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的基本任务范文
计算机视觉的基本任务篇1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辩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1-0000-00
视觉传达作为一种概念,从很早前就已经存在并为人所熟知。但从科学的角度看,视觉传达则是一种新兴的概念与领域。视觉传达的主要内容,是将人们的视觉作为信息传递的通道,通过视觉符号传递信息、沟通交流。视觉传达主要利用了人类的信息处理习惯,人类将信息中的70%左右通过视觉进行处理并反馈。而如果人们对两种信息产生矛盾时,则会首先对视觉信息进行反应与反馈。可见视觉信息在人们沟通交流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视觉信息除了人与人沟通交流外,还与商业活动、美术艺术、宣传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活中的政治宣传、公共宣传、展示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均有明显的应用与发展。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是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将图形图像进行设计与展示的科学。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在影视、广告、建筑、机械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发展,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都为当代的图形图像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对二者进行分析和比较。
1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软件概述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的现代化专业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不单单在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在艺术性、传媒性、创造力等方面也较为领先,成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图形图像设计技术。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主要在影视、包装、建筑、服装、机械等方面有着主要的应用与发展,为各个行业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技术支持。在建筑、机械等行业中,计算机技术中的Corel Draw软件能够对焊接、修建活动尽心模拟。而在广告、影视等行业中,设计人员能够利用3DStudio MAX软件和Photoshop软件将商标、名片、宣传单页、明信片等进行文字设计与图像设计。而医学当中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X光断层扫描成像技术、以及虚拟成像技术等,都为医院以及患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2 视觉传达设计方法的概述
2.1 对客体进行提炼
视觉传达设计会对客体进行提炼,客体的主要概念是指一般直观能够观察到的客观物体的形象。如花瓶、勺子、故宫等。这些客体形象都是视觉传达设计的灵感来源,许多设计人员心中有数。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除了要求视觉传达设计的内容特点鲜明外,还要求设计的简单概括,能够通过最为简洁明了的方法与效果,突出设计内容的内涵与价值。在对客体进行提炼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设计任务中的客体进行提炼,二是对与主题思想有关的多个客体进行提炼。提炼的关键在于设计人员是否抓住了客体的个性特征并适当的表露出来。
2.2 对图形进行重组
图形重组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图形重组是指将设计的图形的各个部分重新搭配和组合,使图形的搭配能够最为科学与合理化。图形重组的重点在于图形的基本素材的掌握,基本素材相当于加工原料,在重组时是重要的组成元素,图形重组的主要方法包括同构、置换、轮廓线共生、正负、矛盾等。其中同构的方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重组和融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图形。同构后的图形能够表达另一种图形所要表达的含义与特征,同构图形的方法能够将图形的特点更为鲜明的表达出来,给人更为超现实的视觉冲击,更加生动的体现所要表达的思想。
2.3 对图形进行升华
图形升华是一种较为高深的视觉表达设计方法,图形升华需要设计人员对设计的目的、要求、主题、理念有明确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图形的提炼和掌握。在进行图形的升华时,设计人员需要将升华的元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一些能够代表这一概念的元素加以利用,并在这些元素中寻找能够为人所熟知的元素,务必保证元素在未来宣传中能够给人以直观、深刻的印象。在选择好元素图像后,将这些图像进行升华,将单一的元素组合成具有对应形象的、较高辨识度的、能够为人所熟知的图像,并将这一图像作为升华的最终图像结果。
3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异同分析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着一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图形图像的设计、应用以及理念上都有一定的系统和相通之处。
3.1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共同点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共同点中,首先较为明确的共同点是二者的应用基础,设计人员如果要进行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或视觉传达设计,首先均要有色彩、绘画、平面设计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在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学习中,二者也是相通的,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都有设计发展的历史基础,并以当代的设计思潮为引导,在设计创作上,均以美的艺术为前提,通过点、线、面、体、光线等进行排列和组合,将上述基础元素应用于设计当中,将符号等设计元素应用于设计当中,并将上述元素进行再创造,得到新的设计效果,也拥有相通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背景。
3.2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不同点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不同点包括设计背景不同、目标任务不同、创作原则不同、技巧方法不同等。
设计背景不同主要体现在二者的出现时间上,视觉传达设计的产生时间是二战后,在广告设计中融入了绘画的元素并加以推广,这种广告设计方法使得商品的流通传播方式得以转变,并由此改变了以后的沟通系统。而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则发生于计算机产生之后,其产生时间为上个世纪末。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改变了许多行业的工作方式,特别是打印机的配备,使得图形图像设计由传统的人工手动设计转变为计算机的图形图像设计,并将设计的精度与广度大大的提高。
目标任务不同,虽然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都在某些相同的领域有发展和应用,但在目标任务上却完全不同,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任务是创造美感与动感,设计具有特点的形象与媒体动态的图像。而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主要热舞,则是将动态图像与静态图像相结合,在计算机当中创造二维或三维空间。
创作原则上,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主要创作原则是通过软件的帮助,将色彩与图形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更为立体的图像素材。而视觉传达设计则主要关注在形象、意象等方面的设计,图像素材无需自行创造,图像素材的融合才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方式。
技巧方法不同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方面,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核心技术是广告设计、产品包装等方面,理论上的知识较多,而图形图像设计更多的体现在视频编辑、照排印刷等技术性较强的内容上,具有非常高的技术应用特点。
4 结语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都是当前较为关键的设计体系,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并在相通的领域中得到了许多合作,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能够提高设计的精度与立体感,而视觉传达设计则更能够提高人们对设计效果的感知,二者都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范丽萍.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4(4):83-84+99.
