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范文(16篇)
教学计划包括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等要素。接下来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实施效果和反思,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105°120°135°150°180°。
六、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5、7。
大河岸小学段迎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本第40-41页的内容,“做一做”)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
9月份月材料黄艳艳教学目标:1.知道计量角大小的常用单位是“度”,认识表示度的符号。2.在观察中,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量角器各部分名称。(中心点、零度刻......
设计意图小班音乐教学设计
2、在游戏中,尝试使用多种形式大胆表现音乐。
3、感受音乐、体验与同伴、教师一起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准备。
1、《小汽车》、《开始和停止》音乐。
2、方向盘人手一个、红绿灯指示牌、场地布置画一个大圈。
3、《开始和停止》音乐图谱。
4、开始和停止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律动《小司机》开车进教室。
师: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岳老师要带小朋友们一起开着火车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起你们手里的方向盘,我们出发喽!
底下。
师:刚刚我们小朋友都做了小司机,你们开心吗?(开心)师:小朋友知道看到红灯(出示)要怎么办吗?(停下)。
师:那么看到绿灯(出示)呢?(要开始走)。
师小结:嗯,回答的真好,小朋友都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坐在小椅子上开汽车,看到老师举红灯时,就怎样?举绿灯我们系上安全带,双手扶好方向盘,开始开咯~看到红灯要停止始(教师适当的举红绿灯并用语言引导)嗯,真棒,每个小司机都则。
三、感知音乐。
的,认真的来听一听这首曲子和我们以前听过的曲子有什么不。
――(教师播放音乐,在播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意摆动身体定格不动)。
师:这首音乐和我们以前听的音乐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儿:没歌词、一会儿有音乐,一会儿没有。
2、第二次感受音乐(出示图谱)。
样呢?
师小结:原来跟着音乐做游戏是这么的有趣。四、表现音乐。
1、木头人游戏(请幼儿示范,走路,摆造型)。
师:很好,那你会跟着音乐玩木头人的游戏吗?音乐开始的时音乐停止时就摆个好看造型停止在那不可以动哦!音乐又开始时呢?(可以找一个幼儿试玩一次)(随音乐玩木头人游戏)。
2、幼儿创造表演。
师:我们除了可以玩木头人游戏跟着音乐一起走一走,停止以学什么跟着音乐游戏呢?
幼儿:跳舞、学小白兔………(请幼儿示范)(那你可以跟着音乐的时候就不可以动哦,音乐开始就继续)。
师:刚刚他表演的好不好?那我们也一起来学一学。师:小朋友,太棒了。
五、跳圈游戏。
师:小朋友们看,地上有一个什么呀?(圈)。
师:先看老师示范一次,看清楚了吗?你们会吗?集体幼儿跟音乐玩跳圈游戏。
师幼跟着音乐一起玩开汽车游戏离开活动室。
六、活动延伸。
停止的。明天来告诉和大家一起分享。
活动总结。
音乐是抽象的,在游戏中让幼儿自由阐述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任孩子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孩子独立、主动的开展游戏,我在音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多采用和师幼互动。在音乐游戏《开始和停止》中,我根据音乐活动的需的行为和角色,引导幼儿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在活动过程中一起跳成为参与者。在幼儿表现其创造成果,表演时我则是欣赏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导入活动,木偶表演是本节活动的亮点之一,但我没有充分利促。
2。每个环节间的衔接语不够自然。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滑梯吗?老师这有两个滑梯(课件1),说说你们喜欢玩哪一个?为什么?(陡、高)是由什么决定的。(角的大小)出示课件2,这两个角你能看出那个大吗?那这两个角(课件3)你能看出谁大吗?那我们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测量工具来学习(板书:角的度量)。
人们把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1度,通常用1度作为度量角的单位。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人们制作出了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伙伴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出示课件)。
3、判断。
4、书28页1题找同学说说,并说明理由。2题大家在书上量,找三名同学板演。
