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核心范文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1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文章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中生的重要意义,从教师的行为
>>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着力点 论社会主义核心文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黄梅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研究 儒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契合内容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语文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诗经》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中体育教学的融合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语文学科中的引领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障碍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伦理互通与哲学契合 宽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论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墨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5-24.
[2]范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3.
[3]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2):14-15.
[4]郑凤.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8(4):2-5.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56-0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而这一阶段的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够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本文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着重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策略。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学生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所产生的感受和理解是多样的。因此,必须要重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所起到的熏陶作用。在初中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从课程内容中W习到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将语文课文中所提倡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也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帮助构建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除此之外,由于初中语文这门学科,主要承担着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它具有"听、说、读、写"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这种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间接的、长期的教育过程,而不是直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2.1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具体内容与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以实际行动去做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并以此来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其次,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寻求各种机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虽然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具备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做的却远远不够。近些年来,各大新闻报纸以及新媒体上报导了多起"幼儿园教师虐待幼儿"事件以及"教师猥亵学生事件",透过这些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正是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谈及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初中语文教师要能够以身作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当中。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我们都明白教师对于我们的影响,例如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消极懈怠,不注重班级学风和班风的建设,那么这种负能量就会传递给学生,学生就缺少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生感受到人为的破坏对于环境的伤害,最终导致曾经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罗布泊从此以后只能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在讲完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爱护环境,从小事做起"的环境保护活动当中去,号召学生节约每一滴水、爱护每一棵树木,捡起身边的每一个垃圾,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2通过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在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初中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开展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知识内容以及人文内涵进行探索和学习,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在初中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当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课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初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展开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无形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进行了渗透。
参考文献:
[1]岳爱平.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 学周刊,2016,05:182.
[2]常璐. 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153-156.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活动;融入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指出:“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宣传等方式,重点在‘融入’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形成校园文化品牌”。
一、载体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选择校园文化活动本身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体现了组织者对于校园文化资源和信息有目的的整合运用。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就要选择校园文化活动中多维、多样、多变的教育载体,设计各类丰富、鲜明的特色主题性教育活动。在以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体系中,教育主题与载体设计的融入模式多体现为“简单相加”,缺乏面向教育对象的“针对性”设计,以及对校园文化活动特点的“特异性”解读,没有采取有效融入的形式,进而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载体设计是开展任何一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与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融入校园文化活动,首先就要在载体上作出设计与选择。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作为落脚点。思想教育要影响人、引导人,就要围绕人、熟悉人。校园文化活动本身体现出的吸引力强、接受力强的重要优势,就是因为文化作品和文化载体的形成与挖掘,大多是来源或指向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日常素材。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元素和网络文化的加入更使得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先天的亲和力,这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多形式选择。二是坚持“显隐结合”,把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融入作为发力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教育主题对于教育载体的有效融入,应充分考虑物质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行为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的维度差异,显性载体、隐形载体的类型差异,以及活动理念制定、目标确立、内容选择、环境评估、细节策划、效果强化等环节的差异。三是坚持“和而不同”,把特征突出、特点鲜明、特色持续作为支撑点。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其依据和内容相同,方式和方法相近,只有高度结合高校自身的历史沿革、办学治校、教风学风的特点,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异性和广泛传播力的教育成果。
