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2-16 11:09:09浏览:588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篇1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围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及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公司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特有的、能够给顾客带来价值的、难以被模仿的隐性知识,如微软公司的系统软件开发技术、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制造的核心技术、沃尔玛公司强大的售货及配货系统等,既然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那么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否有正向的影响作用?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又是怎样?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该如何测度?对于这些问题,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从实证角度展开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并对我国企业实践提供指导。

1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推演

1.1隐性知识创新

正如A1vin Toffler所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知识型社会,知识成为拥有超常能力的源泉,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可以用正式和系统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数据、科学公式、规格、操作说明等等形式实现共享;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加工、传播以及储存,隐性知识深植于行动、过程、惯例、责任、愿景、价值和情感中,隐性知识包括部分技术能力——一种非正式的、无法明确表达的技术诀窍,有多年经验的手艺师傅积累了独特的手艺,但是他无法明确表达其中隐含的科学或技术原理,与此同时,隐性知识有一种重要的认知度,它包括心智模式、信仰和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视角,因此,它们难以明晰化,这些隐性的模式彻底塑造了我们怎样认知周围的世界,根据Lubit的分类,组织中有四种类型的隐性知识:难以表达的技术诀窍(know-how);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解决问题的方式(ways of approaching problems);组织惯例(organizational routines)。

Nonaka指出,在市场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新、竞争者层出不穷及产品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成功将属于那些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新知识、在公司内部广泛传播新知识并迅速将之应用到新技术和产品当中去的公司,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是知识创新中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模型。

1)SECI过程,知识创新是一个持续、自我超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超越其旧边界,通过获取新场境、新的世界观、新知识而形成了新边界,Nonaka提出SECI过程即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成就了知识创新,社会化是通过经验共享把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转换成更复杂、更系统化的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内隐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2)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型,芮明杰在评价Nonaka知识创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模型,将知识创新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选取、知识融合、知识创造、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

3)隐性知识创新过程,国内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模型基本上都强调了组织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融合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获取和共享能提高组织绩效及组织创新,本文认为,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

1.2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1.2.1 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及培育Barton从知识的角度分析公司核心竞争力,并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Barton认为,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体系,包括四个维度:①公司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公司的专有技术和科学理解力;②公司的技术系统,它引导知识创造和控制进程,技术系统中的知识,是员工头脑中隐性知识的多年积累、编码和结构化产物,这些信息系统代表累积的知识,来源于许多员工个人,因此,整个技术系统比部分总和要强大得多,这类知识包括信息(如多年来开展的产品测试数据库)和程序(如专利设计规则);③管理系统,包括正式及非正式的知识创造方式(如通过公休假,师带徒或与同伴的网络互动等活动)以及知识控制程序(如激励系统及报告结构);④与各类知识及知识创造、控制相关的公司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知识系统,

核心竞争力是公司独具的,使公司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中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学识,这种学识是一组技术与技能融合的学识,而并非是拥有的一项技术或技能,摩托罗拉公司快速生产作业的能力是建立在许多基础技能、技术的综合之上的,如同一产品使得零件规格尽量雷同的设计原则、弹性原则、简明的订单系统、存货管理及供应商管理技能的综合,核心竞争力通常是公司在一个领域中从事管理或工作多年形成的、代表整个组织长期积累的学识,反映了这个组织的特点,核心竞争力使公司和他人能够显著区分开来,为顾客提供某种特殊利益,支撑企业开启未来之商机大门。

因此,公司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特有、能够给顾客带来价值、难以模仿的隐性知识,研究者普遍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对知识的获取、创新和应用是发展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参见文献[14~16]等),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存在着多种办法,在培育的不同阶段,方法也各不相同,没有哪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公司,因此,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等加以综合考虑,芮明杰认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有两条:内部培育;外部交易,内部培育主要通过创新、积累整合、管理经验和知识管理来实现;外部交易主要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与合作等方式,史东明从制定好战略规则、组建专业人才团队、建立战略联盟、兼并关键技术企业、模仿创新与同场竞技五方面提出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2.2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度核心竞争力的外化体现在品牌、技术诀窍、服务专长、创新管理专长、市场网络等方面,随着公司核心能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其经营业绩不断上升,规模不断壮大,销售额急剧增加,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有市场控制能力、赢利能力等,市场控制能力指标表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与本行业第一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用本企业产品的中场占有和市场开拓能力两项加权综合表示;同样的市场占有率,赢利高的企业反映的竞争力就强。顾客满意度在欧美等同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以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用公司的市场份额、资产回报率、平均产品价格、总体产品质量、总体顾客服务水平、利润和顾客满意度这七方面要素来测度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1.3命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培育中要素能力的获取、扩散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获取、扩散,能力学习和知识创新是公司构建、维持和转换核心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提出如下命题拟加以验证。

H1 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a 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b 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c 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d 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2研究设计

2.1研究框架

基于文献分析、专家访谈以及小组讨论,本文构建了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模型,如图1所示。

2.2变量的测量

2.2.1 隐性知识创新的测量借鉴文献[6,7,22,23]等的实证研究结果,自编问卷,共由11道题组成,分别从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四个方面来反映隐性知识创新过程。

