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范文
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篇1
关键词:农业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35-1
0 前言
现代农业管理内涵:信息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各项科学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促进了我国农业、工业、金融、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全面发展。现代农业由以往传统的粗犷式管理、人式操作实现了向精细化、信息化、现代化农业的科学转变,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靠地产量的被动式管理模式,而形成了一种高度科学、自动化的崭新农业管理体系。在该模式中一切农业与农业有关的环境因素、作物生长规律等全过程信息均在其全天候的计算机监测进程中被详细记录,人们根据监测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及气候环境进行干预,有效实现了对农业发展的计算机信息化监控与宏观调配管理,使农业朝着科学、有序、高效的良性管理方向不断迈进。
1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数据采集与传输应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全面应用主要包含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数据的处理、相关图像画面处理及网络共享处理等。另外还可包含一些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并行、容错计算与农业信息安全处理等。
1.1 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科学构建数据信号的采集模式
每一种农作物均有其不同的生长特点及规律,因此在实践管理中我们应采用专项农业传感器进行数据的分项测量,同时辅助应用计算机综合视觉处理系统工具,对监测农业信息进行分层次、实时、定量的可视化图像数据采集。在传感器测量中我们主要利用计算机相关数据处理技术对各个传感模拟信号进行转换处理,使之成为计算机系统可识别的数字化电信号,例如将专业农业传感器中的电阻、电压数值、频率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电压信号等。计算机的视觉处理功能主要利用其对光谱的敏感大范围反应及精度测量处理特点进行对农作物各类图像信息的直观优势采集,而后再利用计算机相关图像处理功能将采集到的视觉信号数据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化图像,从而进行高效的图像算法处理等。
1.2 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数据信号的传输
首先我们应将需要处理的农作物参数录入计算机芯片处理器中,而后进行信号的传输。该传输网络可通过有线的虚拟专用网搭建,同时也可利用无线卫星或移动通信网络构建。接着我们将完成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信息汇总于相关决策计算机中进行集中处理,包括对作物的生长模拟处理、对其信息的监测处理以及完善的决策处理等。以上过程便是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进行构建的硬件处理系统,当然该系统并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处理系统,还需要多功能软件系统的科学支持,也就是需要计算机对农业数据细化处理过程的科学支持。
2 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完成数据处理
面对快速更新的市场信息环境,农业信息的获取、处理与高度科学的决策管理制定、自动化的智能控制等高效数据处理问题迫切的需要集中解决。然而在构建精细化农业体系的实践进程中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研究却始终处于滞后发展状态。为了有效提升农业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准确率与便捷性,我们应科学采用高效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与系统完成由农业信息的采集到农业数据的高效处理等全过程管理。在采集信号的数据处理中我们应依据农业信号较分散、种类繁多、需要进行图像的信号监测、传送数据量较庞大且需要完成并行处理及网络支持等特征采用具有诸多优势的Oracle数据库完成各处理过程。该数据库具有处理数据集中统一、跨平台集成性强、扩展性及数据处理性能高端等特征。同时为了有效简化数据处理任务及上级节点承担过重的负载压力,我们应采用对数据信号逐级传递、逐级处理与汇总的分布式数据控制系统,以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在分布式处理进程中我们应完成对时空坐标变化有限的信号处理以及变化较大信号的处理。前者主要包含对农业土壤结构的分析、对作物营养成分、水分含量及病虫害等信号信息的处理,可采用嵌入式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采集器进行综合处理。后者的信号处理主要包括对宏观山地、河流及水池中农作物的处理,我们可采用基于遥感思想的RS技术及卫星定位GPS技术完成跨时空的农作物变异信息处理,充分反映其农田土地及作物的生长特性、变异特征等,并准确获取农作物的时间序列特征图像与具体地理位置等信息。在中央计算机控制中我们以具有稳定系统特征的UNIX内核构建操作系统的统一平台,为各网络节点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同时为了有效呈现农业监控的实时平台信息处理功能,且完整描绘各作物的农业状态图像信息,我们可科学的引入GIS即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辅助处理,集中完成对农业土地的管理、土壤数据的处理以及对作物的生长苗情、病虫害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从而有效的实现对农作物的信息统计、图像转化与合理表达等。该方式有利于准确、高效的将各类农作物信息汇集于虚拟网络计算机系统中,从而成功构建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综合农业管理体系。
3 结语
总之,农业管理的全过程实现需要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科学支持,因此我们只有将大量监测的农业数据在计算机系统的辅助管理中构建完备的农业信息数据库,使各项科学农业信息涵盖于其中,利用完善的计算机系统硬件环境、合理的监测与图像处理软件工具进行跨时空的完善管理才能最终实现农业管理的精细化、便捷化与数字化,并促进各项农业管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绍铃.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篇2