二、话语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强化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基于目前网络环境复杂、大学生话语体系复杂、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复杂的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先要有强制性、独占性、排他性的信息输入,才能被认知认同并转化为行动自觉,这个过程中话语灌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话语灌输是在完成载体设计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又一重要方法与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高势位”的价值观[2],只有实现其对校园文化活动话语体系的高势位融入,才能实现有效的话语灌输。一是彰显话语主导性。即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旋律地位,实现对品牌传承好、影响力强、受众面广、学生评价高的系列活动的话语融入。二是体现话语适应性。大学生的话语体系,特别是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话语风格,多体现出青春活泼、追求时尚的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的“高势位”有较大区别。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必须解决好“水土不服”的问题,避免发生“排异反应”。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尝试创作了与宣传与“三个倡导”内容相关的文艺作品和网络流行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坚守话语根本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的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无论借助何种方式、在何种文化语境中表述,都不能背离这个根本属性。由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多为学生骨干,其对于意识形态领域及多种社会思潮的辨析能力不足,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的“民主”“自由”等的概念边界把握不清,容易出现“偷换概念”的情况,这就要求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势位”,既能做到“话语灌输”,又能做到“话语转换”。四是坚持话语强制性。灌输教育的强制性是相对的,而互动性是绝对的。[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话语灌输并非指“生灌硬塞”,而是指在组织、实施和反馈等环节体现出的强制性和一致性,体现对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尊重,实现“话语灌输”的初衷更要充分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情感浸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内化在载体设计、话语灌输的基础上,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更有温度、更有亲和力,情感浸润是一种有效的融入方式。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要实现情感浸润的目标与效果,关键在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情动人”,在情感共鸣的作用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以文化人”,主要是通过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各种文化活动实现。[3]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一辈辈师生员工贡献力量所创造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反过来也影响着一辈辈高校师生员工,塑造人、滋养人、凝聚人。以文化人,即将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的校园文化,通过显性与隐性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等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这种影响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时,就会成为支配学生行为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在学生思想深处扎根,并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指南。二是“以德育人”,主要指以高尚的道德教育人、感染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本身包含着道德层面的重要内容,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切入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手段。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高尚的道德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三是“以情动人”,主要是指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活动组织者在把握和遵循教育活动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更要具备真挚的情感和饱满的热情,寓理于情、情景交融、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四、品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校园文化活动的机制构建经过载体设计、话语灌输、情感浸润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果既能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又能深受大学生喜爱,持续开展,就会形成品牌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品牌的形成,能有效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构建。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其精髓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高校精神文化。高校的精神文化体现了高校独特的精神气质、道德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是大学的灵魂与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大学生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高校的精神文化应植根于学校的文化背景与办学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折射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全程。校训、校史、校歌、校徽等高校精神文化,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境下加以诠释和解读。二是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效应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最核心的外在表现是: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品牌校园活动,其活动本身就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学生“慕名而来”会对活动产生亲近感,参与其中就会间接或直接受到活动内容或活动形式的感染与影响,在接受认同活动本身的同时也增加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程度,进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预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塑造与传承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性。价值观形成具有长期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其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不断强化与时间积淀,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持续推进,要具有长效机制。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校园活动,若能够打造为大学生积极参与、真心喜爱的活动品牌,就具有了传承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传承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的过程。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5JDSZ2002)、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基于高校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对策研究”(2016lslktzimks-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研究,2014,(2).
[2]杨芷英.浅谈新时期灌输客体的变化与灌输理念的更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
[3]李春华.文化的“化人”与思政的“育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4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它是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这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之一。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切实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利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准确理解教材中字词含义,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要注重对字词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教材中词语的积累,增加学生的作文词汇;品读教材中的佳句,尽情抒感;学习教材中写作方法,学会合理地布局谋篇。
例如,高中生学习文言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流利诵读课文,经典名篇熟读成诵;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从而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和学习习惯,这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扩大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该看什么书,学会理解和鉴赏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从生活中引入“活水”,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当我们翻开语文教科书时,会发现生活始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不竭源头。语文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用来反映并服务于生活。语文学习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生活素材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语文不仅是要我们把课文里的文章背得多么熟练、记忆得多深刻,更重要的是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学习的形式上看,今天的语文课堂应变得开放、自主、和谐,让学生在愉快和合作中学习,在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感悟中培养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关注,学会联想,善于迁移。
让学生从教材中去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观念、情感、审美等,从而实现学生和课文作者的交汇、融合,甚至让学生走出文本,利用所学知识,去体验、解决社会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江苏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金玉上语文课《窗》时,引导学生分析了小说“惩恶扬善”的主题后,在这堂课的结尾部分,他设计了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果一位老人跌倒在地上,你上去扶吗?有的学生说要扶;有的说不能扶,担心被讹诈;有的说扶是要扶的,但是要有人作证。这个问题引起现场师生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使“惩恶扬善”的思想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师生的心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引人入胜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最终进入文本的深处,在感同身受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情感熏陶,这不就是语文教师所追求的学生终身受益的最好的语文素养吗?
