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20 17:12:12浏览:804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篇1

论文关键词:企业井购 企业价值评估 支付方式 并购融资

一、企业并购的基本理论

1.并购的概念。并购,又称“购并”,是合并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合称,一般缩写为“m&a”,泛指在市场机制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处于并购方的企业为并购企业,处于被并购方的企业为目标企业。并购的含义有最狭义、狭义与广义之分。最狭义的并购,即我国公司法上所定义的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设a、b为两个公司,a+b=a为吸收合并;a+b=c为新设合并;狭义的并购,指一家企业凭借兼并其他企业来扩大市场占有率或进入其他行业,或者将该企业进行资产剥离、分割出售以牟取利益的行为;广义的企业并购,除了狭义的企业并购以外,任何企业经营权的转移(无论形式上或实质上的转移)均包括在内。

2.并购实现的必要条件。(1)企业并购的主体与客体条件。主体是指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直接从事和参与生产流通企业组织以及与生产相结合的某些具备法人资格并有适度生产经营规模的研究组织。客体是指被并购企业资产,而不是企业本身。被并购企业资产既可以是实物形式的资产,也可以是证券形式的资产。企业主体与客体的存在是并购得以进行的最基本条件。(2)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指由商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共同组成的,各种市场之间存在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个系统,由于企业并购是企业之间的资本转移行为,其实际完成需要有来自金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信息中介市场等各方的支持。因此,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并购能够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3)良好的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秩序主要表现为通过价值规律实现自我调节,使市场上大部分经济行为处于有序状态而非混乱状态。具体内容包括:进出有序、价格由供求双方自行确定、打破垄断等。(4)必要的中介机构。企业并购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同时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技术的支持。常常需要投资银行、财务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的帮助,一起协调完成整个并购工作。

3.并购的基本过程。(1)并购计划阶段。企业在实施并购策略前,需根据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状况、企业的发展阶段、资产负债情况、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等诸多方面进行并购需求分析、确定并购目标企业的框架特征、选择并购方向和方式、安排收购资金以及对并购后企业的未来境况作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估。(2)谈判阶段。一旦当并购企业决定实施并购决策时,并购就进入谈判阶段。并购企业必须与目标企业的管理层、主要股东、各级主管部门等相关层面就交易转让的条件、价格、方式、程序、的等进行沟通和谈判,并在达成初步共识的基础上,签署转让意向性的文件。(3)尽职调查与并购实施阶段。在结束商业谈判并支付一定的保证金后,并购企业须聘请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协助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以审查前期所获信息的真实程度,寻找存在的潜在问题。尽职调查包括对目标企业的财务审查、生产经营审查和法律审查。并购企业根据尽职调查结果,重新对目标企业审视,包括对并购标准重新评价,以决定是否实施并购行为。(4)并购整合阶段。并购企业需要对被购企业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资产负债、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所有企业要素作进一步的整合,最终形成双方的完全融合,并产生预期的并购效益,这才算真正实现了并购的目标。

二、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问题

1.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企业并购过程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但至关重要的步骤,科学、公正地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不仅有利于节约并购成本,推动并购谈判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是获得并购成功的关键。一是重视对有形资产价值的评估,而忽视无形资产的价值;二是信息不对称,数据失真,导致不必要的并购损失;三是企业并购的评估方法选择受限制,影响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四是资产评估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

2.并购企业的支付方式问题。(1)支付方式单一。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并购仅限于“现金支付一资产置换”的简单模式。现金支付方式要求收购方必须在确定的日期支付相当大数量的货币,受到收购方即时付现能力的制约,而且会增加目标企业的税收负担。在跨国并购中,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意味着收购方面临着货币的可兑换性风险以及汇率风险。支付方式的落后和单一,使得大规模的企业并购受到资金短缺的约束。(2)某些特殊支付方式风险较大。目前在我国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支付方式,如在政府直接干预下将经营不善陷入困境的目标企业无偿划转给收购方,收购方虽没有形式上的支付,但实际上承担了大量的安置和剥离成本。另外还有债转股式等特殊支付方式,这些方式下的并购成本往往无法精确计算,而且不利于并购过程中和并购后的成本控制,使得并购后整合困难财务风险较大。(3)股权结构不合理,影响支付方式的选择。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流通性差的现象,这是导致政府干预、定价困难、换股比率难以确定等问题的根源,也是并购市场支付方式单一、不合理的根源。只有解决国有股股权流通的问题,才能使支付方式公开、公平、公正,也才会有多样化的选择。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以及大小非解禁的开展,这一问题正在逐步改善。

3.并购企业的融资问题。在公司并购中,融资问题是决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从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进程来看,长期以来购资金的来源问题成为制约大规模战略性并购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我国企业在并购融资方面的主要问题表现为:(1)政策限制导致融资渠道狭窄。首先是政策对融资方式的直接限制。根据《股票发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43条的规定,“任何金融机构不得为股票交易提供贷款”;根据《公司债券管理条例》第2o条规定,“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所筹集的资金不得用于房地产买卖、股票买卖和期货交易等与本公司生产经营无关的风险性投资。”我国为了抑制企业在二级证券市场的风险投机行为而出台的上述规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通过二级市场进行的正常并购行为。其次,对融资数量的限制是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998年以前,我国银行贷款实行计划规模管理,专款专用,不得融通。1998年1月1日起才取消了贷款额度推行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对企业股票和债券发行数量的控制则延续了更长的时间,虽然控制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但实质上都限制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整体融资能力。(2)融资成本与决策问题。融资成本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债券市场。非上市公司偏好于争取上市募股融资,上市公司则偏好于配股和增发新股。这与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决策次序“内部融资~债务融资一股权融资”相背离。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存在突出问题。首先是对融资成本分析不充分,甚至多数企业都忽略了无形成本;其次是融资决策时过于主观,偏重股权融资,对并购融资的综合资金成本欠考虑,没有将各种融资方案的加权平均融资成本与相应方案的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导致并购融资效益低下。