【关键词】临沂市;农业科技生产应用;问题;对策分析
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对先进农业技术的需求明显增强,农业科技对农业的影响也日益显著,而农户作为现代农业技术的最终该应用者,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农业科技的程度和对农业技术的依赖度等对于农业发展及“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从农户角度出发,研究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沂水县农业科技应用的现状
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等的用法及农产品的收割和简单的农产品加工等。鉴于我县是粮食作物的主产区,因此农业科技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粮食生产的应用中。通过实地走访,我了解到由于政府实行的良种补贴制度和农资公司良好的市场营销,家乡在粮食品种、化肥、农药等农业科技上的应用水平较高,其结果是农作物产量得以提高,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但是我县先进、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应用水平较低,绝大多数家庭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工作业,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县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耕作方式上,农户多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农作物的种植、管理,且对科学的农业管理方法知之甚少,重复作业严重,造成了劳动力的极大浪费。
2 制约沂水县农业科技应用的因素
2.1 农业科技应用的主体――农户综合素质低
受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多是文盲、半文盲,即使是高中生水平的农业生产人员也是少之又少。他们受自身素质影响,在耕作方法上仍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对历代传下来的耕作经验有极强的依赖性,田间管理缺乏科学性,并且对于先进的农业技术采取排斥和抵制的态度。根据调查,多数农民在务农的同时还会从事第二职业,由于农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回报率低,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成为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兼业农民,非农收入成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这些人的离开,农村的整体劳动力水平日益下降,这些都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县的传播、应用,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给我县的农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2.2 农户规模小
农户规模是制约农业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除谷物播种和小麦作物的收割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少数地区仍存在人力播种)外,其余的生产管理像打药、施肥、锄草、玉米的收割等仍然以人力劳动为主。农民的生产作业苦不堪言。
2.3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不同于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合作社、农机推广站等多方位的农机推广体系,沂水县主要采用“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机制,这在谷物新品种的传播应用上有较大的积极作用,但在农业生产中的后续作业开展、农业的产前产后的指导等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缺陷。由于农机推广的专家组和技术指导员较少下乡参与对农户的实地指导,他们对农户的帮助及信息传播极为有限。另一方面,财政经费拨款存在的缺位现象也使得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较难展开。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传播和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接受及使用。
3 对策思考
3.1 加强并完善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培训班,专家下乡指导,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在农作物种植和生长季节,可组织专家下乡,亲临指导农户们的田间管理活动,针对种植中出现的不合理行为和作物生长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农户能够即使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在农闲季节可组织农民到县农机推广站进行实用知识的学习,普及科学的种地知识,由专门的农业技术专家帮助解答农户们在平日的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在村中,可充分发挥村集体的作用,通过电影,座谈会、宣传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把农业新技术和各种资讯等传递给当地农民。其目的是逐渐改变农户传统的耕作方式,把科学的技艺、耕作方法传授给农民,同时结合农户丰富的经验,提高他们利用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农产品的产量。
3.2 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扩大农户规模
3.2.1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的集中
推进土地流转,是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健全的土地流转制度有利于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从而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得以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土地的适度规模有利于为农业的机械化经营创造条件,提高对先进农业机械的利用水平。目前,很多村庄开展合作社经营发展模式,集中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本等资源发展规模经营,取得了很大成果,很值得我们借鉴。经过实践检验,合作社模式能够有效地集中本区域种地能手,号召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能够有效地解决因农村劳动力断层和劳动力老龄化导致的土地经营管理不善等现象,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同时可以较好地解决我县农业机械利用不足的问题。