(四)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阵地还是在课堂。当下的一些语文教学环节的确存在一些低效、繁琐的问题,比如导入新课“冗长乏味”、小组合作“形同虚设”、出示答案“理直气壮”、课外拓展“耗时太多”,这样的课堂教学环节或效率不高,或预设太强,或虚假作秀。课堂教学环节的复杂繁冗,直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负担的加重。这样的课堂难以培养学生熟练的语言技能,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落空。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堂面貌,让学生轻松学习;简化低效、繁琐的教学环节,腾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和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无定法但也有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得法,运用得当,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1.勾画批注法。圈点,是在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理解的符号,在文章重点句子、词语等处做上记号。批注,即指对文章的评论、鉴赏、质疑等。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勾画批注,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影响终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2.朗读品悟法。语文教学的一切离不开读,朗读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会意、在读中品境、在读中析法、在读中体情、在读中悟理。
3.利用资源法。语文教学当然离不开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源,这好比医生看病离不开医疗器械和药品等资源一样。语文课堂教学有哪些资源呢?课本、学生、教师这是三个基本的资源。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语文教学就是实现文本作者、学生、教师的有机对话。”此外,语文教学的资源还有多媒体、黑板、学案等。教育家鲍里奇认为,多样化教学是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之一,其方法为综合运用学习材料、设备、展现方式等,多样而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无疑应该综合运用学案、课件、板书等辅助教学手段,从而发挥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远不止以上方法。我们应该树立一种“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把这种思想落实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为中学生的升学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诚信
【中图分类号】G63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2012年,党的十再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凝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覆盖到所有受教育者”。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我认为中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对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加重视语文学科和更好地学好语文意义重大。在教育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关系极为密切。抓好高中语文教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公民起码的道德,是学校德育的重点。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在学国语言文字中渗透爱国教育。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系统。它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对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牢记新课标要求,紧扣高中语文教学特点,结合汉字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教学《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时通过讲授汉字知识,使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历程;了解汉字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使W生明白汉字的重要地位,明白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秀,产生对汉字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
阅读教学在高中教学中十分重要,这个阶段也是高中生提高阅读能力并提高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阅读能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心智,培养人的性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比如在教学《离骚》一文时,首先要求学生对屈原的相关历史内容进行预习梳理,使学生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屈原在文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在学习文章之后要进行课外延伸,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去学习屈原那种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一系列的讨论、交流,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后又能让学生对相关的人物有了更好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爱国情操。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廉颇蔺相如列传》、《登高》等文章时,也可以拿出一部分时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进行讨论:哪些地方体现了爱国,并作课外延伸,让他们说说在和平时期怎样爱国,最后形成共识。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化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诚信?诚信就是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一个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的人必然会引起大家的反感,失去别人的信任。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看重诚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顾炎武说:“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一言百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俗语也都是讲“诚信”。高中学生是社会的一份子,面对不良社会环境与道德氛围对一些学生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冲击,致使诚信缺失。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清诚信教育在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始终将诚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管理,担起诚信教育的重任。通过课文《小狗包弟》等,把诚信教育渗透在教育工作中。在诚信教育工作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丰富诚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通过收集诚信格言,遴选诚信誓词,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级研讨会、辩论会和演讲、歌咏比赛等活动,设立无人监督“诚信考场”、“诚信阅览室”等诚信场所,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作为高中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承载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的任务。促使公民自觉做到爱祖国、讲诚信。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之所在。所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是最科学最合理最现实的决策和选择。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田海舰;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8(9):22-24
