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必要性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17 15:01:41浏览:221

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的必要性篇1

1.电子商务消费的观念误区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广大消费群体只能透过网络中以图片效果和视频呈现为主的商家宣传手段对各种商品进行一一甄选,对电子商务产品的实际质量和使用价值都存在一丝顾虑,除此之外,电子商务产品的售后服务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基于此,电子商务消费的群体比例依旧占据消费群体总量的少部分,可见,消费群体并不是十分热衷于电子商务;此外,电子商务消费的支付方式属电子网络的管辖范围,比如支付宝支付、银行卡直接支付、微信支付、请求他人代付、信用卡支付等,在网络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的前提情况下,消费群体对电子商务的排斥心理随之增强,具有普遍性、感染性等显著特点。

2.国际贸易发展中的规章制度问题

第一,单据的真伪问题。现如今,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十分迅速,单据的真伪问题随之产生,单据的真伪逐步发展成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重大法律问题,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发展造成了诸多阻碍。除各种单据的真伪问题以外,如何在法律事务的处理与解决中运用各种单据资料,已然被社会各界视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创新所面临的重要法规问题。第二,材料的形式问题。在电子商务的贸易过程中,书面材料多是以互联网传输的形式进行交接的,以互联网途径进行书面材料的传输较交易双方的书面文件以及书面材料缺乏参考性和安全性。与此同时,现有的规章制度并未对具体的书面材料形式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国际贸易的书面材料形式中会产生较多的不安全行为和问题。第三,认证的要求问题。据国际法律规定,国际贸易的“电子签名”制度必须是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的,“电子签名”必须是由代码和符号共同组成的,并进行加密操作,如此一来,“电子签名”的密钥便具备了唯一性和安全性。但是,在电子商贸的现实交易过程中,国际规章制度并没有对“电子签名”的密钥进行硬性规定,因此,大部分国家对认证要求的规定已然存在差异性。第四,网络的合同问题。网络合同是国际贸易进行公断的重要依据,国际贸易合同中的时间和地点必须具备一致性,但是,由于各种不同规章制度的限定,国际贸易双方的文件传递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和地点差异,进而导致网络合同的生效时间和生效地点缺乏一致性。因此,必须制定出科学、系统的法律法规,在全球范围内遵循并遵守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

3.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物流配合问题

各国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管理的高度统一是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创新所关注的重点内容。新型的国际贸易体系必须借助电子工具和网络技术的大力支持,就物流资料来说,简单的单击鼠标不能完成物流管理的复杂活动。物流管理涉及了多个流程环节,比如产品的运输、产品的储存、产品的装卸以及产品的保管等。除此之外,物流管理的具体细节还包括运输货物的交通工具、保管货物的设备容器、物流场站建设以及仓库建设、通信网络构建等。新型国际贸易的物流管理是以运输连接手段为支撑主体的,因此,目前匮乏的物流管理机制亟待整治。

4.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安全运营问题

当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已然形成了以信息流为核心、以资金流为形式、以商品流为主体的全新物流体系。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安全问题涉及于运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国际贸易发展中规章制度规范与践行的安全问题、物流传输与产品管理的安全问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安全问题以及国际贸易认证签订的安全问题等。

二、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创新对策

1.国际贸易发展中观念理论的创新

电子商务模式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更使得国际上以国家和民族为发展贸易界限的传统贸易形式得以优化和升级,整个世界逐步发展成为“地球村”,因此,国际贸易发展中观念理论的创新是迎合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国际贸易发展中观念理论的创新主要是转变消费群体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以及消费方式,深化对全球性贸易模式和电子商务贸易的科学认识,正确处理传统消费方式与电子商务消费的关系,以此凸显消费群体观念理论在国际贸易创新中的进步性与时代性。

2.国际贸易发展中规章制度的创新

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不仅对规章制度的创新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且对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加强国际贸易发展中规章制度的创新,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实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二是强化政府辅助意识,使国家政府成为国际贸易的支撑与保障;三是加强规章制度的约束性与权威性,使规章制度成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唯一的行为标准。国际贸易规章制度的创新不仅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能够有效实现电子商务贸易的国际性。

3.国际贸易发展中运营机制的创新

在现实的国际贸易行为中,实现运行机制的创新必须坚持基础技术的研究与进步,有效的运行机制必须注重经营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强化国际贸易中的运行机制还需要加大网络技术的投资。此外,注重学习与借鉴经验也是实现运行机制创新的必要手段,以此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利用运行机制的流畅性与结构性提升国家或区域在全球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实现运行机制的创新还需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借用网络的时效性与及时性实现国际贸易运行机制的信息技术性,进一步提高国家或区域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4.国际贸易发展中安全管理的创新