三、我国企业并购中财务问题的解决方法

1.对目标企业实施科学的价值评估。(1)对目标企业报表信息进行有效控制。财务报表是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时的重要依据,只有建立在真实、准确财务报告基础上的财务分析,才能得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但目前有关财务报表粉饰问题、会计作假等问题层出不穷,使得通过分析目标企业报表信息进而评价其价值显得意义不大。因此,对目标企业的报表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显得十分必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查《利润表》,以防止目标企业增报收入,低报费用;加强对非经常性项目收益的审查;加强对《资产负债表》的审查,防止目标企业虚增资产,缩水负债。(2)全面评估目标企、世的资产。企业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时,不仅要对目标企业的有形资产进行评估,还应当对无形资产,像品牌价值、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不可忽视无形资产的价值,因为无形资产价值有潜在收益,往往会给并购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远期利益。(3)选择合理的方法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成本法是指在被评估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的基础上,扣减其各项损耗价值,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可用公式表示为:资产评估价值=重置成本一实体性贬值一功能性贬值一经济性贬值。成本法的使用条件广泛,对于一切以资产重霞、补偿为目的的资产业务都适用。

市场法也称现行市价法、市场价格比较法,是指通过比较被评估资产与可参照交易资产的异同,并据此对可参照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这种运用通过市场检验过的结论来评定资产价值,很容易被并购双方所接受。因此,市场法是资产评估中最为直接、最具有说服力的评估方法之一。市场法只适用于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评估业务。

收益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根据评估对象的预期收益来评估其价值,是很容易被并购双方所接受的。收益法一般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或者能预测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或无法重置的特殊资产的评估活动,如企业整体参与的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兼并、重组、分离、合并均可采用收益法。此外,可以单独计算收益的房地产、无形资产也可应用此法。(4)转变政府角色,理顺并购机制。为降低主并企业的并购成本,政府部门往往干预企业转让价格,授意评估机构评降低被并购企业的企业价值,严重歪曲了企业价值评估机制,使并购行为呈现盲目性、非理性。针对这种问题,政府部门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按市场规律办事,改变观念,转变角色,最重要的是国家相关机构要改变评估政府业绩的方式,不能仅凭政府所辖地区效益差的企业数量多少来衡量其业绩优劣,从源头上解决政府包办并购的行为,使企业并购行为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5)加强对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为了适应公司并购的实践,中介机构应快速发展,为主并公司和目标公司提供信息、咨淘、融资、资产评估及策划并购策略等服务。从制定交易计划开始直至并购后的整合结束,全程参与、跟踪并服务。加强对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的监督,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要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形象,不被人所左右,加强行业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开展行业间有序健康竞争,增加服务项目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应有职能。

2.选择合理的并购支付方式。(1)实行支付方式多样化。首先,合理适当地鼓励卖方融资。好处在于:一是可要求并购方支付较高的利息;二是因为收购款项分期支付,税负自然也分期支付,可享受税负延后的好处。其次,支持换股并购。优点主要表现在:对并购公司而言,不受并购方获现能力制约;对目标公司股东而言,股权支付方式可推迟收益时间,享受延期纳税的好处。最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拓展融资渠道。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发行可转换债券。这种支付方式能以比普通债券更低的利率和更灵活的方式发售可转换债券,借以解决并购交易的支付问题。(2)全面考虑主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资本机构,优化支付方式。在我国企业并购中,主并企业常常忽略公司的财务状况及资本结构,使得企业在选择支付方式时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资本结构不符甚至相背离,给企业造成众多隐患每个企业的自身情况不同,在选择支付方式时应全面考虑其财务状况及资本结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主并企业拥有充足的自有资金和稳定的现金流量、同时在本企业的股票被低估的情况下,主并企业更愿意选择现金支付方式,因为采取换股并购方式需要增发股票,有可能导致每股收益被摊薄,对本企业股东不利。反之,如果主并企业财务状况不佳,目前或不远的将来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较差,而且股票价格被高估,则更愿意采取换股方式进行并购。主并企业并购前后的资本结构也对支付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主并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财务风险较大,主并企业往往采取换股方式,以降低负债水平,优化资本结构。(3)建立规范的证券市场环境。良好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实现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同时也有利于支付方式多样化的实行。由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流通性差的缺陷,因此建立规范的证券市场环境迫在眉睫。我国在2005年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以消除制度赋予非流通股对公司的垄断控制权,防止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现象继续发生。股改后,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可以通过减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方式获得现金用于并购活动;全流通使得股票可以随时变现,增强持有股票的并购主体的现金支付能力;股价反映所有股票价值也为换股并购提供了定价依据,避免了大额现金的支付,以股权支付为代表的支付手段才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现支付方式的多样化。

