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篇1
一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回升
美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目前,各方面对美国经济下一步走势普遍较为乐观。这种乐观情绪是有一定根据的。从需求方面看,消费继续充当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支出今年前两个月继续明显扩张;投资从去年二季度起扭转下降局面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成为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因素。从供给方面看,在服务业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工业生产止跌回升,2003年全年增长0.2%,扭转了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下滑的情况,这是经济复苏基础渐趋稳固的标志。从目前情况分析,2004年工业继续表现良好,天然气、电力和矿业生产的继续稳步增长,延续了工业生产的增长势头。美国今年将举行总统选举,布什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维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以为其竞选获取有利的筹码。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财政和贸易的双赤字没有得到控制,同时,今年前3个月物价水平连续上升,增幅分别为0.5%、0.3%和0.5%,这引发了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
欧洲经济有望好转。从一些主要预期指标的情况看,欧元区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出现回升或好转迹象。反映制造业信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今年初以来均高于50的基点,其中,关于订单和产出的评价均为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服务业采购经理人信心指标的大多数构成指标也分别为2000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的信心明显增强。近期,波兰等中东欧10个国家加入欧盟,原成员国将面临一定的资本外流和工资下降压力,整体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但由于新成员国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也会给欧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俄罗斯经济将继续较快增长。政权比较稳定,经济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原油价格继续处于相对高位,这些都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日本经济进一步复苏。从当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回升的动力仍主要来自出口和工业生产。日本出口在今年一季度达到14.5兆日元(约合132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12%。由于日本企业效益得到改善,企业经营情况出现好转,破产企业连续减少,这对设备投资的增长是有利的。目前,消费尚未摆脱颓势,物价跌幅虽有所回落,但通货紧缩状况仍未完全消除。但总的来看,全年日本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与此同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也将在出口的带动下保持较快的增长。
应该说,目前世界经济的继续回升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等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风险已基本缓和,压抑许久的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明显回升,投资和消费活动重新趋于活跃,经济复苏的动力不断增强。其次,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条件大都处于多年来十分宽松的时期,都将继续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支撑。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主要是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过度依赖美国经济增长,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仍面临着许多结构性障碍;主要经济体在连续降息和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后,政策调控余地较小;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处于多年来的高位,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成本。但总体上看,全年世界经济运行前景是乐观的。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3.7%,明显高于2003年的2.6%,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4.6%、1.7%和3.1%。
二、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缓慢恢复
1.世界贸易在曲折中复苏。当前世界贸易总量温和扩张,2003年增长了4.7%。但从结构上看,出现了更趋不均衡的势头,主要表现在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03年美国逆差接近5000亿美元,创下新的纪录。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强烈抬头,相继出台了大量针对主要贸易伙伴的限制措施。这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发了普遍的不安和对立情绪。最近,欧盟已开始了历史上首次针对美国的贸易制裁,相关惩罚措施主要是对美国商品征收5%的额外关税。如果这种限制措施进一步升级为大范围的贸易战,将对2004年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国际贸易领域另一件重要事件是坎昆会议的不欢而散。在此次会议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以农产品贸易为核心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对立,导致了旨在推动世贸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磋商破裂,给全球贸易发展蒙上了阴影。不过,从世界经济运行情况看,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对贸易的扩大是有利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将带动整个国际市场需求的恢复。据联合国预测,200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5%,高于上年的4.5%的增幅。
2.国际投资情况将逐步好转。2000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放慢、股市价格缩水、公司利润下降等,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减少,到2002年跌至6510亿美元,比历史最高水平几乎减少了50%。进入2003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减少的势头有所缓解,虽然全年跨国直接投资水平仍处于低位,但资本流动在亚太等局部地区重新趋于活跃。从200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向看,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美国大幅度增加,流出略有减少,欧元区和日本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流出均大幅减少。由于国际投资流向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关度较高,估计2004年流入美国的资本仍将增加,日本、欧洲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将有所增强。
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1)外汇市场。近两年,外汇市场发生了重大的结构调整。美元强势货币地位大为削弱;欧元稳步升值,受到汇市投资者的普遍关注;日元对美元呈现稳步攀升趋势,在日本央行的再三干预下仍顽强挺升,成为汇市次强货币。这种结构调整过程在2003年发展得如火如茶并延续到2004年初。但从2004年情况分析,美元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经过较长时间的下跌,美元当前汇价已比较充分地释放了下跌的风险。而且,随着美国实体经济复苏的基础不断稳固,美元汇价已初步止跌,下一步回稳的可能性较大;而欧元和日元得益于经济基本面的支持,也不至于出现明显的下跌,国际汇市整体上可能将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2)股票市场。全球股市在2003年完成了由弱到强的转变,全球股市的涨幅是近年来较大的一年。道·琼斯指数上涨约20%,纳斯达克指数上涨约40%,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上涨10%,法兰克福dax指数上涨约30%,日经指数上涨近20%,香港恒生指数上涨约30%。这样大的涨幅同时也意味着,在经济正常增长的情况下,2004年很难再重现相同的涨幅。但从经济的基本面来看,2004年的国际股市还是谨慎乐观的。