加强国际贸易创新,不仅要利用有效的手段推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且需要加强国际贸易管理,在规章制度以及安全问题上使之进行接连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实现国际贸易发展中安全管理的创新,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系统的电子商务法规;其次,安全管理的创新必须体现在电子技术的层面上,例如实现交易行为中的身份认定、加强交易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机制、实现安全协议的安全认证、引进现代密钥密码技术手段;最后,吸纳并培养国际贸易中的复合型人才,对电子商务和网络交易的特性有深刻认识,全面掌握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以此保障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降低贸易风险。

三、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已经高度成熟的电子商务模式与现代互联网软件技术之间互相支持,使电子商务技术逐渐发展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平台的中心,未来的国际经济发展将以电子商务为桨,国际贸易为舟,组成全新的、新型的贸易模式,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前景更为光明与和谐。

国际贸易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新常态 经济全球化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245-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大趋势下,中国的经济与全球经济的紧密度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中国必须大力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着力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度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积极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步入“新常态”,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当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科学健康发展,对此要有清楚的认识,特别是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整体发展趋势出发,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际、能够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健康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只有这样,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水平才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国际竞争力才能显著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

1 国际经济与贸易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对中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对中国发展最为突出的具有3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是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利于推动转型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高速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已经必须朝着质量效益转型,特别是在“双创”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升发展动能,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引进,进而为我国经济转型创造有利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对于促进我国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是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利于融入全球经济。自从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我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全球货物贸易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这将有利于使我国更好的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当中,既有利于形成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格局,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使我国在经济中的影响力更强。

三是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尽管我国改革开放39年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而且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而大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不仅有利于使我经济融入全球体系当中,而且也有利于使我国的“话语权”不断提升,特别是对于很多国际垄断行业来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我们的产品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因而可以不断提升国际地位。

2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际经济与贸易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一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竞争更加激烈。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国际经济与贸易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16年全球货物贸易已经超过25%,创下了新的记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这就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果不提升自身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必然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制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

二是贸易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大力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也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便捷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大力提升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安全性。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贸易信息的交流可以减少国际贸易中的运行成本,使国际贸易的利润大大提高。

三是区域经济合作成为重要的特征。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特征,比如我国大力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区域合作的重要战略性举措,这对于促进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各国之间都采取互惠互利的发展模式,通过区域之间的竞争,使其能够更有利于开展国际经济,以此争取全球经济,拓展自身的发展体系,强化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四是贸易自由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的重要发展模式,这就使得各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在贸易自由化的前提下,会导致贸易摩擦越来越多,特别是很多国家会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设置很多贸易壁垒,必然会制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科学发展,这就需要高度重视贸易摩擦解决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贸易自由化,进而使自身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3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策略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新趋势下,我国一定要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科学发展,特别是要从战略层面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转型发展。

一是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转型发展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要想进一步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整体水平,必须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上升到战略高度,大力加强顶层设计,当前应当从国际经济贸易的新形势、新趋势出发,研究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战略,比如可以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转型发展战略(2017―2027年)》,对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做到系统化、科学化、战略化的设计和安排,积极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步入科学化发展的轨道。在这方面,各地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度较高的地区,同样要从自身的产业特色以及经济体系出发,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整体发展规划,加大鼓励、支持、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是全力打造国际竞争力较强特色品牌。对于我国来说,在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形势下,一定要高度重视品牌发展战略,这是提升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在这方面,国家以及各地一定要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加强品牌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国家以及各地应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品牌发展体系,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大品牌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提高自主创新的整体水平,打造出更多像华为一样的自主品牌并走向世界。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对于外向度较高的企业,一定要重视品牌建设,制定品牌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品牌建设团队,努力打造国际品牌。

三是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强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还必须高度重视“走出去”发展,因而必须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国家要制定企业“走出去”发展规划,各地、各部门也要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研究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有效路径。比如,各地工商联要发挥自身民营企业广泛的优势,大力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可以加强与国际商会的合作,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打造品牌、推动发展,同时还要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投资以及吸引人才,这样能够使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具有战略性。再比如各地的外事办公室,还要加强与相关方面的合作,共同开展“走出去”战略,外办应当提供更多的“走出去”信息,各部门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推动“走出去”。

四是夯实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各方面基础。在新的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需要在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要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培养具有较强战略发展能力的企业家队伍,按照的要求,大力激发企业家精神,同时还要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这需要发挥企业、高校以及政府“三个层面”作用。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要将打造国际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的国际整体竞争能力。要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制度创新,既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又要从全球化视野,建立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的多元化以及系统性。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不仅有利于推动转型发展,而且有利于融入全球经济,更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这就需要我国要适应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趋势,积极探索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转型发展之路,特别是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合作成为重要的特征、贸易自由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大趋势出发,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转型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国际竞争力较强特色品牌、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夯实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各方面基础,推动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步入科学化发展轨道,使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性支撑。

参考文献

[1] 鲁俊俊.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6(22):184.

