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范文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篇1
关键词:儿童保健;社区;发展
1 基本情况
小榄镇位于广东省中山市西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属珠江口冲积平原,距中山市城区26公里。全镇总面积75.4平方公里,辖15个社区,户籍人口15.9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约16万人。小榄镇是中山市的经济重镇、区域商贸中心。
妇幼保健机构及人员结构:镇内共有2间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3间区办院管社区卫生服务站,6间私营卫生站。全镇专职妇幼保健人员12人,兼职(卫生站)妇幼人员29人。
儿童保健现状:镇内本外地0-7岁儿童主要集中在两间医院的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保健,其就诊面积均不超过80平方米。本地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为95.6%,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2.7%;外来流动儿童的保健覆盖率约为30%左右。
2 儿童保健工作现状
2.1 高任务与低资源矛盾突出。两间医院的儿童保健门诊除接受镇内本外地7岁以下集体和散居儿童的保健任务外,还接收一部分来自附近镇区散居儿童的保健,工作任务量大,与专职医务人员少、保健场地不足有显著的不协调。
2.2 无法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迫切需要良好而全面的保健服务。儿童健康知识的社会潜在需求十分巨大,知识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呈现出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2】。基本的保健范围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一些项目如儿童智力开发、心理行为保健成为家长们所追求的新目标。
2.3 保健路程远,交通不便利。部分社区与两间医院的距离都比较远,老人或产妇带着年幼的儿童到医院进行保健有一定的困难,作为弱势群体的她们得不到相应的特别的照顾。
2.4 外来流动儿童的保健难以实施。人口的频繁流动与迁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特征之一。流动儿童多数居住在出租屋、集贸市场或城乡结合部,家长收入水平普遍较低,预防保健意识薄弱,多胎生育率高【3】,在得不到有效管理的同时,没能主动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获取相应的健康教育与保健服务。
2.5 儿童精神卫生和心理行为问题重视不够。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家庭和社会因素在不断增加。有调查表明,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排在育儿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之首。而这方面的社区诊疗和干预,基本上是空白【4】。
2.6 逐渐被接受的社区儿童保健。2009年8月始,我院辖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小榄镇西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成熟开展预防接种业务的基础上,开始试行儿童保健业务,2009年8月-2012年12月,共完成7岁以下儿童体检近1400人次(外来流动儿童约占70%),婴儿免费抚触600多人次,举办育儿家长学校44期,亲子活动8期,这些服务都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和好评。目前因业务需要,儿童保健门诊由每周一天改为两天,而即将开展的婴儿游泳项目也得到了关注。
3 开展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有利因素
3.1 国际卫生服务的大趋势——社区化[5] WHO提示,21世纪卫生工作围绕的主题是:生命准备期(0-15),生命保护期(16-60)和生命质量期(60岁以上)。生命准备期是确保婴幼儿和青少年在生命最初年代得到存活和身心健康,以便在毕生中发挥其潜能。其中包括改善家庭环境、预防接种、疾病管理、营养教育等以提高儿童生存率和降低发病率。这些工作内容,只有在社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施。
3.2 开展社区儿童保健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一个有效策略[6]“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的指标中明确提出要社区参与,只有社区参与了,才有可能将服务提供给每个家庭和个人;只有卫生资源公平分配了,才可能使每个人享有卫生保健。社区儿童保健是以社区全体儿童为服务对象,提供系统服务,这些服务经济、方便,每个家庭可以支付得起。
3.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殊定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质优价廉的,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医疗、康复等服务的综合性的、最贴近人民群众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它所提供的是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服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而儿童保健工作作为社区保健功能之一,更能突显此优势。
3.4儿童保健工作的群众性特征 儿童保健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阶层的充分理解、大力支持与合作。而社区的医务人员在社区居委会的协助下,与社区居民形成了一种密切和信任的微妙关系,对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 发展
4.1 培养合格的社区儿童保健人才。合格的人才是儿保业务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科学研究,发展和推广相适宜的技术【7】。因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家长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和自主选择性也在不断地提高。
4.2 在有条件的社区逐步开展儿童保健业务。社区便利、快捷的服务系统,如电话或短信提醒通知,或体检接种同一工作日,可提高儿童定期体检率,利于系统管理的规范化。同时,儿童在体检中发现存在的疾病或缺点,可就近在站内进行相关的诊治,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的发展。
4.3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健康保健知识是人们普遍的需求,尤其对于刚成为父母的独生子女们,他们迫切希望能获得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能及时解决现实问题。另一层面,文化层次较低的外来流动儿童家长,更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于是,多形式多渠道的健康教育,成为开展儿保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4.4 加强外来流动儿童的保健管理。将流动儿童纳入居住地社区管理,有利提高其免疫接种率和保健覆盖率;同时,也将有效地降低儿童传染病发病率,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容红.儿童保健门诊家长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273.
[3]陈笑辉,郝晓宁,李士雪,等.我国儿童卫生保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全科医学.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11(3):275
[4]钟柏茂,唐莉.社区儿童保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5,7:254-255.
[5]彭炜主编.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6.