[2]、《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体系研究》;刘峥,刘新庚;《中国青年研究》, 2012(3):92-95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言
高中生作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中生缺乏对正确价值观的辨别能力,他们的价值观处于形成和确立时期,面对生活中的一些负面思想和行为,常常会不知所措。加强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高中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迫切要求。因此应加大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加强培育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社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需切实地将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培养的全过程,拓展培育的有效途径、把培育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提高教学实效。
一、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语文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中应试为主、对价值观教育不重视
虽然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要,但其在整个教学计划当中占据的地位还没能够引起反响。新课程改革中指出,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最大的因素就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造成的。
2.教师缺乏价值观教育的规划和准备
我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提出不久,没有成熟的实践教学理论支持,没有成功的语文教学案例可以借鉴,这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遇到的难题,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价值观教育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从属地位,大部分教师不愿意花费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和探讨如何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更好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语文知识点的教学上。
3.语文教科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更新滞后
语文教科书的更新时间较为缓慢,没有及时进行更新,使得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有出入;虽然都有过教材的更新,但还是不够及时,阻碍了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不能因为价值观教育的兴起而发生改变,教师只能根据目前原有的教学内容从中寻找可以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突破点,这样会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的同时,也违反了教学规律,使得语文教学效率降低。
二、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教师的引领
“传道者要自己明道、信道。”强调:“加强学校师德建设是学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发挥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教育感染学生,是学生的榜样。要想让学生认识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必须自己真正理解、掌握和相信它;要想引领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然而高中生又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的价值观处于形成和确立时期,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四个自信,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示范,不断加强个人自我修养,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家庭的传承
同志指出:“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青年一代价值观养成的最直接的途径。家庭的结构组成,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与学校教育沟通起来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灵活的互动机制,让众多家庭和社会各层次主动来配合学校教育,用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增强教学效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共同育人的超强合力。家风建设中也需要父母做一个表率作用,自觉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孩子做榜样效应,在良好的家风下使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家风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校园的熏陶
校园的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尤其是个人品德的塑造。在校园的生活中,如果教师都能够坚持以德育人、持守个人品德操守,那么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传播知识,也进行思想道德的传递和宣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到教学的点滴中,就能够对学生的健康成長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在学校的制度建设中、在学校的精神文明活动中,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并且充分利用演讲比赛、优秀学生拼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进而推动学生精神文明层面的成长与进步。这样的潜移默化,学生们不仅在知识层面充分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且在内心中也对其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进而实现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从而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践行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通过价值判断的方式引导价值观念的形成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高中生进行语文材料阅读,培养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价值倾向的能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不是进行死板的灌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激烈的讨论,促使学生的想法发生碰撞,从中判断出正确的价值倾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在理论讲授中明晰概念