[2] 王晨辉.试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方向[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7-8.

[3] 陈志炜.浅谈新时期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经贸实践,2016(7):25,27.

[4] 章云.浅谈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 商,2015(4):87.

国际贸易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中国;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使本国利益最大化、为促进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本国收入公平分配而采取的限制或者是鼓励自由贸易的策略。国际贸易理论中,自由化国际贸易政策一直以来是占主导地位的;但是,世界上还没存在一个国家是实行完全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他们大多是采取种种贸易限制措施甚至保护主义政策。针对世界上各国贸易限制政策及相应的保护政策,中国必须结合国际环境及制度,选择符合本国国情、遵守国际准则、加强本国经济实力的国际贸易政策。

一、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竞争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面对世界经济的新变化、新挑战、新形势,中国国际贸易面临的国际竞争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今后的竞争行驶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快速发展,各种不利于中国国际贸易的因素在不断滋生,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道路仍然崎岖、坎坷。

1.国际市场及其制度环境相当严峻。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挑战,首当其冲就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中国不像亚洲“四小龙”,不能单向地直接向国际市场迈进,只能在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进军宽广的国际市场。同时,中国不得不全面接受以WTO为中心而制订的一系列国际贸易制度、准则,尽管这些制度、准则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完全合理。

2.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新的形式。当今国际经济中,在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不断推进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也以各种新面貌涌现。国家之间的竞争开始与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竞争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国际竞争格局变得愈演愈烈。新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往往打着保护生存环境和人类健康、保障全球共同利益等旗帜,利用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加进行变相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于这些新型的保护政策,其中,适用的最多的就是“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沉重的冲击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国内的出口企业,其影响不亚于“反倾销”案件的影响。自从中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更加严峻,同时受本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还没用能力主动利用绿色壁垒来保护本国企业。因此,绿色壁垒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极大。技术壁垒主要是信息壁垒的应用,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发达国家经常性的对一些技术规则、制度或标准进行修订,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上的落后、信息不畅等原因,往往在出口使遭遇技术壁垒,损失惨重。对于中国,目前遭遇技术壁垒最多的出口产品是农产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和医药产品等。

3.新经济潮流呈现出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呈现出新潮流,这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的流入为中国现代化企业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及后备资源。通过网络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新的经济运营和管理机制也相应的成立,同时中国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信息密集型产业,或开发“信息—资本密集型”产品和“信息—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开发出新的市场需求。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分工机制,发展新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参与国际及地区分工,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是,中国一旦没有抓住这一机遇,也就必将使中国经济在新的国际或地区分工体系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况。

4.国家干预与自由贸易化同步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自由化也不断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呈现出自由化发展的趋势,可调节的有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在此时已成主流。但在同时,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越来越卷入到国际贸易中去,要么公开的,要么秘密的进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从而达到扶持和保护本国的企业的目的。世界各国政府在国际贸易上的博弈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位。

5.外贸企业的竞争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以来,国际并购潮流盛行,“新寡头经济”形成,许多行业都开始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各国大型企业的全球性战略眼光突显。但现在,中国企业与外国的跨国公司的关系仍处在争夺中国市场的合作阶段。跨国公司不断的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使得中国已成为他们全球战略思想中的一部分,他们将国内市场跟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同步发展,从而促使中国经济更迅速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使得中国外贸企业面临极其恶劣的国际竞争环境。同时,经济利益关系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政策协调能力失利,也加剧了中国外贸企业之间和地区之间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使得国内企业很难做到“一致对外”。再者,中国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贸易结构的不断重组以及利益结构的多元化,从而导致中外企业之间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控制,使得中外企业之间“敌友难分”。

二、中国国际贸易政策选择

针对国际竞争环境的越发激烈化,中国国际贸易在坎坷中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改革,逐渐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使得中国国际贸易政策不断趋于成熟,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及国民福利的提升。在中国参与APEC运作及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向自由化的贸易不断迈进,贸易政策措施的选择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规范性。

1.在WTO体制下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中国已是WTO成员,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WTO这个开放型的自由贸易体制,必须在WTO所确定的原则、规则下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一般说来,WTO中对贸易政策及贸易行为而制定的准则、规范提倡的是使贸易自由化逐渐进行。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开放贸易制度。(2)建立并维护贸易环境的公平性。(3)采取规范的、透明的贸易调节政策。(4)允许WTO贸易政策规则以外的经济事项发生。在实际贸易交往中,一些交易和贸易政策部分的与WTO原则相冲突相违背的情况发生也是可以包容的。这些政策主要是:国际收支平衡、进口损害防御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幼稚工业保护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政策等。在WTO贸易政策规则下,中国的贸易政策选择主要体现在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以及利用WTO的相关保护措施对国内市场、产业、企业进行适当的必要的保护。