[6]刘湘云、陈荣华主编.儿童保健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13~314.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篇2
(一)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以下称基层医疗机构)。
二、目标
(一)2013年,启动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10%的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二)2014年,40%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三)2015年,所有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和80%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四)2016年,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三、内容
按照《市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评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见附件)的要求,建设工作的内容包括:人员资质、儿童保健门诊管理、诊室设置、房屋面积、设施设备、服务内容及质量等。
四、工作职责
(一)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市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考核评估。
(二)市儿童保健所。负责全市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及质量控制。
(三)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考核评估。
(四)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及按照《标准》要求,设置儿童保健门诊,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及相应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
(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按照《标准》要求,设置儿童保健门诊,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及相应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
五、评估标准、权限、方法及步骤
(一)评估标准
依据《标准》对各级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标化赋分,得分85分以上(含85分)为规范化,70-84分(含70分)为合格,69分以下为不合格。其中机构执业许可、人员资质是评价的必备条件,有一项不达标者视为不合格。
(二)评估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现场察看、业务考核等方法进行评估。
(三)评估步骤
1、自评: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对照《标准》进行建设并自评,自评符合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2、评估: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对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申报单位进行评估、认定。县(市)区卫生局组织专家对辖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申报单位进行评估、认定,并报市卫生局备案。
六、结果应用
(一)市卫生局授予合格者“市规范化儿童保健门诊”标牌,有效期三年。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篇3
【关键词】社区计划免疫;儿童;预防保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14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13-02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社区儿童免疫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儿童免疫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的一种免疫治疗。通过监测疫情的免疫状态和了解病人的情况,推断治疗方法和方式,根据我省的免疫程序、规范,科学的规定、有计划地使用特定的生物制品,实施适龄儿童的免疫接种。在接种的过程尤为注意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措施,重要的是对可预防和可控制的传染病,免疫在儿童中起到了预防和保健的作用,相比起其他免疫治疗,社区免疫计划是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
1.2方法
1.2.1合理地保管儿童实施计划免疫和保健的手册社区的工作人员应该对免疫相关的社会计划和儿童的健康内容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把每个儿童的记录单独成册,在每次儿童实施接种疫苗的时候,都要认真的记录好儿童的情况,记录儿童的手册当中,留作日后的分析和研究[1]。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方便家长保管有关疫苗接种的内容,也有利于为医生阅读。与此同时,通过这些记录的手册,可以给父母一个很好地把握和了解孩子的生长条件,有利于更好地照顾儿童,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1.2.2对家长实施相关的宣传教育方式在社区的计划免疫系统中,儿童的家长向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一个免疫接种计划相应知识的反应跟踪,社区的工作人员要和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和儿童的父母详细地解释免疫接种的有关问题和对儿童在今后生活当中的有力方面,社区的工作人员应该详细跟踪儿童的父母,定时期的访问儿童的家属,家属有担心和疑惑的同时要对父母的担心和不解进行详细地解释,并使用各种促销手段来进行了免疫讲座,大力度的宣传免疫带给儿童的益处,让父母可以对免疫接种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疫苗接种的计划之中,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儿童家长对于有关免疫接种的知识水平,使得他们能够正面、积极地参与到各种计划免疫接种的活动,以此来减少知识层面的差距[2]。
1.2.3关于儿童实施计划免疫和保健服务的相关形式社区人员将不仅是熟悉免疫和保健的过程,而是需要在整个实施计划免疫和保健服务所涉及到相关人员,都应当熟悉免疫和保健的整个过程。社区人员要做到专业,家属提出的问题要合理的向家属解释,确保家属完全明白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安排适当的护理或医疗服务,而且他们还可安排免疫接种儿童的家长,让其了解下一次进行免疫接种的详细情况等等。
1.2.4“一站式”儿童计划免疫与保健服务整个社区的免疫计划需要医院工作的人员做好了解整个过程的工作,对于免疫程序不仅仅只是掌握计划免疫的过程,而且需要掌握预防保健的整个程序,一站式的儿童计划免疫对儿童及父母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才能够安排前来接种疫苗儿童进行健康护理和相关的医疗服务,或者可以安排照顾儿童疫苗接种下次疫苗或体检的事先登记[3]。
1.2.5“无缝隙”流动儿童信息共享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信息化管理孩子的免疫和预防保健信息,以更新、提高、掌握新生儿童和移民儿童的动态信息,将他们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逐步建立其一儿童个人电子文件、资源共享,确保了“出生、注册、管理、接种、健康、关心”等一系列的信息管理,这样方便在日后再次进行免疫时,查询上次的时间和原因等一切记录。2结果
自“扩大免疫计划”的建立和“普及儿童免疫”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世界免疫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也迅速增加。对于儿童的健康有严重危害的传染病造成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已基本得到很好的控制,像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儿童免疫从现在开始在一步步走向成熟,从而实现非本土接种疫苗计划目标的实现。据调查,脊髓灰质炎和白喉疫苗接种可减少100%的发病率,麻疹、腮腺炎减少97%以上的发病率,德国麻疹和百日咳减少99%的发病率。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仅在2003年,免疫接种就防止了大约200万人死于疫苗可预防疾病,而且还成功防止了60万人死于乙肝等相关的疾病[4]。免疫疫苗可以防止一些儿童疾病的发生,所以现在倡导儿童免疫,在第五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140000的5岁儿童死于根据目前可用疫苗预防疾病,26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新疫苗预防的疾病。可见,社区免疫可预防疾病的发生或流行的对应,是能够保障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从而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的有效措施。
