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本科就业方向范文
计算机本科就业方向篇1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一、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信息产业正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科技人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源动力,是我国攀登计算机科学高峰的主力军,这就对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科技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针对目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其根本问题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存在失衡。近年来,我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学科型、学术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开发、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能力。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要求招聘的毕业生经过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专业基础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或方法来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造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1、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知识组织结构和核心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庞大,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专业分委员会组织的我国信息化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成熟的企业并不回避再培养的问题,但迫切希望有效地降低再培养成本。IT项目主管认为,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人力资源主管则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最欠缺的能力为:对工具和方法应用不熟、经验不足;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外语能力欠缺;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因此,根据社会需要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是解决目前计算机人才培养专业特征不明显的可行途径;从长远看,有必要考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适当的分解,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快、应用范围广、社会需求差异大的特点,必须全面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行分层次教学计划,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本科专业教学内容比较灵活、学术水平要求一般、重视能力培养要求的特点,明确的培养目标,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制订有效的实施方案,立足社会需要,加强专业建设,才能保证较高的本科教学质量。因此,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出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行分层次培养格局,才能有利于发展,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发展。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多年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转贴于 (一)转变教学观念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院校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应用方向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方向选择教学课程,要有所偏重,有所放弃;将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企业应用的需要,结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立刻进入实践环节,使其在了解课程应用方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程精髓。
(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结束语
计算机本科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创新;技术人才;计算机系统;发展动态
一、计算机技术的现状
计算机技术专业在诸多方面就业前景都比较好,例如:(1)网络工程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2)软件工程方向 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3)通信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到信息产业、财政、金融、邮电、交通、国防、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4)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宽口径专业,主干学科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学生毕业后可为政府、国防、军队、电信、电力、金融、铁路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领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信息安全、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分析
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中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 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曾联合调查的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状况表明,随着中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中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领域,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而且数控人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承担数控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工人;而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其中数控编程技术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数控人才需求将明显增加。不仅如此,近年来电信业人才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电信企业对于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随着电信市场的竞争由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发展并日趋激烈,对人才层次的要求也不断升级,即由本科、专科生向硕士生和博士生发展。市场营销人才也是电信业的需求亮点。随着电信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电信企业开始大举充实营销队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将会十分抢手。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软件人才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部门的统计资料和各地的人才招聘会都传出这样的信息计算机、微电子、通讯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需求巨大,毕业生供不应求。从总体上看,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行情十分看好,10年内将持续走俏。网络人才逐渐吃香,其中最走俏的是下列3类人才:软件工程师、游戏设计师、网络安全师。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短期内社会需求仍然很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从全球IT行业的发展看,经过几年的低迷发展,IT行业已经走出低谷、大有东山再起之势,IT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蓬勃生机。从中国情况看,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达到 180多万,印度达到90万,而中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不足40万。这就说明,中国计算机软件人才短缺,这将严重束缚中国IT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出现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急需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很大。