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评课稿(优质17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能够提高我们写作风格和表达能力的重要资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清澈的湖水》是一篇文质兼美,寓德育、审美、环保于一体的文章。老师用亲切的教态,儿童化的语言,独具匠心的设计,引领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整堂课让学生经历了难忘的精神之旅,师生一起为情所动,为美所醉,为真所净。值得学习,至少是因为:
老师充分的准备、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驾驶课堂的能力自不必分说,课堂上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问,什么时候引导学生读,什么时候引导学生练,什么时候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都是心中有数,调控自如。我想,这正是实现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到的。
对学生而言,每节课都应是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本文词句很美,但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依靠文本很难感受到风景美和行为美。本节课,老师把激趣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境,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通过图片欣赏、音乐聆听、观看视频,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图片欣赏、音乐聆听、观看视频,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3、这是一节扎实的课堂。
形式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无论课堂上采用什么教学手段,最终都要为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孤立的字词教学比较枯燥,学生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老师不惜在这一环节花大量时间,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联系生活实际或随文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义,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比较法等指导学生熟记书写生字;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多样,她还把整体教学目标细化到各个具体语句的学习中,落实教学目标清晰而有层次;语言表达训练点也有较强针对性。总之,整节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值得同行借鉴。
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画家乡
《画家乡》这篇课文,以五个不同地域的孩子用彩笔画家乡的事,通过他们的画,展现出他们各自家乡的美丽,表达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读着《画家乡》好像遨游于祖国的美好河山中:那么蓝的大海、那么辽阔的平原、连绵的.群山、茫茫的草原,还有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家乡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和美丽,激发起孩子对美丽祖国的无限热爱。
听了微山县夏镇中心小学刘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课文《画家乡》,感触颇多。
一、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如何激发兴趣,让孩子乐学,把单调乏味的生字变成动听的音符,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不能让学生感到疲劳和无趣,这一点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在初读课文时,她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不懂得多读几遍。认识生字是采用小老师领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开小火车读等形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在识记生字的基础上,刘老师还重点指导了“爱”字。
二、刘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在精读课文第二段,指导感受涛涛家乡的美时,引导学生说:“涛涛的家乡美不美?美在哪里呢?读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便根据自己的喜欢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是那样的津津有味。本课教学中,刘老师主要是以赏读涛涛的家长为主,并最后总结学习方法,以帮助学生学习其它家乡作好指导。
三、刘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插图,向孩子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和小画家交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这时,读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听课评课记录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本课主要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应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那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构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潜力。
在课前谈话中,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爸爸、妈妈在厨房间烧饭、烧菜的事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时”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能够在用电饭锅烧饭的同时他们还能够做好多事情,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时”能够提高效率。透过沏茶的方案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初步感知“合理安排”就在我们身边。对烙饼问题。老师很好利用了烙一张饼和二张饼的方法,重点与学生探讨了三张饼烙的方法。讲清合作讨论的要求,进而学生展开讨论,构成烙饼的方案,展示学生的方案,比较区别两种方案的不同点,从而到达方案的优化。之后,老师打破课本常规,不是先求1张,2张,3张,这样一向求下去,而是求完2张之后,之后求的4张、6张、8张、10张……双数的张数,再求的3张。3张在那里是重点也是难点,把这个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再之后求5张、7张、……这些单数的饼数的时间。