3.推进融资自由化,实现并购融资目标。(1)鼓励金融工具的创新与使用。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使企业在并购支付方式上可以灵活选择,从而获得最好的资金来源和最低的资金成本。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审时度势地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工具,如可转换公司债券、垃圾债券、lbo、mbo、esop等金融工具。在借鉴国外金融工具创新的同时,应加强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工具,为我国企业并购融资提供更好的融资工具。(2)加强对融资方式的引导。第一,大力发展股票融资。近年来中外企业并购案例尤其是涉及价值量巨大的并购重组案例,多数都是通过股票融资来实现并购。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股票融资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没有固定的到期日,无需偿还,是公司的永久性资金来源;第二,引导企业混合融资。在实际运作中,结合企业实际,依据宏观经济环境和不同的融资条件,寻求各种资本结构中的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的均衡和对称。在二者之间进行权衡,既采用债务融资也采用权益融资,使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优势互补,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分散融资风险。(3)充分考虑融资的成本与主并企业的资本结构。由于各种融资方式均有自己的优缺点,企业有时可以同时采用几种融资方式来筹集资本,以达到最佳的融资效果。在考虑用各种融资方式筹集长期资本时,企业一般要首先设计出筹集到所需资本额的几个不同资本结构方案;其次将几个方案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如果投资收益率大于加权平均融资成本率,则表明融资方案是有利的,融资效益好,否则融资方案效益差,该方案不可取。这个过程就是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融资决策的过程。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篇2

企业并购,本质上是企业控制权的转移和集中。作为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的重要形式,并购对企业的成长影响重大。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替代自身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企业本身实现飞跃增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并购一般上包括兼并(Merge)和收购(Acquisition)两部分,所以通常被称作M&A。企业并购方式一般有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它不只是促进了财富的集中、资源的配置,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结构的变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期蒂格勒在题为《通向垄断和寡占之路—兼并》的论文开篇说:“纵观美国著名的大企业,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程度上利用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然而,并购活动盛行的同时,有一些问题也凸现出来。纵观国内外企业并购之后经营业绩的历史和现状,不难发现许多企业的并购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许多强强联合的企业也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并购后如何加强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监控,是决定并购成败的重要因素。并购方取得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仅仅是走完了资产重组的第一步,即对所并购的目标公司实现了接管,并意味着整个并购活动的最终成功,反倒可能意味着走向失败的开始。这是因为,并购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资本运营行为。因此,并购后如何经营较之如何实现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更为重要。对于这一点,企业集团须在并购前就对新公司的潜在问题作出充分的了解和估计,并制定一套有效的新公司财务监控模式。对新公司监控体系的重构是企业最终获得并购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实现并购目标的重要保障。对一个行将实施重组战略的公司来说,注意并购后的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监控水平比培养资本实力更为重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范围内产业升级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企业并购活动一直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组的不断升温,在我国国内又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并购浪潮。国内外有关企业并购的研究越来越多,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并购动因分析、并购战略指导、并购计划与方案的选择、并购前对目标公司的估价等方面。而对于并购后如何实施财务管理探讨极少,尤其是对并购后的财务监控更是很少。企业并购后的财务监控的作用就是通过财务支持与服务尽量避免或减少并购的风险,从而实现组织价值增加的目的。从其重要性而言,对它进行专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结合ASB并购朗讯整合的案例对两家企业并购后财务监控措施及存在的缺陷进行详细探讨。

二、文献回顾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财务管理或者财务控制方面的文献中很少出现“财务监控”一词,通常只是用一定的篇幅论述在作财务管理时应考虑财务监控的作用,或者是在讨论财务管理中涉及到的监控问题。国外有关财务监控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西方企业财务管理正式产生于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公司普遍存在如何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筹措资金的问题。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这一时期学者米德(Maede)、戴维(Dewnig)、李昂(Lyon)、索罗门(solomon)都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因此又被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川。适应当时的情况,各个公司纷纷成立新的管理职能部门一一财务管理部门,独立的公司理财活动应运而生。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融资问题。

在20世纪40年代,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已从融资逐步转向改善企业内部经营、加强财务监控方面。在这一阶段,财务分析、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先驱者是美国学者W·H·洛夫,他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了筹资外,更应该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管理121。这一时期,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的财务管理学者也都对企业资金如何有效运用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理论只是财务监控思想的启蒙,人们只是开始意识到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没有财务监控的正式理论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集团己经具有了相当巨大的规模,于是出现了一批在本国和世界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的跨国集团。这一时期,集团总部对各子公司的监控尤其是财务监控的研究成了核心内容,理论主要集中在集权与分权的理论研究与财务监控手段的研究上。D·R·汉森和M·M·穆文指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结构的复杂,分权管理的出现势在必然;分权管理可以为下属企业的经理人员提供一个学习管理技能的机会,而且在下层信息的质量比较高,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和速度;而在集权管理体制下,信息传递的速度比较慢,而且误传指令的可能性会增加,大大降低了反应的有效性。其它很多研究也认为,对各种经济活动,虽然很多跨国公司有集中决策、加强控制的趋势,但这只是它们经验和主观的认识,随着跨国公司国际经营活动的扩大和分散,集团总公司的监控能力实际在逐渐衰退,所以集中山集团总公司有效进行控制,事实上已不可能,分散控制势在必行。一些研究者认为对于像跨国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而言,控制好财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财务应该采取强有力的集权控制,而在生产经营方面可以适当的放权,况且互联网的发展给财务的集权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尽管西言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形成了许多学派。但从目前看,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财务监控和财务管理这间没有形成足够紧密的关系数,由其对于并购后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论也并没有把财务监控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或决定性的因素给予正式的或明确的考虑,财务监控理论的一些局限性由此产生。尽管目前一些西方国家已将财务监控手段作为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监控和企业集团进行结合也只是停留在经验管理和主观确定阶段。因此,随着企业集团经营环境和管理要求的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并购企业集团的逐渐成熟与发达,加大对企业集团财务监控理论的研究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发展趋势之所在。