三、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多个方面。当前国际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1.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需求增长,进出口贸易恢复,有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均增长很快,增幅分别达到34.5%、41.7%、23.4%、29%和31.9%。由于强势美元地位改变后,2004年美元可能在一个相对低价区域波动,因此我国的贸易条件仍将相对有利。另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国际贸易的扩大带来较为严重的障碍,我国外贸出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今年一季度,国外对我发起11例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调查,涉案金额3.3亿美元,特别是一些国家在特别保障条例下专门针对我国商品设立了一些非关税壁垒,将增加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难度,这种趋势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2.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当前国际直接投资重新趋于活跃,跨国购并仍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我国在此方面已出台了相关的条例,对于吸引国际购并资本将有促进作用。境外股本融资的形势也相对乐观。全球股市在止跌转升后,融资气氛已明显好转。这对我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和发行股票融资比较有利。2003年,“中国人寿”在美国和香港股市同时上市,募集资金达到35亿美元。2004年国内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均有意抓住当前国际资本市场的有利时机,赴境外融资。另外,美元贬值使欧元区和日本的投资商在我国境内采购投资品和雇佣员工的价格降低,这些也将增强我国市场对外商的吸引力。然而,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将吸引国际主流资本的流入,我国利用外资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篇2
当前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时代,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功融入世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体,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因此,充分认识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已经是我们的时代主题,更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知识。
在讲授《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的过程中,http://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变化,以及深入了解国际经贸环境以及相关的国际事务对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和意义。
当前世界处于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始于2008下半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影响仍然继续发展深化,这种形势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势头,但复苏进程不容乐观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美国、欧盟、中国等在内的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较大规模的经济救援措施,这些措施总体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扭转了经济继续下滑的危势,使得全球经济基本上转入复苏或恢复性增长的局面。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整个进程中,各国情况差别很大,形势不够均衡,新兴经济体整体表现良好,恢复势头明显,而美欧等传统发达经济体则问题较多,进展缓慢。
二、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未来的世界经济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始终停滞不前,使世界经济也很难迅速恢复。在本次经济危机中,美国金融业的问题集中爆发出来,特别是过于庞大而又疏于监管的虚拟经济饱受批评。因此,美国也提出要改进经济模式,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了新能源等领域,但是这些是不是能够提供长期的增长动力还有待观察。
另一个重要的经济体欧盟,在本次危机中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自2010年以来又发生了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希腊、意大利等国深陷其中,至今没有明显好转,严重拖累了欧元区和欧盟的经济复苏和增长,使世界经济的前景也暗淡了下来。
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目前的中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改革经济增长模式的艰巨任务,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发展显然为我们的调整增加了难度和风险。
三、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本次经济危机使国际贸易遭受到严重打击,2009年全球贸易额出现20%的下滑,是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最大降幅。当前,有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国内经济的目的,不断打压进口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升温,各国间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种倾向是非常危险的,各国已经形成的一些经济联系将受到损害,不利于各国和世界经济的恢复。
四、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问题更加突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增大
未来一个时期,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上涨,对全球经济发展可能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强。
那么这种国际经贸环境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深化,对我国仍然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1、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巨大的国际市场扩大和稳定出口,为我国更多企业开创适销的外部环境;2、是有利于我国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加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其次,绿色产业在经历经济危机后迅速在全球兴起,为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些绿色产业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要我国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就可以与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步伐一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也可以从中培育出自己的新产业和新企业。
第三,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恢复进一步突显出我国扩大内需的紧迫性。目前世界主要经济提复苏普遍缓慢曲折,造成需求增长缓慢,使我国出口增长受到外需制约的境况短期内不会得到彻底缓解;同时,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面临的贸易保护措施呈现明显增多态势,因此,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就必须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以上这些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将不是短期和暂时的,它们会对我国的众多经济领域的未来带来一定不确定性,自然会对众多大学生的学习、就业产生影响。而现实是,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大多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对外部世界非常缺乏了解和理解,造成了与大时代、大环境的脱节,比如,不少学生
转贴于 http://