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题目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透过合作、学生动手操作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透过想一想充分感知,在说一说,摆一摆中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科学精神启迪。透过一系列的练习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尝试,丰富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潘老师讲清了合作的资料、要求,学生不仅仅讨论烙三张饼的烙法,而且让学生烙饼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但潘老师进行了大胆尝试,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潘老师在烙饼的纸上编了号、并且注明了饼的正面、反面,无非是让他们的学生讲述起来更清楚一些。
三、课堂评价多元化,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而言,课堂上教师透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能够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潘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潘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善的地方。
总之,这天的这堂课很成功,给予我们很多学习的借鉴,更又一次的学习到了新课程、新教材的机会,课堂中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会充实到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笋芽儿》听课心得评课记录
在课堂上,袁老师亲切的话语,亲切的笑容让学生不再拘束,一节课上,学生都融入在学习中,此时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我想要做到这一点,跟老师自身的素质是分不开的。
其次,袁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识字,写字。把本身枯燥的东西变得有趣了。如在教学:“揉、抚、扭”这三个生字时,袁老师让学生边表演边体会,在情境中去认识这些字,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手旁”这一识字规律。以此,学生举一反三,用这一巧妙的识字方法学习了其他生字。在学习“扭动”这个词语时,让学生做一做“扭动”的动作。在教学“撒娇”一词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向谁撒过娇,并模仿自己当时撒娇的样子和语气。这又将识字与口语训练结合在一起。袁老师让孩子在读中去感悟,让孩子在识字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快乐。学生识记、巩固生字的方法是复现。课堂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质量。我想这是她这堂课的亮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文中有这样一个重点段:“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这一段集中表现了笋芽奋发向上,顽强奋斗的精神。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笋芽的这种精神,我采用了反复诵读感悟的策略。我在第一教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尽管泥土很坚硬,但笋芽依然——生齐读“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师:尽管坚硬地石头刺疼了小笋芽,但笋芽依然——生齐读“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师:笋芽想到马上要见到明媚的春光了,于是——生齐读“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在评议中蒋校长指出学生的诵读没有建立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之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反复诵读的方式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袁老师在这一段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就是可爱的小笋芽,你们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石头挡住了去路。
生:雨水的浇灌。(此时,老师如果及时地告诉学生,雨水不是他遇到的困难,如果有了雨水的滋润小笋芽会钻得更欢的。就更好了)。
生:扭动着身子向上钻。
师:小笋芽们,扭动起你们的身子一个劲儿的向上钻吧!
生做扭、钻的动作。
师:扭呀扭,钻呀钻,尽管泥土很坚硬,但笋芽依然一个劲儿的向上钻;尽管坚硬地石头刺疼了小笋芽,但笋芽依然一个劲儿的向上钻。(生做使劲钻的动作。)笋芽想到马上要见到明媚的春光了,于是笋芽儿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生:累。
师:你想停下来吗?
生:不想停下来。
师:你为什么不想停下来,要一个劲的向上钻?
生:……。
师:咱们来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我想这段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在今天的整堂课中,袁老师采取了两种方式让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达到更丰富、更具体、更深刻:一是让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笋芽儿去感受、体验、思考、传情。二则是让学生通过体态实践,做做笋芽儿的揉揉眼睛、伸伸懒腰、扭一扭、一个劲儿地向上钻,撒娇地说话、起立朗读来使学生领悟笋芽儿的精神品质。这两种方式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的更为有效,也体现教师不可缺少的引导作用。在这两种方式的引导下,学生的体会从笋芽儿的娇气,到笋芽儿的勇敢顽强、坚持不懈、努力向上,坚持不懈、勇敢顽强的精神,学生再带着这种丰富的情感投入到个性体验的表达中,有高兴地读、惊讶地读、新鲜地读、迷迷糊糊地读、娇气地读。不难看出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丰富到位,有些甚至超越了文本本身。
小学二年级语文画家乡评课稿
听了于青圆和廉晓两位老师在龙山小学执教的《画家和牧童》,让我们获益匪浅。《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二年级第六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听了两位老师的执教给我们以下几点启发:
从两位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来说,比较合理地关注了学生的学情和年段特点,较充分地贯彻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一、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能力训练。