(2)国内研究现状

企业集团财务监控涉及到企业集团和财务管理两大领域,但是在财务监控的具体含义、目标以至实现手段上仍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共识,特别是在财务监控与大型企业集团结合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还是非常不成熟的。一直以来,财务监控只是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等一起附带研究的,并没有把它单独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进行系统的研究。

近几年,汤谷良对财务监控做了一些研究,他认为: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财务控制的任务就是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使个别分散的财务行为整合起来追求企业短期或长期的财务目标;所以财务控制的实现方式应该是一系列激励与约束手段的统一;财务监控手段、方式决不局限于财经制度、财务计划、资金费用定额,它也需要创新。

随着我国企业集团的不断增多和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理论界也逐渐开始关心和重视研究企业集团的财务监控问题。王化成认为:企业集团可以采用三种财务监控模式,即集权制、分权制、集权与分权结合制,但是一个企业集团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控制模式,应当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需要考虑一些相关的因素后才能做出决定。

而在对企业集团财务监控的理论研究中,杨珊华指出:企业集团是依产权关系建立起来的,母子公司关系是企业集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从本质讲,即是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与此同时,竺素娥进一步提出:集团母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是基于母子公司间的产权和资本纽带关系,为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约束、检查或纠偏为手段而形成的若千要素的有机组合,它是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系统的核心。

步入新世纪,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集团的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集团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也应相应地不断丰富和完善。王旭提出:要建立一个适时的、有效的企业集团体系财务控制,要从集团的管理体制入手:通过实施全面顶算管理制度,设置预算管理委员会,实现企业集团财务预算控制;通过设立集团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实现企业集团资金运行控制。张志强则主张通过必要的财务制度加强资金管理,通过成立财务公司或结算中心集中控制各个子公司的资金,以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再通过加强对子公司的外部审计监督来达到有效监控的目的。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财务监控理论已趋于成熟,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也有很多成功经验,但是与企业集团相联系的研究却很少,针对企业集团资产规模大,控股子公司多的特点,就如何在集团内各单位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企业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有效财务控制,人们尚未取得共识。而且我国对于企业集团的财务监控研究主要是强调从外部加大控制的力度来控制子公司,很少考虑从激励子公司经营者的角度来减少成本,并辅以约束手段从而达到对子公司的控制;虽然对企业集团财务监控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都不是很全面,没有系统地研究在我国企业集团所处的具体环境下,应该怎样利用财务监控手段来管理好集团所拥有的下属子公司。因此,在当前环境下应继续加强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监控模式以及我国财务监控理论的研究。

三、企业并购后的财务监控模式

企业并购后,通常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因此,并购后如何经营较之如何得到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尤为重要。企业并购后要在建立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财务监控模式时,更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各种环境因素、对经营效率的影响、监控的效果、监控客体的特点等等。其中最难把握的是权限的分配,主要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权限的划分。对于这一点,企业集团必须在并购前就对可能发生的一些潜在问题制定出一套可行性强的财务监控模式。否则,待到并购接管后再考虑财务监控问题可能为时已晚。可以说财务监控也是企业获得并购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1、相对集权的监控机制

对监控模式研究的焦点在于权限的划分,主要是母子公司财务监控权的划分。按财权集中程度的不同,企业集团财务监控模式分为三大类:集权型、分权型以及混合型。本文主要针对前两点着重进行阐述。

(1)集权模式

在集权模式下,企业并购后的财务决策权绝大部分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集中控制和管理集团内部的经营和财务,并做出相应的财务决策;所有子公司必须严格执行母公司的决策,各子公司只负责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母公司财务部门成为企业集团财务的总管,不但参与决策和执行决策,在特定情况下还直接参与子公司决策的执行过程,子公司在财务上被设定为母公司的二级法人。

母公司对子公司所拥有的财务权限主要有两方面:

1.所有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包括:(1)子公司的资本增减变动决策权;(2)子公司的对外投资决策权;(3)子公司的对外筹资权;(4)子公司的重大资产处置权;(5)子公司现金及其他重要资产的调配权;(6)子公司的财务制度设计权;(7)子公司内部审计权;(8)对子公司管理业绩评价权;(9)其他重要事项决策权。

2.对子公司财务机构设置与财务经理任免权。子公司的财务部门或财务经理人员成为母公司管理总部的派出机构,母公司对其财务经理人员的聘用、提升、解聘等有最终决策权。子公司的财务部门受双重领导,即既在经营上受制于子公司经理人员的管理,又在业务上完全受母公司的领导。

集权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三个:一是财务管理效率较高,能全方位地监控子公司的财务行为;二是便于实现资源共享,集团总部较易调动内部财务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通过集团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但这种模式是基于对子公司经理层不信任的假设上,其最大缺陷在于无法调动子公司经理层的积极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决策信息不灵带来的低效率。最高决策层(母公司)远离经营现场,信息把握不完整易造成决策低效率甚至失误;二是制约了子公司理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制约了子公司的生机和活力,部分剥夺了子公司的理财自,甚至侵犯了其独立法人的地位;三是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环境。由于决策集中,效率降低,应付市场变化的能力大大降低。

集权制是一种极端的财务监控模式,只有以下三种情况适合:一是集团的规模不大,通过集权来规范子公司的财务行为;二是子公司在集团整体的重要性使母公司不能对其进行分权,如子公司是母公司的原料供应或采购单位,或是母公司产品的销售对象;三是子公司的管理效能较差,需要母公司加大管理力度。由此可以看出相对集权的监控机制对于并购后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适合,也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模式。

2、相对分权的监控机制

在分权的监控机制模式下,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而将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与管理权下放到子公司,子公司只将决策结果提交母公司备案即可。在这种模式下,子公司相对独立,母公司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