教师传授知识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就是讲授。当今新课改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教材中的理论性知识只有通过教师讲解才能让学生对它的概念有所了解,进而才能对此展开互动和讨论。学生首先需要明确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认清其中24个字,每个词所提出的背景以及这个词的提出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这需要教师极其熟练的专业知识和课堂把控能力,教师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将理论课讲得很有趣,让学生拜托枯燥乏味的课堂,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2.针对不同课堂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对语文课堂知识的结合,从而针对不同的课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语文知识教育,在此种背景下更有效的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在高中语文必修课中提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和生动的故事讲解环节中,学生很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自身爱国情感,同时更是大大提升自身学习的动力,想要更好的发挥奋斗的热情和动力。展开师生互动性讨论。在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突出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适当创设实践性活动,从而引导或者组织学生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探究,最终保证对学生的认识起到更有效的提升作用。
3.实践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针对教学的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体验社会的实践活动,对社会有更多层面的认识,从实践活动中领悟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存在的意义。另外,教师通过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丰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开展有针对性和时代感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学习兴趣,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水平。
结语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英语教学
核心素养,也就是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品质及素养,而并不是各种学习科目知识的综合,核心素养能够支撑学生通过学习而成为真正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有助于修炼心智,提高学习能力。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俨然成为了当下学校教育实现价值的基础,也是新课改推行的重要目标。
一、高中英语教学应该成为最能培养核心素养的学科
与“学习能力”的概念及作用相比,“核心素养”的含义更为广泛,不但囊括了过去传统的教育领域学习能力,还包含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而任何科目教学都与核心素养相关,但英语与其他的科目教学相比承载了更多的“国际理解”功能,所以在对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时除了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外,还重在尊重差异基础上的全球视野拓展,要求学生以包容的情怀去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对共同的人类命运给予更多的认知与关注。由此可见,英语的学习的核心素养体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以及学习能力。有学者提出,在众多的科目中,英语甚至超过语文成为最能培养核心素养的学科。
当前我国高中英语苏教版的教材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文化差异以及不同国度的思维方式,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用宏大的视野去认识人们细微的心理变化以及内心感受,潜移默化地培养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比如学生在向英美人进行初次见面的寒暄时,尤其是面向英国人关于谈论天气的喜好,就是在简单的How are you问好以后,避免直接摄入尴尬询问对方隐私的最好转变形式,因此也才有了关于天气问候的爱好。如Lovely day,isn’t it/Bit nippy today/It doesn’t look like we’re having/The sun’s trying to come out.各种英国人常用的天气问候语,学生除了了解具体的句式以外,还要认识到英国人酷爱园艺,很多家庭都会种花花草草,因此关注天气不过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种寒暄。这其中就隐含了很多的文化差异与国情特征知识,所以学生英语的学习,绝不仅仅局限于语法单词语句等,要在核心素养框架下了解不同地方使用语言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生活习俗。在当前的普通高中教学中,尽管受到英语环境及高考压力的影响,但教师也要注重在日常的英语知识教学课堂上将学科的内容与核心素养拓宽至全球视野中的多元文化的结合进行培养。
二、核心素养框架下高中英语的教学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始终是英语课堂学习的主体,整个英语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而展开。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课堂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都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中心,从学生的需要、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创设教学核心主题后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英语学习活动中去,在促进语言知识发展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
2.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在核心素养框架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要围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生本互动的形式展开,教师不但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与环境,在进行知识积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综合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互动活动,多以鼓励式的语言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和应用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能力。
3.坚持语境化教学原则。英语是重要的语种学习,而语种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即教师必须保证具有一定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的针对性设计,才能在更真实更有意义的环境下开展学习工作。英语学习效果展评的一大特点在于教师根据自设主题和文本完成目标,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的技能、语法、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语的培训提升水平,并在语境化的氛围中更深刻感受核心素养的理念。