3讨论
3.1开展社区儿童预防保健工作有利于按时完成计划免疫工作开展社区儿童免疫的工作,有利于预防疾病,同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我们已采取完整的免疫计划,采取了办板报、挂图和表格绘制等一系列的计划免疫宣传工作,大力的宣传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从儿童的父母不了解到熟知,了解到免疫对儿童的好处,就会赞同对儿童进行免疫,从而利用计划免疫知识和其他形式的宣传材料和讲座向公众宣传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对孩子的家长进行接种疫苗、治疗方法、禁忌症接种疫苗和接种疫苗的时间间隔等事宜的讲解,使他们了解到计划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和控制儿童健康危害免疫程序中最具有成本效益、最简单容易的措施,这种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这种措施是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的工作,并且已经取得了儿童家长对于免疫接种计划的大力合作和支持。由于在社区中积极推动预防保健工作计划免疫知识,进行扎实有效的免疫计划,使我院司法管辖区的疫苗接种和接种方案得以实现准确、及时、详尽、没有重复、圆满地完成计划免疫任务。推动工作的开展也就是意味着疫苗接种工作得到了认可。
3.2开展社区儿童预防保健工作有利于宣传对于在科学家开展育儿知识以来,因为儿童预防保健的重要性,许多医疗人员深入到社区和家庭,广泛宣传科学育儿知识,育儿是每一个家庭都要面对的事情,这对父母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育儿是父母的责任,社区工作人员要对儿童的家长讲授母乳喂养的好处,采取适当的喂养技术,保障婴幼儿的饮食规律,有效预防儿童的常见疾病,使用常见的儿科护理,还要给父母普及一些其他育儿的知识,确保儿童在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中成长。所以,许多年轻父母通过宣传工作有效地掌握了科学育儿的知识。回去之后进行实施,实施社区儿童预防保健的工作,可以使儿童的家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咨询医务人员育儿的知识[5]。
3.3开展社区儿童预防保健工作有利于预防儿童疾病的发生为了掌握辖区儿童身体、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并积极预防儿童常见的疾病,我们会定期进行区域内儿童体检,让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能够有效监督,从而建立记录档案。在建立档案的同时要对每一个孩子做到仔细的了解和充分的掌握,知道每一个孩子的现在状况,在什么时间进行的保健工作,下次保健工作在什么时间,这些都是开展社区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同时,我们也对婴儿外部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坚持以安排上门服务,完整地对孩子的身体进行检查,以有效地控制婴幼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减轻孩子家长的负担[6]。现在孩子患病几率很高,就要对从开始对孩子开展保健的工作,开展此项工作不仅仅可以预防儿童疾病的发生也可以提高儿童自身的免疫功能。发展社区儿童预防保健,除了按时完成任务地区儿童体检以外,对于缺钙症状和体征、个人营养不良、超重的早期发现的儿童,除了给这些孩子必要的治疗措施,还要及时地引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喂养、护理措施,这样可以给父母解决了一时遇到的困难,还要在此基础上做好父母的工作,告诫父母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及时地向社区工作人员讲述,他们通过科学合理的办法去解决,有利于孩子有个舒适的生长环境,也从侧面开展了社区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参考文献
[1]武志兰.社区计划免疫在儿童预防保健中的作用探讨[J].护理研究,2012,15(16):154.
[2]王新菊.社区计划免疫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中的意义探讨[J].卫生与健康,2012,11(11):112.
[3]李耀华,马宁.患病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7(12):234-235.
[4]盛彩霞.系统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20):118-119.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篇4
措 施
完善职能,健全服务网络。朝阳区成立了社区疾病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全区妇幼保健等疾病控制工作的统一规划、系统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制定社区疾病控制工作实施方案、妇幼保健等各项工作考评细则、全科医生档案、培训规划等,建立健全了妇幼保健社区服务网络。根据我区实际,确定了服务内容,建立了孕产妇档案,使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形成规范的房舍、设备、人员三配套,同时利用微机联网,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同时,朝阳区卫生局加大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投入,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齐了微机及辅助管理系统,为社区妇幼保健工作提供了高效快捷的信息保证。在儿童保健方面,我区从2003年起开设了儿童保健咨询电话,为社区儿童提供了方便的咨询方式,围产保健协助市妇幼保健集团做孕妇学校宣传工作。
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2003年起,朝阳区建立了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健全了社区妇幼保健业务人员培训考核档案。每年组织5~6期妇幼保健业务人员培训班,由各科室学科带头人向社区医生系统地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推行科学有效的妇幼保健技术,如:孕产妇产前、产后的保健,孕产妇的高危筛查、专案管理、母乳喂养、早期教育等,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利用例会、现场指导等进行培训。每年对社区妇幼保健专业人员培训率达100%,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从而使社区卫生服务站不断拓展服务内涵,使广大妇女、儿童能够享有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健服务。
以点带面,工作纵深发展。朝阳区在有条件、人员配备较好的社区先做试点工作,使这些社区的孕期建册率、产后访视率、高危孕妇的管理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并与市妇幼保健所协作,开展散居儿童保健管理模式的探讨,在南湖社区召开了儿童保健工作现场会、社区儿童保健档案展示会,利用多种形式规范社区妇幼保健管理模式,从而以点带面,使社区妇幼保健管理更趋向科学化、规范化。
严格考评,推动良性发展。每年年初,根据区卫生局下发的《妇幼保健保偿工作实施细则考评标准》,制定详细周密的社区妇幼保健工作考评细则,由区妇幼保健人员每季度对社区妇幼保健工作进行检查考评,严格质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每年由区卫生局投入一定资金,年终与考评结果挂钩,同时调整了一批责任心强、业务较好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中,从而使社区妇幼保健工作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
成 效
通过社区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儿童保健覆盖面达到100%,全区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小儿“四病”发病率逐年降低,儿童保健网络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质量逐年提高,准确掌握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及孕产妇保健保偿工作得到了加强,围产保健建册率、新生儿及孕产妇访视率均有明显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4.7%。
高危孕妇管理得到了加强,降低了产时高因素的发生,降低了由于妇幼保健工作做得不好而发生的孕产妇死亡。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篇5
一、目的意义