财务控制的分权模式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

(1)分权管理的重心在于强化对结果的评价。

在分权制下,母公司或管理总部对子公司的管理主要通过对结果的评价来进行,基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委托关系,作为委托方的母公司,一方面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与管理要求(如投资报酬率等);另一方面要对子公司的经营者完全赋予责任与权利。而作为受托方的子公司及其管理者,一方面要对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全面负责;另一方面要向母公司报告实施或落实其责任的全部计划,由母公司对其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对其结果进行严格的评价。

(2)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

分权制并不等于对子公司的所有权利都下放,母公司为了提高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从战略角度出发,必须对子公司拥有重大财务事项决策权,包括子公司资本增减变动权、重大投融资项目的最终审批权、股利分配决策权等。

(3)子公司财务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分权制下,母公司财务部门负责集团整体的财务战略与预算管理,负责对各子公司的业绩评价与考核。子公司设立独立财务机构,接受母公司财务部门的业务指导,子公司财务机构不是母公司的派出机构,不受母公司直接领导,只对所在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定期报告。分权模式的主要优点有两个:一是有利于调动各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子公司拥有一定理财自,其理财积极性和创造性较高;二是财务决策周期短,应付市场变化能力较强,子公司拥有一定的财务决策权,决策程序减少,效率提高。

其实,几种模式的区分是模糊的,它们的区别说到底是一个“度”的问题,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而这个度的把握恰恰是并购后的企业财务监控的难点所在。财务监控权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它受制于多种因素。因而企业集团根据外部环境和竞争的需要,结合集团内部组织结构,合理分配集团内部的财务权限,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监控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四、企业并购后财务监控内容

(3)激励监控

激励(hicentives)是“正式和非正式的以业绩为基础的报酬措施,目的是加强组织目标为方向的管理努力”;只有将激励和约束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财务监控的目标。激励分短期与长期两种:工资、晋升及适当授权侧重短期激励;培训开发、工作丰富化和员工持肚侧偏向长期激励。

建立激励机制,可促使经理人员经营决策与公司长期利益相一致以满足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董事会与经理人员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是信托关系,三者的利益追求并不相同。为此应通过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促使财务经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按照现代委托理论的研究结果,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不仅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还拥有了剩余控制权(由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相匹配,拥有一定剩余索取权也就拥有相应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当然,激励机制、财务治理(乃至公司治理)又与财务资本市场相关联,激励机制离不开有效的财务资本市场,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财务治理结构(乃至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同时,激励机制建立在业绩考评系统之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励系统的目标是鼓励子公司按照特定的业绩衡量标准努力工作,业绩考评系统显然为激励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支持性信息,激励系统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业绩考评信息才能产生公平、恰当的激励行为,避免机能失调行为的发生;而激励系统反过来也会影响业绩考评系统,若激励系统的设计与业绩考评结果联系较少,业绩考评系统就会形同虚设而难以发挥固有的功能。

这里仅着重论述股票期权激励方式。从理论上讲,股票期权属于典型的双底激励方式:对员工来讲,期权免费且包赚不赔;对集团而言,推行股票期权不仅可以避税,员工收益与集团业绩紧密相联还可使集团在更大的空间上和范围内聚集更多的人力资源,在更高层次上为集团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但从现实来看,期权激励的实效受到质疑:一是期权数额与薪酬挂钩拉大了管理层与员工间的收人差距,会严重挫伤多数员工的积极性,对集团发展十分不利。二是由于波动较大或投机严重,股票价格总是难以反映集团经营绩效与收益水平。

显然,股票期权制度具备相应条件才能发挥激励效能:股票市场能够正确评价公司未来价值和大致反映公司效益走向。否则,股市信息含有很多噪音并由此导致股市大幅涨跌,则这种制度就显得很不可取。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篇3

经济全球化下的企业间的并购,将拓宽企业间的资源整合范围,着力从企业资金流和保值增值研究中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并购的主要动因。世界是一个开放、竞争、公开的市场,对于企业在并购实践中面临的各类风险,需要从并购前、并购中、并购后三个阶段进行研究。本文将以国有企业并购研究为例,来探讨并购中财务风险界定及防范对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并购实践;财务风险;界定;对策防范

企业并购是企业生产要素配置转向多元化、动态性的过程,也是应对复杂竞争环境,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一种表现。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担负国家改革发展使命中,既要与社会目标、经济环境相适应,还要遵循国际化发展需求,实现企业间经营管理模式的过度和转变。国企并购并非一朝一夕,在推进并购实践中还会面临不同的风险,而其中的财务风险成为并购实践的重中之重。

一、企业并购动因分析及财务风险对并购的影响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开放化实践中,企业为了获取被并购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而展开的股权交易,并对企业内外部管理、企业资源及关系的重新组合,以增强并购后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探讨企业并购动因发展,效率理论中的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能够从三方面来进行阐述。经营协同效应,从并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效率提升来实现企业多种产品、多个市场的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成本,实现收益的增长。如通过技术、设备并购来降低生产成本等。对于管理协同效应,主要从管理效率视角,将企业管理层进行优化,发挥优势企业的管理效能协同弱势企业的管理效率。如企业间的并购有利于实现对弱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财务协同效应,主要从资本在企业间的配置效率上,将一个企业的负债能力与合并后的两个企业的负债能力还要大,且具有节税效益。企业并购实践中的财务风险,主要从企业资本的运营管理商,对于资金的使用势必会对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带来直接影响。如并购资本结构中的资金链问题,一旦出现资金不畅,引发财务危机,导致企业运转风险。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在并购实践中,由于企业规模扩张效应带来的企业财务状况风险,资产负债率升高,银行贷款过多,短期偿债能力不足等现象。另外,从国际企业并购实践来看,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能超过50%,而我国国企多超过这个数字。因此,在国有企业并购投资中,自有资金往往不足,银行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更大。

