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范文(13篇)
中班教案是教师根据幼儿教育需求和课程目标所设计的一套具体的教学计划,它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我觉得我们需要编写一个中班教案了吧。如果你正在编写中班教案,可以参考一下以下范例,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径。
古诗元日中班教案
1、学习本课得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得欢天喜地、热热闹闹得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得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得美好愿望。
4、,初步了解诗句得意思,提出不懂得问题。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得意思,说说自己得理解。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得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得?(指名结合自己得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得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得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得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得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得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得内容,感知元日热闹得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得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得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得话说说大概得意思就可以了)。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得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得资料,了解有关春节得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得时候,你们得心情怎样?为什么?(感情春节快乐、幸福、热闹得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得什么节目?为什么?
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热闹、欢快。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赏”几个方面进行,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深刻的内涵,从而受到启迪。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理趣诗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随堂测验。
一:解释下列词。
题:__西林:____只缘:_____不识:____横看:__。
二: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题西林壁》前两句写,后两句写,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参考答案:
题:书写。
西林:西林寺。
只缘:只是因为。
不识:不知道。
横看:正面看。
二
1、宋苏轼三苏《惠崇春江晓景》横侧远近高低庐山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写景明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4、横侧远近高低。
三、c。
中班古诗教案
画有古诗中景象的图片一幅,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复习古诗《清明》,请全体幼儿一起朗诵1—2遍。
(二)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1、小朋友有没有记得《清明》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啊?(春天)。
2、对了,春天到了,那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发现春天带来的变化呢?(幼儿自由回答)。
(三)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2、地上和河里的花瓣是怎么来的呢?它怎么会落下来的'啊?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这是因为,在春天的一个晚上,下了一场雨,到了早晨的时候,树上的很多花瓣就飘落了下来。当时呢,就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诗人,看到了这些景象,他就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幼儿一起跟教师跟读两遍。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让我们来听听看这首诗到底是怎么写的。(教师播放课件)。
(四)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小朋友们都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啊?(春晓)。
2、教师讲解诗的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当诗人醒来后,听到了外面都是小鸟的叫声。诗人想:昨天又是风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来。于是他就想到要写一首诗,古人写诗常常能用短短几句话就能把一件事说清楚。
3、下面请小朋友们听老师来读一遍。教师朗诵第一遍。
4、教师朗诵第二遍,幼儿边看图片,边联想诗人所写的景象。
(五)幼儿学习朗诵。
1、古诗中有的词语有很多意思,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朗诵时要慢一点,音要拖的长一点,别人才能听的懂。
2、幼儿师范朗诵诗3—4遍(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朗诵等)。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在家学会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鼓励幼儿相互学习,并要求幼儿回家后把今天学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在家还可以学一些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对于某些幼儿来说,已经在家里和家人学习过了,因此比较熟悉,但是绝大多数幼儿并不理解古诗内容,所以在本堂课的教授中,重点让幼儿在理解中学习,而不是单纯的灌输,幼儿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也比较浓厚,所以课堂氛围比较好。
中班古诗教案
1、通过倾听故事,理解古诗中“复”、“待”、“蹉跎”、“暮”、“坠”等字、词的含义。
2、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语言的特点。
3、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古诗,知道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1、相关图片。
2、古诗录音带一盒。
1、欣赏、理解故事《等明天》。
指导语:为什么下雨的时候小猴子没有地方躲雨?
2、完整欣赏古诗《明日》,初步发现古诗语言的特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
指导语:诗歌里说了些什么?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3、再次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指导语: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朗诵配乐古诗。
附:
明日歌。
(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夕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古诗工于音韵,注重意境,句式工整,朗朗上口,是一种很好的文学作品形式。怎样让幼儿通过活动记住一首古诗,并了解含义呢?古诗的选择最为重要,既要简单易懂,又要便于幼儿用语言、动作来表现。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反思:
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赏”几个方面进行,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深刻的'内涵,从而受到启迪。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理趣诗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中班古诗画教案
教师提问,让幼儿了解风的知识,引出古诗《风》。
师:“今天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它能让红旗飘起来,让风车转起来,猜猜它是谁?”