[2]龚良彩.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20):181+232.
[3]张金龙.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117-118+153.
[4]邵玉兰,赵昕.关于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3(3):45-46.
计算机视觉的基本任务篇2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高职计算机公共课实际现状,探讨其课程改革问题。鉴于学生对本课程缺乏兴趣、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就如何提升高职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思考,阐述改革的必要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实施方案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改革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高职学校在非计算机专业中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并把它作为学生毕业时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已影响到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现状和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三校”(技校、中专和职高)和普高,“三校”生与普高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有着较大差别。另外,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生源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也都存在着差别。
2.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性、自觉性不强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培养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其计算机信息素养,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服务的技能。但由于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觉得计算机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对专业技能习得影响不大,因此不重视这一课程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不上课、上机玩游戏等现象较普遍,给课堂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课程内容重复
目前,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组成内容已基本定型,可大致总结为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Word、电子表格系统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六个模块。部分高职院校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对以上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如有的增加FrontPage网页制作和Flash动画制作等。从这些内容模块分布来看,都与学生初、高中曾经学过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不同层面的重复,致使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中已经掌握的内容缺乏新鲜感,因而失去兴趣。
4.将证书考试等同于课程考试
在各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规定了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计算机相关等级证书,这项措施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同时也可为学生更好、更容易就业增加砝码。只是,将证书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考试成绩,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则多有干扰。教师为了让学生过级而进行教学,势必会变成典型的应试教学,授课教师不得不按照考试的大纲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必然会忽略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练习。教师为了追求考试合格率,大部分学生为了顺利拿到证书,他们都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讲授和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学生只要在最后一个月的知识巩固过程中,跟着教师有针对性地做练习,大多数都能通过考试,而考试中所涉及到的操作内容,却仅仅只占应学课程内容中很小的一部分。并且,这种状况多年来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造成学生平时学与不学、是否努力学都一样。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根本没有可控制性,平时安排的操作练习内容,自觉的学生会完成,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不会按照要求完成,甚至连最基本的学习考勤都无法保证。这是因为,操作练习等基础性训练并不会影响到学生能否参加过级考试,也丝毫不影响过级考试的分数,给日常的教学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以至于有教师反映,许多学生即使过了级,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是很低。
5.教学以讲授为主,采用灌输式教学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说:“一个好老师往往说得很少,他主要让孩子自己去悟。”计算机课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一定要多动手实践。但是,现在的计算机课教学却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往往先把学生要操作的内容演示一遍,然后布置一个同类型的操作题,让学生去练习。甚至在上实训课时,先对着实验册示范操作一遍,然后学生再通过看着实验册中的详细步骤来完成实训内容,书一合上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在讲Excel的“序列填充”时,笔者曾经进行过对比教学:第一个班按正常的讲授法,先演示然后让学生练习;第二个班采用学生研究性学习法,教师先不讲,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先是一个学生找到在“编辑”菜单中的序列填充,然后大家相继找到了。在之后的测试中,笔者发现第二个班的学生基本都能顺利解题,而第一个班中竟然有部分学生反映没听教师讲过相关内容。
6.合班上课及课时安排
由于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欠缺,导致计算机公共课的学习多采用合班形式上课。上理论课时,合班人数几乎都高达90到100人。而操作课则分开上,由不同的教师讲授,与合班上理论课产生了矛盾,如果合班中某个班因某种原因不能按照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就会拖累与其合班的另外班级。
在课时分配上,由于基本上都采取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的模式,各占50%课时,而在实际的实验课中教师往往还会占用一些时间来讲实验内容,使得学生真正操作的时间少于一半,对学习非常不利。
二、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改革设想
1.教学内容
计算机知识体系庞大,虽说懂得的计算机知识多多益善,但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三年的高职学生要能成为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却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上要精选,要从基础性、够用性、实用性、先进性、系统性等原则出发选取教学内容。
(1)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实用性强、符合工作实际的内容。比如,讲授基础知识时,先通过课件演示计算机的构造和拆装机过程,有条件的情况下,再带领学生实际观察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并挑选部分学生动手组装计算机;讲授Word图文混排时,结合报纸、杂志的排版来示范,突出其实用性;讲授Excel电子表格时,结合班级成绩单的制作与管理,解决实际问题;讲授PowerPoint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作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电子演示文稿,既锻炼了相关技能,又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讲授Internet操作时,每个学生都上网查找指定范围的专业知识,并使用E-mail收发电子邮件及QQ即时通信,充分应用现代办公手段。