对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体、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都不清楚,更谈不上根据这些分析未来的中国和世界来帮助他们把握自己的未来了。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对于学生正确认知各种社会现象、辨明不同的观点以及在各种问题上做出合理选择都是十分不利的。http://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篇3
【关键词】当前 世界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 分析
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在现代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已经从以前的单独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是指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以世界市场形成为标志,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加快了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而且大大的的优化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然而美联储酝酿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消除,日本“安倍经济学”负面效应突出等发达国家的的经济政策风险,给世界经济前景带来诸多潜在的风险。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概况
(一)发达国家及组织的经济特点分析
(1)美国的经济特点分析。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经济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形势,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下面就美国经济的当前形势进行分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它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使世界金融市场产生了剧烈的动荡。由于美国的金融风波在全球迅速发展,使得英国、德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组织纷纷向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挽救本国的金融银行系统,使其受到的损失尽可能的减到最低。为了减少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正在制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构框架,主要内容有:让金融机构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美国国债相关证券自然到期,并脱离其资产负债表;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出售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充分运用其他金融手段,例如允许银行将存款长时间放置美联储;对超额银行准备金支付利息;通过逆回购协议来稳定利率。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这个政策可以使经济复苏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大众失业率有所降低,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
(2)欧洲的经济特点分析。世界上可以与美国经济体系抗衡的经济体系并不多,欧盟就是其中一个。在欧洲,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一共有17个,但是这17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太大,这就使得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009年爆发的欧元危机影响持续深化。去年,欧元区的低收入国家希腊为了减少和高收入国家的收入差距,不惜向欧盟总部借债,不受约束的大量支出,为本国民众争取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发展机遇。在这期间,虽然希腊民众的工资上涨速度飞快,但是其消费入不敷出,使得国家经济经常处于赤字状态,从而令全国陷入债务危机,由于无法按时还清向欧盟的贷款,希腊也就无法继续借贷,使得国内银行没有资金可供民众消费,国内一度民怨沸腾。欧元区统一货币的本意是使得各个国家平等发展,逐步减小收入差距,但是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不仅没有减小这种差距,反而使得差距进一步扩大。
(3)日本的经济特点分析。当前,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国内经济也随着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有了缓和的迹象。但尽管在短期内,安倍政府的货币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宏观方向看,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以及高额的公共债务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绊脚石;从微观方向来看,民众消费税上调、企业间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安倍政府提出的经济学主要是指预先创造通货膨胀现象,当消费者预期察觉日本物价要上涨时,对于一些本来要买的商品,就会尽快的去购买,因而积极的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安倍经济学”正在制造更大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消费税上调将使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日元汇率贬值,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而且,“安倍经济学”从实施以来,日本国内的国民储蓄率不断下降,企业固定投资增速出现疲软态势,这些现象都可能导致日本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特点
虽然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但是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呈现负增长的同时,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组织的经济增长势头稳定,实现了稳步发展,这些国家和组织就被称为新兴经济体系。世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系包括中国、印度和东盟等。
(1)中国的经济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渐提升,无论是从经济,人口,还是从科技,军事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国外的经济学家们也肯定了中国经济在全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飞速发展着,从过去的贫穷国家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经济在全球中有着重要的平衡作用。这几年,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继续保持经济的宏观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渐转换为供给调整周期,并正由高速增长逐渐由中高速增长转变。关于增速放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所以,增速放缓是必然的事;成本要素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而且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大加强,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所以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市场需求不足。国内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现象在某些方面已经凸显出来,消费市场停滞不前,出口需求也有所减少,所以消费市场的萎缩也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
(2)印度的经济特点。虽然印度的经济形势目前呈现一种疲软的态势,但是由于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向世界发出维持巩固宏观经济的决心。并且积极的设立内阁投资委员会、对一些拖延已久的项目进行重新协商、通过网上拍卖应收款项为中小企业提供自由资本和低利率的贷款,这些措施会大大提升印度的投资潜力,继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高回报的金融产品有可能阻止印度储蓄水平下滑,从而尽可能降低这一轮经济危机对印度的影响。
二、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提出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与美国的经济贸易