2.立足于本国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本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不相同,因而对他采取的贸易政策也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时,必须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本国的具体法律制度,而不能盲目地采用西方国家的政策策略。在本国行业遭遇外国贸易保护主义冲击时, 比如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时,中国应适时地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加强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必须制定实时的贸易政策来应对各个方向而来的保护主义攻击。如:利用争端解决机构(DSB) 保障自身的权益、建立反倾销应对机制等。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的WTO框架下, 国际上贸易政策的本质都是具有保护性的,并且在WTO 框架下的保护更具系统性、进攻性、合法性, 更难应对。中国加入WTO 后, 首先, 必须制定出一套有利于中国利益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贸易法律体系, 以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 第二, 由于国内各产业之间在中国加入WTO后各产业的利益分配存在冲突,因此,必须维护好、协调好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 促使社会的平稳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制定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措施。

3.构筑中国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论。世界贸易组织在倡导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对非关税壁垒的使用作了诸多禁止性规定。可是它的思维模式则是用规则、规范来消除贸易中存在的障碍,但同时它的规则、规范还允许在贸易中进行合理的保护。这些保护的手段主要就是非关税性壁垒的措施。比如反倾销、检疫措施、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等。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这些非关税措施的应用。因此,中国也应该在WTO框架范围内,巧妙地利用这些国际贸易中的保护措施,构筑起除关税外的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 转贴于

(1)加强对非关税壁垒保护措施的研究。要根据国际惯例和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对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的内容、结构、特征、出台时机、相互配合以及透明性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当前特别要加强环境护措施、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严防外国不合格产品、污染产品以任何形式进入中国。(2)加强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措施的协调和配合。随着关税税率的下降,非关税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外贸体制中关税和非关税的协调手段比较少,而且中国传统的非关税措施已不能适应目前的保护要求。必须抓紧时机制定既为世贸组织所允许、又起到对本国特定商品进行保护作用的新非关税保护措施。在这方面,政府采购、反倾销法等是切实可行而又极为必要的。

三、结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过去, 世界各国的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为应对世界各国贸易保护政策的攻势,中国必须结合国际竞争环境和本国实际国情、把握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质和方向制定一套正确的、有效的国际贸易政策,从而促进中国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王允贵.趋于中性化——加入WTO 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影响与贸易政策体系重构[J].国际贸易,2001,(7).

[3]刘崇仪,丁任重.WTO 与中国经济[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贸易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中国;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使本国利益最大化、为促进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本国收入公平分配而采取的限制或者是鼓励自由贸易的策略。国际贸易理论中,自由化国际贸易政策一直以来是占主导地位的;但是,世界上还没存在一个国家是实行完全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他们大多是采取种种贸易限制措施甚至保护主义政策。针对世界上各国贸易限制政策及相应的保护政策,中国必须结合国际环境及制度,选择符合本国国情、遵守国际准则、加强本国经济实力的国际贸易政策。

一、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竞争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面对世界经济的新变化、新挑战、新形势,中国国际贸易面临的国际竞争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今后的竞争行驶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快速发展,各种不利于中国国际贸易的因素在不断滋生,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道路仍然崎岖、坎坷。

1.国际市场及其制度环境相当严峻。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挑战,首当其冲就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中国不像亚洲“四小龙”,不能单向地直接向国际市场迈进,只能在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进军宽广的国际市场。同时,中国不得不全面接受以WTO为中心而制订的一系列国际贸易制度、准则,尽管这些制度、准则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完全合理。

2.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新的形式。当今国际经济中,在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不断推进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也以各种新面貌涌现。国家之间的竞争开始与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竞争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国际竞争格局变得愈演愈烈。新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往往打着保护生存环境和人类健康、保障全球共同利益等旗帜,利用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加进行变相的贸易保护政策。

对于这些新型的保护政策,其中,适用的最多的就是“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沉重的冲击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国内的出口企业,其影响不亚于“反倾销”案件的影响。自从中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更加严峻,同时受本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还没用能力主动利用绿色壁垒来保护本国企业。因此,绿色壁垒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极大。技术壁垒主要是信息壁垒的应用,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发达国家经常性的对一些技术规则、制度或标准进行修订,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上的落后、信息不畅等原因,往往在出口使遭遇技术壁垒,损失惨重。对于中国,目前遭遇技术壁垒最多的出口产品是农产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和医药产品等。

3.新经济潮流呈现出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呈现出新潮流,这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的流入为中国现代化企业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及后备资源。通过网络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新的经济运营和管理机制也相应的成立,同时中国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信息密集型产业,或开发“信息一资本密集型”产品和“信息一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开发出新的市场需求。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分工机制,发展新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参与国际及地区分工,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是,中国一旦没有抓住这一机遇,也就必将使中国经济在新的国际或地区分工体系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况。