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专业点数之首;2003年,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加上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生达到63万人。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数的1/3。这样势必导致计算机学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截至2005年底,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 322.8万人,其中工人约占6 0%,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软件业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2002年,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软件研发人员为15.7万人,占26.52%。而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国家技术人员的平均比例都在30%以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人员总量稍显不足, 因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可以作为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发展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June jamrich Parsons,Dan Oja.计算机文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计算机本科就业方向篇3
关键词: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信息产业正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科技人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源动力,是我国攀登计算机科学高峰的主力军,这就对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科技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社会需要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是解决目前计算机人才培养专业特征不明显的可行途径;从长远看,有必要考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适当的分解,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快、应用范围广、社会需求差异大的特点,必须全面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行分层次教学计划,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本科专业教学内容比较灵活、学术水平要求一般、重视能力培养要求的特点,明确的培养目标,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制订有效的实施方案,立足社会需要,加强专业建设,才能保证较高的本科教学质量。因此,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出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行分层次培养格局,才能有利于发展,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发展。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院校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应用方向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方向选择教学课程,要有所偏重,有所放弃;将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企业应用的需要,结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立刻进入实践环节,使其在了解课程应用方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程精髓。
3.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4.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计算机本科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专业方向 校企合作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58-02
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刚起步,国家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纷纷引入计算机辅助办公,社会上急需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综合性大学、职业院校纷纷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直都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一直占据着人才需求排行榜的前几名,这种状态持续了20多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功能越来越丰富,价格却越来越低。到21世纪初,计算机基本普及,办公环境中:文档处理、数据管理、业务办理、信息展示等等都要离不开计算机。城市中多数家庭也都拥有了个人电脑,有的甚至不止一台,计算机使用者的年龄在不断下降。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计算机的熟悉度非常高,他们对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非常的自信,认为自己就是个电脑高手,在他们眼里,网上冲浪、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歌曲等等就是计算机的所有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逐渐冷下来,甚至到了招生困难的境地。
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该专业应用十分广泛,它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基础,突出计算机和网络的实际应用。
传统上,该专业一般文理兼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发、维护等工作。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就业稳定率下降。
权威统计机构“麦可思”花了3年时间开展持续的企业调研后,了2011年麦可思大学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该报告中列出了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好的一些专业,分别用红黄绿牌来分级预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榜上有名。麦可思指出计算机相关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计算机类专业失业量较大,但是相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仅以软件行业为例,每年人才缺口大约几十万。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在于目前的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对于这类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从这个结果看,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不是饱和了,而是人才的专业性不突出,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我们也一直进行着企业走访和毕业生跟踪调研,我们的调研结果和麦可思的结论非常的一致。每年到我们学校要毕业生的单位一直不断,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满意的单位。连续多年,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都保持了100%。但后期的职业稳定率和对口率与以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突破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几乎到了存亡危机的时刻。院校必须开展深入的专业建设,采用了不同的改革方式,来破解当前的困境。具体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细化专业方向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原来的专业名称后面加上具体的应用方向。那样,培养的人才专业性更强了,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有“嵌入式与计算机架构技术方向”“云计算技术”“软件技术(应用本科)”三个培养方向,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智能楼宇技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动态网站开发技术”。