虽然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美国的强国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中的话语权仍有重要的地位。国际石油、黄金、粮食等交易仍然以美元为单位。这次的金融危机虽然使得美元贬值,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但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经济对策可以有效的阻止经济增速的负增长。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有能力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到那时候,世界经济就有可能走出低迷的态势。
(二)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交流
当今的世界经济贸易呈现多元一体化的趋势,要想在全球化的经济中稳定发展,就要联合各方力量,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在国际贸易中,除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外, 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加强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协定,强化南南合作、南北合作间的交流等,对建立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加强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提出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极大动摇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而唯一可以与之抗衡的就是欧元,但是欧元区也陷入了债务危机而自顾不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系之一,正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扩大实行人民币互换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从而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
三、结语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篇4
【关键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
同志在党的十报到中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1]多极化趋势深化发展是我们党对世界格局演变态势的基本判断,也是我国现阶段确定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之一。为了更好的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有必要对世界多极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本文旨在在说明我们党做出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根据。
一、世界多极化的含义
所谓“世界多极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世界上同时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具体地说,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就当今世界而言,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多极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实力和政治上的国际影响力。[2]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其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和意愿。具体来说,推动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的原因有:
(一)历史的看,多极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今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没有改变这一趋势。
19世纪7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的突出变化就是从两极争霸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苏联的解体为标志,标志着两极格局已经结束,世界进入了多极化发展的转折时期。
可以这样说,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给句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冷战”,突出啊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
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方向加速蜕变,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新的冲击和削弱。国际舞台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引起了世界的重大变化。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换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世界多极化进程不可逆转。
(二)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大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之间的实力对比并不平衡,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惟一的超级大国,它通过政治控制、经济封锁,文化渗透等多种方式企图控制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但它并没有能力独自控制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各国之间形成区域发展,更是形成了对美国的威胁。
(三)反对单极、主张多极的力量强大,并且越来越强大。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表面,在国际舞台上有多种力量或多个力量中心在发挥重大作用,国际事务不可能由个别国家主宰。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壮大,未来的世界多级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多极化实际上是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否定,它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当今世界依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不同的国家必然会有不同的利益追求。
(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相互需要也构成为制约单极世界的现实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增多,仅靠单个国家已无力应对,不同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相互合作应是国际政治的基本模式。但要实现国际社会的有效合作,就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稳定的国际秩序,而这只有在多极化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同时,只有一个多级的世界才能包容现实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更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3]
三、为什么说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其主要依据是:
(一)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国际形势为此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并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
(二)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谋取世界霸权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美国凭借其强大实力采取单边主义外交,逆时代潮流而动,谋求构建单极世界,为多极化进程增添了极大障碍。
(三)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旧秩序的运行机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合力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有一个长期过程。故世界主要力量共同推进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4]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党高瞻远瞩,提出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无疑是英明的抉择。愿世界安好,愿祖国昌盛。
【参考文献】
[1]:在十报告上的讲话[OL].新浪网, http://.cn/o/2012-11-09/054525541296.shtml.
[2]耿国祥,王英梅.如何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1(09):211.