知识吸收有4道题,分别从信息收集、敞开心扉的交谈、获取商业数据、外部知识联盟的建立四个方面反映,知识选取有2道题,依次从学习最佳方法和采取措施选取重要知识两个方面反映,知识传播有2道题,分别从通过相应的程序和渠道传播知识、鼓励员工发展自己的工作能力以不断传播新知识两个方面反映,知识共享有3道题,分别从共享创新的知识、共享信息、共享知识以形成技术诀窍三个方面反映,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自动生成变量的得分,2.2.2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量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量借鉴史东明、黄继刚、许召元等的相关研究,自编问卷,共由7道题组成,分别从市场份额、资产回报率、平均产品价格、总体产品质量、总体顾客服务水平、利润和顾客满意率等方面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测量。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自动生成变量的得分。

2.3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主要面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士(总裁、董事长、总经理),调研主要在上海、北京、江西和浙江四地分批进行,持续时间为8周左右,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问卷389份,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以及重复的企业进行剔除,共获得有效样本307个,同收率为68,25%,有效率为78.92%,均处于较理想的水平。

从调研样本分布特征的结果看,在公司的产权结构样本分布中,同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较大,达到73%,在公司规模的样本分布中,年营销额在500万~3千万和3千万~2亿的公司所占比例为56.7%,说明中等规模的公司占大多数,在公司成长性的样本分布中,近三年平均发展速度为6%~20%,即中等成长性的公司占大多数,在公司组织结构的样本分布中,70%以上的公司采取了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被调查公司在成立年限上分布较均匀,总体上看,所调查样本在公司性质、规模、成长性、组织结构类型和成立年限方面都有一定代表性。

2.4样本的信度与效度

2.4.1 隐性知识创新问卷指标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隐性知识创新的所有11个问题项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分别为0,908 0和0.8563,按隐性知识创新的6个分项来看,知识吸收4个子指标之问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7913,同时相关性和“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知识吸收的4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心知识吸收的特征;知识共享的3个子指标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801 9,同时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知识共享的3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应知识共享的特征;知识选取和知识传播的两个子指标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在0.7上下,相对小于知识吸收和知识共享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但考虑到隐性知识创新的总体内部一致性检验系数较理想,认为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量表的信度分析是可以接受的,各分项的Guttman分半信度值与Cronbach的α系数无显著差异。

2.4.2核心竞争力形成问卷指标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7个问题项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分别为0.840 0和0.7910,同时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核心竞争力形成的7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应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特征。

2.4.3效度分析建构效度检验的对象是各分量表,包括隐性知识创新的四个分量表: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以及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建构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除了核心竞争力形成这个分量表所对应的相关矩阵有两个特征值大于1之外,其余各分量表对应的相关矩阵都只有一个特征值大于1,表明核心竞争力的建构效度还欠理想,而其余分量表都有良好的建构效度,对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载荷进行斜交转轴变换后,发现H5即总体顾客服务水平这个题项在第二个的载荷有0.914,在去除H5这个题项后,核心竞争力分量表对应相关矩阵的前两个特征值分别为3.231和0.845,表明修正后的量表已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尽管在建构效度上存在不足,但信度分析部分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0 0,具有相当理想的信度,敏感性分析表明,修正前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对总体结果并没有造成显著的差别,故为了方便起见,以下的分析还是采用原来的量表。

3研究结果

本研究样本中各变量的信度、建构效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运用因素分析分别对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隐性知识创新之间的相关关系、核心竞争力各分项和核心竞争力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再运用回归分析分析隐性知识创新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影响关系。

3.1 因素分析

本部分因素分析主要利用SPSSl1,5因素分析方法,3.1.1 隐性知识创新因素 KMO系数0.816,BTS显著性系数0,000,因此适合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以隐性知识创新四个分项(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因素)为基础,求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隐性知识创新的相关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2.34%。

3.1.2 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KMO系数0.838,BTS显著性系数0.000,因此适合提取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形成各分项H1市场份额、H2资产回报率、H3平均产品价格、H4总体产品质量、H5顾客服务水平、H6利润和H7顾客满意率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核心竞争力形成总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1,63%。

3.2 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2.1 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分析表3显示,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及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隐性知识创新的四个分项都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关系,在只考虑两两关系而忽略其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由大到小分别为知识共享、知识吸收、知识传播和知识选取。

图2描述了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两两的关系图以及总体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相关关系。

3.2.2假设的验证通过对各变量的两两关系的相关分析,本文提出的假设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分析结果如下。

1)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由总体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回归,标准化的卢值为0.408,t统计量为7.813,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获得支持,

2)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a),知识吸收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74,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吸收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a获得支持,

3)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lb),知识选取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04,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选取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b获得支持。

4)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lc),知识传播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17,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传播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c获得支持。

5)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d),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90,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正向关系,故假设1d获得支持,3.2.3 变量问的影响效果分析从总的影响效果看,在我们的模型中,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知识吸收和知识传播,最小的变量是知识选取。

4结论与讨论

研究隐性知识创新对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目的在于为我国的公司在实践中如何促进隐性知识创新,从而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一些思路,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了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在日常实践中应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1)知识吸收,隐性知识吸收在培育公司竞争优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公司的知识吸收阶段,既要注意从实践中得来的一手知识的收集,也要重视资料等二手知识的收集;不仅要注意企业的主动吸收知识,也要注意建立稳定、牢固、多渠道的知识库,知识的吸收可通过搜寻、购置、招募、学习等方式进行。