在整节课中,两位老师采用了自由读文、同桌读、指读、默读、师生共读等方法。因为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而且从课堂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感非常好。尤其是廉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戴嵩画画一段,感悟了解戴嵩画技高超时,力求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前提下,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明白戴嵩画画既快又好,从而发自内心地读好商人、教书先生称赞的话。
二、抓关键词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低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条重要途径是指导精读。所以对于关键词句,教给学生要学会咬文嚼字,从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例如:当学生感受了戴嵩的著名后,在理解“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力求让学生读好这句话,听出著名的前提下,再让学生用上“一??就??”说话,这样抓住重点语句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训练了说话,而且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注重语言积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本课教学中,老师重视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语言积累。通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反反复复地感悟、朗读,实现语言的积累。在第2、3、4自然段的教学时,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积累了“夸赞”、“称赞”、“赞扬”一组同义词;在理解“纷纷夸赞”这个词语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短句反复”的语言形式,说一说还有哪些人夸奖戴嵩的《斗牛图》,巧妙设计提问,激发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牧童和画家产生对话。如,“你是围观者中的一员,你会怎么称赞他?”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文中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老师先让学生根据字义理解,又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国画,用图中的不同画法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我认为这种方法很适合低年级儿童。这些问题的巧妙设计,是在为实现目标的同时步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渗透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老师还特意安排“一会儿??一会儿??”、“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两个句式的口语表达训练,达到读说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两位老师激情优美的语言,雍容大方的态度,及时点拨的教学艺术,形象巧妙的课件设计以及工整美观的板书,都是十分令人佩服的。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中还存在着某些教学设计上美中不足的地方共有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认为于老师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课下搞一些实践活动。如:
1.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2.华罗庚的故事。(《自学成材的华罗庚》)。
小时候的华罗庚,有一次,读了一本数学书后,问他的老师:“这本书中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我能批评书中的错误吗?”老师说:“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
第二、我们认为廉老师最后的写字教学环节可以与文本教学联系在一起会更好。如:在这位商人称赞戴嵩作品的时候可以相机引出“商”,引导学生理解并加以练写。
第三、于老师的板书设计完善一些会更好,在于老师的板书设计中只是把两个人物特点简单罗列,而没有系统体现出两个人物所共有的可贵品质。
总的来说,听君一节课,胜读十年书。两位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学习新课标提供了一个形象具体的实例,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新课标的精神,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小学二年级语文《画风》评课稿
有幸听了薛余玲老师的《画风》这一课,《画风》这篇文章写了三个小朋友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形象地跃然纸上。薛老师按照“想风,说风,画风,写风,”这个流程顺利完成课堂展示,也让我们认识了二(5)班这群可爱的孩子,见识到薛老师自然、深情的教态。
响应之前李校长的提议,优点很多,但是我就摒弃不讲,讲讲几点我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点:朗读。
听了二(5)班的朗读,确实薛老师在学生的朗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声音很响亮,但是我个人不太喜欢这样太过有感情,太拿腔拿调,太拖了。这样学生读得很累,我们听的`老师也很累。这个想法仅仅是我个人的,如果有人不认同,就当风吹过。
在指导朗读方面,若能进一步加强对课文中对话的练习和指导,引导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就更好了,而不是抓着那个“飘、转”,两个动词,这两个动词我们能赋予它什么特别的感情吗?我觉得没有必要吧。
第二点:教学内容局限,知识面窄,例如主题提升或者延伸时,可以补充“声音、气味也看不见摸不着”,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教给孩子更多的课外的知识,发散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狠少,”的现象,避免出现薛老师在办公室一直在强调她班的学生知识面窄啊,没有想象力。
第三点:我想讲的是主题提升,薛老师把这课的主题提升为:这三个小孩子很聪明,很能干,能把风画出来。我觉得这个太浮在表面,太笼统,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观察、想象、发现。是不是可以更具体些,是因为孩子会观察、会思考、会想象,才能将风画出来。这也是我们孩子的一个通病,考试卷上经常出现“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孩子们的答案经常说“聪明”,而没有说到点上,太过笼统,教师要帮助孩子找到确切的点,培养阅读能力。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意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不妥,请薛老师见谅;如有可取之处,那是我的荣幸。谢谢!