高危婴幼儿(以下简称高危儿)分级分类管理是儿童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对降低残疾儿的发生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健全儿童保健管理体系,提高儿童保健管理质量,使高危婴幼儿能得到更加及时、系统的干预与治疗,以进一步提高全区儿童健康素质。
二、管理范围
区妇幼保健所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要认真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保健)项目,在体检过程中按照高危婴幼儿分级分类标准进行筛查,对筛查出的高危婴幼儿及时列入高危儿专案管理,建立高危儿管理档案,并把相关体检内容记录到《儿童保健手册》上。
三、管理职责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加强高危婴幼儿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家长对高危儿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告知家长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的程序。按要求做好新生儿访视工作,在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工作中及时筛查出高危婴幼儿,并根据情况及时指导、治疗及转诊。
(二)区妇幼保健所
1、接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高危儿,并做好高危儿登记工作。
2、开展高危儿的筛查工作,对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指导。
3、对于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的高危儿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进一步诊治。
4、定期召开例会,通报高危儿转诊情况,同时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高危儿系统管理的业务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高危儿的诊治水平。
四、管理措施
(一)专案管理
对筛查出的高危婴幼儿列入专案管理。区妇幼保健所统一刻制高危儿管理专用印章,发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高危婴幼儿的《儿童健康手册》上盖章标记,并根据情况进行干预指导及转诊。
(二)分级管理
根据高危儿分级分类标准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1、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Ⅰ类高危婴幼儿进行专案管理。区妇幼保健所接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高危儿,同时对Ⅱ类高危儿进行专案管理。Ⅲ类高危儿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诊治。
2、经专案管理病情明显好转或治愈的高危儿,应及时结案转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系统保健管理。
3、对于社区门诊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的高危儿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进行干预与治疗。
(三)转诊管理
区妇幼保健所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对于其不能治疗的高危儿,应及时填写高危儿转诊登记本和“高危儿转诊通知单”,一联“通知单”交给家长,嘱其及时携带儿童凭“通知单”前往区妇幼保健所或上级医疗机构儿保门诊进一步确诊与管理;另一联为存根应保留并做好登记。
(四)随访管理
1、门诊随访:区妇幼保健所对转送来的高危儿要做进一步的全面检查,认真做好登记,根据高危婴幼儿收案标准、管理办法和结案标准进行管理。在收案管理期间,督促高危婴幼儿按系统管理要求,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经过治疗明显好转达到社区收治水平的高危儿,及时转回社区,并做好衔接和指导,对于门诊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的高危儿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2、电话随访:对于转至上级医疗机构治疗的儿童,区妇幼保健所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于转诊两周内进行电话随访,并做好登记。
(五)信息管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高危儿转诊治疗期间,应按系统管理要求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并于每次体检后及时将体检信息及转诊治疗期间体检信息录入“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参与高危儿管理的儿童需做好信息登记,并于每月10日前汇总情况向区妇幼保健所上报“高危儿管理月报表”。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篇6
在幼儿园选择一间30m2左右的、光线较暗的、有电源的房间作为检查室,各班儿童集中检查。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聚光手电筒和视网膜检镜进行视力、立体视觉、眼位、眼球运动、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红光反射、屈光间质、屈光状态的检查,筛查方法及诊断参照《儿童眼病筛查》进行。筛查异常者发复查通知书,由幼儿园保健医生通知监护人携复查通知单带孩子到市级中心儿童眼科复查。
1统计学方法
资料来源于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的筛查日志和门诊日志,用Pems3.1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保健中心筛查数据表
通过培训,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按照统一标准,开展规范的、专业化的幼儿园学前儿童眼病筛查工作。3年来,市属14个区(县)中有9个区(县)妇幼保健中心在市级中心的技术指导下参与了学前儿童眼病筛查工作,共筛查217184名学前儿童,筛查总异常率为8.69%(18876/217184)。9个区(县)妇幼保健中心中有5个中心开设了眼保健门诊,开设眼保健门诊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筛查异常率为11.79%(9538/80924),与市级中心的筛查异常率(11.99%,4886/407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82,P=0.3013)。另外4个尚未开设眼保健门诊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筛查异常率为7.80%(7452/95507),与市级中心的筛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0234,P=0.0000)。有眼保健门诊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与没有门诊的中心筛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8931,P=0.000)。
2.2复查情况
筛查异常者由幼儿园保健医生通知监护人携复查通知单带孩子到市级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眼科复查,3年中共11462名儿童到市级中心复查,复查率逐年增加。其中2009年为35.62%(1552/4357),2010年为58.79%(3583/6094),2011年为75.10%(6327/8425),总复查率为60.72%(11462/18876)。
3讨论
定期进行眼病筛查、培训基层儿童眼保健人员、儿童眼病防治知识的卫生宣教是儿童眼保健的基本方式,其中眼病筛查是眼保健的基础。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年龄段儿童眼病筛查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分为新生儿眼病筛查、婴幼儿眼病筛查、学前儿童眼病筛查,每个年龄段筛查出的眼病种类不同〔2〕。我国《托幼机构管理条例》和《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中均有规定:托儿所、幼儿园要为在园儿童提供五官保健服务,其中明确规定要为儿童进行弱视、屈光不正筛查。这就要求儿童保健工作者要提高眼保健的技术含量,为儿童进行客观的眼病筛查,才能提高筛查工作的有效性,保障眼保健工作的质量。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有的一些基层保健机构和幼儿园开展的在园儿童眼保健工作仅仅为了应付年终检查和考核,不重视异常儿童的复查和随访管理,筛查工作流于形式。而且很多机构仅为儿童提供主观的视力检查,往往使一些有眼病的儿童被忽略,儿童眼部疾患的漏诊情况不时出现。多年来的小儿眼科临床研究显示:与屈光不正有关的弱视在各类型弱视中居首位〔3〕,只做主观的视力检查则会使一些屈光参差的儿童漏诊。由于儿童弱视治疗的时效性,提高学前儿童眼保健工作的质量尤为重要,单纯的主观视力检查或者只进行筛查而不进行复查和矫治的眼保健工作基本没有意义。视力正常的儿童中也有一部分存在屈光不正的问题,尤其是散光眼。一项正常视力儿童屈光状态调查发现:散光眼所占比例为53.78%,其中轻度散光占44.54%,显著散光占9.24%〔4〕。儿童散光眼除了容易诱发近视状态及日后的近视化外,还包括为克服散光引起的视觉缺陷而导致一些特征性的用眼习惯,如歪头斜眼看电视、低头眼上翻等视觉行为。因此,视力正常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正常眼”,对这部分孩子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变化以及对视功能发育的影响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