[3]朱跃.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1).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篇5
多极格局是二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过程并不是在前苏联解体后开始的,在冷战期间两极格局的状态下就开始了多极化的潮流,并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当前世界战略格局总趋势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世界历史大潮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二战后,“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从而加速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极大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两极格局开始松动。而两大阵营的破裂和分化则加速了多极化趋势。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上形成的“一超独霸”的局面既是两极体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现象,又是一个终将被多极化体制所取代的暂时的历史过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均衡化趋势,是世界战略格局中两极体制解体并最终走上多极化的根本动因。未来世界战略格局中主要国家的关系将日益复杂化,起主导作用的很可能主要是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这“五大力量中心”,其它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区域集团和地区性大国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未来战略格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时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毫无疑问,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能源和资源的依赖以及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的依赖,这就使得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未来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发展的潮流继续前进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上起制约作用,在经济发展上起示范作用,在维护第三世界权益的斗争中发挥重要影响力作用。当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等已经愈加成为全球范围的产物,全世界的文化也在碰撞中交融,世界不再是无数文化共存却又毫无联系的散沙,尽管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多年里,世界格局再也没有发生改变,并依旧保持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而现实的情况是各个国家不会因为结果而去追求结果,只会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去实现结果。为求生存,只能通过压榨、战争等方式实现资本、科技的积累,从本国公民利益出发,寻求更加利于本国发展的国家环境。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愈加鲜明。目前,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以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为代表的持续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由此而引发了社会危机和价值观危机,而席卷西亚北非的历史性政治大动荡和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向亚洲地区转移,使中国周边环境出现新变化,形势日益严峻。这些将深度地影响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国际战略格局变化。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国际舞台将是美国称霸和世界特别是欧亚大陆的反霸之间斗争的舞台。它将是一个“新战国”时期,因而新的合纵和连横必将在各国各个领域和层次展开。
中国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国家之一,在我们30个邻国中有15个接壤邻国,在这么多数量邻国当中,将近一半过去现在未来和中国有纠纷,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十个国家和中国存在着不管是陆地、海印、大陆架、岛屿边界争议,如何在我们和邻国相处过程中,保持经济贸易合作,保持政治互信,保持外交协商,同时避免这些敏感的争议引发国内事态甚至危机,这是一个难题。和中日矛盾最后的结果也非常清楚,进行单一的军事对抗不是“上策”,因为美国不愿意看到中国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并成为胜利者。军事力量是政治权力的基石,在当今国际事务中“丛林法则”仍然适用。如果承认一切利益的归结点是经济利益的话,那么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竞争或敌对关系。所有战争都是矛盾的激烈反应方式,而理性的战争发动都是经济资源和市场的直接掠夺。当前,世界地缘格局与美国未来的全球战略将使世界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一是全球战略中心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二是传统安全力量博弈上升为主要因素,未来世界体系中的权力博弈将围绕传统安全展开。中国在未来世界政治格局中,必须努力争做一极,必须始终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场,坚定不移地奉行永远不称霸的对外政策。但是,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必须强大起来。因为,只有中国强大起来后才能有效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因此,中国亟待确定以获取资源输入为核心目标的中国对外战略和以改善资源布局为目标的对内战略,同时需要警惕未来发生战争的可能性。现在西方鼓吹“中国”,如果中国继续这样高速增长,确实需要大量资源;如果中国进军非洲,那里一直是欧美的地盘,这些举动都有引爆冲突的可能……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篇6
一、国际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不确定因素增多
2004年,国际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主要得益于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这集中体现在三类关系 上:第一,谋求单极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与其他抵制单极化、主张 多 极化的各大国之间围绕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得到控制,双边关系重新回到以合作为主调的 发展轨迹上来。美国与欧、俄、中等各大国在伊拉克战争等问题上发生尖锐矛盾,反映双方 在若干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分歧。这种矛盾和分歧短期内不会消除,甚至还会有新的发展。而 与此同时,美国与其他大国间的合作领域也在日益发展,防止双方的正常合作与交往不受彼 此之间的矛盾干扰,是双方的共同需要。因此,2004年,美国与坚决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欧、 俄等大国之间均在主动控制和缓解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对修补受损的双边关系有一定效 果。这有利于国际总体形势保持稳定。第二,中、欧、俄、印等主张多极化国际秩序的大 国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继续向深入发展。2004年,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及中印之间 的合作继续加深,有利于世界与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欧俄、俄印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有新的发 展。第三,追随美国的某些国际力量与世界反霸力量之间也在争取加强双边关系的协调。就 大国而言,新”“老”欧洲之间的关系、中日关系等在这方面比较突出。这类关系尽管出 现了令人关注的困局和问题,对亚太和欧洲两个地区的形势带来消极影响,但凭借双方深厚 的合作基础,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是可控的。