4.遵循技能综合化原则。在高中英语的技能学习中,无论是接受性质的技能学习,或是产出性技能,以及其他的语法词汇的总结学习,都不只是依靠单一的教学手段获取。教师的英语教学离不开各种辅教学资源,同时也要设置语境化与情景式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交流训练方式,促进听说读写等多方面技能水平的提升。
5.坚持过程导向原则。学生高中英语的语言技能学习及语言知识发展对教师课堂引导有很强的依赖,这与当下我国中学的英语语言教学现状与环境有关。目前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范例,以听说读写的环节与形式在训练中巩固知识,但从整体的教学工作来看,普遍存在教学方法与技巧较为丰富、核心素养框架落实不全、教学容量偏大、无语言环境基础上的教学节奏偏快、不够注重教学过程和反思的情况。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高中英语教学,尤其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需要日积月累,高中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英语积累水平等多方面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其水平与特点,坚持过程导向原则,逐渐增加语言难度以及文本的复杂程度,实现螺旋式英语知识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
三、关于核心素养框架下高中英Z教学的教学策略探讨
1.英语情境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情境创设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教学形式,通过教师为文本创设一定感彩的场景,引起学生熟悉的生活联想或情感体验,进而更好地理解英语文本的内容和含义,确保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提升,情感得以激发。这涉及到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其中便包含了会话、协作、情境与意义构建四大版块,强调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在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的同时,强化对文本与问题的理解与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协商交流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组织语言进行文字的表述,最终强化构建与创设意义。
首先,教师应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聚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比如The World Online的学习,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学习词性变换等基础的知识以外,还要积极创设如order take-out food/go online shopping/watch videos等,将语言、音乐、图像、网络等多模态符号引入到教学课堂中。弥补语言环境缺失的缺陷,调动学生在感官上的参与积极性,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联想力与记忆能力,强化单元学习效果,这与上世纪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其次,还要积极创设任务情境,鼓励学生英语主动性学习。比如引用网络中国外网友Andrew所遇到的专业选择问题,需要从自我兴趣与父母的建议中选择,那么教师完全可以以此创设教学情境,以模拟化的任务驱动形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在情景模仿中丰富知识,掌握学习策略,提高英语核心素养。此外,猜测情境也是当前情境教学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灵活性,比如很多教师钟爱开展的猜词游戏,如educator、avenue、statistics、abundant、withdraw等词语写出来,让学生在不看词语的基础上调动其发散性思维、辨证思维以及形象思维的能力,探索英语猜词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阅读理解等题型中解题能力的提升。
2.英语问题导学的语言能力培养策略。问题导学要求教师在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模式中强化问题的创设与学生问题解答的能力培养,如遵循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反思问题的环节。比如学习英语中学生们较为熟知的两首诗Brother和Summer,都属于cinquain,尽管只有寥寥数句却有着很深的意境。而两首诗中,前者的作者健美帅气,将兄弟爱开玩笑的性格表达出来,后者则是作者对夏天的厌倦,是一种一年四季经历过程中的周而复始的消极情绪体现,那么在课堂学习中的问答教学形式则可为“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his brother?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summer?”教师的设问从学生对于“His brother is his friend and enemy/summer is endless”等回答中体现不同个体对多元文化的差异化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观察分析cinquain的特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英语情感体验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在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情感体验主要为教师有意识选择能够贴近学生学习知识与水平的英语内容,同时又确保其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并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对更多的多元素材进行有效解读,启发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形成更广更深的体验,将自我感受与体验采用个性化的语言和方法表达展现,升华自我情感,形成文化意识,这正是核心素养的典型培育过程。比如教师在讲述Pygmailon的故事时,以上述的问题导学方式提问What other things show one’s status in society apart from how one speaks?要求学生结合不同文化社会的背景进行理解与思考,如表现的萧伯纳言语犀利与幽默的意境,并结合英美国家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卖花女和社会上层的皮克林对话中展现的素养,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英语是英美国家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并与中文的学习和表达一样,均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与在特定背景下展现的阶层,这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一种语言在不同时代中的差异性,形成英语文化的学习认知。与此同时,还能在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的教学环节中注意到故事中任务在戏剧语言表现的手法,如夸张渲染以及抒情独白,思考这与中国的各种语言修辞手法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以此来促进英语学习的质量与效果,这便是核心素B框架下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手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核心素养对高中生英语知识学习及文化意识培养学习有着长远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英语教学时,要紧密结合知识水平教育和文化素养教育,并让学生都能理解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廖国荣.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亚太教育, 2015,21(12):56.
[2]宁悦颖.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J].课改进行时,2016,11(04):21-23.
[3]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2(16):6-8.
[4]夏新宇.聚焦核心素养 让学习真正发生――兼评“杏坛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J].名家视线,2016,7(08):30-31.