目前,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社会需求度高,发展前景好的计算机应用方向有软件技术(理科)、物联网技术(文理兼收)、移动互联技术(理科)、动态网站开发(文理兼收)、网络安全技术(理科)、网页设计(文理兼收,可招美术方面艺术生)、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文理兼收,可招美术方面艺术生)等。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在它应用的每一个方向中都已经诞生并继续诞生出新的学科和专业,像比较新兴的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学校在选择应用方向的时候,最忌一窝蜂,而是要突出自身特色,给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例如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就有一个“方正激光照排”方向,充分利用了方正集团自身的产业优势,教学与产业互助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方面可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2)当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
(2)学校的优势资源与发展方向;
(3)学生生源情况(文理科情况和招生地域);
(4)专业师资与实验室条件。
2.2 与企业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当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计算机本科就业方向篇5
关键词: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934-02
Several Considerations of Influencing Computer-speciality Student Employ Ratio
YANG Gang
(Department ofComputer,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3, China)
Abstract: It mainly studied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common university computer-speciality student employ ratio from current objective environment, commo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ts students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author shows many new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some questions.
Key words: common university; computer speciality; employ
1 引言
目前,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问题,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话题。在许多城市的人才市场中,负责人几乎异口同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已经大大饱和,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当然,高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还是很吃香,比如说在珠海的软件企业有200多家,需要搞研发的高层次人才;深圳的高科技产业日趋发达,也同样需要大批的具有研发能力和高水平而且有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1]。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在一般本科院校的层次上几乎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如何提高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2 客观环境分析
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初,全国共有505所学校开办有计算机本科专业,共有在校学生近30万人,同其它专业相比,这两个数字均居国内第一[2]。由此可知每年全国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字,而我国IT行业虽然以较快的速度在发展,但是相比国外同行业而言还显得比较缓慢,对毕业生的需求比较有限。再加之大多数比较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都把眼光投向名牌大学、211院校、重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及本专业高学历人才,相比之下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倍受冷落。就一个省而言,省城高校林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众多,位于非省城的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省城很难有竞争力,即使应聘也很少有单位感兴趣。而大多数单位一般只到省城招聘人才,到位于地方的一般院校招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很少。这样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处境相当尴尬。
3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情况分析及对策
3.1 学院资金投入、政策支持方面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投资较大的专业,特别是一些重点实验室的投资巨大,如西安某个高校建立“虚拟现实”实验室投资达100多万。而一般本科院校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一些院校重点的二级学院的发展上面,难以抽出资金对一些实力较弱的、建立时间不长的系进行较大的投资。
学院决策者对怎样发展计算机系考虑不周,在本校政策上给的支持不够。学院每年都要化大笔金钱用来购买一些办公管理软件,如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中其中有大部分可以自己研制,而不需要购买。如果把这些任务交给计算机系,让相关教师组成课题小组,带领一批学的较好的学生参加,这样不仅增加教师收入、提高教师科研水平,而且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更早的适应社会工作需求[3]。这毫无疑问对学校、计算机系和学生都是有益处的。
3.2 不合乎自身实际的学院个别政策的消极影响
地方院校的一些不太合乎实际情况的政策给这些实力较弱的系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一些地方院校早在前几年收回所有二级学院和系进行成人教育、社会专业培训的权力,而专门设置本校所谓的成人教育学院,这样做的目的其一是防止二级学院、系建立小金库而穷了学院,其二是统一学校教学秩序。但是实际上学院收回这些下属单位的权利后却没有办好成人教育。原因之一是校办成人教育学院的师资队伍还得从各个下属教学单位而来,还得依靠各个下属教学单位的支持,显然这些下属单位无利可图,因而对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的支持不尽力;其二成人教育学院对外界企、事业单位的情况了解很少,不可能对每个专业涉及的某些单位进行了解、沟通。相比之下,各个下属单位对各自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了解颇深。比如本校计算机系早在前几年当系上有社会专业培训的权利时就同渭南供电局、汉中邮电局建立长久的职工计算机培训关系,这样一方面增加系上收入,使系上有资金搞好自身建设;另一方面增加计算机系和社会单位的交往,提高知名度,促进计算机系和外界的相互了解。学校政策变化后,这些联系也慢慢消失了。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断绝了二级学院、系和外界企、事业单位联系的直接渠道,使他们互相不了解,即外界企、事业单位不了解计算机系学生的专业素质情况,系上也不了解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具体需求。这个政策所附带的另一个负面效应是本校成人教育的衰退,而其它外地院校在本地成人教育的兴起,但给他们上课的大多数人还是本校计算机系教师。
3.3 计算机基础课部的划分问题
令一般本科学院管理者一个头痛的问题是计算机基础课部是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下属实体存在还是应该把它归入计算机系。计算机基础课部主要承担全学院各个二级学院、系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如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课程及其相应的实验课。把计算机基础课部归入计算机系更是一个不合理的决择,因为计算机系自身力量比较薄弱,没有建设好,还有许多工作等着去做,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服务其它二级学院和系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精兵简政”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笔者建议应该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部的教师化整为零,归入学校的所有下属教学单位。实际上所有下属教学单位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机房,也有能力自己完成简单的计算机文化课的教学工作。
3.4 后勤支持
计算机学生常常需要用电脑,但是学院每个工作日对学生宿舍供电的时间是早晨6点半到8点,下午4点到晚上11点。因此在早晨8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中,学生即使自己有计算机,也没有办法上机学习,这种情况即使在毕业生后期搞毕业设计时也是这样,因此严重阻碍了计算机系学生的学习步伐。建议学院有关领导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提高学生白天供电的时间。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
3.5 计算机系主要领导的稳定性
系上主要领导不应该更换太过于频繁,否则使领导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系上情况了解,从而影响决策。系上主要领导一定要承担本系课程,这样他们才能了解本系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计算机系情况分析及对策
4.1 师资情况