3.2.2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
现阶段,农户的合作意识淡薄,农户之间缺乏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以浇灌土地为例,相邻的土地因为这种“只扫自家门前雪”的分工负责制导致管道的重复设置,造成了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户之间的合作,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
3.3 降低科技应用风险,提高农户抵抗风险的能力
3.3.1 培植农业科技示范户
据走访,各村一般都有几家种地能人,他们有胆识、有头脑,敢于使用新技术,因此要充分借助他们的力量,鼓励他们积极承包土地,向种粮大户发展,依靠农技专家的科学知识指导他们更好地应用农业新技术,同时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他们支持,鼓励农业大户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产品,让更多的农户看到新技术的优势,从而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以此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3.2 设立农业保险,更好的保障农民权益
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双重风险,目前我国在农业保险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我县也不例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鉴于农业的重要性和无可取代的地位,必须加快对农业和农民的保障,农业保险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建立农业保险,需要政府和保险公司的联合,政府要向保险公司提供政策扶持和贷款优惠,鼓励更多的商业保险向农业倾斜,加强对农户权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波,于冷.国外农户现代农业技术应用问题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5:94-95.
[2]车丕湘.龙山县农业科技应用的制约因素及措施研究[J].中共龙山县委党校,2012.
[3]刘艳芳.浅谈农村土地流转的渠道与途径[J].农业经济,2011,3:4-5.
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篇3
关健词 高校信息平台;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304-03
Effect of College Information Platform on Promoting the New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ZHANG Wei 1 WANG Chun-ping 2
(1 The Inspection & Testing Center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 Security of Luoyang City,Luoyang Henan 471009; 2 College of Agronomy,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bstract In order to search for the best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of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and agricultural cond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the college information platforms,including the specialist information platform,technology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students information platform were put forward.Effects of the three platform informations in agricultural techniqu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information platforms were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in agricultural extension,which had significant roles in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At the same time,agricultural extension development way were advanced.
Key words college information platform;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effect;thinking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研究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导[1]。许多学者在农业发展、科技传播、农村和谐建设等方面做了广泛的研究[2-6],其中赵惠燕等提出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性科技推广模式,这一模式开创了农业推广模式的先河,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模式,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快速应用[7-9]。创新是农技推广的动力,是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生命。探索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方法,对大学而言,就是如何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如何把大学的资源有效地利用,探索大学科技推广的新理论新方法,使大学迅速由社会经济边沿跨入社会经济中心,为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积极贡献。