新时期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是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其中保健与临床相结合是这一方针的基础,其目的是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质量;面向基层、面向群体体现了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它是必须坚持、不能偏离的妇幼卫生保健的工作原则。据此,2009年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建立市级儿童眼病筛查中心,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儿童眼病筛查和眼保健知识培训和宣教,加大儿童眼病筛查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儿童眼病筛查的认知程度,使筛查异常儿童的总体复查率从2009年的35.62%逐年提高至75.10%。科普宣传、健康教育是保健工作最基本的手段,它虽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围绕儿童眼保健需求,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只有石林和五华两个县(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在市级中心眼科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开展了规范的儿童眼病筛查、复查、矫治和视力康复工作,经过3年的建设和发展,迄今为止共有9个区(县)中心开始了儿童眼病筛查,其中5个区(县)中心开设了儿童眼保健门诊。有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在市级中心指导下,已经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并获得了2012年度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统计资料显示,开设儿童眼保健门诊的区(县)中心筛查异常率与市级中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82,P=0.3013),没有开设门诊的区(县)中心与开设眼保健门诊的区(县)中心筛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8931,P=0.000)。
通过3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体会到在儿童眼保健方面,临床小儿眼科医生要有保健意识,保健则要提高技术含量。因为人们不仅需要治疗眼睛的疾病,还需要认识眼保健相关知识,预防眼病的发生,促进儿童视觉功能的健康发育。从视觉发育与各种眼病的关系来看,常见多发眼病集中在小年龄儿童,并且病情隐蔽、患病率高,有治疗的关键期。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需求与资源分配呈现的是“倒金字塔”现象,医疗卫生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利用中心医院的人才、技术和设备的资源优势,发展以基层为主的社区初级儿童保健服务和转诊网络,给予不同层面儿童眼保健的需求与配置,培训儿童眼保健工作人员,建设专业化的儿童眼保健队伍,为公众提供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专业的儿童眼保健服务〔5〕,投入不大,却能够让需求量最大、最基层的群众得到花费最小、获益最大的医疗保健服务。3年来的实施效果显示:昆明市对学前儿童眼病的早期干预工作已有成效,需要进一步提高学前儿童眼病筛查覆盖率,特别是农村地区,将儿童眼病筛查工作纳入到新农合范围,在基层妇幼保健机构乃至社区医疗机构推广儿童眼保健适宜技术,提高社区儿童眼保健服务意思和技能,以减少视觉残疾人员的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篇7
儿童口腔健康是一生健康的基础,我国儿童龋病患病率高,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5岁儿童、12岁儿童、35岁-44岁人群组、65岁-74岁人群组的龋齿患病率分别是66.0%、28.9%、88.1%和98.4%。其中,5岁儿童龋齿患病状况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且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养成率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口腔卫生服务能力较弱,儿童口腔卫生工作亟需加强。
我县于2011年开始实施该项工作,通过有组织地开展群体口腔疾病预防干预,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促进了我县儿童口腔健康,提高了儿童口腔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带动了口腔疾病防治队伍建设。但口腔疾病防治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 现状
儿童口腔疾病防治是业务广泛,多学科、跨部门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综合性。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设立了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支持在项目地区建立儿童口腔卫生工作机制,开展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基层口腔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对适龄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窝沟封闭等。项目对探索适合我国中西部地区特点的口腔卫生工作模式,增强中西部地区口腔卫生保健服务能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提高儿童口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口腔干预不仅是在防治的方法,还体现组织管理、宣传动员等方面,是社会化的工作体系,综合性防治措施。
1.1 覆盖范围较少 我县开展的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由于受经费和医疗水平的限制,导致该项工作不能全面覆盖,受益人群较少,大部分儿童仍不能得到较好地口腔卫生保健服务。
1.2 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领导重视程度、技术条件,地区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县各地也存在口腔卫生保健工作不平衡,部分地区缺乏长期有效地工作机制,网络建设、服务内容和质量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1.3 口腔专业医务人员和设备缺乏 目前全县67个公立医疗卫生单位,能从事口腔治疗的单位只有15个,有资格人员25人,且相应医疗设备不足,远远无法满足我县口腔卫生保健的需求。部分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主动性和责任心不强,对工作方法、工作内容不了解,也在一定程度影响项目的开展。
1.4 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单一 口腔综合干预还只停留在单一的宣传和窝沟封闭的方式上,未更深入开展干预工作,虽然项目的实施为我县在口腔疾病预防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但相对日益增长的口腔卫生保健需求来说,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服务的质量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 在实施过程中各相关单位或部门应充分认识当前口腔综合干预项目工作的重要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规划。充分发县级医院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导,县级医院为技术主体,各镇乡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口腔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
2.2 加强口腔医师和相关工作人员培训力度 加强基层口腔医师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各级已经从事口腔综合干预的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要符合实际工作需要,要让基层管理人员明白做什么、怎样做,使他们掌握工作方法、程序,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术水平,同时在全科医生培训中增加口腔防治内容。