[5]陈开池.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J].读天下, 2016,7(08):21-24.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8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三个基本向度的价值偏离与关系失衡,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一)教材内容陈旧,脱离学生生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学科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建构和形塑。语文学科的发展历史错综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中涉及的内涵概念和所呈现的内容也要不断变化,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普遍存在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问题。再加之应试的压力,教学只得将重心放置知识技能的确定性之上,把知识技能的掌握视为普遍的、必须的东西。因此,语文教学更倾向于知识技能和灌输主义。教材陈旧,落后于社会发展,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不符合新时期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教师中心”教学,教育理念落后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以赫尔巴特的教师、教室和教材“三中心论”为主,教师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实现“生本课堂”。传统教师理念认为教学只是课本知识的简单传授,是一种将课本知灌输给学生的过程。
(三)教?W方法刻板,评价标准单一
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还有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甚至思维的训练与提升,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要求逐渐提高。传统的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简单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加以巩固知识点,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这就是教学的完整环节。如此循环往复,教学缺失了教育的真正意义,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效率低下。教学方法的刻板、枯燥,限制了教学内容的范围,失去了课外趣味性延伸的版块,教学的完整性难以体现。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倾向于选择总结性评价,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素质好坏的唯一标准,以偏概全。
二.核心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会在北师大举行,在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其中包涵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3]成果的公布标志着我国新课改进入一个新时代,即我国的学生在21世纪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来面对未来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查阅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分类后发现,袁振国老师的观点最贴近本文看法。他认为,核心素养就是面对加速变化的信息化和经济时代,未来20年甚至10年没有人能清晰预判的情况下,教育要给孩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其能应对未来不确定情境中的真实问题。[4]从学科属性来看,核心素养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单独可以完成的,并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集中于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每一门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规律,制定不同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使得学生具备应对未来不确定情景的能力和方法。语文学科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培养的分析、理解、感悟、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形成的语文思维、语文习惯、语文情操、健全人格以及从语文视角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等[5]。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有以下四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6]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先行者,承担着打牢基础的重要作用。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要素。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师应该以此为重,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对母语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尤其重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借助表象、概念等要去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认识活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在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而后者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通过语文的学习,小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7]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途径,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对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初步的了解,使学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培养路径
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热点话题,不少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路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结合文献阅读及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尝试从教材、教师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开辟出路。
(一)教材设计:贴近生活实际,多元、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该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8]课程与教材的合理化改革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基础。学生、教学目标以及教材之间的关系是教材多样化设计的关键因素,语文素养不单是在教学中体现,更是教材内容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学生的全面性、个体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材的多样性方面,选文应该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形成语文教学的“复合样本”,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教学。
(二)教师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提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学生中心”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及时鼓励、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元、趣味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现良好的课堂互动。因此,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角色。首先,树立核心素养理念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应首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构成以及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丰富自身的知识,这是培育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备环节。其次,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推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完善自己的教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的前提条件之一,对教师的终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常态;小学;英语阅读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和现状
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英语迎来了“核心素养”的时代。英语,作为未来世界公民在跨文化场合下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我们亦有必要从核心素养的理念出发,重新审视英语教育的本质,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即英语教育应将学生的成长置于首位,帮助其形成包括学习力、思考力、沟通力、创造力、人文力等在内的21世纪核心技能及素养。
在此背景下,英语课堂迫切呼疽杂镉煤褪涑鑫驱动的,基于真实情境的,促进学生形成英语思维的足量的语言输入。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无疑是较为理想的途径之一。 但是,目前国内英语阅读教学开展的现状是起步晚、实践少、手段和资源相对短缺,教师虽然已意识到需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存储式”的记单词、背语法、生硬互译为主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但是关于如何以英语阅读促教学创新的理念、目标、原则、流程、方法、资源配备等信息严重不足。
二、英语的阅读核心素养可分为三个层次
阅读是英语教学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课型,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尤为重要。
中国英语阅读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蔷在梳理当前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下,英语阅读教育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也是对个体品格、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鲁子问教授也强调我们教师必须要“远
语文教育的核心范文
本文2023-12-20 17:12:11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5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