(2)计算机的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的整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观念从“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上来。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对每个知识模块精心设制一个任务,把知识点隐藏在各个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通过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促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转贴于 (3)开展计算机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每周4学时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来说,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应该对这些学生多加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实质性内容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课件制作、广告设计、动画制作,等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增长学生的见识。这些,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就业需求,是非常有益的。
2.教学方法
(1)使用多媒体教学,加强教学效果。理论教学使用课件演示,适当地使用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素材,提供直观的知识,不仅增加视觉、听觉效果,使课堂更生动有趣,而且使知识更易理解和掌握。可以利用机房的教学管理软件,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也可有效避免学生开小差、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加强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监督。
(2)重视教学的实验环节。加强实验环节的主要方式有:①充分利用课内实验时间,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②增加课外实验时间,开放计算机室(实验室),使之成为学生潜能得以发挥的最好场所之一。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上机的热情,加以积极引导,利用完善的管理、良好的设备、一定的实验研究项目和适当的基金鼓励,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外实验的积极性;③定期举办计算机录入大赛和网页制作等计算机操作比赛,使学生学然后知不足,反过来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以求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3)重视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部提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同时,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公共课改革中,以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全面提升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教改质量。
三、改革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化教学
恰当的评价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特点,教师应该重视过程化评价,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采用课程考试与证书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执行考勤制度,过程作业每学期至少5次,将平时考勤和过程作业按50%、等级考试按50%分别计入总评成绩。这样,学生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证书成绩×50%,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或考试投机取巧的行为。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因此,在实施计算机教学改革中,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动态,熟悉学生专业特点,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其次,要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穿插到教学中去,促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新颖性。同时也把知识更新作为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步伐的有效途径。
另外,学校的硬件建设也很重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最好能够做到各个班级单独上课,并且把上课地点安排在机房中进行。在课时的分配上,多倾向于实验课的练习。良好的学习条件会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好的帮助。
计算机视觉的基本任务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大学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混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06-04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10年中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普及,对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一,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定位;其二,由于地区的差异,同样的信息技术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和开设的情况都不一样,受到区域经济、教育条件的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相差较大,这种严重的差异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其三,由于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地位问题,导致学生对于课程不重视、学习不主动的情况比较严重。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必须改变不管专业、学科,不管学生水平,统一模式、统一内容的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应用能力普遍较弱
一直以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都普遍存在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为了研究这种差别究竟有多大,小组以贵州师范学院大学一年级新生作为调查的对象,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进行了相关的调查。调查按班级为单位开展,以体现班级的学生差异。共调查了10个非计算机专业,26个班级,1114名学生,这些学生分别来自14个不同的省、市。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研究小组建立了问卷调查网页,采用无记名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学生中小学所处的信息技术基本环境、学生对于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的认识和评价、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行测试三个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在2010和2011级学生中,从小学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占27.8%,初中起点的占53%,有16.2%的学生表示从高中才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有3%的学生表示从未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开设的时间长短、课时量多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对学生进行的信息技术水平测试中,研究小组针对学生的基本理论、技术运用、解决问题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学生的测试得分差异最大的班级合计得分最高分为70分,最低分为10分,平均分为20.59;差异最小的班级,最高分为44分,最低分为8分,平均分为20.73。在被调查的1114名学生中有近30名学生连鼠标的操作都不熟悉,但也有近50名学生取得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及以上证书。另一方面,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97%的学生在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调查显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掌握较好的”,占20.5%;“虽然有开课,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占到被调查对象的半数以上,达67%;甚至还有12.5%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上课时自己大部分时间用于上网、玩游戏。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落后地区的硬件条件限制严重影响了学生和教师对于课程的态度,导致有67.1%的学生觉得对信息技术课程不感兴趣。
从调查结果中看到,一方面,各个班级都表现出了很大的个别差异。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无视这种差异,对学生采用一个起点的授课方法,这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不想听,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有些基础的学生自以为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技术而忽视了进一步的学习。这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不强。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1]。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上课听教师讲授的内容表示当时都能听懂,但是遇到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教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缺乏举一反三的实践应用能力。