对大多数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而言,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是随着前几年计算机专业火爆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因此计算机系建立时间不长,师资力量不是十分雄厚。对本校而言,到2007年12月为止,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硕士研究生5人和大批本科学历的青年教师,因此实力比较薄弱。建议系上应该鼓励青年教师攻读较高的学位,并在经济上给与一定的支持。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4]。
4.2 资金投入
由于系上没有经济来源,因此只有靠学校拨款进行系上的实验室建设、添加设备等活动。而学校资金常常紧张,系上的建设便一拖再拖。因此系上应该增强自身创收能力,这样才有资金建设自己。
系上的创收可以通过学校许可的成人教育、社会培训的方式进行,同时作为计算机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应该同社会相关单位进行广泛交流、协作。根据这些单位的需要,开发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软件,如常用的网站、管理系统、自动排课系统、CAD软件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这样不仅增加了收入,提高了教师生产实践水平,而且也带动了部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5],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4.3 资深专家参与教学活动
计算机系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同外界接触较少,因此生产实践能力较差。系上应该聘请软件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计算机方面的资深专家从事一定的教学活动或定期向学生作专题报告,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具体需求,了解本专业各个方向的发展动态以及新技术、新动向等。从而既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又使自己学习朝着某个社会需要的目标前进。从而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本地区有许多机床厂、102基地企业、军工企业、核工业企业等,他们当中不乏计算机方面的专家,计算机系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资源,发展自己的计算机教育,向这些单位介绍自己,同这些单位建立长久合作关系,了解这些单位的需求,为这些单位培养人才,从而提高本专业的就业率。
4.4 系教研室设施建设
一般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落后,教研室不能保证教师的基本办公条件,当教研室教师集中办公时,常常发生教师没有地方改作业的情况,或者教师办公时没有水喝,这样久而久之使教师讨厌工作场所,常常出现上课见人,下课走人的情况,不愿在教研室久待。这个问题教研室主任和系领导都应该关注。
4.5 实验室开放
计算机系应该加强实验室开放的程度,对本系学生延长上机时间,给他们提供实际操作的环境。同时要加强机房管理,防止部分学生利用机房条件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加班应该在发放一定的津贴,使他们劳有所值。
5 计算机系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
5.1 学生素质
前几年由于高校的扩招,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素质。少数低素质学生常常不上课,不交纳作业和实验报告,甚至无故不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学习风气,建议对长期不参加学校正常学习活动的学生,而且屡教不改者,应该坚决清除,勒令退学。
5.2 对用人单位需求认识不到位
绝大多数一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没有认识到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2]。作为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企业中。他们入校后不知道本专业就业的严峻性,只满足学校所开设课程的学习,没有抽出时间对计算机专业的某一方向进行主动地、比较深入的自主学习,他们没有意识到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单凭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是难以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的。
计算机专业不同与现在的机械专业、电子专业、电气专业、土木工程与建筑专业的毕业生,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只要在校好好学习所开设的课程,积极参加学校的实验、实践活动,那么在毕业时单凭本专业的所学知识就可以找到比较理想的单位。计算机专业不是这样,大多数比较好的企业不是需要本专业的毕业生,而是需要对本专业相关领域有较深学习的毕业生。因此单凭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和实践活动是达不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这就要求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自觉地就本专业某个方向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如就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数据库编程、图形图像处理等方向的某个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另外学生如果能利用空余时间通过相关培训考取一些计算机行业的认证(如思科认证、微软认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可以大大增加自己的应聘成功率。
5.3 学习设备
在实验方面,一般本科院校没有实力搞一些比较先进的实验室,特别对硬件实验器材的资金投入很有限,因此学生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体现在编程方面。调试程序需要电脑,但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家庭情况大多数不太富裕,能够给孩子买电脑的家庭不多(据在本校计算机专业几个班级统计结果:一个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自己没有电脑),因此实践是一个问题,这样间接地影响了学生水平的提高。只要系上加强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5.4 就业压力
在大四第一学期,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经过许多次应聘过程中碰壁后,常常对前途充满忧虑,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没有兴趣,常常缺课。据笔者本学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一个30个学生的班级中,在12月中旬时,上课时在席的学生只有极少部分。据粗略统计:到12月中旬时,本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签约人数每班级只有5个左右,这个签约人数相当于本校一些其它专业如电气、电信、机械班级中签约的人数的五分之一,不同专业的就业率的差距如此之大,令人不寒而栗。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工作者应该组织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本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它的就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多数毕业生签约时间段为本年12月份到下一年7月份之间,从而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
6 结束语
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好,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会影响本系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自身价值感和切身经济利益,会影响计算机系的招生计划,进而影响系、学院的建设,更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笔者撰写此文旨在希望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搞好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建设,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巨同尧.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当前就业工作的几点体会[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 覃事太,袁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变化趋势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3] 代君、张丽芬.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计算机本科就业方向篇6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2、地球物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系统的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相关的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从事地质类专业勘查,以科研工作为主要方向,通过各种地球物理方法从事地质研究。预测自然灾害。从事工程探测类,通过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工程、建筑进行水文工程地质、城市环境与建筑基础以及地下管线铺设情况的勘查等。做相应的地球物理软件程序设计,地球物理仪器开发等工作。其他工程应用。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线基本上有两条路线:第一类路线,纯技术路线。第二类路线,由技术转型为管理。这种转型尤为常见于计算机行业,比方说编写程序,是一项脑力劳动强度非常大的工作。就业要求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大学生应该储备的知识。