4.国家干预与自由贸易化同步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自由化也不断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呈现出自由化发展的趋势,可调节的有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在此时已成主流。但在同时,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越来越卷入到国际贸易中去,要么公开的,要么秘密的进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从而达到扶持和保护本国的企业的目的。世界各国政府在国际贸易上的博弈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位。

5.外贸企业的竞争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以来,国际并购潮流盛行,“新寡头经济”形成,许多行业都开始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各国大型企业的全球性战略眼光突显。但现在,中国企业与外国的跨国公司的关系仍处在争夺中国市场的合作阶段。跨国公司不断的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使得中国已成为他们全球战略思想中的一部分,他们将国内市场跟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同步发展,从而促使中国经济更迅速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得中国外贸企业面临极其恶劣的国际竞争环境。同时,经济利益关系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政策协调能力失利,也加剧了中国外贸企业之间和地区之间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使得国内企业很难做到“一致对外”。再者,中国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贸易结构的不断重组以及利益结构的多元化,从而导致中外企业之间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控制,使得中外企业之问“敌友难分”。

二、中国国际贸易政策选择

针对国际竞争环境的越发激烈化,中国国际贸易在坎坷中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改革,逐渐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使得中国国际贸易政策不断趋于成熟,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及国民福利的提升。在中国参与APEC运作及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向自由化的贸易不断迈进,贸易政策措施的选择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规范性。

1.在WTO体制下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中国已是WTO成员,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WTO这个开放型的自由贸易体制,必须在WTO所确定的原则、规则下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一般说来,WTO中对贸易政策及贸易行为而制定的准则、规范提倡的是使贸易自由化逐渐进行。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I)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开放贸易制度。(2)建立并维护贸易环境的公平性。(3)采取规范的、透明的贸易调节政策。(4)允许WTO贸易政策规则以外的经济事项发生。在实际贸易交往中,一些交易和贸易政策部分的与WTO原则相冲突相违背的情况发生也是可以包容的。这些政策主要是:国际收支平衡、进口损害防御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幼稚工业保护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政策等。在WTO贸易政策规则下,中国的贸易政策选择主要体现在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以及利用WTO‘的相关保护措施对国内市场、产业、企业进行适当的必要的保护。

2.立足于本国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本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不相同,因而对他采取的贸易政策也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时,必须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本国的具体法律制度,而不能盲目地采用西方国家的政策策略。在本国行业遭遇外国贸易保护主义冲击时,比如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时,中国应适时地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加强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必须制定实时的贸易政策来应对各个方向而来的保护主义攻击。如:利用争端解决机构(DSB)保障自身的权益、建立反倾销应对机制等。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的WTO框架下,国际上贸易政策的本质都是具有保护性的,并且在WTO框架下的保护更具系统性、进攻性、合法性,更难应对。中国加入WTO后,首先,必须制定出一套有利于中国利益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贸易法律体系,以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第二,由于国内各产业之间在中国加入WTO后各产业的利益分配存在冲突,因此,必须维护好、协调好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促使社会的平稳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制定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措施。

3构筑中国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世界贸易组织在倡导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对非关税壁垒的使用作了诸多禁止性规定。可是它的思维模式则是用规则、规范来消除贸易中存在的障碍,但同时它的规则、规范还允许在贸易中进行合理的保护。这些保护的手段主要就是非关税性壁垒的措施。比如反倾销、检疫措施、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等。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这些非关税措施的应用。因此中国也应该在WTO框架范围内,巧妙地利用这些国际贸易中的保护措施,构筑起除关税外的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

(1)加强对非关税壁垒保护措施的研究。要根据国际惯例和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对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的内容、结构、特征、出台时机、相互配合以及透明性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当前特别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严防外国不合格产品、污染产品以任何形式进入中国。(2)加强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措施的协调和配合。随着关税税率的下降,非关税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外贸体制中关税和非关税的协调手段比较少,而且中国传统的非关税措施已不能适应目前的保护要求。必须抓紧时机制定既为世贸组织所允许、叉起到对本国特定商品进行保护作用的新非关税保护措施。在这方面,政府采购、反倾销法等是切实可行而又极为必要的。

三、结语

国际贸易的必要性篇5

论文关键词:中国;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使本国利益最大化、为促进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本国收入公平分配而采取的限制或者是鼓励自由贸易的策略。国际贸易理论中,自由化国际贸易政策一直以来是占主导地位的;但是,世界上还没存在一个国家是实行完全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他们大多是采取种种贸易限制措施甚至保护主义政策。针对世界上各国贸易限制政策及相应的保护政策,中国必须结合国际环境及制度,选择符合本国国情、遵守国际准则、加强本国经济实力的国际贸易政策。

一、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竞争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面对世界经济的新变化、新挑战、新形势,中国国际贸易面临的国际竞争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今后的竞争行驶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快速发展,各种不利于中国国际贸易的因素在不断滋生,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道路仍然崎岖、坎坷。