小学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听课评课记录
总观赵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版块还是比较清晰的,先是激趣导入,然后是初读感知,最后是识字写字。各个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
课堂伊始,老师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我们班的班委是怎样产生的?”孩子们回答:“是全班推选出来的。”“那有没有自己选自己的?”这一导入方式运用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自然贴切地导入了新课。
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时,老师出示自读提示。边读边思考“课文是写谁自己选自己呢?为什么选自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对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很有必要。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对学生今后学习大有益处。
一、应注重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如“选”字的笔顺,“补”—“礼”偏旁不一样。“模样”读音易错。
二、教学环节应合理安排。初读课文应放在预习检测之后。字词读好读准确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比较好。
小学二年级语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评课稿
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今天孙老师的课堂实效而言,学生已经充分悟其情——为科学献身、为人类作贡献的永恒之美;得其法——紧抓词语理解感悟人物品质,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1、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整个教学流程连贯有序,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思维得到了发散训练,智力得到了发展。
2、抓住文中空白,发挥学生想象,进行练习说话,加深对课文主人公居里夫人的理解。在教学到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终日研究的时候,老师就让学生想象当时可能会出现怎么样的情景?让学生进行练习说话,学生把居里夫人遇到的困难一一说了出来,对居里夫人有了立体感的认识。
3、渗透学法,深度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我觉得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但是,它是有道理的。这节课在学法上,着力点在于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另外也是继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结合课文,孙老师总结了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背景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深度思考,从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另外,在课题中质疑、对词语质疑、对难理解的句子质疑,这样,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巩固了质疑的能力。
4、由词到句,有句到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孙老师将美丽一词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串起文本内在结构。由回顾居里夫人容貌秀丽到重点品读精神美丽,最后感叹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这样人物形象不断凸显,美丽含义逐步深化。学生水到渠成明白居里夫人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可以穿越历史,这份美丽是永恒的!众所周知,学习语文的着眼点只能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离不开品词嚼句,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理解。所以张老师在课堂中先教以学生紧抓词语理解感悟人物品质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表达个性感悟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烟熏火燎终日等词,重点数字对比一锅一锅、三年又九个月、成吨、0.1克镭等来明白居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这样的语文训练才是扎实有效的。
小学二年级语文《影子》评课稿
本周一上午第二节聆听了陈玉荣老师执教的《影子》这篇课文,收获颇多。
一年级学生进入校园,在教室中学习才两个多月,但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发现一个孩子随意说话、随意搞闹,从头至尾,每一个孩子都以非常高昂的激情投入于学习之中,是什么牢牢地拴住了每一位孩子的心?我想,是陈老师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那投入的状态,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毫无浮华粉饰的扎实的教学过程,是“趣”字贯穿了整个课堂始终,才使得孩子们学得如此投入。下面,我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激发兴趣,感受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在教学《影子》这一课时,陈老师首先通过猜谜语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中来,激发她们喜欢影子的情感。然后老师通过范读故事,感受影子的有趣,让她们更快的走进课文情境中去。
二、抓住重点,趣味识字。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点,然而识字过程又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让课堂变得更活泼,更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教学时,陈老师采用了各种方法调动孩子们的识字兴趣。1、对字形的描述形象化。比如,认识“影”的时候,她是通过编故事的:一轮红日照着京京,旁边就有一片影子;认识“黑”的时候,陈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说说谁有办法记住。学生则描述:“黑”的四点底就像黑色的墨水,里就像瓶子。这样趣味性的描述,将字形和字意有机地结合起来,识字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孩子们兴趣盎然,学得愉快,学得有趣。2、以游戏形式识字。学习“跟着”时,陈老师请学生当她的影子来演一演。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会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3、归类识字。当学习反犬旁和足字旁的字时,陈老师还让学生说一说这一类字的特点,并举一些这类的字。