二、国有企业并购实践中财务风险的界定

财务风险是国有企业并购中的重要问题,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界定中,Jeffrey.C.Hooke提出,企业并购中向外筹资,可以降低经营性资金的融入,从而造成生产经营能力下降,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于国有企业并购,投资行为及融资行为同时存在,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并购行为的全过程,并对预期价值产生负面影响。总的来看,对于财务风险的界定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并购前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并购中融资支付风险和并购后财务整合风险。对于并购前期,并购企业要对目标企业的综合价值及购价值大小进行评估,评估风险又受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目标企业财务报表风险、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影响。如国有企业因其自身特殊性和政府主导性特点,在并购战略上并非采取符合企业自身意愿的决策;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如实反映企业状况等。对于并购中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融资支付风险,由于国有企业并购资金筹措和支付方式不同,而资本结构又与企业的资本构成比例,融资成本,以及支付方式的影响,特别是支付方式所带来的收益和风险不同,给企业并购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并购后企业财务整合风险,主要体现在财务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国企,由于财务组织机构差异性,对于并购双方财务管理目标、会计核算制度的差异来说,不确定性更强;同时在财务执行上,由于并购后企业财务风险环境复杂,因财务执行不当而导致的疏忽差错,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三、国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针对国有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和负面作用,在制定科学风险管理体系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并购前期的财务风险防范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中的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往往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视角,来对经济效益好的国企兼并长期亏损的企业,从而干预国有企业市场竞争中的积极性,导致并购后企业财务状况及财务结构面临诸多风险。因此,政府要从行政干预转向政策引导,引导国企建立长效竞争机制。国企在并购前期,要对目标企业进行慎重甄选,特别是深入到目标企业进行调查、分析,从企业经营、财务管理、组织协调、以及各类风险因素中进行收集信息,对资产负债率偏高、银行贷款过多、偿债能力不足的企业进行规避。同时,对于目标企业进行评估上,要从企业实际拥有的资产状况、获利能力,对其公允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如市场法、折现法、成本法、期权定价理论法等等,降低并购前期的决策风险。

(2)注重并购中期财务风险的防范加强企业并购资本市场、融资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对金融机构及其金融衍生品进行规范。国有企业在对资金获取渠道上,国家监管部门要对并购融资相关资金及来源进行审查,制定专项法律对企业并购融资方式进行规范。对于国有企业并购融资,一方面股权式融资,另一方面是负债式融资,从两者关系制衡上发挥各自优势,推进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创新。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金融资本融资模式,有效发展多层次融资市场,解决国有企业并购融资难问题。对于企业并购支付方式的运用,要从财务风险控制上进行全面审视,综合运用多种付款方式来规避风险。

(3)并购后财务整合风险防范对于并购企业经营与管理工作,财务整合是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加强财务组织制度建设,明确财务目标、会计核算制度,合理配置财务监管程序来规避风险。如对企业经营预算、采购成本、报表制作、企业资金运转等管理方式进行整合,构建以并购方原有财务组织为基础、各目标企业财务组织为分支的三级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并购企业新财务制度整合,重点对存量资产的合理配置,控制企业资金流通质量和各方债务整合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小英.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分析[J].发展研究.2009(12).

[2]钱增山.资产重组的会计与税务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4(16).

[3]费忠新.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是财务整合的有效性[J].生产力研究.2013(02)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篇4

关键词:博弈论;海外并购;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5002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经济行为。一方面我国继“引进来”战略以后,倡导“走出去”经济发展战略,为了中国企业更加顺利的实施海外并购,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另一方面由于美欧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企业的参与。海外并购作为企业迅速获得市场份额和优势资源等的发展战略,得到中国企业的青睐。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金额达到378.19亿美元,比去年环比增长211.3%。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达到了企业的战略目的,超过一半的并购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财务风险作为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最重要风险之一,贯穿于并购活动的始终。无论是投资、融资、分配等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都需要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进行海外并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同国别之间的差异都会使财务风险的管理过程更加困难。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海外并购风险时,大多数是基于整体风险框架研究或者单一案例研究,对每种风险研究并不深入,本文对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研究时,更加侧重于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度量和控制;对于财务定价的财务风险,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进行有关财务风险的分析,试图从一种新的角度来阐释财务风险,并为企业在并购实践中提供新的分析财务风险的工具。

1 文献回顾及本文的理论框架

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胡克(2000)研究指出,企业并购融资后的偿还能力减弱是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杜晓君、刘赫(2012)认为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并购中的融资、支付和定价。赵宪武(2012)文中指出,并购融资引起的并购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是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全红雷(2014)在文中指出财务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金流不足、债务负担过重。

对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国外有学者建议根据被并购企业公开的财务数据进行计算并预测其价值和财务风险的程度。为了减少对被并购企业价值评估的失误,国外学者建议可以采取换股的支付方式减少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还有很多国外学者采取统计模型的研究方式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并提出对策建议。国内学者陈共荣(2002)文中指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控制财务风险的根源。李德平(2005)研究指出规避财务风险的最根本途径是保持并购后企业有平稳增长的现金流。唐炎钊(2008)通过分析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提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包括并购前的价值评估、并购中的对价融资方式选择以及支付方式选择等。周路路、赵曙明等(2012)认为企业并购以后的重组和整合非常关键,并购活动中的决策者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尽可能地降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袁天荣、杨宝(2013)基于整体风险框架研究,将财务风险的控制分为现金流充足控制、收益率保证、偿债能力保证。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三位经济学家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而在企业的海外并购中,信息不对称体现的更为显著,并购和被并购企业处于不同国家,解决这一问题更加棘手。博弈论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体在进行决策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满足自己利益最大的条件作出最优决策的理论。企业海外并购的双方可以视为博弈主体,并购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可以视为双方的策略或行为。双方在并购中都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且参与一方做出决策会影响对方策略的选择。