1.2 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增加的矛盾
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其中需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应地要缩减课程的学时,当然也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增加。内容的增加与学时的缩减形成了一个矛盾。教师总感觉课程内容讲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学生也常常觉得教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2.1 三层次课程结构的建立
从学校的层面开设三个层次的计算机课程。
第一是基础层次必修课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2]。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意识,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差异,在这一层次应该建立非常方便的入学考核体系,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申请,学校统一组织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可以直接越过该层次的教学。
为了避免出现单纯的技术考核而导致的学生不重视应用能力的问题,考核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利用考试系统对学生的基础操作进行考核,由考试系统自主评分,这样学生进行测试的时间可以相对宽松,同时也减少了由于学生盲目申请给教师带来的大量工作量;通过考核的学生再参加第二阶段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对某个软件的考核转换为一个或几个专项任务,由学生自己确定解决的方法,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这一部分由教师人工评分。只有通过了这两个阶段考试的学生才可以免修第一个层次的课程,但必须进入第二层次的学习。
第二是应用技术层次,该层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需求进行自由结合,必修其中的一门课程,如Flas制作、CAD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影像编辑、课件制作等。
第三是程序语言层次,根据学生的专业,该层次为理科学生的必选课程,文科学生则可以选修该层次的相关课程。该层次解决的是程序设计语言的使用、程序设计的思想,培养学生开发程序的能力。
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层次”结构,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更全面。
2.2 共性任务与专业任务结合,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次研究在教学模式改革中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形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是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在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任务。这个任务既要有可操作性,也要有一定的拓展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任务设计时必须注重任务的实践性。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中,任务设计时采用共性任务和专业任务两种形式,也就是说某些任务是大家共通的,但有的环节不同的专业给予不同的任务,这个任务必须是与学生的专业相关联的,以此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设置任务并对任务中的案例进行设计制作的人员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二是长期在学校从事平面设计的教师;三是相关的专业教师。
1)共性任务的设置。共性任务的设置主要依据几个原则:首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其次具有典型性,能够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能够充分利用软件的某一类功能,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再次具有拓展性,能够让学生有思考和发挥的余地;第四,案例的设计要多样化,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可以有较大的选择性;第五,案例的制作要注意细节,质量要高。
共性任务设置一般针对大家在实际生活学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设置。比如以开箱见硬件的形式,以自己用配件模拟组装一台电脑为任务,来学习微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让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使用需要来对电脑配件进行选择,并进行组装。网络部分以在学生宿舍内组建一个小的局域网为任务来学习,通过这个任务学习网络中的基本概念,路由器、交换机的原理及各种常见的组网方法,网络的工作原理等。在调查中,88.6%的学生都学过Word软件的使用,所以Word任务的设置主要考虑工具、命令的灵活运用,如海报的设计、简历的设计、宣传册的设计、长文档的编辑与论文。每一种任务都有多个案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选择。教学实例充分融入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美工设计人员的优势,首先就给学生在视觉上形成冲击感,但所有的功能都通过Word软件的灵活运用,利用它本身的功能来完成,并不需要借助外部软件来实现,让学生感觉通过以往的经验不知道如何去解决,想知道如何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专业任务的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任务的设置还应该打破公共课教学中的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应该有针对性不同的教学案例,也就是应该有相应的专业任务。比如在PowerPoint的教学研究中,针对不同专业选择该专业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为了同时兼顾专业特点与教学需要,案例的选用要尽量选择功能比较完整,能够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尽量融入其中。另外在研究中为了保证教学的严谨,还将学科案例交由各学院的专业教师进行审查。
在研究中,针对中文、外语、地理、化学、物理、旅游等不同的专业,选择优秀的精彩案例,对案例进行改进。改进的原则基于以下几点:首先,案例要体现PPT的所有常用的功能;其次,能够体现自己的专业特点;再次,案例的制作不要借助其他软件来完成;最后,案例要具有可操作性,难度适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软件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要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由于使用了贴近自己专业性质的任务实例,而且实例本身制作精彩,在教学中展示任务时学生首先是一片感叹之声,这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针对不同的专业,案例中除了共性的任务以外还要反应出专业的特点。比如针对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对于声音文件的处理,声音的控制等这些专业的任务都应该在案例中得到体现。对于物理专业,案例中加入了用PPT设计教学动画、实验影像的加入与用控件进行控制等;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加入了创设情境、声音的连续播放等,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由于专业任务的设置中,PowerPoint部分的专业特点体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在教学效果的调查中列出了6大类的教学内容,有8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PowerPoint的案例最感兴趣,这也说明了专业任务对于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是明显的。
3)设计三个层次的任务进行教学,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学习。在设置任务的时候,将任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的学习。这一部分的任务以教师讲解为主,用以缩短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这个层次的任务主要包含一些相对比较固定的操作步骤,由于任务比较固定,就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等渠道,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能够很快跟上学习的步伐。