三、以“趣”学文,提纲挈领。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陈老师在教课文时,以“影子有趣在哪?”这个主问题做为切入口,以“趣”字引领学生学习文句,将“趣”字贯穿对文本的感悟、文本的感情朗读。陈老师的这种提纲挈领的教学,让孩子们的思维有了连贯性、整体性,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如果说这节课还有遗憾的话,那就是课堂的时间分配。那么最后的写字环节学生会学得更加扎实一点。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教学中吴老师的教学意图很清晰,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实质,教材内容层次清楚。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找准了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贯穿课堂课的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复习、讲解、练习,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克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这节课用猜谜语“葡萄”来导入,很自然、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复习、导入、讲解穿插说话训练、写字指导四大部分的设计安排比较合理、比较优化,以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结构为依据。吴老师这堂课上围绕“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句中心句展开教学。从葡萄沟的水果多、景色美、老乡好这三个内容体会葡萄沟的`好。
生字教学是重点,而吴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有学生带读、齐读生字,有讲记字方法、多音字的记忆,有组词说句子等等。朗读课文的教学也形式多样:有自由读、默读,有小组读、个人读,有齐读、带读等形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读不是表层上的读,是让学生在体会和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朗读时注重的方法的指导,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很到位。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吴老师的教学很好地把握了这点。例如:自由读课文时出示: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把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思考。紧扣教学目标,把握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配合默契,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顺利地开展。
运用媒体方式把静止的文字还原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课件把葡萄沟水果的多和葡萄颜色多、一个个凉棚的美通过画面展示出来了。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记得去年在市电教课上听过刘老师的一节《谈礼貌》,那时刘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非常幸运能和刘老师在一个年级组,今天非常有幸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青松》。《青松》选自于陈毅元帅的《冬夜杂咏》,全诗借写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赞颂坚强高洁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教学我一直感到无从下手。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豁然开朗,倍受鼓舞。
刘老师一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青松的轮廓让孩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接着让孩子说说在你的印象中青松是什么样的?联系实际,让孩子对青松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这节课中有很多亮点: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由于诗歌与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教学中刘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提出了“诗句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韵味”,并指导学生边读边画,让学生读诗歌时更有韵味。在教学时刘老师还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随着文字的流淌,细细的品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刘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
如抓住第一句中的“压”这个字,刘老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图片,感受雪下得非常的大,天气非常的冷,再让学生体会这儿的“压”,孩子们就很容易感受到这不是一般的压,而是重重的压。
在学习第二句时刘老师抓住了“挺”这个字,并且还让孩子上台表演这个动作,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会感悟到了在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
在学习后两句时,刘老师抓住了“高洁”这个词,在教学中刘老师出示了大雪之后的青松图片,通过比较雪压着青松与雪化时青松有什么不一样来体会青松坚强高洁的品质。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单从字面上理解并不难,但要从中体会到青松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那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刘老师还在课的结尾做了一些拓展,讲解了中国当时的背景环境,加深了孩子对青松的理解。补充了《冬夜杂咏》中两首借物喻人的诗:《红梅》、《秋菊》,让孩子们体会了借物抒情、借物喻人这种手法。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第八周的星期四,听了我校四节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课,聆听了市教育局何教研员和上海来的专家的评课,感受颇深。四节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各有千秋。邓老师的亲切、自然,罗老师的言语能激发中国人的爱国情感,韦校长不吝口舌,不吝时间,指导字形,范写生字,是一堂真正的“家常课”,而陈老师的课堂书声琅琅,语文味十足。
听完《看雪》一课,邓老师的课堂有以下几个亮点:
1、本课内容和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孩子们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邓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话朗读中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和感染。课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邓老师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问话时的心情,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
2、巩固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识字记得快忘得也快,邓老师抓住低年级学生这一特点,采用多种方法,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找出学生在书写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加以指导、点拨、示范,使训练扎实有效。