5、量4题,说明角度和边长的关系。角的度量。
6、判断多少度角量角器。
顶点重合中心点。
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重另一条边重合刻度线。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的第五节“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认识量解器,体会量角器的作用。
教学难点:使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具:画有两角的图,学生用的纸量角器、直尺量角器等。
学具:学具盒。
一、情境入题: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正在进行绘图比赛,小兔子和小狐狸先画好了送给咱,你想知道画的什么吗?(出示图)。
这两个小粗心,还忘记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了,你能替他们填上吗?师板书,标出一个角的名称:
他两还争论不休,各说各画的角大,我看了又看也不好下结论,想请你们作个评判,你们想帮忙吗?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这两个角分别有多大呢?(需要量一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角的度量”同时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刚才小兔子和小狐狸把这两个角也各送到你们书中26页上方。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吗?(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出比较方法)小结:大家的想法都很有创意,可是怎样才能使结果更精确呢?(指着桌子的长)要知道它的长怎么办?(用直尺量)要知道它的面积呢?(出示摆方格的过程)要知道这个角的大小呢?(用量角器来量)对,也要找到一个测量单位,再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引入27页帮学生理解: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1度(记作1度)通常用1度作为度量角的单位。一周角呢?一平角呢?你找到角的度量单位了吗?那么量角器上有没有角?角在哪里?单位呢?这是一个角吗?(用手比划出一个直角)这个角多大呢?大家注意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这个角的顶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板书:中心点)这条边上有一个“o”,所以这条边叫做0该度线(板书:0刻度线)指的另一条边也就是90度的角。问:这个角的顶点在哪儿呢?对!量角器的中心,一条边是这个量角器的0刻度线,另一条边呢?是90刻度线(同桌交流欣赏)。在第二个纸量角器上画出50度的角,你画的尽可能和同学画的不一样,想想怎么画?(不能随手画,角的两边是射线,必须用尺子)想办法,最好投影将同学们画的不同方向的两种角展示给大家,这两个角不同在哪?(方向不同,起点不同)再投一个画130度的,问:这个50度的角画得怎样?觉得画的是130度的角的同学请举手。不过我觉得这个同学画得有道理,这不是标着50度吗?谁能说清楚?(指一名同学到讲台上讲)引导学生弄清:如果从右面开始的,应该看里面的,他看成外面的了,所以他(她)画的是130度。噢,0刻度线是表示起点的。从这边开始数,0度、10度。。。。。。到这就是50度了,如果到这里,就是130度了,看外圈的50度,应该从哪边开始?(再引学生从外圈数)是这位同学画的角提醒了我们:量角顺上有两个50度,究竟看哪一圈呢?我们要想一想是从哪边开始的。师演示分别从左右两边0刻度线开始旋转成内外圈刻度的角)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究竟看哪一圈,主要决定于什么?(让生齐说:0刻度线)其它,我们还可以这样想,50度的角肯定比90度的角小,如果画成这样(指130度的角)就比90度大了。如果是130度应从哪边开始?请看着我们纸量器上画的角,再回忆演示的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总结出: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都在量角器的中心。都有一条边在0刻度线上。
三、尝试探求量角方法:现在,请大家看着量角器你看到了什么?看出:中心,0刻度线。从量角器上看到角了吗?我们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个大小不同的角,那么怎样用量角器来量呢?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量一量,发的角1是多少度。小组内交流一下角1是多少度,我们应该怎样量角。谁能到前面来给大家量一量?同学们发现他放量角器的步骤了吗?应该注意什么?引导发现说出:角和量角器上的角重合。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0刻度线和一条边重合。噢,我也听明了,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重合,是不是呀?那么要量得准,就要怎么办?(重合得准)怎样才能重合得准呢?(师生合作,完成板书)。
角————量角器顺口溜。
顶点————中心点点合。
一条边————0刻度线边合。
另一条边————?度三去看。
0刻度那边开始算。
咱编句顺口溜记一记好吗?(板书到上面)。
大练兵:
1、你会量角了吗?看看小兔和小狐狸画的角已穿上了红衣服去了27页,这回你该做个公正的裁判了吧?量一量,标出度数吧!