第二个阶段是解决问题。设置这一层次的任务时,要注意不要从单个菜单或者命令的功能来设置任务,要把任务设置为一个整体,从任务的提出到任务的分析再到任务的实现。由于有了第一层次任务的基础,教师在这一层次的任务里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在任务中设置陷阱,让学生在用前面的知识解决任务的时候,遇到问题,产生需求,从而形成要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比如在设计Excel的任务时不能简单地讲解各个函数的公式、图表的用法,而是基于数据管理的思想,在第一层次任务的基础上设置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如要完成一个学生信息管理任务,先是学生的基本信息表的建立,在这里要解决有些什么数据,它们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怎样输入数据才方便管理,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然后是各个学科数据的管理,在这个环节要解决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减少数据的冗余,数据是如何计算的这些问题;第三是基于各个学科数据表的制作,在这个环节来解决各种不同的数据分析任务如何完成等问题。在讲解命令工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和流程。
任务的第三个阶段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前面讲到的知识,自主设计解决的方案并实施。这个部分的任务往往是和学生的专业有联系的。比如市场营销专业在学习Excel的过程中,给他们设置一个任务,要求能够用Excel来解决商品的管理。在任务中要求实现商品的正确录入、出入库的管理、汇总报表的形成等。由于在前面的任务里学生学习了基本的操作方法,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具备了解决第三个层次任务的能力。在完成第三个层次的任务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选择程度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通过学生的讨论实践来共同解决问题。这个步骤可以放到课下来完成,在课堂上任意抽取小组中的某个成员来阐述问题解决的步骤、方法,作为整个小组的成绩,从而促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认真地参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里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后期调查。为了对比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学生的兴趣变化,在学期结束时对765名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从图1所示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学生的变化非常明显。在考察学生对于教学案例的内容、运用方式的调查中显示,有86%的学生认为案例使得这门课的教学变得有意思,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的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2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1%的学生表示不赞同。
2.3 基于混合学习的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弥补课时不足的矛盾
在调查中发现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由于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还会一直存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需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根据美国Learning circuits的解释,混合学习(BL:Blending Learning)被认为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在课外利用课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构建服务于总体教学改革的网络辅助教学的数字平台,以此实现“网络辅助学习+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从而实现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改变,使得教学手段和方法呈现多元化,扩展教学与学的空间,增强教与学的效果。
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平台上应该包括三个功能:一是课堂教学的重现,这一部分通过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方式提供一个再次学习的机会,以满足学生重复学习的需求;第二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提供课堂外的学生任务和相对应的素材,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第三是提供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
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分为两个大的层次:一是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密切联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网;二是用于拓展学生知识的计算机自助式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如图2所示。
计算机自助式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采用纯视频教学和全程语音讲解,每一个视频针对一个知识点,通过对各种软件视频的自助式点播,帮助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提高计算机操作技巧和水平。数据库系统内的学习视频涵盖平面设计类、影视后期设计类、网络程序语言类、计算机程序语言类、网页网站设计类等12大类,包含75种软件,146个版本,超过1.5万个学习视频,总学习时长超过1000小时。该层次平台的应用,主要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3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应用能力欠缺等,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课题组经过多年总结分析,在三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改革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采用共性任务和专业任务组合设立三阶段的任务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需求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对于学生兴趣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案例任务的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案例任务的设计,要适应不同的需求就要逐渐建立一个大的教学资源库;用个别的实例来限制教学,就会背离大学的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同时,教学资源库的完善对于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问题也非常关键,只有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这个资源库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才能真正体现出这种方式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文英.基于网络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21):11-14.
计算机视觉的基本任务篇4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建设能适应多种需求的大型人工标注数据集是目前的热点,莲花山人工图像与视频标注数据集(LHI dataset)[1]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其数据量约为6万张图像、88万标注物体对象以及约88万帧视频画面、 676万标注物体。本文探讨怎样根据图语法模型进行视觉知识表达,并设计一个与莲花山图像数据集相配套的数据库框架。 ?
在建设莲花山图像数据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
a)对怎样标注以及怎样表示通用视觉知识这两大视觉界数据集建设的难题,本文尝试作了解答。尤其是标注结果需要满足多种各不相同的视觉研究任务。?
b)开发一个合适易用的标注工具,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标注任务。根据不同的视觉任务定义出一整套标注规则。?
c)提出一个自顶向下的框架,以及相应的自动/半自动算法,用于规范与加速标注流程。?
d)建设一个结构良好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合适地表达视觉知识或视觉模型。?
e)数据库发挥对模型与数据的桥接功能,将标注数据与分别来自于数据与学习的视觉模型有机组织起来,并能方便地实现视觉任务所需的查询、输出功能。?
f)怎样在标注数据集与数据库上展开有效的科研应用。?
其中,议题a)与b)在此前的工作中[2]已经部分讨论,议题c)涉及的一些算法涵盖了多个研究课题,仍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基于莲花山数据集的一些研究工作在文献[3~10]中有所反映。本文重点讨论议题a)b)e),即怎样表达复杂的视觉模式,并设计与建立一个配套的数据库,用于管理这样一个大型数据集下的各种标注数据与相应的视觉知识。最后,针对议题f),以图像内容检索为例,用色彩特征进行了基于该数据库的内容检索实验。 ?
对于多任务的数据集,不同任务的数据标注有各自的标注流程与标注规则。要将这些流程、规则以及不同的数据融合到一起,本文从以下几点考虑: a)对大量种类各异的数据有良好的管理;
b)维护好各种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关联规则;
c)视觉模型与标注数据之间有良好的关联对应;
d)适应各种不同需求的数据查询与输出功能。?
在莲花山图像数据集中,使用与或图(and-or graph[11, 12])这样一个自顶向下的图语法模型指导图像标注,并将该标注过程称为图像解译(image parsing)。根据不同的视觉任务,图像内容在标注过程中被解析为多个视觉物体对象 (object)。以图像为单位的数据,经过标注和重新组织,在数据库中变成以视觉物体对象为存储单位。?