2.3 建立协调机制 各相关单位都应将该项工作纳入工作议程,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争取政府经费投入。尤其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建立项目协调机制,可采用联合发文、与学校签定协议书、班主任负责制、建立奖惩机制等办法,共同制定学校中口腔干预项目的健康教育工作方案,有组织地开展项目工作。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篇8
关键词 外来儿童 儿童保健 系统保健管理 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8-0060-03
儿童保健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童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优劣[1]。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大量涌入城市的外来儿童卫生保健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外来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现状,2013年我们对近10年凉城新村街道外来儿童系统管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社区外来儿童全覆盖管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3-2012年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的儿童保健手册、0~3岁儿童健康管理档案、0~6岁儿童花名册、新生儿出生登记本、儿童死亡记录卡、高危儿管理记录本、听力筛查记录本与可疑病例追踪记录本、高危儿童和发育异常儿童转诊记录本、转诊记录单、培训资料等。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外来儿童保健管理建卡数率、系统保健管理率、母乳喂养率以及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参照上海市0~6岁儿童系统健康检查时间与项目,建卡数为在儿保门诊体检一次及以上的0~3岁儿童数,管理率为建卡数除以出生的儿童减去转外区建卡儿童。系统管理为按4-2-1程序管理和体检实查的人数,系统管理率为系统管理数除以建卡数。贫血患病率为贫血数除以验血总数。
根据上海市儿童保健所《上海市儿童保健工作常规》中对婴幼儿营养性疾病的定义:是指缺铁性贫血、单纯性肥胖、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热能-蛋白质营养不良。
参照上海市0~6岁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缺铁性贫血)筛选标准,验血结果血红蛋白低于110 g/L,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均正常,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经铁剂治疗2周后上升。轻度贫血血红蛋白介于90~109 g/L,中度贫血血红蛋白介于60~89 g/L,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介于30~59 g/L。
WHO母乳喂养定义[2]:纯母乳喂养指婴儿仅从母亲或乳母接受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指婴儿除吃母乳外还吃其他食物。通常所讲的母乳喂养包括完全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
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国际上采用横断面调查过去24 h内未满6个月婴儿的母乳喂养情况。计算公式为:6个月内母乳喂养率=调查6个月内婴儿中过去24 h内母乳喂养婴儿数/6个月内儿童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统计学软件对资料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建卡率与系统保健管理率
2003-2012年凉城新村街道儿童保健建卡率和系统管理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外来儿童保健建卡率和系统管理率分别从2003年的48.1%和38.7%提高到2012年的98.8%和95.6%,户籍儿童保健建卡率和系统管理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表1)。
2003年外来儿童的建卡率和系统管理率与户籍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58,x2=31.58,P0.01)(表1)。
2.2 母乳喂养分析
2003年外来儿童6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为95.1%,母乳喂养率维持在97.6%;2012年纯母乳喂养率为91.1%,母乳喂养率维持在94.2%。虽然略有下降,但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1.82,x 2=2.32,P>0.05)。
2003年户籍儿童纯母乳喂养率为44.8%,母乳喂养率为85.8%;2012年纯母乳喂养率为88.8%,母乳喂养率为95.8%,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57,x 2=28.22,P
2.3 营养性疾病发生分析
2003年外来儿童贫血、肥胖或营养不良的比例高于户籍儿童,但佝偻病患病率低于户籍儿童。2012年,不同户籍儿童4种营养性疾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户籍儿童营养性疾病的患病率十年来明显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8,P
3 讨论
3.1 本社区外来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接近户籍儿童水平
我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2年)》要求,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要达到80%以上,2003本社区年户籍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5.1%,而外来儿童系统管理率仅为38.7%。为了做好外来儿童的健康保健工作,我们走进外来人口聚集地,宣传儿童保健的重要性,落实儿童健康检查,进行跟踪随访。系统管理后的外来儿童家长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2012年管理率达95.6%,接近同年户籍儿童98.6%的水平。
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品,是婴儿健康的保证,但母乳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婴儿的生长发育[3-4]。本社区母乳喂养率保持在95%左右。2013年本社区外来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中,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单纯性肥胖,这与哺乳期母亲存在营养知识误区有关。在系统管理中我们根据不同个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发放自编健康教育处方,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下降。
3.2 外来儿童系统保健管理难点
我社区外来儿童保健工作已实施了常态化管理,大多数家长只要人在本社区随时都能得到相关服务,也有同乡介绍、社区干部和居民推介、看了社区健康宣教资料而来的。
凉城新村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由于外来人员流动性强,居所不定。本社区有8个集市,外来育龄妇女2/3居住在这里,但集市没有专职卫生干部,且外来人口办和集市均由派出所管理,成为管理中的一个难点。
建议建立上海市0-6岁外来儿童系统保健网络。从我们的实践和2009年凉城社区卫生中心进行的《上海市7岁以下外来儿童卫生保健调查卡》调研中体会到,外来儿童保健工作由社区卫生中心单独管理难度较大,需街道计生办、社区妇联、区妇幼所、区卫生局等职能部门的联手开展。建议建立以市、区妇幼所为主的、全市联网的“上海市0~6岁外来儿童系统保健网络”,进一步做好外来儿童保健工作。
(致谢:本文得到区妇幼保健所鲍启萌主任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史俊霞, 韦少云, 卢敏, 等. 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状况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 17(6): 713-715.
[2] 王慕迪. 儿科学[M]. 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67-87.
[3] 洪昭毅. 儿童营养与营养性疾病[M].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8: 55-62.