1 国外几种典型的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
1.1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目前,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0%,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也高达75%以上,位居世界前列,这得益于其独具特色的农业推广体制。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美国国会通过摩尔里法案,规定在全美各州成立农学院,即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无偿拨给土地,成立以农业科技为主的州立农学院或大学,开展农业科学教育,为农民提供各种新技术和成果。二是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紧密结合,联邦、州和县3级结构层次分明。农业研究、教育与推广合作局主要是协调联邦农业部有关部门、全美106所州立大学和私人机构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此外,联邦农业部还在各州设有120多个专业研究院、所。在州一级,有州立大学,其大学农学院内设有农业试验站和州的农业合作推广中心,农业试验站在本州范围内设有多个试验基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和示范。州农业合作推广中心除了负责指导和管理全州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外,还承担其他职能,如青少年培训、家庭消费引导、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和社区经济发展等。在县一级,设有州立大学派出的农业合作技术推广办公室,全美国近3000个县设有其机构。三是联邦、州、县和其他机构共同承担农业推广经费。总体上,联邦政府承担经费占13%、州级政府占63%、县级占14%,其他如合约和捐赠占10%。这部分由美国国会专门委员会直接确定项目和拨款。如虫害综合防控项目、全球性变化生物影响评估项目等。四是人员配置合理,精干高效。农业合作推广中心的负责人由所在州的州立大学聘用任命;各县的农业合作推广办公室的负责人由州立大学和所在县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实行公开招聘,一次聘用期为2年,每年进行述职考评。专业技术人员由所在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兼任。主要工作方式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技术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组织专家开展网上和电话咨询活动。各县的农业合作推广办公室人员工资和推广经费由州农业合作推广中心直接下拨,办公场所由所在县政府免费提供。州以下的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数根据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聘用。如美国犹他州农业合作推广中心工作人员为11人,在县级设有31个农业合作推广办公室,县级工作人员人数不等,人口多的县如盐湖城办公室达20人,少的县如东南部一些县为2~3人。所聘任的工作人员均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和博士学位占有相当比例。有的还是农场主,如犹他州卡兹县的农业合作推广办公室的负责人是一位拥有农学硕士学位的农场主,平时兼营着自己的农场。
1.2 日本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
日本早期的农业推广工作始于19世纪70年代,但直到1948年日本国会才通过了《农业改良助长法》,并开始依法建立农业推广体系,开展农业推广工作。50年来,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国家为主,农协为辅,机构简单,队伍精干;二是科、教、推相互协作,紧密配合;三是人员录用,工作考核,研修培训制度化。结合其特点,日本农业推广的主要的推广方法按对象分为4种:单个推广法、小组推广法、大众传媒推广法和混合法。采用混合推广法的占50%,但大田采用小组推广法的较多。
1.3 澳大利亚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
澳大利亚的农业推广工作是由庞大而有效的公共部门来开展的,具体到各州,推广工作的重点是生产技术转移,农业部一直是这种生产导向型农业推广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然而,近年来推广机构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使现阶段澳大利亚的农业推广政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强调人力资源开发;二是注重群体推广活动;三是重视运用电子媒介传递信息;四是推广服务组织和经费来源趋向多元化。
现在参与农业推广的组织越来越多,除政府机构外,主要有农民组织、涉及企业、市场营销组织、咨询团体与个人、研发公司、合作研究中心、大学等。合作研究中心内部以及农业综合企业和公共部门之间普遍建立起了合作与合伙关系。私人部门在农业研究和推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通常结合政府的项目在推广项目时不断增加投入。由政府资助的研究和推广项目已越来越多地由私人咨询人员和农业综合企业来提供服务。
1.4 国外较成功的农业推广体系的共同特点
一是层次分明,结构完善。 这些国家均有自上而下纵向的推广体系,实行垂直管理,每一级有明确的职能和相应的人员结构,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汇报制。同时,也注意经常性的横向合作和信息交流。二是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协会组织承担费用的比例逐渐增大,但没有一个国家靠有偿服务解决推广体系的主要经费。三是加强农业推广的立法以法保推广,以法促推广。四是农业教育、科研坚持为推广服务。教师除了教学外,还承担部分的科研与推广任务,根据推广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并承担推广人员在职培训的主要任务。科研机构以推广部门反馈的信息为依据,确定研究方向,同时和教学人员一起解决一般推广人员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教学和科研单位还为推广机构在农民培训方面提供便利。五是重视提高推广人员素质。许多国家对推广人员都要进行职前培训,对在职培训的时限和内容都有详细的计划。
2 中国大学型农业推广体系的创新
对中国农技推广体系的特点,其他学者都有较为详细的报道[10-13]。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针对大学型推广体系提议建立高校信息平台,以促进农业科技的快速传播。
