强贷后风险控制,强化企业环保信息管理。加大对企业环保信息的跟踪监测力度,建立定期访察制度,及时发现企业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防范环境违法突发事件带来的信贷风险;指定专人负责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预警工作,建立重点行业信贷风险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与地方环保部门的联系,建立有效的环保信息沟通机制,完善企业环保信息的信贷监控制度。
3.3 企业方面
企业要认识到推行绿色信贷绝不是对企业的限制,而是有效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防范企业投资风险。企业应积极主动地披露相关信息,这样可以充分地让信息使用者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同时企业要积极配合新的产业政策,加强绿色产品的生产,从源头上促进绿色信贷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毕莹.浅谈我国银行绿色信贷政策的发展及困境[J].财政金融,2010(3):4-6.
[2]李宜静.绿色信贷推行障碍及改善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192-193.
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篇7
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困境体现在理想与现实的背离,根源于政府与市场的背离。绿色金融要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关键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市场层面和社会层面入手,有效化解市场失灵和监督失位的问题。
当前中国绿色金融日益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特征:一面是丰满的理想,自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来,发展绿色金融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绿色金融作为核心议题之一受到与会各国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另一面是骨感的现实,绿色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绿色金融发展正面临日益增多的问题和挑战。 何为绿色金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的定义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其政策体系和发展现状如表所示。
中国已成为全球首个构建起较为完整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国家,但绿色金融的市场体系和操作模式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绿色金融发展正面临日益增多的问题和挑战。总体来看,绿色金融的发展困境体现在理想与现实的背离,主要是理念、道德和市场的三个悖论。
首先是绿色金融的理念悖论。中国在绿色发展领域已有一些理念,比如前些年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及现在的绿色金融等,但对于这些理念的内涵和本质却没有理顺。以循环经济为例,过去的发展实践重在构建产业和企业间的闭环循环利用模式,即把生a废弃物和过程副产物进行再利用和再循环,但却忽视了这种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如果产业链上某一环节的生产经营出现问题,或者上下游企业间的购销发生错配,就会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引起整个产业链崩溃,进而导致循环不经济、节能无效益的后果,这也是当前很多循环经济工业园普遍面临的难题。
绿色金融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过程中过于突出绿色的要求,却忽视了金融的一面,而金融的这一面恰恰是决定绿色金融能走多快、走多远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绿色金融界定为“为实现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目标,在符合金融服务的条件和金融机构的需求基础上,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可能更为贴切。
其次是绿色金融的道德悖论。道德悖论与金融本质直接相关。金融机构是经营风险的部门,即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基础上追求最大的收益。由此就引出了绿色金融的两个道德悖论。
一是金融机构是否必须支持绿色项目?众所周知,绿色项目由于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报期较长,天然带有高风险、低收益的发展特征,强制性要求金融机构支持绿色项目有悖于金融的本质。
二是绿色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而言。相对来说,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的绿色项目较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这也符合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初衷,但又有悖于绿色金融的普惠要求。
最后是绿色金融的市场悖论,这也是概念悖论和道德悖论的直接体现。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有效性的悖论。按字面意思理解,金是资金,融是融通,金融二字包括了资金规模和资金流动性两种含义。换言之,就是金融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即通过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一定投入下的最大产出。但从近些年绿色项目发展状况来看,显然不能达到金融技术有效和配置有效的要求。最典型的当属新能源项目,在前几年的快速发展期获得大量资金投入,相对更有效的火电也给新能源并网让路,但结果却造成了大面积的弃风、弃光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二是绿色金融的市场化悖论。发展绿色金融应该市场化导向还是政策化导向?当前中国的绿色金融主要依靠政策驱动,应该说在绿色金融的起步阶段政府作用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从国外经验来看,绿色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树立市场化导向,也就是“十三五”规划强调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绿色金融的痛点在哪里
从现实状况来看,绿色金融的发展困境根源于政府和市场的背离,主要是
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范文
本文2023-12-21 11:42:1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5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