可以看出,企业海外并购的整个过程虽然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评估控制难度,但是可以利用博弈论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帮助并购企业减少和控制风险。

2 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种类

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在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时,采用常见分类方式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目标企业的估价风险、融资和支付对价方式选择风险以及并购后财务整合风险。可以看出,识别被并购企业真实价值并对进行正确估计是海外并购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的第一步。

3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被并购企业价值评估

3.1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并购过程

在进行外海并购时,被并购方对自身企业了解比并购方多,所以并购方一般在博弈中是信号的接受者,被并购方是信号的传递者。双方对并购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整个并购过程博弈的存在。

进行海外并购是一个双方进行多次磋商并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由于信息的传递,在整个过程中先行动者的行为会对后行动者的行为选择产生影响。所以将并购过程看做是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过程。

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参与并购企业双方是博弈的两个参与主体,主体其中一方先行动,其行动结果会作为信号传递给后行动参与者。无论是那方先行动,其在选择策略时都是基于双方各种信息下的自身利益最优,并会考虑对方对该策略做出的选择。后行动方接收信号后,进行分析,调整自己的策略选择。然后循环该博弈过程,直到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3.2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价值评估假设

并购方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计划,并对拟并购企业已披露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提出并购要求。并购方对披露信息进行分析时,信息是否真实有效、市场传递是否充分、分析是否合理都会影响并购方的判断。并购过程中信息不断披露,并购方不断改进并购估价参数,最终获得相关参数并选用一定评估模型对其价值进行评估。

根据以上并购及价值评估过程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1:参与主体为并购方和被并购方,双方是理性的经济人,即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用字母A1、A2代表参与双方;

假设2:被并购企业真实经营绩效分为好、坏两种;用Pg、Pb表示;

假设3:被并购企业报价有高低两种,分别用Bh、Bl表示,这里的高低是相对于被并购方经营绩效的好坏而言;且概率为P(Bh)=P1、P(Bl)=P2,易知P1+P2=1;

假设4:被并购企业的真实价值为价值高和价值低两种,用Vh和Vl表示;易知Vh>Vl;

假设5:最终并购方可以根据自身估价和对方报价的比较,选择并购和不并购。假设并购为策略M1,不并购为策略M2;

假设6:若被并购企业绩效差但预高报价,需要对企业进行包装,成本为C1,;若并购企业这种行为并发现,即并购企业选择不并购,其会受到相关部门和国家惩罚为C2;且假定一旦并购失败,被并购方会破产倒闭,成本C3;

假设7:若并购成功,被并购方绩效好时并购方因为并购未来收益会增加IN1,绩效好时会增加IN2;

假设8:双方受益的衡量用净收益指标。

3.3 价值评估过程博弈模型

在海外并购实务操作中,价值评估过程一般为:

(1)双方初步确定并购意向;

(2)并购企业根据被并购企业公开披露信息进行分析,确定其价值区间;

(3)被并购企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报价;

(4)并购企业对对方报价进行分析,对自己确定的价值区间做出修正;反复(2)到(4)的过程;

(5)并购企业根对方最后报价作出决策,选择并购或者放弃并购。

根据分析可知:

若被并购企业通过定价方式传递其经营业绩的好坏,那么并购决策过程就变得十分的简单。即被并购企业报价为高价时,其经营绩效好;反之其经营绩效差。并购企业可根据对方的报价选择并购或者不并购。

若被并购企业在经营绩效差时,还存在一定概率进行高价位报价,经分析可知,虽然存在并购失败被惩罚的可能性,但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得需求,被并购企业均会选择高价位报价。此时并购过程决策就变得十分的复杂。一旦并购失败,被并购方将承受更大的损失,所以基于博弈分析建议企业在进行并购报价时,应根据自身企业的经营绩效如实报价。

4 融资和支付对价方式选择风险的博弈分析

并购方选择进行并购,那么并购方融资和支付对价方式的选择便是企业进行决策的另一个博弈的过程。以融资方式为例,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有:内部和外部融资两大类。首先企业应在对本企业全面财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最合适的融资方式。选择时,企业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本企业各项活动创造的现金流、企业的中长期业务预算体系资金融资方式、企业的信用评级等。随着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的融资方式的出现,并购方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决策也随之增加。所以整个融资过程是并购方金和资金提供者之间的博弈,双方的博弈信息透明度较高,博弈过程也较为简化。这主要是并购方对不同资金提供者的选择问题。

5 并购后财务整合风险的博弈分析

财务整合是并购后财务管理的核心,从财务的角度并购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并购后企业的财务整合能力和整合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海外并购的财务整合与传统的企业财务整合有很大的区别。整合面临的财务环境更急复杂,财务风险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从博弈的角度分析和控制财务整合风险,从以下方面进行:(1)对并购双方企业进行整体财务目标的制定,确保整体利益最大的前提下满足个体的合理财务需求。(2)基于企业总体财务目标,整合企业总体财务资源,规划整体财务管理的各项活动,即融资、投资、经营、分配活动等。(3)为了整个整合阶段顺利进行,配备高素质财务人员,并制定完善的财务制度体系。

总之海外并购完成后必须从全球战略出发,从跨国公司总体战略出发,进行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合理配置和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周绍妮,文海涛.基于产业演进、并购动机的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7582,97.