3、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总之,邓老师精彩的教学课堂,教给学生许多学习的习惯、方法,例如:给学生提出读书的'要求:“把动词读重一点,加入动作表情读,能把句子读得更好”“带着老师的问题课文”“结合课外的知识来理解课文,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给学生提出写的要求:“认认真真写一个比马马虎虎写十个要强”等。
邓老师的语言亲切自然,与学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但美中不足的是邓老师有时会重复学生说过的话,就显得“话”多了,如有说得不好的地方,还请邓老师谅解。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父亲和鸟》这一课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在课文的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可以知道我同样也是爱鸟的。纵观刘老师执教的《父亲和鸟》一课,他的教学思路清晰:从谈话揭题—到初读感知—再到品读深入。力求营造新型的语文课堂,让课堂唤发生命的活力。
整堂课听起来非常轻松,学生在课堂上的灵性飞扬,有赖于刘老师所营造的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新课标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对话,让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接触。基于此学生才会在课堂产生“出格”的大胆想法。当学生产生这些想法,教师除了大加鼓励,还可帮其“扶上马,送一程”,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新课标特别讲求“人文性”,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在整堂中,刘老师用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与学生探讨的态度,善于用简洁明快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这种枯燥的求知过程愉快化,活动化,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我们的感觉是课堂非常“活”,学生的思维、语言、情绪甚至动作异常活跃。刘老师处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老师听出了你的爱鸟。”“你很投入。”在课堂上,刘老师的评价与启发总是同时存在,他的评价灵活多样,使学生时时感到温暖,给他们以启迪、赏识,激励着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父亲和鸟》一文是很好的阅读教材,如何深入文本,朗读训练如何落实,教师以情一步步推动文章的品读深入,他从“从哪些句子能感受到父亲懂鸟和爱鸟?”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层层深入,加以体会,以情感来推动阅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阅读。如教学“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他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从动词中体会父亲的知鸟,抓住“生怕”,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父亲的爱鸟。有了这样的体会,学生自然就能入情入境地读文。在不知不觉中,在学生的练读与品评中,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中,将朗读训练推向高潮。读出情感,读出人物特征。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大语文观。
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读,而非代替学生读。因此,老师的作用首先是放手让学生读,还学生以读的权利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这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老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来的时候,刘老师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印象平淡、形象模糊的时候,刘老师引领学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刘老师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象。
课堂中的表演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到父亲爱鸟、喜欢鸟的寓意。老师以一颗童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基础与理解水平,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中感受个性化解读的乐趣,培养了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乐趣,这充分印证了《课标》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总之,刘老师的这堂课让学生经历了难忘的精神之旅,师生一起为情所动,为美所醉,为真所净,在课堂上一起感动,一起享受。感动,是一种养分,一种保养心情,滋润灵魂的养分,她让孩子们透过语言文字,在父亲和鸟一起构建的和谐美好的世界里震撼、感动!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林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
一是直接导入新课,指导板书课题。(时刻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习惯)。
二是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北京的了解。(调动原有经验,已有知识的再现。)。
三是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注重预习方法和相关资料搜集的引导。(体现大的语文教学观和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
四是有效识字。分三个层次:带拼音全班开火车认读词语,去掉拼音认读,最后是认读单个的识生字。
五是再次读文,巩固识字,重点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
纵观整节课,个人认为。
林老师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值得我们借鉴:
1、扎实。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北京》的第一课时是一节扎实的课。根据年段目标和课文特点,林老师把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搞得十分明确。比如:设计的填空练习和词语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语言。预习方法的重视和指导等都有充分体现。
2、充实。
林老师的充实表现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她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是充实的。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3、厚实。
有教学思想的课,体现教师的教学境界。在认读生字时,有几个孩子没有迅速认读出来,
林老师都是耐心地鼓励和等待。教师学会了等待换来的是一个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自我努力获得知识的快乐。