(2)知识选取,对公司来说,对知识进行选取分析是非常必要的:①搜集到的知识,往往是数量上的积累,对知识的正确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并无一定的要求;②对于不同的获取主体来讲,吸收的知识对企业而言有很多是没有用处的,必须对这部分信息进行有效地剔除,以减少和降低知识管理的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内部知识应用的效率,知识选取的方式包括人工分析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知识自动分类鉴别系统。因此,公司应采取措施选取重要知识。

(3)知识传播,为了使公司的隐性知识成为核心竞争力,公司应不遗余力地传播隐性知识,编写及研究公司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传播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并传播公司惯例是另一有效途径,知识传播有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之分,正式渠道多依赖于企业或组织拥有的设备、技术基础和规则制度进行,非正式渠道则多依赖于私人关系的建立和个人间良好的沟通能力,从根本上讲,知识传播是知识共享的前提,解决了知识在企业中的循环问题,为企业知识创新奠定了基础,许多最新、超前性的隐性知识或介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知识,不易从正式渠道获得,但个人间通过直接交流,借助于语言、体态、情感、示范等隐性表达方式的综合作用,容易使对方领悟出隐性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共享这些隐性知识,除了正式的组织结构,非正式的个人网络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作用对隐性知识的传播尤其重要,要构建人际网络,公司必须建立使人保持联系的机制,例如,频繁地将人员从一个子公司调换到另一个公司,给员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获得了在许多国家工作的经历,除了调换,培训周(或月)、知识集市、研究会、顾问班子等这些形式给不同的下属提供了机会:碰面、交流观点、成为熟人、以后共同工作或者即使不在一起工作也能交换看法,这些活动支持的个人网络对培养知识共享,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非常关键,因此,为了获取有利于提高公司竞争优势的隐性知识,公司应不断发掘、培养或引进掌握一定技能和隐性知识的员工,通过这些员工的非正式网络(如与生产商、客户、竞争对手、公共研究部门及个人等的交往)来加速隐性知识的传播。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篇2

关键词:GeGa 中国公司 竞争力 钢铁

1、核心竞争力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起源于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比原来的企业能力学说更加完善和丰富。国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1]。

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当属Prahalad和Hamel。两人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Prahalad和Hamel指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的综合体,而不是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它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2]。

我国学术界对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贾春峰教授(2002)强调了核心竞争力的难模仿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3]。一般来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企业通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可以不断地生产出颇具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这样就能使企业获得比较可观的利润,进而确保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韩佳泉、付绍亭(2009)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有的、能为企业带来消费剩余的、支持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4]。张建民(2011)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能提供具有特异性或成本优势的关键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或者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组合。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能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关键事业达到业界一流水平[5]。

2、GeGa中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2.1 GeGa中国公司简介

GeGa中国公司是德国GeGa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于2007年正式注册成立,成立之初,公司以销售火焰切割机,去毛刺机和火焰清理机以及备件供应为其主要业务。2010年在中国建立自己工厂以后,业务进一步扩大,涵盖了机器设计、制造,机器维修,备件供应,技术咨询和培训以及售后服务等业务。以德国总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为支撑,GeGa中国公司旨在为国内钢铁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设备、备件和服务以及更加低碳环保的切割方案。

2.2 GeGa中国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2.2.1公司优势

GeGa中国公司可以共享总公司丰富的设计资源,技术诀窍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这不仅大大节约了设计和研发成本,而且还可以将德国总公司的设计理念与中国钢厂的实际相结合,既满足用户需求,又可以降低客户成本。GeGa品牌已闻名于国内各大钢厂,优质的质量已深入人心。这是国内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

2.2.2 公司劣势

由于公司产品中的一些核心零部件仍由总公司制造并出售给GeGa中国公司,这使得这部分件的成本上升,因此对客户的报价时往往比竞争对手的高得多,竞标时处于很被动的地位。此外,公司过于注重自己已有的设计,创新较少,使得竞争对手对已有技术大肆模仿,并抢占了部分市场。

2.2.3 公司核心竞争力

尽管价格不具有竞争优势,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生产质量内部管控,这都归功于总公司几十年的企业文化积淀和对质量的恪守。公司的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出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每一个零部件在出厂前都经过严格的模拟,测试。这也是GeGa中国公司产品寿命长,故障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3、GeGa中国公司提高竞争力的对策

3.1 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一个企业保持其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在博弈中不断超越竞争对手。通过创新企业不但能获取更多利润,也有助于企业树立品牌声誉。GeGa中国公司应利用已有设计研发优势大力创新,不断引领市场发展,使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3.2本土制造最大化

由于德国与国内的人工成本差距加大,GeGa中国公司应考虑更多部件国内制造。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压缩生产成本,获取价格竞争优势。本土化制造还可以大大缩短交货期,从而加大中标砝码。

4、结论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篇3

关键词: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一是重要性原则。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核心竞争力影响的重要性,即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做到所选指标个数不很多,但严格区分主次,取舍得当,突出直接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二是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适应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三是科学性。要求设计的各指标必须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面提示对核心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四是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核心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可比,同时为研究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具有相对稳定性;五是目的性原则。设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弱的原因所在,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六是全面性原则。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不仅要反映企业竞争力的“硬”指标,还要考虑企业竞争力的“软''''指标;七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对定性的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