4、化学类专业,培养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及科技管理的能力。
就业前景:化学专业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方面的职业才能,同时,还开设包括数学、物理和生物在内的辅助性的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具体科学基础知识外,该专业还培养学生具有判断力的思维、试验技术、解释观察以及清晰表达思维等能力。打算从事化学职业的学生将乐于独立工作。他们将有超出一般水平的科学和数学天赋,有用自己双手劳动,使用技术材料和操作实验的灵巧性。坚韧、耐心、好奇心、独立、创造力和关心细节是职业化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5、理科试验班专业,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学与信息科学概论、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实践、数据结构、普通物理、操作系统、概率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数理统计等共同基础课。
就业方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比例最高可达70%,也可考取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推荐出国联合培养或深造等方面将优先考虑。
计算机本科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习实训;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在校生人数约50万,每年毕业10多万人,但是真正能够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的人数却不足50%,软件企业找人难与计算机专业学生找工作难的“怪现象”一直是困扰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难题。杨芙清院士在计算机事业50年庆典上谈到软件人才培养时指出,“软件人才培养偏重学科型,面向产业、适应企业需求,实际工程能力强的人才缺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强调必须“面向产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大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如何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是当前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实施“质量工程”和人才培养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现状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明确指出,计算机专业实习可以有多种形式: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实习等,这些环节都是希望通过实习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它们各有特点,各校实施中也各具特色。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两方面的问题:(1)学生在校期间很难得到足够的、比较综合或系统的训练,特别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环节很难有效开展;(2)面对大量的学生,学校的师资和场地等条件不能应付,更难实现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从而造成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出现困难。
应运而生的国内“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大量出现,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依托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在产业化、数字化和国际化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并为园区内的软件企业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发展平台。具有代表性的还有“中国苏州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安博教育集团”,正在建设的“天津软件园区”。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事部 科技部 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函〔2007〕16号)精神,针对院校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现状,以探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与就业为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办公室联合安博教育集团,举办了“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与就业高峰论坛暨‘IT实训推广工程’2008年会”。为了贯彻副总理在南京主持召开的服务外包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加强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与专家、学者交流探讨人才培养与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办公室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滨海高新区、天津市教委定于2009年3月28日在天津联合举办了“2009中国天津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可见,从教育部到市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中国民航大学计算机专业针对04版培养计划执行和08版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的“毕业实习”环节的实施,与众多“软件实习实训基地”,包括民航信息系统开发部门,特别是“海航信”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部分合作。但是由于学生到校外实习一般费用较高、实习点分散,而社会企事业和民航单位还担心泄露机密、干扰正常工作等原因不愿与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同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对实习时间、实习岗位和接收学生人数加以严格限制,甚至学生只能观摩不能操作。这些问题与目前学校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冲突,突出表现在:(1)毕业实习经费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支撑大面积学生校外实习实训;(2)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管理难度大,无法运作。因此,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与实训”问题一直没有寻找到一个具有长效性和良好管理机制的“校外实习”和“校企合作”模式。
为此,立足学校实验教学环境,引进民航信息部门、社会和IT企业的项目与人力资源,通过实习实训教师的强化培养,建立校内计算机实习实训基地,对于切实保证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运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基本思路是:围绕民航信息化建设与社会产业需求,特别是滨海新区软件人才的需求,学习国内“软件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入社会和民航信息部门的优质教学资源,以校内“实训课程+实训项目”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立项+专业认证培训”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培养区,依托天津软件园区人才培养基地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或者联合实验室,搭建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公共平台。
图1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基本架构
3.1 “实训课程+实训项目”的建设与实践
2003年以来,针对计算机专业04版培养计划在第七学期开设12周(6学分)的毕业实习环节,依据“计算机专业教指委”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建设规范与《专业认证》等指导精神,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与执行现状,在探索“传统学科知识+前沿知识+工作场所知识”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基础上,构建了以实训课程为核心、有利于市场计算机紧缺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并在我院03级、04级和05级三届本科生中不断实践与改进,形成了目前(如表1所示)相对稳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教学体系。
表1计算机专业目前毕业实习内容构成
序号 实习环节 实习方向 开课名称 时间 考核方式
1 实习方向分组实训课程 网络技术方向 基于JavaEE的项目开发 第1~6周 结课考试
软件开发技术方向 基于.Net的Web应用程序开发
硬件技术方向 嵌入式系统开发
虚拟现实技术方向 VR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理信息系统方向 GIS开发与应用