1.国际市场及其制度环境相当严峻。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挑战,首当其冲就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中国不像亚洲“四小龙”,不能单向地直接向国际市场迈进,只能在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进军宽广的国际市场。同时,中国不得不全面接受以WTO为中心而制订的一系列国际贸易制度、准则,尽管这些制度、准则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完全合理。

2.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新的形式。当今国际经济中,在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不断推进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也以各种新面貌涌现。国家之间的竞争开始与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竞争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国际竞争格局变得愈演愈烈。新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往往打着保护生存环境和人类健康、保障全球共同利益等旗帜,利用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加进行变相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于这些新型的保护政策,其中,适用的最多的就是“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沉重的冲击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国内的出口企业,其影响不亚于“反倾销”案件的影响。自从中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更加严峻,同时受本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还没用能力主动利用绿色壁垒来保护本国企业。因此,绿色壁垒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极大。技术壁垒主要是信息壁垒的应用,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发达国家经常性的对一些技术规则、制度或标准进行修订,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上的落后、信息不畅等原因,往往在出口使遭遇技术壁垒,损失惨重。对于中国,目前遭遇技术壁垒最多的出口产品是农产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和医药产品等。

3.新经济潮流呈现出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呈现出新潮流,这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的流入为中国现代化企业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及后备资源。通过网络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新的经济运营和管理机制也相应的成立,同时中国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信息密集型产业,或开发“信息一资本密集型”产品和“信息一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开发出新的市场需求。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分工机制,发展新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参与国际及地区分工,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是,中国一旦没有抓住这一机遇,也就必将使中国经济在新的国际或地区分工体系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况。

4.国家干预与自由贸易化同步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自由化也不断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呈现出自由化发展的趋势,可调节的有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在此时已成主流。但在同时,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越来越卷入到国际贸易中去,要么公开的,要么秘密的进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从而达到扶持和保护本国的企业的目的。世界各国政府在国际贸易上的博弈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位。

5.外贸企业的竞争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以来,国际并购潮流盛行,“新寡头经济”形成,许多行业都开始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各国大型企业的全球性战略眼光突显。但现在,中国企业与外国的跨国公司的关系仍处在争夺中国市场的合作阶段。跨国公司不断的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使得中国已成为他们全球战略思想中的一部分,他们将国内市场跟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同步发展,从而促使中国经济更迅速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得中国外贸企业面临极其恶劣的国际竞争环境。同时,经济利益关系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政策协调能力失利,也加剧了中国外贸企业之间和地区之间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使得国内企业很难做到“一致对外”。再者,中国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贸易结构的不断重组以及利益结构的多元化,从而导致中外企业之间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控制,使得中外企业之问“敌友难分”。

二、中国国际贸易政策选择

针对国际竞争环境的越发激烈化,中国国际贸易在坎坷中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改革,逐渐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使得中国国际贸易政策不断趋于成熟,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及国民福利的提升。在中国参与APEC运作及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向自由化的贸易不断迈进,贸易政策措施的选择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规范性。

1.在WTO体制下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中国已是WTO成员,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WTO这个开放型的自由贸易体制,必须在WTO所确定的原则、规则下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一般说来,WTO中对贸易政策及贸易行为而制定的准则、规范提倡的是使贸易自由化逐渐进行。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I)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开放贸易制度。(2)建立并维护贸易环境的公平性。(3)采取规范的、透明的贸易调节政策。(4)允许WTO贸易政策规则以外的经济事项发生。在实际贸易交往中,一些交易和贸易政策部分的与WTO原则相冲突相违背的情况发生也是可以包容的。这些政策主要是:国际收支平衡、进口损害防御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幼稚工业保护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政策等。在WTO贸易政策规则下,中国的贸易政策选择主要体现在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以及利用WTO‘的相关保护措施对国内市场、产业、企业进行适当的必要的保护。

2.立足于本国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本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不相同,因而对他采取的贸易政策也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时,必须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本国的具体法律制度,而不能盲目地采用西方国家的政策策略。在本国行业遭遇外国贸易保护主义冲击时,比如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时,中国应适时地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加强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必须制定实时的贸易政策来应对各个方向而来的保护主义攻击。如:利用争端解决机构(DSB)保障自身的权益、建立反倾销应对机制等。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的WTO框架下,国际上贸易政策的本质都是具有保护性的,并且在WTO框架下的保护更具系统性、进攻性、合法性,更难应对。中国加入WTO后,首先,必须制定出一套有利于中国利益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贸易法律体系,以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第二,由于国内各产业之间在中国加入WTO后各产业的利益分配存在冲突,因此,必须维护好、协调好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促使社会的平稳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制定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措施。