(二)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定量指标。一是盈利能力指标。资产利润率通常被用来衡量某一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运营能力指标。只表明短期盈利能力,若评价持续盈利能力,还要看保费收益率和资金运用率。资本充足率反映了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市场占有能力指标。市场集中度对保险企业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过高或过低竞争力都不强。赫芬达尔指数是衡量市场集中度的常用指标。四是偿付能力指标。保险公司负债经营风险产品的特征,使得偿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保持可持续竞争力。五是信用级别指标。信用级别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因素、财务因素和管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评级,通过检验保险公司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服务水平、管理效率等众多指标,综合反映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定性指标。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在产品开发方面,中国的非寿险险种多年来一直停留在车险及第三者责任险、企财险、家财险等有形财产险种的经营上,而保证险、信用险等无形利益险种处于较低的水平。二是企业管理能力:法人治理机制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关键指标。三是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四是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五是销售和服务能力。

二、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运营的比较

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在组织架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培训、监控体系、薪酬和激励制度等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同时根据标准普尔报告显示,近年人保财险的承保表现有所转弱,目前公司的承保表现一般。人保财险的整体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过去五年的收入回报率(不包括已实现的投资收益)为2%至4%。人保财险的投资趋向属保守,但其投资资产素质较国际平均水平为低。2004年人保财险的总投资收益率由2003年的2%下跌至1%。在2003年11月首次公开招股后,人保财险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显著的改善。2004年底,该公司的股东资金总额为165亿元人民币,在首次公开招股前则为100亿元人民币。尽管在2004年由于高增长而未能令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相应提高,但与其首次公开招股前偏弱的状况相比,其资本充足率已提高至较稳当的水平。这可反映于该公司2004年底的股东资金与净保费收入比率虽然由2003年底的38.2%下跌至31.3%,但与2002年底的27.7%相比已有改善。随着索赔模式的改变,人保财险可能需要以较资产增长为快的步伐扩大其理赔准备金规模,这将对该公司中期的整体利润率和资本充足率构成压力。PICC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PICC与AIG竞争力的差距,因此,要想在今后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三、培育我国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运营比较,可以看出制约我国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瓶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我国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鼓励非寿险企业走专业化道路。促进市场主体走专业化道路是综合性经营的必要条件,是提升我国非寿险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优化非寿险市场结构出发,应当注重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性的保险市场主体,大力促进管理人才、核心技能和产品服务的专业化。一是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像专业化发展。在我国保险市场现有的市场格局下,应该培养各市场主体的专业化特色优势,注重在专业领域培育技术实力。二是根据结构调整和细分市场的需要,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继续鼓励发展一批专业性的财产保险公司。三是推进非寿险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专业化,发展一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理赔公司、客服公司等中介主体,用市场交易取代内部分工,使市场主体更加关注专业化经营,增强行业竞争力。

第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业务运营系统的重构、整合和改造,建设核心业务系统、数据仓库、渠道系统、交换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加快数据集中的步伐,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借助OLAP、数据挖掘、模型库等工具,形成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形式的决策支持和分析,尤其是增强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财务分析、风险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加强信息技术在保险业风险管理、决策支持中的应用,带动企业组织架构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调整,提高保险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三,完善资金运用体系。一是改善资金运用环境。推动资本市场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拓展债券市场,进一步为保险资金运用开拓新的空间。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加强对财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监管;加强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控的监管;完善监管手段。三是开放中长期投资项目。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来看,由于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无论资金来源何处、期限长短,大多用于短期投资。开放投资期限较长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产业投资。

第四,改善非寿险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一是优化股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坚实基础。优化股权结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远化方式进行融资,在优化股权结构、增资扩股的过程中,要谨慎选择保险公司的战略投资者,要选择那些势力雄厚、对保险公司业务经营能够产生协同价值、长期稳定的战略投资者。二是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是完善保险公司治理机构的关键环节。三是加强保险公司竞争性经理人市场的培育是完善治理结构的重要外部条件。四是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的合规性制度建设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约束机制。五是明确公司监事会定位,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六是通过采用集团控股的组织模式来提高民族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

第五,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否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要留住人才,必须激励与约束并行。一是激励措施:采取绩效工资制;安排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创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二是约束措施:福利待遇的约束;培训和晋升机会的约束;劳动合同的约束。

参考文献:

[1]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邹平;刘虹.中国保险改革发展启示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宪.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命运[J].中国保险.2005,(09).

[4]唐运祥.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张胜;路风.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范式的解释[J].世界经济.2003,(09).