与大国关系相对稳定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是当前世界有关热点地区的持续动荡、紧张和战乱 。最为突出的是伊拉克战后秩序、巴以冲突、阿富汗重建、伊朗及朝鲜半岛两个地区的核问 题等。这些问题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 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 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 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 2004年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 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 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 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 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 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 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 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 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 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 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 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如伊境内连绵不断的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持续 攀升的美军伤亡人数、美军虐俘丑闻以及始终不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找到一条法理上站得 住脚的理由,等等。美为借助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帮助其解脱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窘境,单边 主义姿态有所收敛。不过,迄今为止,美谋求霸权的势头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性遏制。美在 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 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 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美为谋求单极世界霸权而采取的战略 攻势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
在布什政府第二届任期,美对外战略将保持一定连续性,一些基本特征在中短期内不会发生 根本性变化。第一,美为其世界霸权谋求制度和法律保障、建立单极世界秩序的战略目标不 会改变。争取使美世界霸权最大限度地实现制度化、合法化,建立以美国利益为中心的世界 新秩序,是美两 党的共识。第二,美加强对国际地缘政治中敏感地带控制的方针不会改变。美历来重视地缘 政治因素在国际战略平衡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美针对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正全面、系统 地调整其全球战略部署,以便为给其新的霸权战略在地缘上提供更好的依托和保障。北约东 扩计划、大中东改造计划、对独联体国家渗透计划、亚太军事部署调整计划,是美全球战略 部署大调整最重要的几个组成部分。从地缘上看,这些计划涵盖整个欧亚大陆,并将大西洋 、太平洋乃至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一体贯通,形成整合两翼(欧洲和亚太),突破中央( 中东、中亚、南亚等地),彼此呼应的态势。美全球战略部署调整意在一箭四雕,即整治穆 斯林国家、牵制欧洲、挤压俄罗斯、看住中国。布什第二届政府可能会在某些局部和具体步 骤上调整美全球战略的实施,但不太可能触动其整体框架。第三,美倚重军事优势加紧 争夺国际战略制高点的趋势难以改变。目前,美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美超强地 位最突出的方面反映在军事上。美在推行霸权战略的过程中,正不遗余力地利用其在世界新 军事革命中抢占的先机,全面加强美军的机动反应能力,扩大美战略优势地位。2004年8月 ,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今后10年中将逐步调整大约7万名驻扎在西欧和亚太地区的美军地面 部队,以适应21世纪战争的需要。美在军事技术和能力上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不对称优势 ,是其实施全球战略大调整的前提和保障。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阵线内部矛盾与分化加剧
2004年,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 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 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其次,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 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 国和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反倒使伊拉克成为又一个恐怖主义的滋生中心,恐怖主义活动愈演 愈烈。“反恐战争”使世界出现“越打越恐,越恐越打”的怪圈。这种现象同美国反恐战略 中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一是反恐动机不纯,利用反恐图谋霸权,伊拉克 战争是典型例证。伊拉克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本来没有关联,现在却变成了滋生恐怖主义的 温床。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对伊拉克制造 “莫须有 ”的罪名,强行发动一场旨在实现其大中东霸权计划的入侵战争,在伊拉克社会和阿拉伯世 界激起强烈反美情绪。二是将反恐斗争等同于军事斗争,治标不治本。恐怖主义袭击无论手 段如何残忍,破坏如何严重,本质上仍属跨国犯罪活动。有效的反恐斗争应更多倚重司法、 公共安全、情报和金融体系中的资源和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而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更有待 于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配合。反恐过分倚重军事手段,不仅伤及大量无辜,而且难以触动恐怖 主义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三是美国将巴以冲突同国际反恐混为一谈,不但促使巴以双方继 续以暴易暴,而且加剧了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为国际恐怖势力所利用。
当前国际反恐斗争中另一个问题是某些国家用双重标准对待恐怖主义问题,国际反恐阵线的 分化倾向愈来愈明显。美俄在反恐问题上的对立情绪加剧。俄罗斯别斯兰恐怖事件发生后, 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借此将车臣问题国际化,对俄车臣政策的质疑之声压过了对恐怖分子的 谴责,激怒了普京和俄朝野人士,对俄美反恐合作是一个打击。
四、世界经济强劲增长,但喜中有忧
2004年世界经济强劲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可 达5%,成为二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预计美国和日本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将达到4%以 上,欧洲将增长22%以上,亚洲发展中经济将实现7 %以上的增长。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初见 成效,在抑制了经济过热现象的同时仍保持快速发展,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9%以上 。
2004年,世界经济区域化取得进一步发展。欧盟东扩和欧盟6月峰会通过欧盟宪法草案是这 方面引人注目的事件,对未来欧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亚在筹建自由贸易区过程中也 取得明显进展。这主要体现在:东盟自由贸易区有新的发展;随着中国—东盟货物贸易的协 议以及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的签署,中国和东盟的自贸区构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部分东亚 国家同美国等区域外国家已经签订或正在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2004年,世界经济在强劲增长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因素。其中比较显著的问题是 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美国财政和贸易双重赤字困扰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 保护主义上扬和对战略性资源的争夺引发的恶性竞争。