3构筑中国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世界贸易组织在倡导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对非关税壁垒的使用作了诸多禁止性规定。可是它的思维模式则是用规则、规范来消除贸易中存在的障碍,但同时它的规则、规范还允许在贸易中进行合理的保护。这些保护的手段主要就是非关税性壁垒的措施。比如反倾销、检疫措施、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等。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这些非关税措施的应用。因此中国也应该在WTO框架范围内,巧妙地利用这些国际贸易中的保护措施,构筑起除关税外的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

(1)加强对非关税壁垒保护措施的研究。要根据国际惯例和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对非关税壁垒保护体系的内容、结构、特征、出台时机、相互配合以及透明性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当前特别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严防外国不合格产品、污染产品以任何形式进入中国。(2)加强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措施的协调和配合。随着关税税率的下降,非关税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外贸体制中关税和非关税的协调手段比较少,而且中国传统的非关税措施已不能适应目前的保护要求。必须抓紧时机制定既为世贸组织所允许、叉起到对本国特定商品进行保护作用的新非关税保护措施。在这方面,政府采购、反倾销法等是切实可行而又极为必要的。

三、结语

国际贸易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源于批判重商主义,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李斯特以及当代的克鲁格曼,杨小凯等人的逐步完善已经建立相对完备的经济学体系,并不断应用于实际。把握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程及演进规律无疑对制定正确的贸易政策从而促进各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贸易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为古典经济学的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斯密认为人的本性在于追求自身利益,对利益的追逐产生物品交换的需要,进而产生劳动的分工,分工使每一种物品的生产都趋向专业化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应该生产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行进行贸易以获得比自身生产更多的利益。

绝对优势学说的创立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意义。第一,它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即各国不同的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使各国对同种商品的生产具有不同的绝对成本,人类追求自身利益的本性驱使国家间贸易的产生;第二,它指明国际贸易能给参与到其中的国家带来比自给自足更大的利益;第三,它指出了自由贸易的必要性,既然一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取得更多的利益,那么就应该最大程度的开展国际贸易,即进行自由的国际贸易。

由此可见,比较优势学说更能解释普遍的经济现象。因为比较优势学说表明,不仅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自身生产更多的利益,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也可以,为现实中的此类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既然国家贸易能为所有的国家带来更多的利益,那么国际贸易就应该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进行。这样,比较优势学说就从理论说明了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当然,任何理论都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是比较优势只对国家间贸易的分析是静态的,它只能总结某一时点上国家间贸易的优势所在,无法分析比较优势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会产生的变化。二是比较优势理论只以生产商品所需劳动时间为依据,忽视了各国的自然禀赋和技术条件等可能会影响到比较优势的其他因素。三是比较优势没有说明国际贸易中利益的分配问题,即贸易双方以什么样的比例分配贸易利益。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199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俄林在书中的分析选用了新的理论基础,即他选用了自然要素禀赋而非生产商品的时间,从新的出发点分析了国际产生的原因。生产要他在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中各个国家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占有情况不尽相同,而且各种商品的生产所需要各种要素的比例也不一样,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可以通过生产以本国具有的相对丰富的资源为要素的商品并在际市场上出售以获取贸易利益。原因在于,以相对丰富的资源为生产要素必然使得该国这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低于这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所生产的这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从而利用价格优势获取比国内市场的贸易中更多的利益。

显然,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的模型在比较优势学说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俄林模型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解释了比较优势理论中相对优势产生的原因,即在于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状况的不同。两地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同,产生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差异,为贸易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是俄林不仅对某种商品的生产和贸易作出分析,而且从资本、技术等要素出发在宏观层面上说明一个国家的贸易优势和劣势所在。第三,俄林模型解释了国际贸易可能会给一国经济和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由于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使用丰裕生产要素的资源并获得高于国内市场的利益,必然使得该种要素的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反之,需要使用本国相对缺少的资源生产的商品可以从国际市场获得,从而使该类商品生产要素的需求减少,近而使该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会从此类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

三、新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期,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迅速,克鲁格曼、迪克西特、诺曼、赫尔普曼等经济学家不断尝试把新的理论应用到新古典贸易理论中来解释现代国际贸易现象,逐渐形成新贸易理论。其中,对新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克鲁格曼的《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奠定了新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础,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至今不衰。与俄林选择自然资源禀赋为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克鲁格曼改变了对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的基础,他假定厂商的生产是规模报仇递增的,并以此为依据得出使市场实现均衡的两个条件。首先,根据微观经济理论,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需要选择在边际利润为零的点上进行生产,在该点上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边际利润为零。其次,厂商可自由进入或推出一个行业的生产,通过经济学的分析可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价格等于平均成本时,进入生产的厂商数量等于退出生产的厂商数量,即生产规模实现均衡。新贸易理论通过解决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瓶颈而把贸易理论的发展推向前进。