[6]林江.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陶存文.保险公司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篇4

关键词: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潜在表现;显在表现

中图分类号:F843/8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2日

30余年来,中国寿险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已经逐步成长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大支柱之一。本文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对中资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现状及其与外国寿险公司的差距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中资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界定,并综合寿险业的特征和功能,本文将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分为显在表现及潜在表现两部分,其中显在表现为核心竞争力直接作用的结果,即寿险公司经营状况及投入产出效率等方面;潜在表现为各种能力的集合,即支撑整个寿险公司运行的潜在动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深层内涵,对寿险公司外在表现起到支撑和决定的作用。不同维度评价的内容有所侧重,评价方法也应根据指标的性质区别对待。

(一)样本选取。本文选取了20家寿险公司,选取标准为数据较完整并已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在所有寿险公司中位居前列。所选样本公司包括中资、外资、中外合资三种组织形式,考察样本公司中包括中资公司6家,外资公司5家,合资公司9家,见表1。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保险年鉴》所的各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损益表及网站公布数据。(表1)

(二)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显在表现评价

1、评价方法选择。因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显在表现多为公司的经营业绩,投入产出经营效率等方面,使用超效率DEA分析较为合适,DEA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进行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及输出的决策单位(简称DMU)间的相对有效性。对于寿险公司来讲,每一个公司可看作一个决策单元,用反映寿险公司投入、产出的数量指标来反映公司相对效率的高低。把Xj=(X1j……Xmj)T定义为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外在表现的投入指标,输出为Yj=(y1j……ysj)T。m为输入指标数目,s为输出指标数目,其分量非负且至少有一个是正的。DEA模型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两种,考虑到寿险公司的产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既定产出的情况下研究投入的使用效率情况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主要考虑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

DEA的模型将决策单元分为两类:有效和非有效,但它对于多个同时有效的决策单元无法做出进一步的评价与比较,扩展的DEA模型――超效率DEA模型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它使有效的决策单元之间也能进行比较。超效率DEA评价模型与模型(1)的形式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该模型在评价某个寿险公司时,将其排除在所有寿险公司的集合之外。超效率DEA模型通过转换处于有效状态的寿险公司,使得对完美效率的寿险公司展开进一步的测度成为可能。

2、指标选取及数据预处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选取投入指标为实收资本、固定资产、职工人数和经营管理费用,产出指标为赔付金额、准备金增加、投资收益及上缴国家税金额。DEA模型要求进行运算的数据非负且至少有一个是正的,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将负的数据转化为正的数据。因此本文采用的处理方法为将所有寿险公司的某项指标的数据加上这项指标最大负数的绝对值,使数据符合模型要求。

为保证效率测算的合理性,还需要对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相关系数分析,以检测选取的指标是否客观和科学。对各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得到各指标间的平均相关系数,结果如表2所示。(表2)从相关性检验的结果来看,准备金增加这个产出指标与投入指标的相关系数都较低,与实收资本仅为-0.2893,并且与全部投入指标都呈负相关,在逻辑上存在矛盾。这说明把准备金增加作为产出指标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文将产出指标调整为赔付金额、投资收益、上缴国家税金额。

3、超效率DEA模型求解。综合效率是寿险公司当前产出水平的实际成本和理想最小成本的比例,当(1)式中的?兹大于等于1且都为0时,说明寿险公司的经营是有效的,在投入x0的基础上所获得产出y0已达到最优;当?兹≥1,寿险公司的经营是弱有效的,对于投入x0可减少而保持原产出y0不变,或在投入x0不变的情况下将产出提高兹

可以看到超效率DEA有效的寿险公司有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中意人寿、友邦上海、友邦广东、友邦深圳、友邦北京、中保康联和恒康天安,中意人寿的经营效率最高。其中经营有效的有中资公司2家,外资公司4家,合资公司4家,中资寿险公司占比最少。从投入来看,大部分公司都存在固定资产及人员冗余,如新华人寿可减少固定资产227.2百万元,员工3,605人,而保持原产出不变;从产出来看,有9家公司的赔付金额不足,在原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新华人寿可增加税金136.52百万元,赔付金额6,447.47万元。比较而言,外资寿险公司虽然规模不及中资寿险公司,但他们在核心竞争力的显性表现上非常突出。从投入产出效率角度测度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显在表现来看,中资公司普遍存在经营效率不高问题,存在大量资源浪费。

(三)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潜在表现评价

1、评价方法选择。潜在表现涉及公司内部各种能力,对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具有更重要的支撑作用,评价指标也相对较多,而因子分析可在尽量减少信息丢失的前提下,从众多指标中提取出少量的不相关综合指标,简化指标体系,达到降维的作用。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X=(X1,X2,…,XP)是可测p个指标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F=(F1,F2,…,Fm)是不可观测的向量,F称为X的公共因子;Bij称为因子载荷,它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负荷,矩阵B称为因子载荷矩阵;ξ称为X的特殊因子,ξ中包括了随机误差。

2、指标选取及数据预处理。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潜在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八个指标:(1)市场开拓能力,用市场占有率表示;(2)协调整合能力,用聚合力表示,计算公式为本公司的人均保费收入/全行业的人均保费收入,若聚合力大于1,表示公司的聚合力较强;(3)人力资源能力,主要指各类人才、员工文化水准等因素,用技术开发人员比例及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4)寿险公司的信用度,由于寿险公司发生退保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公司存在欺诈行为,让投保人产生不信任感,因此用退保率反映公司信用度,其值越大,表示公司信用越低;(5)业态适变力,用主营业务带给公司的收益贡献度表示,计算公式为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公司的总营业收入;(6)风险控制力,用保费自留比率及财务稳定系数表示,财务稳定系数=保险赔付额的均方差。