2、看28页第2题的2、4。这是一个工厂一些部件,师傅忘记标度数了,想请你们帮忙量一量并标上度数怎样?先看看你的眼力如何,先估,再量。
3、木工师傅听说你们量角的本领大,也来了信息,想选几名量角又快又准的去帮忙,那咱是不是要先较量一下?做数学游戏。游戏规则:
a)1、一个小朋友说一个角的度数,另一个小朋友试着画出来。
b)用量角器量一量,如果误差在10度以内。记一分,否则不记分。
c)两人轮流分别画5次,谁的积分高,谁就赢了。
胜者举手,好,那咱就推荐给他们,不过没选上的同学也别急,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需要我们去服务,希望大家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附:板书设计。
角---------------------量角器顺口溜。
定点------------------中心点点合。
一条边--------------0度刻度线边合。
另一条边-----------?度三去看,0刻度哪边开始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本着新课标“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思想,探索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一个新尝试。
让学生亲历实践,去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本节设计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因那样教学,学生获取的知识是从教师嘴里淌出来的,学生体验不深刻,所以学生测量的准确率较低。本节课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让学生自己尝试测量角1产生的不同的测量结果,体会统一标准的必要性,从而激起探究更方便更准确的测量方法的欲望。
这样本节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在认识量角器时,看到学生拿着量角器手足无措,东张希望的诧异样子,原来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因此,我比划出一个角,问:“这是不是角”“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吗?”我想,如果学生在量角器上清晰地找到角了,量角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我决定让学生在纸量角器上画角,在交流有没有不同的角,这样顺势就可以介绍中心点、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度数的写法等。
通过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后在尝试量角,从尝试体验中掌握了量角的方法,而且还成功突破如何选择内外刻度这一难点,所以我认为探究体验识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经历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量角的大小为何要画角呢?这就是角的度量本质所决定的,让学生体会到量角其实就是把要量的角和量角器上的角完全重合。在师生完成板书的基础上用顺口溜的方法记住量角的步骤,在找同学按此步骤量角,在体验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过程。
从为“两个小动物谁画的角大?”作评判的环境,到测量两个角大小后做裁决,使学生感知生活重量角的必要性。引发了每一个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通过亲身经历实践、自主探究、体验新知识、并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用学过的知识去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谈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并用数学游戏结尾,使他们更加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这密切的联系,能为社会服务,又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应对“角的大小跟谁有关”在课前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时作一下复习铺垫,以避免学生量角时出现的(边短量不准)的困难,节省时间多给学生探究尝试量角的机会,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也可避免学生遇到困难时造成情绪低落的现象。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105°120°135°150°180°。
六、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5、7。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度量角的具体步骤,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并把量得的结果用。
符号"。"表示。
2.使学生认识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计量角的常用单位"度"组织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量角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感受新知: 。
1.教师课前在黑板上画一个30。的角。 。
2.请学生上来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
3.请学生上来用可旋转的教具表示一个比黑板上的角还大一些的角。
为什么这个同学表示的角比黑板上的角要大呢? 。
4.到底大多少呢?靠肉眼能判断出来吗? 。
看来只能依靠工具才行。
(二)度量角度,树立印象: 。
1.认识度量工具。 。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测量角度的工具--量角器。 。
2.观察教师的木制量角器,观察上面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
a.顶点对中心 。
b.一边对0刻度。
(一边不对0刻度可以吗?稍后的实际测量中可以点一点,以示它的方便与快捷)。
a.拿小一点的量角器。(这儿合适吗?) 。
b.延长角的两边。(可以吗?为什么?) 。
角1是30度 记作30。 。
即 角1=30。 。
教师说明"。"的表示方法。
1.看书本p53看这个角是几度,填在书本上。
测量以后请想一想:说明什么问题?
(三)实践操作,形成经验: 。
1.测量p54的试一试题中的两个角是几度。 。
2.测量p54第1题 。
a.看一看,哪几只角是直角? 。
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直角都是90度) 。
b.再量一量角3与角4。 。
填空:p54第2题。
3.第54页第3、4题 。
(四)小结: 。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角的意义,认识量角器,并能正确使用量角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认识量角器,正确使用量角器。
难点:量开口向上、向下和边不够长的角。
为了更好的配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我准备的教学工具有:
多媒体课件、红领巾、量角器、三角板、要量的角图片、活动角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周末,海尔兄弟决定去郊外爬山,当他们达到山脚时:(课件出示海尔兄弟的对话),此时,摆在海尔兄弟面前的两座山坡都可以到达山顶,但是一个平缓,一个陡峭。
2、师问:如果你是他们,你们会怎么选择?引出坡度的问题,在我们数学里研究的实际就是角度的问题。我们说第一个山坡比第二个山坡大,实际就是第一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3、质疑:你知道第一个角比第二角大多少吗?