就笔者所知,目前没有很多介绍建设大型的、面向多种视觉任务数据集的文献与讨论,相应数据库设计的讨论则更少。许多专用数据集公开已久,如LabelMe[13]、CatTech 101/256[14,15]、ETH-80[16]、the Berkeley segmentation dataset[17], UA(Arizona) localized semantics dataset[18]和 MPEG-7形状数据集等。这些数据集的标注任务大都比较单一,有些只大致标注了物体外轮廓,有些只有物体的骨架形状信息,有些只有单一的尺度或者视角。由于数据结果相对简单,许多数据集甚至无须建设配套数据库。Torralba在文献[19]中介绍了MIT-CSAIL数据集 LabelMe及其数据库,由于标注数据仅仅使用了多边形边界,它的配套数据库非常简单。Schroff’s在文献[20]中介绍了如何从Internet上检索巨量的图像数据,并将其组织到数据库中,但该数据集仅对图像作分类标签,没有对图像内容作标注。由于莲花山数据集是目前标注任务最多样的数据集,本文是在使用图语法模型对复杂视觉模型进行表达的基础上,探讨怎样设计相应的包含视觉知识模型的数据库。?
1 图语法模型与图像标注?
1. 1 与或图模型?
自然场景是高度复杂而又高度结构化的,这种结构化正是图像语法的根源。从统计的观点来看,图像中的某些元素在一起出现的概率很高,通过一些组合规则和相互关系,它们形成新的、更大的结构元素。
通过对这一现象建模,采用与或图作为视觉知识模型,如同容器一样,来包含它所表示物体的所有表现形式。这样图像语法可以表示客观世界中视觉模式的多层次构成特性。?
图1是与或图的例子。一个与或图可由五元组
G=(S,VN,VT,R,P)表示。
其中:S是根节点;V?N是非叶节点,分为与节点和或节点;V?T是叶节点;R是两个节点之间的关系;P是与或图上的概率。与或图有三个关键概念:?
a)或节点(or-nodes)。它属于可配置变量,根据各种可能性的大小可选择不同的孩子节点,从而反映出该节点结构的可变性。在每个图像实例中,一个或节点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子节点作为最终确定的配置。?
b)与节点(and-nodes)。 表示它下属的孩子节点按照一定的空间关系同时组合,是一种物体分解规范。这些孩子节点中有的可以是或节点,有的可以是与节点,根据其自身的可分解性来确定。?
c)叶节点(leaf-nodes)。它代表模板,即具体的物体形状。通过与节点和或节点的不同赋值,能够选择、拼接出不同的物体实例,这就是产生式模板。?
与或图表示继承了传统基于语法结构方法中对物体多层次分解与构成特性建模的优点,同时结合了基于外观模型方法来建立语法结构基元与真实图像的对应,以及建立结构基元之间的空间和语义关系。从数学上来讲,它有机地结合了随机上下文无关语法模型(SCFG)与马尔可夫随机场(MRF),得到随机上下文相关图像语法,同时从数学上定义一个视觉概念;它能完整地表示物体的结构、几何、外观以及概率方面的信息和模型。与或图的定义是通过递归方式进行的,为此它能非常容易地通过合并来产生更大的与或图。?
通过与或图这样一种统一建模表示框架,从图像中识别物体的推理计算就表现为通过图像自底向上地对图像数据进行计算,同时结合所建立的物体与或图表示模型作为自顶向下的视觉知识指导,共同来求解图像的解译图(parse graph)。其中每个节点的标注(label)表示识别结果,同时解译图将物体的分解情况和各种关系情况,通过一个图结构表示附加在图像上。这与传统的识别算法中只是简单地通过给图像中的每个区域赋一个物体类别的标号相比,对物体识别和表示有了更加全面的解释,更符合人的认知机理,也能支撑后期更上层视觉中更多的实际应用开发。?
1. 2 图像解译?
对与或图G作一次遍历就可以产生一个解译图PG。其中必须满足两种限制:a)或节点开关变量概率与其在实际图像训练集中出现频率的匹配,如同在随机上下文无关语法(SCFG)中的做法一样;b)每个节点与真实图像块之间的各种统计特征的匹配,如Frame模型[21]的方法。解译图PG的概率为如下的Gibbs形式:?
p(G,Θ)=(1/Z)(Θ)p(t)exp{-E(g)}
?
其中:E(g)是总能量,非参数形式,用来表示所必须满足的能量约束情况,它需要通过从实际正样本中学习得到:?
E(g)=log(p(T))+∑i∈T∑R?1Na=1α?ai(??a(ti))+∑〈i,j〉∈V∑R???2Nb=1β?b?i,j(??b(vi,vj))
?
总能量中,第一项表示随机上下文无关语法;第二项对节点自身的几何和外观属性进行约束;第三项对节点间一致性和相容性进行约束,即对相互的空间和语义关系进行能量约束。通常使用的是马尔可夫随机场来建模,所以该模型整合了SCFG和传统的MRF模型。?
完整标注后的图像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a)解译图。标注图像的分解结果,包括物体的属性、命名、相互间的关联信息等。?
b)物体。标注图像中的视觉对象实体,包括物体本身,或物体分解的部件。?
c)与或图(and-or raph)。视觉数据的知识模型。?
d)模板(template)。同一类数据在形状空间上可能重复出现的模式。常规标注任务中,每个物体均和与或图的某个叶子节点上的模板相关联。?