由于指标较多,有些指标为正指标,有些为逆指标,并且各指标数据的量纲不一样,必须对原始指标进行预处理。在整个指标体系中,仅退保率为逆指标,可以对其取倒数转变为正指标,并使用SPSS软件中的Description statistics选项对全部指标数据进行处理,消除原始指标量纲和缺失值的影响。

3、因子分析。首先利用KMO检验对因子分析的适用性进行检验。KMO统计量值一般介于0和1之间,若该统计指标在0.5~1之间则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若小于0.5则表明因子分析的结果可能难以接受。计算结果显示,KMO统计量的值0.624,大于0.5,表明适合采用因子分析进行研究。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择三个公因子F1~F3,其累计贡献率为70%,能反映出大部分信息。由于各公共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值偏低,不好进行解释,故对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的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表4)

根据各变量在各公共因子上的载荷大小,各公共因子的含义可作如下解释:F1因子在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退保率、市场占有率、财务稳定系数及主营业务给企业的收益贡献率指标上的载荷较大,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寿险公司的经营能力;F2因子在保费自留比例、聚合力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综合反映了发展能力;F3在技术开发人员这个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寿险公司的创新能力。这样原来8个指标就可以仅用经营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这3个合成的变量来代替,为下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用回归法计算各公共因子值,结果见表5。(表5)

从经营能力来看,前10位中外资公司有3家,合资公司有6家,1家为中资公司,合资公司占比最大,合资公司虽然经营效率较差,存在投入多产出少的问题,但在公司治理、产品创新、客户服务方面有着精良的运作管理能力,发展潜力不容忽视。从发展能力来看,前10位中外资公司有4家,合资公司有5家,1家为中资公司,外资公司占比最大,其次为合资,最差的为中资,中资寿险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而弱,虽然经营范围很广,市场占有率也高,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发展潜力较小。从创新能力来看,排在前10位的有中资公司2家,外资公司5家,合资公司3家,所考察的五家外资公司全部入列,为最优,合资公司与中资公司占比相同,表现一般。从综合排名来看,前10位中外资和合资各占5位,中资公司没有1家入列,这说明在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潜在能力上,中资寿险公司并不占优势,距离外资及合资公司还比较远,需要从人才培养、开发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培育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四)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核心竞争力的显在表现相比,潜在表现显得更为重要些,因此用主观赋权加权法赋予显在表现权重40%,潜在表现60%。将显在表现得分及潜在表现得分进行处理,消除量纲影响,并进行加权评价,结果如表6。(表6)可以看到,核心竞争力得分占前10位的是中意人寿、友邦北京、友邦江苏、友邦深圳、光大永明、友邦上海、友邦广东、中保康联、信诚人寿、恒康天安。其中外资公司5家,合资公司5家,中资公司没有入列。外资寿险公司不仅显在表现占优,而且潜力表现占优,最终排名也很靠前,中资公司在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排名上落后于外资及合资公司。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将核心竞争力分为显在和潜在两部分,分别利用超效率DEA分析及因子分析对我国寿险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出结论为:

(一)从显在表现来看,从好到差依次为外资寿险公司、合资寿险公司、中资寿险公司。中资寿险公司在传统文化的积淀及国家政策扶持下,市场份额占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普遍存在经营效率不高的问题,存在大量资源浪费。

(二)从潜在表现来看,中资寿险公司并不占优势,距离外资及合资公司还比较远。经营能力方面,合资公司最为优秀,中资公司与其他类型公司相比,差距较大;发展能力方面,外资公司表现最好,其次为合资,最差为中资;创新能力方面,外资公司为最优,合资公司和中资公司表现相当。

(三)综合来看,外资寿险公司不仅显在表现占优,而且潜力表现占优。中资公司在显在方面表现较差,并且在各种能力的培育方面也不占优势,因此在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排名上落后于外资及合资公司。

面对寿险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我国的寿险公司应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经营投入产出比,从依靠机构的扩展和人员的投入来获取市场份额这一传统模式转变到技术型集约型模式,削减多余的人力、物力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增加产出规模;另一方面强化公司价值观,推进公司的文化建设,用公司文化塑造员工个性,使员工形成聚合力,建立共同的信念,进而保证我国寿险公司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C.K.P.ahalad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1990.3.

[2]Prahalad,C.K.The Role of core Competences in the Corporation[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3.6.

[3]徐爱荣.建立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4.2.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篇5

企业兼并其实就是企业不断扩大的一种方式,使企业逐渐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的有效手段。企业集团由于其自身规模的优势能有效的聚集资源,使管理具有协同性,而且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通过结合,不断的扬长避短,最终可以达到“1+1>2”的效果,这就使不同的企业具有企业集团的首要特征。当企业并购后,母公司、子公司之间协调统一,最终实现协调有序的运行。企业并购也可以使公司确立一个有利于集团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规范的制度,使各个员工自动遵循。为了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作为并购一方的母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主导功能,不断制定管理制度、政策、发展战略以及组织章程,使整个企业之间不断协调有序运行。