[4] 马楠. 母乳喂养婴儿营养性贫血患病情况与添加辅食的关系[J].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1, 16(8): 514-515.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篇9
[关键词] 体弱儿;发生情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a)-112-02
体弱儿是指患有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身体健康的疾病以及精神发育迟缓、心理发展障碍的儿童,包括活动性佝偻病患儿、中度及以上营养不良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患儿、精神发育迟滞儿、中度及以上贫血儿等。体弱儿管理是儿童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对我区2004~2006年体弱儿管理报表进行了整理分析,从中可以了解我区体弱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体弱儿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34名体弱儿均为我区2004~2006年由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区妇幼保健院筛查出并进行管理的儿童。
1.2 研究方法
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当年度管理的体弱儿填写体弱儿报表,上交区妇幼保健院,由区妇幼保健院统一进行资料整理及分析。诊断标准依据《广州市体弱儿管理办法》。
2 结果
2.1 2004~2006年各年度体弱儿分类构成情况
3年间我区共发生体弱儿734例,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分别占了68.66%和46.19%,其中,247例儿童既是早产儿又是低出生体重儿。2004~2006年低出生体重儿分别占68.50%、67.93%、69.55%,早产儿分别占我区体弱儿总数37.80%、49.37%、51.85%。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占了体弱儿的大多数,并有上升的趋势,是构成我区体弱儿的主要原因。活动性佝偻病、中重度贫血、中重度营养不良和精神发育迟滞所占比例较小,总体呈下降趋势,具体见表1。
2.2 各单位体弱儿构成比
体弱儿管理人数居前列的单位是南石头街中心、区妇幼保健院、龙凤中心、昌岗中心、江南中中心、江海中心、新港中心和沙园中心。管理的体弱儿分别占总数的11.72%、11.44%、11.04%、10.35%、9.54%、9.13%、8.45%和8.31%(表2),全区50%的单位管理了全区79.97%的体弱儿。
3 讨论
3年间我区共发生体弱儿734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占了体弱儿的大多数,并有上升的趋势,提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是影响我区儿童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低出生体重儿不仅存活率低,而且对其以后的生长发育、智能发育也有非常明显的长期的消极影响[1]。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需要妇幼保健人员、产儿科医生的紧密合作,加强婚前生育知识的宣教和孕期营养指导、提高围生期保健质量和孕期检查质量,做好高危妊娠管理,预防早产,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活动性佝偻病、中重度贫血和中重度营养不良所占比例较小,并有下降的趋势。提示我区在婴幼儿喂养指导、常见营养性疾病预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供应丰富、营养缺乏性疾病不断减少有关。
3.1 加强体弱儿管理
我们在努力减少体弱儿发生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体弱儿的管理。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指导家长定期带儿童进行体检、合理喂养、均衡搭配膳食,及时发现健康问题,预防营养缺乏性疾病,同时避免营养过剩。与儿科医生合作,积极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避免疾病引起的营养缺乏。加强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指导家长进行儿童的“三浴”锻炼和其他体育锻炼,增强儿童体质,也可预防有关疾病。
3.2 提高体弱儿高发社区的工作质量
体弱儿由各个单位进行就近管理,我区体弱儿大部分发生在相对集中的几个单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要重点做好这些单位体弱儿的管理。我们可以通过定期进行督导检查的方法,督促这些单位做好体弱儿的追踪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儿童保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协调下,提供更好的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多方合作,帮助高发社区开展体弱儿管理工作。
3.3 强化市、区、街道三级保健网建设
基层妇幼保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影响妇幼保健工作质量,网络健全,人员齐备、技术精良,才能使儿童得到良好的保健服务。各级政府应对妇幼保健事业给予足够的卫生支持,稳定队伍,加强管理,督导到位,使妇幼保健网络得以巩固,推动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静进,杨斌让.儿童保健医学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6):343.
(收稿日期:2008-09-02)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篇10
2004年第7~8期《学前教育研究》姜勇《发现区角――当前幼教改革的误区及对去教活动价值的新思考》中讲到:由于主体活动的目标与内容往往都是事先拟定的,并且教师再教育活动中面对的是全体幼儿,因此一般很难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行即时的调整,很难做到在主题活动中对每一位幼儿的充分观察与关注。而区角活动则不同,它是一种个别化、小组的教育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每一个儿童,因而能充分地观察幼儿,同时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水平即时调整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适宜每个幼儿的需要。在区角活动中教师通过不断地观察,促进其自我反思与成长。观察的内容一是看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入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二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过程,分析幼儿为什么这样做,了解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这将极大地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
评课内容的定位:基本维度和核心话题并行
2007年第11期《学前教育研究》吴巍莹《充分发挥评课活动的功能,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讲到:幼儿园评课的基本维度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幼互动等方面进行,具体表现为:1.教学目标是否符合特定年龄班的发展规律,是否对幼儿构成了认知挑战;教学目标是否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是否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教学活动中实际达成的目标与预设目标是否一致,这种不一致是否合理;2.教学内容是否符合特定年龄阶段幼儿的接受特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否存在一致性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内容是否存在超载或匮乏现象。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既有的生活经验,是否能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3.教学组织中各环节是否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环节之间是否清晰合理;教学节律是否适宜;时间安排是否科学;环境和材料是否能最大限度的支持幼儿的学习;4.教师的讲解是否清晰、准确,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西考教学策略的使用是否能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发会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能否根据幼儿的现场反应调整教学策略;教师是否对幼儿的现实需要、兴趣、活动投入度、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关注或有效的忽略;教师的评价是否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5.幼儿是否高投入地进行活动;师幼互动是否积极有效;师幼之间能否对彼此的反应给予有效的反馈;同伴之间是否有充分互动的机会,幼儿是否形成和巩固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针对肥胖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