二、分段学习。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了解风的作用,根据课件分句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师:“看!风娃娃来到树林里,把树叶从树上吹落下来。我们一起念解落三秋叶。”
2、教师指导,幼儿模仿学习风的动作,感受风的作用。
师:“谁能用动作学一学树叶是怎么落下来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看!”
师:“咦!江水怎么了?大家用动作学一学。”
师:“不好了,风娃娃来到了竹林里,竹子怎么样了?你能学学竹子是怎样的吗?”
3、完整播放课件,加强幼儿对古诗《风》的理解。
师:“古代有个诗人叫李峤,写了一首《风》的古诗,我们一起来听听。”
4、教师引导幼儿完整地念古诗,可以适当地反复念读。
师:“表演得真棒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吧!”
师:“你们念得真好听!我们再来一遍。声音再响亮点、整齐一点,那就更棒了!”
古诗:《风》。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三、游戏“听古诗选图片”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并做示范。
师:“古诗里藏着风娃娃呢,老师念一句古诗,你看看它在哪张图片上,就把这张图片高高地举起来。”
2、适当地提示幼儿选择正确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解落三秋叶。风娃娃在哪张图片上呢?快找找。”
师:“为什么选择这幅图片呢?谁能说说?”
3、教师出示图片,分句念古诗,幼儿跟读。
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这句古诗。”
4、教师完整地念古诗《风》,幼儿表演风的动作。
师:“风娃娃想请小朋友来表演,我念古诗你们来做动作。”
四、延伸活动。
教师总结,鼓励幼儿回家继续巩固。
师:“你们真棒,都能听懂古诗的意思了。”
师:“今天我们学了一首新的古诗《风》,回家后把这首古诗《风》念给爸爸妈妈听!”
中班古诗《春晓》教案
语言、科学。
2、观察春天的季节特征。
3、探索春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有关春天的图片。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幼儿用书《春晓》。
二、请幼儿欣赏图画,想象古诗的内容。
——早上醒来的时候,常听到什么声音?
——春天的早上,我们会听到什么声音?
三、播放磁带,请幼儿猜一猜听到了什么声音。
四、请幼儿想象一下听到的各种声音,用语言简单叙述声音表达的情境。
区域教学。
1、语言教学区。
提供配有图画的故事图书,鼓励幼儿阅读。
2、美工教学区。
投放多种美工材料,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如提供彩笔和纸,幼儿可以绘画;提供彩色皱纹纸和树枝,幼儿可以撕贴、制作春天的花树;提供油泥,幼儿可以制作小蝌蚪等。
能说出家居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来源。
在上节课的儿歌学习中,孩子们对《春晓》的内容已经掌握,并且在教授儿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所以在手之舞那一环节,进行的非常顺畅,旋律模唱对我们小班孩子来说,一直都是个难题,唱名是记住了,而且唱得很好。但是画出唱名泡泡,让孩子们自己唱,很多孩子就不会。他们还是没有掌握每个不同音的唱名,所以很难边指边让孩子们自己唱,还是得有老师带领。
在感应乐句的环节,我们用纱巾开花游戏来完成的,清唱时孩子们都能依乐句表演,一旦播放音乐,能力强的孩子在游戏中,都能依乐句开花。还有个别孩子们就开始乱了,还是不能独自完成,还需要锻炼与培养。
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古诗江雪中班教案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中班古诗教案
2、帮助幼儿体验古诗的意境。
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离开了妈妈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的妈妈,想家里的亲人。
3、师示范念古诗,边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
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
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4、理解字词。
疑怀疑,误任务的意思。
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
思思念,想念。
5、幼儿学习古诗,边作指导。
师:我们一起来年一遍,能用响亮的声音念古诗。
6、反复的练习,请幼儿上来表演。
师:请小朋友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7、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
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8、讲评。给专心的幼儿颁发奖品。
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范文(13篇)
本文2024-03-02 23:23:06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