二、企业兼并存在的潜在风险分析

目前所说的兼并,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或者多个企业的人员和结构上的合并,而是需要企业之间,无论市场、产品、无形资产、市场、设备、资金、文化、管理,都不是单纯的求大,而是通过企业兼并,除去原有企业之间的集团集而不团、团而不集、力量分散、规模不经济以及排除“生效应”。但是,由于企业兼并在我国应用的时间比较短,企业并购后会存在许多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的。例如负担沉重、营运成本急剧上升、商业秘密外泄、高级管理者或职工人心涣散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出现,相当于就是企业给自身设置了一个陷阱。

(一)企业兼并可能会使未来的企业集团经营不善 通俗地说,企业兼并就是一个实力稍微强的公司并购濒于破产或者实力稍微小的公司,当然,作为并购集团,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公司的整体业务运转更流畅,但是要想使所并购企业能够融入自身企业现有状况中,并且最终提高公司的整体业务,并购企业强有力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经济实力是保证并购后企业能够顺利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例如被并购公司不适应原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所选企业和公司目标不符合,就可能会使公司未来的经营不善,更严重的可能会使公司陷入经营的困境,导致整体业务下滑。并且公司总有意想不到的开销,因此公司在并购之前必须具有足够的资金来应付即将开展的工作,因为总有意想不到的开销,如被购目标公司的种种或有负债等。由于可能对并购企业的不了解,或者所并购企业对即将进入市场的竞争对手不了解,尤其是当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这就不仅要求企业了解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该国家内竞争对手的情况。因为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这些变化对原先经营计划的冲击会造成被购目标公司与其他所在行业竞争,因此还需要了解已经或将要进入该市场的外国对手。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必须进行谨慎的思考,最好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项调查和专业咨询。

(二)企业兼并可能陷入信息错误陷阱 由于我国在并购时,信息取得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因此我国企业在并购后会发现前期获得的许多信息都是错误的,这会对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造成许多麻烦。企业在并购时,千方百计会对被收购企业进行信息搜集,但是企业千方百计获得的信息,在后期都会发现存在严重的错误,甚至有时候会因为这些错误造成企业后期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因此不可忽视企业前期这些微小的错误,后期可能会发展成为企业致命的危害。因此,企业在并购前,为了规避这种信息错误,在并购前投入必要的费用对所并购企业进行必要的信息搜集和信息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必要的开支主要作为企业分析所并购企业或者对其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投资。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在签订并购合同时,加入对自身具有保护性的“保证性条款”,依此作为未来一旦产生危害的补救措施。企业签订保证性条款,主要目的就是使得买卖双方在法律的约束下,界定被购企业与收购企业的资产状况,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经营和资产的范围;它是卖方违约时买方权利的最主要保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买方的利益。这种保证条款对于今后的误解、矛盾和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防范兼并风险对策研究

根据对企业兼并存在的潜在风险分析,企业在防范兼并风险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依据财务决策,选择正确的兼并方式 企业实施兼并后,在财务模式上主要有股份交易、承担债务、现金支付这三种交易方式。现金支付适用于那种兼并方具有很强的实力,具有多方面的资金来源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筹集到购买被兼并企业全部资产的资金时,这个时候可以选择现金支付方式,这种快捷有效的方式可以为兼并企业赢得时间上的优势;当被兼并方负债较高,而兼并方并没有足够多的资金为被兼并企业提供债务偿还,这时候可以把资金投入到对被兼并企业改进管理和提供技术上,并通过这种方式为被兼并企业提供部分债务,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股份交易的形式;承担债务方式多应用于虽然双方企业具有不同的所有制性质,但是兼并方经济实力雄厚,或者兼并方虽资金不足,但在经营上能谋求协同效应且有较大发展潜力,这种情况下兼并方可以承担被兼并方的所有债务使被兼并方可以快速高效的投入工作。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兼并方式,而且这种方式要充分的考虑到财务决策的影响。例如现金支付这种方式,在考虑是否要实施这种模式时应充分考虑一下为被兼并企业的支付的价格有多少,市场上被兼并企业的最高价格又是多少,如果收购了该企业后主要存在的风险有哪些,还应该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测试一下兼并后对企业未来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收益等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因素都应该考虑到收购中。但是反过来说,企业兼并的目的还是为了盈利,因此兼并是企业的一种投资手段,它是一种高风险投资,因此企业在关注成本、收益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兼并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如影响偿债能力的财务风险、贸然行动的信息不对称风险、相关的法律风险以及规模庞大引起的营运风险等,这些对未来的财务决策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充分考虑企业兼并动机,制定合理的计划 通俗地说,兼并就是一家企业用证券、现金或者其他形式购买得到的其他企业的资产权,这时所购买的这家企业就改变了法人实体或者丧失了法人资格,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对这个企业的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本文通过对一些文献的阅读,总结出了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兼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动机:获得特殊资产、市场多样化、促使产品、合理避税、减少竞争、高额获利、减少亏损等几方面。因此可以说,企业进行兼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的资本成本有所降低或者整体偿债能力有所增加,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被兼并企业与自身低成本的有效配置。企业依据于这种动机,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当然,这时候财务计划就成为企业能否兼并成功的最重要的计划。