高校信息平台就是利用高校的人才、科技、学生传播优势,把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而构建的科技信息平台。该平台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特点而形成的一个推广模式。把专家、技术和传播方式联合起来,能有效提高农业推广效率,同时通过农民反馈的各种疑问和需要,引导科技人员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增加了该推广体系的综合效应,从而使农业技术推广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提高采用新技术的速度,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高校信息平台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平台,为农业科技传播提供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建立高校信息平台主要任务是解决技术、成果的棚架和科研、生产脱节问题。高校信息平台在实践中应包括三大部分:专家平台、技术平台和学生平台。
2.1 专家信息平台
专家信息平台是依据高校优势,集成农业各行业的专家及相应的成果,为农业技术传播提供辅助的专家和对接技术咨询服务的一种信息平台。对涉农的资深专家建立专家数据库,并根据专业特长分成不同的服务小组。每次根据不同的农业需要,临时抽取专家为农业服务。主要运行模式是:可以通过到田间地头、发短信、打电话、上网、电视、海报、报纸、小册子、培训等形式,将专家的信息应用到农村,把专家直接服务于农村,建立起互动的信息平台。
2.2 技术信息平台
技术信息平台由科研或教学单位提供,科研或教学单位掌握着最新的农业科技,了解技术的最适方法和使用的最佳效果的信息平台。在多年实践中,其主要运行模式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的:一是建立新品种育、繁、推技术信息平台;二是建立良种良法相结合的栽培措施的技术信息平台;三是建立稳定的培训教育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的技术信息平台;四是和农业政府部门合作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技术信息平台。
2.3 学生信息平台
学生信息平台是充分利用高校的信息平台,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专长的学生划分成不同的科技传播小组,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农业技术传播中的一种信息平台。其运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在学校注册的在校学生;二是往届已经毕业的本校的学生,并且现正工作在农业的各条战线上。
3 高校信息平台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成效
3.1 依托专家信息平台,进行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工作
依托专家信息平台,开展技术创新、技术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其主要经费来源为政府专项资金、企业研发资金等。主要表现形式为“专家+技术十企业”,或者“专家+技术+农户”2种。组成人员主要依据高校信息平台的专家信息平台为主,按照项目任务吸纳基层农技人员。该模式是大学科技推广的主要形式,不仅能够及时将最新的成果和方法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而且也能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快速反馈到科研、教学当中,促进了“教学、科研、产业”的有机结合。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推广工作,已经为洛阳市农民节约大致1.05亿元。
3.2 利用技术信息平台,构建农作物生产的育、繁、推体系
3.2.1 利用农作物4级种子生产程序,构建农作物4级种子的育、繁、推体系。农作物4级种子生产程序是在进行豫麦10号的繁育推广过程中形成的种子生产新技术。其程序是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把种子分为4个类别,利用高校的技术信息平台来进行4级种子的育、繁、推工作。育种家种子是新品系在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即将审定为品种时,由育种者种子圃繁殖的种子,是由育种者直接生产和掌握;原原种是由育种者种子繁殖的第1代,由育种单位或授权的原种场负责生产;原种是由原原种繁殖的第1代种子,可由原种场负责生产;良种是由原种繁殖的第1代种子,可由良种场或特约基地负责生产。各级种子的生产,既可以由育种者和各级种子生产单位分工合作去完成,也可以由育种者所在的种子企业独立承担。应用4级程序生产种子,每一轮经历3~4代,进行限代繁殖。应用4级程序生产种子的过程中,种子的繁殖系数可提高到148以上,河南省每年可节约资金2.03亿元
根据各类作物的遗传特点和繁殖方式不同,“四级程序”又归纳为4种不同的应用模式,即自花和常异花作物的常规种模式、自交系杂交种模式、不育系杂交种模式和无性繁殖模式。
“四级程序”的提出和应用,体现了育、繁、推三方优势互补、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原则,使育种者、种子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合力,使体制改革沿着种、工、贸、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产业化道路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了良繁体系新框架的形成,因此,它给育、繁、推注入了活力,也必然推动整个种子工作的发展。其主要经费来源为项目组专项资金、政府资金等。主要表现形式有“专家+技术+企业”,或者“专家+技术+农户”2种。同时利用技术信息平台和学生信息平台快速的进行种子标准化的生产。
3.2.2 利用种法结合,提高旱地的粮食丰收。以技术信息平台为依托,以建立高效抗逆优质群体、提高水分增产效益为中心,以筛选和利用耐旱丰产品种为突破口,以改造现行技术,建立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技术新体系为关键,采用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试验研究与高产示范相结合等方法,结束了旱地小麦长期无当家品种的历史,在种法结合提高旱地小麦水分增产效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其主要经费来源为政府专项资金、项目研发资金等。主要表现形式有“专家+技术+企业”,或者“专家+技术+农户”2种。每年在洛阳市示范推广6.67万~10.0万hm2,若采取积极措施在全省乃至黄淮旱作麦区推广作用,则社会、经济效益更为显著。组织科研、教学、推广等部门开展协作攻关研究。
3.3 综合利用三大信息平台,加强无公害基地的建设