引入: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接着问:用什么去量?从而引出量角器。(板书:量角器)。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老师引用了同学们熟悉的动画片海尔兄弟的形象,来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
1、观察:先让学生取出量角器观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上边有什么。
3、课件自动播放的形式,让同学们认识量角器的中心、1度角的大小,内刻度及外刻度。(课件出示)。
4、读写:用符号表示角的度数。
5、练习:写出下列各角的度数的练习,同时强调在书写角的度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理解和掌握量角的方法作铺垫。
(二)“探”(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角图片(50度),先让学生猜这个角的度数,再照样子量出这个角的度数。
2、让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用“首先……然后……再……”的陈述方法把量角的过程说完整。
3、指名展示自己量角的过程。
4、用课件出示50度角的另一种画法,让同桌相互汇报自己量出的结果。总结:我们读角时要注意分清内圈和外圈的刻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初步思维的能力。在学习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尝试动手度量,选择有一定难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度量的角,让学生示范,并进行讨论交流。学生收集到多方面信息后,自己总结归纳出度量方法。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探究新知,体验成功。
(三)“收”(学生接受,概括的过程)。
课件形象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出量角的一般步骤: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对着角的顶点,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对着角的一条边,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板书:量角的过程)。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师生交流取得共识。力求使数学知识化、情趣化,让学生体验“快乐数学”、“实用数学”。教师始终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也体现出了“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用量角器量出下面角的度数。
2、要求学生拿出红领巾图片,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作好记录。
3、量一量。
4、出示两种角,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说一说它们哪个大?很多同学采用平移的方法得出两个角一样大。
通过活动,学生发现: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四、质疑反馈,全课总结。
1.看书质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充足的时间、空间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总结、提炼,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熏陶,思想得以升华,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构建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数学。
量角器。
中心重合顶点。
方法:0刻度对齐一边。
度数读另一边。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三、教学流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滑梯吗?老师这有两个滑梯(课件1),说说你们喜欢玩哪一个?为什么?(陡、高)是由什么决定的。(角的大小)出示课件2,这两个角你能看出那个大吗?那这两个角(课件3)你能看出谁大吗?那我们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测量工具来学习(板书:角的度量)。
人们把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1度,通常用1度作为度量角的单位。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人们制作出了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伙伴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出示课件)。
3、判断。
4、书28页1题找同学说说,并说明理由。2题大家在书上量,找三名同学板演。
5、量4题,说明角度和边长的关系。角的度量。
6、判断多少度角量角器。
顶点重合中心点。
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重另一条边重合刻度线。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
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105°120°135°150°180°。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p40。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105°120°135°150°180°。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p40、5、7。
教学设计意图
关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关键在于我们面对一篇教材能做到深刻、准确、全面地解析。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实际需求来考虑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确定后,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有效的教学问题。简单概括之,就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陈述我们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认识。
作者陈忠实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他血管里流淌着西北汉子刚毅的血液。也只有这种不轻易屈服命运的顽强人格,才表达出这般刚性的文字——《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散文以凝练、厚重的文字,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将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壮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它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当我们走进它、读懂它,你就会对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产生敬畏。这棵神奇的柳树,傲然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特的风景,它似乎在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逆境,我们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毅力与韧劲。从本文表达上看,文章既有词句华丽流畅、气势磅礴的工笔细描式的实写,又有天马行空、大刀阔斧式的想象,还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这样的文章,在我们成人读来激情澎湃,思绪万千,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往往觉得那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二、目标的设定。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对柳树的工笔式描画,用苍凉、恶劣的高原环境衬托,以及用家乡灞河的柳树进行对比,意在突显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这是高年段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也是这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次,基于文章表达特点,我们在这课时中,引导学生理解青海高原的苍凉,然后用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对柳树所起的衬托作用。
2、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部分;
3、作者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部分。这个三个部分也就是散文的“形”。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设计了用“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令我望而敬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一灵魂的句子把三个组块串联起来,设计了由“柳树的外形——青海高原的环境——作者的猜想与想象”这样一条教学主线。
2、细节的处理。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厚重。部分看似很普通的词语却极显张力。例如作者对柳树树干、树枝、树叶的颜色描写中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锻铸”这样的词语。之所以用这样词语来描写柳树的颜色,实际上是作者对柳树的刚毅、生命力强大的肯定与赞颂。因此,我们设计了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对柳叶颜色的描写,以求得学生的意会。当然设计中,我们对环节的过渡,句子的理解,朗读等细节方面也做了精心的设计。