一、企业兼并的本质

企业兼并其实就是企业不断扩大的一种方式,使企业逐渐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的有效手段。企业集团由于其自身规模的优势能有效的聚集资源,使管理具有协同性,而且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通过结合,不断的扬长避短,最终可以达到“1+1>2”的效果,这就使不同的企业具有企业集团的首要特征。当企业并购后,母公司、子公司之间协调统一,最终实现协调有序的运行。企业并购也可以使公司确立一个有利于集团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规范的制度,使各个员工自动遵循。为了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作为并购一方的母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主导功能,不断制定管理制度、政策、发展战略以及组织章程,使整个企业之间不断协调有序运行。

二、企业兼并存在的潜在风险分析

目前所说的兼并,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或者多个企业的人员和结构上的合并,而是需要企业之间,无论市场、产品、无形资产、市场、设备、资金、文化、管理,都不是单纯的求大,而是通过企业兼并,除去原有企业之间的集团集而不团、团而不集、力量分散、规模不经济以及排除“生效应”。但是,由于企业兼并在我国应用的时间比较短,企业并购后会存在许多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的。例如负担沉重、营运成本急剧上升、商业秘密外泄、高级管理者或职工人心涣散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出现,相当于就是企业给自身设置了一个陷阱。

(一)企业兼并可能会使未来的企业集团经营不善 通俗地说,企业兼并就是一个实力稍微强的公司并购濒于破产或者实力稍微小的公司,当然,作为并购集团,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公司的整体业务运转更流畅,但是要想使所并购企业能够融入自身企业现有状况中,并且最终提高公司的整体业务,并购企业强有力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经济实力是保证并购后企业能够顺利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例如被并购公司不适应原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所选企业和公司目标不符合,就可能会使公司未来的经营不善,更严重的可能会使公司陷入经营的困境,导致整体业务下滑。并且公司总有意想不到的开销,因此公司在并购之前必须具有足够的资金来应付即将开展的工作,因为总有意想不到的开销,如被购目标公司的种种或有负债等。由于可能对并购企业的不了解,或者所并购企业对即将进入市场的竞争对手不了解,尤其是当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这就不仅要求企业了解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该国家内竞争对手的情况。因为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这些变化对原先经营计划的冲击会造成被购目标公司与其他所在行业竞争,因此还需要了解已经或将要进入该市场的外国对手。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必须进行谨慎的思考,最好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项调查和专业咨询。

(二)企业兼并可能陷入信息错误陷阱 由于我国在并购时,信息取得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因此我国企业在并购后会发现前期获得的许多信息都是错误的,这会对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造成许多麻烦。企业在并购时,千方百计会对被收购企业进行信息搜集,但是企业千方百计获得的信息,在后期都会发现存在严重的错误,甚至有时候会因为这些错误造成企业后期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因此不可忽视企业前期这些微小的错误,后期可能会发展成为企业致命的危害。因此,企业在并购前,为了规避这种信息错误,在并购前投入必要的费用对所并购企业进行必要的信息搜集和信息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必要的开支主要作为企业分析所并购企业或者对其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投资。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在签订并购合同时,加入对自身具有保护性的“保证性条款”,依此作为未来一旦产生危害的补救措施。企业签订保证性条款,主要目的就是使得买卖双方在法律的约束下,界定被购企业与收购企业的资产状况,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经营和资产的范围;它是卖方违约时买方权利的最主要保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买方的利益。这种保证条款对于今后的误解、矛盾和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防范兼并风险对策研究

根据对企业兼并存在的潜在风险分析,企业在防范兼并风险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依据财务决策,选择正确的兼并方式 企业实施兼并后,在财务模式上主要有股份交易、承担债务、现金支付这三种交易方式。现金支付适用于那种兼并方具有很强的实力,具有多方面的资金来源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筹集到购买被兼并企业全部资产的资金时,这个时候可以选择现金支付方式,这种快捷有效的方式可以为兼并企业赢得时间上的优势;当被兼并方负债较高,而兼并方并没有足够多的资金为被兼并企业提供债务偿还,这时候可以把资金投入到对被兼并企业改进管理和提供技术上,并通过这种方式为被兼并企业提供部分债务,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股份交易的形式;承担债务方式多应用于虽然双方企业具有不同的所有制性质,但是兼并方经济实力雄厚,或者兼并方虽资金不足,但在经营上能谋求协同效应且有较大发展潜力,这种情况下兼并方可以承担被兼并方的所有债务使被兼并方可以快速高效的投入工作。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兼并方式,而且这种方式要充分的考虑到财务决策的影响。例如现金支付这种方式,在考虑是否要实施这种模式时应充分考虑一下为被兼并企业的支付的价格有多少,市场上被兼并企业的最高价格又是多少,如果收购了该企业后主要存在的风险有哪些,还应该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测试一下兼并后对企业未来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收益等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因素都应该考虑到收购中。但是反过来说,企业兼并的目的还是为了盈利,因此兼并是企业的一种投资手段,它是一种高风险投资,因此企业在关注成本、收益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兼并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如影响偿债能力的财务风险、贸然行动的信息不对称风险、相关的法律风险以及规模庞大引起的营运风险等,这些对未来的财务决策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充分考虑企业兼并动机,制定合理的计划 通俗地说,兼并就是一家企业用证券、现金或者其他形式购买得到的其他企业的资产权,这时所购买的这家企业就改变了法人实体或者丧失了法人资格,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对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范文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篇1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围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及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公司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