新贸易理论相比新古典贸易理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现实适用性的提高,它能够揭示经济中更普遍的现象,并对新古典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难题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即为什么国际贸易的大部分没有发生在要素禀赋相差极大的国家之间。在新贸易理论中,由于商品的多样性及其随经济、科技、市场需求等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而处于变动之中,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生产所有种类的商品,所以国际间的贸易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至于在生产商品的分工中哪个国家生产哪些商品则由资源占有状况和生产条件等因素确定。

新贸易理论当然也是不尽完善的,它的缺陷主要在于对厂商的要求过于严格,严格假设所有的厂商完全相同,忽略了各个厂商之间所存在的领导者才能、资本及技术条件的差异,无法解释行业中厂商数量及规模的变动,或者一些企业在竞争中步步为营,规模和收益不断提高,成为行业中的主导者,而另一些厂商却在竞争中被淘汰,退出竞争。对前人无法解释的难题做出解答是新的理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新贸易理论虽然解释了新古典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里昂惕夫之谜及相关难题,它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某些方面与现实不相吻合。针对这一问题,新贸易理提出了贸易障碍这一概念试图对此做出解释,但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变量或参数在模型中做具体的分析,因此这一问题至此并没有得出系统合理的解释每一个理论的局限之处都会成为新理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基于对这一难题的解释,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得到了拓展。

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经济学家的主要创立者是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是经济中的每个个体都即使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由于每个个人、厂商或者国家都不能囊括所有商品的生产,因此生产者之间存在分工,为贸易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分工产生的专业化经济大于进行贸易所需花费的交易成本时,贸易产生。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系统地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原因,该论证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同样适用。由于该理论对分工的论证主要基于内生优势,因此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也被成为内生优势理论。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分工是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当分工经济大于交易费用时为贸易的产生提供了充分条件。即使所有的人都完全相同,不存在任何差异,也会在后天的分工选择中形成各异的内生比较优势,分工促使贸易的产生,贸易的成本形成交易费用,当交易成本大于分工经济的时候贸易产生的条件消失,各国又会发展封闭式经济,取消国际贸易。所以分工与专业化经济大于交易成本是贸易产生的必须条件,二者缺一不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易效率在不断提高,交易所需的成本不断下降,分工经济的优势更加突出,又会返而促进商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经济越活跃,商品种类越多,消费者对多样化商品的需求就会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从而使福利水平提高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杨小凯教授对古典贸易理论的深层次完善和补充。他从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即贸易的产生出发,对贸易的起源进行了追本溯源的分析,并对在此基础发生的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及各个层次经济体的运行做详尽的阐述,使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同时在围观和宏观层面上对贸易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理论总结。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以内生比较优势为依托,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外生比较优势形成对比,但又以之为基础。相比静态的古典贸易理论分析,新兴古典贸易理以专业化经济为基础对贸易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产品和市场的相关问题做了动态分析。世界经济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而静态分析却只能描述在某一时点上经济的状态。因此,为了使理论更加接近现实,需要对经济的动态运行进行分析,内生优势的变化就是动态分析的主要因素。动态分析使理论更加接近现实,增加了对现实的适用性和解释能力。其次,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现实化的理论,它以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为衡量标准现实经济的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管理者对贸易选择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指导,以在分工经济和交易成本的矛盾之中找到平衡点,使经济的运行更加稳定和高效。而且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经济分工的均衡状态,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再次,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对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做了统一分析。认为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起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当分工产生的专业化经济大于交易成本时,贸易就符合人类最大限度追求自身利益的本性,因此自然产生。它突破了新贸易理论的局限,即虽然说明国际贸易的益处,却无法论证为什么国际贸易要由国内贸易发展而来,而不是在贸易产生的时候就被所有的国家所承认并采取。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对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起源的统一是该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最大贡献,不仅使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更加完整,也把经济运行的本质在更深层次上揭示出来,提高了理论对现实经济的认知和解释深度,因此也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性指导意义。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首先,它无法指明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应依据什么原则选择出口和进口商品。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出口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者进口存在比较劣势的产品举均能获得比自己生产更多的利益。因此可以根据生产商品的比较成本的高低来确定要出口或进口哪些商品。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对贸易模式问题也给出了明确说明,一国应出口较多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较多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获得更多利益。在新兴国际国际贸易理论中,克鲁格曼指出,商品生产的专业化生产所带来的利益是国内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无法对具体应选择哪些产品用于出口或哪些产品需要进口做出具体说明。只能说明一国应出口本国的专业化经济较强,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可以带来更多交易利益的商品,同时需要进口那些本国的专业化经济较弱,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的商品。至此,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必要性范文

国际贸易的必要性篇11.电子商务消费的观念误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广大消费群体只能透过网络中以图片效果和视频呈现为主的商家宣传手段对各种商品进行一一甄选,对电子商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