2006年2月《中国儿童保健杂志》陈曦、邱行光、杨式薇、黄艳春、杨闽燕《7岁一下儿童单纯性肥胖因素分析》中讲到:婴幼儿的肥胖主要是不良饮食行为造成的,而儿童饮食习惯在很大方面只从婴儿期延续而来,婴幼儿饮食行为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家长的养育观,只有成人具有正确的态度,才能培育子女有良好的习惯,所以儿保工作者要加强对家长进行营养知识的教育,且应通过政府职能利用社会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向大众宣传肥胖的危害性和合理、科学、均衡饮食营养知识和行为培养知识;另方面广大妇幼保健工作者要把防御、降低婴幼儿肥胖作为己任,通过孕期保健指导孕妇合理饮食,防治巨大儿出生,通过婴幼儿系统管理和定期体检,辅导家长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体重增长偏离和肥胖儿童及时管理,定期检测体重和食量变化,使儿童体重回归到正常范围,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影响郊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2007年8月《中国儿童保健杂志》陈郭华、宋华、容振勤、郭晓红、黄宝明、周铃风《江门市郊区学龄前儿童行为研究》中讲到:家庭教养因素对儿童行为的不良影响包括养育技能的缺失、父母角色能力不足以及父母不良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等。有效的养育技能对于培养儿童正确的行为方式有这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本调查因素分析结果看,除了与其他人的研究一致的父母健康状况、父母性格、母亲孕期及围生期疾病、儿童婴幼期疾病、家庭环境、教子方式、亲子关系、双亲关系等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外,还发现母亲孕期喷洒农药、父亲酗酒、赌钱及不常在家居住、父母对待子女学习成绩不好时的不正确态度可使郊区学龄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性增加。本调查还发现独生子女不是郊区学龄前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这与王玉凤等的调查的结果一致。王玉凤研究发现,家庭的和睦程度、家庭气氛、家庭类型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都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有关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家庭资源存在着相互作用,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儿童各种社会能力、社会技能的形成。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篇11
“**”期间,我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实施《江苏省儿童发展规划(20*-20*年)》,儿童事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基本实现儿童发展各项目标。全省儿童的生存环境日益优化,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儿童生命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省妇幼卫生现代化稳步推进,儿童卫生保健系统管理和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到20*年底,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6.69‰和8.56‰,比2000年各下降了40.27%和41.41%;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新生儿低体重发生比例分别为5.46‰和1.49%;儿童四苗接种率稳步上升,儿童保健保偿制度和精神卫生知识普及逐步推开,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保持在95.5%。
——儿童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儿童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各项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和整合,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男童和女童接受基础教育的差异已基本消除。全省幼儿入园率不断提升,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8%,小学5年巩固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7.18%,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7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1.01%,比20*年提高19.83个百分点。
——儿童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儿童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儿童图书馆和农村儿童文化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建成21个儿童图书馆和13个部级、30个省级农村儿童文化园,57个市、县(市、区)图书馆设有少儿图书室。儿童文化精神产品日益丰富,全省广电系统共开办2个少儿频道和31个少儿栏目,各出版社年出版少儿图书、音像制品总量上亿册(件)。儿童成长环境不断净化,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力打击。积极构建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和保护网络,省领导连续七年到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主题帮教活动,产生较好效果。全面优化儿童生活环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5.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53.85%,比20*年提高24.35个百分点。
但是,我省儿童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儿童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凸现,社区儿童文化娱乐及活动设施不足,城乡儿童平等享有教育、保健、发展等资源存在差异,因流动引发的儿童权益保护、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等问题有待研究解决;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加快推进儿童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十一五”儿童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010年)》,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儿童优先为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改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条件,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障儿童权利,推动全省儿童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我省“两个率先”培养造就新一代优秀人才。
(二)总体目标: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保障儿童享有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法律保障、生活娱乐等全方位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增强儿童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到2010年,继续保持我省儿童发展整体水平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重点指标力争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具体目标
1.提升儿童健康水平。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5‰以下。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8‰以下。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5%以上。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以乡为单位稳定在95%以上。加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降低儿童心理疾病发生率。妇幼保健机构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新生儿科建设100%达到省定标准。
2.增强儿童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0-6岁婴幼儿一体化教育管理体制,努力提高0-3岁儿童及其家长受教育率,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90%。进一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适龄女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普及率达到99%,巩固率达到99.5%。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逐步推行随班就读机制,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95%。80%的城镇社区开办家长学校,农村普遍建立村级家庭教育指导站,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开展计算机信息教育、科普知识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
3.丰富儿童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幼儿园、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每四年举办一届省少儿艺术节。加强部级动画影视产业基地建设,全省每年制作5部以上质量较高的儿童题材影视(广播)剧、动画片。加强健康文化产品生产,全省儿童书籍、音像制品出版(包括再版)数年均递增5%以上。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办好各级电台电视台少儿节目,省和13个省辖市及60%的县建成有独立建制或独立挂牌的少儿图书馆;城镇社区和乡镇村(居委会)设立儿童阅览室或儿童专用书架;全省各乡镇文化站均设立儿童文化活动阵地。净化儿童文化娱乐环境。
4.加强儿童法律保障。中小学普遍开设法制课程,法制副校长配备率达到95%。80%的社区建立青少年法律学校。加强儿童权益保障,侵害儿童权益案件的受案率、结案率分别达到100%和80%。未成年人犯罪占犯罪总量的比例控制在15%以下,重新犯罪率控制在5%以下。基层法院少年法庭切实履行全面司法保护的职责,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少年法院。对没有聘请律师辩护的未成年人被告全部实施法律援助。
5.优化儿童成长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范文
本文2023-12-18 17:28:48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