综合利用三大信息平台,结合农业政府部门,加强无公害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专家、技术和学生的优势,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跟踪服务,以保证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其主要经费来源为政府专项资金、企业研发资金等。主要表现形式有“专家+项目十企业+学生”,或者“ 专家+项目+学生+农户”2种。截至2007年底,洛阳市共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0个,洛宁县上戈镇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其中以苹果为主的无公害果品基地面积达到3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33万hm2,无公害中药材面积达到3.33万hm2,占中药材生产总面积的90%以上。无公害水产品基地面积达到1.1万hm2,无公害粮油生产面积达到33.3万hm2以上。
洛阳市嵩县在推广农业科技的过程中,协调发展农民专业社,登记的合作社有18家,注册资金1 000余万元,参股农民227人,申报涉农商标15件,新发展大粒樱桃种植面积达333.3 hm2、中药材种植面积200.0 hm2、朝天椒种植面积1 000 hm2、蔬菜种植面积达8 466.7 hm2。大粒樱桃、中药材、朝天椒、蔬菜种植四大特色农业使农民人均增收1 500元。
4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思路
利用三大信息平台,促进高校与农村的连接,使高校有限的和无限的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发挥高校为农民服务的作用。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以整合资源与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为突破口,专家和学生直接到户(学校)、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理清了高校服务农业的思路,走出了高校和农村连接的一条新路。
4.1 以高校信息平台为创新理论,进一步完善大学推广体系的理论研究
高校信息平台理论是多年推广实践的总结,涵盖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部分研究理论和实践,是紧密联系“十一五”规划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具体表现。既然是新的理论,就需要更多的应用去检验,更多的知识去补充和充实。只有不断地对推广理论进行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展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4.2 以农业政府部门为主导,以高校信息平台为纽带,建立三大平台的推广体系中心
在中国主要的农业推广体系:政府支撑推广体系、企业带动推广体系、大学型推广体系和协会组织推广体系。其中主要是以政府支撑推广体系为主,把高校信息平台吸纳进去,成立三大中心,发挥三大信息平台各自的作用,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思想、新观念快速地传递到农村,变成农民的智慧和收入,加快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4.3 以高校信息平台为指导,多方筹措资金,构建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在高校信息平台的指导下,推进公益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改革,政府通过项目方式给予适当资助,为农民提供低偿服务。同时要做到农业科技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促进发展与规范运行相结合,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开展培训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主体的成果示范推广转化基地建设要加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科技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以点带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
4.4 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拓宽高校信息平台服务内容,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在搭建高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引导出台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的一系列导向性措施,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的信息平台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的体制,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创新教育投资体制,扩大教育的规模,集中社会资源,构筑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和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4.5 以未来农业发展为落脚点,完善高校信息平台的建设,发展循环农业
以未来农业发展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高校信息平台的建设,发展循环农业。洛阳市制定的“十一五”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指出,依靠政策手段、市场机制和科技支撑,引导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家园,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到2010年,洛阳市循环农业发展主要指标将达到: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50万座,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牲畜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达到90%;建立循环农业示范村200个;完善乡村物业服务站200个等。
5 参考文献
[1] 杜玉珍.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与思路[J].甘肃社会经济,2006(6):223-227.
[2] 夏敬源.加快玉米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J].中国农技推广,2007(9):4-6.