多媒体技术方向 基于Matlab的语音图像特征分析
2 讲座 民航信息系统建设与项目管理
(聘请民航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校外IT企业专家授课)
3 实训项目开发 由各实习方向教师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实训项目的开发 第6~12周 综合考核
4 启动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选题 第15~16周
毕业设计任务确定 第17~18周
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主要包括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开发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学过程采用集中实训与分散项目开发、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组织形式。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教学体系的建立,为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为后续的毕业设计综合实践环节(表1中虚线框部分)奠定了良好的项目实践基础,计算机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在软件开发主流需求方向.Net和Java两个方面的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其中,连续三年外聘“海航信”项目主管为本科生开设“民航信息系统与项目管理”课程,有效促进了本专业学生对民航的了解,近三年计算机专业学生大部分优秀学生都进入“海航信”工作,并成为骨干。为保证课程体系有效实施所制定的《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二级学院实验实习教学管理体系,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
3.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在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建设、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组织、计算机专业认证等方式,拓展学生专
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企业所需专门人才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也是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的一项困难工作。2004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在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的建设:“计算机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成立以来,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学校科技立项数目达到了102项,参与科技立项的人数达到215人,接近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的40%,表2数据清楚表明近三年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科技立项的增长速度。目前课外科技立项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在校本科生从入校开始的一项重要任务,“基地”也逐渐成为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不断打造计算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2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参与校级科技立项与分布情况
年度 项目数 参加人数
2003 5 5
2004 1 1
2005 4 3
2006 23 20
2007 15 47
2008 43 108
2009 11 31
合计 102 215
(说明:其中2009年只是第一批立项数据)
(2) 计算机专业认证与培训体系的建设:计算机学院通过市场调研,积极引入社会培训优质资源开办了思科网络学院,将“思科网络技术CCNA培训”引入课外实训,在加强学生网络技能的基础上,有效地增强了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计算机专业有近100名学生通过培训并参加了认证考试,04级的刘蔓同学因CCNA和CCNP成绩优异被华为录用。目前计算机学院还在进一步考察并逐步引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00年5月26日启动的一项面向全国的普及型实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ITAT教育工程)等社会公信度较高的专业高级认证培训体系。希望为在校学生的社会专业技能培训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台。
(3) 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的组织:2006年以来,由计算机学院承办的“校内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在为全校本科生提供计算机程序设计技能竞赛基础平台的同时,还为每年下半年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提供了人才选拔和储备,近三年我校在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中获得包括2次最佳组织奖在内的优异成绩75人次,接近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的15%(如表3所示),其中2008年囊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组所有一等奖,进一步巩固了在天津市位居前茅的地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竞赛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表3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近三年参加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获奖人次
年度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创新成果软件技术类(“华苑杯”、“高新杯”) 第九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年一次) 最佳组织奖 合计(人次)
2006 5 5 13 0 / 1 24
2007 1 6 10 7 8 0 32
2008 5 5 4 4 / 1 19
总计 75
3.3实习实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计算机专业实习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计算机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由学院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专业负责人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和专业建设的要求负责实习规划、实习方案与相关管理办法的制订,各专业方向负责人、实验中心与学生队负责相关实习工作的组织落实,教务科负责实习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与组织协调。
(1) 教学组织:实习小组组长由专业方向负责人担任,实习小组成员由各方向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学院综合实验室。实习项目的教学大纲由各专业方向负责人与授课教师共同研究确定,学生校内实习题目由实习小组教师负责拟定。
(2) 师资队伍的建设:从03级首次试行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环节以来,计算机学院先后组织.net技术方向、Java方向和嵌入式系统方向的课程负责人到苏州实训基地和相关专业方向进行专门培训,并通过教师岗位聘任工作量的补贴等方式积极鼓励所有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参与实训项目的开发和指导,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实训课程授课教师与实训项目指导教师队伍,他们都是计算机专业的青年骨干教师。
4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的思考
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目前在国内普通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建设中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几乎没有,仅有一些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或高职计算机专业建立了以校外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体系,我们在建设与实践过程中获得以下一些思考:
(1) 实习实训环境和实训项目的开发是平台建设的基础。目前计算机学院综合实验室拥有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和应用4个子实验室,学校投资近1000多万,基本上满足了计算机专业基础与实训课程的实验要求,但是专门用于专业实习课程与实训项目开发所需的软硬件环境还不完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主要以学生在宿舍(个别学生在实验室室)自己开展为主,很难真正满足实习实训质量
要求。为此,还需要学校在大力发展特种专业的同时,统筹发展对学校所有专业都有支撑作用的计算机专业。
(2) 实训教师的持续培养与激励机制建设是平台建设的核心。近年来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践教学”等不良学
计算机本科就业方向范文
本文2023-12-18 11:42:37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