4、真实。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撼的,有缺撼是真实的一个指标。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撼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如果林老师在注重以读促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评价标准和评价策略的层次导向就更趋于完美。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评课内容:
《一分钟》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声声的叹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听了戴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倍受启发。戴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能利用“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识字,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在生字词的教学中,戴老师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识字平台。有说说记住字的方法识字,如:换一换、减一减、加一加;在游戏中识字,如:组合游戏。这些过程,看似平常,却唤醒了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在识字过程中,戴老师还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等词语的'轻声正音。在写字这一环节,戴老师花了5分钟让学生写字,并进行展示讲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体验到学习生字的无穷乐趣。
戴老师上课始终是亲切地和学生交流,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你真棒,都读对了!”、“这会儿,xx终于读对了,给他鼓鼓掌!”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困生的自信心。这就是戴老师的教学艺术,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善于鼓舞。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也都会留下一丝不足,戴老师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我认为还有以下的不足:
1、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完美。第一课时仅仅安排了识字教学,内容上显得有些单一。
2、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务必做到正确、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才能谈到思考。语文姓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然而,在这堂课里缺少了朗读,也就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于正确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的达成度不高。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能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文章。成百上千条小鱼被海水送上了浅水洼里,小男孩的做法让我们震惊,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珍爱生命”的品质令我们感动。沈老师在整堂课中以读为主,以读为线,贯穿始终。由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到细细品读,再到内化语言,层层推进。既训练了朗读,又体验了情感,品味到秋的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教学环节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在课一开始,沈老师就播放了很多鱼儿在海里自由自在游玩的图片,让学生尽情畅谈此时小鱼的心情,学生迅速滋生了对小鱼的喜爱初情,触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冲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中国的语言文字可谓是浩淼无边,优美的文本,充沛的情感,灵动的字词都折射出作者无限的情思。本文用词准确,无不透露出作者写作时用词的谨慎推敲。在指导朗读时沈老师抓住了重点词,关键字。例如“叨念、蒸干”等一步一个脚印,指导学生朗读,品味小鱼的凄惨,品中有读,读中有品。
俗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才能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在教学中,沈老师以读为主的理念,让学会充分地读,自由读,让学生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而后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使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将语言内化。
课堂总有美中不足之处,我觉得在这堂课上教师已经意识到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何不再加强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学以致用。另外既然本堂课教师随文识字了,何不再随文写字呢?写字总是放在课堂的结尾,会让学生在这最后10分钟松散了。写字教学还应重视写字评价,才能让学生有所体会。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刚听了林老师在二(1)班上的语文课《小柳树和小枣树》,感受颇多。
一个名叫董文欣的孩子,平时的音乐课堂表现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早上林老师间断地请她发言了三次,从“你来说一说”到“今天请了好几次,说明你进步了。”等等,可以看出林老师对新课标新理念“面向全体”的透彻解析,真正做到了细心呵护每一个孩子。
一层不变的练习很容易会使学习变得疲乏。而林老师对于“推层出新”的技巧却是十分睿智而流畅的。
例:读“小柳树和小枣树”,夸生1第三声念得到位,夸生2“zao”平舌音准确,这些既鼓励了发言的.孩子又引导暗示了其他孩子。
例:在按要求画出相应句子时,林老师伺机而说“你真棒!一拿起笔就注意到了握笔一寸的姿势了。”
例:当某生照样子说句子,说到“橘子弯弯的,黄黄的,真好看。”时,林老师征询大家问可以改成什么更好?(手势比划后,生齐说)“圆圆的,黄黄的,真好看。”然后,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这样是不是更好呢?”评价委婉而具象。
对于低年级教法需“直观、形象”,大家无不知晓,可具体如何操作呢?听了林老师的课如醍醐灌顶。
例:“发芽儿”读音指导,小舌头轻轻卷起,拉长一点点音(示范)“芽儿”。
在对比学习了语句有无叠词后,总结“像这样的叠词更能体现事物的特点。你能照样子说几个吗?”生的思维马上跳跃,新词接踵而至。“香香的,圆圆的,苦苦的……”紧接着说“加大难度,能挑战吗?”生已是信心满满“可以!”“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出示几张果树的图片)——,——,真——。生已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了。“西瓜躺着绿绿的叶子上,圆圆的,真好看。”“桔子圆圆的,黄黄的,挂在枝头上,真好看。”
从语气、语调到细致明确的评价,无不透出一位优秀教师的潜质。她“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般”,让孩子们个个轻盈、欢快的成长在语文天地中。让我有了“爱上听这样的课”的冲动。有些东西不一定能学,但久而久之的熏陶,我想笨如我的也一定会有所进步的。
小学语文二年级评课稿(优质17篇)
本文2024-03-07 13:00:05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52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