国际石油价格在2004年曾突破每桶55美元,许多原材料价格亦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 不利影响日益突出。尽管世界经济经过结构性改革,对石油危机的吸收能力比20多年前大 为提高,但国际原油价格的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的抑制作用和通胀压力仍不容忽 视。不仅如此,世界各国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力很不均衡。经过30多年的努力,发达经济体 由于替代能源、低能耗的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抵御高油价冲击的能力相对较高。而 新兴工业国家如中国、韩国等严重依赖制造业的经济,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的敏感性则 比发达国家高得多。由于新兴工业国家当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与日俱增,高油价的 冲击如转变为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将是沉重打击。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需求上升是国际 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直接拉动因素,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来对石油 、原材料的需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经济层面的供求关系并非解释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及其对世界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唯 一因素。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还来自国际战略因素。某些国际势力对于一些国家的 迅速发展怀有不健康的心态,试图通过控制世界战略性资源维护自身地位,制约他国的发展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加强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控制。日本在中俄石油合作 问题上搅局,亦有长远的战略考虑。这些因素对国际能源价格的走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一,加剧了石油产地如中东地区的动荡,直接影响国际石油的实际供给和市场对国际能 源供求关系的心理预期,推动国际油价走高。其二,妨碍国际能源合作实现共赢格局,容易 在国际战略资源问题上引发恶性竞争,不利于世界的共同发展。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是当前世界经济中的又一不健康因素。在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的情况下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并出现明显的向发展中国家扩展的趋势。中国已成 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贸易保护主义在某些国家(如西班牙)还酿成排华事件 。日益增多的国际经济摩擦折射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政治和社会问题。
2004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4770亿美元,贸易赤字超过5000亿美元,是当前和未来世界经济面 临的又一个突出问题。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截至2003年9月底,美国欠海外各类债权人的债 务总额达64940亿美元。当“双赤字” 膨胀到一定程度,而美国政治经济形势又发生重大变 化的时候,它就会破环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平衡,成为一种非常危险的因素。
五、中国因素成为2004年世界形势中的一个突出看点 ,中国对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同时上升
2004年,世界对中国的关注进一步加强。这与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中日益上升的地位密不 可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高举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旗帜,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 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在对外关系上取得一系 列成果。
从周边关系看,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了新阶段,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开展全面、实质性合作, 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妥善处理周边敏感问题,对年末印度洋海啸受难国 给予了大力、无私和及时援助。从大国关系看,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保持稳定与发展,中美 元首就今后四年发展中美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两国彻底 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并为双边关系的发展制定了长远规划。中国与欧盟全面战略伙 伴关系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在经贸、科技和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全面加 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胡锦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亚非拉国家,有力推动 了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中国还开展了与巴西、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的 对话,启动“中阿合作论坛”,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成果,成为拉美会议和 美洲国家组织观察员,就“中拉合作论坛”与拉美方达成共识。在多边外交领域,中国支持 联合国的权威,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建设性地参与了伊拉克、苏丹达尔富 尔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第一次派出成建制民事警察分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在亚太经 合组织、亚欧会议等场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执政为民”、“外交为民”是外交工作的宗 旨。2004年世界各地发生的危及中国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事件明显增多。中国外交通过加 强机制和能力建设,千方百计地维护境外中国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中国外交 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大力发展经济外交,积极推进对外经贸合作。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 04年,中国进出口商品总额预计将突破11万亿美元,有望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位。今 年我国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也取得新进展,预计全年实际吸收外资超过600亿美元,规 模继续位居世界前列。今年前11个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亿美元,累计对外投资 达到350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里库佩罗称“中国正脱颖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增长引 擎”。中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的同时,外部环境对中国的影响也在加强。对中国 的国际环境进行评估,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外部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 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影响。这既涉及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对当今世界长远变 化大势中一些深层问题的认识。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 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 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 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和争取比较有利的地位,对于国家主权在 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价值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 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 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再次,台湾问题对我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我国 国家安全在本世纪面临的最大隐患。涉台外交在维护我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 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积极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 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我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挑战,我 们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 事变革,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篇7