[2]桑一,刘晓辉.能源企业海外并购战略与风险识别分析――以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4,(01):2021.

[3]宋秀珍,徐霞.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研究――以美的电器并购开利拉美为例[J].会计之友,2013,35:4347.

[4]王晓东.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经济效果研究――基于万华收购宝思德的案例[J].财会通讯,2014,(09):119121.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篇5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财务整合

一、企业并购财务整合效应的内容

财务整合是指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财务制度体系、会计核算体系统一管理和监控。企业并购的目标在于借助核心能力的增强和竞争能力的提高获取高额新增价值。所以,在财务整合的过程中,企业一定将此目标为中心,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的升级作为关键工作,借助财务整合推动并购后的企业在经营行为方面能够和谐统一,在投资、融资行为方面协调一致,推动并购整合及协同效应产生。由于税法、会计处理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的作用,可以在财务方面带来种种效应。

1.节税效应

企业能够借助税法内亏损递延条款实现避税的目的。亏损递延表示企业原来的亏损能够用未来的利润抵消,企业根据抵消后的利润上交相关税款。假如企业没有产生盈利,这个企业往往会考虑作为并购对象,或者研究并购其他能够创造利润的企业,实现节税;又假如并购企业利用可转换债券交换被并购企业的股票,随之将此股票变作普通股,该途径从税收角度存在下述优势:一是因为“税盾作用”能够降低税款金额;二是企业能够持有上述债券的资本收益直到上述债券变为普通股,由于资本收益的延迟偿付,企业能够推迟支付现金流期限。众所周知,不同类型的资产和经济行为所适用的税率不同,税法给财务决策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并购采取某些财务处理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2.企业现金流的充分利用

自由现金流量,就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这部分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企业资本供应者的最大现金额。简单地说,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扣除资本性支出的差额。同时,丰富的自由现金流也使得企业成为并购对象。处于不同行业发展阶段的企业,其自由现金流量存在不平衡性。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通常出现很多资金需求缺口,同时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通常拥有规模庞大的现金流量盈余,借助并购能够推动自由现金流量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的企业有效借助自由现金流量。

3.交易成本的降低

由科斯定理得知,当各个市场主体之间不存在交易成本或交易成本为零时,无论企业资产的产权如何配置,都不会降低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即总会达到资源的配置最优,这是广大企业家所追求的,是实现其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必然选择。但是,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出现上述的理想情形的,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市场主体交往过程中,交易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往往是影响其利润的主要因素。无论是企业采购原材料,还是进行销售,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从而也就会影响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企业通过纵向并购,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实现交易成本的内部化和企业经营利润的提高。

4.资金成本的降低

借助并购,企业规模水平快速提高,推动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快速树立企业形象,给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开展融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能够发行规模更加庞大的证券,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减少证券发行费用。上市企业并购的目的在于得到上市企业资格后,能够借助证券市场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我国上市企业的利润分配中现金分配不多的情况下,资金成本同样不是很高。

5.资本需求量的减少

借助并购而产生的集中管理的优势,能够减少企业资金占用量,推动资本在合并企业及被合并企业内之间通过较少的费用进行配置。

二、企业并购财务整合效应的衡量

开展财务整合效益的衡量可以借助基本财务指标进行测算,所参考的假设基础为,企业并购整合效应与基本财务指标能够进行估计,财务指标选定的体系为可以清楚展示企业业绩增加的相关能力,其中包括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等,所有指标的变动趋势均能够清楚展示能力的变动趋势。

除了借助基本财务指标开展研究,还可以借助纳税分析、现金流分析、交易成本分析、资金成本分析、资本需求量分析等从不同角度开展信息对比,具体测算财务整合效应。

三、财务整合效应较好的判断标准

在衡量财务整合效应时,基本财务指标的评价可以通过逐项计算直观得出,此外,还需要运用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税收、资金成本、现金流、交易成本等变化数据进行量化进而作出评价。相互独立的各项指标和数据不能反映出企业并购整合的整体效应,符合以下标准的可以认为是取得了较好财务整合效应:

1.同并购出现当年进行对比,并购以来财务效应都有发展。

2.判断区间是并购前后一个年度及几个年度,不但可以展示企业并购财务效应的质量,同时可以把并购产生的作用大体涵盖进来。

四、提高企业并购财务整合效应的对策

企业并购财务整合中不同财务关系的调整,一定将市场导向当作前提,重视新型的财务契约关系,在现代公司体系中,不管是法人治理框架的设置,或是不同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消费者、政府等等)的管理均以资本关系、委托关系、等价交换关系为前提,此为抵御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的关键手段。

1.重视并购后的财务整合

成功并购并非并购成功,并购是否以成功,取决于企业并购以来的整合是否成功,财务整合是并购整合内特别关键的组成部分。不然,企业的战略整合、人力资本整合、文化整合等均无法有效开展。企业借助所有内部资源及外部关系的管理,推动资源科学调配,保证被并购企业与并购企业财务体系的一致。

2.提高并购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并购成功案例中,并购这种方式推动了资金、人才、经营等整合,提高了自身实力。这种方式的目标就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将最高层面的财务经营思想整合当作落脚点,将并购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当作前提,借助科学调配资源,在一定范围内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篇1论文关键词:企业井购 企业价值评估 支付方式 并购融资一、企业并购的基本理论1.并购的概念。并购,又称“购并”,是合并兼并(merg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