3、教学方式的选择。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引领到学习内容的组块上去,然后用富有驱动力的话题,激发学生去自读、理解、感悟,再通过朗读外化自己的理解。在第一、第二两个组块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自读——想象——感悟——朗读;然后通过一二两个组块的对比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组块中,我们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设计学生提炼、归纳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要求学生默读六七自然段,说说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另外在多媒体运用方面力求简单实用,主要把呈现一些青海高原的图片,让学生对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三、教学流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滑梯吗?老师这有两个滑梯(课件1),说说你们喜欢玩哪一个?为什么?(陡、高)是由什么决定的。(角的大小)出示课件2,这两个角你能看出那个大吗?那这两个角(课件3)你能看出谁大吗?那我们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测量工具来学习(板书:角的度量)。
人们把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1度,通常用1度作为度量角的单位。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人们制作出了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伙伴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出示课件)。
3、判断。
4、书28页1题找同学说说,并说明理由。2题大家在书上量,找三名同学板演。
5、量4题,说明角度和边长的关系。角的度量。
6、判断多少度角量角器。
顶点重合中心点。
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重另一条边重合刻度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材第40~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
2.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初步建立1度和几度角的表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4.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索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以及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直尺。
角度量教学设计
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
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时为《话题叙述》第一课时,另以叙述腔调为中心一课时。
3、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行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行专节学习。
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
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
1、学生学习准备。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具的准备。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课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引出叙述角度的话题。
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
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为了更容易理解小说叙述角度的问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练习。
二、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
学生练习后,出示示例。版本一《我受骗了》:
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
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这涉及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
三、引例详解叙述角度。
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请同学们例举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举例。《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限知视角。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另外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尤其如宋元时的话本小说,由说书人讲述故事,这个说书人就是一个全知者。
学生举例。
3、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严格地说来,第二人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述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略有不同:
它与人物有着密切对话的关系。
4、引申阐释叙述角度的实际运用及其意义。
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聪明的小说家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例如,《水浒传》第8回末尾第9回开“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有一段描写: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改变,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变化,鲁志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两个公人眼中看出:先写自己水火棍被物隔去,再写一条禅杖飞到。再写出现个胖大和尚,最后写公人眼中胖和尚的装束,这样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小说中人物叙述视角的变化,往往被忽视,故要稍加留心,细细品味。学生例举此类事例。
四、作业。
试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叙事角度。
第一人称叙述(有限视角)《孔乙己》中的我《桥边的老人》。
第三人称叙述(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中的有限视角)《红楼梦》《水浒传》。
第二人称叙述(同第三人称叙述,而非真正的叙述视角)。
教学设计意图
学情分析: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材中个别的能力点和知识点,而是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广泛的文化积累。所以,自主学习语文,让学生又一次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骤增笼罩忧心忡忡心急如焚痛哭流涕痛苦不堪晨曦初露阴雨霏霏等词语。
2、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当代神农氏”——袁隆平不畏艰难困苦的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
3、合作研读,给文中四个片断拟小标题。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给每个片断概括一个小标题。
2、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主人公对研究成功的珍爱,对科学的热爱。
自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引入新课。
1、收集神农氏的传说故事以及袁隆平其他方面的资料,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和资料。
2、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初步理解生词。
3、“神农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当代神农氏”又是谁?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赞誉呢?让我们进入到今天的课文学习中去。
二、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的开头两段对袁隆平在什么方面的成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杂交水稻)是怎样评价的?(世界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氏”)。
2、熟读课文,学习第二部分四个片断的内容。
方案一:
认真阅读每一个片段,说说每一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表现袁隆平的科学精神。(画出相关的词句,仔细品读)。
片断一:
(1)袁隆平是在什么情况下萌发培育杂交水稻这个惊人的念头的?(国内面临严重饥荒)。
(2)“忧心忡忡”“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袁隆平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3)袁隆平在这样情况下是怎样做的?(决计……,驱走……。)。
片断二:
(1)当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时。”袁隆平又是怎样对待这个舆论的?(迎难而上)。
(2)“偏偏”和“硬骨头”说明了什么?(迎难而上的决心和这一任务的艰巨)。
片断三:
(1)袁隆平和助手是如何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大海劳针”充分说明了什么?(寻找工作的艰难)。
(2)“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把水稻连根带泥挖出来。”这句话表现了科学家们什么精神?(表现了科学家们对试验成果的珍爱和成功时的喜悦)。
片断四:
(1)袁隆平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哪句话最能说明试验研究的艰辛?(开头第一句话)。
(2)“夜色下袁隆平捧起劫后余生的四钵稻苗又惊又喜,像慈母似的抚摸着……”这个比喻句生动地表达了袁隆平怎样的心情?(再现了袁隆平当时兴奋、喜悦、失而复得的复杂心理)。
方案二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范文(16篇)
本文2024-03-06 16:09:11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5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