[论文摘要]冷战的结束终结了存在多年的两极格局,从此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二者已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人们通过追溯世界经济的历史,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对其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对于世界多极化,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某个表面,往往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世界多极格局混为一谈,其实现阶段所说的世界多极化并不是指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而是指世界格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虽然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超强实力四面出击、到处干预,企图建立起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世人摄于美国的超强实力和胡作非为,许多人悲观地认为当今世界就是美国霸权领导下的单极格局。事实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进行。这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到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可以清楚看到,科战、伊战时期世界各大国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无可奈何,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却迫使美国不得不寻求大国合作,回归多边主义。那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全球化与多极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某些基本力量的推动,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突破地缘政治的某些范畴,跨越国界,使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相互融合的一种历史趋势和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发展进一步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的国际关系与之相统一的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新的国际分工,资本在投资国之间大规模流动,各国政府降低人为壁垒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世界贸易组织主导贸易自由化趋势,国际金融市场把各国金融活动一体化和自由化。这是全球资源从相对集中走向分散化的历史过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些要素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均衡化将更为突出。因此,国家要获取的经济权力再也不是由少数强国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而是一种多元化的权力和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权力。多极化则是对两极格局或单极格局的否定,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任何国际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其必然导致联合国作用的增强。应该看到多极化趋势是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反映,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要求当代大国综合实力对比必然由不平衡走向新的相对平衡。
二、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今时代,全球化方兴未艾,多极化也在加速发展,两者之间不是不相干的过程。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主要的方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则是次要的方面。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多极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又会影响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美国想要借全球化为其单极霸权服务,结果世界各国却借全球化发展壮大进而抵制美国霸权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美国在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它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经济机构也是被它操纵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游戏规则”是由它们制定的。毫无疑问,美国要利用这些优势为自己利益服务,要谋求通过经济全球化来加强和扩大经济霸权,推动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单极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建立的旧国际经济秩序是劫贫济富的秩序,往往把只适合某一群甚至某一个发达国家利益的做法视为普遍规律而强加于全世界。例如,现行的国际规则片面强调商品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打破国家壁垒,而对同为生产要素的技术和劳动力的跨国界自由流动则听任发达国家设置各种障碍,显然这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其结果是在相当大的范围里造成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现象”。但是物极必反,事物常常走向自己的反面。发展中国家卷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深,就越发感觉到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必要性。冷战以后的发展中国家就已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目标,并且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为这一目标服务。东亚国家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迅速发展,脱颖而出,形成了所谓的“新兴工业经济体”。由于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不断坚持自己的利益,不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再加上欧美之间和美国内部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发言权增加了。这一趋势是有利于多极化而不利于单极化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主要大国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力量对比上进一步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2.世界各国通过区域经济联合或经济区域化方式壮大了自身实力,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据有关资料,目前全世界各种区域性、次区域性集团化组织已达110个,其中1/ 3是90年代之后成立的。西欧区域内的贸易已占欧盟各国对外贸易的七成。北美地区、亚洲地区、中东地区及前苏联地区的区内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亦有上升之势。据估算,近年全球区域内部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达一半左右。可以认为,区域经济联合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环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之下,许多国家和地区感到难以独力支撑,难于依靠单干应付新的挑战,因而希望通
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
本文2023-12-18 11:42:24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