[3] 王一线,贾明清.淮安市科技入户工程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技推广,2007(11):8-9.
[4] 伍建平,王业官.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与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农技推广,2007(1):11-12.
[5] 胡俊鹏,高翔,张显等.浅析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7):412-415.
[6] 刘志民,王树进,倪 浩.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村现代化,2006(1):84-86.
[7] 赵惠燕,李东鸿,尚桂荣.提高科技推广效率的新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99-102.
[8] 李东鸿,赵惠燕,田芙哗.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式技术传播与科技扶贫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会科学版,2006(5):25-28.
[9] 李科,赵惠燕,李振东.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式科技推广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7):9740-9742.
[10] 林英.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7(5):139-141.
[11] 张耀钢.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重大创新――“农业科技入户”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农村经济,2007(5):6-8.
[12] 李宗开.农技推广体系新模式探析[J].农业与技术,2001(4):17-19.
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篇4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农业科技 农村经济增长 作业 策略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实践,它是第一生产力。从当前的研究结果与实践情况来看,农业科研投入具备最高的效益,其投入产出比高于一般的工业投资,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最有利的途径。因此,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经济增长中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农业科技进步指的是人们在应用农业科技去实现一定的目标时取得的进展。在农村经济增长中,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着非常关键的催化作用。但该作用需要通过投入生产要素才能得到体现,换言之,农业科技在生产要素中融化和渗透,并会随着投入要素质量的改进及数量的追加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1]
首先,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农业发展环节,农业生产者不断提高利用农业科技知识及技能的质量、数量,现代化工具的使用也帮助农业生产者快速摆脱对自然的依赖,有能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产者增收,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其次,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能使劳动资料得到持续的改造和完善,如农具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大,化肥、农膜等新的劳动资料源源不断等。第三,农业科技进步将深刻影响劳动对象,能促进开发人工种植野生植物、把盐碱地改为良田等,还能提高既有劳动对象的质量,如培育新的动植物优良品种,初加工资源逐渐转变成精深加工等。第四,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还能节约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在改良品种、施肥技术进步、栽培管理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能大大增加产量等,这些改变都能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
目前,农业科技进步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中依旧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科研结构的调整不及时,组织结构、专业结构等的优化不足,科技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且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较缓,致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不及时、不彻底,对农村经济增长不利。二是大多数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他们接受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将科技知识转化成农业生产力,制约农村经济增长。三是忽视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没能将科技研发与农业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在一起,导致农业科技储备不足等。为此,我们可采取以下有效策略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发挥出农业科技进步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一)调整农业科研结构,大力发展农技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科研组织结构、专业结构,从而优化配置农业科技资源。政府应给予具备良好科研基础、较强科研能力、较大发展潜力的科研一定的政策扶持;为一些专门进行重大基础研究工作的研究室、科研所提供经费保证;对那些科研基础薄弱、重复建设、科研能力弱、几乎没有发展潜力、几年都没有新成果的科研所,应通过市场经济机制寻求自主发展。
同时,农业科技企业也应得到大力发展,以促进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阵地不仅是农业生产,还有农业科技企业,它同时也是重要的科研经费来源之一。在美国,有70%的科研经费是来自企业,英、德、日等国的科研经费也有61%~66%来自企业,但我国只有31.9%的科研投入来自企业,如果农业科技企业得不到发展,那么科研投入低下的问题很难得到本质的改变。[2]所以国家应针对农业科技企业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并重点培育科技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加快转化科技成果,把转化周期缩短,同时鼓励企业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尽早走上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当然,农业科技企业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而彻底扭转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负盈利的局面。
(二)培养农户文化素质,增强科技接受能力
要想使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提高、接受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得到增强,政府与农户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地方政府应把农户农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聘请学者或专家现场培训和指导农户利用农业科技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并指导农户为下一步农业生产做准备,或通过网络、地方电视台、农家书屋等方式间接培训农户。二是鼓励农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工作或回家乡创业,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因为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掌握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虽然缺乏农业生产经验,但只要有平台让他们锻炼,相信他们能快速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把先进的文化带进农村,间接提高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或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户积极回乡创业,农民工回流效应能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三是农户是最终使用农业科技的人,他们应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增强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供基础条件。
(三)增加农业科技储备,提高整体科技水平
重视开展对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根据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要求,统筹并实施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工作,尽快推出突破性科研成果。与此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抓好农业科技的组装和配套,并把境外、国外的一些优良品种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研究成果等有选择地引入内地,从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我国重点农业大学、国家科研机构等应将精力集中到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上,不断提高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效率,扩大规模效益,从而有效解决不适宜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全面承担的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3]且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也应加快发展速度,重点围绕应用技术研究开展科研工作,完成农业科研成果的二次开发,并大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地方科技示范区、支柱产业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为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推广服务,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三、结语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始终把科学技术视作第一生产力,把各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策略落到实处,就能把农业增长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实现农业发展目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作者单位为吉林省工商局企业档案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 马占军.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09): 13-14.