图2是将一张图片解译的例子。图像首先分解为物体和背景,然后物体(自行车)再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如果图像分辨率足够清晰,部分仍然可以继续分解(如图3(h)中的学生)。解译过程对应解译图中自顶向下的箭头,生成解译树;进一步通过设置物体间的关系,如遮挡和支撑关系,来描述场景内物体的组织结构,即添加水平连接表示关系,将解译树扩充成解译图
标注内容包括线描图(sketch)、图像区域块(region patch)、遮挡线以及一些其他属性线等。同时还按照与或图的规范对解译树的每个物体节点命名。每一个线描图对应与或图中的一个与其形状最接近的线描模板。如果没有相似模板,则该线描图被导入到与或图中成为新模板。根据不同的视觉任务,标注数据还包括了一些其他信息,如场景事件信息、三维信息等。?
目前,笔者已经得到了几百类物体、场景的与或图,以及相应的标注结果。图3给出了几种不同标注任务的结果示例。
其中:(a)为物体类别的与或图; (b)为线描标注; (c)为人脸标注; (d)为三维场景标注; (e)为文本标注; (f)为航拍/卫星图像标注,只标出目标的区域块; (g)为体育场景标注,含分割、地平面、人体骨架和脸部等的标注; (h)为物体的解译图。 ?
2 数据库设计?
在标注阶段,视觉数据是以图像为单位。在数据库中,视觉模型的实例变成以标注的物体为单位。解译图中的每个节点、每个物体均作为一个数据实体记录在数据库中。?
怎样将这么多种类不同的复杂数据有机地组织起来,并且桥接好视觉模型与标注数据之间的联系,是笔者在为数据集设计数据库时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最终使用一个两层架构来设计数据库,设计为视觉知识的概念模型与标注数据两部分,进行分层管理。?
数据库由两个逻辑层次组成,第一层记录模型,含与或图及模板数据;第二层记录标注数据。?
图4是这个两层数据库模型的示意图。第一层记录的是与或图数据,即视觉模型;第二层是对图像进行解译的标注数据,以物体为记录单位。两层之间数据的映射关系也是一种标注数据,代表着从知识模型到数据之间的关联。通过这个有两个概念层次的数据库结构可以将模型与数据有机组织起来。而怎样对这两层数据进行索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 1 与或图数据索引?
使用类别(category)树上的虚拟节点来组织管理大量的与或图。第一层的与或图数据,按物体类别索引。如图5(a)所示,增加一个虚拟的物体类别树来管理数量众多的视觉知识模型。物体类别树是对物体分类的一个层次化的虚拟概念,每个虚拟节点可链接到一个含真实数据的树状与或图上。图5(b)是该层数据的管理界面。树型列表的每一个节点均可被移动、删除、重命名,或者创建新节点。每个叶子节点均可绑定一个与或图,而与或图中的每个叶子节点对应一个模板。这样,图4第一层所给出的三部分数据便可互相关联起来。?
计算机视觉的基本任务篇5
在高校,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学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分为计算机理论基础和计算机实验操作基础。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实验课程教学占用一半多的学时。课程对于实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内容和操作技能。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也积极地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采用或示范操作模式或集体操作练习模式或学生自主练习学习模式,但往往事倍功半,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好。
1 实验教学的现状
1.1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本文由收集整理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实验教学中,往往采用两种形式。一是教师首先在教室里布置实验任务,讲解实验任务、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然后学生到计算机机房去自由练习,辅导教师随堂进行实验操作辅导。这种形式对于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学生来讲,基本上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二是在机房,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操作,大家做一样的操作步骤,教师发出操作步骤指令,学生跟着做。我们曾经进行过这方面的教学探索。此方法的不足是体现不了学生的层次,学得快的往往感觉没意思,学得慢又跟不上。1.2 实验教学效率低。对于上面分析的两种模式,都有教学效率低的特点。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完成实验操作教学任务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完成程度差。1.3 实验教学学生感觉抽象。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资源有限,不能进行一对一的示范辅导。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只能随机针对部分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对于教师的实验教学任务的讲解,只能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去进行,他们往往感觉抽象,没有形成具体的实验操作技能。1.4 实验教学学生无所适从。对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往往存在一些不足。有基础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在实验课上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没基础、喜欢被动学习的学生在实验课上经常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实验操作课能够尝到什么。甚至有些学生没了兴趣,干脆次次打游戏。1.5 实验教学教师、学生互动性差。由于存在教师或机房辅导教师资源少,参与实验教学的学生数较多,教师不能做和学生一对一的互动教学。带来的后果是教师讲解花了很大功夫,但和学生互动少了,学生应该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没能够完成。
2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简单的说,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人机交互的技术。多媒体教学,通俗地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完成合理的教学过程。2.1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和示范性。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由于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即能够将实验教学内容用图形、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直观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系统里能够运用计算机、投影仪、扩音器等多媒体设备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示范,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操作步骤,得到实验操作知识技能的传授。2.2 多媒体教学能让教学内容形象、具体。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够呈现直观的图片、视频,教师能够将枯燥的实验教学内容制作成形象、生动、具体的多媒体课件。在示范教学中,实验操作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能够让学生感到生动、有吸引力。2.3 多媒体教学能丰富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具有多层次多方法的展示方式,所以多媒体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让实验操作教学不再是教师枯燥的讲解,能够多方面给学生示范操作。2.4 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事倍功半,对学生讲解很多,但学生领悟得少,教学效率低下。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将学生认为繁杂的操作步骤直观地示范给学生,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理解和认知实验操作技能,大为提高教学效率。2.5 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生动、具体、形象地将实验教学内容运用声情并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不再是传统模式下单一的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学习任务有了直接的感官认识,对学习有了极大的兴趣,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3 多媒体模式下的实验教学