[2] 金伟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6): 679-684.
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篇5
关键词:河南;现代农业;科技平台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50-02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既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也担负着壮大河南区域经济的使命。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平台建设。
一、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而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导,以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1]的新型产业形态。
1.更新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不断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类先进的农具、农业机械、运输工具、农业建筑设施,促进了生产工具和设备的更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新工艺、新流程的产生和应用,扩大了农业劳动对象的范围,促进了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进而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为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科技的依赖日益增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仅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培育和提供新品种,还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先进的耕作技术,改进和提高各种农艺技术水平,减少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产出率,稳步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3.促进农业资源利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的发展需要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而“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从生态观点出发,才能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2]农业科技的进步不仅可以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统一。
4.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管理水平。科技的发展及应用,使农业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手段更加先进、设备更加精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逐步向现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机械化操作逐步取代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5.推动农村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更新了生产操作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农民的劳动条件逐步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一旦被农民掌握,将引起农民思想行为的极大变化,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二、河南现代农业发展中科技应用的不足
河南省认真贯彻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科技推广工作滞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农业科技推广滞后。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促进作用,提升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河南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中介组织培育不足,推广主体单一、覆盖面窄、工作量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的及时推广,进而导致新技术应用困难,不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使“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基本稳定在30%—40%,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远”[3]。
2.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尽管农业机械已在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水平、人口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的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农机品种少,成套设备少,产品加工机械落后,性能差”[4]以及农机作业人员的匮乏、农机服务体系的缺失、农机市场秩序的无序,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现代农业机械的引入和应用。
3.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科研资金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前提,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往往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而“科研投入不足是造成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滞后、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5]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不仅严重制约了河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导致农业生产中的部分技术难题,如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有害物质的检测、秸秆科学还田等问题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对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极为不利。
4.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农民是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作为人口大省,河南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城乡融合的加强,农民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在专业知识、农业技能方面还存在不足,“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16.7%”[6]。
三、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平台构建
作为人口数量众多、土地资源稀缺的农业大省,河南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以稀缺的土地支撑众多农业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种资源支持力取决于农业的科技含量,取决于以农业科技为代表的‘软要素’对土地‘应要素’的支撑力度”。[7]
1.建设农业科技培育平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培育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导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奠定基础。一是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完善成果奖励和知识产权保护、引进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等措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逐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结构,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人员稳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二是要通过农业科技课题招标、农业科技基地建设、产学研相互合作等办法,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
2.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平台,促进农业科技应用。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8]一是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构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二是要加强集科研、推广、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要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尤其是规模大、辐射广、带动能力强的现代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农业先进技术推广普及和应用,真正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3.建设农业科技资本平台,保障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资本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充足性。一是要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科技创新研究,增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潜力。二是要拓宽科技创新投入渠道,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通过实施税收减免及费用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流入。三是要加大县乡农技站(所)的设备和技术投入,提高农技研发和推广人员的待遇,切实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篇6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 度 经 费
年 度
经 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
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范文
本文2023-12-21 11:39:51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5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