在对实验教学进行多媒体模式的研究探索中,我们对传统计算机机房进行了多媒体系统改造,使之适应多媒体模式实验教学。3.1 运用多媒体直观地进行实验教学操作示范。在计算机机房,装配了多媒体系统,使实验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实验操作任务展示给学生,能够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示范。学生在下面能够跟着教师的示范操作进行练习,对于实验操作技能的把握是直观得到的。3.2 运用多媒体高效率完成实验教学。以前的实验教学成效不高,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不一。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教学效率不高。运用多媒体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教师能够一次性在教学系统里将实验操作步骤及操作成果示范给学生,学生能够高效理解和接受。3.3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对实验教学产生兴趣。学生对于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态度是想学好却又学不好,特别是很多教师一般是在课堂上利用书本讲一讲实验操作,然后让学生在机房自己参照书本去练习,学生在自己揣摩练习中往往得不到直观感受,到后来就没有多大学习兴趣了。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将实验操作集体示范给学生,学生有了直观感受,感觉实验操作不再是那么困难,对于实验操作就有了学习兴趣,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就能事半功倍。3.4 运用多媒体让教师和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及时互动。实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要能够在第一时间辅导学生的操作练习,学生在实验操作练习中有了疑问或错误要能够得到老师的及时点拨和帮助。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前面谈到,由于师资的原因不能做到老师及时对每个学生都能指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老师可以得用多媒体针对学生的错误集体进行指导,学生能够及时将自己的实验操作问题和成果发送给教师。在多媒体模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互动。对于实验操作技能能够快速掌握。3.5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互助学习。计算机基础实验操作课要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互动以外,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也是重要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系统,学生相互展示实验操作,相互进行操作学习评价,相互进行疑难解答,在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真正团队合作共同学习的氛围。
4 结束语
计算机视觉的基本任务篇6
【关键词】基层医院 财务管理 市场竞争
在基层医院管理中财务管理是重要构成部分,占据重要地位,对基层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基于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院必须不断改进并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对财务工作实施动态化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确保能为基层医院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一、当前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1、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在国内,很多基层医院经营的主要目的都不是营利,而是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医院需要的资金都是国家财政部门统一分配,这就使得一些基层医院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不重视医院的财务工作。2、很多基层医院的预算编制显得很随意,只为应付上级检查;在执行过程中更是随意与盲目,“哪儿需要就朝哪儿钻”。3、缺乏规范的会计凭证以及账簿管理。在填写与传递会计凭证以及登记、结账核对会计账簿等方面,同会计制度的标准还存一定差距,如:签章不完整、凭证摘要书写缺乏规范性等问题仍比较明显,尤其是在调整人员时,未落实交接手续的监督管理,或是交接手续过于简单。4、流动资产管理不完善,鉴于基层医院缺乏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法,使得财务管理显得很混乱,有很多漏洞,责任也较模糊,重供给轻管理和重钱财轻物质的情况比较明显,进而导致物质浪费、流失等问题[1]。
二、基层医院财务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市场竞争意识
基层医院在经营过程中要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救死扶伤,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情况,不仅要接受各级政府以及财政部门分拨的资金,还要对这些的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管理,增强自身市场竞争意识。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类私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数量的增加,基层医院怎样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下去,是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重点。本文认为,基层医院必须树立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自觉树立较强的风险和竞争意识,紧抓每一个发展机遇,促进财务管理的创新和改革,进而确保基层医院能在新医改背景下以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稳定发展。
(二)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能有效约束基层医院员工的行为,确保其严格、认真、自觉落实各项财务工作。基层医院应针对采购、保管、现金收支等业务制定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强化对医院物品及收款的管理;严格财务预算,制定定期分析检查制度,查找发生额度同预算间的差异因素,及时作出调整和控制;基层医院应基于适度授权基础上,制定完善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明确规定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权限以及授权批准范围,确保其自觉履行职责,肩负责任;基层医院还要对各项收支活动展开合法、合理的监督与控制,并积极展开外部监督,有效解决漏洞、浪费、流失等问题。
(三)有效落实预算管理措施
基层医院在财务预算时必须要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基于基层医院的长远发展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与变化,
计算机视觉的基本任务范文
本文2023-12-18 17:28:50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